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2025-02-02

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共8篇)

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篇1

2015年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2015年,全州各级财政1至12月,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101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0.7%,增长3.7%;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7467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8.5%,增长13.9%。

我州紧紧抓住财政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争取到上级对我州的各项补助1595700万元,增长32%。深化债务管理改革,争取到地方政府债券额度704000万元。争取到剑川县沙溪镇列入云南省2014年至2016年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三个乡镇之一,中央财政每年给予补助2000万元。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争取到省财政厅从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补助我州资金5000万元。2015年我州向上争取的各项资金近200亿元,这些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州对下转移支付补助,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保障了基层各项建设,落实了配套和还偿资金需求。

紧扣“稳增长”主题,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年内通过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发展,提出争取省财政以产业基金方式增资资本金5000万元做强州级融资担保公司,推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127个,拟投资8088500万元。切实加快支出进度,通过压缩财政资金滞留时间,达到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目的。2015年预算安排38414万元,整合资金544051万元,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预算安排39700万元,整合资金1157087万元,切实保障了重大项目资金需要;预算安排23706万元,整合资金175202万元,支持了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善用财力,保障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继续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2015年全州“三公”经费支出27636万元,减少1483万元,减幅5.09%。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全州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680617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先后制定和出台了系列财税改革文件,推进预算改革,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安排州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00万元;深化国库改革,完成全州11个县市试点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合理分配省下达我州三批置换债券额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制定了《大理州人民政府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概算投资346800万元的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列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并于2015年10月11日正式开工建设;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州共收回沉淀在部门的存量资金合计74546万元;强化绩效管理,引入第三方对农村危房改造等3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继续实行州级100万元以上84个项目60600万元的目标绩效管理;加强资金监管,搭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州本级和县市分别于2015年3月底和4月底全部上线,有效监控资金8327笔61539万元。

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篇2

本报告分析了黄浦、卢湾、静安三区, 自1991年至2007年期间人口、学生人数与教育财政变化情况, 并与全市平均水平、10个郊区平均水平以及徐汇、长宁两个中心城区进行比较, 得出三区是上海特例的结论。

一、区本级财政收入与教育财政拨款水平比较

(一) 区本级财政和户籍人均财政收入变化

1. 区本级财政变化 (1994~2007年)

从区本级财政收入来看, 黄浦 (含原南市区) 、卢湾、静安分别从1994年的10.01亿、3.3亿、3.59亿增加到2007年的45.96亿、33.50亿、40.68亿, 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994年的11.57%、3.81%、4.15%, 变化为2007年的4.51%、3.29%、3.99%。

2. 户籍人口变化 (1991~2007年)

1991~2007年,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户籍人口数 (年末, 以下相同) 呈逐年下降趋势 (见图1) , 分别从1991年的149.8万人、43.99万人、44.91万人, 下降到2007年的60.56万人、31.15万人、30.99万人。

三区户籍人口占全市比例分别从1991年的11.64%、3.42%、3.49%下降到2007年的4.39%、2.26%、2.25%。同期中心城区的徐汇从73.07万人增加到89.18万人, 长宁从57.75万人增加到61.13万人。

3. 户籍人均财政收入变化 (1991~2007年)

1991年黄浦、卢湾、静安人均区本级财政收入分别为1252元、807元、844元 (见表1) , 均高于全市平均值666元, 分别为全市平均值的1.88、1.21、1.27倍。2007年, 三区分别为7589元、10754元、13127元, 同样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394元, 分别是全市平均的1.03、1.45、1.78倍。

与2000年相比, 2007年静安本级财政增长了4倍多, 黄浦达2倍;同时, 静安户籍人口减幅达到13.44%, 黄浦为8.49%。2000年后, 静安本级财政增长高于黄浦, 户籍人口减幅大于黄浦。

黄浦的变化与两区 (黄浦、南市) 合一相关。数据显示, 黄浦 (不含南市) 1994年财政收入水平达2415元, 1999年为5550元, 2000年合并南市区后, 下降为3311元, 2001年后逐步恢复增长趋势 (见图2) 。

徐汇、长宁两区的人均区本级财政收入1994年以来一直低于黄浦、卢湾、静安三区, 而且徐汇区从1994年以来一直低于全市平均值、郊区平均值, 长宁区在2005年、2006年也低于郊区平均值 (见表2) 。

(二) 常住人口及其人均财政收入变化

1. 黄浦、卢湾、静安常住人口变化 (2000~2007年)

三区常住人口分别从“五普” (2000年) 的57.45万、32.89万、30.54万下降到2007年的52.19万、26.8万、25.21万, 下降比例分别达到10.08%、18.52%、17.45%, 均超过10% (见表3) 。

2. 全市与徐汇长宁常住人口变化 (2000~2007年)

与此同时, 全市常住人口持续增长, 从2000年1673.77万上升到2007年的1858.1万, 增幅达到11.01%。

徐汇从2000年106.46万下降到2007年96.59万, 长宁从70.22万下降到65.02万, 下降幅度分别为7.53%、7.41%。两区常住人口数与三区比较都达到数倍, 最高接近4倍。

3. 常住人均财政收入变化 (2000~2007年)

按常住人口计算, 三区人均区县本级财政收入, 分别从2000年的3814元、3457元、3602元提高到2007年的8806元、12500元、16136元, 均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的1686元、5487元, 也明显高于同期长宁1957元、7089元, 徐汇1447元、6628元。在三区中, 无论是按常住人口计算还是按户籍人口计算, 静安均最高, 卢湾次之, 徐汇、长宁明显低于三区 (图3) 。

