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2024-09-19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共12篇)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篇1

焦楼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根据都江堰市中小学日常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教学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郝义增

副组长:焦志敏 关艳敏

成员:姚治平李艳丽 侯雪霞 范香丽 吕艳梅

二、检查内容:

1、教师业务: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辅导、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师业务学习、参加进修和教研活动等情况。

2、学校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考勤、业务学习等)、课程开设、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以及语、数质量检测情况。

三、检查形式:

主要采用例查(按计划有组织)、抽查(随机)、月查(不定期)、集中查(全面)和个别查(单项)等形式。

四、检查方法:

看、听、查、议、考相结合。看,主要看相关的文字材料(制度、计划、记录、总结);听,主要听教学管理、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及随堂课;查,主要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了解相应情况;议,主要是召开师、生及家长座谈会(或问卷调查),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议。考,实行月考,检测学生学业状况。

五、检查要求:

1、月查。每月不定期的业务工作检查至少一次。

2、例查。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例查,首次应在开学初两周之内,末次应在学期结束前两周。

3、领导督查。

4、跟踪查。对在例查、月查、抽查中暴露的问题,要跟踪督查,限期整改,注重检查指导的实效性。

6、质量抽测。把业务检查和语、数质量抽测结合起来。每学期对各年级随机抽测应达一次以上,并把抽测成绩和学期末、学年终考试成绩相挂钩,进行综合评定。

五、做好总结:

所有检查都必须作好记载,每月以议教形式,召集教学检查领导小组会,汇总一月以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形成整改措施。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篇2

具体每一子项教学管理常规制度都有结构性特点, 具有严密的整体性

就教学常规制度的每一子项制度内容来说, 它不是松散无序的, 其内容有结构性特点, 主要表现在它的规矩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三方面, 构成了教学常规制度的严密统一体。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规”一词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 从这个义项上说, 沿袭性、经常性和规矩性是“常规”制度的最基本特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有与其他行业常规不同的特性, 其制度主要指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通常情况下相对稳定的教学、学习及教学管理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规定。整体是由部分组成, 作为具体每一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应具有基本规矩性、标准规范性和思想指导性三方面含义。

所谓基本规矩性, 主要指常规制度中有关通常实行的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的规定, 是通常不可或缺的常识性行为做法要求, 是每一项常规制度中最基本的规矩性内容规定。就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制度来说, 有关教师的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的规定等要求的规定就属于最基本的规矩性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规矩性规定, 具有要求的严格性、行为的约束性、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的经常性等特点, 是确保学校教学管理秩序、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 也是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常规”性的基本特征, 是不宜变、不能少的。教学管理的最基本规矩立不起来, 就无法保障教学秩序, 也谈不上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最基本的规矩是“脚跟”, 首先要把最基本的教学管理规矩立起来。

所谓标准规范性, 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正常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行为标准规范的规定。如: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规定, 是教学常规制度中的主体核心内容规定, 体现一定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标准规范性, 是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保障性规范要求。学生学习课堂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听课、问题思考、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等方面内容的要求规定, 则是学生课堂学习常规制度中的主体性核心内容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主体核心内容的规定, 具有实践操作的规则性、活动行为的规范性、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和制度遵循的原则性等特点, 能反映出一定的教学管理质量要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主体性核心内容规定,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也要吐故纳新, 与时俱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要重视提高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核心内容的质量, 真正使教学常规管理“常”起来。

所谓思想指导性, 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灵魂和文化, 对教学与管理实践具有导向引领作用。具体对每一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来说, 它的基础规矩性内容和主体规范性内容应是一个制度整体, 要蕴含一定的思想理念, 有灵魂, 有精神, 体现一定的教学管理文化。如: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主体规范性内容中所蕴含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施启发式, 教学关系是和谐互动关系,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等, 这就体现出了课堂教学常规制度的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但要具有控制约束功能, 还应具有教学引领、指导功能, 具有教学文化渗透影响作用;要具有教学思想指导性, 即有利于师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思想指导意义在于新, 要具有教学管理新文化特征。加强新时期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灵魂, 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发展的教学管理文化。要突出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等教育思想理念, 使新时期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真正“新”起来。

上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三方面含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可或缺, 缺少了规矩性, 教学管理就无秩序;缺少实质性的标准规范性要求, 教学质量就无保障;缺少了思想指导性, 教学管理就没有目标方向。一般最基本的规矩性内容是不宜改变的, 主体规范性内容与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要与时俱进, 是常与不常、刚与柔的辩证统一。

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形成教学、学习和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部分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子项制度既有特定的管理作用, 又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密不可分, 相互联系和影响,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各项常规管理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统一性, 不能割裂。如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的备、讲、批、辅、考、研等项制度之间应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在思想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形成一个促进教学和谐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 并且与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相关, 与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培育精神一脉相承,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同理, 学生学习常规制度中有关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子项制度之间应具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统一性, 形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管理机制。

