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2024-10-17

就业协会规章制度(精选8篇)

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篇1

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规范就业协会会议的召开及活动的开展,调动协会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建立正常的就业协会社团活动秩序,健全就业协会办公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协会会议的召开和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协会内部干部的纪律,使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特制定《就业协会规章制度》,希望大家务必遵守。

一、协会成员基本条件和要求

(一)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要有健康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无不良嗜好;

(三)要有团结互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的精 神。

二、常规纪律及工作要求

(一)会议规定:

(1)召开例会或开展活动时,协会各成员必须按时到场并

签到,不得迟到早退。秘书部制定签到表,开会或开展活动时提前十分钟到会场或活动现场签到,做好考勤记录;

(2)在会议和活动期间,与会成员应自觉遵守相关规定,认真研究讨论处理各项事宜,不得聊天、睡觉;不得 擅自离场,手机调到震动或者静音状态;不得接打电 话或做其他与会议无关的事情;如有特殊情况,请举 手示意。情节严重且屡次不改者,可开除出会。

(二)请假制度:

(1)因故不能到席者,应在事前向部长请假。征得部长同 意后方可缺席,相关部长在会议前将请假人员名单及 原因交至秘书部。

(2)若开会或活动时间与协会成员的上课、考试时间冲突,该成员在事先说明,则不予追究。

(三)、执行与监督

(1)每次开会或活动时,秘书部要严格按照本制度做好考

勤记录,所有记录将作为期末的优干评选依据,并存于协会内各成员的档案中;(2)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主席团和协会各成员加以监督。

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篇2

一、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缺失

当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这样的机制下, 大学生理应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 各级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只能是为大学生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当下,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缺失普遍存在。

(一) 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以前是“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现代社会是“人怕入错行”的时代, 不论男女都须入对行,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较好的职业意识。当前, 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所学的专业与将来就业的关联性, 没有将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笔者对广西部分高校在校学生的走访中了解到, 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专业与就业的关联性, 忽视了职业兴趣和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而学校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指导活动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低年级学生提不起兴趣, 而高年级学生只注重再就业中立竿见影的技巧辅导。淡薄的职业意识从根本上压制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性作用。

(二) 大学生就业依赖性强

大学生在就业中主体性作用缺失的又一个典型现象是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性弱。许多同学在就业问题上“守株待兔”的思想严重, 希望学校联系好单位来校给他们挑选, 很少同学有自己前往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想法。对广西大学2009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把实现就业寄托在学校、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上, 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就业。

(三) 学校对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角色定位趋向“客体”

如前所述, 大学生理应是就业中的主体, 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工作中, 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往往都把大学生定位成“客体”来对待。当然,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对于政府、学校或是家长都是义不容辞的事, 但我们在做好这些服务的同时, 不能忽视大学生自己理应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其中, 一些为了就业率不顾学生专长、兴趣等具体情况, 一有信息就盲目要求学生签约的做法就是最典型的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总而言之,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环节中主体性作用的缺失, 或者是部分缺失是一个既存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就业社团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中的有效性

(一) 就业社团的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共同的志趣、爱好基础上为了满足学术、实践、文艺、娱乐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等各方面需求, 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的学生群众性组织”[1]。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是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优越性之一。大学生“就业社团”正是基于此, 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和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事实, 各高校探索解决问题的尝试;是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以及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种种“问题”出发, 以解决由于大学生自身原因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为目的的学生组织。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 (简称“就业协会”) 是广西高校首个以大学生就业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该协会以“开发自我、激发潜能、参与竞争、创造人生”为宗旨, 本着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实现理想就业。近年来, 广西大学“就业协会”围绕邀请专家分析就业形势、讲授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专题, 学习规划职业生涯, 开展求职技巧、求职材料制作等就业培训, 开展个人职业素质测评, 举办模拟招聘会,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 参与组织、策划双选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也充分证明了成立大学生“就业社团”, 让大学生自己关注、管理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 就业社团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于由经济转轨导致整个社会转型的时期, 社会面临着“五路大军”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城市工人失业、干部下岗、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汇流的就业压力。这加剧了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特别是高校近几年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后的2003年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 比2002年增加了46.2%, 2004、2005年, 毕业生总数仍然以较大的幅度增长,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逐年递增, 而社会的整体就业岗位又增加有限, 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再加上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 如当前的“金融危机”等等的存在,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只有改变原来的等、靠思想, 提前 (从低年级开始) 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就业问题, 通过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 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才能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大学生“就业社团”正是为在校大学生有效创造了这个平台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自成立以来, 由最初的20多名学生, 发展到现在拥有1000多名会员和5个分会 (设立在各二级学院) , 他们组织了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双选会、到企业与人力资源负责人交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大大提升了同学们对就业形势的把握和对就业问题的认识, 也促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以后的大学时光, 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 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运用系统论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相关性原则, 需要倡导就业指导的全员化。传统认为老师 (包括就业工作的老师、学生工作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等) 和家长是就业指导的主力军;而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说教、规劝, 在当今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情况下, 这些指导方式正逐渐失效, 甚至适得其反, 遭到学生的厌恶;而大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活动尝试, 自己把道理想明白, 以理性的思维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 其效果不言而喻。正所谓“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其实, 大学生自己才是就业指导不可忽视的决定力量, 其他外因只是为促使内因起变化做铺垫而已。让大学生这个就业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就业问题, 使他们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以指导者的身份自觉指导自己是该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 (邀请专家、老师作指导) ”、“完美简历大赛”、“邀请历届校友返校作报告”、“策划组织模拟双选会”、“就业观念辩论会”、“就业素质讨论会”等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 以更新颖、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的方式, 引导和帮助了广大大学生, 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以该协会2008年11月组织的“模拟竞聘大赛”为例, 参赛的百余名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制作“求职简历”和专家的点评, 提前认识到简历制作的原则, 更为关键的是意识到“完美简历”要有完美的内容来充实, 而完美的内容来自大学四年的努力, 才能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这就促使了同学们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指导自己为就业做准备, 成为了学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补充。

