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抒情散文

2024-08-27

玫瑰花抒情散文(通用12篇)

玫瑰花抒情散文 篇1

玫瑰花抒情散文

从出生到现在,我喜欢过很多花,却只爱过一种花,它叫玫瑰。

打从记事开始,老家院子的墙角便多出了它,一棵玫瑰树。每每到了5月的第一个清晨到来,那绿油油的玫瑰树上,便绽满了一朵又一朵的红玫瑰,晶莹的露珠在叶与花间滚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每一朵玫瑰花都在微风中竟相展示自已的.舞姿,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使人心旷神怡。我对它甚是喜爱,每每望着它,都能忘记了时间。记得有次,年幼的我甚至忘记了玫瑰树上那一根根的小刺,伸手便要去摸那朵最夺人眼球的红玫瑰,却不料让我那根小手指头也染上了和它一样的颜色。自此,我便不再爱它,这带刺的玫瑰。

在我小学三年级,那个水仙花盛开的日子,我见到了它,我最喜欢的花,梅。它被他栽在了院子的中央,在那棵玫瑰树的右下方。我在院子里见到它的第一眼便喜欢上了它,它是那样迷人,这时候,玫瑰已经谢了,于是,满院都是它所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香味。

我就这样看着它,以至于忘记了时间,浑然不觉他已经站在了门口,看着梅花的方向。我以为他也喜欢梅花,就问他是否在赏梅,他却笑笑,说他不是在看梅花,而是玫瑰树。我疑惑不解—一一棵已经花朵儿已经凋谢的树有什么好看的?于是我没有再去理他,他也只是笑着,没有说话。

时间慢慢过去了,玫瑰树渐渐被我冷落,唯有他,仍然每天乐此不疲地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玫瑰树的方向,直到他,我的曾祖父,他的微笑被定格在了墙上的照片里。

上了初中,一次寒假回家,带着小表弟到院子里玩,他也像小时的我一样喜欢梅花,而我,却一时兴起想看看玫瑰,我站在门口,却突然发现,玫瑰树已经没了……而这个方向,却正好能看到小表弟!我就这样呆呆地看着,看着,直到回忆的感伤从心底涌出。

这次,我又爱上了玫瑰——我想再看看它,可惜,没有机会了……

玫瑰花抒情散文 篇2

关键词:优美抒情,美学特征,演唱处理

引言

艺术歌曲”一词最早产生于德奥, 德国浪漫主义初期流行的结构短小, 歌词精美, 旋律和伴奏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作品称为艺术歌曲。它的特点是:着重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 非常讲究诗歌、旋律及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 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富于诗意。对中国来讲, 艺术歌曲是“舶来品”, 以青主, 赵元任, 黄自等人为开拓者, 在发扬五四精神和继承欧洲浪漫主义歌曲传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黄自先生本人对艺术歌曲的特点概括为:“务必要使音乐的意趣、节奏、句法等等一一与歌词吻合, 毫厘不爽。同时还要利用和声、伴奏将情感很透彻的表现出来。艺术歌曲的伴奏总是很复杂, 因为非此不能为歌词造出适当的背景。”2抒情歌曲是黄自全部音乐创作中特别有艺术价值的部分。黄自先生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 音乐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帖。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演唱黄自的艺术歌曲带来一些帮助。本文从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创作特色来讨论黄自音乐的美, 并继而探讨《玫瑰三愿》的演唱处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艺术歌曲及《玫瑰三愿》产生的时代背景。二、《玫瑰三愿》的创作特点及美学意韵。三、《玫瑰三愿》的演唱处理。

一、《玫瑰三愿》的创作背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社会处于十分动荡的战乱之中。内忧外患,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反映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的题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主题, 《玫瑰三愿》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6月2日, 是一首由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人龙七 (龙沐勋) 字榆生, 时为国立音专文学老师, 1932年三四月间“一二八”淞沪战争停战后, 先生到校园上课, 见到校园里满地凋零的玫瑰, 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黄自先生随后谱成了曲, 歌曲生动刻画了一位柔弱无力、不甘命运安排的女子憧憬美好未来, 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的心境。旋律委婉跌宕, 词曲紧密结合, 情景交融, 特别是精细的速度、力度安排为演唱者提供了发挥歌唱技巧的良好条件。

二、《玫瑰三愿》的创作及审美特征

(一) 创作特征

1、曲式结构

此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段是叙事的段落, 音乐明朗安静而典雅, 在钢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中, 把原来的E大调6∕8拍子改用了9∕8拍子。描绘出玫瑰花温柔的吐露芬芳、宁静的绽放, 优美抒情略带伤感。“烂开在碧栏杆下”把玫瑰花显得更加娇艳夺目, 绚丽多姿。

