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理作文(通用10篇)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1
现在的中学生都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叛逆的心理,即逆反心理。老师让你往东,你偏偏要往西,对老师的话不屑一顾,依旧我行我素,还大嚷着:“走自己的路让老师说去吧!”
虽然老师一直在制止这种现象,但大多的学生去好像把与老师“对着干”当成一种乐趣。不过不听老师的话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我们班就有这样的学生:
语文课上的一个镜头
就要期末考试了,老师都在为我们能在期末考一个好成绩而在督促我们,语文老师也不例外(本人所在的班级语文是强项,所以老师便加大力度“整治”我们。)。所以,我们便“苦”了,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班的那些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便犯了难——语文默写。我们班的“刘大侠”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老师提前告诉了我们下午要听写《三峡》和《湖心亭看雪》两篇课文,这可让“刘大侠”犯了难,于是他想了个方法:先写下来,等默写是就那一片纸乱画,交了上去,他还美着呢。过了一会就听见有人说语文老师要“刘大侠”去她那再写一遍。
后果,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地理课上的一个镜头
我们班的“周大侠”(注:不是周杰伦)在上课时觉得无聊遍听MP3,在他听得正入迷的时候,却不知道一张大手正在“伸向”他。只听“啪”的一声,老师的手掌便和他来了个“零距离接触”
后果,请家长“谈话”,回家后“吃”了“糖三脚”and“羊肉踹”
惨……
历史课上的一个镜头
在一次历史考试,我没有背那一课,我想:不会怎么办?问同桌?他要不会怎么办?突然一个念头出现在了我的头脑中“抄”。
我小心翼翼的打开书,看到了那道题,心里很高兴。可毕竟“抄术不精”让老师发现了。我心想完了,等着挨呲吧,没想到老师没说我,也没给我扣分,我心想历史老师一定是给了我一次改正的机会,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抄了。
虽然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还是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毕竟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2
案例描述:
冬季体育课堂中, 笔者经常将跳大绳作为其中一项教学内容, 所以在我任教的班级里, 几乎人人都会跳, 而且跳得非常流畅。后来, 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级, 第一次安排跳大绳活动, 孩子们的热情特别高, 且跳绳技巧掌握得也不错。但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却很例外, 他总是怯怯地躲在别人后边, 不敢参与。看我走到他身边, 他羞涩地说:“老师, 我不会跳。”“没关系, 老师教你。”“老师, 我真得学不会, 要么你罚我做别的吧。”“相信老师, 也相信你自己, 我们来尝试一下, 只要能顺利进绳跳5次, 我们就算成功了, 好吗?”“好吧”, 男孩勉强地答应了。但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并不顺利, 虽然我不住地提醒、鼓励着他, 但男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不是进绳时机不对, 就是进绳后忘记跳, 或跳的时机掌握不好, 甚至有几次还差点被绳子绊倒。男孩越来越紧张, 动作也越来越不协调了, 看得出来, 他都快要急哭了。“是孩子太想学好了, 是我的关注太‘霸道’了, 还是不适应我这个新老师?”于是, 我叫来体育委员——一个亲和力与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 让他来示范, 然后顺势把教会同伴跳绳的任务交给了他。果然, 没一会儿, 就传来了喜悦的呼声:“老师, 老师, 你来检查吧, 我会跳了!”男孩特别开心。我又不失时机地当众表扬了该男孩!
总结和反思:
在体育教学中, 碰到体育技能偏差的学生, 很多教师都会热情鼓励并耐心地单独辅导。因为大家会觉得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 学生的成功是必然的, 殊不知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一些运动能力较差且害羞、胆怯、不自信的学生来说, 这看似“爱心”的单独施教却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反反复复也学不会, 加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惯性”, 会让学生更加紧张、害怕, 结果会适得其反。而和同龄人一起练习, 学生心理压力会比较小, 甚至完全放松, 所以, 有些时候,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助比起师生间的互助更有效。
因此, 在遇到这类学生时, 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 要考虑“施予援手”的时间、环境、氛围等条件是否合适;其次, 在实施指导的过程中, 要注意语言和行为方式的技巧, 要多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进行考虑;第三, 要试着走近学生, 让学生喜爱、信赖教师,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第四, 要充分发挥体育小骨干的作用。
如何管理我们的心理层次 篇3
说到“需要”这个词,其实大家都应该不陌生。但也许你从来没有仔细、认真地去思考过自己的需要吧。现实社会给了我们太多关于需要的要求:你自己的需要、别人强加给你的需要、你不需要的、你自己想要的却没有得到的。但如果你肯花十分钟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反省一下你的需要是“真需要”还是“假需要”了。需要,是每一个人应对现实的心理状态,我以为,需要其实也一是种对自我最实质意义上的心理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在1968年提: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可以分成5个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这个需要的理论和过程,也可以是指人的心态心理的发展过程。
我曾长期从事企业的高管工作,所以本能地,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理论,就觉得我们其实也可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它。
比如:你刚进一个公司或者企业,你有机会进去就算是不错了,你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那当然是生存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理需要”。
接着,你要解决你的“安全需要”问题。谁不想有不错的收入、稳定的工作、不错的发展前景?谁不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呢?最后是靠什么在企业里得到这些?努力、勤奋、拼搏、学习、机会、定位?这些都有,但我觉得,你对自己的认知还是第一位的。你的能力、你的综合素质、你对自己的定位其实就已经决定你了的很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说到“爱和归属的需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人在前面两个需要满足之后的需要了。在一个集体里,你解决了开始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自己安全问题,接下来,你肯定需要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你和单位、你和团队是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了。其实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好,你的能力都是需要别人配合你,你需要团队,你需要归属,你需要行业的认同和身份的认同。过于强调个人的诉求,会让你和周围的人事环境不平和,在一个人际关系极度不平衡的环境里,你想真正实现自己的诉求难度可想而知。
说到“尊重需要”这很好理解了。我们都有被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当你的事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你通过尊重本身,可以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这样可以减少自卑和增强自己的信心。职场的生涯由此进入一个和谐平稳的阶段之中。
最后一个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客观地说也是少数人可以达到的。这种状态下的人,他们一般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确实是幸福的。我从来都以为:人生的幸福无非就是:你做了并且做到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简单,但很难。
我们的喜怒哀乐心理健康教案 篇4
初二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设计意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应,拥有良好的情绪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辅导课依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进入青春期后的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之间的失调。在情绪特征上表现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思考、交流感悟、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一些情绪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学会用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ABC疗法)等方法调节情绪并应用于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情绪含义与分类。
(2)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及作用。
2、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情绪。
(2)能利用理性情绪疗法(主要ABC疗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3)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态度和情感目标:
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拥有积极乐观的好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情绪的不同表现。
(2)认识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3)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方法正确对待,转化消极情绪,能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难点:
学会理性情绪疗法(核心ABC疗法)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主动调节情绪的表现与能力,学会心理上的自助。
教学方式
运用游戏引入、故事阅读、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与 相应的问卷调查。
教学准备
游戏背景音乐《甩葱歌》、橡皮筋与气球若干、视 频《幸福拍手歌》、故事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暖身导入,感知多种情绪
“踩气球”游戏(活跃课堂,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出各种情绪(高兴、生气、失望、紧张等),总结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情绪。
活动二、故事大讲堂
了解情绪的概念与分类,分析交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作用。 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一 般它通过个体的表情、生理、肢体与言语表现出来。
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按作用分为:
积极情绪: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的 行动,增强身体健康。(希望、快乐、恬静、愉快、爱等)
消极情绪:消耗人的精力,减少人的活动、引起功能紊乱,容易 使人丧失理智、抑制人的行为,损害身体健康或生命。(愤怒、焦虑、害怕、悲伤、不满等)
故事一:法拉第的故事
故事二:谭咏麟与张国荣的故事
小组讨论:从这些材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积极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和生活有积极作用,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就可能诱发生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
资料一: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的实验结论: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 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出现:
在心平和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
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
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讲其注射到大白鼠 身上,几分钟大白鼠死亡。
想一想:为什么?
人在生气时的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同时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与发展会转化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资料二:科学实验表明:情绪低落时,几乎忘记记忆的1/4,情 绪很好时,在相同时间忘记1/20。
活动三、问卷调查,自查情绪状况
活动四、释放想象力 《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教师点评: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行为与结果。
介绍情绪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不能改变
B、对诱发事件的想法观念――可以改变
C、我们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随之改变
事件练习:A事件:期中考试数学考60分
B想法: C情绪
太差啦! 难过.
唉,都怪我当初没有努力, 懊恼。
回家又要被爸妈骂了, 担心害怕。
还好及格了, 庆幸。
还有很多人不及格呢 !高兴、振奋。
教师点评:“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人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对该事情的情绪困扰,你的想法就像一副“眼镜”它决定了你看到的样子,其实情绪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活动五、放飞烦恼(练习控制情绪)
自我剖析,回忆自己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用ABC理论进行分析,体会情绪可控。
活动六、调节情绪 我有高招:
换个角度看问题、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宣泄法、表情调节法、音乐疗法等,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多接触阳光,多晒晒太阳等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活动七、总结课堂
赠言:快乐就在你我身边
合唱:一起唱《幸福拍手歌》
教学反思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5
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前虽然学习过一些内容,但现在头脑中基本是空白,没剩多少。而在学校工作中一直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次参加齐齐哈尔市教育在线培训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听专家认真细致的讲座,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比较深刻地了解,有了许多的收获。使我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观看五节录相课使我知道了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我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和方法。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三种课型: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班会课、心理健康学科渗透课。《让我们的眼睛亮起来》是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这节课目标明确,符合实际,内容科学,贴近生活,全员参与,气氛和谐,活动之间衔接自然,学生广泛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在这节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刘老师用:“同学们你还认识我吗?”这样一句普通的问话开始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用:“刘老师和孙老师一样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到了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设计的活动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出现,充分激发了学生广泛参与,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师生互动,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如:让学生观察投影出示的扑克牌图片,让学生说观察到了什么,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抢着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扑克牌存在的一些小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最终得出了“观察要有目的”的结论。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出示的几组图形,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了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抓特点、找规律等观察方法。随后刘老师又让学生通过看、闻、尝、摸等方法观察辨别几种物品,学生不仅学到了观察方法,又亲身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
在活动过程中刘老师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熟练运用讨论分析、情境体验、游戏活动等方法,活动生动活泼,衔接自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吸引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6
给初中生的心理讲座演讲稿篇1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有一个机会沟通,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是阳光花季从心开始。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曾经影响过我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鹰不小心掉在了一个鸡圈里,小鹰和很多小鸡长大,它没有其他小鸡漂亮的羽毛甚至走路的姿势都不如其他小鸡稳健,小鹰为自己的缺陷感到难过,一天天在鸡圈里长大,有一天一只鹰从鸡圈里飞过看到了小鹰对小鹰说你是一只鹰,蓝天才是你的家。小鹰非常震撼,但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飞翔他是在一天天的自卑中长大的,但是他相信自己是一只鹰,它知道一只雄鹰要有铁一般的意志,无比坚强的心,能战胜困难的勇气,于是他每天都在练习,别的小鸡都觉得他不可能成功,但是我们的小鹰始终不放弃,终于有一天飞出了鸡圈,在蓝天上翱翔。当时我从这个故事里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只鹰,就要象一只鹰一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管你生处在何地在你内心都有一个最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坚持不懈的信心和勇气。当我在这里面队大家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只只这样的小鹰,我在你们脸上看到了追求梦想的神情,那么今天在你们成长为雄鹰的路上,我想和你们一起从心开始寻找自己梦想的源泉,寻找生命的阳光。在我记忆深出有一个广告画面始终浮现在我的面前,一个穿红袄的小女孩在乡村的矮墙边跳舞,她不停的跳呀跳,跳到了城市,跳到了故宫的墙边上,跳到了高楼大厦的楼顶,站在那里停下俯瞰,这个广告的广告词是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大家想一想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好了也许每个同学在自己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不愿意告诉其他人的梦想。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首先从热爱自己开始。珍重自己的生命。