3.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现在一些单位更多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 强调短期内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效果差异。”[3]当然,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客观方面, 但从目前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来看, 越来越注重大学生本身素质等主观方面的竞争力。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大学生要全面提升主观方面的就业竞争力, 就必须在求职择业之前尽可能了解和掌握社会, 特别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和依据, 并尽可能地使自己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 用人单位要求英语要达到四级水平并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显然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社团”也正是能为大学生适应这一要求提供平台的学生社团组织。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通过组织会员深入“双选会”现场、各企业等用人单位, 邀请历届校友返校“现身说法”作报告等活动, 使大学生提前了解、掌握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 然后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抓住机会, 有意识地去完善和提升, 如此良性循环, 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切合实际的意义。

4. 建立大学生“就业社团”是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深受社会变革的冲击与洗礼,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中也不乏许多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如“宁要城市一张床, 不要乡下一栋房”, “非国有单位不去, 非大城市不留, 非数千元一月薪水不考虑”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产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来展开, 除了竭尽所能开拓就业市场, 获取用人信息, 以及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洽谈平台以外, 如何“确保信息有效对称和利用”, 避免“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出现是尤为重要的。

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组织课题组对在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就业观, 主要是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表现在选择就业地区时, 总想着往大城市、沿海地区跑;选择就业单位时, 老是瞄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三资企业”, 而对国有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 嘴上说得多, 实际去得少, 更谈不上自主创业。在选择职位时, 追求高薪、高层次岗位、高待遇, 而对县以下基层单位不屑一顾。企望就业一步到位, “第一次就业就是终身职业”的思想仍有市场。这些就业观的存在, 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大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有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有的大学生对整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理性认识。

传统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就业指导的老师通过课堂或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然而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 这种方式的收效甚微, 学生们往往抵触这种说教式的灌输, 而由“就业社团”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讨论, 效果则全然不同。广西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就曾多次组织会员开展针对“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怎样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为主题的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加强了同学们对就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把自己的就业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考虑。

总而言之,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提高就业率, 已成为各高校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学生“就业社团”虽然在高校社团发展史上尚属于“新生儿”, 但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已经凸现, 是各高校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石勇.浅谈学生社团经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 (, 8) .

探索独董协会制度完善选聘 篇3

不过,外部监管的加强,并不能解决独董履职责权利不对等的突出矛盾。如今,监管部门把所有的重大决策的监督权都推到了独董身上,如关联交易等。这样看上去赋予独董的权利很大,实际上风险也很大,独董所承担的风险与其所获津贴的比例不对等。如果面临的风险过高,独董就有可能提出辞职。我原先曾在证监局从事监管工作,后来在上市公司担任独董,对这一情况感受较深。

因此,不能把行政监管的责任都推到独董身上,把独董作为廉价的中介机构来对待是不行的。独董风险越来越多的暴露,有可能引发大家不热爱这一职业,也许现在看还不突出,但长远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独董如何真正有效履职?除了监管思路需要变化外,人员的选择是首要的。有的独董表面来看能起到作用,事实并非如此。像一些高校及机构的专家,往往是以挂名的形式担任独董;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关注上市公司的事情,开会经常是“走过场”。我认为,要想真正使独董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选择热爱这项工作,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的人士,绝对不是为了几万块钱去做事。相比较而言,律师事务所及科研院所年富力强的人士更适合担任独董。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如果上市公司选聘曾经做过监管的人士担任独董效果会比较好。并且,从事过上市公司监管的人士比从事证券公司监管的更合适。这是因为前者从事监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各种政策也比较熟悉,其本身的监管意识比较强。我现在任职两家上市公司的独董,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一旦有什么重要决策,能马上判断是否违规;因此公司在做决策前,希望我能从规范监管的角度给予提示。

