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

2024-10-06

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共10篇)

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 篇1

听课记录

时间:2011年12月6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高一(2)班 授课教师:林丽老师

授课内容:地理科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听课实录: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本节(导入不够新颖,较简单)

二、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讲述过多,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2,主要表现(结合学生自己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来讲解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师生互动,但是以中国的省区状况及差异引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方式欠妥)

三、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纬度地带性(教师以非洲大陆上的自然带的经向差异讲解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纬度地带性)

其他教师点评:此处可以以中国东部季风区由南往北的自然带的变化为例,更好理解,让学生参与讨论,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讲解地带性土壤类型时出现了小的知识性错误,优待改进 2,经度地带性(教师以中国北方由东北大兴安岭向西到西北塔克拉姆干大沙漠的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为例讲解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纬向地带性,较好)

其他教师点评:此处应该强调前提条件,即是在同一条纬线上 3,垂直地带性(教师以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自然带差异讲解了以水分和热量条件为基础的垂直地带性规律,较好)4,非地带性(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以及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景观差异为例讲解了非地带性特点,此处可以略微讲解,不需要过详)

四、课堂小结(运用多媒体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小型知识网络)

五、课后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要求学生做课后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应该及时进行讲解)

总评: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教学内容丰富,注意了多媒体与黑板教学的合理使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师教学思路不够顺畅,讲解时间较长,而学生活动时间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较好的体现出来。

听课感想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黄冈市黄梅县“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听课活动,听了7位地理教师的精彩讲课,虽然短短的一天,然而受益匪浅,感悟颇深。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深深的为老师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教学素质所折服,下面我就针对今天的学习谈谈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为了便于评比,每位老师所讲内容都一样,上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老师们讲课方式各有特色,均有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活动得出答案,注重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研究环节,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比如,让学生分析讨论一些实际的例子,例如黄土高原上植被的破坏是如何使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得到了提高,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增强了动力。

教学上,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毋庸置疑的,教学语言比较规范、专业、精炼,学生能较好的接受其所传授的知识,能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教学方法上,教师不再只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而是多种教学方法并存,比如,有教师讲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演示一些图片、影片,让学生在观看后分组讨论得出答案,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再比如,在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后适当的布置一些练习题,教师指导学生当堂完成,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但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好的课堂氛围也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这次听课活动,我感悟比较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我们要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因为教的再好,学生不学,那也是徒劳的。有些教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很活跃,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很好,比如,有教师讲到地域分异规律时,让学生角色扮演,或者举一些很贴切的例子,说一些诙谐幽默的话语,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欢声笑语多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的教态也特别重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去教导学生,感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总之,通过今天的学习聆听,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严密的教学语言以及非常精彩的教学设计。我更深深地感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更觉得要虚心向各位老师们学习,汲取她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 篇2

梁志伟老师, 三十多岁, 是一位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朝气蓬勃的帅哥, 因长期兼任学校办公室干事而没有任教一流的班级, 然而, 这并不妨碍梁老师的学生在大考中创造佳绩, 总感觉梁老师上课教得轻松, 也不见其课下辅导得更扎实, 骄人的成绩从何而来呢? 猜想其课堂上必有奥秘。 恰逢学校开展人人晒课活动, 带着探寻梁老师独特教学魅力的冲动, 我迫不及待地和若干领导老师一起走进梁老师和他那些“差生”的课堂。

这节课讲的是《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课前, 梁老师已经编制了导学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这节课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展示交流。 课上得非常精彩, 上课过程中我校校长禁不住插言, 表扬学生“回答得真不错”; 课后几位副校长和老师们仍沉浸在教学内容中, 围在一起议论河流的治理问题不愿散去;在晒课活动总结大会上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面对全校教职员工给予梁老师这节课充分的肯定。

经过课后反复观看梁老师讲课的视频, 我总结梁老师的课堂魅力可用一个“美”字概括。 首先, 梁老师遴选了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景观图片, 例如风光旖旎的大烟山风景区、灯光璀璨的田纳西河航运景象、满目葱茏的自然保护区等, 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令人产生旅游的冲动;其次, 体态美。 这节课从头至尾, 梁老师始终面带微笑, 满眼是期待, 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 举手投足恰到好处;还有与画面、神态交相辉映的、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梁老师优美的语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活动, 语言是这种交流主要的载体。 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科学性;而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优美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数量。 梁志伟老师的课堂语言除了一般老师的逻辑思维严谨、条理性强之外, 还兼有诗人般的优美、播音员般的圆润。 语言, 是梁老师课堂魅力的突出表现。 下面选取三个片段欣赏品味。

片段一:引课。 在播放了“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和“三峡水库建成后拦截洪峰”的两段视频后, 梁老师满怀深情地说道:

“中国是世界上深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中国人民与水患灾害斗争的历史非常悠久。 追溯到上古时期有大禹治水;战国时期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都江堰一直在健康的运作, 一直恩泽着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 如果没有都江堰, 就没有后来的天府之国、刘备入川、三国鼎立, 甚至那段历史会因此而改变。 即使用今天科学家的眼光看, 它依然是科学的、合理的, 我们古人的智慧很了不起!