(三) 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比较 (2004~2007年)

1. 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大大高于全市平均值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1) , 无论是按户籍人口计算, 还是按常住人口计算, 或者按照在校生 (2) 计算, 均大大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1)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教育经费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4年的1692元、1892元、2281元提高到2007年的1925元、2630元、3054元, 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各区县平均值1281元、1689元 (见图4) 。

(2) 按常住人口计算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5年的2220元、2515元、3022元变化为2007年的2234元、3057元、3754元, 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各区县平均值1051元、1253元 (见图5) 。

(3) 按在校生计算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4年的13915元、16919元、18474元提高到2007年的20445元、32067元、29598元, 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各区县平均值9735元、15434元 (见图6) 。

2. 徐汇、长宁两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从徐汇、长宁的情况来看, 两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与黄浦、卢湾和静安三区相比明显较低, 而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相比基本相当。

(1)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2004~2007年, 徐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093元、1217元、1314元、1486元, 大大低于三区水平, 也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1264元、1400元、1476元、1616元和全市区县平均水平1281元、1373元、1488元、1689元 (见图4) 。

长宁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4年的1213元提高到2007年的1553元, 同样大大低于三区, 也低于中心城区和区县平均水平。

(2) 按常住人口计算

2005、2006、2007年, 徐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095元、1212元、1372元, 大大低于三区水平, 也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1318元、1397元、1532元 (见图5) 。

长宁人均教育经费投入2004、2006年、2007年分别为1330元、1360元、1460元, 大大低于三区, 略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3) 按在校生计算

2004~2007年, 徐汇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9586元、11171元、13190元、16019元, 大大低于三区水平, 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9735元、11437元、13109元、15434元基本相当 (见图6) 。

长宁生均教育经费投入2004~2007年分别为10707元、13951元、15061元、17125元, 同样大大低于三区, 略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3. 教育经费投入中三区财政拨款所占比例较高

从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来看,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分别从2004年的77.51%、76.20%、74.84%提高到2007年的84.12%、85.33%、83.34%, 均大大高于同期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和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见图7) 。

徐汇、长宁两区教育费附加所占比例尽管比黄浦、卢湾、静安高, 但两区财政拨款与教育费附加相加, 也低于黄浦、卢湾、静安三区 (见表4) 。

二、区县基础教育学生、教师人数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 受城市拆迁建设、人口生育波动、人口导出导入、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等因素影响, 区县之间基础教育学生人数的变化差异极大, 呈现不断缩小、基本维持不变和不断扩大三种趋势, 直接对各区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产生重大影响。

(一) 幼儿园学生、教师数变化 (1990~2007年)

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在校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30101人、10248人、11844人, 减少到2007年5837、2965人、4006人, 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4.47%、4.93%、5.69%大幅下降到1.86%、0.95%、1.28%。

1. 规模相对变小, 校均学生数下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三区出现在校学生多, 幼儿园数少, 2000年后幼儿园规模相对变小。1990年, 黄浦、卢湾、静安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14.47%、4.93%、5.69%, 均大于学校数占全市的比例10.03%、3.27%、3.50%。2007年, 三区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1.86%、0.95%、1.28%, 均小于幼儿园数占全市比例的2.55%、1.42%、1.51%。

1990~2000年三区幼儿园校均学生数逐年下降, 2000年达到最低值。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校均学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233人/校、244人/校、263人/校下降到2000年的210人/校、167人/校、179人/校。2000年后三区幼儿园校均学生数有所提高, 尤其是静安。2007年, 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校均学生数分别为216人/校、197人/校、250人/校。 (见图8)

1990年全市平均值162人/校, 2007年达296人/校。卢湾和静安从1996年开始, 黄浦从2000年开始, 均低于全市平均值 (见图9) 。

2. 师资规模变化

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教职工占全市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分别从1990年的3188人、1109人、1352人下降到2007年的861人、463人、597人, 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5.84%、5.51%、6.72%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2.70%、1.45%、1.87%。

三区教职工中专任教师占全市比例分别从1990年的15.02%、5.02%、6.97%下降到2007年的2.23%、1.23%、1.48% (见图10) 。郊区则从1990年的28.47%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66.32%。

(二) 小学学生、教师数变化 (1990~2007年)

黄浦、卢湾、静安小学在校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115569人、34570人、35922人下降到2007年的11763人、6536人、9174人, 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0.49%、3.14%、3.26%大幅下降到2.21%、1.23%、1.72% (图11) 。

1. 小学规模趋于减小

1999年, 黄浦、卢湾、静安小学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4.18%、2.27%、2.26%, 均大于学校数占全市的比例2.73%、2.24%、1.90%。2007年, 黄浦、卢湾、静安小学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2.21%、1.23%、1.72%, 均小于学校数占全市比例的3.41%、2.28%、1.95%。

与此同时, 全市平均值从1990年的419人/校提高到2007年的867人/校, 郊区平均值也从280人/校提高到1013人/校 (提高近4倍) 。而黄浦则从1998年的1201人/校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560人/校, 卢湾从1995年的845人/校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467人/校。

从减幅看, 三区小学生减幅明显超过全市平均减幅。全市小学生从1990年的1101921人减少到2007年的533280人, 减幅为51.60%, 而黄浦、卢湾、静安减幅分别为89.82%、81.09%、74.46%, 郊区减幅只有33.62%。