第二段是玫瑰的“三个愿望”调性直接转到了升C小调上, 从音区到力度是迂回而上。力度从中强——弱——强, 音区从e2——升g2, 感情越来越强烈。

2、词曲融合分析

第一乐句“玫瑰花, 玫瑰花”, 两遍重复同样的歌词, 黄自做了二度模进处理, 让人听来似玫瑰花在轻轻的叹息。后一句又出现了“玫瑰花, 玫瑰花”是对第一乐句情绪的进一步深化。“烂在碧栏杆下”以高度的模仿歌曲动机进行音程和节奏上的变化, 描写出了玫瑰花的娇艳。这个两叹一唱的乐句, 温情而又安详地描绘了玫瑰花灿烂盛开的绚丽多姿。第二段“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是第一个愿望, 音乐平稳委婉、气息悠长、情绪略显激动。旋律发展很平静舒缓, 可是到“妒”的出现, 作者采用了六度大跳来强调, 随后旋律急进下行, 节奏也稍显紧张, 好似要迫不及待地说出下面的话语。“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比较温柔, 音乐恳切、优美、饱含温柔, 表露出玫瑰温柔可爱的一面。“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是全曲的高潮, 有无限感慨之意。更明确的说出了玫瑰的心愿, 于是把“红颜”二字尽可能的突出出来, 这里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 并且此后一直保持在较高的音区, 节奏也忽然慢了许多, 所以要特别强调这几个音要保持, 作为全曲的高潮,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玫瑰花那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留恋生活的热情, 也表现出了希望保存生命的强烈愿望。当旋律运用模进和重复发展将情绪推向顶点后, “好叫我留住芳华”的旋律跌入低音区, 节奏舒缓小音程进行, 仿佛一声哀叹, 使人联想到自己对身世的伤感。最后乐曲在微弱的、充满期待与留恋的旋律中结束。

(二) 美学特征

黄自先生力求民族性, 群众性和时代性的美学思想, 体现了“客观的音乐美”和“主观的音乐美”兼具的审美追求在《玫瑰三愿》有如下体现。

1、钢琴伴奏中和声的民族化探索, 四六和弦中突出的四度音程的音响与中国传统音乐特质的某种内在联系, 所以运用四度叠置是我国早期作曲家在追求和声音响色彩民族化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在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中, 多以倚音、延留音等外音的形式构成四度叠置的和弦结构。

2、歌词意境与音乐形象的塑造, 采用现代诗人龙七的一首诗, 运用娴熟的音乐创作手段, 创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少女形象, 玫瑰花就象征着美丽的少女。

3、节律与歌曲节奏相得益彰, 例如《玫瑰二愿》的开头, 他把四个“花”字放在切分音上, 而“瑰”字用在附点节奏上, 形成一种有层次的低声赞赏的语气;黄自对每个重要字的安排都非常细致, 并力求贴切, 引起我们对玫瑰花的同情、怜悯, 同时也感叹时光流逝不可挽回的悲观思绪。

三《玫瑰三愿》的演唱处理

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注意研究歌曲本身的发展手法, 情绪及力度的起伏, 演唱时要注意分句与呼吸, 乐曲中有大跳音程, 又有6次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 演唱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作品中有的词句甚长, 演唱者的呼吸量不易满足文句的表达, 若换气位置不恰当, 就会破坏音乐原有的意境, 使演唱此曲失去了作者原意。具体做到以下:

(一) 根据歌词准确定位情感表现

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 常常拿到歌谱就开始识谱歌唱, 这个习惯很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大声朗读歌词,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体会歌词内在的和潜在的涵义, 并通过联想、体验、感受来充分地演绎歌曲。通过朗诵歌词, 我们了解到《玫瑰三愿》中的玫瑰花指代的是在封建社会下受压迫的女子。通过玫瑰花的三个愿望刻画出了一位柔弱无力却又不甘于命运, 渴望美好生活的女子形象。在演唱时要表现当时女子那种被奴役的、被压抑的心情, 更要释放一种追求自由却又充满畏惧的情绪。

把握谱面上的表情记号也是准确把握歌曲情感的重点之一。《玫瑰三愿》是E大调。第一遍“玫瑰花, 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是P (弱) 。而第二遍演唱时就是mp (中弱) 比上一句要强, 且“开”字有rit (渐慢) “下”字atempo (回原速) 。第一个“我愿”poeoagitat。 (稍微激动) , 第二个“我愿”contenerezza (用温柔柔情) , 第三个“我愿”是f (强) , 是三个“我愿”中高潮。“红颜”ten (保持, 表示要唱足该音符时值) 。“好教我”rit (渐慢延长) p (弱) “留住”atempo (回原速) , “芳”无限延长并做渐强渐弱, “华”字pp (很弱) , 歌曲结束。