今天, 更令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是著名的三峡工程。 三峡水电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 使长江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 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但是我们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 我国已经进入科学论证、 即将开工的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墨脱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近三倍! 我们中国人还在大踏步地前进! ”

听了这段话后, 我感觉心潮澎湃, 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相信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一定被瞬间点燃, 并化作此刻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

片段二:学习“田纳西河的综合治理”的措施。 学生不理解“梯级开发”这一地理术语。 梁老师俏皮地说:

“很多同学不太理解, 开发就开发吧, 为什么是“梯级”? 大家看这幅图片 (白板投影) , “梯”就是“楼梯”的“梯”, 大家看这里 (指图)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这是9座大型的水坝, 像一级级楼梯吧? 水从上面的大坝流下来, 因为有一定的落差, 又有了一定的速度, 又有水能了, 人们又修一座大坝, 一直修、一直修, 9座大坝在发电, 9座大坝在防洪, 所以它的能力非常强!这是田纳西河治理的核心———梯级开发 (加重语气说, 随后沉默了10秒钟) !本来这里的水电如此之多, 但田纳西人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很多坑口电站;火电有了还不满足, 继续发展核电!水电加火电加核电, 最后的结果是本区成为全美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这里的电有的是!电一多, 价格就便宜了, 这就为后续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可能。什么工业?高耗能工业! 那企业就来吧, 因此形成了一条工业走廊。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直修、一直修”;“火电有了还不满足, 继续发展核电! ”“那企业就来吧! ”听了这样的话你能睡着吗? 你能不受感染吗? 学生能没有学习兴趣吗?

片段三:结束语, 关于家乡的母亲河。 梁老师说:

“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河 ———石河。 石河治理一期工程的成果我们已经有目共睹。 大家看, 这张卫星图片清晰地显示出石河下游的水域面积比上游大很多, 这是一期工程修建了橡胶坝 (拦水坝) 的结果, 之前石河的下游跟上游一样像条小溪流, 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水域;二期工程我们将再往北 (上游) 修若干座这样的大坝, 使石河全程都形成今日下游这样的水域景观, 大家可以想象那时山海关的湿地将会扩大多少? 我们的城市将平添多少美丽?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

此言一出, 听课老师们的脸上立即洋溢起对未来的憧憬, 相信学生的心中也被浓浓的乡情填满。

听课后我与梁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是教师, 要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并有不失时机向学生渗透的意识, 善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而增强刻苦学习的主动性, 即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是地理教师要把地理课上出特色, 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外, 还要多涉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民俗风情等广博的课外知识, 即把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东西, 持续保持学生对课堂、对课程的新鲜感, 燃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是地理老师可以追求课堂上的画面美, 既陶冶学生情操, 又感染激励学生。

四是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点,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一次听课我感觉收获很大, 原因是我把听课当做了借鉴吸收他人优点提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 带着 “研究”的态度去听, 把握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课前。 兵书有言: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若想赢得战争, 需要对敌我的实力心中有数。听课亦如此。教师若想强化听课的效果, 则需要在听课前充分了解讲课老师的情况和自己的需求, 从而确定听课的主攻目标, 有的放矢地进入课堂, 收到应有效果。

第二个时机———课中。 课中无疑是听课最重要的环节, 但并不是往教室里一坐就必然会收到满意效果。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听课教师要根据课前所选择的目标重点观察, 必要时要进行录音录像, 以便听课后反复研磨, 汲取营养。

花钟听课评课记录 篇3

《花钟》听课记录:

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的同时,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了吸引学生的情景,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鲜花并配有欢快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情感得到激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示范作用。在课堂中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贵有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花钟”这个词在学生眼中是陌生而又新奇的。疑问是自然生成的。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

这个问题问得好。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思考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样都是花开了,课文中的用词是非常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正在读的东西,而且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对花进行丰富精妙的描述,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学生启迪心智、放飞心灵、陶冶性情、提升精神,更加完美,从而更加体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课要体现出它的工具性,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加扎实。

“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说明了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学生不易读、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了适当的点拨、讲解,让学生能悟其义、悟其情,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对“大致”一词的感悟理解,远远超越了对一个词语的辨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进行大量的词语训练,不能为了教学词语而教学词语。强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词语,同时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

《花钟》评课记录:

小学音乐听课评课记录 篇4

听课评课教师:xxx

授课时间:20xx年9月23日

一 组织教学

同学们伴着老师的琴声律动走进教室,并唱师生问好歌。

二 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给学生放一首《国歌》,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谁唱的?(聂耳),并了解聂耳的生平以及《卖报歌》的创作过程,从而引入新课《卖报歌》

