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2024-09-21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共9篇)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1

上周五下午我们参加了新塘二中的“一课两讲”教研活动。那两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看法:

两位老师的共同优点是:

都能够根据学科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讲课。

了解分式的概念,清楚明白分式和整式的意义。

导入自然,时间运用少,能够通过分数与分式的类比让学生分清分式与整式分母与分子,了解分式的概念,初步让学生感受类比思想。

4、教学过程中有用肯定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其中,朱老师上课的优点是:

内容上的填表探索分式意义较好,能使学生教容易理解。

教案的设计内容教简单,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分式的概念。

教学结构完整,内容循序渐进。

建议:

在展示的过程中,建议讲解时语言简练,突出重点。

在教学时语言不要过于单调,适当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使课堂气氛活跃。

建议生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

曾老师的上课优点是:

上课时语言幽默有趣,有效且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依纲靠本。

能运用一些新颖的词语吸引学生,使课堂气氛上升。

建议:

建议少讲多做,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做练习题。

导学案上的B组题较难,学生难于做题,理解。

建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点小组合作,互助互评,构造有效的交流。

大鹏中学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曾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教法灵活,环节衔接得非常好,教学效果好。由浅入深,层层善诱,把知识一步步向学生展示,由始至终调动好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把控住课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作为异地教学,能收到这样的效果,确实是水平很高的一堂课,教学设计非常好,教师把知识传授得非常到位。如果是曾老师本身的学生,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效果会显得更好。

朱老师这节课的优点是:(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表达准确,层次分明;(3)导入自然,层层善诱;(4)能使学生识别分数与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和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5)教学效果好、能达到预期目标。若老师少说一点学生多练一点效果会更好。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2

新课程背景下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江苏常州高级中学的许中华老师, 结合三维目标在《洋务运动》一课中的落实, 具体谈了如何通过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的亲自体验,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实现主体性教学课程目标的达成与整合。

两位老师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但都结合新课标下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 对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 作了有益的探讨, 异曲而同工, 给我们以启发。同样,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其他学科的老师们对此在思考, 也在探索, 也有话要说, 那末, 不妨就以下话题也来谈谈你的做法和体会吧, 我们等着分享!

⒈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正确把握“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⒊创设参与情境优化教学效益

⒋也谈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和误区

⒌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⒍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与“自主探索”的实践与思考

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分数到分式》(复习课)说课 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的扎实掌握,为以后学习分式方程、分式计算、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都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编、自练、自查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分式、有理式的定义,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值为正、值为负的条件,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运用定义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善于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产生乐学、爱学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对数学规律的揭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本节重点

(1)分式、有理式的定义

(2)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3) 分式值为零(正或负)的条件

4.本节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出现的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

二、说教法

1.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八步教学法:回忆知识——归纳概括——自编习题——精选习题——独立解答——合作探究——评价解法——选出最佳。

2.理论依据

上述八步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自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得到培养,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得到锻炼,求同、求异思维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教学方法

本节是一节复习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归纳概括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类比对照教学法、 讨论交流教学法 、投影演示教学法、 反思评价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地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扎扎实实的巩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在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编题、解答、讲解、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间要相互讨论,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3.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互评互学,使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1.设计说明:

(1)让学生回忆知识点

学生在回忆知识点时,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经过大脑的重新加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建立起来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得到了培养。

(2)让学生自编练习题

学生能编出练习题,说明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都得到了培养,在编题时学生要审视题是否有误、是否重复,这样逆向思维也会得到培养。这种参与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更加有效。

(3)精选练习题

学生能从众多练习题中挑选出类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这就是发散后的聚合。

(4)独立或合作解答

在独立解题过程中,要想方法、理思路,然后按步骤书写,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而合作解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探究难点,使问题清晰明了,另外在合作中通过比较,从各种方法中选出最佳,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时得到训练。

(5)评价解题方法及思路

在评价时,评价人在一种自豪感的支配下进行评价,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能力提高了。而其余学生除感觉到新鲜有意思外也产生尝试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听课效率。另外,在评价中学生会质疑、批判、选择,这样,思维的批判性也得到了训练。

2、预期效果:

本节课学生不仅开动了脑筋、开发了思维,而且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以往的被动听老师说、讲变成自己的想、编、解、看、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学习能力自然提升。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

3、 教学内容

(1)归纳知识点(2)分组(3)小组交流 (4)评价(5)练习考核(6)小结

从实践的角度解读新课标讲授提纲 篇4

湖北省教研室 周诗杰 前言

1.1 对英语课程的质疑 1.2 专家回应 2 英语课程标准的界定和本质 2.1 关于课程标准的定义

2.2 本质:语言教学流派(课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3 英语课程标准的内涵 2.4 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几点说明 3 课标前言解读—英语课程的价值 3.1 英语课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3.2 英语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4 课程性质解读

