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及答案(精选4篇)
《劝学》学案及答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金就砺( )则利
须臾( )之所学 跂( )而望矣
假舆( )马者 假舟楫楫( )者
蛟( )龙生焉 不积跬( )步
骐( )骥( )一跃 驽( )马十驾,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 )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 )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暴( ) 金就( )砺( )则利
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 )行无过( )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 )思 须臾之( )所学
跂而( )望矣 登高而( )招
而( )见者远 假( )舆马者
而致( )千里 非能水( )也
而绝( )江河 生( )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学习反思
(七)当堂检测
1.默写课文第二段
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
拓展阅读:《劝学》答案
阅读题: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1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效果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8. C(加:更。)
9. B(A.从;被。B. 就。C. 表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
10. C(博学:广泛地学习。圣心:圣人的心境。须臾:片刻。寄托:寄居。)
11.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12.(1)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新制《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篇2
执教者:
第 周 授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
三、课前预习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堂
柏()森森
空好()音
频fán()
满襟.()..泪
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按思想内容来分类: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羁旅行役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 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若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应用的什么手法(不是每句都一定有什么手法)
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明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练习
1、过香积寺(题型一 找诗眼)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南浦别(题型二 赏动词)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滁州西涧(题型四 赏虚词)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二字的妙处。
4、金陵酒肆留别(题型三 赏形容词)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蜀相》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李杜
大李杜 教学过程:
1、咏史怀古
2、辅佐二主 定天下计 出师未捷; 雄才大略
宏伟业绩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忠心报国 事业未竟;
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合。
3、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 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 氛——记叙兼描述
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练习题参考答案:
1、“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妙传神地显示出山口幽静孤寂的景象。
2、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自”是自由自在,“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第一步),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注: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有所欠缺。
《呼兰河传》导学案及答案 篇3
一、目标导学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重点)
2.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难点)
二、自主预学
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蚂蚱()②啸()...
③蚌壳()④溜平()....
⑤韭菜()⑥谷穗()...
⑦倭瓜()⑧玩腻了()...
⑨蚯蚓()⑩蝙蝠()....
(2)文学常识积累。
课文选自《》,体裁是()。作者(),我 国()代著名女作家。
(3)查资料了解女性小说及女性文学。
女性小说的发展及特点:女性文学的特点:
2.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2)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并质疑“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三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找出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三)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通过阅读本文,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向全班同学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课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来了风,这榆树先啸()。.
(2)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
(4)采一个倭()瓜花心。.
2.课内阅读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花园之大?
(2)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3)怎样理解“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5)试品味景物描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6)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
五、拓展阅读:
山的呼唤
琼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清施与神奇。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环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竞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枫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流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⑨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
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 .......
2.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⑪白天的玉山:; ⑫夜晚的玉山:。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4.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六、课后作业
复习整理本单元。
《呼兰河传》导学案答案
二、预学导学
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蚂蚱(màzha)②啸(xiào)...
③蚌壳(bàng ké)④溜平(liū píng)....
⑤韭菜(jiŭ cài)⑥谷穗(gŭ suì)...
⑦倭瓜(wōguā)⑧玩腻了(nì)...
⑨蚯蚓(qiū yĭn)⑩蝙蝠(biān fú)....
(2)文学常识积累(作者、作品、文体、背景、国籍、朝代等)
课文选自《呼兰河传》,体裁是(散文体小说)。作者(萧红),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3)女性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时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女作家如庐隐、冰心、陈衡哲等;20世纪30—40年代,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为代表;1949—1966年,在战争、家庭一类社会性、革命性主题下,中国女作家作品呈现“中性化”;文革以后女性创作开始重新复舒。
女性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女性作家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
一、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反思自身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及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二、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它加以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2.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参考: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
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
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
(2)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
参考:羡慕、向往等
三、课堂互动探究
(二)三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参考: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 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找出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四、课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来了风,这榆树先啸(xiào)。.
(2)它们闪烁(shuî)得和沙滩上的蚌(bàng)壳一样了。..
(3)当祖父下种(zhǒng),种(zhîng)小白菜的时候。..
(4)采一个倭(wō)瓜花心。.
2.课内阅读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花园之大?
答案:各种昆虫、花、树以及后文所写菜地等。
(2)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答案:风中、雨中、阳光下。
(3)怎样理解“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冒烟了”?
答案:风吹树叶,刷刷作响;雨落在树上,像笼起的烟雾。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答案: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5)试品味景物描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案:作者笔下的万物充满了生机和孩子的欢乐,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孩子的笑声和欢叫。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我”对故乡和童年美好的回忆。
(6)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景物 昆虫、树等 写出儿时所处环境,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五、推荐阅读:
1.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
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 .......