2. 师资规模变化

三区小学教职工分别从1990年的5995人、2639人、2668人下降到2007年的1612人、925人、1165人, 所占比例从9.40%、3.53%、3.56%下降到3.33%、1.91%、2.41%。专任教师分别从1990年的5928人、2047人、2179人下降到2007年的1095人、624人、707人, 所占比例从10.08%、3.48%、3.07%大幅下降到2.85%、1.62%、1.84% (图12) 。

(三) 普通中学学生、教师数变化 (1990~2007年)

黄浦、卢湾、静安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45993人、14377人、16009人变化为2007年的24531人、9924人、15518人, 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9.52%、2.98%、3.31%大幅下降到3.74%、1.51%、2.37%。 (见图13)

1. 规模先增加, 后起伏

1990~1995年, 黄浦、卢湾、静安校均学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648人/校、654人/校、640人/校上升到1995年的977人/校、869人/校、1184人/校。“九五”以后办学规模起伏较大。1996学年~2007学年, 静安、黄浦、卢湾分别在1200人/校、1000人/校、850人/校上下变化。

2. 师资规模变化

黄浦、卢湾、静安教职工分别从1990年的8154人、2629人、2627人下降到2007年的2991人、1350人、1764人, 占全市比例从12.31%、3.97%、3.97%下降到4.21%、1.90%、2.48%。专任教师分别从1990年的4925人、1517人、1626人下降到2007年的1824人、944人、1159人, 占全市比例从11.92%、3.67%、3.93%下降到3.55%、1.84%、2.26% (图14) , 而郊区则从1990年的45.39%提高到2007年的60.95%。

(四) 职业中学学生、教师数变化 (1990~2005学年)

黄浦、卢湾、静安职业中学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990学年的17.80%、5.87%、7.20%变化为2005学年的8.25%、3.69%、3.71% (见表5) 。而郊区则从1990年的38.86%变化为2005学年的48.74%。

1. 规模变化相互之间不一致

1990学年~1999学年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职业中学校均学生数同全市平均值一样逐年增加, 其中静安、黄浦增幅较大, 分别从1990学年的349人/校、403人/校提高到1996学年的2858人/校、2650人校。

2000学年~2005年, 黄浦大幅下降, 从2650人/校下降到1181人/校, 减少一半左右。静安则在2500人/校的高位起伏, 卢湾逐年小幅下降。三区均与全市平均值逐年小幅增加变化情况不一致。

2. 师资规模变化

郊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占全市比例从1990学年的27.92%提高到2005学年的43.44%, 而卢湾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数分别从1990学年的6.26%、8.02%下降到2005学年的3.76%、4.10%。黄浦、静安2001年下降到谷底, 然后又逐年上升。

三、几点结论

1.三区教育经费高是经济与人口特殊变化规律而造成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 黄浦、卢湾、静安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学生人数由于人口导出减幅也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黄浦、卢湾、静安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区位优势和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优势, 而人口的迅速减少则是因为上海城市功能调整后, 基础设施改造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导出。

区域经济增长快决定了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快, 区域学生数少决定生均经费高。这些变化是城市迅速发展中的客观存在, 都是非教育内部因素的变化。与教育内部改革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三区在教育的投入与使用上是上海的特例

黄浦、卢湾、静安由于土地成本、建设成本、人员成本普遍性高, 与其他地区具有许多不可比性 (另作专题分析) , 因此三区不能作为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分析区县教育经费水平的参照系, 尤其是不能用作与崇明等远郊地区比较的坐标。

3.在教育经费分析中应该选取常态的标准

今后分析全市教育经费的均衡程度, 应该选取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相对稳态的区域, 应该分类分析教育经费。中心城区以选取徐汇、长宁等区更具可信性, 徐汇、长宁的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应予以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 郊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出现很大差异, 远郊地区以选取青浦、松江等为主。如果做全市的综合分析, 一定要在完全剥离经济、人口以及统计口径等非教育因素和不可比性因素前提下, 才能客观真实地分析出现实的基础教育均衡状况, 得到科学的结论。

4.积极鼓励三区为全市基础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积极鼓励三区加快走向教育现代化, 实现“高标准、高保障、高水平、高效益”。同时采用适当的项目转移方式, 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摘要: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和学生规模大小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的平均水平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 本文分析了上海市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自1991年至2007年期间人口、学生人数与教育财政变化情况, 并与全市平均水平、10个郊区平均水平以及徐汇、长宁两个中心城区进行比较, 得出三区是上海特例的结论。

5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篇3

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266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101亿元,增长1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2144亿元,同比增长25.6%;地方财政支出8122亿元,同比增长8.9%。

1—5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支出466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42亿元,增长13.2%。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7776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财政支出38834亿元,同比增长13.6%。

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1—5月累计,教育支出6787亿元,同比增长11.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52亿元,同比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2956亿元,同比增长2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50亿元,同比增长19%;住房保障支出1083亿元,同比增长8.6%;农林水事务支出4002亿元,同比增长13.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06亿元,同比增长18%;节能环保支出821亿元,同比增长24.9%。

5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749亿元,增长6.2%

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74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744亿元,增长6.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7170亿元,同比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本级)5579亿元,同比增长11.3%。本月中央财政收入由前两个月同比下降转为小幅增长。

5月份主要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2250亿元,同比增长5%。

2.国内消费税629亿元,同比增长4.9%。

3.营业税1152亿元,同比增长13.8%。主要是上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带动房地产营业税相应增长。

4.企业所得税4588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银行业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2%,工业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9.6%。

5.个人所得税503亿元,同比增长14.5%。

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241亿元,同比下降2.3%;关税233亿元,同比下降4.4%。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增幅较低的影响。

