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精选5篇)
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篇1
201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试卷整体概述】
2014年西城初三一模语文考试与2014年《中考说明》结合度较高,出现的新题型大多与中考说明的样题出题形式相同,其中文言文部分、阅读板块、作文部分的考查与今年中考变化方向一致,试卷整体难度适中,涵盖《语文中考说明》的部分考点,考查内容是对目前学习内容的延伸,如果对今年中考变化熟悉的西城初三同学,对于本次试卷的考查,还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对于大多数西城同学而言,试卷仍有一定难度。
【选择】
(一)选择题,7道题共14分,考点与2013年中考的考点有3处不同,调整的3处均在《2014年中考说明》中体现,包括字词形音义、成语或俗语、关联词的考查,近几年常考的修辞方法题并没有出现,而是出现结合语境的标点符号使用的判断,还有口语交际、补写标题的考查。
选择题题型分类
1、字音(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或是错误的一项);
2、字形(选出有错别字的项);
3、字义(选择出字义相同的一项);
4、成语、俗语(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在句子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正确的一项);
5、关联词(选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
6、口语交际;
7、病句(选出有病句的一项/选出对画线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8、修辞的理解(选取对修辞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9、标点符号(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10、语境题(排序/句子的回填);
11、补全题目;
12、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同一朝代的)。
【默写】
根据复习范围进行复习的孩子,以往难度不是很大,考生失分率较低,但是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默写5分增至7分,增加了2分的根据具体语境填写试卷,这一点之前的中考考试中很少出现,不过这种考试形式可以追溯到当年小升初语文备考的考试形式。
名著阅读为《孟子》《论语》
阅读《论语》《孟子》这两部经典,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家的思想学说,比如,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考查采用组合的形式,如果学生对每本名著都有所了解,题目还是比较容易回答出来的。
考查形式与2013年中考相同《水浒传》&《西游记》
【文言文阅读】
篇目是《活板》,2014年中考说明更新篇目,西城一模考试考察出来也是情理之中,考查形式与2013相似度较高,但题量有3题增至4题,考查题型还是主要以常规题型为主,题型传统: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按要求根据文意理解填空,其中第11题题干提到了其他文言文阅读篇目,但是考查内容主要还是以《活板》这篇文章的字的翻译,认真审题,迎刃而解。
【记叙文阅读】
《饺子啊饺子》 西城区一模考试的这套习题题型设置还是有一定创新的,3题共15分。
第14题行文思路,在分层这个问题上比较好把握,题干上已经给出提示时间“小时候”、“成家立业之初”、“近来一段时间”、“那个周末”,难度不是很大,找好已知、阴性条件进行分析,找出答题要点。
15题含义题。关于含义题目是西城区比较青睐的考查内容,还有一题西城区比较喜欢考查“为什么?”(原因探究题)如“2012年中考记叙文《白梅无价》”含义题有题目的含义、句子的含义、词语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句子中的“味道”一次的含义,在解释含义的时候考虑文章的中心主旨,“承载着什么的味道?”“为什么会有味道”
17题感悟题。第16题出题形式比较新颖,“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歌词为《常回家看看》,主打亲情牌,2014年春晚《时间都去哪儿了》让很多年轻人重新唤起了对亲情的渴望,把我文章的中心内容并联系歌词,找出共同点,逐句分析已知歌词,总结出文章的主旨。这类文章的中心,孩子比较好理解,情感类型的文章学生比较擅长,与实际生活相关。
【说明文阅读】
《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篇目,综合性学习是与事实关系最为密切的题目,说明文仿佛接过了“接力棒”,雾霾从2010年北京的生活中开始多了这样一个词汇。
17题 信息筛选、概括题。“从全文看,洛杉矶治理雾霾历程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审清题意
解析:本段关于门墩的童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借助两个问句的内容,引起下文对门墩的具体说明。
18题 链接材料题。“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伦敦和洛杉矶在空气污染成因上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他们在整治汽车尾气污染方面的措施有何不同?”,此题目有两个问题,这种找相同点、不同点的题型实际与今年中考调整之前的“综合性学习”相近,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材料联系文章相关知识进行答题,此题为中考说明文的重要题型,近几年最后一题均为链接材料,该题型一定要作为重点题型去练习。
【小阅读 历史材料】
此题型也是2014年中考语文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打破了以往中考“老三样”的格局,也算是今年中考的创新点,此题分为文段
一、文段二,每个文段单独出题,“一文一答”的出题形式。第19题,从材料中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注意分析关键句,不遗漏要点即可拿到满分。第20题两个问题,信息概括题,此题要求学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能力更高,学生易丢分。
【议论文阅读】
《远大理想成就人生辉煌》共3题,题目设置围绕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进行出题。
21题考查“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对于此类题型应对方式首先要找到本段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观察其他段落对于事例(论据)与观点的句子是如何阐述的,进而进行仿写,有些难度。如果认真审题的同学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全篇的论证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内容,体现其逻辑性。
22题第⑤段落论证过程,此题型相信大多数同学对这道题的信心还是有的,把握论证思路需要注意:①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③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④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23题论据的应用,论据与第⑥段观点的关系,联系具体的语境找出与本段观点意思相同的句子。
【作文题目】
【小作文】