三 学习新课

1播放歌曲范唱,并介绍作曲家以及他的所在地。以及他的一些作品

2、教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课件:小毛头与《卖报歌》(图片与解说相结合)

1934年,在上海繁华的霞飞路上,常能见到一个瘦小的女孩,边跑边跳地大声通报着当天的新闻,吸引路人买报。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因见她的头发散乱,就叫她“小毛头”。由于她活泼灵巧,叫卖又特别动听,人们都爱到她那儿买。在过往的行人中,小毛头发现有一位叔叔像特别留意她的叫卖声。原来这位叔叔是作曲家聂耳,他正打算写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新歌哩!第二天,聂耳叔叔带着安娥阿姨来见小毛头,小毛头可开心了!叫卖声更加清亮:“卖报!卖报!七个铜板两份报!”几天后,聂耳叔叔又来找小毛头,把她没卖完的报纸全买下,高兴地说:“今天不用卖报了,我教你唱首歌吧!”“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真好听!小毛头很快就学会了。不久,聂耳叔叔请小毛头到电影厂的晚会上唱了首歌,歌声很快就传了开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全中国的小朋友都爱唱这首《卖报歌》。

2、再次播放乐曲,让同学把乐曲分成几个部分并用旋律线画出来

3、教师弹钢琴,同学用lu模唱

4、整首乐曲再听一变,并要求同学们用拍手或其他动作表现音乐。

5、学生学唱歌曲

6、表演创编

四 课堂小结

评课: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听了邱老师上的《卖报歌》这节音乐课后,我感受颇深。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教学设计巧妙,过程精确,以故事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邱老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2、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音乐知识教学恰到好处。例:在音乐节奏教学环节,巧妙结合音乐知识强、弱、渐强、渐弱等,引导学生识、记、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学生自主创编表演,其乐无穷。

听(陶艺课)评课记录 篇5

评曾老师的《精美的陶艺》——盘泥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2、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和掌握用盘泥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难点:能用盘泥条的方法做出结实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木制陶艺工具、陶泥、围裙、袖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1)提问: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吗?(2)揭示课题:盘泥条

2、发展阶段:

(1)提问学生会用什么方法来做泥条?(分组讨论)(2)学生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学生发言(4)教师示范搓泥条:

A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B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C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

3、强化阶段

(1)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A在压好的泥板上画出底部的形状。B用工具切割出底部的形状。C在底部上盘筑泥条并粘紧。

D继续往上盘筑,用工具或手指压紧。E整理口部。F装饰外形。

4、作业阶段:

(1)根据老师的要求,能用盘泥条的方法做出手形器皿或足形器皿。(2)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5、评价阶段

(1)展示学生作业成果。(2)教师小结作业情况。评课:

《詹天佑》听课评课记录 篇6

1、出示挂图(京张铁路图)

2、解读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交流

3、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思考

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文章那几个自然段讲了这方面的内容?

2、是什么力量使詹天佑不顾困难,不顾帝国主义的嘲笑,依然接受任务的?

3、指导朗读1—3自然段。

四、课内练习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那些困难?

拿来主义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篇7

校长听课评课记录

《拿来主义》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高一(2)班

执教时间:2007年4月26日上午第三节

【听课评课记录】

一、学生查字典,教师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评:直接入题,简捷,“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师生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

1.学生阅读1-4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评:有限时间讨论、学生补充发言、看书思考、当堂提问点拨等等,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这一主题。需要强调的是,陈老师将学生作为主体这一根本原则从头至尾贯穿始终,真正做到了学生的全程参与、全身投入。】

三、师生研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1.指名朗读第5-7节。

思考:①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2.齐读第7节,指导阅读8、9两节。

思考: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校长听课评课记录

3.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点拨)

【评:教给方法,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久而久之,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以后不需要教”的目的。】

四、教师总结全文,学生加深理解。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评:抓住重点作深入理解,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评】

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发现创新,激发兴趣

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中的一课。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二、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讲解 篇8

2010.10.29,有幸得以参加普陀教育讲坛(第一讲活动。听特级教师周飞老师执教的《新 文化运动》一课,与他所作的《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专题讲座。受益良多。

一、课堂印象

周老师使用的教材为岳麓版,学生对象为高中学生。印象之一:对教材的利用与取舍。

岳麓版历史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材框架为:陈独秀与《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倒孔家店”、鲁迅与《狂人日记》、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在教材原文上,我看到 了周老师的圈划、注解痕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周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思路与关注重点。通过课堂上周老师的板书,我们看到了他对教材取舍之后的重组:

一、运动的缘起

1、胡适的苦闷(危机、复辟、萌动

2、陈独秀的首倡

3、蔡元培的包容

二、运动的深化

1、文学革命(胡适倡导【形式】——陈独秀呼应【内容】——鲁迅实践【两者结合】

2、德先生和赛先生

3、打倒孔家店

三、运动的意义——“人”的运动

重组后,教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印象之二:具有吸引力的切入

在整个教材重组后,周飞老师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切入口——胡适。

上课之前, 周老师首先播放了视频 《晋元中学百年历史》 , 其中提到了胡适曾在该校任教国文。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了铺垫。整堂课使用了大量的胡适日记,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日记及相 关史料信息,准确地描绘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由缘起到尾声的全部过程。这就是周飞老师在 讲座里提到的,要找到一个最适切的教学创意,而且,这个创意从导入开始,就要给学生以 冲击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印象之三:史料运用

课堂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大量史料的使用。这些史料,除了胡适日记,还有引自当时的杂 志及报纸的相关文章, 有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油画, 甚至有来自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来源之多, 令人咋舌。尤其是这些史料都很典型。学生通过解读它们, 能够获得明确的认识。这令我非常惊讶。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寻找典型史料一直是一大苦恼。有时找到一幅图片或 一段文字,又往往不能确定其来源。讲座中,周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史料,大部分并 非专为这节课而寻找得来,更多的是平日生活中的积累。平时读报读书,看到了可作教学资 源的内容,就作笔记,或留下线索,以备今后上课之用。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以及几 幅油画,就是这么积累而来的。周老师也提到了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史料,却查不到来源的 情况。他的解决办法是想尽各种办法一定要查到。去图书馆,上网,询问所有可以给予帮助 的人。课堂中使用的一幅名为《宽容》的油画,其来源及相关信息,就是由一位英语老师为 他解决的。这些话,引起我的深思。

印象之四: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在讲座的末尾,周老师给我们出示了他为这堂课做的一些其他设想。并解释了最终选择使用 “胡适创意”的理由。他的经验是,要在不停的试讲中,找到学生最能理解也最有兴趣的方 式,据此调整教学设计,寻找上课的感觉。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常常任教多个班级,并非 没有不断调整的机会。但要真的做到把每一堂课都当作试讲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仅要有 这方面的强烈愿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长久努力与积累。

二、教学片段节录 片段一: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 ,提示学生观察、提取历史信息 ——年代:辛亥革命前(判断根据:留辫;人物特征:中间一位外国人姿态散漫、神情倨傲, 其余的中国人正襟危坐(提取信息:此时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方法启示:读图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重要图片信息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

片段二: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由缘起转向深化

教师出示油画《北大钟声》(沈嘉蔚, 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图片信息:新旧学者济济 一堂。教师追问:北京是当时中国首都,应当主要提倡何种思想?蔡元培三顾茅庐把陈独秀 请到北大并任命他为文科学长,说明了什么? 启示:追问将学生的思考转向深入。片段三: 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了解在当时进行语言、文字之变革,需要极大的勇气

教师举例“汉字整形”新闻

启示:通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今天发生的事情,来理解过去时代变革之困难。可以最大 程度地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认知。(周老师课后自评:“汉字整形”事件学生并不太熟悉, 可以再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认知难点

片段四: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水变成水蒸气听课评课记录 篇9

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擦出一道水的痕迹 问:有什么变化? 生:水被吸收了 生:变成水蒸气了 教师出示图片:下雨

师:下过雨后,地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流入下水道了......)如何用实验证明水蒸发了?

教师出示照片:玻璃鱼缸中盛有半缸水,在图片上画出了水位线 教师依次出示第一天白天、第二天晚上、第七天白天、第十天晚上、第十五天白天鱼缸中水位的变化?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 生:水蒸发了,变成了云 教师板书

齐读: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叫做蒸发。现在谁来解释黑板上的水去了哪里? 生:水蒸发了。

在书上画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展示学生作品

师:水蒸气能不能看得见,摸得着?

怎样用实验验证水蒸发了?怎样给水加热,需要哪些工具?

生:用不容易烧坏的瓶子、蜡烛、铁勺子、倒一点水

教师出示材料:铁勺、量杯、滴管、蜡烛、打火机(演示用滴管滴3—4滴水)

出示实验步骤:

1、用打火机点燃蜡烛

2、用滴管在铁勺内滴3—4滴水

3、勺底放在火苗上加热

4、小组成员轮流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讨论: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手会感觉烫、打火机会烧到手 出示:实验要求

1、不加热的成员认真观察,轻声交流

2、注意安全,眼不要靠近火焰,手不触碰勺底

3、蜡烛点燃后知道小组成员都做完实验再熄灭

4、实验结束,熄灭蜡烛,材料摆放整齐。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水蒸发你们看到了吗?)实验中实际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铁勺把蜡烛压灭。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嘴巴呼气会把蜡烛吹灭......生:勺柄有些颤抖......这个实验和老师的金鱼缸实验有什么不同?(加热蒸发得快)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水蒸发快些? 出示图片:干手机

晒衣服

师:江河湖海中的水每天都在蒸发,会干吗? 生:不会,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教师板书

齐读“凝结”的定义 如果用实验来证明怎么做?