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内在联系的和谐统一性, 主要表现在它的基础规矩性、主体规范性和思想指导性三个方面。具体地说, 在同一个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内, 各子项常规管理制度的规矩性方面内容相照应, 主体规范性内容上相联系, 思想理念上一致性, 并且互相联系和影响, 共同发挥它的制度约束、规范行为、教学指导和管理促进的功能。如, 就教师教学常规管理来说, 要求实施启发式教学, 就需要贯彻在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课业辅导、考试测验命题、教研等各教学和环节中, 就需要在诸项常规管理制度中有相应规定, 否则, 就成为一般提倡, 就难以实施。再如, 就学生学习常规制度来说, 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理念, 那就需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的有关内涵要求, 将其纳入到学生学习常规制度体内的相关子项制度中, 如把“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性学习”等内容规定相应纳入“预习”“作业”“实验”等学生学习常规制度中, 使学习常规各子项制度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 和谐统一。只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内各子项制度之间联系紧密, 形成一个常规制度统一体, 才会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各教学、学习、管理常规制度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具有统一性, 形成一个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整体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 又是学校组织的“上层建筑”, 具有统一的核心思想价值取向。首先,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与学校办学思想、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培育精神一脉相承,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并渗透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具体内涵中。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也要与办学理念、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相通, 体现教学思想上的一致性。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具有整体性, 形成一个促进学校教学和谐发展的管理机制, 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校教学管理文化, 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

其次,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内各部分之间要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主要由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学生学习常规制度和教学管理评价常规制度三部分组成。要发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 需要教学、学习、管理常规制度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具有统一性, 形成一个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整体。

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整体, 其意义同样在于它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即基本规矩的相应性、内容标准规范的相承性、逻辑规则的一致性和理念精神的一脉性, 不能相悖或相违。不但各子项常规制度内涵、各子项常规制度之间具有整体性, 各常规制度部分之间也要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 相互联系和影响, 即教学常规制度与学习常规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统一性, 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制度也要与教学评价管理常规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统一性, 从而形成一个促进学校教学和谐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机制。

就教学常规管理来说, 学校提出了领导深入教学听课和教师听课研究教学的要求, 在有关人员的职责中也规定了听课的节数, 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在责任书上也签了字, 但没有真正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有关考核、奖惩中, 就无法操作和落实。因为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缺乏联系和影响, 各常规部分制度之间不能形成一个管理常规制度统一体, 失去了常规制度的影响力、执行力和张力, 到头来, 只会落得个要求归要求, 提倡归提倡, 要求和规定便落空。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篇3

具体每一子项教学管理常规制度都有结构性特点,具有严密的整体性

就教学常规制度的每一子项制度内容来说,它不是松散无序的,其内容有结构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规矩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三方面,构成了教学常规制度的严密统一体。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规”一词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从这个义项上说,沿袭性、经常性和规矩性是“常规”制度的最基本特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有与其他行业常规不同的特性,其制度主要指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通常情况下相对稳定的教学、学习及教学管理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规定。整体是由部分组成,作为具体每一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应具有基本规矩性、标准规范性和思想指导性三方面含义。

所谓基本规矩性,主要指常规制度中有关通常实行的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的规定,是通常不可或缺的常识性行为做法要求,是每一项常规制度中最基本的规矩性内容规定。就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制度来说,有关教师的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的规定等要求的规定就属于最基本的规矩性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规矩性规定,具有要求的严格性、行为的约束性、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的经常性等特点,是确保学校教学管理秩序、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常规”性的基本特征,是不宜变、不能少的。教学管理的最基本规矩立不起来,就无法保障教学秩序,也谈不上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最基本的规矩是“脚跟”,首先要把最基本的教学管理规矩立起来。

所谓标准规范性,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正常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行为标准规范的规定。如: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规定,是教学常规制度中的主体核心内容规定,体现一定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标准规范性,是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保障性规范要求。学生学习课堂常规管理制度中有关听课、问题思考、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等方面内容的要求规定,则是学生课堂学习常规制度中的主体性核心内容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主体核心内容的规定,具有实践操作的规则性、活动行为的规范性、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和制度遵循的原则性等特点,能反映出一定的教学管理质量要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主体性核心内容规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要重视提高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核心内容的质量,真正使教学常规管理“常”起来。

所谓思想指导性,主要是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灵魂和文化,对教学与管理实践具有导向引领作用。具体对每一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来说,它的基础规矩性内容和主体规范性内容应是一个制度整体,要蕴含一定的思想理念,有灵魂,有精神,体现一定的教学管理文化。如: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主体规范性内容中所蕴含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关系是和谐互动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这就体现出了课堂教学常规制度的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不但要具有控制约束功能,还应具有教学引领、指导功能,具有教学文化渗透影响作用;要具有教学思想指导性,即有利于师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思想指导意义在于新,要具有教学管理新文化特征。加强新时期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设,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灵魂,彰显以人为本、促进人发展的教学管理文化。要突出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等教育思想理念,使新时期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真正“新”起来。

