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1
走近大师于永正
——
旗城学校聆听专家授课感受大师风范
为推进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六月十八日来青州旗城学校,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堂生动·高效阅读教学示范课,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了一次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
我非常感谢这位敬职敬业的花甲老教师,他自然、随意而不失严谨,亲和、大方而又不失幽默的教学风格,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把这次听课的所感、所悟与各位语文教师一同分享。首先是讲授冯骥才的《珍珠鸟》,于老先生从师生间的相互问好开始,自然导入新课,一下子拉近了使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立刻有一种亲切之感,为教学做好了铺垫。阅读第一自然段,围绕“真好”引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朗读、默读、选读、齐读、指名读、泛读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阅读、背诵、体会课文中的好句子,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又积累了写作语言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接着是写作课,新奇的立意和独特的观念更让我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听于老师讲课就是一种享受。于老师让学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一下主人冯骥才,提出具体要求:实事求是,要有人物的语言、外貌描写,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立意可谓独具匠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从一个人物的角度去写,更便于学生写作。写作过程随时指导,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习作后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声情并茂,于老师的点评幽默恰当,课堂上时时响起阵阵掌声。对于学生较为头疼写作课,就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下完成了。课下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远的。
课后,于老先生又对小学语文应如何教,教什么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示范,用心体会,认真反思,合理应用,不断提高,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能亲身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风范,受益匪浅。今后我也运用于实践中。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2
一、重情趣, 巧妙导入
于老师课前不急于上课, 而是跟学生交流, 用幽默的语言风趣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我姓于, 干钩于, 一个‘干’带着‘钩’就把‘于’钓起来了……”让学生了解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切地问学生姓名, 热情地和学生握手, 很快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们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消除了畏惧感, 从心里喜欢他, 为上好习作课打下基础。在和学生交流中他就用上了有趣的歇后语, 如:哑巴开会———没说的;铁锤敲锣———响当当……巧妙地导入了本堂课要上的内容———用歇后语编故事。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 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于老师别具匠心的开场白, 令人赞不绝口。
二、重积累, 作好铺垫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于老师认为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 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 都学不好语文。因为习作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 所以于老师在本堂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他用课件出示了许多歇后语, 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狐狸开商店———没好货;屎壳郎腾空———硬充战斗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麻雀下鹅蛋——瞎吹……这些歇后语意思浅显, 让学生容易接受, 并容易用故事表演。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得很周到,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戏可演, 有事可写, 为后面的说、演、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感悟, 拓展思路
所谓感悟, 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歇后语, 后悟其义。于老师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歇后语, 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在习作前有了一种欲望, 一种冲动, 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们自由组合排练表演歇后语的故事内容。有的三个一组, 有的四个一组……共同选择歇后语, 共同出谋划策, 一块儿编, 一块儿演, 互相提示, 互相配合。
于老师也既导又演, 与学生们共同合作, 精彩的表演, 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更主要的是生动有趣的表演, 激起了学生们用歇后语编故事的浓厚兴趣, 打开了学生们的习作思路, 拓展了学生们习作的空间, 丰富了学生们习作的想像, 让学生们感悟到习作中人物语言对话的重要, 让学生们掌握了最好的习作素材, 为下一步动手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重迁移, 妙笔生花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 就是运用, 就是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 加强读写集合, 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是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于老师的教学是由积累、感悟、演说到写的迁移。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指导学生构思、动笔习作。提示学生注意写事的六要素, 还要大胆地想像, 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要把故事内容写具体。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便于编故事的歇后语进行习作。杜甫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于老师指导的学生参与歇后语故事表演后, 挥笔速写, 二十分钟过去了, 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能完成。学生们选择编写的歇后语不同, 构思新颖, 根据歇后语的意思编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用词准确、想像丰富的故事, 最后揭示出歇后语的来历, 真是妙笔生花, 令人欣慰。
