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

2024-07-28

好老师(共16篇)

好老师 篇1

在刚迈进初中生活的大门时,我认识了一位老师——王老师。她是一位教书有方、幽默的老师。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老师在给我们讲《论语十二章》时,让小组讨论,然后分析句意、字词、结构等。老师叫起来几个小组回答问题,可是这几组答案似乎并没有让老师满意。就这样,老师竟然让同学们连续说了好几次,就在同学们开始说第“N”次时,老师出乎意料的来了一句“action”,这让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老师也跟着笑起来。老师的笑容如雨后的彩虹,如雪后的阳光,那么温暖人心。就这样我们经过反复的练习,终于把《论语十二章》学完了,这节课学得很轻松,而且记忆十分深刻。但是,老师严厉的时候总是令人望而生畏:记得同样在语文课上,我们在上课铃响之后依然在读课文,这使老师十分生气。老师说:“你们是所有知识都理解了吗?还是喜欢占用语文课的时间?”老师脸上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怒气。其实我们只是想把那篇课文熟悉一下,想在课上好好表现。即使是那样,之后,我心中还是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愧疚:我们惹老师生气是不对的,老师永远是为我们好的,我们绝对不会辜负她的期望。

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总是那么语重心长。记得有一次,她提问了一个学生,那位同学慢慢的站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着,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同学们哄堂大笑。他把头埋得更低了,脸红得像一个苹果。这时老师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说:“你别害怕,也别紧张,就是回答错了,老师也不会责怪你,只要你敢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这时老师的眼睛里流露出鼓励的目光。那位同学终于鼓足了勇气,用洪亮的声音准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老师表扬了他,从此,我们都爱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她是一名公正的老师。她从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天资聪颖的程度来衡量一个学生。老师对待每一个人都无微不至,与其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还不如说老师是我们第二个母亲。

如果说老师是春雨,我们则是初生的嫩芽;如果说老师是航标,我们则是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如果说老师是路灯,我们则是灯下迷茫着的影子;如果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它吐出来的银丝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蜡炬一生没说过埋怨的话,它燃烧后的灰烬是度量生命宽度的射线。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好老师 篇2

用什么丈量好学校、好老师?考分还是孩子的快乐

好老师,好教育,拥有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力量,以至几十年前的学习生活凝注笔端时依然如此生动形象、历历在目。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却和深情的散文有了大不同,很多孩子对学校、老师的感观甚至显得有些漠然。在四年级小学生欣欣的眼里,学校就是一个让她“压力很大”的地方:“我不喜欢上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好多啊,怎么写都写不完,一点儿自由的时间都没有。”在一些学校里,和欣欣有着一样烦恼的孩子并不少:安徽两个六年级女生服毒自杀,并留下遗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外在的技术指标评价老师和学校。在升学率、考分的影响下,尽管看似名校名师不少,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好老师。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评价体系评判老师、学校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同样强调好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中小学阶段,人格养成、习惯培养、品质塑造等都比知识传递重要得多。好的学校和老师一定是遵循教育规律、善待孩子,能够让孩子自然快乐成长的。”

师生关系本该传递的是什么?焦虑还是温情

“好学校和好老师是由遵循教育规律的理念和好的体制共同造就的。现在的很多师生矛盾、厌学情绪,看似是学校和老师自身的责任,实则直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升学率竞争和更深层次的畸形教育价值观。”杨东平如此解释好学校、好老师难寻的根本原因。教育理念的异化使得好学校、好老师的成长缺乏必要的价值支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奋斗不止的目标,而不知从何时起,“起跑线竞争”将教育的目的悄然演化为培养高分、听话的“好孩子”。有学者指出:“当教育变成了一条环环相扣令人沮丧的生物链,生物链的顶端是大学,而从幼儿园开始的所有教育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高考的‘预备班’时,学校和老师传递的就只有焦虑没有快乐了。”

在忽略了教育常识与规律的理念引导下,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成为阻碍好学校、好老师产生的现实存在。杨东平认为,尽管自2007年之后全国城乡就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时至今日,社会崇尚和奉行的依然是精英主义的价值。巨大的学校差距、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赋予义务教育本不应具有的激烈的竞争性和选拔性,从而引起了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家长之间不合教育规律的攀比和竞争。过多过早的竞争使得评价“好学校、好老师”的标尺也成为了冰冷的成绩和数据。

塑造好学校、培养好老师“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还原被曲解的教育使命,让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是好学校、好老师的养成过程中自上而下、必不可少的价值导向。而在正确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要做到政府依法办学,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学校、老师依规律教学;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评价学校、老师,真正把孩子们从书山题海的压迫中、高度的选拔竞争中解放出来。