7.出口退税912亿元,同比少退60亿元,下降6.2%。

8.车辆购置税229亿元,同比增长15.7%。

9.地方其他税种情况:受上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带动,契税315亿元、同比增长40%,土地增值税276亿元、同比增长27.4%。

10.非税收入1338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央非税收入200亿元,下降49.9%,主要是清缴石油特别收益金收入减少;地方非税收入1138亿元,增长6.4%。

1—5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62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59亿元,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7134亿元,同比增长0.1%;地方财政收入(本级)29080亿元,同比增长13.4%。财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48979亿元,同比增长6.9%,增幅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1—5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低,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低以及去年同期清缴入库2011年末部分收入、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前4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相关地方税收相应增加。初步分析,随着中央财政收入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影响逐渐减弱,后几个月中央收入增幅将有所回升,但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今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将使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预计全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有可能低于预算目标(中央收入预算增长7%)。要继续坚持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同时坚决遏制收取“过头税(费)”等行为。

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篇4

——大理州规划局(2011年5月27日)

2010年,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村庄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我州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厅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序进行。现根据省厅的安排,将我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庄编制工作开展情况

大理州共有110个乡镇,下辖1076个行政村、11145个自然村。近几年来,我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示范村、“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海西田园风光保护”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城郊村庄、交通干线沿线村庄为重点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8月,按照省住建厅关于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的要求,我局结合村庄现状情况选定了经济条件较好、发展较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祥云县沙龙镇青海营村和弥渡县寅街镇大庄村作为试点村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并如期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2010年10月,省人民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

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我州高度重视,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厅的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全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为切实掌握我州村庄实际情况,我局先后两次对全州12县市村庄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摸清了全州村庄基本现状,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11月,我州按照省规定的州级补助标准,对12县市下达了2010村庄规划编制补助经费。2011年初,我局按计划开展了以云南省建设学校学生为主的第一期村庄规划编制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力量。

2011年初,我局根据省厅相关要求和州政府安排,结合实际制定了《大理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上报州人民政府。《实施方案》中根据全州村庄实际,按照坝区、山区和重点、一般的层次,要求各县市2011年优先安排城镇郊区、坝区、交通干线沿线、经济发展较快区域及山区重点村庄开展村庄规划编制,2012年再开展其余村庄(包括农场、林场、工矿区居民点等)规划编制。同时,考虑大理州县市财政困难,州级补助资金将在省级既定的标准上适当提高。《实施方案》中对规划编制要求、保障措施进行了明确,从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保障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要求开展。

2010年,省级下达我州村庄规划编制任务为1201个。

目前全州已完成102个行政村、304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其余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具体责任。

州级成立了以州政府分管副州长组长、州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理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市也成立相应的村庄规划编制领导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关心支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为有效落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责任,我州在即将实施的《实施方案》中,根据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州、县市、乡镇、村各级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的职责;按照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要求,把任务分解细化到具体县市、乡镇和村委会,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下一步还将由州人民政府与12县市人民政府签订《大理州村庄规划编制目标考核奖惩责任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指导规划编制。为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及全省村庄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州村

庄规划编制步伐,规范和指导村庄建设行为,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目标,我州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我州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计划、规划编制相关要求以及保障措施等相关内容,对我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制定管理条例和技术规则保障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顺利实施

一是为从根本上保障村庄规划的实施,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规范村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州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并制定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州人大审议、省人大批准通过,即将在2011年7月1日起实行。《条例》的实行,是我州村庄规划建设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将为村庄规划的依法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大理州规划局在总结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大理州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则(试行)》,明确了我州村庄规划的相关技术标准、规划成果的内容和深度要求以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等,进一步规范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针对农村建房中的土地利用率不高、不节能、不环

保、不安全、不经济和传统优秀民居建筑特色不鲜明等现象,大理州规划局组织技术力量编制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住房建设实用图集》,并免费发到每个自然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大力推广,取得了实效。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我州结合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际,积极筹措资金投入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我州村庄规划编制经费主要由购买卫星影像图费用、村庄规划编制费用、工作经费三个部分组成。2010年底,州级财政根据购买面积对各县市购买卫星影像图费用进行了相应补助;村庄规划编制费用方面,根据《实施方案》,州级财政将在省级要求的标准基础上加大村庄规划编制补助力度;工作经费根据州级和县市各自工作实际需要分级保障。

(五)创新方式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

一是明确规划编制层次。我州村庄规划原则上按乡镇整体推进,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编制行政村总体规划和自然村建设规划,其中,编制行政村总体规划一并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对几个自然村相互交织,村庄之间已无明显界线的,规划中统一进行布局,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统一进行规划;一个自然村分为几个居住组团的,统一进行规划。

二是优化编制方式。我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底图采用卫星影像图片。规划编制采用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和“三结合”

班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县市组织工作班子,县、乡镇、村组成“三结合”规划编制组,以乡镇为主、村委会配合进行规划编制,州级给予指导。结合我州实际,自然村建设规划原则上由“三结合”班子编制,行政村总体规划(含中心村建设规划)可由有资质的单位和“三结合”班子相结合进行编制。

(六)加强技术培训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技术力量。在积极参加省级培训的基础上,我州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全州规划编制技术力量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州级培训工作具体由州规划局负责,并从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州建筑设计院、云南建设学校抽调技术骨干力量,对全州村庄规划编制进行技术指导。2011年初,由州规划局组织技术力量,完成了对云南建设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共培训学生60人。