五、重习惯, 点评鼓励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 只有“习”才能“惯”, 久而久之, 便成习惯。于老师重视习惯的培养, 他鼓励学生说, 习作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求写好的学生要反复修改, 而且要大声地念, 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写好的学生按照于老师的要求去做, 部分学生在吟诵中确实发现了问题, 再进行修改, 习作又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有个学生选择的歇后语是“狐狸开商店——没好货”, 写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只狐狸到处找工作, 可是谁都不雇用它。有一天, 它就想自己开商店, 自己当老板。没多久, 它的店就开张了。许多动物听说后, 都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 拥挤在狐狸的店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小熊买了腰带, 小狗买了发卡, 小猫买了蝴蝶结……生意很红火, 狐狸开心极了。可是好景不长, 没几天小熊的腰带断了不能系, 小狗的发卡坏了不能卡, 小猫的蝴蝶结烂了不能用……最后狐狸被告上了动物法庭, 营业执照被没收了。
这个学生写了很多的动物, 这些动物买的东西不同, 东西坏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她确实做到了大胆想像, 敞开心扉, 把故事编得曲折而形象, 具体而生动, 完整而优美, 得到了在场老师的高度赞赏。
于老师在点评习作时, 给写得好的学生打满分;给书写好的、阅读能强的学生加十分、二十分。问学生高兴不高兴?学生开心地说:“很高兴。”于老师追问:“为什么?”学生高兴地说:“因为我的习作从来没有得过这么高的分数。”就这样,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 在他们的习作得到于老师的认可后, 脸上洋溢着习作成功的快乐。许多学生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 想早让老师发现自己, 欣赏自己的习作, 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于老师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习作, 使学生终生受益, 怎能不养成爱写习作的习惯呢?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篇3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
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角色参与
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小猴子和猴妈妈风趣的对话时,这时于老师和孩子分角色对话,动作和语言是活灵活现,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到了忘我的境界。于老师扮演小猴子,孩子扮演猴妈妈,语言生动风趣,动作到位,引导孩子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的再现出来,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课堂展示,于老师把一现象搬进课堂,旨在引发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在内心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里,孩子们又得到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观察,体现了作文指导的教学思想。
四、优化读写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于老师深谙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上作文课,他同样注重读写结合。当他发现孩子们语言的匮乏时,他注重字词的积累和朗读能力的培养,他多次要求孩子课堂展示朗读,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给孩子充分的朗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让孩子提高了语文的素养,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让我们明白作文到底要教什么。于老师多次提示孩子的写字姿势,要求孩子书写规范,找出书写好的,课堂展示,给孩子树立榜样,让我们懂得小学作文要教孩子什么,让我们在百家争鸣的当代,看到简单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五、实施鼓励性评价,保持学生快乐心态
纵观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孩子有了创新,于老师大胆的给予鼓励,奖励10分,奖励20分,赏识教育给了孩子信心和勇气,激发孩子创作的热情,挖掘孩子的潜质,让孩子在作文中享受自我表达的快乐,实现了“快乐作文,作文快乐”的理念。
能否把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是衡量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毋庸置疑,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能及时了解学生习作中的疑难之处,给予指导、点拨;能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简单的作文教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篇4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5
本斋小学 杨倩玲