上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三方面含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或缺,缺少了规矩性,教学管理就无秩序;缺少实质性的标准规范性要求,教学质量就无保障;缺少了思想指导性,教学管理就没有目标方向。一般最基本的规矩性内容是不宜改变的,主体规范性内容与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要与时俱进,是常与不常、刚与柔的辩证统一。

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教学、学习和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部分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子项制度既有特定的管理作用,又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各项常规管理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统一性,不能割裂。如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的备、讲、批、辅、考、研等项制度之间应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在思想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形成一个促进教学和谐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并且与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相关,与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培育精神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同理,学生学习常规制度中有关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子项制度之间应具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统一性,形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管理机制。

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内在联系的和谐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基础规矩性、主体规范性和思想指导性三个方面。具体地说,在同一个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内,各子项常规管理制度的规矩性方面内容相照应,主体规范性内容上相联系,思想理念上一致性,并且互相联系和影响,共同发挥它的制度约束、规范行为、教学指导和管理促进的功能。如,就教师教学常规管理来说,要求实施启发式教学,就需要贯彻在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课业辅导、考试测验命题、教研等各教学和环节中,就需要在诸项常规管理制度中有相应规定,否则,就成为一般提倡,就难以实施。再如,就学生学习常规制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理念,那就需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的有关内涵要求,将其纳入到学生学习常规制度体内的相关子项制度中,如把“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性学习”等内容规定相应纳入“预习”“作业”“实验”等学生学习常规制度中,使学习常规各子项制度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和谐统一。只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内各子项制度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常规制度统一体,才会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各教学、学习、管理常规制度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具有统一性,形成一个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

制度整体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又是学校组织的“上层建筑”,具有统一的核心思想价值取向。首先,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要与学校办学思想、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培育精神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并渗透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具体内涵中。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也要与办学理念、学校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相通,体现教学思想上的一致性。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具有整体性,形成一个促进学校教学和谐发展的管理机制,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校教学管理文化,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

其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体内各部分之间要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主要由教师教学常规制度、学生学习常规制度和教学管理评价常规制度三部分组成。要发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需要教学、学习、管理常规制度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具有统一性,形成一个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整体。

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整体,其意义同样在于它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即基本规矩的相应性、内容标准规范的相承性、逻辑规则的一致性和理念精神的一脉性,不能相悖或相违。不但各子项常规制度内涵、各子项常规制度之间具有整体性,各常规制度部分之间也要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相互联系和影响,即教学常规制度与学习常规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统一性,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制度也要与教学评价管理常规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促进学校教学和谐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机制。

就教学常规管理来说,学校提出了领导深入教学听课和教师听课研究教学的要求,在有关人员的职责中也规定了听课的节数,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在责任书上也签了字,但没有真正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有关考核、奖惩中,就无法操作和落实。因为各子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之间缺乏联系和影响,各常规部分制度之间不能形成一个管理常规制度统一体,失去了常规制度的影响力、执行力和张力,到头来,只会落得个要求归要求,提倡归提倡,要求和规定便落空。

中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篇4

一、上课检查

1、课堂教学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紧扣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着眼于导,师生合作达标,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突出精讲多练,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学法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2、按新课程标准、教材确定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

3、没有教案不得进教室上课。

4、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板书工整,布局合理、科学。

5、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上课期间将学生赶出教室者,按体罚学生的处罚条款处理。

6、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提出批评三次以上者,扣除当月全勤奖,超过五次者,按旷课一节论处(升旗迟到,指放国歌开始,开会迟到,指点名之后)。

7、旷课者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体育课不集合下课,按早退处理,“放羊”者,按旷课处理。

二、教案检查

为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和严肃性,特制定检查教案的办法。

1、教案由教务处或教研组长查阅评价,评价结果分优、中、差三档。检查结果计入教师教学档案。对各学科教案每学期普查3次。

2、教案要求要一课一案,无教案上课者以旷课论处。

3、教案要有教法和学法指导,要书写工整,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办法,要有科学的授课构想,明确的授课的过程,还要求有必要的合理的电教辅助手段、课堂提问、板书、实验、图表展示、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

三、作业检查

教师批改作业,是教师上好课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必要的信息反馈,因此,作业批改要求:

1、严格按市教育局对各年级学生作业量的规定布置作业,将减负落实到实处。

2、教师必须用红色钢笔批改作业,其它颜色笔批改一律视为学生代为批改。

3、作业批改必须有日期、评语或分数。

4、批改中出现的错误之处,必须要求学生订正,及时查漏补缺。

5、对于特殊学科的作业,如语文的作文,有眉批和尾批相结合,批语要具体,力戒抽象、模糊。字、词、句的错误必须指导学生 自己订正。

常规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篇5

湾张中心小学

2011 8

常规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的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质量宏观控制,维护我校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及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常规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一、定期检查

任课教师应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必须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等准备齐全以便备查。