4.1 《标准》体现的语言观

4.2 知识课程—知识+技能课程—工具性+人文性课程 4.3 工具性解读 4.4 人文性解读

4.5 体现双重属性的案例 5 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5.1 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5.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5.3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5.4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 5.5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6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6 课程目标的解读

6.1 总目标、分级目标、分级标准 6.2 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 6.3 分级标准的描述框架 6.4 分级标准的特点例解 7 小学英语语言技能解读 7.1 一级语言技能分析解读 7.2 二级语言技能分析解读 8 小学英语语言知识目标解读

8.1 语音知识二级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8.2 词汇知识二级标准解读

8.3 语法知识二级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9 小学英语情感态度二级标准解读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二级标准解读 11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二级标准解读 12 分级标准中关键术语解读 13 教学建议和教学案例解读

13.1 教学建议解读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5

城区一小学区五小校区 刘玉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课标教材已经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六年了,在这六年的使用和探索中,我们感受到新课标、新理念带给学生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它带给我们教师很多思考。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所以如何灵活使用教材就成了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学科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地以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他们这样做。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这无疑是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 ”和“活用 ”二者问题 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 “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 “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 “活用”,也是教学的 “灵魂 ”。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做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两方面 : 1. 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 要领。合理运用好教材的主题图,我们看到很多老师不用主题图,直接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还是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枯燥、单调(但也不是每一个题都用主题图出示,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改编主题图,自主创设新的情境。主题图是让孩子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突破难点.比如三年级下册第 29页的解决问题,孩子和小精灵的几句话 :可以这样想,“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大约多少钱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本课的重,难点。像这样的内容课本上几乎每个例题都会有,而这些题都是本题的重、难点 ;在学生的学习中,他无疑就是一个领航灯,带着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2,精于解读教材的主题情境图,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以前我只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就是因为它不易变形,2014年秋使用了新教材,才发现,原来它的稳定性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唯一性。因为只要三条线段的长度一定,就只能拼摆出一种三角形来,但四条一定长度的线段,却可以摆出不同的四边形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 “活用教材”

1、精于解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单一机械的例题呈现形式,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大量的精美图片,注重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融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情境中,注意通过情境图引出学习内容。

例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和平年闰年”这一内容,教材79面下面有一个“你知道吗?”我觉得在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课件出示)。这一图片的呈现让学生明白,一年365天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自然现象。然后让学生把一年的365天平均分给12个月,发现每个月是30天,但是又多出5天,怎么办呢?接下来 我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年历的演变过程和科学依据。在介绍平年、闰年时,我仍然用了“你知道吗”这一图片。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闰年和平年。并用动态呈现了这一内容。

应该说教材中触手可及的生活原型、鲜活生动的呈现形式,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蕴含着对教学活动的启示,极大地激发着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于细致、深刻、准确地理解、深入研究教材的主题情境,注意挖掘教材主题情境中蕴藏的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对主题情境的有序观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开展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重视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的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这节课,本身比较抽象,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先让每个组的孩子在家里带了橘子和柚子,我事先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下面是我的这节课的部分课堂片段: 面积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橘子和釉子。

师:请同学们把橘子皮剥下来,与釉子皮比较,谁大? 生齐答釉子皮大。师:这个大小指什么大小? 生l:不包括里面的,只指表皮。生2:我认为外面的部分叫表面。

师:对!数学上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通过刚才的比 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说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二)师:(发放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一张)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能将拿到的图形涂满颜色。生l:(委屈)我还没涂完。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没涂完吗? 生1:因为我的圆形最大。师:你涂得圆形什么最大? 生l:面大。

师:通过刚才的涂色活动,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2: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中,我都没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简单的自制教具搬到课堂上,这些信手拈来的教学资源,同样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师生有趣的活动中,转化为生动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身边的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两个片段中什么叫面积,面积的大小等非常抽象,教师开展了比较橘子和釉子的大小、涂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简单,但它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兴趣顷刻间被调动起来,都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用到多媒体,但是自制教学用具太过复杂,学生很难准备到位,必然影响学生整体参与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抑制,而身边的教学资源有的自然天成,有的制作方便,只要教师巧妙利用,就可为达到非常理想的课堂效果.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可以问学生:“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当学生的答案不一时,再进行小组合作,用量、拼、分割等方法来探索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再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也就轻松自然。这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提升,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源泉。3,替换改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性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大多已体现了现实性和灵活性,但由于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任何教材都不能保证所有题材都适合所有学生的生活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题材进行灵活处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如“数字编码”这一节内容,课本以邮政编码的题材引入的。教学时,教师可把此题材替换成身份证的题材引入。学生相对比较熟悉身份证每个公民都有一个身份证。对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号码中每个数字的编排含义。学生都很想知道。因此用身份证的题材引入新课,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学习效果也会很好。接下来学习邮政编码,就简单多了。这样的教学,既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现实性,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深化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探索性。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总价》时,因为孩子们都有购物的经验,所以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都买过什么,物品的价格是多少,买了多少,用了多少钱,并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单价、数量、总价 的概念,再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解决求总价、单价、数量的问题,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把课本上的例题作为练习题完成在课本上,学生在融入数学知识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价值