小作文为情境写作,将中考说明提供的两个样例“感谢信”、“消息”,西城的试题中给孩子们留下了选择空间,二选一的方式找出自己擅长的内容。题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一个特定背景,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段文字,请注意审题,题干要求影响着小作文的写作格式,格式约占2分~4分
【大作文】
西城一模作文题目分析--《在探索中成长》月28日西城初三一模题目露出“庐山真面目”,题目类型还是命题作文(半命题、全命题),实际上作文类型可以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作文是北京中考、一二模重点考场的题目类型。题目是《在探索中成长》,看到这个题目,西城的初三孩子们是否能够联想到与2013年中考题目《好奇》,还有学生们常常练习的题目《发现》、《看见》等。
《在探索中成长》题目由词组变为短语,这个题目由原来的《在____中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次的题目给出了“探索”二字。为了更好地帮广大同学学习,我在这里做了此次分析,欢迎大家学习。
下面分别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审题很多时候学生将作文的写作最大问题局限为写作素材的问题,对于初三的孩子而言,经过多次考试的“洗礼”,自己都有几个可以写的素材,那难点将转化为作文题目的审题上。先从题目的作用说起,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看到题目《在探索中成长》,其实省略了一部分内容,稍作补充,才能完整,文章主体内容才能清晰。需要将题目转化为可以转化为一句话,确定好文章的中心,整篇行文为这个题目而服务,比如题目中可以添加为“(我)在(什么)探索中成长”。题目中的动词“探索”为文章叙事的重点部分。比如:《破茧成蝶》中的“破”、《甘当绿叶》中的“当”,将“探索”的过程具体化,文章的详略、叙事重点能较好的把握。同时将“成长”具体化,成长是结果。题目重点就是“在什么的探索中”“我得到了什么成长”。完成审题之后,这个题目的立意和选材就变得简单很多。接下来就比较简单了。
立意本文立意可以确定为“我”在什么的探索中,在探索过程中“我”得到了什么样的成长,我们可以写励志类、情感类、生活感悟类都可以,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类型,励志的能好些一点,在审题、立意方面比2013年中考题目《好奇》好些一些。
选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励志小故事、家庭小事、生活小事等素材,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写作内容,“小故事蕴藏着大道理”,自己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有所收获。
布局根据文章题目,确定文章的叙事重点“探索过程”,把握好过程是什么,结果是成长。详写为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文章立意的情节。《在探索中成长》这个题目,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挑选较为合适的写作素材,我们之前写过的素材在这篇作文中都可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文章的立意对素材的详略进行安排。
作文《在探索中成长》分析
推敲两个关键词
【探索】――这是全文的灵魂所在。“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不要希冀有平坦的路可走。荆棘丛生、险象环生,这是有所建树的人在探索的征途上的必经之路!建议写励志类的内容,如写其他类型,也是可以的,但写作过程中在语言表达上提高了难度。
【成长】――并非关键词,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需要点题、升华主题的点。比如:在成长的路上理想的山岗在呼唤,只有努力去探索。联系自己的实际,合理升华中心。
《在探索中成长》这篇作文,最大的难点是审题,考查一个孩子的分析能力,若孩子们在看到题目之
后能做到多维度的进行分析,将其一个非常“文艺”的标题分析到平时孩子擅长的写作范围,余下的立意、选材、布局、表达,思路能清晰一些。
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篇2
选文是一篇科幻小说,题材新颖,作者的想象大胆、合理,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紧密。试题突出了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查。第2题紧扣选文的叙事特点设题,考查考生对对话作用的理解情况;让考生选择一处对话分析其作用,降低了试题难度,符合初中生的阅读水平。第3题开放性强,鼓励考生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阅读,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章主旨的能力,试题新颖、灵活,有创意,考查有一定的深度。
超级智能住宅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儿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又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闲暇。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专业的妻子来说,管理财务收支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等全由房子包办,甚至当主人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等也由房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吃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选服饰、化妆品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来。花瓶里每天会有一朵妻子喜欢的花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的书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闷闷不乐地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仍不见妻子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哪,你怎么啦?我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哪,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子好像也被锁死了。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的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文,有删改)
1.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人一个四字词语。(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①____;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②________。
2.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这处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篇3
语 文
2018.4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服膺:
“膺”读作yīng .C.中肯:
“中”读作 zhōng .D.皓首穷经: “皓”读作 gào .