1、备课检查

每学期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或相关人员,检查或抽查教师备课情况。老师备课内容要有教材分析,目的任务,具体要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后反思,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等等,同类课程尽可能做到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做到教学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深度、广度力求统一。

2、作业批改检查

作业批改必须及时,一般情况下作业应在作业布置后完成批改或进行面批。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教师对无故缺作业、抄袭和作业马虎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应留有记录,将学生作业中重要错误随时摘记,发还作业本时要对全班学生进行作业情况的讲评(作业批改讲评记录)。

3、定期听课

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授课水平,教学督导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听课。教师有事应事先履行请假手续,不能无故旷课。

4、试卷抽查

每学期开学初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或系部相关人员对上学期期末试卷进行抽查,对试卷严重不符合要求的出题人提出批评,并在两年内不得出题;对试卷批阅不认真出现多处阅卷错误、累分有较大差错且影响学生及格的累分人作教学事故论处。

二、日常工作 具体要求:

1、任课教师要按时上课,保证规定的教学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2、教师不得随意调课,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提前请假并履行请假手续。

3、任课教师不得随意串岗或离岗,否则以教学事故论处。

4、任课教师穿着应整齐得体,不得穿拖鞋、背心、低胸衣服等奇妆异服进出教学场所。

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制度及要求 篇6

一、计划:开学第一周星期四下午,各年级校长、年级主任检查;

二、各种备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每单周星期三下午年级组检查,各年级校长、年级主任检查;每单周星期四下午教导处抽查;

三、作业及批改记录(含单元测试):每双周星期三下午年级组检查,各年级校长、年级主任检查;每双周星期四下午教导处抽查;

四、综合业务检查:每四周的星期四下午年级组检查,各年级校长、年级主任检查;校本培训笔记、教科研学习笔记、个性发展活动记录(活动安排要科学合理,活动要真实有效,记录要翔实,至少每两周1次)、家访活动(活动安排要科学合理,活动要真实有效,时间、地点、方式、内容、效果要齐全,记录要翔实,至少每两周1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有深度和广度;每篇不少于200字;每两周一篇)、读书笔记(每周4页,书写要认真)、基本功硬笔书法训练(每工作日1页)、听课记录(教师听课每周2节,其中1节必须是本学科教研组统一安排的。听后要有规范的过程记录,要有恰当科学的听后意见,听后意见即为评课记录,评课要指出优点、不足和改进建议。书写潦草、过程记录太简、听后意见公式化、套话或内容较少、表头项目未填完整等)。

华店乡蓝天小学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消化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80例接受肠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无痛肠镜组409例、常规肠镜组371例。无痛肠镜组409例患者,其中,男180例、女229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3.1±14.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2.3±2.4)kg/m2,收缩压(124.2±8.0)mm Hg,舒张压(71.6±9.8)mm Hg。常规肠镜组371例患者,其中,男160例、女211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0.1±12.3)岁,平均BMI(22.5±2.1)kg/m2,收缩压(122.2±8.7)mm Hg,舒张压(72.7±10.6)mm Hg。两组患者的上述基础资料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均>18岁,因各种原因高度怀疑肠道病变在本院接受肠道镜检查;(2)患者自愿选择常规肠道镜检查或无痛肠镜检查;(3)患者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均<140mm Hg/90mm Hg以内;(4)实施检查前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的心、肺、脑疾病及功能障碍的患者;(2)具有肠道镜检查禁忌证的患者;(3)对麻醉镇静药物具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4)因肿瘤等疾病导致肠道严重狭窄,肠镜无法通过的患者。

1.2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8小时,并进行肠道清理。两组患者检查前建立静脉通路,并在多功能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脉氧的情况下。无痛肠镜组于检查前以2.5mg/kg的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2,产品批号:20140823)缓慢静推。操作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后开始进行肠镜检查。普通肠镜组患者直接进行肠镜检查。

1.3操作成功判断标准

在受检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肠道镜到达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观察清楚,肠镜最远到达部位为回盲部。无痛肠镜检查失败的标准:在麻醉时间超过60min或者丙泊酚的用量超过200mg仍然未能到达病变部位,未能够观察到病变结果获取组织标本,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或者血样饱和度(Sp O2)显著降低。常规肠镜组检查失败的标准:在检查时间超过120min,仍然未能达到检查目的,患者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Sp O2显著降低、患者因痛苦拒绝继续接受检查。

1.4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术中出现大肠穿孔、心肺抑制、检查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检查中腹胀、腹痛、患者满意度、操作者满意度的评分差异。

问卷内容包括:(1)各种不适反应的评分标准:主要(腹痛、腹胀、肛门周围疼痛、大便少量出血及躁动),参考Likert scale标准的形式进行评分[3]。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及统计在专业软件SAS9.0软件包中处理,两组间的操作时间、不适症状、患者满意度、操作者满意度评分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无痛肠镜组、常规肠镜组的肠镜检查结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