如果上市公司之间没有关联关系,不存在商业秘密等问题,交叉选聘独董也可以考虑。我自己就推荐过同一公司的独董到其他企业担任独董。

除了恰当的人选,独董的选聘方式很值得探讨。现在独董的推荐基本都是通过大股东,大股东总是青睐自己比较熟悉的,独董因而很难发挥积极作用。全国统一的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后能够在独立董事自律、维权、管理中发挥作用。如果上市公司把独董薪酬拿出来,成立一个独董协会或是第三方组织,经费支出不受相关利益方的影响,那么由这样一个第三方机构来管理、协调独董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好一点。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机构扮演了一个“储备池”的角色——优秀的独董会获得推荐,而上市公司可根据自己对财务、法律或是并购重组专家的不同需求,去储备池主动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第三方机构最好是在上市公司协会的框架下成立,因为协会有自主管理、自主规范的自律形式,主管部门对其也有强制规范的要求。目前,有的上市公司协会已经成立了独董工作委员会,当然,在提高运行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

上市公司应当推行独董视察制度。很多独董其实并没有对所任职公司有很好的了解,而是就事论事,对事情背后隐藏了什么并不清楚。如果能够推行独董的视察制度,除有助于了解决策外,独董每年可以有一定的时间深入企业走走看看,加深了解,能更好地进行独立、果断、正确的决策。

我不主张买董事责任险,买责任险制度相当于减轻独董的责任感。也许从独董的自身角度来说,买责任险有好处,但从整个市场监管效果来说,这样容易放松独董的责任心。

总之,只有制度的约束,有利益的驱动,有对企业基本的了解,独董更好地履职、进行决策就有保障。

就业创业协会 篇4

一、活动主题

模拟应聘大赛

二、活动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而市场需求没有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失去对未来的追求,而企业也无法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补充大量新鲜血液,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难觅人才的现象的情况。

本次模拟应聘赛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国家的有关政策,转变择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系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其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提前体会就业创业问题,提高在校学生的就业意识,开拓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同时激励同学们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目的为提升广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活跃校园就业、创业气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招聘、熟悉招聘、走进招聘的平台,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锻炼自我推销的能力,积累应聘经验,作好双向选择的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准

备,并让新生提高就业意识、增强就业危机感、意识到提前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增强自信心和全面认识自我。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场地

六、活动面向对象

七、活动流程具体安排

1.岗位设臵

岗位设臵分以下三大类:(仅供参考)

①公务员类(包括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②理工类(包括软件工程师、机械师、园艺师等)

③经管类(人力资源主管、销售经理、会计、金融、投资等)

2.报名方式

①现场报名:(图书馆对面)

在校生以个人名义在校内报名处报名,并投放简历

②网上报名:

由学生个人登录网站下载简历表,填写后发送至报名专用邮箱

3.报名注意事项

①举办方收到参赛选手一份电子版或一份打印版个人简历时报名生效;

②个人简历为比赛内容的一部分。

比赛

比赛共分三场:初赛、复赛、决赛

一、初赛

初赛简历投放

1、简历投放

选手报名时投放简历。举办方按应聘职位对简历分类,并送到专业老师手中进行评级打分。

注:晋级复赛的选手,复赛时必须带2人以上的亲友团,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二、复赛

复赛分为自我介绍、情景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观众互动、评委点评五个环节。比赛分为两部分,评委针对每一环节打分,每一部分进行完,由评委点评,现场公布得分,综合分数将决定选手的排名。排名前10名的选手晋级决赛。

注:①晋级决赛的选手,决赛时必须带3人以上的亲友团,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三、决赛

决赛分六个环节进行,依次为领导寄语、魅力登场、才智问答、无领导小组讨论、燃眉之急、互动点评。

决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评出优秀组织奖一名,优秀简历奖一名由决赛特邀嘉宾给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

八、宣传计划

宣传方式

传单宣传:印刷100份的宣传单,50份的报名表。到各食堂、活动现场、宿舍等处分发,内容包括就业信息的宣传和此次活动的宣传,并对赞助单位进行一定的宣传。

横幅宣传:活动横幅活动现场。

展板宣传:宣传板报摆放在图书馆旁等人流密集处,紧密结合比赛进度及时反应比赛情况,为本次大赛宣传造势。

九、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务必对所有参赛选手的个人资料严格保密。

2)注意活动进行过程中各项宣传活动的连贯和有效。

3)宣传组务必及时向全校同学公布活动进展情况以扩大活动影响。

4)宣传组务必做好活动现场板报、横幅悬挂等工作。

5)各小组要合理安排部署,制定切实有效和可行的工作方式、认真组织好组内成员的协同工作,务必服从统一安排、统一调度,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6)参工作的成员要端正工作态度,本着热情、文明、礼貌的服务理念,并保持好工作现场的秩序和环境卫生。活动所需的各种设备、工具等请各小组提前准备,活动后所有物料务必全部收回,动结束后,请各部门自觉清理现场。

十、活动经费

所有费用总和约500元。

就业协会会长竞职演讲 篇5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竞选会长这个职位,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感谢协会。感谢协会所有的兄弟姐妹,因为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取得了很大进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李冰瑶,一年来,我一直在协会担任外联部干事。我为什么参加竞选,为什么能够站在这里。可以说,我的思路已经足够明确,想法也是很清楚的。