各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现场指导和组织技术培训等有效形式,加强了对县市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和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等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村庄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七)充分尊重民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勾画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涉及区域、集体、农户等多方面利益。只有引导群众发挥主体地位作用,积极主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集思广益,结合各村实际,合

理确定村庄发展方向、思路、目标,才能编制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我州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通过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较重。目前为止,我州尚有974个行政村、10843个自然村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根据省级要求,2011、2012两年,我州每年需完成5000多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加之我州山区村庄比例较高,村庄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规划编制难度较大,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难度较大。

(二)规划编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各县市普遍存在村庄规划编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情况,尤其是计算机制图操作人员。虽然州级组织了技术力量加大指导力度,各县市也多形式、多渠道加强了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但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情况未得到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虽然省级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村庄规划编制经费补助,州、县市也积极筹措资金投入村庄规划编制,但因我州各级财政都很困难,而特殊的

地理环境条件造成村庄规划编制成本较高,村庄规划编制投入严重不足。

(四)村镇规划管理队伍力量薄弱。我州乡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规划管理人员、村庄规划管理工作滞后与发展建设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村庄规划的实施。

四、下步的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及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工作态势,形成合力共同加快推进我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按照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积极落实村庄规划编制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提高村庄规划的质量,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全州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三是强化村庄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建设的原则,依据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促进规划编制引导项目建设、项目建设

依据规划实施的良性互动,提升村庄建设水平。

财政收入 篇5

无偿性是税收这一特殊分配形式的本质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固定性是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495年春秋时期鲁宣公实施的“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而出现的。———我国最早的田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车船税—算商车汉代:轻徭薄赋唐代:租庸调制 清朝摊丁入亩:

税率

1.比例税率:(1)统一比例税率

(2)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3)幅度比例税率(营业税中的“娱乐业”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5%~20%幅度内具体规定)

2、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自2011年9月1日起,以纳税人每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3500元(或48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

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例2: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转让商品房一栋,取得收入总额为1000万元,应扣除的购买土地的金额、开发费用的金额、相关税金的金额、其他扣除金额合计400万元。

1.增值额=1000-400=600万元

2.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率为:600÷400=150% 因此适用税率为50%,数算扣除系数为15% 3.应纳土地增值税=600×50%—400×15%=240万元 3.定额税率—从量征收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复合计税:从价定率与从量定额 卷烟(不包括批发环节)、白酒

应纳税额=销售额×比例税率+销售数量×定额税率

例3:某酒厂生产粮食白酒和黄酒,2014年6月销售自产的粮食白酒200吨,其中50吨售价为20000元/吨,另150吨售价为20100元/吨;销售自产黄酒100吨,售价2000元/吨(以上均为不含增值税单价)。粮食白酒适用复合税率,比例税率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黄酒适用定额税率240元 /吨,根据上述条件,计算该厂当月应纳的消费税税额。

1)白酒销售额= 20000×50+20100×150=4015000元

销售白酒应纳消费税税额

=4015000×20%+200 ×2000 ×0.5=1003000元(2)销售黄酒应纳消费税税额=100 ×240=24000元

卷烟

每标准条(200支)卷烟的价格≥70元人民币的,适用比例税率56%;每标准条卷烟的价格<70元人民币的,适用比例税率36%;

卷烟的消费税定额税率为每标准条0.6元。卷烟批发环节适用5%比例税率每标准箱为50000支,共250条。

例4:某卷烟厂8月销售A牌卷烟80箱(标准箱),取得不含税销售额400万元,请计算该卷烟厂当月应缴纳的消费税。应纳税额=4000000×56%+80×250×0.6 =2252000元

税收加征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即个人一次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但不足5万元的部分,依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劳务报酬所得适用速算扣除数表级数 除数

每次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速算扣1 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 20 0 2 超过20000元到50000元的部分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2000

700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014年1月,某歌星孙某应邀参加C公司庆典活动的演出。按照协议的规定,孙某演出四场,每场出场费15000元,请问孙某这笔演出收入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5000×4×(1-20%)=48000元 应纳税额=48000×30%-2000=12400元 税务处罚 1.滞纳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能按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还要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2.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报送税务机关备查的;

(四)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罚款的具体形式

一、按一定数量罚款

二、按应纳税额的倍数罚款

税务代理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纳税人少缴或者未缴税款的,除由纳税人缴纳或者补缴税款、滞纳金外,对税务代理人处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欠税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逾期未缴纳税款的行为。

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逃避缴纳税款行为

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藏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抗税、骗税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处拒缴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3.税收保全

一、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二、责令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限期缴纳;

三、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

四、税务机关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

五、不能提供纳税担保,采取税收保全;

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采取税收保全措施需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执行,并通知被执行人。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以及单价5000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纳税人在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转入强制执行程序。

例8:税务机关实施保全措施时,下列属于税收保全措施之内的物品有()A.市场价格为300元的自行车 B.单价5000元以上的生活用品

C.被执行人抚养的亲属所拥有的金银饰品 D.被执行人抚养的亲属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E.被执行人家中唯一的别墅

强制执行从事生产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收行政复议税务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例9:对于税务机关作出的如下()行为,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A.罚款 B.加收滞纳金 C.行政审批 D.税收保全行为E.代开发票

征税行为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款征税方式、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

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征税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具体征税行为之外的税务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家税务总局作出的复议决定不服,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的裁决为终局裁决。申请人应当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因征税问题引起的税务争议,当事人应先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在实际缴清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申请税务行政复议,可以采取当面递交、邮寄或者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递送申请书。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给被申请人;被申请人自收到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