师演示:在一个小烧杯中倒入热水,再扣上一个大烧杯 你发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水蒸气(冒烟、雾......)看到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板书

教师介绍水和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评析:

我想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该是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最后的环节中教师演示水蒸气的凝结的实验中,那个盖在小烧杯上面的大烧杯底部出现了一些小水珠,学生仍然会认为那是水蒸气,也就可以说明在学生对于蒸发和水蒸气的科学概念是模糊的。

分析原因要从头看起了:

作为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用的是在黑板上擦出一道水痕和图片出示下雨的情景,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算作是纯粹的蒸发,因为黑板和地面都可以能吸收了部分的水,学生所以即使学生说是被吸收了也不能算错误的,再者水的蒸发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在没有让学生弄明白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之前,学生是不太能够理解蒸发的,虽然他们会说。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前概念中的水蒸气很多时候指的是那种类似于做饭的蒸汽那样的东西。

接下去,老师想告诉学生,水不是被什么吸收了,其实是蒸发了,于是出示了教师拍的照片——金鱼缸里的水。先不说这种让学生认同的方式是不是合理,且看了标在照片上鱼缸旁边的水位线就觉得不够科学,因为每次相机每次拍摄的位置和角度不可能完全相同,每次的水位线有什么可比性呢,还不如直接画在鱼缸上。再有这样说实验的方式还是不如让学生提前在家里做一次更好。

到这里,教师采用让学生齐读的方式认识什么是蒸发,其实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的,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于“蒸发”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在这里,教师还应该追问一句的“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蒸发的过程?”,让学生用感官进行感知,我想这种情况下感知不到什么恰好是最好的感知,而不应该是老师在后面的教学中用简单的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两次说到了“看不见摸不着”)来强调的。

接下来的用铁勺加热,加快水的蒸发,从实验的指导和实验后教

师的提问,依稀可以感觉到教师自己似乎还没有明白实验的目的。这个实验和前面的鱼缸中的水减少的实验对比,应该是为了说明:加热水可以加快水的蒸发。如果想说明蒸发需要吸热,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在学生的手上摸一点水,用嘴吹一吹,手背上的水蒸发了,手背有一些凉。

给铁勺加热让水加快蒸发是本节课的重点吧,教师的指导分外细致。困难也估计的足足的,实验后还有专门针对困难的反馈。个人觉得还是有些小题大作了,其实学生说来说去的困难还是怕烧到手,教师只需在实验前稍加演示就可以,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把“凝结”的实验作为分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看到烧杯底部的小水珠,比投影演示效果要好的。那些水雾是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的,通过对比,学生就可以感受的此“水蒸汽”不是彼“水蒸气”的。

总之,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真正理解了“水蒸气”是什么,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自然也就明白了。

再加一句吧,即使到了最后,也不能肯定黑板上的水的地上的雨水就是蒸发了,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引入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呢!

说说这节课的优点吧,喜欢这位年轻教师很有穿透力的声音和教学热情,是我缺少了的,还有那个估计困难和反馈困难的环节,还有教师选用了量杯和小滴管用在加快水的实验中,尤其是老师在演示向铁勺中加水中,清楚地数出“1滴、2滴、3滴”,对于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只能说明了老师的不成熟,但是一位有

听、评课记录、听课感想 篇10

听课记录

一、新课讲授 伴随这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视频,耀宏老师带领学生一同进入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搜索”,并提问学生经常用的搜索引擎有那些?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上网搜索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官方网站,同时邀请学生进行演示,从而展示搜索的方法,老师借助演示,播放幻灯片显示两种搜索的方法:1.分类目录查找法 2.关键字查找法。在得出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任务练习,从而自己得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由学生自我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在学生们大体了解了两种方法后,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熟能生巧,教师布置了4项课堂任务,要求以小组方式进行完成。

二、总结 在教学尾声,教师要求学生自评,并说说自己的自评分数以及为什么评这个分数。最后,以搜索自己喜欢的歌曲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教师播放的视频回想自己是怎样搜索的,并且联想到小学所学的搜索引擎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出两种搜索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总结知识的能力。根据小组完成四项课堂任务

促使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中学信息技术评课笔记

听课建议

优点:

1、以视频的方式引入新课,教学生动并且加强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搜索引擎使用,教师把握有度,小学讲过。

3、通过学生自己做练习得出两种搜索方法的优缺点。

4、以小组方式进行本课4项任务完成。

5、学习后的自评。

6、以搜索喜欢的音乐,利用两种搜索方法其一结束本课内容,缓解上课气

氛。

缺点:

1、对于无论什么课程来说,都需要有上节回顾内容。

2、两种搜索方法的优缺点,教师总结大意,教学过快,因多请几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3、在最后四项任务分配中本人认为如分为四个组各组完成一题的方法应该不会耽误很多时间,最后邀请四组成员上台演示并讲解。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个人有所启发,在上课时,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视觉效果或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合理的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总结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总结能力,从而使老师成为教学中的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通过一节课的紧张学习,最后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本节小结以及回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它是组成一节课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细节方面,要细心处理,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想想学生为什么会有另一种看法以及认识,从而进行正确教学。

立足课堂 注重实效 发展教师 突出指导

——2010年上半年中小学听课组工作总结

义务教育科

在义务教育科、各学区和各学校的积极努力和密切配合下,2010年上半年中小学听课组工作圆满完成。听课组工作得到了中心领导的指导和各学区、各学校的大力支持。

中心王主任在主任办公会上多次对听课组工作进行肯定,并对听课组工作提出要求。他希望听课组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维,力求最大工作效益。高树忠副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组工作方案的拟定,出思路,指方向。在高主任的指导下,义务教育科与学区、学校就听课形式、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综合各类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2010年中心中小学听课组工作安排》。

各学区在听课组工作中积极发挥组织、实施作用。坚持以《2010年中心中小学听课组工作安排》为指南,精心挑选听课组成员,周密安排各校听课方式,严密组织听课活动。各学校认真听取评课意见,详细做记录,并表示把听课组的意见认真、及时地加以落实,反映了学校领导对听课组对课堂教学的高度重视。2010年上半年中小学听课组工作呈现出注重整合梳理、注重交流指导,注重内涵发展,注重模式创新,注重教学质量等特点,还具有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学常规资料规范详细,听课组交流注重坦诚、深入等突出亮点。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特点

1.注重梳理整合,突出工作高效

本学期听课组工作注重开展了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听课组工作与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相结合。在听课组工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例如:4月24日在龙岗小学召开的特色学校推进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授课、教师论坛、校长阐述四个方面,与中心所有小学的校领导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相互交流,给以启发和借鉴。5月18日,在25中听课组活动中,义务教育科牵头,把中心内部共同学习杜郎口经验的相关中学,如40中、30中、34中、65中等学校召集在一起,就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及存在的困惑和相关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受到了这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欢迎。②听课组工作与教学开放日活动相结合。听课组听课活动与教学开放日活动的融合,达到了听课组检查指导的功能,也起到了搭建平台,校际间交流学习的目的。4月20日,65中开展教学开放日。各学区所属学校和直属学校的教学校长、骨干教师等200余人参与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教师主题研修和校长解读三个环节,使参加活动的领导和教师全面了解了65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受益匪浅。③听课组工作与基本功达标创优工作相结合。在开展听课组工作的同时,注重了小学教师基本功达标创优工作的检查和验收。课堂中,注重考查教师的学科基本功;交流中,注重考查教师的自我反思;检查资料的过程中,注重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听课笔记,注重检查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资料。④听课组工作与省标准化学校验收工作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帮助、指导学校顺利通过迎检工作,义务教育科在《2010年中心中小学听课组工作安排》中,就对省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与听课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进行了安排。在听课组活动中,对已经通过省标准化检查的学校资料进行了后续内容检查,对未进行省标准化检查的学校资料进行了悉心指导和交流,并为这些学校搭建借鉴和提高的学习的平台。

2.注重交流指导,突出研讨反馈

①加大交流面。为了扩大学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指导面,初中听课组改变了以往两个学区联合听课方式,本学期尝试着三个学区进行联合听课。萨中学区、让北学区、龙北学区联合,乘风学区、杏南学区、八百垧学区联合。联合的学区多了,听课交流可以选择的学科教师相对就多了,听课的覆盖面就大了,指导的课堂数量就多了,听课组各级人员的相互交流也增多了。②加大培养力度。本学期听课人员的选择上,义务教育科做出了明确要求:教学校长的抽取次数要减少,其他人员如主任、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的数量和次数要相应增加。各学区在听课中,尽可能安排相同年级教师进行听课交流。基于教材熟悉、进度相同基础上的交流,更多一份深刻和坦诚。交流双方都表示:这样听评课挺好,互相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感觉自身有了很大提高。本学期共605人次参与听课,其中主任、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为390人次,占60%,比去年全年多21%。③加大青年教师指导力度。10月份,中心拟定要进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听课过程中,加大了青年教师的听课指导力度。如在创业小学、乘风二小、杏南六小、杏南一小、东湖二小等学校,听课组都在主题听课中,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地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听课力度。④加强主题管理。针对以往听课组中发现个别学校在确立听课主题时,缺少理论高度和实际操作性,偏离课堂实际的情况,在《2010年中心中小学听课组工作安排》中,义务教育科明确规定:主题听课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人员、课题、学科等方面进行研讨确定听课主题,并形成文字材料向学区申报。学区经过论证、审核后,上交义务教育科。义务教育科进一步审核、确定、整理,最后形成学校的听课主题。各学区严格把关学校的听课主题与确定学科和内涵,在充分沟通、整改下,较好地完成了主题的制定。如火炬小学的坚持发挥“写字”和“电脑绘画”的优势办学主题;龙北二小以“创特色校、上特色课”赛课活动探索特色办学之路主题;萨东五小的“情智课堂”、八百垧七小的“幸福教育”、庆新小学的“课堂上创设公平教育”、萨中一小以“油魂”为主题的特色创建等主题,都得到了学区的指导与建议。⑤加强反馈力度。在听课组反馈形式上,今年也有所改变:一是交流层次分明。听课后,先是听课者与授课者进行细致交流,然后是听课者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是与听课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开反馈会进行交流。二是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听课组小结要求署名上交,并挂在中心内部义务教育科网页上,供所有学校学习交流。对听课学校的整改措施,也将逐步挂在网上,供学习参考。3.注重内涵发展,突出学校特色