回顾这一年在协会的工作,这其中有付出有收获,有辛酸有快乐。身为外联部干事,在会长和外联部部长的带领下,参与和组织了不少活动。

在活动中,我参加了两次招聘会,经过相关人士的叙述,初步体会到招聘现场的正式;听过一些成功人士的讲座,了解到大学生何以执剑江湖的艰辛历程。参加了就业协会首届职场星人挑战赛从自己制作简历到现场面试,我都认真对待,感受到一次小小的面试都让我紧张到语无伦次,口齿不清。在社团文化节闭幕式中担任职业模特,身穿西装的我亲身体验到穿西装所具备的礼仪。

在这些大型活动中,我由年轻时的懵懂逐步迈向成熟,有刚进大学时的迷茫逐渐找到前进的方向。

除此之外,那些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我们忙碌的缩影,贴海报,拉赞助,五四青年节做义务劳动,虽然看似只有那几个字那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轻松。

总的来说,经历了一年的磨砺,我已经基本熟悉了协会的一些活动流程和实施细节,最重要的是和各部门的一些成员了建立了友好关系,现在已经是我生活当中的朋友,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这次参加竞选的重要原因。

就业协会的标语是“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一直在努力。”your future,your care.并且协会的性质是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而我的主要想法有以下两点:

第一,继承发扬协会的文化。协会以家文化为中心。信奉先交友后做事,以服务和成长为两个支撑点,我们需要首先营造出协会内部的文

化氛围,再向外发展,打造出一种有“由外向内”的经营管理模

式。事实上,任何组织凝聚起来都依靠价值观,就算是个人交友,也得看价值观是否相同,而协会的价值观正是协会的文化。拿破

仑说过: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这也从侧面反

映出发展协会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为在校生服务,这里的学生包括协会内外的。我想就业协会的职

能有两部分,一是为校园招聘服务,包括专场,实习生招聘会,以及协会举办的大型活动,主要是通过做活动这个模拟的平台,能够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招聘场中竞争的激烈。二是促进新会员的成长,包括执行力、创造力、领导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交流沟

通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进,专业技能的增强,从而提高大

家的就业竞争力。

那协会的文化依靠什么来建设呢?同学们就业凭借什么和别人竞争呢?答案是活动。

开学后,开始筹备招新事宜,然后在招聘教室举办第一次成员大会,到2012年十月中旬,组织会员观看一些就业方面得视频,让他们了解就业方面的知识。接着安排学长讲授就业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对就业的认识。这些活动都是以加

强协会内部文化建设为主旨,毕竟他们都是新人,要通过充分的了解和信任才能共事。

2011年11月,主要活动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这是针对武汉科技大学全校学生举办的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的评委由学校老师,党委,团委老师等担任,这个活动要求参赛人员对未来要有明确的规划以及一定的知识技能,主要目的是提高校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模拟招聘。这是上半年的主要活动。

下半年的活动与上半年有所不同,针对协会内部会员的活动有组织会员看视频,简历设计大赛,就业知识活动竞赛等,还有针对全校学生的职场星人挑战赛。这些活动就是我对协会所做的的一个全年的总的规划,时间有限,不太详尽,有些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就业协会%20《宣传单》 篇6

模拟招聘+无领导小组讨论+商业实战+创业项目方案

同学们,你们还在为面对招聘官而害怕吗?还在为找不到地方实践而苦恼吗?你还在为如何创业而焦头烂额吗?三峡库区高校就业协会联盟特此举办“绝对挑战,赢在大学—我挑战,我快乐,我成功”为主题的大型励志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模拟招聘+无领导小组讨论+创业项目方案+商业实战”四个环节,旨在提升学生面试的应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以后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值得提醒的是,报名选手需在规定的日期内上交个人简历(电子档一份),发送到6139230@qq.com,并至少准备2份纸质档的个人简历,模拟招聘时上交至评委。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才华都来得及施展。别让愧疚相随在你心中,相信自己!激情点燃梦想,就业成就人生。如果你想建立一个通往事业的桥梁,这里将是你的起点;如果你想实现梦想,这里为你提供一个圆梦的舞台;如果你想让你的生活充满激情、赋予意义,那就赶快加入吧!在这里你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将得到最为有效的锻炼和展示,在这里你能结识更多优秀的朋友。面对如此绝佳的机会,你还能按捺住吗?来吧!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主办单位:三峡库区高校就业协会联盟

承办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就业协会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就业与创业协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就业与创业协会

活动对象:三峡库区高校就业协会联盟全体在校大学生

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1日

海选报名时间: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

分赛区活动时间:2011年12月3日——2011年12月17日

总赛区活动时间:2011年12月17日——2011年12月31日

活动地点:

分赛区活动地点:三峡学院沙龙校区、三峡学院百安坝校区、信息学院金龙校区、信息学院天成校区、三峡职业学院

总赛区活动地点:三峡学院沙龙校区

奖项设置:

第一名:1000元+证书第四名:300元+证书

第二名:500元+证书第五名:200元+证书

第三名:400元+证书优胜奖五名:证书+纪念品

三峡库区高校就业协会联盟

重庆三峡学院就业协会

浅析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篇7

1 就业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1978年前后, 我国遇到了就业难题。当时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达到1500万, 全国各省、市、区相继发生了回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城镇待业青年集会、游行、请愿、哄闹政府机关、砸坏办公财物, 使就业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