而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积极分析研究现有课程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好学校、好老师的养成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负责“新学校行动计划”的国家督学李希贵认为,好学校、好老师的培养要注重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构建健康和谐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变成幸福的乐园,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钦佩的老师。李希贵还指出,塑造好学校、培养好老师不尚空谈、重在行动。恰如维特根新坦所言“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方能塑造好学校、培养好老师,也让孩子真正感悟教育的快乐和魅力。

好玩具胜过好老师 篇3

何园长笑了,说:“你要听清楚我的问题啊,我问的是你会玩积木吗?”这时我有点晕了,积木不就是一块搭一块吗?横、竖由你决定,措好不倒就行了。何园长看出了我的困惑,拿出两块积木给我,说道:“你看看用这两快积木能产生多少种组合?”我仔细看了看这两块积木,严格来讲,它们是塑料做的,应该叫“积塑”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叫惯积木了,所以也顺着就叫积木了。这积木可以上下组合,也可以左右衔接,可以上面叠一半,叠四分之一,还可以反转一个积木,来来去去也就五种组合吧。当我得意的将我的答案告诉何园长时,何园长又笑了,说道:“这个答案,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想出来的组合都不止十种。你要记着一个原则,对于孩子来说,有一点不同,就是不同。往往我们大人觉得差不多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一样的。”接着何园长在我刚才试过的组合里面,重新又组合出几个不同的组合,并且把不同的细微之处指给我看。我仔细一看,还真的不同。原来这种叫“多纷”的积木,两块的组合多达36种,可以说是世界上组合变化最多的积木。

何莹是“开睿迪儿童天赋教育集团”的创办人。对于何总的称呼,何莹更愿意别人叫她何园长,毕竟她有着近二十年的幼儿园从业经验。现在“开睿迪儿童天赋教育集团”的业务范围包括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多元智能皮纹测试,心理咨询等等,目前还是“多纷”积木的广州总代理。 接触到“多纷”积木,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开睿迪教育集团的主营业务是儿童潜能开发,通过采集孩子的基因、皮纹等方法,检测儿童的先天潜能和大脑发育状况。然而根据孩子的先天优势和大脑状况,有没有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能进行开发呢?何园长和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丘晓辉先生四处参加展会,出席讲座,苦寻良方。

直到有一天,他们听了蔡伟忠博士的一个“玩中学,学中玩”的讲座,才猛然发现。这套来自英国的“多纷”积木,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几块普通的积木,在蔡博士手中像变魔术似地变出好多组合,你说它像什么,它还真的像什么。由于“多纷”积木的特殊组合,它连续荣获2004、2005、2006年美国创意金奖,英国最有名的,最权威的NATLL授予优秀教学用具奖。

大量实践证明,积木对儿童大脑的发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手,是人体皮纹最复杂的地方,它拥有人类身体器官中。最精巧的19块小肌肉:也是神经纤维最集中的地方,神经纤维数量高达100万根;还是人类神经感觉最敏锐的地方,甚至,从人的大脑皮层显示的资讯来看,手的神经反射区,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面积最大。人有许多器官都不如动物,眼睛不如鹰锐利,鼻子没狗灵敏。但是人类的大脑和双手,却远远胜过其他动物。人类主宰世界的开始,正是从猿的直立行走开始,手的解放让大脑快速发育。人类所有的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双手解放的基础上。可以说手是智慧的代表,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儿童玩积木的时候,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的动作精细化程度。长期玩积木,不但可以促进儿童的IQ和EQ的发展,而且它还能帮助孩子克服坐不住、静不下的不良习惯。

何园长首先在下属的两家幼儿园开展了创意积木课程,现课程已作为广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的游戏中学习计划项目之一。在幼儿园的积木课程中,孩子们非常喜欢这套积木,他们的专注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家长们都反映:从来没见过孩子在家这么专注地玩一样东西,原来“玩”可以隐藏着那么大的学问,这课程应该一早就引进了。

何园长告诉我:积木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不会玩,买一套积木回去,没几天就给孩子扔在一边了。而开容迪公司教家长怎么去玩积木,怎样利用积木教会孩子形状、颜色、数量、长短、高低等基本概念。甚至连加、减、乘、除都可以算。这样,积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玩具了,变成了教具。孩子在6岁前,不用学太多知识性的东西,但是一些能力必须锻炼,像手眼协调、想象力、专注力、观察力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学习,那才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科学。

