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导学案

2024-06-07

《劝学》优秀导学案(通用11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 篇1

《劝学》优秀导学案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诵。

2、整理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并掌握。

3、整理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4、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请写下来。

【交流研讨 合作探究】(请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1.文章第一段中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吗?请分析说明。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是学习文化知识吗?

3.本文题目是“劝学”,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劝”的?各段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复习巩固 训练检测】

1、注字音

中绳______ 輮以为轮_____ 槁暴______ 参省______ 须臾______

跂而望____ 锲而不舍______ 舆马______ 舟楫______ 蛟龙______

跬步______ 金石可镂______ 骐骥______ 驽马______ 二螯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____________

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

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

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_____________

3、积名句

(1)君子曰: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目不能两视而明,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记常识

荀子,名_____,_______末期____国人。先秦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门人合著的________一书,共32篇。该书使诸子散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文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重点突出。

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C.本文运用“蚓”“蟹”两组事例,意在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

D.本文多用短句来阐明道理,使行文有气势,语言简明,节奏感强。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荀子名况,号卿,春秋时赵国人,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B.荀子著有《荀子》的大部分、《赋篇》和《成相篇》,其中以《劝学》《天论》为最著名。

C.《荀子》现存32篇,内容丰富,体系初具,包括了作者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的研究。

D.《荀子》论点鲜明,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论证周密,论证手法灵活,具有专题学术论文性质。

《劝学》优秀导学案 篇2

一、导学案的应用价值

(1) 有利于学生落实主体地位。导学案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其中大量的学习任务与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路, 不理解的地方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课堂上教师讲课更加有的放矢, 学生由于提前做好准备, 学习起来更轻松自如。由于其中大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方法,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有利于教师指导角色的扮演。从编写导学案开始, 教师就进入了指导角色,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方法运用及学生反馈信息的搜集、整理与点拨等, 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导向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 教师不再是孜孜不倦的知识输送机, 而是一个启发者、点拨者, 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案是事先编印好的, 能够节约课上笔录时间, 同时又大大减少了作业量, 使学生负担大大减轻。减负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 而不是在大量作业中埋头苦干。导学案设计十分巧妙, 其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了书还要思考才行, 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 从而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导学案教学在初中政治课中的运用要求

(1) 导学案编写要求。编写导学案要有两方面准备, 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 编写内容要紧扣教学大纲及教参资料;其次是了解学生学习, 对其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知识基础有一个系统评价。在设计教案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 (1) 主体性原则。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 导学案编写一定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2) 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导学案的亮点, 其融合探究式、合作式等诸多教法, 为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创造有利条件。 (3) 层次性原则。对于不同学生要运用不用教学方式与方法, 所以教学中要体现层次性与梯度性, 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思想。

(2)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说学案编写仅仅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把学案运用到课堂上并且发挥其应有作用才是最关键的。对此, 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标准》, 不断调整自我, 把新课程强调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案之中。同时, 要摒弃传统教案细致、透彻, 包揽一切的做法, 去掉不重要的知识, 加入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学案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可以为师生之间架起“桥梁”, 在这种作用下才能形成师生互动, 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初中政治是一门人文学科, 具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就必须是灌输式的, 事实证明诸如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 只有通过民主化、平等化的教学关系, 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等现代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与教师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3) 锻炼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与前提, 教师要教给学生政治内容的阅读方法, 让他们主动去阅读。要“快读、细读、精读”教材和学案。所谓快读就是迅速浏览学习内容, 就像看小说一样, 大致看一些重点内容, 弄清大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细读”就是对学案或教材通篇细致阅读, 对内容有一个系统理解, 并找出富含哲理的重难点。“精读”是对学案或教材的融会贯通, 对一些重难点作进一步了解, 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加以解决。

(4) 培养学生知识构建能力。知识体系越大, 越容易将新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其中。政治课程, 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大, 角度分散, 掌握了知识结构就能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线索, 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高中政治四门必修课, 各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比如《政治生活》这门课程, 贯穿了民主政治这个主线, 在学案教学时, 可进行结构教学, 由学生自主展示知识整体结构, 勾勒教材线索。在学习《政府》部分时, 可以把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等串联起来, 从而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开放的体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运用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努力, 导学案也不例外。政治课的教学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确立, 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导学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政治理论修养,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是现代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在初中政治课中, 导学案编写要遵循民主、创新、主体三大原则。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修养, 着重培养学生知识构建能力与文本识读能力, 提高学生政治理论修养, 促使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

关键词:导学案,政治教学,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 2010 (10) .