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申请人对行政复议的决定不服的,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对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除可以向上级机关反映以外,还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节约原则平等原则“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确定原则“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明确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式、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时间、地点、手续等),都应清楚明确,不要轻易变动。

便利原则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指政府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从简,让纳税人感到便利。

节约原则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即最小征收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

阿道夫·瓦格纳在此背景下,提出了著名的“四项九端”税收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必须有充分的税收收入来保证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这就是充分原则;如果政府的支出需要增加或者政府除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赋税应能依据法律或自然增加,即要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政府的收支变化,这就是弹性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 慎选税源原则。税源是税收课征的经济源泉,不要损害税基,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税源的选择应将不损害经济、收入充裕的税源作为主要税源。

慎选税种原则。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因为它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税收负担的公平。社会公平原则

普遍原则: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人人有纳税义务,不能因为身份不同,地位特殊而例外。

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并非指每个人应缴纳一样多的税,而是应该按照各个人的能力大小来缴税,并实行累进税制,做到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对处于最低收入以下的免税,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税收行政原则确定原则,纳税的时间、方式和数额等应预先规定清楚。便利原则,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便纳税人。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现代税收原则财政原则

税收应有助于保障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公平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效率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原则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

主体税种的选择,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管理能力相适应,使既定的税制能产生足够的收入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商品税税基宽而稳定,能够充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征管要求不高,因此,商品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

在发达国家,纳税人的收入水平较高,政府的税收管理能力也较强,因而所得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公平原则税收公平

收益标准要求纳税人按其从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中获得的收益大小来纳税,将公共商品的成本费用分摊与社会成员从其获得的收益联系起来。

缺陷:由于公共商品具有联合消费和公共受益的性质,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度量具体纳税人的受益程度。

纳税能力标准

纳税能力的测度可以采用所得、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这三种尺度可以同时作为课税依据体现在一定的税制中,如所得税是以所得为标准课征的,财产税是以财产为标准课征的,消费税是以支出为标准课征的。纵向公平一)累进所得税与公平分配

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可以缩小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达到均等收入的公平分配目标。(二)选择性商品税与公平分配

选择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征税,或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按高税率征收,可以减少税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三、效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最小化,即税收运行成本最低,包括税务当局执行税收法令的成本和纳税人遵照税收法令纳税的成本。

税务当局的管理效率和税务人员的素质要高,税制简明确实,纳税手续应简便,社会成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强。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至公共部门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税收的中性——市场“有效”时 税收的调节作用——市场“失效”时

税收中性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因征税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但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所得税的征收上。

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当政府对一部分商品课税,而对另一部分商品不课税,或者对一部分商品课重税,对另一部分商品课轻税。

在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最优状况的情况下,为取得一定的税收收入,使征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是最佳选择。

在考虑以税收弥补市场缺陷的情况下,选择具有替代效应的税收政策是有利的。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

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当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时,劳动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税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必须减少闲暇时间,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由于政府对劳动收入课税,降低了实际工资率,降低了工作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劳动,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收入效应激励纳税人为增加收入而努力工作,替代效应则抑制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效应状况,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从纯经济的角度分析,就纳税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和税制因素税收在劳动力供给上的净效应也不同。

税收的投资效应投资指的是用某种有价值的资产,其中包括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以获取经济回报的商业行为或过程。影响投资人投资行为的直接因素有:投资的预期收益和投资的风险因素 主要分析税收对私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1、影响投资收益通过企业所得税的课征,降低了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 因税收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即发生收入效应;

税收使投资收益减少,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代替投资,即发生替代效应。

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中,往往也有投资税收抵免等方面的税收优惠规定,这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影响投资风险税收对纳税人投资风险因素的影响取决于所得税的征收是否允许纳税人用投资亏损抵消投资收益,即是否允许纳税人用一个时期或一种资产项目发生的投资亏损冲减另一个时期或另一种资产项目取得的应税投资收益。

在不允许抵消的状况下,税收会抑制纳税人的风险投资行为,相反,则对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税收负担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考察。从不同的经济层面看,有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有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

(一)宏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总量占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国内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和。

影响和拉动宏观税负上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税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主要是经济和税收征管两大因素。

经济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是最主要的,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运行质量是关键因素。

税收征管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征管水平高,征收率就高,宏观税负也就相应提高。

宏观税负水平既是税收与经济互相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政府掌控资源的规模,进而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确定适度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是我国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的立足点,也是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的出发点

微观税收负担微观税收负担是从纳税人个体看的税收负担水平,反映具体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作出的牺牲。

微观税收负担按负税主体可分为企业税收负担和个人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与微观税收负担具有内在联系,微观税收负担是基础,宏观税收负担是微观税收负担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的税制结构中,微观税收负担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宏观税收负担的相应变化。

名义税收负担是从税制规定看的纳税人应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表现为纳税人依据税法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款与课税对象的比值。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25%,因此25%即为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收负担。

实际税收负担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考虑影响纳税人向政府实际缴纳税款的各种因素后,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负水平。

合法因素:税收扣除、减免、退税、加成等;不合法因素:税收逃避、骗税、抗税等

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价格自由波动的情况下,纳税人通过某些途径和方式将税收部分或全部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典型的税负转嫁与商品交易具有内在联系,即表现为纳税人通过操作商品交易价格将其税收负担转移出去,因而一般认为商品交换是税负转嫁的基础。税负前转