好老师 篇4

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和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会努力上好每一堂物理课,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老师就如导演一样,每一堂课的安排就如一场戏的拍摄,必须把每一个场景以及各个场景自然且顺理成章得导下来,只有这样观众才能看着舒服,学生们才会学得轻松。要做到这些,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认真的备课,并且具有充分的想像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多总结自己,并且把每天的经验整理出来,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写一篇教育日记,人只有在反思总结中才能进步得更快。每天思考一个社会问题,遇到自己不太理解的要勇于查询, 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师的魅力。

要做一名个性的老师。个性并不是要我们另类,而是教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学会创新。只有个性的教师才能教出个性的学生,教师是指引学生前进的人,正确的指引可以为社会造就人才,相反,错误的指引也可以扼杀人才,所以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不能一味的跟随别人!

好老师 篇5

王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一丝不苟。记得有一次,王老师紧锁眉头,语气温和地对我们说:“你们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都无所事事了,不自主学习,有些同学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可怎么办呢?”话音刚毕,突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和老师分享起了自己的学习之道:“王老师,我每天完成作业后,妈妈都让我背一首古诗。”老师瞬间喜笑颜开,竖起大拇指说:“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不但可以让你们积累很多古诗词,还能奠基你们的文化涵养!”从那天开始,王老师每天都在古诗书上精挑细选地找一篇古诗,让我们背下来,并且抄在积累本上。日积月累,古诗词文化成为了我们班的学习特色,同学们都能脱口而出地吟诵诗句。你看,王老师是不是对我们学习一丝不苟呢?

王老师还会在上课的时候逗我们开心,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记得有一次,王老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还让我们读完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过去了,王老师看见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就让我们停下来。接着,老师说:“同学们,谁来说一下你的感受呢?”突然,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儿,依然没有人举手。王老师笑着说:“同学们是不是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也是一种感受哇!”瞬间,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连老师也笑得前仰后合。这就是我们的王老师,一位寓教于乐的好老师。

好老师 篇6

说到狄老师拥有妈妈般的温情,那可是不为人知的秘密呀。作为数学课代表的我,每每去给老师送作业时,狄老师总能从柜子里拿出零食作为“搬运费”奖励给我。不仅如此,她还经常搂着我的肩膀与我聊家常,看着狄老师那和蔼可亲的面庞,总能让我想到妈妈。于是,用妈妈的温情来修饰狄老师那可再合适不过了。

谈到女侠般的风范,那可就说来话长啦!那是星期二的下午,狄老师正在为同学们讲课。突然,坐在窗边的同学都惊恐的望着窗外,窃窃私语起来,我闻声望去,原来是一只臭虫伏在窗户上,那狰狞的样子让人看了作呕。这只臭虫净得寸进尺,跳到了前排同学的帽子上,同学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狄老师发现大家一反常态,径直走了过来,发现了这个“幕后黑手”。只见,狄老师毫不逊色手将臭虫捏在手中扔出了窗外。同学们,无不为狄老师的勇敢而折服。

再讲讲教学方面吧,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狄老师可谓是施教有方,虚心授教。她不是一味的为同学们灌输知识,而是循循善诱。当遇到了难题时,她还会和同学们一同研究,共同学习。当有的同学有了好的想法和见解时,她便主动邀请这位同学上台为大家讲解自己的解题想法。

成为好老师,难否? 篇7

1. 懂学生, 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英国小说家、诗人吉卜林曾说, 帮助无知的人得到智慧永远是一桩功德。教育是最大或许也是最好的功德之事。读懂学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学会读懂学生的表情和语言, 教师的眼里要有学生, 在以目光与学生交流的同时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好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通过学生有意无意的语言, 去探究语言表象后的真实信息和想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学会读懂学生的错误和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 错误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学生的信息; 同时, 也要读懂隐含的 “亮点”, 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读懂学生的心理, 教师才会真正“认识”学生, 了解学生的表现是 “因何而起”, 学生的反应 “何以如此”。

2. 懂专业, 多元的知识结构让教师更加自信

苏格拉底曾经说,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点燃火焰。那么老师应该就是举起知识火把的那个人。当代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仅仅依赖于大学毕业时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终身教育、远程教育已经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并且, 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也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科教育的整体化是21 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 而应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 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3. 懂教育, 帮助每一个孩子挖掘潜力, 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 珍惜爱护这种美, 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现代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要认识到教师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发展、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 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现代教师要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 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 参与教改与教育科研, 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 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使自己成为 “专家型” “科研型”教师。