意思是“反对” 意思是“适合” 意思是“白”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一年中恰当的时令 D.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
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7.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答尹似村书(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①。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 ..B.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 ..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14.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三登乐 范成大①
路转横塘②,风卷地,水肥帆饱。眼双明,旷怀浩渺。问菟裘③,无恙否,天教重到。木落雾收,故山更好。
过溪门,休荡桨,恐惊鱼鸟。算年来,识翁者少。喜山林,踪迹在,何曾如扫。归鬓任霜,醉红④未老。
【注释】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词为多年在外的诗人归乡时所作。②横塘: 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③菟裘:此处指诗人家乡吴县石湖。④醉红:指酒醉后面庞泛红。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篇点明行迹;“水肥帆饱”不仅描写看到的景色,亦寓有归乡时的心情。
B.“无恙否”既是揣测,又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这种心情与“近乡情更怯”颇相似。C.“休荡桨”写舟行水上,已无需荡桨,意在表现风力迅猛,浪推船行,极为迅速。D.“喜山林”三句是说虽然作者离家日久,但故乡山林的遗迹依然,还是旧日模样。
16.“横塘”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诗句中“横塘”的情感内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复见花开人又老,横塘寂寂柳依依。(唐·李嘉祐《伤吴中》)
B.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唐·韩偓《横塘》)
C.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D.道出横塘跨石梁,塘南塘北稻花香。(宋·程师孟《入涌泉道中》)
17.同为归乡途中所作,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与范成大《三登乐》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注:楝:音liàn,落叶乔木。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归家途中遇到“风卷地”,《岳阳楼记》中同样有对洞庭湖上大风浪的描写“,”。②这首词中诗人“恐惊鱼鸟”,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到了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③这首词中诗人写到秋日“木落”,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则写了花落,“。,如今有谁堪摘?”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B.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C.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D.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21.第四段中问:“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如此讲究戒律”的原因。(4分)22.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7分)
2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6分)
24.作者借“挑紫金冠”的“枪”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B.《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需“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代表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D.《红岩》中江姐等人绣的“五星红旗”,既寄托了江姐等同志们得知新中国建立时的喜悦,也蕴含着她们对党的爱与忠贞。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有时也是如此。你认为下列情节是“最好的安排”吗?请从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条理清楚。①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在坟场相遇(《药》)②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红楼梦》)
③精疲力尽的桑提亚哥回到岸上,睡着后又梦见狮子(《老人与海》)(2)在特定情境下,人们会特别想向已经去世的亲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想法。阴阳两隔后,翠翠对妈妈、江姐对丈夫、孙少平对田晓霞会倾诉什么呢?请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向逝去的亲人倾诉的话。要求:体现人物所处的情境,符合作品内容,有感染力。
(3)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①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6.作文(50分)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让很多东西或诞生,或成长,或改善,或丰富……它将很多东西引进来,又让很多东西走出去……这一伟大国策,赋予一个古老民族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挑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1)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受益者或诉求者。
“吃过麦当劳,看过好莱坞,玩过迪斯尼——我比我爸小时候强!”
“越来越多的同学上名校了,还能在网上选不同学校的课来听,虽然辛苦,也不乏快乐。”
“与其坐等国家分配,不如学着自主创业,趁着年轻,我想试试……”
“下岗时我哭过,可生活还得继续。也许我今天只是个打工仔,明天就可能成为持股人……” “过去是商店卖什么咱就得买什么,什么时候咱想买什么商店就能卖什么啊?”
“坐公车、逛公园、进博物馆都不花钱了;有点儿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解决了。快八十岁了,明天还能盼点儿什么?”