(二) 根据歌曲的发展巧妙运用声乐技巧

1、巧用气息

《玫瑰三愿》打动人之处在于三个“我愿”, 要唱得真挚感人。这三个乐句语句较长, 需要在每句的中间换气, 这样可以使感情更充沛。

2、运用混合腔体

《玫瑰三愿》是首典雅精致、含蓄内敛、诗情画意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时应该运用混合腔体, 主要是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使用, 可以使声音明亮圆润富有金属光泽。也不能忽视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可以支持头腔和口腔共鸣, 从而使声音显得厚实、有力度。

3、注意咬字吐字

《玫瑰三愿》中主要的字有“花”“下”“打”“华”。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 属于开口呼。开口呼的演唱主要用力在喉部。要注意口腔打开, 发音圆润丰满, 口型保持不变, 直到整个音唱完。

4、注意音色

整首歌曲音色处理要细腻, 才能准确把握歌曲的原貌。“玫瑰花, 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干下。”中的“瑰”字是重音, 要唱得圆润光滑。声音犹如叹息又似断似连、缠绵不断的感觉。玫瑰花的三个愿望在演唱上辗转迂回, 音色上更是变化起伏。第一句“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情绪要激动, 音色可以明亮又包含激情表现出祈求渴望的情绪, 力度要比之前的力度强。第二句“我愿那爱我的多情的游客莫攀摘”音色要柔和, 表现出玫瑰花自顾自怜的含羞情绪, 力度也相对弱化。第三句“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是整首歌曲的重点语句, 前面的两个“我愿”都为这一乐句做铺垫。情绪和力度都达到最高潮, 音色上表现出玫瑰花热情的期待着自己愿望的实现。最后一句“好教我留住芳华”, 音区降低, 力度减弱。音色中要表现出女性的无奈与失落, 但心中又存有一丝渴望的情绪。

结语

我这里仅用抒情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做典型代表, 他的各类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手法上虽然有差别, 但其整体的风格却有很多相似, 这些都体现了黄自先生创作的独特性。本文仅是笔者个人观点, 不够详尽之处, 请专家老师指导批评。

参考文献

[1]上海音乐学院编辑小组著《黄自遗作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2]上海音乐学院编辑小组著《黄自遗作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3]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 2002年第3版

[4]吴祖强著《曲式与作品分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第1版

[5]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玫瑰花散文 篇4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台阶旁边的庭园中看到玫瑰,各式各样品种的玫瑰都有,洁白的花薷正含包欲放,当然有些早熟一些的玫瑰花薷已经淀放,难怪刚走进庭园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清香,我们几乎顺着这股扑鼻的芬香来到玫瑰旁边。有冲动的同事,随手采摘起来,拿回家在房间里的窗前书架上挂一些。整个房间顿时香气夷人,人坐在里面,感觉心胸开阔起来。

其实这种玫瑰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特别的难养,在台州太普遍了,盆栽,种植都有,普通的不能再普通。随便人家的阳台,园子都有见到。品种也有许多种。在园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品种据说目前已经发展成了2万个,极大地丰富了日常人们的美化生活要求。玫瑰不仅花香,而且可以入药,装扮你的庭园,点缀你的阳台,在假日休息的时候,你可以在其中大显身手,忙碌一番,感觉生活也挺有意思的。

邻居小王就是这样一个爱好花的人,年纪二三十光景,在他的院子里就种植着许多花与树。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在街道上远远望去,一枝红梅入墙来,小鸟在他家房门屋前叽叽喳喳地叫着,每当玫瑰开花的季节,来到小王家,仿佛置身于这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令人陶醉,王大伯就会给街坊左邻右舍送一些玫瑰来,让我们增添下春天的气息,我们特别喜欢小王的院落,有事没事都喜欢在那院子坐坐,看看小王与王大伯,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花茶,有时候就在他家的庭园玩麻将,打牌,好悠闲,时间久了,我们在小王一家的熏陶下,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花,喜欢上了玫瑰。冷不丁地放眼四周,家家阳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都不约而同摆起了花儿。让我惊奇这世界变得太快。润物无身潜入夜,这小巷子从此变得花香鸟语起来。

清晨阳光明媚,只见邻居陈大爷就提着蒙着黑布的鸟笼,往东山公园赶,原来他是去东山公园溜鸟去了,顺便在那与他的拳友们切磋拳艺去了。

我自然在自家的院子里摆弄起我的花儿,趁着闲,也到旁边的左邻右舍讨教花经,看看他们种植的花儿,特别留意他们的玫瑰,隔三差五的跑过去,唠叨唠叨,暗地里比较玫瑰的长势,跟随他们学会了玫瑰的栽培与嫁接。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我的玫瑰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了,成为了社区里的种植能手,也时不时的有种植爱好者慕名前来讨教,在我的院子瞧瞧、弄弄。最有趣的莫过于玫瑰花将要盛大开放的时候,我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尽兴地对着花蕾拍摄,对着花朵拍摄,传到论坛与网友们分享,引得网友投来赞许的.表情,在QQ里向我讨教种植玫瑰的一二。我把在种植玫瑰过程中的经验得失毫不保留地传输给了我的网络玫瑰好友。