4、勇于重组教材,激发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数学

教材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仅是提供给你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条思路,在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面前,你完全可以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以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为追求目标,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前提下勇于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的重组,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这节课看似简单,老师只需要说清楚如何使用量角器,学生就可以自己试着量角了,但是在这样的一切课后,留给我们老师的思考也会有很多:

1.课堂学生似乎轻松地学会了角的度量, 难道他们真的没有遇到问题吗?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否还有比掌握量角的技能更重要的东西呢? 3.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呢

这样的课堂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于是,这节课我以这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件角的度量)整个课堂,学生都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了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情感体验,不仅探索出了方法,更明白了遇到问题要多思考,从大局出发,整体考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然而无论对例题怎样的改编重组,始终都不能丢弃课本,5、乐于拓展教材内容, 提高学生的素养。

今年3月份,我有幸在南阳聆听了由谢兆水老师执教的《交换律》一课。他对教材的处理让人耳目一新。基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单独讲加法的交换律内容略少,但如果加上加法结合律课时容量又偏大。这时谢老师采取的方法是将加法交换律拓展到减法、乘法、除法中去。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培养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数学的思维方法。

上课伊始,谢老师通过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便有两种思想”,使孩子们从人文角度认识交换的意义。自然过渡引入新课的探究。然后从两个数相加来说明加法运算中的交换现象,并从同学们的例子中归纳总结成统一的公式a+b=b+a,进而让学生举例验证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有没有这样的规律。这样就将加法交换律推广到了整个加法运算中。接着运用类似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的交换律。在探究减法时,我以为两个数相减不能交换,他就会顺理成章的让孩子去们探索乘法的交换律,谁知他问同学们:“两个数相减不能交换,那三个数相减呢?专家就是专家,一句话就让他的课堂方向与众不同。研究一种现象,不能遇到问题就退却,那你将与成功失之交臂。”他重视的是孩子们学习、探究数学的方法的培养,而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学生“怎么学”,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想的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的思考与探究数学。

回来后我就想我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这种思维能力呢?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一组数,然后让同学们回忆我们在认识分数时,都是从它的哪些方面去认识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自学提示。让学生回顾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归纳总结这类课型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6、充分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动态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通过生活中的情景图初步感知秒这个时间单位,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一个数、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眨一下眼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上眼睛数出5秒、10秒、20秒等,找出和实际时间的差别;(3)先估计读一首古诗用多长时间,再看着钟面读一遍,记录下所用的时间;(4)自己定时间,同桌看时间互做;(5)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再利用课间或体育课到操场实际跑一跑等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体验中,感受时间的长度,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是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的课件的一部分。这是课本上的主题图观察之后我们可以动态显示小红的一天。然后动手操作,同桌合探,之后再动态演示。最后总结出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方法。

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6

4把转椅,一罐凉茶,一个主持人。《中国好声音》在一夜之间红遍了大街小巷。

从生活中来,去往生活中去,当所有人都迫切希望亲情就在身边的时候,《爸爸去那儿》横空出世,强大的明星阵容+萌宝宝+强大的媒体支持,一出来就收到了极高的关注度!

这两档节目之所以成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营销模式的成功,就是节目背后的商业逻辑抓住了每一个客户的心,让每一个亮点都成为民众关注的亮点!