我是27号这一天听的于老师的评课,很遗憾没有看到28号于老师的习作课,不过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我的感悟很多。我又搜集了一些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大概的内容就只有下面的这些以及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 重教学”。重情感就是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要有情有义,并且课上得有趣性,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 定的。少些理性多一些情趣,是于永正教育的座佑铭之一。重感悟就是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读 书,自己去领会。重点以读促悟,讲究让学生自得,讲究润 物细无声。重积累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读起,于永正老师总结得更 为精辟,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 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重迁移,即重视举一反三实际运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 主要是读写的迁移。具体说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主要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个性来,读书悟 性来,写出童真来。重习惯,于老师认为:激发起学生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看报的习惯,让学生在“学而时习之”中养成习惯,主要是 严格要求和以身示范。研读名师于永正成长历程和个性教学思想给我的深深思考,感触良深的是向他学习,脚踏实地搞好教研,咬定青 山不放松,才是我们青年老师的光明坦途。他对于我们启示有三:
(一)坚定信念,敬业奉献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于老师 热爱语文教学是其成名的基础。
(二)德才双修是成名的保证。
(三)善学、追求超越,求真求新是持久成功之道。站在今天教育改革的潮头,我们必须善心地学习象于 永正老师一样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理念,转变教 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会 等待,学会尊重、信任,学会激 励,唤醒和鼓舞,真正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成为有影 响的行家里手和一代名师!观摩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2011 年的冬天,有幸见到了慕名已久的于永正 老师。白发苍苍的于老师虽然已70多岁高龄了,但仍然精神矍烁。让人很难相信他已古稀之年。他那幽默开朗的性格,轻松风趣的语言,就象他的教育思想一样,给人一种耳目一 新的感觉,焕发着勃勃生机。在2012年2月27号这一天时间里,我观摩了于老师的学生鞠明老师,武俊红老师上的示范课,观后感受很深,现作以下总结:
1、课堂要充满情趣。情趣是学习的前提。无情无趣,情趣不够的课堂,即使 技术运用得再高,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失 败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竭力防止的最大恶习:冷漠、缺乏感情。所以课堂上充满了晴趣,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 情趣,而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个没 有很好情感的孩子。将来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于老师说他 一走进课堂就是一股春天的暖风,一股清新的空气。教师要 精神饱满,从而带动学生。于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趣味性浓厚 的课堂。他老人家幽默开朗的性格,生动形象的语言,无不 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呈现。
2、让自己投入角色 教师应是一个演员,一个好的演员。演什么你就是什么。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教前要思考,我怎 么才能揉进课堂中,怎么让孩子揉进课中,教来教去。教到 最后,自己就变成了孩子。
3、一个教师应是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化人。课改首先要改老师,改老师要改老师的理念,即做一个 喜欢读书的人。读书要有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一 个老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德才兼备,怎样上都能把课上好。有文化底蕴是大智慧,技巧是小智慧。反思自己。首先,自己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平时利用 一切闲余时间,来补充文化的养料。只有文化底子深厚,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运筹帷幄。其次,在备好课文之后,应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认识事物规律的角度,再读文本,以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再次,在课堂上自己应是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成长。改变以往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真 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篇6
2013年10月20日,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东丽华明中学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课堂实录】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这是冯骥才的照片。
师:通过刚才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珍珠鸟很漂亮,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冯骥才。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话?
生:主人呀,你对我真好,把我养得胖胖的。祝你写作越来越好!师:你们看,果然很胖。(拍拍孩子的肩膀,众人笑)生:主人呀,你照顾我真周到呀!师:于老师对你有个问题,你怎么让我知道,冯骥才对你照顾得真周到?怎么让我知道,他对你好?
生:我在主人肩膀睡觉的时候,他连写作都是轻轻的。
师:我听出来,他在珍珠鸟睡觉时,动作都是轻轻的。真不错!还有别的事例吗? 生:在我在笼子里还没飞出来的时候,你从来不睁大眼睛看我。师:嗯,一瞪大眼睛,我就害怕了。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真细心。师:还有例子吗?证明对我照顾得真周到。生:我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你也不来管我。
师:我在灯绳上晃,他都不生气。还有没有例子? 师:你们看着我,就是不说。你来说,还有没有例子? 生:没有发现。
师:呵呵,那你的眼睛不够明亮。生:“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里一样安全。”
师:是不是呀?照顾得好不好?再举一个例子。
生:我用嘴啄他的笔尖,他用手抚一抚我细腻的绒毛。师:嘴啄他的笔尖,都不生气。不错。
师:眼睛看于老师。于老师出一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你现在用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他写你,你写他,有来有往。这个任务很艰巨哦,能不能写?