可能大家都知道一个小朋友因为父母和老师的不理解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说的是首先我为这个小朋友惋惜,因为他放弃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你会碰到很多磨难,很多不理解,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确实做错了,但不知道该怎样挽回,有时候是周围人都不能理解你,还有时候是你不知道该怎样解决眼前的问题,我能理解你们此时次刻的心情,但是也许你选择结束你会发现你就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你已经自己放弃了将来象一只鹰一样飞翔,你不够勇敢和坚强面对困难。热爱周围的一切。可能很多同学觉得自己现在的环境很不如任意,觉得为什么上天总是不公平,让自己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学在一个农村学校,埋怨环境没有给你很多机会,甚至有的同学已经不相信自己将来能够成功。实际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少年出生贫寒,他们很多人都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我最近看了一个电影,名字叫上学路上,讲的是甘肃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山村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女孩王燕面临着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样早早嫁人,她决心在暑假里自己挣学费。为了凑够去枸杞园摘枸杞的车费,她偷偷卖了家里的鸡蛋,又买了因相亲而认识的小男孩的钢笔,喜欢王燕的老师,高价买走了钢笔,使得王燕看到了希望。他又租了相亲小男孩的羊羔来养,结果被大瓜、二瓜两个弟弟捣鬼没有挣到多少钱。最后,小女孩,做了一会无本生意,终于挣够了去枸杞园的车费。整个电影中我们的小王燕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出生的不幸,她始终坚信自己只有学习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即使家里没有条件让她上学,她都没有向命运屈服,靠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上学的机会,从她的身上你可以发现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多强大的力量,我深深为这个女孩感动,任何环境都有希望,任何地方都有阳光,你只需要一颗发现的眼睛和内心的目标,做下去。
当你有了一个人生目标后并且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但是还有一个就是要学会用智慧的头脑,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借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回答:凭借智慧战胜对手。他是怎样凭借智慧呢?他在自转中这样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编,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是银行,第二个是一棵大树,底三个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之所以半途而废,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疲倦。所以如果你有了一个自己的梦想就需要分阶段的给自己一个目标,并且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你还需要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难过的时候是谁在安慰你,给你鼓励,是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很多同学都喜欢看一些动画片,每一个动画片里的主人公都有很多朋友在帮助他们,也许你比较擅长做数学,他比较擅长做语文,如果大家教会彼此学习的方法,那么实际上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但是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明白这些道理却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自己碰到的困难,比如自己不够自信,总是和同学老师处理不好关系,这些问题可能让很多同学困惑。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大家最关心的就问题之一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中学生生活更愉快、精神更振奋、身体更健康。但是,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仅凭主观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讲求一定的策略、方法。下面我就给大家谈一谈。
一、在交往过程中不要一味付出。
有的同学在后果朋友、同学交往时,往往付出很多,可换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朋友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冷淡甚至疏远自己,这对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学来说,就会觉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平衡,认为朋友不够意思,自己太傻。其实,也并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社会交换原则,人们总是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如果付出的多于得到的,人们心理上就会不平衡,如果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人们的心理也会不平衡。为保持付出和得到的关系平衡,人们总是要知恩图报的。如果你的付出太多,使人觉得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时,他就会被一种愧疚感所笼罩,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会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
二、主动交往,千万不要自卑退缩。
即使是生活在集体中的最孤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与人交往,他们不去主动交往往往是因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过挫折,现在不敢贸然主动与人交往,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便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好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小角落里,独自忍受孤独的折磨。
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任何人都不能期待着友谊找上门来,不管任何事情你不去争取,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友谊也是如此。
三、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这个社会,就应该寻找到大家共同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进去,共同讨论。
四、在和大家交往中寻找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成为好朋友。
五、善意的欣赏别人
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他觉得这些人或庸俗或虚伪,进而孤芳自赏,认为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知己。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够客观准确的思考并分析问题,从而陷入到孤独的境地。
六、帮助别人
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此时如果有人来帮助自己,那么我们肯定对人家感激不尽,以后见面显得格外亲近,从此就建立了友谊。以后如果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你一定会主动帮忙。帮助,不仅是解决困难上的协助和物质的支持,而且也包括感情上的支持、对痛苦的分担、观点上的赞同以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建立深厚友谊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你一定会赢得真正的朋友和友谊。
还有些同学比较发愁自己很自卑怎么办。实际上在心理学上也有方法帮你建立自信。
首先,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龄人做一比较。通过全面、辨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世界,认识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对自己的弱项和遭到失败持理智态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转移注意力。
一个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不要老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而应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将强化你的自信,驱散你自卑的阴影,缓解你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对自己的自卑进行心理分析。
这种方法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具体作法就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并让自己明白自卑情结是因为某些早期经历而形成的,并深入潜意识,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心态,而实际上目前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与自己的现实情况无关,因而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结。
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其实,看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根本用不着进行什么深奥的思考,也用不着问别人,有人需要你,你就有价值,你能做事,你就有价值。你能做成多大的事,你就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你可先选择一件自己较有把握也较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后,再去找一个目标。这样,你可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又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走向更高的目标。每一次成功都将强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连串的成功则会使你的自信心趋于巩固。当你切切实实感觉到自己能干成一些事情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价值呢?