4. 懂生活, 教师正确地对待生活才能更加热爱岗位

陶行知曾经说,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于如何教书育人的问题, 需要教育者与时俱进, 不断地给教育注入新的内容。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生活, 在今天这个社会就是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教师要成为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生活情趣、生活目标和生活质量。一个人热爱生活, 才会热爱亲友、热爱学习, 才能真正懂生活, 从而具有生活的责任心和成就感。这样一个有着生活热情的人,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5. 无私奉献, 不计得失, 守住清贫

陶行知先生的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一直是激励教师的精神力量。教师岗位存在的意义莫过于以自己的力量有益地影响别人的生活和学习。教师, 这样一份有着特殊意义的职业, 每天面对着看似相同的学生、相同的课本、相同的教室, 但其实真的只是看似相同而已,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 有着不同的个性, 课本也有不同的建构和教学设计; 或许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很容易, 但是做一个懂学生、懂专业、懂教育、懂生活的好老师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心血的。而这些都离不开重要的奉献精神: 守住清贫的岗位, 愿意以三尺讲台, 三寸舌, 三寸笔, 换得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 十载风, 十载雨, 静候十万栋梁的诞生。成为好老师, 难否? 不难矣!

摘要:好老师, 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渴望遇到的, 是社会和家长需求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本文拟从懂学生、懂专业、懂教育、懂生活以及无私奉献、守住清贫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给予广大教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懂学生,懂专业,懂教育,懂生活,无私奉献

参考文献

[1]陈丽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 2007, (7) .

好方法成就好老师 篇8

一、写作训练知识点很具体

虽然授课教师抽到的课题很宽泛很大,但他们都把它浓缩到一个写作知识点上。例如,第一个课题是“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授课教师把它缩小到“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二个课题是“献给母亲的歌”,浓缩到“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第三个课题是“那些与生活的不期而遇”,缩小到“写有感染力的人物”。第四个课题是“谁让你心动”,浓缩到“心理描写专题训练”。

二、写作方法的指导点拨

每一个课题的完成都是通过名家作品、经典名著引路。例如,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中,所选的范文是《游子吟》和《田野上的白发》。两篇课文所表达的抽象情感是:母亲对在外孩子的牵挂、思念之情和儿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选文都是通过具体的物来传达,《游子吟》所选的物是“针线”,《田野上的白发》所选的物是“白发”。通过师生之间的分析归纳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以物载情法”。练笔环节,老师要求学生通过“以物载情法”讲述“母爱”。课堂上寂静的五分钟后,学生一篇篇满载真情实感的文章,感动着每一位听课老师和评委。如,一封信中写道:“……虽然,写给妈妈的信,我的语言很青涩,但妈妈把它当宝贝一样保存着……”发卡事件(王冠发卡妈妈送给我的礼物)妈妈留言说:“宝贝女儿,无论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在妈妈眼里你永远都是公主……”“人物的动作描写”学习范文是《背影》中父亲爬月台情景,写作方法是:写连续性动作、选精准的词语、抓动作的细节。“写有感染力的人物”,所选的范文是《我的叔叔于勒》,归纳出的方法是:要想让人物有感染力,必须得有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来渲染。“心理描写专题训练”范文是《一起长大的玩具》,指导方法是:动作凸显法、内心独白法、发挥想象法。

综合几位老师的作文教学,写作方法来源于各个版本教材,写作材料取之于生活,写作过程就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展示生活的一个过程。作文训练若长期这样坚持,每次只练习一个知识点,一种写作方法,两年、三年之后,这一个个知识点和方法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终会变成价值连城的项链。

好习惯胜过好老师 篇9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

儿子自嗷嗷待哺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个年头了,由一个刚出生七斤八两重的胖小子,成长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是不懂事,但是发现他长大了,干起事来是那么机灵,无聊寂寞的时候会一个人自言自语,虽小但是幼小心里已经有了想法......回顾孩子的成长,作为母亲的我,我感言万千。

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作为一名教师,也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坚持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

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培养他的健全人格,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人,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所有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个个孩子都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之初,我们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接一个养成。

在培养儿子的最初阶段,我们缺少经验,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到处玩,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思,以便纠正孩子的错误,一边反省自己,发现原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儿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比如,对孩子讲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不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做人正直、认真,不徇私舞弊,不讨好他人阿谀奉承。

当然,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目标,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父母的榜样做起。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培养孩子活泼向上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尊重别人,赢