学生不敢回答。
师:把课文打开,来看一看冯骥才怎么写你们的。第一段谁来读? 生读第一段。
师:你看。珍珠鸟高兴,“真好!”如果你来写冯骥才,第一句话怎么写? 生: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
师:嗯,好极了。你看冯骥才,到底是作家。他心中一高兴,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段话是押韵的。刚才她写的“真好,主人照顾我这么周到。”也是押韵的,好。这句话写完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大家说的例子都可以用。他是怎么照顾你的,举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四个例子都可以。会写了么?
师:这个任务虽然有难度,但是只要你能写一段话,就是成功的。开头,会了吧?下边举例子说明,他对你怎么好的。当然,你要是能写两段话,三段话,就更棒了。我告诉你们哦,于老师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了两篇作文,等一下你们写好了念给我听,我也念给你听,好不好?
师:如果你有困难,不会写了,就举手示意,我会走到你的跟前。
师:题目就是“冯骥才”,写在当中。第一句夸一夸冯骥才,然后写一写冯骥才怎么照顾你的。
学生开始写作。
于老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或是低声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给学得好的学生画上五角星。间或,还集体指导一两句:
● 头抬起,身坐正。自己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你们在写冯骥才时,能不能写写外貌啊? ● 写的时候,可以看看课文,课文可以参考。● 你的姿势是最正确的,最端正!
整整20分钟!会场里一片寂静,仿佛可以听见学生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
20分钟过后,于老师请画上五角星的同学到台前来,读给大家听。学生精彩的习作,不断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最后,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写的两篇下水作文。要求同学们课后修改自己的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
苏教版的《珍珠鸟》备受质疑,说改编后的课文删去了原文的眼睛——“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许多老师就改教原文。而于永正老师却尊重编者,采用了变换人称的方法,用小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创造了一堂简单而又扎实的读写结合课!学生埋头写作的时间占去了一半,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几乎全部用于了写作的引导与评价。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于老师在课后谈到了教学的两种境界:第一,读;第二,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篇7
2012年5月17日,专家于春祥再次来到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对赵宏博及郑乾老师的两堂课亲临指导之后,又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内容丰富,理念新颖,似一饕餮盛宴。一.信课改
思想指导行动,要想在小组合作道路上取得成功,首先要转变的便是理念。现实中的确存在课改与经验的冲突,有人认为经验打败新课改理念,因此在实践中便难以付诸行动。但正如于老师所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国家课改的大方向,谁能够把握课改,勇于实践,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谁就可走在教育的前头,可有一番作为。
另外,于老师从古人造字的角度追根溯源的讲了合作的必要性,并且从周易八卦的角度讲述了“以阴抱阳”、“以学定教”,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道理。
总是,只有做到心诚,而后信课改,而后服课改,最后才能走进课改中来。
二.小组合作的四块试金石
1.有无全员参与,在这里于老师强调了独学环节的落实之重要性,小组合作是人人独学的强化打击出来。小组合作中独学占六,对学群学占四,没有独学的小组合作就是瞎胡闹。没有独立思考学生就容易懒惰,形成伙伴依赖。
2.能否让学生的展示从“我”变成“我们组” 展示的是小组优化方案,而不是某个人的一枝独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成最优方案,小组的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消化这一方案。当然,如果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万万不可抹杀。3.看小组中有没有帮扶的出现
小组合作如果只是零打碎敲,后进生便没有希望。在这里于老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授课模式,即 ‘大板块+大问题 ’,如此才能有大容量、高效率和快节奏,将几个问题一并抛给学生,才会学出差异、利用差异、化解差异,做到“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练一程”,培养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帮扶之后一起举手,形成合力。4.团队评价
评价要是针对整个小组的,可以是比较量化的精细评价,也可以是比较模糊的,比如,针对每个组给与相应的鼓励性评价。三.关于打造学科魅力
学科魅力的打造,于老师给出了四句话:你想要什么,就设计什么、融入什么、评价什么。
听于主任报告有感 篇8
---------听于主任报告有感
南一小学
白絮梅
听了于主任的报告,心情很复杂。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从学生到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正象于主任所说愈演愈烈。单从课业负担来讲,现在的学生要比我们那一代沉重的多,我们这些教师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个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是探索者、开拓者、实践者,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一些人的心中素质教育就像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甚至连搞应试教育的人口头上喊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
而于主任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破译素质教育,让我豁然开朗。的确能力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潜质和能力优势。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而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和能力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他们是相互依存,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的丰富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会促进知识的增长,两者交互作用,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分离,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能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只有知识能够灵活变通、迁移、运用时,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种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激活知识的过程。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现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如果采取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那么这种转化必然收效甚微。只有采取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实践等主动学习方式,这一转化才会变得快速而有效。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为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素质既具有群体普遍性,又具有个体独特性,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持续发展性,它是一个人整体状况的描述和概括。