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自己的弱点。
一个人有着多方面的才能,社会的需要和分工更是万象纷呈。一个人这方面有缺陷,便可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一个身材矮小或过于肥胖的人,可能当不成模特和仪仗队员,可是这世界上对身材没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个人只要有了积极心态,对自己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某种缺隐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也许你的缺隐不但不会成为你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你的福音。因为它会促使你更加专心地关注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获得超出常人的发展,最终成为超越缺陷的卓越人士。这方面的著名事例数不胜数,如身材矮小的拿破仑、身短耳聋的贝多芬、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少年坎坷艰辛的巨商松下幸之助、霍英东、王永庆、曾宪梓,这些人要么有自身缺陷,要么有家庭缺陷,但他们都成了卓越越人士,都从某个方面改变了世界。
推翻内向的自我形象。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导航员。没有谁比你自己更能决定你的命运。因此,你个性内向与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决定。当你认定自己性格内向时,你便赋予了自己内向封闭的自我形象。而一旦这一形象标签进入你的潜意识,它又反过来引导约束你的行为。对自己的社交缺交信心的人,不妨将自己从记事以来所认识的朋友都罗列出来,你会惊讶于自己竟有这么广泛的交际。特别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与那么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厚的友谊,也就足以证明你并非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了。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信心拥有一只鹰的自信,并且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一对兄弟,有一天他们出去爬山,然后一起回家。他们的家住在八十层楼,他们一人背着一大包的行李回家,却发现大楼停电了。于是哥哥就说:弟弟,我们一起爬楼梯上去吧。
于是他们就一起爬上去。到了二十楼的时候,哥哥又告诉弟弟: 包包太重了,我们把它放在二十楼,我们爬上去,明天再下来拿。弟弟说: 好。于是他们就把他们的包包放在二十楼,继续往上爬。到了四十楼,弟弟开始抱怨,于是就跟哥哥吵起来了。他们边吵边爬,爬到了六十楼,哥哥就对弟弟说:只剩二十层楼了,我们不要吵了,默默的爬完它吧!于是他们就各走各的,终于到了家门口。哥哥就摆出了很帅的姿势:弟弟开门。弟弟就对哥哥说: 别闹了,钥匙不是在你那儿。结果,他们把钥匙留在二十楼的包包里了。这个故事其实在反映我们的人生, 有很多人在二十岁以前是活在家人的期望和老师的期许之下, 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在二十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 开始满腔的热血, 开始有很多的梦想要完成;可是工作了二十年后, 开始发觉工作不如意...于是就开始抱怨老板、抱怨公司、抱怨社会、抱怨政府。就在这抱怨中又渡过了二十年。于是告诉自己,六十岁了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就默默的走完自己的?l年吧。到了八十岁快要死掉的前夕,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还没完成.......原来,他二十岁的梦想还没有完成。所以,希望现在的你....充满着理想...充满着热情....为自己的梦想把握现在。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7
绘本,通俗地说就是画出来的书,主要是画,再配上少量的文字。这种形式很适合小朋友。21世纪,绘本阅读已成为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绘本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有些绘本连成年人都非常喜欢,它们画面内容简洁质朴,却往往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这几年绘本在心理学界很流行,因为人们发现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可以让人们体察内心、共鸣感悟。
一、绘本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心理教师,笔者每年都有机会观摩心理评优课,其中上海市金山中学王栓柱老师的那节心理活动课“圆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中,王老师用PPT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故事——《失落的一角》,画面及其简洁,但内容却让人深省。
故事讲的是一个圆,因为缺了一角而不完整,因此它感到深深遗憾并且四处寻觅丢失的一角,寻找的日子里,因为缺了那一角,它走得磕磕碰碰,也因此经历了各种风景,结交了不一样的朋友,还找过各种大大小小的“一角”,不过,都不适合它。后来,这个圆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角,它们紧紧拥抱,构成一个非常完美的真正的圆。但是,因为不再有缺失的牵绊,圆一路滚得飞快。它发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享受那些风雨和阳光,再也无法停下脚步听朋友们说说话。最后它终于把那一角轻轻放下,磕磕碰碰地独自上路。因为它发觉,其实从前的生活才是它想要的,虽然不够完美,但在它心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并让它懂得珍惜和享受。
原本沉闷的高中生在这节课中,思路完全打开了,他们谈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又产生了更多的感悟,真是一节很好的心理课。后来又听过几节心理课,凡是课中有绘本安排的课都会让人记忆深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威向前冲》等,这些绘本都在心理课中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并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
二、绘本能代替多余的语言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一小的沈芝瑾老师曾经来我们学校给一年级学生上了一节性别教育课“我从哪里来”。课堂中绘本《小威向前冲》很好地代替了老师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稚嫩的童声吸引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和聆听,可爱的画面、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明白一个生命的诞生过程:一个“游泳能手”——小威从父亲的身体内冲出,成功地钻进了一颗美丽的卵子中,最后孕育出一个小宝宝。似乎每一个降生的宝宝都是游泳冠军的后代,它从三亿多个精子中脱颖而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在课中表现出的理解和感悟也让人感动。后来我把这节课搬过来在其他一年级班级也上过,反响同样很好。我想,如果不是借助绘本,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向学生说明他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或许再多的语言都会显得苍白,而画面感极好的绘本给学生做出了更好的解释,带给学生感官上和心灵上的冲击。
绘本震撼人心的力量真的很大。本来以为它只适合小朋友读,其实不然,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好的绘本中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精品。虽然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为少,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须精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一个好的绘本就是一节好课、一位好老师。
笔者在自己的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上,还有心心相印小组里,经常会穿插绘本的阅读和欣赏,甚至还把绘本用到我的心理辅导中。因为绘本是让孩子们安静、凝神、专注思考的好材料。
三、绘本在心理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笔者在上“和××交朋友”这节心理活动课时,设计的活动目标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问题进行选择;培养学生对问题保持好奇和探究的精神。课的主要环节都已经设计好了,通常课前应该有个热身活动,这次笔者想通过一个绘本做热身。热身活动的安排不能太随意,它包括热大脑、热情绪,如果能和本课内容结合起来,那就更有意义、更有效果了。最后我选择了《变焦》这本绘本。