在中心提出创建特色学校后,义务教育科把特色课堂的听课与指导也作为工作重点,中小学听课组注重课堂中教师教学对学校特色的体现。如让北一小结合办学特色“赏识伴我成长”,确定了营造赏识氛围,彰显“趣、实、活”特色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师们精心设计评价的语言,充分落实三维目标,凸显教学主题。西苑小学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校的“优化教育要素,为学生乐学奠基”办学特色,确立了优化课堂教学,突出“乐学”特色的听课主题。教师们在课堂中采用“乐学”的教学策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34中学的以“生本课堂”特色教学模式和“生本管理”特色管理模式,创建和发展学校的“生本教育”特色;65中的本土化教学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六环节”为手段,用优质的“课堂产品”服务学生,创建“生态校园”的整体特色;64中的“让歌声伴我成长”特色创建方案,通过“唱红歌”达到“以歌立志、以歌立信、以歌立诚”的目的等都是从创建课堂教学特色入手创建学校整体特色,最终实现特色学校的目标。

4.注重模式创新,突出教学效率

各学校十分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景园中学率先行动,内化本校经验,结合学习即墨二十八中学的体会,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并及时进行研究、探讨、总结,逐步完善。在中心听课组深入学校听课后,36中学积极响应,发挥学校规模大,同学科教师人数多的优势,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47中学通过开展说课、讲课、教学反思三个环节组成青年教师模式课比赛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让北二小就中心、学区两级听课组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结合反馈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历开创性地提出新的课堂操作模式。58中学的“人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习、归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5中分析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立足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心组织的听课活动中,得到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肯定。30中学充分提炼本校经验,总结出自己的“导学案”和教学模式,并积极实践,不断改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5.注重教学质量,突出交流指导

本学期,中心听课组注重加大对初

四、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的指导力度。初中听课组围绕初四年级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复习中的效率提高问题。义务教育科、学区组织听课组深入到景园中学、3中、8中、14中学、24中、30中学、46中、52中、66中学的初四毕业年级,针对不同主题进行听课交流指导。通过共同听课、共同交流、共同研讨,集中大家的智慧,为“如何提高初四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小学听课组侧重对小学五年级与初中中小衔接和学法指导进行了交流。在听课人员的安排上,学区主任和骨干教师、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中层主任和教研员进行结合。在交流中,有理论的指导,有经验的碰撞,有问题的研讨,有方法的借鉴。听课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得到增强,同时为毕业班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扩大了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突出亮点

本学期共听课45所中小学,其中27所小学,18所中学,听课1485节。从听课中发现:

1.教学基本功扎实

在经历了中心几届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基本功达标创优工作等基本功专项专门训练外,各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十分注重教师基本功工作。一是在课下,加强对粉笔字、钢笔字等基本功训练。如杏南三小、实验小学等学校,在走廊里摆放着教师每周的粉笔字训练小黑板,在墙壁上,悬挂着教师钢笔字训练字帖。二是在课堂上,注重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良好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及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使用技能为教学添色。如景园小学茉莉花教师在数学课上,随手而画简笔画,栩栩如生;新三小学英语教师屠红英板画形象直观;40中学语文教师谭亮的《大胆想象,写出个性化作文》一课,语言生动、幽默而又富有感召力。在萨东二小听课,正赶上临时停电,所有课件都无法使用,但教师丝毫没受影响,没有多媒体辅助的教学,一样精彩: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乐观、豁达的态度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调控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魅力的课堂。

2.教师观念转变

多数教师能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如龙北四小一年级数学教师刘阳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改变了教学中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三十中学初四数学教师曾令庆、四十中学初四物理教师李海凤、二十五中初一数学教师王海燕,新潮学校六年级数学教师张丽秋,八百垧四小教师金英淑,杏南二小教师韩建红在课堂上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三少三多”:即“教师讲的少,学生讲的多;教师写的少,学生动手机会多;教师站在讲台上少,深入学生中间多”,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3.教师重视交流