因此,素质不是知识、能力的简单相加。有的人知识多却能力低下,有的人能力强却缺少知识和修养。只有在知识和能力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和谐建构的条件下,这个人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技能交互作用、合理搭配的结果。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主张孩子们建立“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即年龄越小,兴趣要越广泛,知识面要越宽,知识难度要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高,知识的深度和专业的宽度再逐步加强,这样才能促进多元能力的发展。对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只有按照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为其做出最简单、最精练的逻辑概括,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明确其核心价值,也才能使基层教育工作者抓住实施素质教育的“牛鼻子”。于主任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把
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为: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里,“真”就是真理、真实。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也就是人们平时讲的知识体系。真实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实实在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假浮夸,反对追求虚名等等,就是对真实而言的。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
“善”就是指善良、善意、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它是一种人本主义关怀。“善”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的概念,包括善待自我,善待别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人格倾向。因此,“善”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美”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一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有了美,个体才显得丰富、优秀,有了美,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有了美,社会才会和平、稳定,充满友谊和关爱。
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篇9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反复的探索,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 ”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师: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首是《锄禾》,首是《鹅》,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同学们听听?师:学 这么长时间,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 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 “温故而知新”。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 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注意:“鲁”字当中这 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 进行 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今天们学习29课《壁虎》。(板书:壁虎)有人说,这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该加还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遍课文,发表 下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谓是“ 石激起千层浪”。)
四、“故 ”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型玻璃》的课堂实录)同学们,在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 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 ——型——玻——璃。(略)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 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诱学生的情境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个深刻印象。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
五、“音乐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光曲》的课堂实录)(上课铃声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 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 家听听。
(《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月光曲》怎样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 情感的共鸣,陶冶学 的情操。)
六、“图画”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小朋友,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黑板上画了张弓。)生:叫弦。(师又画了支箭,师:大家知道有 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 课就明白了。
(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课上 篇10
上周五,有幸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节课。除了课堂的精彩,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于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象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你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这个细节让人难忘,首先因为真实。显然,于老师这样做是临时决定的。其实,让先做好的等一等,我们常常这样,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本来也没什么不妥。可于老师却就这样细致,不仅不阻挡任何学生,而且在每一名学生(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差生,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的背后轻轻地推一把,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得更快。
不由得想起于老师的又一件事:一个学生起来朗读,一连几遍都读不成句,听课的老师暗暗着急。那个学生终于读出一句完整的话。(要是我上课,特别是没人听课,不训他几句,也要狠狠地瞪上一眼!)于老师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并郑重其事地要他为全班同学介绍读好的经验。后来,听于老师说,下课了,那个学生哪儿都不去,在座位上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听于永正老师《珊瑚》作文课有感05-22
向于永正老师学习心得体会07-14
学习于永正老师上作文05-18
观看于永正老师公开课听课记录10-03
听于漪老师报告有感10-28
于永正教学思想09-06
于永正五年级教学01-14
于永正作文教学案例05-18
于永正 教你写作文09-11
于永正教学实录——《水上飞机》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