得别人尊重的品格。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

好老师 篇10

张老师,是我一至二年级的班主任,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一张既给我们传授知识又教育我们做人的嘴巴,有苗条的身材,还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一眼就能看出她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在张老师担任我们班主任时,她帮我改正了许多缺点,那时的我个子虽高,胆量却很小,可以说“外强中干”是张老师帮我彻底改掉了这个缺点。有一次,张老师叫我到办公室拿作业,但由于我胆小在办公室门前迟迟不敢进去,那时我是一名班干部,如果不进去会毁了我的形象,可我又缺少勇气,很胆怯。

“怎么办才好呢?”我左右为难在办公室门前辗转徘徊,似乎是张老师听见了动静,开了门,我站在门外尴尬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张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胆怯,便严肃的对我说:“你是一个男子汉,不要胆小,男子汉大丈夫在困难的事也要挺住,胆怯每个人都会有的,老师相信你会把胆小的缺点改正的,会成为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我懂事地点了点头。此后遇到类似的事,我都会大胆面对,在课堂上也大胆发言了,不懂的题也敢去向老师请教了,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啦。谢谢您,张老师!是您给了我勇气。

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张老师脸色蜡黄,声音也不像往日那么洪亮,粉笔字写得软弱无力,也不如往日那样的刚劲有力。后来我们才知道,张老师那天是带病上课,高烧40度,让我们既心疼又钦佩。张老师,你是伟大的,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张老师的身上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诗的含义。

学生喜欢的老师≠好老师 篇11

为此,笔者特意将“学生喜欢的老师就一定是好老师吗”的问题发在微博上,仅几个小时,就有50多人参与了讨论。参与讨论的有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师、专家教授,也有高中生和大学生。大家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观点。阅后,我在电脑上写下了如下文字。

现在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考核教师都要到班级去搞个调查,这倒也无可厚非。但是,这里确实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需要明确,尤其是对行使考核权力的领导者来说,更有深入学习、了解和掌握这门技术的必要。不然的话,这个调查结果就很可能会失之公允,甚至滋生腐败,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

小学一、二、三年级,属于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

小学四年级,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问题常常分辨不清。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时常变化。这时可以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是非判断与辨析。

初中一年级,是适应中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科目增多,压力加大,叛逆心理逐渐萌发。接触的人、事或社会现象越来越多,虽然也能够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不够成熟,有些事还属于似懂非懂的阶段。

初中二年级,是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心理呈现动荡性,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又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初中三年级,随着中考的临近,有了紧迫感,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现实和清晰。已能够独立判断大是大非问题。

高中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闭锁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道德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

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判断是非的标准也不同

有许多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形象佳、会讲故事、会说笑话、会带着大家做游戏;老师要像个微笑天使,在老师的引导下,每节课他们都能在愉快中度过。

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公平公正、和蔼可亲、学生犯错误能够在私下里说服教育、尊重自己的意见、性格幽默、风趣温柔。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判断力也在日益增长,老师对日常事物的处理能力,以及教学水平,也就成了他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一个处事公正、说话算数、知识渊博、上课生动的老师,也必定能够得到中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在比较成熟的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又可具体概括为:上课有幽默感、随和、有启发性,但该严厉时还是不能放松;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空间去交流和表现;关注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善于表扬与鼓励;善于对待学生的差异性;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有责任心;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理解学生,坦诚相待等等。

综上所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才是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重要判断依据。一名教师一旦形成了高尚的师德,往往会散发出巨大的能动力量,这有助于深化教师与学生心理交融的程度。

优秀的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养;要实现专业的高度发展,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要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确保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系统;要具备条理清晰、有质感、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具备管理能力;具备对话、分享、团队合作的能力;具备反思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等等。

有人说:“能讲述知识的是平庸的老师;能阐释事理的是良好的老师;能引导学习的是优秀的老师;能启发学生的是伟大的老师。”

不同学段,考核的参考价值和分数比重应有所区别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定下“学生喜欢的老师就一定是好老师”的结论是有些武断的。年龄越小,判断力就越低,偏差也就越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判断是非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也越趋向于理性和准确。

为此,考核教师,不可以不看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但又不可以全凭满意率的高低来判定教师的优劣。低年级、低年龄段的参考价值和分数比重要相对低些,高年级、高年龄段则相对要高些。从各地实施的学生满意率占考核总分的比重来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满意率所占考核总分的比重应以5%左右为宜,高年级的学生满意率所占考核总分的比重应以8%左右为宜,初中生应以10%左右为宜,高中生应以12%左右为宜。

在学生中开展对教师教育教学满意率的“民意测验”,一般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档次。满意率的计算公式为:满意率=(满意票数+基本满意票数)÷参加民意测验的学生总人数×100%。