无痛肠镜组检出的慢性结/直肠炎、息肉、痔疮、肿瘤、炎性肠病、其他疾病检出率与常规肠镜检出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肠镜组的总体检出率(95.35%)显著的高于常规肠道镜检查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检查成功率比较

无痛肠镜组检查时间显著的短于常规肠镜组(P<0.05),无痛肠镜组的大肠穿孔发生率、心肺抑制发生率与常规肠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肠镜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的高于常规肠镜组的(92.72%)。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患者满意度、操作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无痛肠镜组检查过程中的不适症状评分显著的低于常规肠镜组(P<0.05),无痛肠镜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操作者满意度评分显著的高于常规肠镜组。见表3。

3讨论

肠镜检查作为临床上诊断结肠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之一,在诊断结肠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肠镜属于侵入性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恐惧,甚至不能耐受肠镜检查或不愿再次进行肠镜检查[4]。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肠镜检查时更容易诱发潜在的心血管风险[5]。

无痛肠镜又称麻醉结肠镜,是利用静脉麻醉的方式,使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结肠镜检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无不适感觉,进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肠镜检查的耐受性[5]。临床上普遍用于肠镜检查的麻醉药物为丙泊酚,作为一种起效快、半衰期短、苏醒迅速完全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具有减轻呕吐、恶心的作用,且其治疗剂量对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极小的特点[6,7]。患者的清醒较快,并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提问,术后15分钟即可完全清醒,并具有较好的身体平衡性[8,9]。丙泊酚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的呼吸抑制,但通过缓慢的静脉推注后在短时间内可达到肠镜检查所需要的麻醉深度,并可通过分次追加剂量使麻醉状态得到较好的维持,从而满足长时间检查以及治疗的临床需要。但是由于药物剂量的增大,其对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具可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血压降低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痛肠镜组检出的慢性结、肠炎、息肉、痔疮、肿瘤、炎性肠病、其他疾病检出率与常规肠镜检出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无痛肠镜组的总体检出率显著的高于常规肠道镜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可能与无痛肠镜消除了机体的各种紧张情绪,使医者能够更加仔细的对肠腔进行观察,并确保了检查的成功、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诊断的正确率有关。另外丙泊酚用于无痛肠镜检查,可以产生明显的镇静、镇痛及催眠的协同作用,进而保证肠镜检查更快更顺利的进行,从而缩短检查所需要的时间。无痛肠镜组的大肠穿孔发生率、心肺抑制发生率与常规肠镜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痛肠镜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的高于常规肠镜组。因此,只要严格把握肠镜检查的适应证及内镜检查规范,无痛常见检查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的几率。无痛肠镜在提高总体检出率方面具有优势,且顺应了人们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的需要,提高了患者接受肠镜检查的适应证范围,提高了肠镜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吴柳青,李宇,林峥.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胃肠镜检查临床效果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2):1105-1107.

[2]李春梅,王丽媛.高龄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后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46-147.

[3]Weber C K,Miglioranza M H,de Moraes M A P,et al.The fivepoint Likert scale for dyspnea can properly assess the degree of pulmonary congestion and predict adverse events in heart failure outpatients[J].Clinics,2014,69(5):341-346.

[4]沈小春,刘海燕,万雪,等.无痛胃镜引导下鼻肠梗阻管置入在小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6):3495-3497.

[5]林慧,伍东焕,欧阳碧山.舒芬太尼对依托咪酯用于无痛胃肠镜的ED50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6):902-903.

[6]彭蔚,许静红,杜佳楠.丙泊酚联合地佐辛在中老年无痛胃肠镜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1):60-61.

[7]宋明福,刘敏.化瘀中药加核糖核酸在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TNF-α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3,8(1):74-75.

[8]张会弟.无痛胃肠镜诊疗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4,26(2):102-104.

儿童别忽视尿常规检查 篇8

儿童健康的晴雨表

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尿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以及尿离心后沉渣做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计数。

尿液标本常用随机尿,取材方便,常用于门诊,但受饮食、运动、药物等影响。盛放尿液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对女婴或不配合的婴幼儿留尿前应清洁外阴,以免污染,尤应避免粪便混入。标本应尽快进行送检,室温中放置可使细胞溶解。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将所取尿标本冷藏。

尿液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份“晴雨表”。许多肾脏病变早期可能无症状和体征,但这时尿液检查已有异常。如果未能及时对早期慢性肾脏病进行有效干预治疗,进入终末期肾脏病后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即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尿常规检查能说明什么问题

尿常规不但可以反映尿液的酸碱度、比重等,如有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更能进一步提示该患儿需进行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及追踪、随访,以免延误病情。分析尿液成分的变化,则能为肾脏病变和功能状态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提供依据。

尿常规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均提示肾脏泌尿系统存在疾病可能。首次尿常规检测异常者应进行第二次尿液检查,如两次检查均有异常,应及时到肾脏专科咨询或就诊。尿中出现红细胞增多,常说明泌尿系统有肾脏疾病如IgA肾炎等;白细胞增多,说明有尿路感染,尤其女孩更应重视;大量蛋白尿如伴有高度浮肿,可能有肾病综合征存在。