《变焦》(《zoom》)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无字绘本,适合所有年龄层。虽然它没有文字,但透过相机的镜头变焦特效,由一片红色的鸡冠开始,一直延伸至整个宇宙苍穹,从近到远,由小窥大。看完这一幅幅的图画后,我们会发现,图像有时比文字更铿锵有声,也更能打动人心。就内容来说,这本绘本与这节课的主题是比较符合的,能很好地过渡到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来。其神奇之处就在于让人不断处于预料之外的惊喜发现中,确实能对学生产生热身效果。为了防治学生太兴奋,笔者规定他们不能用嘴巴讲,但可以用手指出他们看到的前一页在下一页的哪里出现。同学们在惊奇中发现着他们的发现,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么有趣的绘本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就如同一顿精致的西餐的前菜,让我们能很顺利地过渡到活动课的主题内容。刚才的情绪是在一定的范围中有收敛的释放,而高潮应该是到课中去体现,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对一张纸提问、对生活中的一个物件提问、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提问等环节,同学们跃跃欲试,小手举个不停。这节课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的。
一本优秀的绘本带给人们的感受绝对不是单一的,人们可以对它有千般解释、万种理解,认真研读一本优秀的绘本,心理教师会得到很多的启发,可以根据需要把它运用到心理教学和心理咨询各个环节里。比如这本《变焦》,把它用在热身活动环节中,能起到一种激发情绪的作用;但如果把它用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上,则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眼界和心界,去客观地看待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人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绘本对学生的心理建构
绘本《这不是我的错》,画面几乎是白描,每页的人物都是14个小孩子,但文字很有趣。14个小孩子围绕一件小事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看似简单的绘本却能让我们想到很多东西。前面白描叙述式的文字,到全书结尾那句疑问句——“这真的不是我们的错吗?”留下发人深省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个关于责任的问题。笔者和学生就这一绘本探讨了两节课,还意犹未尽。
在绘本《蚯蚓的日记》中,学生从小蚯蚓身上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产生很多的共鸣。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进行新的思考,从而纠正自己的想法,确立新的认知,这应该属于有效的认知疗法。
《你很特别》这本绘本,笔者尝试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他们都有很多感受,连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很多话想要表达。它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独特;想到了我们要公平地对待别人;想到有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因此不必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到了努力做好自己就足够了,不用跟别人去比较……
五、绘本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是知识性的传授,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绘本阅读的实践中,笔者惊喜地发现,我们不能小看学生对绘本的理解力,在课上不单单是我们启发他们,他们也在启发着我们。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笔者预设到学生也许会想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不用总是羡慕别人的优势,或者会想到合作的力量。没想到,有一个女生提出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她说:“鼠小弟之所以能吃到苹果,是因为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当时听到这句话,我惊讶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竟然能领悟到这个层次,由此又生成了一个新的教学领悟点。可见,绘本带给我们心理教师的惊喜是层出不穷的,因为它能告诉学生的很多很多……
心理活动课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教师应该控制好自己说话的量。我们总是对学生说:“上帝给我们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看多听少说。”但往往我们自己却说得太多,剥夺了学生思考感悟的机会。而小小的绘本却能帮我们闭上嘴,并让学生静下心,用心看、用心想。只有用上心了,才能称得上教育。
心理误区让我们“不会花钱” 篇8
如果你很年轻就开始存钱,那时候挣得不多,于是为了存钱,你可能在吃午餐时,只选最便宜的搭配;你可能会因为避免外出花销,而减少和朋友见面;可能在别人享受青春时,就过早的承担生活的压力。万一你在花光所有钱之前就已经死了,那些克扣和节省又是为了什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你要操办婚礼或者突然生病,你的账户上连1000元也没有,那时你会不会感到沮丧和绝望?
钱与我们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花”还是“存”的问题,要看“你需要哪种方式来获得安全感”。因为钱意味着拥有更丰富的资源,钱可以换来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艺术品,可以满足从生理到精神各个层面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被充分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安心,会觉得自己是主动的,可以对周遭的世界有所控制,控制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比较,从小经济富足的孩子,安全感的确比穷困家庭的孩子要丰厚许多。因为他们从未失去过经济基础对他们的保障感。
由于安全感的作用,使人们对钱的态度,分成了两大类,一类要在“花”的过程中,体验获取资源,享受快乐的安全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童年家庭富裕的人身上。而另一类,就是要在“存”的过程中,获得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感,童年家庭拮据,甚至饿过肚子的孩子,会比较常选择这种方式。
在花钱的问题上,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存在问题的人,合理很多。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花钱,而是心理误区,导致我们“不会花钱”。
“月光族”,是年轻人比较容易走入的“花钱误区”。他们通常无法区分不必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须品,觉得买名牌衣服和像买米买油一样都是该花的钱,所以“月光”是没办法的事。造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心理误区,首先是年龄与经验的限制,其次就是在自我的形成上出了问题,他们需要更多彰显个性的消费品,比如带有特别功能的手机、另类服装……来帮助自我在融入社会时,不被埋没。这样的年轻人,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觉察到自我的独立,是靠人格的稳定,而不是靠消费品。当他们觉察到这一点时,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告别“月光族”的身份。
“购物狂”也是一种典型的由“心理误区”,造成的“花钱误区”。比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出问题的女性,更容易成为“购物狂”,因为女性的情感需要很强烈,当她们不能更多的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情感交流时,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就会袭来,如果再缺少其他的爱好,就只能与物质来交流。其实,她们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而不是物质。
“守财奴”是多发在男性身上的一种“误区”。“存钱”对他们意义重大,他们要为明天、为隐患存钱。因为未知的不可控性让他们有强烈的不安,这些都需要用“钱的累积”来逐渐平复。这是由心理上“过渡的责任感”造成的,一些男性,尤其是童年就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的男性,会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过早的就意识到要“承担好责任”就要用“经济积累”,也只有自己能“积累”时,才会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往往克扣自己享受快乐的权利,来满足“责任”的要求。其实适度的积累,已经可以完成好责任了。如果可以让“守财奴”们感到周围的人在乎他,是出于爱而不是他的责任,这种“守财”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往往突发的变故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健康。比如有些女性在亲人逝去后,就变成了“购物狂”。也就是说,解决人生的缺失,需要用钱去弥补的部分就会少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找到它,就可以拯救你的金钱。
花钱到底在买什么?