《 爸爸去那儿》成功的背后是营销模式的成功。

犹如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一样,运用了媒体与事件营销以及招商策略中的几大策略。

首先,《中国好声音》运用了明星策略。

《中国好声音》力邀了杨坤、刘欢、那英等大牌明星当导师,男女大牌搭配,不仅符合对音乐选择的丰富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不同年龄、喜好、特点的观众收视。

其次,《中国好声音》也运用了造势营销,所谓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中国好声音》“椅子很忙的”漂亮转身和擂台“飙歌”的刺激都很好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成功造势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任何的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只要你运用得当,成功离你并不遥

远。在《中国好声音》进入尾声之后,综艺节目进入空窗期。

《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瞬间点燃了观众的内心对于好节目的渴望。5位明星父子或父女的出彩表现彻底打动了观众也将观众萌到了极点。节目以此作为最大卖点,创造了每10个人看电视就有1位收看的佳绩。

《爸爸去哪儿》日益进入佳境,这不仅让湖南卫视笑得合不拢嘴,也让赞助商获益匪浅。今天看来,999小儿感冒灵、思念水饺、英菲尼迪无疑是有战略眼光的。《爸爸去哪儿》也同样带火了一些旅游景区,北京灵水村曾打出“牵小Kimi牵过的羊”为宣传词,《爸爸去哪儿》背后的商机已经足已显现。

无论是《爸爸去哪儿》带动了品牌效益,还是品牌效益助力了《爸爸去哪儿》。在这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都是赢家。他们的相互作用才造就了《爸爸去哪儿》的成功。

从《中国好声音》到《爸爸去哪儿》成功背后的营销模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营销模式的成功,不仅有出色的营销方案,还有完善的执行计划,而正是《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在营销上的成功,使得同类节目完全失声。

这两档节目都将事件营销操作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网络时代,想要取得事件营销的胜利。绝对离不开多媒体的利用。在《爸爸去哪儿》开播之前湖南卫视就提前预热,推出了一系列了的宣传广告。

准确的受众定位,内容、形式的创新。这些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有了好的买点就不愁节目没有好的收视率。如果你还在为营销模

式迷茫时,不妨效仿一下这两档节目的成功经验,也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个成功都是设计出来的,那些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实都是许多专业的团队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了无数的汗水累计起来的!

成功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正如这两档节目的成功都是借助了招商系统中的明星策略与新闻媒体事件营销策略,才能让这么多娱乐节目中得到如此的佳绩!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7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标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 1 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 作年历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本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 千几百)。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三,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 第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能根据身边的数字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88页的插图,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单价,学生填写每种货物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依据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小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 2、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些购物经历和经验,所以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88页超市里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通过89页例1,检测目标3和教学难点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三)、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着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大家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四)、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7)、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5.05, 1.25, 0.7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 的点叫小数点。 1分米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可以写成0.1米 1厘米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可以写成0.18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有效地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个自己十分熟悉的.情景氛围中开展学习。 第2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90页的例2,教材给出了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一般都有跳高的经历,因此都会知道表示跳高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 依据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90页例2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和本页“做一做”,检测目标1、2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创设情景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1.2>1.15>0.9>0.88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鼓励和引导学生采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5-6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圆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圆形纸、彩笔。

【课前游戏】:

1、IQ题。

(1)毛毛很怕打针,但今天医生替他打针时,他觉得屁股不痛了,为什么?

(2)一只山羊,在它的左边放一块牛肉,在它的右边放一块鱼肉,请问它会吃哪一块?

2、玩相反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0分钟)

1、师:林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边学数学,一边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林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平均分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里面的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由那名生日的同学回答。

生:2个,8÷4=2(个)(师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分钟)

(1)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3)生1:1÷4=0.25(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要算1÷4得多少。

生2:1÷4=(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第1个学生说得不好,再找第二个)

(4)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也就是个蛋糕。

(5)师:请同学们拿着你们手上的圆,自己说一次分的过程。

(6)补充练习: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平均分给7个人呢?(师提问时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7)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7分钟)

(1)把例1变例2。

师:刚才老师带了1个蛋糕平均分给你们4个人,今天我们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请问你愿意带1个蛋糕来吗?(生:愿意),你呢?你呢?好,现在有3个蛋糕。

教师在四人小组身边说完后,先改正板书,再用课件出示3个蛋糕。

师: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个)(板书:(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9分钟)

(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

(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14分钟)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每人可分得3个个蛋糕,就是个蛋糕。

(学生汇报分时,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听请学生的汇报,特别是“平均分”三字,教师订正时注意把圆摆正。)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相当于一个蛋糕的,就是个蛋糕。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个和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个蛋糕,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个蛋糕,就是个蛋糕。

(教师不可重复学生的汇报,注意引导)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两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每人可分得3个个蛋糕,就是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相当于一个蛋糕的,就是个蛋糕。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

生:3个蛋糕的,就是1个蛋糕的。

师:其实3个蛋糕的,就是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也是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个),但要记得答数。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7)补充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5÷7=(个)。

师:如果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7÷9=(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2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

(2)师:请同位交流。

(3)学生同位交流讨论。

(4)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让学生拿着棒指着黑板的数字说)

(学生能够说出“相当于”教师要表扬,学生没有说出“相当于”,教师待学生说完后订正)

师板书:相当于。

师:再请1个同学说一说。

生2: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学生汇报时教师划线,板书时把第2、3组算式往下移)

(5)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师在板书上把另一端箭头补上)(激励)

(6)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b≠0(师板书:)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对,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师板书b≠0)

4、质疑问难。(24分钟)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1:如果商是整数,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一下这位同学?