《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 篇3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资治通鉴》,提供了《孙权劝学》的导学案,快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导读指导】

一、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请君入瓮 口蜜腹剑 桃李满天下 冰山难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学习步骤】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

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自以为( )大有所益

及( )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相待

蒙乃( )始就学 权谓( )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过: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孤: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对部下既 ,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性格特点

孙权 劝 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性格特点

吕蒙 学

敬才爱才, ,对朋友的进步 。

性格特点

鲁肃 学

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合作,理解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堂检测】 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练习)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 就学:

惧: 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用竖线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译文:

(3)学何所至矣?

译文:

5、你认为“孟母”为何“断机”?

【课堂反思】

我的收获:

《孙权劝学》优秀学案 篇4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怎样制定《孙权劝学》的学案呢?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

【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

《孙权劝学》选自 ,这部书是 主持编纂的 体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 (朝代) 、 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

③当涂: ④辞:

⑤治经: ⑥ 邪:

⑦ 涉猎: 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 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 ⒀蒙乃始就学: 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二)、二读──理解大意

小组活动:

1、 结合课前导学,组长分工,组内成员轮流作口头翻译,并指出个人翻译部分里的重点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他翻译的不足。

2、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将疑难词句的解释讨论解决。

友情提示:①疏通文意时要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会圈点勾画。

②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三)三读──朗读竞赛

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内逐句揣摩三位人物对话时的心情、语气。

展示交流:

【温馨提示】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在上述基础上,小组内先分角色朗读课文,用现代文表演人物对话。小组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比比看哪组表现得好。

(四)品读──合作探究

1、轻声朗读,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本文情节。

①(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 。劝的语言是: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 。

②孙权劝学——吕蒙( )学——鲁肃( )学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呢?请找出孙权“劝”的语句,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讨论、模仿:

B、人物形象点拨: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试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同学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A、讨论、模仿: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模仿语气朗读。

B、人物形象点拨:

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学会逐步深入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从而体会人物形象这种学习方法。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前后的变化,请大家找出并解释。

5、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的学习,最终让同僚刮目相待,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伤仲永》。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6、积累延伸:

①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钱塘湖春行》优秀导学案 篇5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自学内容: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

第1页 共6页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

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第2页 共6页

讨论内容:

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 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 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 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令人目迷神驰。

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 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 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 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涉县光华中学备课方案

课前小测:(时间___________分值__________)

说明:

1、本方案是备课的基本要 求,各科根据学科特点以 及个人教改的新思路,适 当增加课堂活动内容。 2、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自学内容:

《劝学》优秀导学案 篇6

我们语文学科的导学案分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 其中前面加了★的为重点目标;二是知识链接, 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三是测定性评价, 是关于课文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由学生预习后完成, 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形成性测试, 是针对导学案上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二次备课并授课后对学生学成情况的一个反馈。

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预习方法, 尤其是对于古文的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本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 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知道在这一课中自己要着重掌握什么内容。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导学案中, 除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音储备外, 我着重拎出本文的几个关键词, 如“以”、“间”、“而”、“之”, 了解学生对这几个词常用义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项就是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 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时比较头疼的内容。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以”和“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 容易混淆, 另外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 这在“质疑问难”一栏中也有所体现。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逐个突破, 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一些。

表面看来, 这节课的内容可能单调了一些,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从形成性测试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来。形成性测试的题型跟测定性评价的题型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丰富、更具拓展性,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同样考查“以”字的一词多义, 形成性测试在例句的选择上范围更大, 有初中学过的, 也有高中学过的, 甚至还涉及课外的, 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把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跟测定性评价比较了一下, “以”字的用法在测定性评价中的正确率为15%, 而在形成性测试中的正确率为48%。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尽如人意, 但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有一点要强调, 就是在测定性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的题目设置上, 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两者的题目要相关联, 要不然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课后的测试却没有检查相关内容, 那课堂讲授的效果体现在哪儿呢?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调动呢?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学起来才有目标, 学完之后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刚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时, 可能会费点时间, 费点精力, 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程慢很多,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 真正实现了向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其次, 课堂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 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一节课中积累的知识有限, 但如果每节课都能高效完成, 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湖心亭看雪的优秀导学案 篇7

1、熟读并背诵全文,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范读: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自由读:圈点勾画生字词,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再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读时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顿

湖中 /人鸟声/俱绝。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提示: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

(二)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词语不能漏译: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学习翻译五字法。(大屏幕)

提示: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

(三)合作探究

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 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

3. 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断判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3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

1. 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

痴在情感

2. 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齐读第二段(随作者惊喜---豪饮----伤离别的情感变化读)

3. 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

写作借鉴:

1、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使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拓展阅读 :描写雪景的诗文自古也很多,由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句吗?