1.1 人口严重失控

解放后, 由于生活改善, 人口出生呈增高型发展。对于应当控制人口, 使之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样一个重大国策问题, 不仅没有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把控制计划生育说成“新马尔萨斯论”。认为人口高速增长, 正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是1950年到1958年, 共出生了1.87亿人, 平均每年出生2080万人, 这些孩子, 分别在1966到1974年达到劳动年龄。而这一时期, 正处在中国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次人口出生的高峰是在1962年到1975年, 共出生了3.55亿人口, 平均每年出生2500万人。他们分别在1978年到1991年进入劳动年龄。

1.2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就业门路闭塞

在“一大二公”左的思想影响下, 强调个体向集体转化, 集体向全民过渡, 限制集体经济, 打击个体经济, 城镇就业只有等待全民所有制或类似全民所有制的大集体单位正式招工。由此, 抑制了群众的创造性, 也堵塞了群众自谋职业的各种渠道。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到1978年, 在全国4255.5万工业职工中, 从事轻工业的只占36.5%, 而重工业却达63.5%。1952年, 全国每万人口中, 有服务网点95.7个, 到1978年下降到13个, 严重地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

1.3 十年动乱, 酿成就业更加困难

“文化大革命”期间, 生产建设与工厂陷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 且生产效率很低, 人员相对过剩。工业劳动生产率按净生值计算, 从1966年到1976年中就有6年呈负增长。

可见, 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单靠全民所有制招工实属困难。老一辈经济学家薛暮桥在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时, 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隐入了艰难的思考。中国的就业制度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而改革需要共同的智慧和漫长的历程。

2 就业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就业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1978年3月, 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中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 现在搞上山下乡, 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 农民不欢迎。我们第一步就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 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 就是要开辟新的领域, 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

1979年3月3日, 邓小平同志又在论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指出, “现在全国有九亿多人, 其中80%是农民, 人多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 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中国式的现代化, 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 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 而我们人口这样多, 怎么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 我们社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问题很多, 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 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

1978年12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决定调整上山下乡政策。矿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 不再列入上山下乡的范围。城市要积极开辟新的领域, 新的行业, 为更多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

1978年9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指出:“要成立劳动服务公司, 负责介绍待业人员就业。特别要把待业人员组织起来, 认真教学。积极培养有文化和有技术的劳动后备队伍。”此后, 劳动服务公司在全国蓬勃发展。到1985年, 全国已有劳动服务公司218000个, 解决就业人数615万人。

1980年, 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并提出了创办劳动服务公司, 对安置待业人员为主的集体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相应政策措施。”

1981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广开门路, 搞活经济, 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若干决定》、重申了“三结合”就业方针。1981年、1983年两年, 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这一系列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不仅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城镇待业的问题, 而且打破了过去就业主要靠全民所有制企业招工的模式, 使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86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确定了国有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自此, 国有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铁饭碗”导致冗员过多和“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问题, 强调“减员增效”、“优化组合”, 开始“下岗分流”, 许多企业正式员工不断减少, 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但下岗人员随之增加。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开始, 不良企业不能得到贷款, 一大批企业难以为继, 拖欠工资、停产歇业、名存实亡。城镇形成了大批有劳动关系而无事可做的隐性失业人员, 与《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同时出台的还有《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事实上第一次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失业问题。

1992年,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 全社会坚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改革方针, 停止了信“资”信“社”的争议。同年10月, 中国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1993年, 又正式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 从而结束了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争论。从此, 自谋职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明显增多, 农民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 以至于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民工潮”。同时, 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推进中, 从1993年开始, 国有企业进一步“减员增效”, 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

199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出台, 明确了企业实行劳动聘用制, 从法律意义上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式的就业制度。

1998年6月, 国家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方针, 市场导向的就业新机制进入了新阶段, 劳动力市场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招聘、竞聘、辞退等成为劳动就业领域的常规模式。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 从1995年起在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再就业工程, 并随着该工程的深入开展, 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 包括领导重视, 财政支持, 岗位开发, 资源开发, 就业援助, 社会参与, 强化服务等一系列的措施。

3 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一、政府主导就业。我国提出市场就业的方针政策后, 政府并未远离就业工作, 而是把市场就业方针中的角色地位扮演得越来越出色。特别是在近几年实施再就业工程中, 采取了系统的组织措施、政策措施。如: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把就业服务机构延伸到社会和农村, 劳动力市场网络已基本覆盖城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投入, 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进行免费输出和技术培训, 免费就业服务, 提供了社保补贴等, 积极地实行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制度;把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紧密结合起来, 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就业, 而且消除了失业者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感到了有政府的重视, 就业就有希望。

第二、广大农民有了择业权。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进行, 多年来被约束在黄土地上的广大农民得到进城务工、流动就业的权利, 由此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首先, 农民进城就业人数多, 来势凶猛, 被呼之为“民工潮”。从政治制度上讲, 国家逐步建立一些适应广大农民就业的法律和政策, 引导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进程;其次, 农民流动到城镇, 流动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 使他们受到了文明的洗礼, 逐步改变了落后的生活习俗和观念, 既赚了钱, 又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营知识、生产技术, 在创业中屡获成功;第三, 农民普遍增加了收入, 解决了广大农民子女求学的费用, 也普遍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第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养成的被动安置就业、找政府要工作的旧观念已基本上得到了根除, 就业靠自己, 就业找市场的新观念已基本树立, 失业这一社会现象也被人们接受。