在检查儿童尿常规时还需注意尿中蛋白定量、血尿定性及定量。如果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超出正常值,需进一步检查有关血液生化,如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肌酐等以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以进一步明确临床分型。

别忽略儿童持续血尿检查

血尿是小儿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有血尿不一定就是肾脏有病,因为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血尿。其中孤立性血尿(旧称单纯性血尿)在儿科多见,它不伴有蛋白尿及浮肿,无高血压,肾功能检查正常。经过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可分肾性血尿及非肾性血尿两大类。因此,如持续性血尿应作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因,积极治疗。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篇9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我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的《小学管理规程》与省和市县各级有关开展教学常规管理检查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检查时间: 每月至少一次

二、检查人员:

校务会分组检查,每组不少于2人。

三、检查内容:

(一)德育方面

1.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德育工作计划、总结(包括班队计划、小结),组织各种有意义活动。

2.认真组织学习“纲要”、“守则”和“规范”;养成教育情况;形成良好的“三风”。

3.师德建设情况。包括有关师德建设的制度和措施等(学习阶段时间安排表、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等);是否有教师参与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存在,严禁在学生中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

4.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每学期召开1-2次家校座谈会,举办教学开放日或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建立家访座谈会,举办教学开放日或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建立家访制度,班主任、科任老师每学年对每位学生至少上门家访一次并有记载。5.学校、班级对后进生转化工作情况记载,及经验总结。6.德育基地活动情况;学校教育环境达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

7.落实德育常规情况。

8.落实创建“书香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相关情况。

(二)教学方面

1.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严格按要求设置课程表。

2.编写教案(学案)、教学反思情况。3.课堂教学状况。4.转化学困生情况。

5.课改实验进展情况。学校教研、教改活动计划及总结;教研教改活动情况记载;有教研制度、有教研专题;教师钻研教学业务,了解教研、教改动态,积极撰写教学教改心得或论文;公开教学情况。

6.学校行政兼课情况;行政、教师听课情况。

7.体育卫生健康工作落实情况。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成绩及合格率达90%以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学生体育合格率达90%以上及学校开展多种单次体育竞赛活动落实情况;健康教学及卫生知识讲座情况;学生体检并设置健康卡情况;是否有卫生室(保健箱),备有常用药物。

8.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情况。合理计划并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实现学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9.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10.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学生作业种类设置及批改情况。11.管理工作思路与推进、落实计划等情况。

12.教师专业成长情况。包括新教师的上岗、课改培训、新老教师的传帮带的计划、措施、成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辐射情况;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案情况。

13.执行学籍管理规定。按照学籍管理有关规定,正确运用全省统一的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规范电子学籍网络管理。建立较完整、规范的学籍档案。学籍卡片、变动生花名册及相应的佐证材料。

14.落实帮扶、关爱、优惠政策的相关材料;

(三)创安、普法方面

1.创安、普法与学校工作 “五同时” 落实情况(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同总结)。

2.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制定并执行各种校园安全应急预案,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责任书),扎实做好学校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3.校园安全稳定情况。包括:组织机构;防御台风、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日常安全隐患排查表)、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等。做好学校日常安全教育管理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1)落实教育总部门有关于推行学校综治安全工作管理的通知和精神,学校进行安全周自检。

(2)开展校园应急疏散演练情况(3)开展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车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相关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4)校园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和学校保安的落实情况。(5)家校联系、节假日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等。(6)规范学校其它综治安全教育管理材料。

(四)办学条件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管理制度汇编材料。(2)学校发展规划。(3)校训(班训)。

(4)校园文化艺术节相 关文字、图片资料。2.馆室与设备的管理使用。(1)功能室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情况;(2)仪器和器材配备情况;(3)仪器和器材管理情况;

(4)仪器和器材使用情况(过程性材料)。

四、检查要求“四有”:

1.有记录:除记录数量、格式外,重点记录优缺点,要有具体的典型例证。

2.有评价:每次检查都要有等级评定,要有形成性评价材料。作为期末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校安全一日常规检查制度 篇10

一、建立校园巡视检查制度

值周、值日人员每天要加强校园内重点时段、重点地段(上、放学时段的校门口,课间休息时段的走廊、楼梯、室外体育设施,晚自习及晚自习结束后各楼梯处等)的巡视检查。发现学生有不安全行为或危险行为的.,要及时予以制止与教育。

二、建立门卫询查登记制度

对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车辆,以及学生(包括住校生)在非放学时间出校门的,学校门卫必须要进行询查,并向学校相关人员确认后方可放行。同时要作好登记工作。

三、建立班级安全管理责任制

班主任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课或晚自习前必须做好学生考勤工作。对未到学生要及时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并查明原因。若遇异常情况必须报告学校。对排查出来的有器质性疾病、心理异常、行为偏差等方面的特殊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每天应给予关注。任课教师上课(活动)前必须要清点学生人数,对缺席学生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报告班主任。体育、实验操作、劳技课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课前必须要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体育器材、刀剪、实验用具等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上课时不得擅自离开课堂。