各校教师接受了听课组的多次听课,已经由挑课上,跳课上,转变为按照正常进度走,由注重评课的结果转变为重视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重视交流的过程中,自我在教学设计上、课堂调控上、学科整合上等方面的提高。教师们认真记录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指导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教师们也向听课者请教了一些教学上的困惑。团结二小、乘风七小听课时,语文进度正赶上诗词课,教师在交流时,主动提出想借机锻炼自己,希望听到更多更好建议,提高自身诗词讲授水平。乘风三小语文教师张於、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刘岩等青年教师表示,通过听课交流,自己有很大进步。4.集体备课有成效

学校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学科组教师按计划和要求进行常规集体备课,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个案,展现了教师风采:如42中学的数学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就是集体智慧和个性差异的共同结晶,相同的课件,相同的进度,但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特色,体现出集体备课的效果和教师高超的业务素质。46中学初四语文学科4个人,同一节课,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实现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相同的教学效果。12中学的初四教师无论是教材处理,还是课堂的实效性,都体现了集体备课的特色,紧紧抓住中考知识点,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具有梯度的习题,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突显学校团结协作保质量的办学思想。景园小学“快乐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融汇贯穿于各个学科中,学校注重以集体备课夯实教师基本功,卓有成效。5.常规资料规范

经过这两年义务教育科和学区的检查指导,各校的教学常规资料已经基本上完善。计划类资料方向明确,指导性强,落实到位;记录类资料,专人负责,记录详细;教师资料,格式规范,要求细致,检查到位。龙北一小创新《校本培训记录》,把教科研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网上自学、教学反思、评价语言、钢笔字和简笔画等有效整合到一个记录本上,教师按月完成,便于资料的整理。八百垧五小、创业小学、42中学等学校对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有力地保障了教学。

6.学区组织精心

各学区对听课组工作认真组织,确保质量,坚持指导性听课和检查性听课相结合,评课具体,把优、缺点和改进意见恰如其分地提出来,为学校改进教学,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作参考。龙北学区组织新潮学校听课活动,安排周密,组织精心。乘风学区在东湖二小的听课反馈会上,针对学区内的英语教学,邀请市知名教师做了专题指导。让北学区、萨中学区分别在让北二小和西苑小学、萨东五小听课过程中,就特色学校主题与课堂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八百垧学区、杏南学区在听课反馈会上,就针对省标准化学校资料检查的准备,做了专门指导。本学期,学区共有105人次参与听课组工作,深入课堂听课257节。

三、努力方向

1.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创新,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空间还留的不多。有些课堂,教师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与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不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得不充分。尤其是简单易懂得知识教师还舍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不重内涵

听课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堂当中,为了追求环节的完整、听课的需要,设计了一次或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要么3-5分钟,要么甚至不到1分钟,这样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合作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要求,看似很热闹,其实学习的投入性、目标性、实效性不强。希望教师们在实际教学时,能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一些难度不大,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用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去解决。教师要多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手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评价语言欠丰富,评价功能发挥不够

教学评价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评定、启发、激励,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人,教学评价语言应该成为激励和引导、启发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听课中发现教师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内容比较单一。希望教师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做到评价语言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评价语言注重激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评价语言注重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评价语言注重发展,指引学生勇敢向前;评价语言关注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4.学校特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还需进一步研究

从听课组的听课情况上看,在特色与课堂的结合上,效果不太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反应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不能体现特色内涵;有的反应在教师的理念里,还不能充分理解特色方案的内涵;有的反应在特色内容与课堂的结合模式太宽泛,教师难以把握。希望各学校能深入研究特色与课堂的切入点和结合处,做好校本教研,让特色因课堂而彰显生命,让课堂因特色而散发光彩。5.听课方式还需进一步创新

各学区组织实施听课组工作,都非常尽心尽力,布置、安排的很详细,人员选择注重层次分配,课节设置符合听课主题,反馈交流注重实效,听课小结把关严密。但是,各学区都按照一个模式在组织工作。希望各学区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学区内学校特点,充分发挥学区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下步工作

1.学校要继续落实校本培训,开展好集体备课

各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重点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要以灵活的方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学校领导一定要参与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的内容,使集体备课达到实际应有的效果,还要鼓励、引导教师在吸收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主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

2.学校要继续加强后续整改力度

各学校要对中心中小学听课组提出的建议,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整改。要在开学初上交听课后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总结。义务教育科要挂在科室网页上,供各校交流参考。

3.学区要创新开展听课组工作

各学区要积极创新工作形式,力争把听课组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掌握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梳理和制定出详细的解决措施,并积极地与中心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相结合,切实可行地帮助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4.科室要继续加强专题听课方式

上一篇:中央空调销售安装合同下一篇:传神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