第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即一些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村人进城开公司, 办工厂;也有不少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城里人下乡承包荒山、土地、水库等, 成功者甚多。这不仅富了家庭, 而且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大学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 由他们自主择业, 自主创业, 也必然会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第五、市场就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地都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二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民办中介组织的管理正朝着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新三化”建设为主要指针的就业服务更加科学规范具体;四是随着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再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果。

第六、开发了人力资源。就业制度改革的三个主要特点都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是竞争就业。竞争就业的结果是引导青少年竞相学文化, 学技术, “穷不丢书, 富不丢猪”的传统美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普遍有了提高,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多元化的发展, 特别是民办教育十分活跃, 大有跟公办教育平分天下之态势;二是就业制度改革打破了“铁饭碗”、“铁交椅”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制度, 形成了社会劳动力大流动, 第三是城乡逐步的平等就业制度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目前, 全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超过1亿人。

第七、澄清了是非。过去, 理论界长期存在着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存不存在失业等争议。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理论界不再争论, 而且人民群众对于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属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依然有失业存在的事实也欣然接受了, 这对国人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政府也加强了对失业的宏观调控, 成功地解决了经济转轨中大量的下岗失业社会问题。

4 就业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而复杂。目前, 我们还有国企下岗工人60万人, 集体企业下岗工人400万人。随着今后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 将还有数百万人下岗。在“十一五”期间, 全国有270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城镇, 去年结存1400万失业人员, 而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又次增加1000万人。据有关统计资料, 我国目前的失业人员队伍十分庞大, 且局面复杂。下岗再就业、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农民工的权益与保障问题等等, 加之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现有法律和制度的缺失, 相关政策统一配套, 真叫人觉得“剪不断, 理还乱”。

第二、就业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旧体制下相对钢性的劳动关系逐步呈现出衰性化的趋势。当前以灵活就业方式的人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已超越半数, 但在建立调整灵活就业关系新机制方面, 既无成熟经验可借鉴, 也没有找到可行的措施。

第三、就业工作重要性的战略思想并没有真正解决。近年来,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的加大了财政投入, 推动了就业工作, 得到了民心, 增强了广大失业人员就业的希望。但是, 在不少环节, 在基层, 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党中央的精神, 有的名目张胆对着干, 有的政策不能落实, 有的地方在执行政策中打折扣, 有的地方对无业者缺少人性的关爱。

第四、分配不公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据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的月工资最低的在500-800元之间, 而且他们大多数在脏苦累险的行业工作。由于收入低, 虽然他们就业了, 但没有动力, 缺乏责任感, 劳动积极性低, 不仅劳动争议案件多, 而且安全事故也在攀升。

第五、教育结构、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和谐。高校的扩招曾一度减少了青年失业人员到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 也拉动了老百姓的教育消费, 令经济学家一时感到欣慰。但是对于高校扩招不断膨胀, 教育秩序的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首先, 办学者不正当竞争教育资源, 既加剧了老百姓的负担, 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有些发达地区用优厚的奖学金挖走落后地区的尖子生, 使得落后地区的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都有意见;其次, 有的学校从专科升学院到综合性大学, 学生规模也从短时间内几千人上升到几万人。这些升格学校的管理、基础设施、教学条件, 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因此, 专业不对路, 教学质量低, 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年不如一年。过去中等教育结构经过艰巨的改革历程, 有的学校改成了中等职业学校, 但在大学扩招的引导下, 不少学校又回去办普通教育, 导致了青年失业人员无技能而就业难。

第六、劳动关系十分复杂。当前不仅就业局势复杂, 矛盾多, 而且劳动关系也很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总是与现实中新矛盾相互交织, 如下岗职工, 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问题与市场化下劳动关系的新情况, 新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旧制度遗留的问题与新制度产生的问题纠缠在一起, 很难处理。二是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旧制度下相对刚性的劳动关系逐步呈现出动态柔性化的特点, 而建立调整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的新机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同一用人单位不同群众的劳动关系情况复杂, 有的人虽下岗, 但还有关系, 有些人关系存在又没有劳动。另外一些企业在改制时没有注意到职工的权益, 也给当前的劳动关系和就业工作造成一些隐患。

第七、旧观念影响市场就业健康发展。时至今日, “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并没有真正被革除, 同时“重知识, 轻技能, 重学历, 轻能力”的观念还愈演愈烈。由于这些观念的影响, 导致不少人有业不就, 有业不能就, 不仅使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而且结构性失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第八、就业诸多矛盾突现, 就业市场较乱。在经济制度不断改革深化时, 就业体制改革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比如说, 企业界的效益与城市下岗, 下岗与再就业的矛盾, 解除劳动关系与维护职工权益的矛盾。又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经营城市与招商引资与农民失地失业, 逼使政府不得不为失地农民制一些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还有转业军官的安置, 城市退伍兵的就业, 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等等, 都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工作陷入被动。