在这样的心情下,我越发关注起我的玫瑰来,经常去搜集相关的玫瑰种植资料,掌握了解最新的玫瑰种植栽培技术,编印成册,在邻居节上免费发放给社区的种植爱好者们。心想只有这样才能普及推广花卉种植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社区、我们的阳台充满绿色。我们才能拥有诗意的生活。每当我们累了的时候,看看眼前的绿色,闻闻眼前的花香,不失为应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减压。

被风干的玫瑰花优美散文 篇5

我很喜欢初秋,早晚寒意渐浓,白天阳光依然灿烂。舔一舔干裂的嘴唇,揉一揉紧绷的脸,紧一紧小外套,是的,秋天真的来了。一半愉悦一半思愁,宛如一条温婉的小河,缓缓地流过我的皮肤,凉凉而又酥酥的感觉直达心底,轻扬起一些思念的涟漪,比如对一些过往的名字,一些远去的风景,一些感人的文字,甚至是对几朵被风干的花的回忆。

女人对玫瑰花的喜爱是天生的,我人生的第一束玫瑰花在28岁的初秋姗姗来迟,玫瑰的火红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跳跃的激情仿佛要在娇艳里永恒。娇艳欲滴的花瓣羞答答地盛开在屋里,好长一段时间房间里都能呼吸到淡淡的花香,每天出门之前,我都上前去亲吻一下湿润的花瓣,并且感恩送花人的心意。时日不久,玫瑰花开始谢去,面对鲜花之前的傲姿逐渐在暗淡,再强硬的心,都被揪疼而后变得柔软,我把这个痛楚倾诉给了送花的人。

他在电话里平静地说:“把玫瑰花风干起来吧!”我听了之后,欣喜若狂,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送花人的.细心和用心,并且感动于他隐藏在玫瑰花里的弱弱的情感,我很大声地在电话里回他:“对,风干这束花。”

然后,我找来绳子,把依然火红的玫瑰花以及闪闪的满天星整束绑好,倒挂在窗前,让秋风一点一点地吹散它们身上的露珠,让时间一点一点地吞噬了花的容颜,红色一天一天淡去,花瓣开始枯黄,但是枝干、叶子、花瓣依然坚挺。我任性地想把玫瑰花最美好的年华定格起来,它们在风里摇曳着风姿,在落日黄昏,泡上一杯淡茶,对着风干的玫瑰花,翻看几段美丽的文字,遥想着送花的人,寄予无限的问候。在清晨朝阳升起,临出门前,掂起脚尖,去亲吻风干的玫瑰花,吸一口气闻到若有若无的香味,让情感的力量照亮每段前进的路。送花人一定在花里注入了深刻的情感和强大的承诺,不然,我怎么能平静地看花开花落,我怎么能坦然坐看云卷云舒?

玫瑰花开的散文 篇6

喜欢玫瑰已经是好些年的情结了。那时我还幼小,不懂得它还有什么象征、或寓意着什么,就是喜欢那一股好闻的味道,喜欢那一层层绽放的花瓣,虽不显水灵娇嫩,但很细软很鲜艳,感觉像绸缎似的高贵。

最早见到玫瑰应该是十来岁左右的那些年,爸爸的办公窑洞前长着很多很旺盛的玫瑰,好象是粉红色的,有没有红色的我已记不太清楚了,成年的我似乎失却了很多儿时的记忆。只记得每当玫瑰花开的时候,我会邀上小伙伴们一起去那儿玩耍,顽皮的我们在玫瑰地玩够了、看够了、还要瞒过大人偷偷地摘上一朵回家,那一双双小手自然免不了要被刺划破、扎伤,很疼的。便互相告诫说下次可不敢了。可再要来的时候,小手一样地会被扎痛!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孩子呢?

遇到下雨,就更是有趣呢。我们一个个会冒着雨、跑出家门去看玫瑰。一颗颗雨珠滴落在玫瑰花瓣上、叶片间,晶莹透亮,比平日多了几分灵气;有风吹过时,迎风摇曳的玫瑰会发出沙沙的声响,片片花瓣随风飘落,有一种落花缤纷的感觉,真是好看又好听!让我们这些没见过多少花草的孩童们心旷神怡,留恋忘返。置妈妈的一声声呼喊声而不理,总要等到黄昏时分,看不见什么了,才手撵着好多片花瓣,嗅着它的香,拖着湿漉漉的身体各回各的家……