即税负随着经济活动顺序或经济运行方向转嫁。例如以生产厂家为纳税人 税负前转是税负转嫁的最主要形式。税负后转

是相对于税负前转而言。其税负转嫁的运动方向同经济活动或经济运行的顺序或方向相反,即税负逆向转嫁。例如以生产者为纳税人 税负后转是税负转嫁的重要形式。

税负混转在实际的税收经济活动中,税收负担的转嫁不可能是纯粹的前转或后转,而可能是同一税额一部分通过前转形式转嫁出去,另一部分通过后转形式转嫁出去,这种税负转嫁形式就叫做混转。税负消转

消转指纳税人对其所应缴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后的利润水平与税前大体相同,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化。

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税额的比例是由各自的价格弹性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Ts / Td =Ed / Es Ts、Td分别代表生产者与消费者负担的税负 Es、Ed 分别是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作出的反映程度,可以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即用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百分比来衡量。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作出的反映程度。

商品的供求弹性

1、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

2、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趋向由消费者负担;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越趋向由生产者负担。

税负转嫁最终取决于供求之间的弹性关系。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由生产者负担;在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下,税负更多地趋向由消费者负担。

税负转嫁与商品价格变动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对于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如:消费税、关税而与商品价格的联系不密切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

中国有权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税收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

税收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

税收的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部门制定。

法律目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行政法规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关税等诸多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管法》,由国务院制定相应的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部门规章

一是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是在税收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补充内容而作出的具体规定。

海关总署在2013年底发布了《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包括税则税目调整、进口关税调整和出口关税调整三个方面。海关、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三大税收管理机构;

关税、船舶吨位税和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来履行管理职责; 牧业税、耕地占有税和契税由财政部门来履行管理职责;

税务登记管理税务设立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办理。

变更税务登记:自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注销税务登记:自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改变经营住所和经营地点,仍由同一主管税务机关管辖的,办理税务变更登记; 改变经营住所和经营地点,涉及不同主管税务机关管辖的,办理税务注销登记,再到新址所属的税务机关办理设立税务登记。

发票的领购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证》后可以申请领购发票;如果纳税人办理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则应同时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撤销手续。

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可以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值税专用发票是纳税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始凭证,是兼记销货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进项税额的合法证明,对增值税的计算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

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除农产品外,目前发票和可抵扣票种都要求先由税务机关认证后抵扣。

纳税申报纳税人即使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自行申报、邮寄申报、电子申报或者代理申报 纳税期限

税务检查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缴纳税款义务和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篇6

一、知识回顾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否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答:不违背。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

(1)共同富裕不能理解成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同步富裕,即使在原始社会,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时、同等程度富裕,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导致普遍贫穷。

(2)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能调动这部分人与地区的积极性,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主学习

(一)财政及其作用、国家的______和________就是财政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叫_________;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__________

3、国家财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促进,建立_____________

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4、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税收,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税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以及

。其中,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

和。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的关系。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促进企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精讲

一、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

(1)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大理州财政收入情况 篇7

后土地财政是一种相对概念, 指的是在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财政收入维持地方支出时的情形。土地的供给是有极限的。对当下地方政府来说, 土地财政既增加了GDP又搞好了地方形象建设, 同时也利用土地达到了招商引资的目的。但是对于下届政府来说, 可能面对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财政窟窿, 如果新的可持续财政收入渠道没有建立, 地方政府面对的将是入不敷出的境地。因此理清土地财政的弊端和前景, 找到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渠道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土地财政的弊端

与我国不同, 发达国家的土地财政现象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而我国主要是依靠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创造财政收入。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 土地财政是房价飞涨的直接推手, 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房价调控政策效果甚微, 根本原因就是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

实行分税制后, 地方政府就一直处于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困境。但土地收入属于地方性收入, 地方政府可以支配, 因此土地财政成了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最大来源。本文利用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代表房价,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代表财政收入, 采用2005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 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证明了财政收入与房价具长期的均衡关系, 见表1。

(二) 土地财政通过作用于房价, 对工业和农业等实体经济部门产生挤出效应。

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一级市场, 以低价征用集体土地, 然后高价转让, 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垄断利益。开发区一般都在城市边缘或者乡村,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耕地被大量占用。对于工业来说, 土地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成本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 而制造业却缺少资金支持, 沿海地区小企业的大规模倒闭就是一种佐证。

(三) 土地财政抑制了消费, 土地财政虽然表现为政府卖地给

开发商, 开发商卖房给消费者, 实则是财富向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一种转移。表面上看是政府和开发商获得收益, 其实是政府透支了未来的土地供给, 开发商则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而购房者则是透支了

未来的消费能力, 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三输的的局面。

二、地方政府改变财政收入格局的对策

首先要通过建设保障房, 利用保障房增加政府收入。保障房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地方政府可以将保障房出租, 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物业服务, 创造税收, 这样即造福了人民又增加了财政收入, 同时也做到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地方支柱产业, 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地方产出。最后, 减少对教育、医疗、能源、通信方面的垄断, 通过市场化手段发展上述产业, 这样既能减少地产财政支出, 又能利用民间资本发展经济。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分税制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导火索。但土地财政的形成的本质却是利益。因此要解决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 首先要通过制度的改革, 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其次要拓宽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最后, 要改变住房供给方式, 由商品房主导转为双轨制供给, 这样既能保证商品房的投资价值得到体现, 也能保证民生, 地方政府也可以从服务于保障房中获得稳定的长期收入。

参考文献

[1]唐在富中国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财税体制重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陈国富, 卿志琼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个法经济学视角[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刘红梅, 张志斌, 王克强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 2008 (1) :141-144。