第九、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影响到就业服务工作健康发展。解放后, 由于长期未在基层设立劳动保障管理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 在就业服务需要面向基层, 面向社会, 面向农村时, 才使各级党委, 政府感到机构与繁重任务极不适应, 非常被动的状态。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 党中央国务院虽然对乡镇和社区劳动的保障机构建设提出了要求, 但由于财力不足导致就业服务的工作质量达不到中央国务院的要求, 人民群众也不满意。

5 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的应对策略

第一、抓紧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工作目标。过去,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政策, 在法律规范、制度建设、政策措施等形成了城乡各自的框架体系, 严重地阻碍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特别是农民进城就业面临的问题困难很多, 仅管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他们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他们的劳动权益屡屡被侵害, 子女读书、就医都成了问题, 连工资也常常不能兑现。要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就必须清理那些影响城乡统一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近来有一些地方法律审判机关已率先解决城乡同命不同价的问题, 这是解决城乡统一的好兆头, 教育卫生, 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也应当紧紧地跟上。这对城乡的和谐统一, 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都非常有好处。

第二、从战略上真正树立就业优先的原则。所谓就业优先, 就是在宏观经济决策中, 要把促进就业, 降低失业率提到经济政策首位, 经济政策的制定及产业发展要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和降低社会失业率。各极政府应把失业人数, 失业率控制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逐步考虑, 把就业率和失业率作为刚性指标考核各极政府和相关领导人的政绩, 同时对就业工作不力, 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应当严肃追究责任。

第三、调整教育结构, 彻底树立起教育为经济服务, 教育界为就业服务的思想。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信息调整教育结构, 要使不能直接升入大学的多数人无论是参加当地经济建设还是外出打工都要有技能, 都能顺利就业。

第四、逐步改善劳工条件, 提高劳工标准。由于受经济的制约, 我国目前的劳动工标准是较低的, 再加之在执行中打了折扣, 劳工的权益受到的侵害相当严重, 造成劳动者用工单位关系不稳定, 劳动者没有安全感。所幸的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 企业界都要切实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注重社会公平,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我们也应当根据党中央的精神, 不断提高劳工标准, 使维护职工权益具体化。

第五、增加劳动收益, 提高工资水平促进就业。我国目前的劳动收益状况普遍较低, 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 收益过度向资本倾斜, 不仅如此, 资方往往拖欠工资, 克扣工资, 提高劳动强度, 延长劳动时间, 逃避工伤赔偿和社会保障, 导致劳动者积极性低, 求职人员想就业而又怕就业。劳动者收入低, 不仅影响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且造成贫富差距,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形成了贫富对立的阶层, 使社会极不和谐。我国已经作出了改革收入分配的决定。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分配是比较好办的, 对企业界, 对广大的弱势群体收入分配的改革还面临很多难题, 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 强化监督, 探索出一条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于劳动者安居乐业的分配新格局。

第六、机关、教育、卫生系统探索临时用工派遣制度。现在机关、教育、事业单位使用了大量的临时工, 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最庞大, 而这些单位用人又很不规范, 有的是亲属、朋友介绍, 一般都未签订合同, 也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由于用人管理很不规范, 后患无穷。如果说这些单位能探索出一条劳务派遣的工作的路子, 对就业工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第七、要创新就业理论。就业和社会问题早已引起西方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就业问题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大题材, 西方就业理论迅速发展。根据我们观察分析, 近些来年西方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理论和就业理论受到了关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中国的国情与西方的社会有很大的差异,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年代、改革开放后快速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 我们目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因此, 只有立足中国国情, 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 指导中国就业改革实践, 才能保证我们在改革进程中少走弯路, 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第八、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 优化就业环境, 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客观上造成了求职者的弱势地位。不少用人单位给求职者设置各种门槛, 有的单位明目张胆地侵害劳动者的利益。因此, 就业环境很不宽松, 进一步加剧了紧张的就业局势, 另外一面也造成了人才流失。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自1978-2002年度的25年时间里, 共有58万人出国求学, 截至到目前为止, 学成归国人员只有15万人, 占25%。这远远低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阶段有67%的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的水平。

第九、明晰就业概念。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在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 比如说再就业, 再就业工程。因此, 再就业, 再就业工程具有特定的含义, 也有特殊的政策规定。但现在到处都在喊再就业, 比如说城镇正常的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找工作, 也叫再就业。更有国家权威媒体把山东省的农民也算为再就业, 失地农民也叫做再就业, 等等。这些提法使得劳动市场一些概念混乱, 不利于城乡劳动市场的平等统一, 也会使就业工作越来越复杂化。

第十、规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应当从国家的机构编制委员会开始, 通过各方面科学论证, 规范各极就业服务机构的名称, 职能, 编制等, 重点是先在省市两级机构解决好与行政机构的职能交叉问题, 在基层重点解决好组织建设滞后问题。只有这样, 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才能落实到实处。

第十一、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就业工作当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围绕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来开展, 反过来说, 就业工作问题多也说明了《就业促进法》落实得不好。

失业及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长远战略, 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深入, 也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威望。而就业问题的解决,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毕其功于一役, 必须分别轻重缓急,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摘要:对于我国来说, 就业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 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实施就业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30年来, 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新形势和新的矛盾困难。因此, 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加快就业改革步伐, 有效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会背景,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毛晓东.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的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 (3) :113.