后来,我们搬了家,爸爸也调了工作,我更是忙着去上学。那一片玫瑰地自然地远去了,变得越来越淡。

好多年过去,我已长大成人。有一天旧地重游,突然发现窑洞依旧,而玫瑰不见了踪迹,代替它的是平整的砖块和间隔开的一棵棵松柏。心突然好痛,堵得发慌,仿佛那一片玫瑰地就在眼前迎风歌唱着,一下子又散去了一般。所有的记忆拥上心头,面对窑洞,想起离去的爸爸,那曾经盛开的玫瑰,单纯的童年,“物是人非事事休”。忽然想起一句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从此,一颗想寻找玫瑰的心变得强烈又湿润……

于是,见到有玫瑰的地方就停足不前,痴痴地,充满欢喜地去看一看,心想明年不行就到这儿来偷一枝,种在自家院子里吧。和人攀谈起养花的经验,就会提到想种玫瑰的心愿。便听到不少盆养玫瑰的失败与懊丧,不是旱死就是淹死。是太精心了,还是真的不好养?可地里的玫瑰给人感觉却总是很旺盛的,繁殖得又快,也没见有人怎么精心伺弄呀!

前年春天,朋友有幸从山上刨回一枝玫瑰,种在闲置的小瓷缸里。等我见到的时候,已经是深秋季节了,长得很好,还滋生出又一根茎叶,朋友说等长大一些把那枝分给我。这让我着实欢喜了一场。那个冬天我会时常打电话给朋友,会问起玫瑰,叮嘱她一定要小心护养啊。好像就是自己的了!不由地期待着春天的来临,想象着拥有玫瑰的情景,乐滋滋的。可突然有一天,朋友打电话告诉我,玫瑰让家人不甚浇死了!言语之间充满遗憾。我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放下电话坐着发呆,万分沮丧……

朋友还安慰我说等春天来了,她带我去原地再刨玫瑰回来种。可谁知,第二年春天,有人比我们下手更快,心更狠,把山上的那簇玫瑰全刨光了……就这样想种玫瑰的愿望一等再等,不是因为忙于凡俗误过了移植期,就是找不到正当源头。每每想起这些总有些不快。

上心的事岂能办不成?明年,我是无论如何再不等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在自家院子里种上红的、粉的、白的各色的一簇簇玫瑰,让芬芳四溢,艳丽夺目的玫瑰绽放在我的眼前,让简朴的家园飘满玫瑰花的香,温暖我平实而丰盈的心。看花打苞,赏花开颜,缤纷散尽,含泪葬花。春去秋来,生生落落,生命是如此美丽又短暂,而有玫瑰相伴,我的心一定是快乐而知足的!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7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文学作品阅读—抒情散文 篇8

若 荷

喜欢一条悠长悠长的石板街,就如久住都市的人们喜欢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而每一条光滑的青石板的小路,几乎都与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有关。我童年里最寂寞的那些日子,就是在那样一条小巷里度过,那是一条有着青青石板路的小巷,我们叫它西街。

西街是简陋的,两侧的石墙用不规则的普通青石砌就,两旁的房屋沿着小巷鳞次栉比,排列得十分整齐。只是由于年深日久,一部分房屋已经显示了它的破旧。但在青青的石板小巷里,我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感觉。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那里玩耍,独自在那条小巷两旁的门楼下站定,目光笃笃地看窄窄的街道的上方挤出的一线湛蓝的天空,在空中倏忽而过的小鸟,还有轻柔浮动着的一片一片的洁白的云朵。

那些白云纯洁得总给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想象里,它们如同祖母当年用来纺线的棉花。那些屋顶上破旧的砖瓦和苫草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古老,或许,它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或更久的历史了吧?我喜欢这样的格距分明的窗格子,以及新年时候贴在洁白纸张上面的大红窗花。那时候,才刚刚六岁的我穿了一件大红印花小袄,无数次仰起小脸迎着天空零乱的雪花,目光所及处是小巷两边的房屋和高墙,我站在响亮的北风呼啸声里仰视着它们,猜测着它们的神秘与年代。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

从前的小巷是繁华的,小巷两边高挑的门楼下,竖起的门板开成一个个的店铺。记得有过一幢地主家住过的大宅子,听说早年那家人家的公子小姐就请了私塾先生在里面读书。母亲曾记得见过一个穿了漂亮学生服的女孩从里面走出再没回来,后来听说那女孩与家里决裂参加了革命。听母亲说,有几处窗子上的花棂还是我的木匠外祖父亲自雕刻而成的。可是它们阔大的院落也已经很破旧了,屋顶上的瓦已经灰暗无光、残断碎开,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从碎砖残瓦的缝隙里渐渐生长出了一种细高的茅草,它们由近及远地站在目光掠到之处的屋顶最高处,在寒风里轻轻摇曳,面露寒冷与寂寞,一如幼小的我。