四、建立集体活动(进餐)上下楼梯排队制度

学生课间操、大型集会、进餐等必须要以班级为单位排队靠右上、下楼梯,并要安排教师随队维护秩序。

五、建立饮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小学食堂安全管理规范》,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和督查,不断提高食堂从业人员队伍素质。要加强学生就餐秩序管理,倡导文明就餐,确保饮食安全无事故。

六、建立学生上放学定点值岗制度

学校要在校门口、接送车停泊处、校园周边危险路段等安排教师值勤,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确保学生安全通行。每辆接送车上要安排1至2名认真、正直的学生每天督查上放学接送车乘坐情况。若发现有异常情况,必须如实填写好《学生上放学接送车乘坐异常情况记录表》,并及时上交学校。学校发现问题后,要及时予以处置。

七、建立寝室巡查提醒制度

寝室管理员每天上、下午必须要在学生离开寝室后做好寝室开窗通风工作,每天要对学生床铺架子、门窗插销、电器设备等进行检查。值班管理人员每天晚上学生就寝前要做好点名工作,提醒学生关好门窗,就寝后要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报告。同时记录好寝室巡查提醒工作日志。

常规教学检查制度 篇11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分析研究;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1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临床检验 的结果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血液常规的检查,现已成为我国临床研究的重要检验指标,基于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使检查的结果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 进而影响到临床的治疗效果,为此,临床检验工作应做到规范化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更好地提高我国临床检验的结果,促进医学技术的更大进步。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血液常规检查已成为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检验指标。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患者的生理因素、仪器使用因素、采血部位因素、人为因素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

1 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因素

血液常规的检查, 通常采取末梢血进行检查, 主要包括耳垂及指尖部位的血液; 对血液的细胞应进行仪器检查及分析, 再由电脑对报告的结果进行生成、保存, 常规的检查不仅是人机体基本检查的项目之一, 其作用是及早发现、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早期的反馈, 而且还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 现实的临床化驗结果多数缺乏可靠性,为了提高血液的标本采集工作效率, 检验临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探讨对血常规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必要,为今后更好地提升临床诊断的水平、促进医学技术健康的发展。

1.1 患者的生理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血液的采集时间、采血的季节、服用的药物等各因素均将影响到检测的结果。例如,一天中人体的血细胞会出现不同的波动情况, 妊娠时间超过五个月的、或者是新生儿的白细胞的总量也会明显地增高; 或者在暴热季节、严寒的天气等; 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服用部分激素类的药物等, 均会影响到血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因此,患者在进行血液的采集前, 应避免出现剧烈运动,采血时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抗干扰 的检验药物, 以确保患者的血液检查较为准确。

1.2 仪器校准

目前, 血常规检验一般为血细胞的分析仪器设备, 其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失误率以及误差率,并提高检验的工作效率。但是血液分析的仪器需用校准物对其进行校准, 部分血液分析仪未具备与之相配套的设施或校准物进行准确的校对,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检查结果。

1.3 采血部位及静止时间

采集血液的时机与采血的部位均会影响到血液的检查结果。因此, 在进行采血时, 倘若医院采血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良好,可采用从静脉进行血的采集, 对血液的常规检测应做到及时、认真。为了保证获取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应减少对患者的采血部位,采血后对于静止的时间应该尽量缩短,保存及运送的时间也应适当控制好, 确保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1.4 人为操作不规范

采血的操作工作是较为细致、认真的,这就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人为因素由于操作不当或不规范等原因, 导致血常规的检测失真现象也较多。例如,在进 行采血时,采血的动作慢或注入的顺序不当,致使空针中的血液发生凝固现象;血液在注入试管后,采血人员没有立即摇匀或是摇匀的时间不足;血液标本采集后, 未及时送检或采血针头过细等原因,导致检血结果的不准确。

2 优化血液常规检查的解决对策

2.1 合理选择采血部位

在采血时, 应对采血的部位进行认真分析,采血时手指小动脉血和静脉血相比较,对手指采血 的可重复以及准确性仍较差,在使用到血液分析仪进行检验时较为明显。因此,多数医学专家建议,在对血常规的采血进行选择时,应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查;而通常对采血部位的选择是静脉采血以及对末梢的毛细血管采血这两种方式进行。

2.2 采血的各项操作应规范化

据不完全资料显示, 较多的血液常规检查出错是由于人为的采血操作不当引起的。因此,要求操作人员应熟悉采血的操作规程,并加以规范化,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采血完毕之后, 应立即拔下针头, 并快速地注入至抗凝剂, 再将该管放至手掌, 进行来回轻摇至均匀状态,使检测的标本和抗凝剂能充分的混合;切忌用力摇晃,避 免使血细胞受到破 坏或者发生溶血现象。