作业

1、背诵全文

《劝学》学案 篇8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既继承孔子学说,又摒弃其消极成分,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以入室弟子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之故,在历代遭到一些学者的怀疑(认为他不属于儒家)与抨击。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主张治理天下既要依靠“法制”,又要重视“礼治”,强调“行”对于 “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一书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所记。文篇有标题,这是对《论语》《孟子》等语录体文章的发展,也是先秦说理文臻于成熟的一个标志。《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意在劝导与勉励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学习。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本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艺术风格。课文节选《劝学篇》中的四段文字,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即劝勉、鼓励的`意思。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1) 一般生字 靛青(diàn) 而望(qì) 舆马(yú) 跬步(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金石可镂(lòu)

(2) 多音字 木直中绳(zhòng) 槁暴(pù) 参省(xǐng) 假舆马(jiǎ)

(3) 通假字 虽有槁暴(yòu) 知明(zhì) 生非异(xìng)

2. 解词

(1) 实词

劝:劝勉 已:停止 中:合于 槁:枯

挺:直 金:金属的刀类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提起脚后跟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彰:清楚 假:凭借,借助 致:达到 绝:横渡

跬步:半步 骐骥:良马 锲:用刀雕刻 黄泉:地下的泉水

跪:脚 寄托:藏身 用心:使用心力

(2) 虚词

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连词,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表示“……的人”。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助词,帮助判断,且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3) 通假字(古今字)

■:通“”,以火烤木,使其弯曲 暴:通“曝”,晒干

生:通“性”,天赋,资质 有:通“又” 知:通“智”,智慧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全文

【明确】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輮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因此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靠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所见的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智慧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心境(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2. 明确主题

【明确】 本文是《劝学》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但也可以看出,作者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而得的,勉励人们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品德,获得教养。所选四段融为一体,既可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又能体现原著精神。

3. 理清层次

【明确】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别从意义、作用、态度三个方面予以论证。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用一系列比喻论证观点,进而推出只有广博学习、不断反省,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结论。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借助外界条件,最后得出结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第四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一重在积累,二持之以恒,三专心致志。

(三) 重点研习

1.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举例说说本文设喻论证的特点。

【明确】 (1)通俗易懂:为了论述“学不可以已”,作者运用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不能停止的重要性。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2)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阐释得更具体明白。③博喻铺排:第三段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既从不同的侧面论证学习的作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体现了节奏美。(3)形式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进一步论证。

2. 哪几个句子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句式特点?

【明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系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分别调到“取”与“青”的前面)(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系定语后置,翻译时最好分别调到“爪牙”与“筋骨”的前面)(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这是一个复杂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是主语,“輮 使之然”是谓语,且谓语是对主语的原因解说,翻译时要补上主语)

3. 试举几个实词活用的例子进行解说。

【明确】 (1)“日参省乎己”的“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每日”。(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与“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地上”“在地下”。(3)“非能水”的“水”,名词作动词,译为“游水”。(4)“用心一”的“一”,数词做动词,译为“专一”。

【课后练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与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积跬步(guǐ,半步)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劣)

C. 锲而不舍(shě,遗弃)

D. 金石可镂(lòu,雕刻)

2. 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所表示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从名词活用方面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文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重点突出。

B.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C. 本文运用“蚓”“蟹”两组事例,意在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

D. 本文多用短句来阐明道理,使行文有气势,语言简明,节奏感强。

5. 下列关于荀子与《荀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荀子名况,号卿,是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也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B. 荀子的入室弟子韩非、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他也是先秦法家学者。

C. 《荀子》现存32篇,内容丰富,体系初具,包括了作者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的研究。

D. 《荀子》观点鲜明,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论证周密,形式灵活,具有专题学术论文性质。

6.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把下面《劝学》中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并举例分析其中比喻论证的特点。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A.跬kuǐ;B.驽nú;C.舍,停止)

2. D(A、B、C项表转折,D项表修饰)

3. B(B项名词做动词,A、C、D项名词做状语)

4. C(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比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5. B(不能据此推断他是法家学者)

6. (1)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2)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 君子的天赋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4)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使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7.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假如没有灰尘》导学案 篇9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学习运用。

学习重点:

能说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习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为灰尘写一篇辩词。

一、课前大动员———收集有关灰尘的资料

二、课堂勤思考———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词汇积累:你觉得本文中哪些词语最有积累的价值, 请抄下来, 并读一读, 记一记。

温馨提示:对于这些词, 你有什么好办法去记住它们呢?想一想, 准备好把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同学们都很期待你这位小老师哦!

(2) 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 灰尘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最少写2点)

温馨提示:有理有据, 才能服人。为避免泛泛而谈, 我们要结合具体例子来说哦!相信你会说得很棒的!

(3) 细读课文4~6自然段, 完成下表。

温馨提示:还记得吗?理解文本时抓重点词、重点句去概括、体会, 是很有用的一招哦!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4) 从“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中, 我们知道, 灰尘是不受欢迎, 甚至可以说是人人讨厌的东西。读完本文, 我们知道了灰尘鲜为人知的一面, 现在召开一个灰尘申诉发布会, 假如你是灰尘, 给你个机会向世人解释, 你将怎么去述说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呢?