再一次回归故里,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踏进那条石板小巷的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霏霏细雨里,我头顶天空正惬意地走着,尽管脚下一滑一滑。然而这时却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知道我在雨天里行走,那声音分明焦急了:“不是有卖油纸伞的吗?”于是扫兴地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念头,专门找那些有点古旧的小店,敲开“吱吱嘎嘎”的店门果然买到一把,竹木的伞骨,大红大绿的伞面,撑在手上,雨落在上面是那种清而脆的滴滴嗒嗒。撑了红油纸伞的心里忽然就柔柔暖暖起来,那一刻真的怀疑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俨然就是诗人笔下那个撑了雨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了。

而今的我已经很少出入那个小巷了,长大,工作,嫁人。嫁人的那天按照老规矩不得不在那条巷道上自始至终地走过。母亲很开心,因为她心爱的女儿是这样从她祖辈走过的那条路上嫁出的——又一个女儿在相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从它身边永远走出。从前它窄得只能通过一乘四人抬的轿子,而今它已拓宽到能并排开出四辆卡车……她身后的路很短很短,而前面的路则很长很长,在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时光交错里,在花花绿绿的现代文明与层层叠叠的新式建筑中,那条古老的石板小巷从此在她的记忆里定格,并带了某种红袖暖香般的古典情怀,成了她梦里今生永远萦绕的亲爱故乡。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这篇散文的“心”跳动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表现出作者对小巷绵长的眷恋和追忆。

B. 文章中的地主家的小姐、母亲和“我”三代女人随着岁月一路走远,而小巷依旧悠长,象征着小巷人精神的传承不竭。

C. 文中写道:“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这里的老墙比喻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D. 这篇散文质朴、亲切,是为了对应诗人笔下小巷的浪漫和韵致,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小巷的悠长渲染得淋漓尽致。

2. 作者记忆中的“西街小巷”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的概括。

答:

3. 文章一直是用第一称“我”来行文,但最后却改用第三人称“她”,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4.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二)孤石上的榕树

陈 雪

罗浮山冲虚观右侧有块兀立的巨石,秃秃的,圆圆的,石上没一撮土,顶部却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发达的根系顺着石的缝隙四处延伸,主根竟把巨石对半挤裂又深深扎进坚硬的水泥地板下面,这实在让人震撼,令人嘘唏。在惊叹生命的无比顽强和壮观的同时,又令纷至沓来的文人骚客感慨绵绵,情思幽幽。

诗人说:这是爱情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哲学家说:水滴石穿,树大石裂,石穿石裂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恒心和时间,像树这般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为着生命的绿色持之以恒地努力,世上还有什么事难得倒我们呢?政治家说:做人就要学这石头上的榕,他就像我们赞美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你看这树,少土缺水,但从未向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屈服,总想着战胜贫瘠,扎根大地,为路人撑起浓荫。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境界、崇高无私的可贵品格!小说家编故事更玄了:葛洪炼丹时,九九八十一天的焰火直冲云霄,天空弥漫着一缕芳香馥郁的药味,神仙惊诧了,急派铁拐李下凡察看,当铁拐李知道人间有人为求长生不老药垒灶炼丹时,愤怒地骂了一句:“人也真是太贪心了,作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气得一跺脚把罗浮山的巅峰震松,巨石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纷纷滚落下来,罗浮山的千沟万壑到处是飞来石,石上石旁都长出浓荫蔽日的榕树或樟树,这株榕树便是石块滚落山崖时折断榕枝而倔强生长出来的,谓之仙人树……

我端详着巨石,打量着榕树,叶片在夏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似乎在否定人们对他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我注目那网状的根须罩在光光的石头上,并顺着石缝艰难延伸挣扎着的根系,开始为榕树恶劣处境深表同情,同时又为它与命运抗争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折服。我在想,榕树也有命运吧,你瞧,长在山涧窝底的水土沃润,枝繁叶茂,乔灌藤蔓,相倚相靠,簇簇团团好不风光,而孤石上的榕,形单影只,曲虬盘卧,佝偻横生,苍老多皱,刻下无数艰辛岁月的痕迹。榕树羡慕过旁边的同类,想过迁徙挪位么?它肯定思想过,动摇过,彷徨过,只因为无数次的努力都难如愿,它只好作罢,一股劲地顺着石缝拼命地往土壤的深处钻,榕树也许从没想过自己能活多久,能否长大成林,影响气候,更不敢奢望成为生活的强者,只是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根须与大地接吻了,养分源源不断供给树根,树根开始肥大,树身开始发育,树干开始横生枝节,枝节开始抽出无数嫩叶,叶片开始接受阳光雨露,根深叶茂。于是树才能用自身的力量与狂风暴雨和巨石的重压抗衡,并逐渐把顽石拱裂拱碎。许多年以后还会把整块巨石撑破撑碎,再用根须把它网起来,变成榕的土壤,那时就不叫做石上的榕,而是称为榕中的石了。这便是生命的奇观,崛起的辉煌,便会引来更多游人的观赏、诗人的想象、哲人的深思、小说家的故事和政治家的说教。

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它的目的一如既往地简单、朴素、执着、专注,那就是——努力地活下去!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罗浮山冲虚观右侧巨石顶部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是为了说明榕树的孤单造就生命的奇观。

B. 文中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榕树的不理解。

C. 文中说“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榕树原本就没有思想,人们对它的赞美只是一种附会。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也应该像榕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2. 文章在描写榕树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并简析其作用。

答:

3. 文章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有何作用?