答案: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2.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答案: ⑪白天的玉山: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
⑫夜晚的玉山:鸟儿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案:童年登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心愿。
4.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06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1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4.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5.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学法指导
学习本诗,要善于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魅力。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最难用语言描摹的音乐描绘得有声有色,作为欣赏者,要想真正体味出其中的奥妙,就必须进入情境当中,用心、用情来感受。
预习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湓浦口()()
铮铮()
悯然()....贾人()
转徙()
恬然()...迁谪()
浔阳()
荻 花()
...管弦()
捻()
霓裳()()....衣裳()
嘈嘈()
六幺()...幽咽()
西舫()
红绡()...呕哑()()
嘲哳()()
钿头()......银篦()
虾蟆陵()
春江花朝()....二.重点词语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
2.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色:()委身:()
贾人:()
3.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命酒:()命,()
酒,()快:()
4.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出官:()恬然:()
斯:()是:()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6.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凡:()言:()7.寻声暗问弹者谁 暗:()
8.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
9.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手:()续续:()10.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命:()
1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乍:(迸:(12.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顿:(13.妆成每被秋娘妒
每:(14.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15.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故;(16.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17.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18.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19.莫辞更坐弹一曲
更:(20.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良久:(却坐:(三.一词多义
言
①感斯人言
()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
①遂命酒
()
②命曰《琵琶行》
()是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为
①因为长句
()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
()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
()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暂
①凝绝不通声暂歇
()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3))铁骑:())))))))))转:())
泣
①满座重闻皆掩泣
()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
今义:()
2.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3.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4.暮来朝去颜色故 古义:()
今义:()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6.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义:()今义:()7.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
今义:()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写出具体描写乐声的句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教学案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二.基础积累 三.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四.文本解读
(一)简析诗前小序 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
(二)整理文章结构
1.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2.整理文章思路
3.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用课文原话作答)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思考
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小结: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三.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2.叠词和联绵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4.曲中带情: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 6 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四.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学后感悟
欣赏《十面埋伏》这首古曲,然后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古曲。
巩固案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ãn)
憔悴(jiāo)
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3.下列句子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
()商人重利轻离别
()拓展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雨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
2.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答案
预习案
一.湓浦口(pãn)(pǔ)铮铮(zhēng)悯然(mǐn)贾人.....(gǔ)转徙(xǐ)恬然(tián)迁谪(zhã)浔阳(xún)荻 花...(dí)管弦(xián)捻(niǎn)霓裳(ní cháng)衣裳....(cháng)嘈嘈(cáo)六幺(yāo)幽咽(yâ)...西舫(fǎng)红绡(xiāo)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钿头(di.......àn)银篦(bì)虾蟆陵(há ma)春江花朝(zhāo)....二.重点词语
1.左迁:贬官。2.色:容貌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贾人:商人 3.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快:畅快 4.出官:(京官)外调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斯:这 是:这
5.因:于是; 为:创作。6.凡:总共 言:字 命:命名,取名。7.暗:悄悄 8.思:悲,伤 9..信手:随手
续续:连续10.间关:形容鸟声婉转11.乍:突然
迸:溅射
铁骑:带甲的骑
12.整顿:整理
13.每:常14.等闲:随随便便15.颜色故;容貌衰老 16.老大:年纪大了 17.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18.暂:忽然,一下子
19.更:再 20.良久:很久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
转:更,越 三.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暂: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因,因此;为,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2.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3.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4.暮来朝去颜色故 古义:指面貌、容貌;今义:色彩。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第二年
6.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义:纵横散乱、参差错杂 今义:用竹、石、金属专
制成的拦挡物
7.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超出一般,冲出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理一理 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 五.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3.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借助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教学案
(一)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1.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2.整理文章结构
⒈)江头送客闻琵琶 ⒉)江上聆听琵琶曲 ⒊)歌女倾诉身世苦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3.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用课文原话作答)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①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 11
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第二课时
四.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巩固案
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D(A.畅快。B.作歌。C.字。)
3.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4.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拓展阅读
1.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2.“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请,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他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的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简析: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 14
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劝学》学案及答案】推荐阅读:
《孙权劝学》的阅读答案10-03
文言文阅读《劝学》题目及答案08-08
雪导学案及答案05-30
猫导学案及答案07-16
成语(二)学案及答案10-12
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10-12
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06-11
梅岭三章导学案及答案06-20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及答案07-27
《我的母亲》导学案及答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