想要避开“花钱的误区”,我们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花钱的意图。当你买了一部手机,表面上似乎是拥有一个高级的科技产品。但实际上,你购买的是更畅通的人际联系;当你买了一所房子,表面上是拥有一处固定资产,但实际上,你买的是一个“温暖的家”。也就是说,我们花钱买一个产品,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个物品,而是为了获得它带来的心理满足。
心理学对购物的解释是:购买是对爱的渴求。小孩子买玩具获得伙伴,年轻人买数码产品获得个性,女性买衣服获得优越感,男性买股票获得成就感,中年人买全家的需要,老年人买身体健康……我们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替代爱的心理必需品,而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这种需求正是我们花钱想要买来的那部分价值。无论是理性消费还是感性消费,你花钱买的都是你的心理需要。可见,想更多的了解自我,那就看看你都买了些什么吧。
健康的用钱之道
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心理上不能解决它们,我们就往往用钱来弥补,所以“健康用钱”最好的前提是,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找出一个用钱的方向,比如:你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就要把钱花在家人和居住环境上;你需要一个成功的事业,你就要把钱花在能力提高,和事业投资上。有一位老人,花光了除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积蓄,买了一堆花种子,当它们绽放为一片花海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她感受到幸福。还有人,为了办一家私人图书馆的梦想,花掉大笔的钱来购买图书,虽然钱没了,但是他实现了梦想。评估钱花没花对方向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知道哪种“用钱之道”最适合你。
然后,当你找出了自己“用钱方向”,你就可以明确的区分出,哪些东西是你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把大部分的钱只花在必需品上,这样花钱会更合理,也会存得很轻松。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9
主题:与其空追悔 不如早规划 ——模拟明天 反思昨天 把握今天
主持人:(问候)
一年三班“模拟明天 反思昨天 把握今天”主题家校联谊会现在开始,请欣赏
一、心理情景剧表演《这个高考,我们一起走过》
背景朗诵: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15年的7月,在理想绽放的花季,你,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吗?你,还记得奋斗的汗水吗?你,还记得洒下的热泪吗?真正离开学校了,才发现发誓离开的地方,才有我们最美的时光。在不需要忍耐,不需要坚持的时候,才懂得成功往往就是在,你忍耐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之后,才出现在你面前;千万不要每刻差一点点,每天差一点点,每年差一点点就放弃了,胜利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高考备战,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品味高中的酸甜苦辣,我只想说不要让这个再也没有的苦乐年华,留下遗憾。
时间:高考完后返校参加毕业典礼填报志愿
地点:高中校园 教室
人物:甲男
乙男 丙男
甲女 乙女 丙女等(自选分配变名字)陆续登场: 丙女:“高考完返校第一日,不知怎的,心急火燎的,想来怕是接连三天疯玩所致,同学们应该已经来了,几日未见,只望不要生分了才好;私心想着若是带一些小食品分享,定可让大家雀跃几分,一起吃食乐乐必是极好的。
人名:“总盼着录取分数线快点下来,怎么将将要下来了,突然感到头痛乏力心口生疼„„想必是昨天没休息好,想着今天起早返校探探信息,难免心生急躁夜不安寐,私心盼着若能早点安心回家小睡两个时辰,定可缓解身体不适。哎,(ˇˍˇ)想高考若能再提高些分数稳稳当当该有多么好。”(“说人话!”)“我紧张我后悔!”(入教室)戊女:高考前总盼着考完了能过得舒坦些,不曾想连日来吃也不好睡也不好。”平日里明明厌极了这许多试题试卷,可“方才在路过高二班级看到一道数学题,出法极是经典,私心想着若是这题让我来做,定可增加公式熟练度,对提高成绩必是极好的。”“说人话!”“我突然发现哪些习题也不是那么讨厌了。” 甲女:“高考结束,身子也有些乏了,仔细着怕着了风寒,哪知老天不眷顾,这几日出游顿感浑身无力,偶有咳嗽,想是花粉过敏所致。不过高考成功,倒也不负这几年所受苦楚,虽有小恙不料前几日自由玩耍兴致大好,从播种到收获才发现这一切努力都不是枉然,这一段的忍苦挨累,原都不是错付!”“说人话!”“吃得苦中苦,放得甜中甜!” 丙女:(入教室)吃东西了(雀跃状)——咦,怎么这么静? 某女(回答):但凡海上有风暴来临前,海面总是格外平静。丙女:(持食物,在几个人眼前且晃且缓走),看清楚哦,这是你们的最爱诶?让你们思念,让你们牵挂,让你们追逐,让你们疯狂最爱诶? 某女:(缓缓起身,眼神迷离,吟)今时今日,让我疯狂者,唯高考也;让我追逐者,唯高分也;让我牵挂者,唯分数线也;让我思念者,唯往日发奋时光也。但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某男:录取线就要下了,谁还吃得下?(拈,送入口,大嚼,叹气),嗯,今日这薯条煎得是极好的,金黄脆香,若再配上番茄酱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只是吃着难免神伤,若配上满意的录取通知书一个,又解馋,又不负师恩,那可多好。乙男:(起身,抓,塞进对方嘴里),喃喃道:吃吧,多吃,不会再抢了,不会再疯了,不会再有一包零食引发的血案了,只有一次高考引发的追悔。曾经有三年时光,等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看到可怜的分数,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要说,(响指)好好学。丙男:(特别自信,双手摆动):你们呀,真让我们这些优等生搞不懂,说高考重要吧,你们老是疯疯傻傻地玩,那时光啊,都跟马桶里的水似的,突突突,一冲,没了。说高考不重要吧,你们老是疯疯癫癫地惦记,那眼神呀,你看,这个,悔恨得跟《甄嬛传》最后那皇帝似的;这个,紧张得跟刚进宫待选的宫女似的;这个,哀怨得跟打入冷宫那皇后似的。既然——(迎)某女:(跑,喊,登场)分数线下来了,(走近)文科重点线是539分,二本线是427分—— 丙男:(抽了)哦。(捂胸,作晕倒状)咦?你们连扶都不扶一下吗?(语气沉痛)我碎了一地的重点梦啊。(号)某男:(走上前)扶你?(梦幻状)你只是要晕,我却是想死。你的梦碎了一地,我的心碎了满天,我们二十几个苦命的人,连本科线都没过,我们还是互相搀扶着度日吧。(两人搀扶退场)某女:(走上前)扶你?重点也值得梦一回吗?我翘着脚尖,我踮着脚跟,才刚刚过了重点线,我的人大、我的南开,我的北京、我的上海,我到哪里去够得着?(哭,掩面离场)某女:(走上前)扶你?今日扶你知是我,明日扶我知是谁?(咏叹语气)过线,过线,过线而已,翻遍了冰凉冰凉的报考书,却哪里找得到一个既中意又稳妥的好学校。甲女:(走上前)扶你?扶得起你的今日,扶不起你的昨天,扶得起你的身体,扶不起你的精神。(伸手)来吧,今日自己坚强的爬起,为了明天不再需要别人扶你。(牵手站定,其他人上场,响音乐)主持人:(走上前)扶你?在这个亡羊补牢的故事中,哪些痛苦的小羊会是你吗?在对明天的模拟中,没有人会扶你肯扶你顾得上扶你;在对昨天的反思中,别人的搀扶于你可曾有任何意义,那么,携起手来,(动作)让我们一起,用对今天的书写为高考做出理想的答案,为自己,为三班,加油(同呼)。
剧终
全体成员站好面对观众席
谢幕(其他人退场)
二、颁奖
主持人:模拟明日的再聚,也许会哭,也许会笑,至少,在我们此刻的记忆中,有我们各自纷呈的异彩,有我们不可阻挡的气势,有我们填满行囊的成就,下面——
三、倾心一诉
是谁,看似强悍,却心里柔软?心里柔软,却毫不纵容?是敬爱的老师。是谁,用坚毅的臂膀吃力的扛着我们,用深情的臂弯无悔地护着我们?是亲爱爸爸妈妈。
是谁,越是关心,就越烦,越管得多,就越是对着干?是我们。现在,我们要对你们,对自己说一说真心话。
四、结束语