[4]王美涵我国财政收入体制特征和改革路径[J]财经论丛, 2007 (5) :24-30。

领导政绩决定财政收入? 篇8

痛苦中的稳步增长

《新理财》:财政改革这么多年过去,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甲:当然是收入。你们不是说了嘛,财政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政府理财,手里没钱的财政,能干什么。

《新理财》:我们知道,您这些年做了许多让财政增收的动作。

甲:你说的对。九几年的时候财政改革,那是我们最难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最直接的增收办法就是彻查各部门的小金库。一直到现在,Z市也是彻查小金库相当严厉的一个市。我对他们说了,要钱不要命(大笑),拿出钱来,既往不咎。其余在税务的当收则收等等,我们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新理财》:但这两年您这里的财政收入增幅都是在全省后几位……

甲:这也是我比较郁闷的一件事,也是我不讨领导喜欢的一个原因。前些年因为我们有资源,财政收入还是不少的,就算现在来说在全省财政收入也不算少。我们少的是增量。但我感觉我们并没有增长那么快的基础。我们作为财政部门,该做的我们都做了,难道还要我们做那些不该做的?但不做,增长速度就上不去,领导就不喜欢。

《新理财》:所以您认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在于主政者的推动和要求?

甲:如果这么说的话也不尽然。财政收入今年增长很快,有通胀的原因,有一线城市打压房价抬升二三线城市地价房价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在年初预算中我们都已经考虑到了,我们现在的增量就是我们应有的增量。我们这么想,但领导往往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越快越好。

《新理财》:那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逼着财政增收的事情呢?

甲:这是一个考核机制的问题,地方官在任,怎么评价你做的好或者不好?现在我们主要就是看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对于一些兄弟城市因为政绩工程之类被领导强制要求非常快的增长,我市的领导还是相对好一些的,没有对我们要求太高,同为财政人,我们很为他们的处境担心。

《新理财》:每年都要增加这么多,财政是怎么做到的?

甲:还是回到前面那句话。领导认为浮夸的数字能够“鼓舞人心”,财政就得去做。其实很多主政者懂如何治理一个城市,但并不懂财务,也并不懂财政。他们所谓的数字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真金白银,怎么做?只有去收税,去收费,多收还不行的话,找企业喝茶,明年后年的(税)都交上来。不然就做账,空收空支,做财务的都会。

《新理财》:但这种模式一定是没有持续性的。您怎么理解?

甲:就是因为没有持续性,所以我们不做。今年达标了,明年达标了,领导拍拍屁股走人了,烂摊子还是咱们财政的。现在有资源有企业我们可以多收税,以后没有了怎么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时候才是真正难办的时候。所以我们力求财政收入真实,虽然真实的数字可能就没那么好看。市领导虽然感觉对不起脸面,起码对得起良心。

张某(化名),东部沿海地区A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经济学硕士。A市财政收入及增长速度长期处于该省前列,但最近由于领导换届,省会城市B趁机迎头而上。由于压力巨大,张某长期处于焦躁状态。

纠结中的非常增长

《新理财》:我们发现,上半年A市的财政收入增长近50%?这也太快了一点吧。

乙:对。你要是看过B市的财政收入就知道什么原因了,他们比我们增长的还快。我们再不快的话,他们就赶上我们了。

《新理财》:赶上又有什么问题?

乙:问题大了。如果赶上我们,市领导的换届选举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他受到影响,也不会让我们好过。况且下面的县已经立下军令状了,在选举出结果之前全力增收。一旦被B市超过了,县领导也不好过。

《新理财》:什么是“军令状”?

乙:其实就是在报上开出一个专栏,把每个县的财政收入情况即时反应上去。看起来是让老百姓了解一下财政收入进程,实际上是对每个县财政收入情况的即时监控。哪个县最少,它面临的压力就最大。所有人都要按时收上来规定的钱,不达标的,会怎么样很难说。

《新理财》:那您认为这种增长是正常的吗?

乙:一个市的财政收入在没有任何可以产生巨大利益的原因的时候,半年增长了一半怎么能叫正常?每次市领导的换届都要弄的财政部门鸡飞狗跳,平时还好说,这种突然就让你增收的方式真的难以接受——你别笑,很多地方都这样。领导换届,我们就像打仗一样。

《新理财》: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怎么收到那么多钱的?

乙:主要还是税收。土地方面来说收入增长的很快,但远远达不到领导要求的水准。那么短时间,那么巨大的现金流也只能从企业和银行手里拿出来。其实企业多交税很多时候也只是走个过场,财政拿的还是银行的钱,对企业经营肯定是会有影响的,但一般时候不会伤筋动骨。来年还要收的。

《新理财》:这些财政收入都是实数吗?

乙:虚增收入的事情在财政来说属于大忌,但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对于我们来说因为税收来源比较丰富,真金白银的收税现在看来还能够达标。但下面一些穷县他们只能做账。任务下来了,不完成的话县太爷的帽子就有问题,即使是假的那也得上。

《新理财》:你一直在说“没办法”,指的是什么?

乙:所谓“没办法”,是对“屁股指挥脑袋”的无奈。许多主政者缺乏最基础的财政知识,只知道大拆大建大操大办,GDP像飞一样。B市领导在换届之前说要几年大变样,基本上把整个城市拆了一遍,看见GDP上升了,市领导就吵着要财政收入也追上GDP。我们A市一看也有危机感了,两个市领导较劲,我们说什么,他们哪听得进去。

《新理财》:你认为现在最紧迫的是什么?

上一篇:打雪仗作文开头和结尾下一篇:三年级(下)《荷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