为避免弄虚作假,学生民意测验操作方式要有所创新。不要一律采取问卷的形式,可以采取问卷、走访、座谈、小作文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严格考核各个程序,保证让学生客观、公正、自由地评价老师。

编辑 王 慧

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篇12

道德情操, 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做善”,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 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 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论语》有言:“其身正, 不令而行。”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 更观其行, 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方面都有问题, 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 学生才能以师为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 才会献身教育, 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 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 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 成就学生。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 正是秉持着敬业爱生的精神, 才能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 才能立于困难条件而不失追求, 为广大的农村学生铸就圆梦基石。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 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 执着于教书育人, 把心放在学生身上, 把根扎在三尺讲台。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追求。师德需要教育培养, 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应该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自我修养的陶冶需得在读书上下功夫。心灵要用精神食粮去涵养, 教师只有常读书、读好书, 多读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作品, 以诗书育浩然之气, 才能认识和相信道德之理。知行合一, 互为表里, 教师自我修养的完善更需要在行动中磨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以律己, 用个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于公于私、于国于民的价值观;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 自觉坚守伦理底线, 见贤思齐、景行行止, 唯此才能体会和展示道德之美。教师正是用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的知行统一, 去示范人的高尚和纯粹, 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和中华传统美德, 去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篇13

耿军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读了殷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我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和打动。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是雕塑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手中的一块玉。多年后,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如同一把锄头。当我手上有一块玉石时,如何让他绽放光彩。作为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使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它用反了。如果想让孩子喜欢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每个孩子从小都喜欢听故事,都喜欢看书,如果说有的孩子表现出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听故事,一定是由于家长

没及时让他接触阅读,把最好的时机错过。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被其它东西(当下主要是看电视、玩电脑)取代了——很多家长把这件事轻视得如同孩子不小心洒了晚饭一样,事实上这是非常大的损失。早期阅读不做,暂时看不出什么差异,从学前到小学毕业,甚至到初中,课外阅读少的同学,如果只针对各种各样考试学习,常常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的家长带来幻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会影响学习,所以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其实在缺少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语文书教不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作文课也不能教会学生写作文。

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是唯一,他的成长不能等待,所以当下这个缺陷必须由家庭尽快弥补。家长与其高兴领孩子吃麦当劳,不如领着他去逛书店,与其用手机,随身听装备孩子,不如在他书桌上常放几本好书。特别是那些发愁孩子不会写作想花高价给孩子报速成班的家长,把那些钱用来给孩子买书吧!请花些心思,引导发现阅读的乐趣,让他视阅读为一件和看电视,玩游戏一样有意思的事吧!

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 篇14

寒假实践报告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大家庭,从清朝时期提出的满汉一家亲,到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大融合,至现在的全球一体化,无时无刻都体现着这个社会在变化.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怎样去适应这个复杂的环境呢?我想那可能是在运动中求发展、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未来.---绪论

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事实,也是我们走向社会时的第一道门,还是我们以后能不能适应社会时的一块基石,更是就业、创业道路上一次严峻的挑战.俗话说:“不怕不会,就怕不学。”因为没有不会的东西,只是没有去学它而已,以后不管我们是在打工,还是在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有清醒的认识.在临近期末时,我看到了北京市商业学校的作业通知,当时我就急啦!作为无一项技能又无特长的我,怎样去实践呢?因此今年这个寒假,我留在延庆没有回家过年,接受了这项既光荣又艰巨的社会实践作业,可是我怎样深入社会实践并且完成这项作业呢?那就请允许我一一的道来吧.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社会实践这项作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同时,我也从思想上、心理上、以及后来的言行上也作足了准备,在此我也十分的清楚明白,但首先得解决的那是住宿、生活的问题,因为已表决心的我,不接受任何的资助.就这样,我踏上寻找工作的这条路,找酒店当服务员,人家说人已经够啦;找网吧当服务员,人家说不要男的;找了新一佳超市,可人家说现在已经不招人;还找了盼盼门锁实业有限公司、中粮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可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也没有进入这一道门,当时的我感到非常的迷茫、不知所措,但是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啦!可我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继续再次向前走着;怀着一颗早已疲惫不堪的心挣扎着,“黄天不负有心人”,我我也终于找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当保安.从此我便走上了岗位,用着一颗爱岗敬岗的心在工作着、努力着、拼搏着,可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体力不支,在去岗位的路上,多少个脚印走过那条长而又‘深’的路;在这巡逻中,多少回寒风的吹拂,让我感觉身体在颤抖;多少回雨水打落在我的额头上流至我的嘴角,让我品尝到一丝丝的盐味;多少回月儿伴随我行时,让我感到一点不自在;多少回等代着饭菜的到来,让我品尝到了菜的‘苦’味;多少回“与世隔绝”,让我感到无限的孤独与寂寞、、、、、、一言难尽的社会实践生活,让我明白了打工的滋味、生活的苦味、身心的酸味,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我学会了很多在学校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人生自有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悲伤,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什么叫做幸福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功.战士我在社会实践以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它反映了实践过程中的我.原来那对创业满腔热血的我,如今明白了创业之路的艰辛,因为它需要长期的奋斗、拼搏,但需要一种不断的创新精神,还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与那一颗永不放弃、长久坚持临危不乱的坦然心.社会实践让我更快更深的了解社会,虽然很累很苦,但我很幸福.就这样,我走完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它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无法表达出来;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处,也许这就是人生吧!让我有一种从所未有、不同寻常的心去品尝“人生”。