2.3 定期校准仪器

血液分析仪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血细胞分析仪必须通过该仪器所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严格校准。临床应用中还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才能保证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测质量,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

2.4 采血及注射的容器选择

抽血时,采血的针管应使用真空的采血管进行采血,并保持注射容器的干燥, 由此一来,可使采集的标本达到标准化,又可使采血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了交叉感染几率。提高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2.5 选择最佳采血时机

基于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活动的情况、血液的采集 时间以及服用的药物等因素,均会对血液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选择最佳的采血时机,是有效减少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关键,不是急诊患者,最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检查, 以减少来自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状态情况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3 结语

总之,需要对采血试验的各个步骤与环节进行严格的操作,认真执行。尽量减少某些 因素对血液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防止对临床的诊疗作出错误判断,血检时,还应对其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

参考文献:

[l] 高丽娟.血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哈尔滨医药.2 0 11(0 4 ):6一17.

[2] 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 0 10 (12 ):5一12.

[3] 杜之涛.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 0 11(0 1):2 8一3 6.

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12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在大部分的临床治疗中, 血液检验是进行身体检测的必须环节。随着医学不断发展以及技术创新, 临床检验逐渐成为医生对病患进行诊断的重要指标。但是血液的常规检查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造成数据失真, 例如检验过程是否规范、采集的血样是否受到污染等。因此, 为了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以提高辅助诊断的有效性, 探明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相关因素,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选取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进行血液检验影响因素实验,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 其中女性41例, 男性39例, 年龄在22~45岁, 平均年龄为 (31.5±4.5) 岁。血压为90~130/60~90mmHg, 体温≤37.5℃, 平常身体健康, 没有慢性疾病史。选用Backman Counter血液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 使用EDTA-K2抗凝剂。

1.2 方法

同时对8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 末梢血在食指或者无名指内侧抽取。静脉血从肘部抽取。抽血由专业人员操作, 按照程序严格进行。每个志愿者抽2份血样, 立即检验其中一份, 另一份添加EDTA-K2抗凝剂, 于室温下 (18~22℃) 分别在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由此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的差异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在末梢的常规血检验中, 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以及血红蛋白 (Hb) 检验的平均值都比静脉血检验值高;但血小板 (PLT) 的计数平均值比静脉血平均值低, 采用t检验, 其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备可比性;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不具备可比性。

2.2 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通过在室温下于不同的时间段对同一份血样进行检查, 发现30min~2h内静脉血血常规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血小板 (PLT) 以及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各项参数和即刻进行检测的结果比较是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放置6h后, 血小板 (PLT) 与即刻比较明显下降, 而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的比例有所提升 (P<0.05) ;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b) 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一般医院检验科的血常规检查就是对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有形成分的质和量进行测定、分析。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和人体的血浆一起组成了血液。血液对人体的循环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停地流通于人体血脉, 参与机体的每一项功能活动。如果血液中发生任何一点病理变化, 会对人体的全身器官产生消极影响。反过来, 人体组织或者器官发生病理变化, 也会使血液产生病理变化。因此, 保证血液的健康, 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内部外部环境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3,4,5]。

依据上述血液与机体的关系, 表明血液常规检测有可能被其他因素干扰。根据相关文献和数据记录显示, 患者进行血液常规检查时, 一些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与人为因素对检查的结果有很大影响。如病患在进行血液常规检查的近期内, 服用过激素药物, 或者食用水和食物, 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所以为避免此种错误, 应保证验血近期内不服用激素药物以及验血前保持空腹状态;人员操作血液分析仪有误, 没有校正血液分析仪或者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都会影响检测的结果, 为了让仪器正常工作、人员操作准确, 在使用血液分析仪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如选择远离热源或电磁干扰的地方, 室温最好控制在15~25℃, 将仪器放在稳固平整的平台, 防止震动损坏仪器, 日常要做好对仪器的维护工作;还有采集方式不正确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类似检测前没有处理好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或者采血过程中时间过长或者血压摇匀时间过短, 血样未能和抗凝剂充分发生作用, 血样采集好不能即使送检等错误操作,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进行预防, 例如在患者状态良好时进行血样抽取、对专业采血员加强培训、熟悉采血流成、控制时间等, 可以有效防止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因素出现。

在文献中, 较少出现采血部位及采血完毕后放置的时间会影响检验结果的记载。本文正是以探究这两个因素对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为主。通过从80例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不同部位的采血比较, 每个志愿者抽2份血样, 立即检验其中一份, 另一份添加EDTA-K2抗凝剂, 于室温下 (18~22℃) 分别在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 由此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以及血红蛋白 (Hb) 与血小板 (PLT) 的数值差异 (P<0.05) 具有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2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6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以上研究, 在临床工作中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h以内检测为宜。

参考文献

[1]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2) :55.

[2]钟红梅.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5) :155.

[3]赵晋芳.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3) :3077.

[4]徐金华, 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4 (5) :2699.

上一篇:关于组织2013高考倒计时200天动员宣传活动的通知下一篇:平凡中的美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