我们的心理作文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制定的章程导言中曾指出:健康应是完全积极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利,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情形。这似乎在潜意识中,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埋下了伏笔。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词最早于1954年出现在A.H.Maslow的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中,当时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但在此后的几十年,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直到APA(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Seligman先生在1998年的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APA主席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1.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有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一是研究人的积极特征,包括爱和工作的能力、勇气、交往技巧、美感、坚持不懈、宽容、创新、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研究人类的性格力量和美德。Seligman等进行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24种美德:创造性、兴趣、开放、爱学习、智慧、勇气、勤奋刻苦、诚实、热情、爱、仁慈、社会智力、忠诚、公平、领导能力、宽恕、谦虚、谨慎、自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或乐观、幽默以及笃信。积极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如何让人类发现和建设这些性格力量和美德,并学会用这些力量去预防和治愈人类的心理疾病,让人类生活得更有价值。二是研究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比如,如何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为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三是研究积极的情绪和情感。Seligman将研究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定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标。幸福感和主观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状态,研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
正如Seligman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积极心理学有一个研究传统。先不提这个丰富的传统,在这个范围里,许多我们将描述的研究主题,都非常典型的具有以下特点:彼此分离,缺少共同特征。而现在积极心理的许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非常突出的拥有共同传统的工作,也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即关于人类最佳机能的各方面研究,而这也是研究人员与从业人员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观察许多不同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是来自被积极心理学描述和看作的一个共同的、核心的、特性来分享的研究。对于人性研究,心理学家已经保持了一个持续不变的严肃的兴趣,并将之作为研究的全部。而应用积极心理学正式基于这样一个丰富的传统研究提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积极情绪研究
对于什么是情绪,在1884年美国心理学的奠基者William James写了篇题目为“什么是情绪”的文章。一个多世纪后,心理学家们继续在问这个问题。研究情绪的人们对如何定义情绪意见不一,有些人甚至质疑将情绪划入任何自然的分类。正因为此,积极情绪非常难以定义和测量。所以,Seligman在他的《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一书中将积极情绪划分为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过去有关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满意、满足、尽职、骄傲和安详。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分为两类:即时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与将来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一个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本文主要介绍2001年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Cullough)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再简单介绍国内关于积极情绪方面的研究。
2.1 道德的情感方面——Jonathan Haidt
自Jonathan Haidt1980年末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所起,他就开始了对道德的研究,时间已超过10年了。他说,“在这里出来的研究结果大多数都是关于道德的推理。但对我来说对道德研究热情更多些。”随后Haidt又和他的导师开始了关于社会反感的研究即一种人们觉察到其他人的丑陋的道德行为时的情感。但是他说,“只要人们的精神达到一个圣人的境界,有一天,有种情况会发生——我们不再会关注当对立事件出现时,发生了什么。”在最近几年,他在维吉尼亚大学从事的一项研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亲眼目睹了一个美好道德的行为,比如,一个年轻人帮助一个老年妇女铲除车道上的积雪等,他们就体验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而这被Haidt称为“升华”——是一种包含了身体的感觉的情感,特别是在心里,它激发着人们想要去帮助其他人。
2.2 目标和生命的意义——Laura A King
作为一名学英语文学出生的研究者,Laura A King已经找到了一种好的方式,将她的文学敏感性和作为一名人格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了起来。自从她从加利福利亚大学毕业起,她就和Davis采集了许多人们口述的自我经历:这些都是关于他们日常的目标、他们对生活的梦想和失望——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人们是怎样创造他们生活的意义的,也可以知道人们的这些目标和梦想的故事是如何来影响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感的。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她调查了人们的日常目标——如,多谈论他们的感觉,在考试中取得“A”,或者停止咬指甲。她的研究说明,那些为了个人的目标而工作的人们,比那些没有目标的人要更快乐和健康。
在另一个研究中,King要求人们写下关于他们“错过的经历”——如,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能再拥有的梦想。尽管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即关注积极面是和生活得更快乐和体验更多的生命意义是有关联的。King从她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能承认合理的损失与成熟有很强的相关”。