好老师 篇15

好老板角色真的与高职教师无缘吗?

产学研社会化服务:高职教师的法律责任

虽然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升格而来的, 但在法律关系上, 升格以后的高职院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调适, 毫无疑问, 高职教师就是高等学校教师。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七条两处提到“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根据自身条件, 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教师法》也在第三十三条指出, 教师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的……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因此, 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开展社会化服务, 不仅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国家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看, 由于生产的科学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复杂,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 势必越来越需要既懂理论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越来越需要能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轨社会的实践实训的真实企业环境。德国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很强的专、兼职“双元”师资队伍, 这些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资格。兼职教师是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 他们不仅生产经验丰富, 还能将生产实践中最新技术引进课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所独创的“教学工厂”则以现有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 为基础, 全方位创造工厂实践环境, 将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 实施“项目经理”制度, 教师领衔开展企业需要开发的项目, 同时配备若干名学生进入项目组。整个项目开发完成的过程既是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本事、长能力的过程。法国、挪威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

在美国, 职业教育不仅非常看重教师“双师”资质和直接工作经验, 非常看重企业界人士担任学校顾问、帮助学校在课程教学改进方面所做的工作, 而且非常重视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联系, 非常支持教师担当企业研发部门的顾问, 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情况, 把信息带回学校和课堂, 促进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

随着近年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 一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充实到了高职的师资队伍中。同时, 社会也越来越需要高校给予更多更好的技术援助。中外高职教育已有了大量成功案例。此时此刻, 对于那些有能力创办公司的教师, 创办了公司既为教学服务, 又为社会服务, 为什么不给予热情的支持与鼓励呢?

教师创办实体开展产学研社会化服务是落实《若干意见》的有效途径

2006年, 《若干意见》一扫高职教育徘徊迷茫的局面, 为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文件所提出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 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特别是推崇“双师”资质, 鼓励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等, 引导各校纷纷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探索实践。这些举措, 适合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的身心特点, 适合国家经济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各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形式, 可综合归纳于表1。从表1中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全国高校和专业众多, 显然不能只用一种形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考虑到自身专业特征及相关联行业的状况, 势必要结合自身师资等条件作出安排。表2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创办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的条件分析。从表2对教师创办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的各方面环境与条件分析看,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学校大规模投资受到制约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实践型师资队伍和丰富的项目资源等优势, 克服资金“瓶颈”, 分担学校风险, 成立独立公司进行运作, 为众多师生开拓广阔的实训渠道, 不仅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而且是必要的和可靠的。

认真解读《若干意见》, 其中提出的能力培养要求几乎囊括了本专业学生开展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全过程。如果本专业的教师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如果本专业的带头人没有实施项目全过程的成功范例, 如果本专业的实训条件不能保障学生有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机会, 那么, 欲“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是不行的。

时势造英雄, 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教师, 又是老板,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只要有利于达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就应顺势而为, 趁势而上。

规范政策引导, 防止高职教师产学研社会化服务误入歧途

好事应当做好, 实事应当做实。检验教师创办公司开展产学研是否成功, 应当看其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养成, 是否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是否有利于高校为社会与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以及是否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是否有害于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的态度是落实三个“有利于”, 防止一个“片面于”, 禁止一个“有害于”, 努力把“老师”与“老板”做好。

促使教师创办企业获得产学研成果的关键在于政策引导。首先在指导思想上, 对于专任教师而言, 其第一身份是“老师”, 而非“老板”。当实际工作中出现角色冲突时, 教师的使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而且这种选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这正是教师作为企业老板所能“滥”用而又可不被企业抛弃的小小的“特权”。