答:

4. 榕树“只有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终于铸就了“生命的奇观”。对此,你有何感悟?

玫瑰礼赞散文 篇9

我记起了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人夜里悄悄地入梦而来,在骑墙之上,摘走了那朵玫瑰。

第二天的早晨,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明亮的窗台上,那朵玫瑰,在你醒来的第一眼目光里,被惊喜地发现。

你惊喜地发现你恋爱了。你恋爱的心情就象那朵玫瑰,在昨夜悄悄地盛开,羞答答地盛开,情不自禁地盛开;那火焰般的花瓣,一片一片的,如心潮一波一波地滚来,在青春萌动的,如晚风吹拂的平静的海面上,那一轮破海而出的红日,染红了整个海面。这就是那朵玫瑰盛开的海面,冉冉升起的`红日,犹如你心中的玫瑰火红火红。你的心情就象这玫瑰之海,你惊喜地发现,在你的恋爱世界里,整个世界也在恋爱了。

你惊喜地发现你只爱恋着一个人。因为爱恋使她变得更漂亮,如玫瑰般漂亮。你会觉得因为她的漂亮,而使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也漂亮起来,繁花似锦,前程光明。你也会觉得这是5情缘的结果,是老天的恩赐,你喜欢和她在一起,阳光下一起牵着手,雨天里一起撑着一把伞,雪地里一起走出那串脚印。

你深深地爱着她,那种爱恋,那种割舍,乃至于你能山盟海誓,死心塌地,忠贞不渝;乃至于你能甘酒热血,舍得生命,抛弃整个世界。玫瑰之魂就是忠诚,忠诚之魂就是鲜血,鲜血之魂就是生命,生命之歌就是火红。

火红的玫瑰也象征着爱情的热烈与浪漫,这种浪漫象一根小小的刺,总能让你忍俊不住,总能让你欲罢不能,总能让你在所不惜,让你受一点伤,却能记住一辈子,指尖上流出的那一滴血,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的殷红。骑墙之上,为了那一朵玫瑰,涌现出多少英雄,而啼血玫瑰,为了那一点红,成就了多少英雄梦。

爱情的玫瑰散文 篇10

这次来到海石湾,随行同伴喊叫太劳累疲倦不堪,不愿再随我奔走,于是车停在湟水河畔休整。我信步石滩,不停地翻动着丑石,快休息吧,还要开车路途还遥远,于是点一支烟坐石头堆上,心里思考着,定西市有一博友叫水兆胜,给石居留过电话,且盛邀来定西,最好见一面,他是位老师,成绩斐然,卓越也不为过,在当地堪称名师,博文也写得精彩奇妙!我多次读他,被打动而感动得不得了,面见博友水兆胜老师心切如焚,只因了我每年都要去兰州,都要路过定西的,是有这个条件有这个机会的。

前进吧!同伴一叫,我猛地醒悟抬腿站起,就在这当儿,脚下一用劲,双脚一蹬,一团绯红暗自偷笑!我与它对视良久,同伴在不停地催着赶紧走,我离开了,又一次回头了了那团绯红,欲步不前,同伴又急呼呼催着走,径直走到车门前,又了望了一下,那团绯红仿佛在招引呼唤,于是疾步过去抱起!此石,高约十八CM,宽厚约十二CM,光洁圆润,就是那团绯红,再无别样,应是湟水河石。

车过定西,心里想着博友水兆胜,去见还是不见?心里格里格登,正思索间,车子已拐往白银市辖区红军三军会师地会宁方向而去。下次吧,下次一定拜见博友。两天后回到家里,这方绯红之石,置放于书房一角,遗忘于角落两年余了,前些日子一朋友向我索石,一下子想起来那团绯红,若在石头正面刻上一行字,古诗佳句,赠送好友,应当别有韵味!

记起这方石,因了朋友索石,怀想博友水兆胜,写下这段文字,因了读名人佳句“一瓣经久的玫瑰,从书页里飘落、薄如蝉翼。我轻轻托起它,托起一段尘封的记忆。今晚的月光,和那晚的一样,像一件纱的衣裳,在我的秀发和肩胛滑落。”

品出抒情散文的中国味 篇11

一、中国情结

1敦厚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和谐敦厚”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作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淡泊宁静的心志、谦和宽厚的道德理念和崇尚美善的审美情趣之中。

《繁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安然的境界;《春》、《夏》、《济南的冬天》投射的是对和谐的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端午日》表达的是对民俗民风的崇尚;《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表现的是对人文文化的追崇;《石榴》、《白杨礼赞》歌颂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紫藤萝瀑布》表达了积极处世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情感是儒家文化的折射,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2优秀的传统美德