在最近的研究中,King把目标和幸福感联系了起来,她要求人们想象,比如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生命中的所有目标,并写下这些目标是什么。她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那些写下创伤的事件或写下一个中立的主题的人相比,这些人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也更乐观。此外,写下梦想和写下关于创伤事件的“宣泄”文章产生了同样的健康益处。
King 指出:“在心理学中,我们似乎都有一种假设即它是对负面的研究,这就使得我们有事情可进行加工处理——而这个积极的过程恰恰不是心理学的兴趣所在。”她的研究使她相信,并证实“我们的收获不是通过关注负面的事情,而是通过讨论最有希望的和完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是美好生活还是安逸生活”的研究中King用3个研究检验了民间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参与者经评价后认为,幸福感、意义和努力的经验这三项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称心如意、道德和善良的生活。幸福感和意义是美好生活的坚定预测者,引用自King和Napa研究一(人数=381名)把财富作为一个附加因素包括在内。结果显示,几乎没有人要求过多(超过一般水平)的财富,但也有一个愿望就是避免贫穷。当努力作为工作时间的数量来操作时,渴望安逸生活就是答案了,特别是在中等水平收入的人群中。研究二,(186名在校大学生和178名社会成年人)经评价后认为,不辞辛劳的生活从道德意义上的角度来考虑要高于安逸生活。社会成年人更愿意过安逸的有意义的生活,而大学生倾向于包含努力过程的有意义的生活。研究三(人数=359名)发现:有意义的、努力的生活被评为最有道德意义的美好生活;而幸福的、努力的生活被评为最渴望得到的、幸福的和有意义的生活。
2.3探究感激和宽恕——Michael McCullough
Michael McCullough的研究主要关注积极心理学的两种现象——宽恕和感激,他注明到,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和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他坚信,理解这些心理学的情形是如何影响幸福感和激发行为的,有可能帮助解释,许多人感到的对于宗教和精神性最令人信服的是什么的问题。
McCullough在感激方面的研究显示,那些经常体验到感激的人会更快乐,较少抑郁和担忧,和那些没有感激情感的人相比他们较少是实利主意者,有更多的移情精神,更多的助人为乐。McCullough 推断到,“对于一个感激的人生观,要看到它的下降趋势,这是十分困难的。”对于McCullough来说,他十分感兴趣的研究是——这些古老的宗教将拥有这种心理学的智慧。他们关于怎么使人们在心理上起作用,提供了一些理念,而这些我想作为我们心理学家应该努力围绕什么是我们坚信的关于人性的真实去探索出一条路来。
在最近的研究中他开始检验,干预是否能帮助人们体验到感激和提高健康和幸福感。在关于感激、实利主义和幸福感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中,他推导出:感激有可能是一种减小实利主义渴求的潜在因素,也可能因此在心理的幸福感方面,减小实利主义渴求的负面影响。
2.4 国内研究简介
王艳梅和郭德俊在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研究中: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积极情绪图片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实验发现:在与中性条件相比时,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在考察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心理原因的另一实验中,表明积极情绪因偏好新异刺激而促进任务转换。
仲理峰在对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中,通过对198对直接领导和员工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这三种积极心理状态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者合并而成的心理资本,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
3.总结与展望
回顾国外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并没有在什么是积极情绪上花太多的精力,但他们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实验比较告诉人们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幸福。他们通过对人们情绪的不同深度和层面的研究帮助人们寻找和解释幸福的不同源泉。通过研究不仅能告诉人们幸福感有哪些,还能使人们根据研究调整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进而达到提高自己身心健康的最终目的。
国内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也没有那么系统。其实积极情绪的研究也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于幸福这一积极情绪的定义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的人民也有着不一样的信仰,由此产生的对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和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但其中也不乏共同之处:通过积极情绪的研究,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我国自身的特色,进行积极情绪的研究。比如我国儒家思想中提到的中庸之道、以及德政、礼治和人治;我国的佛教信仰等方面,这些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有着许多的不谋而合之处,而我们这些思想的提出相较于国外的理论提出要早很多年,只是没有用一个像“积极心理”这样一个统一的理论名词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关于积极心理的研究应该有着很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研究空间,所以希望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得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5~14.[2]Seligman M E P,Tracy A.S..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60(5): 410~421。
[3]Alan C.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human strengths.Hove and New York: Brunner-Rutledge ofTaylor Francis Group,2004:6-74.[4]CHRISTIE NAPA SCOLLON and LAURA A..KING.J.IS THE GOOD LIFE THE EASY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8: 127-162,2004.? 2004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5]EMILY L.POLAK and MICHAEL E.McCULLOUGH.J.IS GRATITUDE AN ALTERNATIVE TO MATERIALISM?.J _ Spring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