[2]白秀平.破解当前就业难题的八点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 2010, (2) .

[3]李云鹏.金融危机中美国就业状况的教育支撑[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4) .

就业协会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城乡就业一体化;制度约束;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32-02

一、制约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制度因素

城乡就业一体化已经成为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一个共识,然而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有着诸多的约束条件,追究其影响因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文化的。但在众多的因素中,制度性因素的约束是关键的。

1.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所辖居民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治安和提供人口统计资料。然而,我国的户籍制度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曾经严格限制人们的自由流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指标控制;二是要收取城镇增容费。虽然国务院在1998年8月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中,允许孩子随父母、夫妻投靠以及老年人投靠子女的落户,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多数大中城市并没有积极地进行落实,制度的惯性和部门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户籍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的直接后果是将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两个大的群体,农村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同时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之间的户籍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市民身份本身实际上也是被分割的,这就使我国的人群中出现了多重分割的现象,这种人群的多重分割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这种制度还形成了既得利益的市民群体,这一事实在市民角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排斥,农民的就业流动经常会被当做是对市民权利的一种侵蚀,而事实上这本来是任何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而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看做是一种地位的向上流动,导致农村人口简单地以流向城市为目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它可能会有巨大的惯性而继续影响城乡就业一体化机制的建立。

2.就业制度

传统计划体制下,劳动力从制度上被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而且实行不同的就业政策。在城镇,政府通过统配制实行“劳者有其岗”;在农村,则通过全面推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靠土地实行自然就业。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这就决定了农村就业制度创新还很不到位,农村劳动者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遇到不平等待遇,城镇能够真正向农民开放的只是小城镇就业市场和城市中那些“苦、脏、险”的就业工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强制性收取管理费、用工调节费等。例如,广东省中山市对每个农民工的各项收费达到820元。另外,当前我国强调把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列入地方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地方干部为了追求个人的政绩,就以种种的行政手段和所谓的法律手段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在劳动力流动问题上极力排斥外来劳动力,人为地分割劳动力市场。

3.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居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而缺乏社会保障。所以,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严重的缺失:没有将农村人口纳入进来。这一缺失使农村劳动力有着巨大的后顾之忧。而城市的社会保障也不是开放型的,大量在城市做初级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而他们事实上却是城市的一员。农村人口缺乏后盾的支持,一方面使他们无法完全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也造成农村资源的浪费,因为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在务工的同时,根本不可能同时精心地经营自己的农业工作。

4.城乡教育制度

虽然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个农村劳动者队伍的素质来看,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影响了城乡就业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因为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目的是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如果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则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愿望只是可能而不能成为现实。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但它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还不到城市的一半,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不平等的教育体制所形成的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强制的力量将劳动力市场分割开来,它们是城乡一体化就业的最重要的制度约束,是根本性的障碍。

二、制度创新: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使得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能够自由、公平、有序地流动,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公平竞争和有效配置,就必须对现有的户籍管理、就业体制、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的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1.切实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就业机会平等。现行的户籍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大的制度性障碍,硬性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尽管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一些地方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一些地方仍对农民进城落户进行诸多限制,一些地方仍在收取不合理的城镇增容配套费,因而必须切实改革户籍制度。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所有城市和小城镇取消城乡界限,劳动者自主择业。最近,江苏和浙江对户籍管理制作出了重大改革,放开户口后没有产生消极影响,也没有产生人们担心的社会震荡。有条件的地方可从实际出发,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使户籍制度改革能有重大突破。

2.深化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在建立城乡就业一体化过程中,首先是消除对城乡就业方面的不同待遇,也就是不区分城乡而只强调劳动力的就业。这意味着城乡就业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的问题,它还倡导公民以自身条件赢得就业机会,让农民与市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劳动力供求主体双向自由选择确定劳动就业关系,从而让进城农民就业合法化、制度化和效率化。其次要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尽快让城市各种企业具有相对完整的用人自主权,可以完全自主地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选聘人员。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和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努力让流动的农民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为进城农民就业提供有效高质服务。

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个重大后顾之忧就是社会保障问题,但由于目前城乡经济社会条件相差甚远,农民的社会保障基本处于无助的自然状态,试图让城乡两种不同水平的保障制度马上并轨,一下子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的可能性,可以以进城农民工为突破口,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之中,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着手建立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缩小城乡保障方面的差别;再逐步创造条件,建立包括农村农民在内的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4.深化农村教育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别。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转移供给和城镇劳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即使户籍和就业的“篱笆”完全撤除,农民进城也会遇到人力资本短缺的问题。所以,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切实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全额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同时,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政府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文化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免费进行分类培训。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

参考文献:

[1] 马斌.关于城乡统筹就业的思考[J].中国劳动,2001(3).

[2] 张建武.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8).

[责任编辑张凌]

上一篇:部编版初一语文重要知识点下一篇:2024年芜湖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招聘辅警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