其次, 学校必须制定规范的文件, 在肯定和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探索之外, 强制规定“不能因为公司的业务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质量, 否则, 将按学校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直至调离教师工作岗位。另外, 教师创办的技术应用性公司经营范围必须与教师本人所研究的专业领域或专业方向相吻合, 拥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再次, 企业化运作需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但又不能盲目扩大生产, 经营亏损或过高追求利润目标, 都将最终损害教师创办企业的初衷。结合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活水准, 规定一个软件企业一年完成的人均项目额为5~6万元是比较合适的。这个目标既可保证企业技术人才不致流失, 又可保证企业任务不致繁重到排斥接纳学生实训实习。

最后, 教师创办企业, 在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同时, 必须认真考虑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对于按经济合同签订的项目, 要具备全程掌控能力, 既要对学校负责, 又要对企业负责。要善于分解任务, 引导学生完成自己所主管的项目, 有效控制项目进展。要有项目实施的风险意识和意外预案, 当学生未能按期完成既定目标或出现其他意外时, 教师应当有能力独立完成项目, 挽回损失和消除不良影响。

成效与展望

自2005年以来, 秉承学校全新的办学理念,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若干意见》精神,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紧跟行业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需要, 根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应用性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 创办了杭州明星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 并成为学院的技术应用型公司。公司成立四年来, 先后完成项目额2000多万元, 接纳安排学生实训实习每天2000多人次, 在为学院提供教学实训环境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应用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 完成了法律所赋予的使命, 受到了合作企业的广泛赞扬。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在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过实战化项目训练的学生, 毕业时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开通了学生“就业直通车”。这一成功案例被“2008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收录, 本专业带头人先后获得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学名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完成了大量纵向或横向项目, 这些都将成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格局的历史见证。

展望未来, 所有专业都由学校投资开办教学工厂并不现实, 开展两个法人间的校企合作又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牵制。所以, 教师创办技术应用型公司, 依托专业优势, 筹集多方资金, 运用多种模式, 千方百计地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 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荣国, 王英, 等.德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114-115.

[2]张祖华.借鉴NYP教学理念探究职教新模式[J].文教资料, 2009, (7) :123-124.

[3]王进军, 许有才.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23) :78-79.

[4]赵婷婷, 邓彤, 苗苗.美国大学与企业的科研联系模式对教师科研自由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5) :67-71.

好老师一定越来越像老师 篇16

我相信孩子的话是真诚的。从他所举的事例和遭遇的经历中,我能体会到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对于他所接触过的每一位教师的真切感受。一位老师呈现出的所有,包括性格心理、治学态度、行事风格、待人接物的价值取向等等,对于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这门学科来说,是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可以这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当这位学生所喜欢的老师站在课堂上时,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这门学科本身。当然,从学科科学的本质上来谈,也许这句话有失偏颇,但站在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的角度来说,孩子因为喜欢这位老师继而喜欢上这门学科,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值得当下所有老师去反思的。正如资深教育媒体人林茶居先生所言:“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的区别,形象地说,就在于孩子看到你时是雀跃着扑过来还是漠然地走开。”教学过程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属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和判断。

这样的思考,让我想起了曾经在一次教学反思过程中写下的一段文字:“当我的学生在作文中大声讨伐某门学科的荒谬、某位老师授课方式的无聊乃至可恶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样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诉说着被误解的委屈,有的控诉着被伤害的疼痛,有的表达出虽然正襟危坐但内心其实无比痛苦。我在叹息,也在内省,做老师绝不能做得如此不堪。”这段文字,再一次强化乃至冲击着我与这位学生谈话的深入思考。很多时候,当我们一味地去关注这样那样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时候,其实却更多地遮蔽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最为本质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教?教的本义又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夸美纽斯也好、陶行知也好、海德格尔也好,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让学,为学生的学习而教。但在解决为学生的学习而教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个前提需要我们去加以重视和确证,即学生的学首先要基于学生对这门学科、对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的认同。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觉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或者是努力的方向,首先应该是“让自己越来越像一位老师”。当我们的每一天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这当中就自觉地包含着在学科专业上更加努力地去接近学科的本质、教学的艺术、儿童的认同与理解,以及对包括教育与教学、知识与素养等关系的深入理解与追问。通过自己的挣扎与努力,在尝试着让每一位学生认同和接受自己的同时,努力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最中央,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一位老师。

著名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好老师一定越来越像老师。我以为,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与这位学生对话后思考所得的最好概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把这句话永远装在心中,做一位越来越像老师的好老师。

上一篇:春季运动会加油稿15字下一篇:装修监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