温馨提示:发布会是隆重而严肃的, 你将怎么去准备自己的措辞呢?觉得课文上的知识还不够的话, 将怎么去补充自己的资料呢?为了能让世人理解你、认识你, 从而不再讨厌你, 是侧重说自己的缺点还是优点呢?相信聪明的你, 早已心中有数了!

(5) 学完本文,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三、课后小练笔———仿照下面的句子, 再造两个句子

例如:灰尘, 一方面, 有碍卫生, 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另一方面, 在削弱阳光调节气候等方面又有重要作用。

(1) ,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2) ,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小结:

(1)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完成, 我觉得我 (棒!很棒!非常棒!) 我要给自己送上 () 个笑脸: () 。

(2) 学完本文, 我觉得我收获了 () 。

学案范本劝学加了格式 篇10

(体例范本)

劝 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预学荀子介绍及相关背景知识,简单了解荀子的生平及思想。

2、通过初读,读准字音,基本把握文章观点。

3、口译一、二自然段,掌握其中常用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预学案】

(一)学法指导:请用2分钟速读所给材料,勾画重点,加深记忆,积淀底蕴。

(二)预学内容: 其

一、关于荀子

1、荀子其人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为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在政治上,提出“法后王”,主张应适应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

整理重要信息:

荀子,名(),()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为()。荀子是先秦()的最后代表人物。

2、荀子名言: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其

二、文本阅读:

利用6分钟口译一、二自然段,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在课文中行批生字注音。

2、标注重要词语: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有注释的字词放入行间,难以疏通理解的字词句打“?”。)

3、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探究案】

(一)探究内容

1、明确一、二段字音:

方式:对学,一个组员朗读,对面组员纠错。

2、口译一、二段内容:

方式:群学,一个组员口译,其他组员纠错,标注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3、思考:作者列举了几种生活中的现象,想说明什么观点? 方式:群学,学科组长组织集体讨论,形成成果。

(二)展示评价

1、口头展示重点字词及语句的翻译。要求:每三个小组一个任务,规定完成时间。

2、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精讲案】(此部分仅限于教师版,学生版此处留白,记笔记。)

整理探究案第3点,归纳明晰“类比”“比喻”这一论证方式及其特点。

【检测案】

1、给下列各字注音

輮 槁暴 砺 跂 跬步 骐骥 驽马 锲而舍之

2、准确解释下列各个文言词语的含义

已 于 輮 有 中 然 就 参省 知

3、准确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做到信达雅。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4段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和对比,层次清晰地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3、借鉴荀子关于学习的看法,并能与时俱进,补充发展他的观点,以提高认识能力。【预学案】

批注3-4段重点词语用法及意义,标出常用的文言句式并口译者部分。【探究案】 学习展示:

1、基础知识检测

2、预学成果展示 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观点的?(依据比喻内涵,梳理层次)

2、第四自然段用了大量比喻,在内涵上可以怎样分为几个方面?(根据比喻的内涵,合并同类、分项列举)

3、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拓展延伸:

1、请模仿文中比喻呈现的方式,以“学习”或“知识”或“勤奋”为话题,写一组比喻句。

2、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你如何看待荀子的观点。

相关知识链接: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境界告诉我们:开始学习,先要登高远望,对自己所要攻取的目标作一番鸟瞰似的了解,然后,从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计划。第二境界告诉人们:开始学习以后,就进入了艰苦的漫长的征途,必须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性,肯下一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这是成功的关键。第三境界告 诉人们:刻苦学习和研究,再加上科学的总结,就会有所发现和发明。

学案的基本体例

一、学习目标:

1、具体要求:分点、具体、固定目标的句式

2、句式:

通过预学……熟悉、了解、知道、理解…… 通过课堂探究和小组讨论理清、明确、掌握……

通过教师深度拓展掌握……技能、方法、规律,突破……疑惑、重点、难点

二、预学案

(一)学法指导:用……时间采用何种方式(默读、跳读、划读、速读)阅读文本,完成……内容。

(二)预学内容

1、呈现内容: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知识

2、呈现方式:填空型、表格型、问题型

三、探究案

(一)内容的设计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根据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具有典型性、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

(二)探究内容(或对象):

1、研究句意 探究主旨

3、把握情感

4、分析技巧

(三)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分配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2、小组探究讨论,根据学情、内容采取读学、对学、群学

3、展示评价:

(1)展示方式:口头展示、Ipad展示、白板展示、实物投影展示(2)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在此过程其他同学质疑)、教师点评四、五、精讲案:知识梳理、归纳,重、难点的突破,相关知识的拓展迁移。检测案:

导学案导学 篇1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上一篇:苏仙区医疗设备使用汇报材料下一篇: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