生:可以,但我觉得用整数表示比较合适。

师:对,像8÷4,它的商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3)生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生:分数是一个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你真棒,掌声鼓励。我们在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要用“相当于”来说。

(教师不要问:懂吗?)

(4)生3: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应该怎样表示?

师: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同样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比如9÷7,商应该用表示。

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27分钟)

(1)师:刚才同学们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都很团结,合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有什么生日愿望呢?

生:我希望得到很多不同的礼物。

师:现在这里有4份礼物,我们先看看第1份礼物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完成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学生在课本中独立完成。

(3)师指名回答。(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

(4)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照这3道题,自己写出几道等式。

(5)师:请同位互相检查,选其中1题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用钥匙打开礼物。

2、课本P67练习十二:第1题。(31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打开第2份礼物,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课本P67页练习十二第1题。(课件出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题目。

(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4)师:如果现在有2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个袋重多少千克?(课件出示)

生:2÷3=(千克)(课件出示答案)

(5)用钥匙打开礼物。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33分钟)

(1)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看第3份礼物,先看看这道题。

(2)课件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1、9÷16=()

2、=13÷10()

3、把4块月饼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块月饼。()

(3)学生抢答,及时订正。

(第2小题,判断后改为正确的)

(第3小题,判断后要求说出正确的一句话)

(4)用钥匙打开礼物。

4、综合练习。(37分钟)

(1)师:现在打开最后1份礼物,其实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

(2)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红都用包装带包装礼物,小明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而小红用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谁用的包装带长一些呢?

(3)教师指名回答。

(4)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3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就是米,而把1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也是米,所以两个人用的包装带是一样长的。

(教师不要问超过2个人,第2个学生答不出师就引导)

(5)教师课件演示小结。

(6)师:每个同学自己说说这句话:3米的与1米的同样长。

(7)用钥匙打开礼物。

四、全课总结,拓展新知。(39分钟)

1、师: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求学生具体说)

师:今天我们跟你庆祝生日,你感觉怎样?

2、师: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样?课堂上你高兴吗?

3、唱生日歌。

五、时间调控性练习:课本P67:练习十二第2题。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 篇9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积累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3.学情分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认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性认知过程、映象性认知过程和符号性认知过程,三年级学生处于第二个阶段,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象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课的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数的产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比较发现、推理归纳、互相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建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同时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二、说教法、学法

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虽然对整数已经相当熟悉,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的分数,而且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根据我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深入的分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本节课的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等特征。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求法、直观教学法等教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新课标第一网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注意力不稳定,受兴趣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猜一猜、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等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每张课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纸是同桌两个人的,后面我们就要用,现在请你们两人把这张纸分开,每个人得到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想法折出来,让大家看看公平吗?然后我们再分。

2、学生动手折,展示折法。(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的过程)

3、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提问: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能用一个数表示你拿到的这一份吗?

4、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分一张饼,分一个苹果,分蛋糕……这时的一份我们无法用整数表示,这时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情景的创设,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数,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让学生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调动学生参与情感,回忆平均分的含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直观认识,探索新知

1、明确:我们每人得到是这张纸的12(板书,贴图),通过折你对这个“12”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找3、4个学生说,从折中感悟分数12的产生过程)具体感知分数,从而认识分数。xkb1.com

师:明确分数的意义:2代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1份就是12。(师边写边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折的过程让学生感悟12的产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2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让生动手撕成二份)

2、认识14。

①现在请大家拿出刚刚得到的这张纸,你能折出这张纸的14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a.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纸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找生上台展示)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再折出一些几分之一。

b.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自主探索,从折中体会分数的形成,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操作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题:加深认识,拓展参与,自主类推,拓展提高]

①出示书93页“做一做”第1题

②出示书96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③出示书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④生活中的分数

⑤智力闯关

妈妈买了一根甘蔗,掰了一半给爸爸,剩下的妈妈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我吃,另一份她和奶奶各吃了一半,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各吃了这根甘蔗的几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例1,例2的教学,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自写分数的能力,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主题图的出示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彰显学生的个性。]

4、全课总结

师:通过折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你对他有一个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折的过程让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分数的形成过程,明确分数的意义。]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分数

1214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本节课我采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上一篇:自我任职以来下一篇:女装的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