民族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民族传统美德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热爱祖国,谦和宽厚,同情弱小,珍视生命,爱护生灵。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表现得最为浓烈,从对祖国河山的赞颂,到对祖国风土人情的崇尚,到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到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饱含了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爱。写景类散文无不写尽祖国一草一木的秀美风姿。从祖国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到祖国的“阿里山”、“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致,点点滴滴见真情。状物类散文关心的是一草一木,表达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从一株“紫藤萝”的命运到一棵“白杨”的风采,草草木木熔铸爱国情。谦和宽厚的美德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宽厚待人,尊重生命。

《囚绿记》中从“囚绿”到“释放绿”,表现的是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敬重与爱护;《紫藤萝瀑布》中的对一株藤萝命运的关心,表现的是作者仁爱善良的情怀。

3含蓄的个人情绪

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表现在散文的情感表达上,就是“含蓄”二字。看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的体验与外在的表现都保持在恰到好处而又和谐的状态。《春》一文活泼而不失沉静的情绪,《绿》一文浓郁而不充溢的情感,都被作者收束有度,表达得体。读经典抒情散文,品析作品中含蓄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帮助学生体会儒家“适度中和”的情致美。

二、中国样式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散文以至所有古典艺术共同遵循的一个美学准则,很多作家深受这一审美观点的影响,并积极促进散文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1意境的“中和”之美

“亦动亦静,亦虚亦实”。中国的散文十分讲求意境,抒情散文更是以意境取胜。综观初中抒情散文类教材,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色彩和谐的水墨画,疏密安排有间,整体布局合理。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情而沉静的美,他的《春》里,绿的草儿,艳的花儿,色彩亮丽而不刺眼;淅沥的小雨,静默的老农,流淌着的是一丝暖人的新意;迎面扑来的泥土芬芳,耳边萦绕的牧童短笛,画面生动而宜人……这种静与动的谐和,声与色的相衬,创造出了一种恬淡宁静的艺术境界。

巴金的《繁星》一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恬静梦幻的浪漫画面,使文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和“我”是如此接近,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切都和谐安然得使人陶醉。

2语言的“中和”之美

“长短相宜,整散相合”。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感和旋律感,常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制造跌宕回环的音乐美感。如“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边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段话的句子安排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长一短,两短一长,长短搭配,使句子有了诗的韵味,使文章展现一种起伏的节奏,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老舍的语言也是中和柔顺,朴实自然,在自然中求其悦耳动听。如《济南的冬天》里有这么一段:“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天儿”、“影儿”的儿化音韵,“不忍得冻上”、“照个影儿”的口语化,无不使文章充满浓郁的“京韵京腔”,确实“轻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3情韵的“中和”之美

“物志相合,情景相融”。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托物言志与即景抒情。在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中,“物”与“志”相连紧密,它们常常借助象征或联想等手法勾连起来,“物”是“志”的依托和载体,“志”是“物”的精神与内核。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就是物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文中,作者围绕“不平凡”充分描绘了白杨挺拔向上、不“旁逸斜出”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到与“白杨”一样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战士,再联想到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物”与“志”间平和贴切,充满一种谐和之美。

“即景抒情”中“景”是景象(亦即形象)。比如《春》,作者通过写初春的美丽景致,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文都属于这类手法。在“即景抒情”中,有两种不同的“情”“景”结合方式。一种“物”主“情”辅,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篇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致,无一字一词提及“爱”,但就在景致的描写中,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济南的喜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类抒情散文,它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表面看来,景似乎与情感无关,实际上,触景必生情,作者的情感融于景象之中;另一种是“情”主“物”辅,其内核是“情”,物随情移,情动景动,融景入情,追求的是“有我之境”,借客观外物来抒发主观情思,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无论哪种结合方式,都是“景”随“情”动,“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品读抒情散文中的“中国味”,感受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情结,学生定能够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的滋养下“乐”无穷,“益”亦无穷。

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初探 篇12

一、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一)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题眼“可爱”设问:草塘的“可爱”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草塘的“可爱”表现在: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分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以过渡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白杨》一文虽然只有900多字,但状物、写人、抒情、论理的内容很大,因此教此文时可直奔过渡句:“爸爸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篇。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就将“形”穿起来了。因此,本文的阅读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懂得怎样介绍白杨,第二步懂得怎样表白爸爸的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的品质,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样,从整体着眼组织阅读,学生既理清了文章脉络,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初步学会了此类课文分段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抓重点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品味中心句的含义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

三、读出感情,品出情理,加深体会,融入文中

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出“神韵”

我国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结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的优美、动人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

(二)注意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抒发自己的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四、读写结合,加深体会,体现抒情散文的示范功能

上一篇:自然人担保申请书下一篇: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