……
这些话,说出了普通百姓的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请以“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可写实,可想象,有叙述,有描写。.(2)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读了下面六句话,你对这场关系到国运、人生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④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鲁迅)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邓小平)
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请以“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并以上述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4
一、(24分)1.(3分)D 2.(3分)B 3.(3分)A 4.C(3分)5.(2分)A 6.(2分)B 7.(2分)A 8.(6分)【答案示例】
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评分参考】要点①、③各2分,要点②、④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二、(23分)9.(3分)C 10.(3分)C 11.(3分)D 12.(6分)
【答案示例】
①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
②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
【评分参考】第一句话“使、果贤、审问”三个要点各1分;第二句话“长才秀民、冒不韪、深造” 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13.(3分)C 14.(5分)
【答案示例】
①《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 ②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
③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 ④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 ⑤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
⑥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评分参考】一个要点1分,能自圆其说、意思对即可。
三、(18分)15.(3分)C 16.(3分)D 17.(6分)【答案示例】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2分)不同点:范词通过“水肥帆饱”,“旷怀浩渺”,“故山更好”,“喜山林”“醉红未老”等 句表达了作者归家时的喜悦和对自然山林的热爱之情(2分);并通过“算年来,识翁者 少”等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1分)。刘词通过“留取城西塔”“要认家”等句表达 担心找不到归家标志的忐忑、紧张。(1分)【评分参考】“渴望还乡”的共同情感,2分。范词中的“归家喜悦”“山林热爱”“人事感慨”,各1分;刘词中的“忐忑、紧张”1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参考答案】
①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②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③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评分参考】
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分)19.(2分)A 20.(3分)B 21.(4分)
【答案示例】
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只能自己拯救自己。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评分参考】
伶人地位卑微,戒律是根据错误总结的,守戒律能免错,能得到饭碗与尊严。4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2.(7分)
【答案要点】
认识:①《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②《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③《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匠心:作者以这三出戏与新编戏剧的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对比,表达了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
【评分参考】 “认识”4分,“匠心”3分。意思对即可。23.(6分)
【答案示例】
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 人。想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 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也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 更加酣畅淋漓。【评分参考】
结合内容说明想象手法的使用2分,手法的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24.(3分)A
五、(60分)25.(10分)
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26.(50分)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北京市西城区 中考招生语文试卷 篇4
20北京市西城区 中考招生语文试卷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是
A.疏竣“竣”读jùn 字义:挖深,疏通微不足道“足”读zú” 字义:值得
B.上溯“溯”读shuò 字义:往上推求或回想 安然无恙“恙”读yàng 字义:病
C.环拱“拱”读gǒng 字义:围绕 略输文采“输”读shū 字义:稍差
D.匿名 “匿”读nì 字义:隐藏一张一翕 “翕”读xī 字义:合
2.有错别字的是()
A.教诲 挑拨离间 人声鼎沸
B.修长 潜滋暗长 姹紫嫣红
C.滑稽 惟妙惟肖 故弄悬虚
D.豁亮 异想天开 骇人听闻
3.加点字选择义项都正确的是()
聊叙 ①姑且,随便 ②依赖 ③聊天
莫名惊诧 ①名字、 ②说出 ③声誉
触目伤怀 ①心 ②思念 ③胸怀
A.聊③名 ① 怀② B.聊①名③ 怀②
C.聊①名②怀① D.聊②名②怀③
4.使用标号符号有错误的是()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5.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
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6.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
③心里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
④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7.句子、句子的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刘禹锡――唐朝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朝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蒲松龄――清朝
D.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魏学ァ―明朝
8.文言语句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其夫呓语() 汤熨之所及也()
B.以啮人,无御之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入则无法家拂土() 默而识之().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9.解释画线的词都正确的是()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优”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11.根据原文填空都正确的是()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种补阙漏,。
②故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A.①优劣得所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①优劣得所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有所广益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①有所广益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2下面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朔气传金柝。
C.路转山回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
13.与《白杨礼赞》语序完全相同的是()
①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②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③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④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⑤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⑤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⑥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A.①③④⑤⑦⑥② B.①④⑥⑤②⑦③
C.④⑤⑦⑥①③② D.⑥④①③⑤⑦②
二、根据要求默写原文语句,完成14-17小题(共8分)
14.天门中断楚江开,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2分)
15.《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语句是:“,。”(2分)
16.以《<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之间关系的语句是:
“, 。”(2分)
17.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借助想像写雨后景色的诗句是:
“,。”(2分)
三、阅读《我和鸟儿有个约会》。完成18-22小题(共10分)
我和鸟儿有个约会
我和我的朋友是在阳台上认识的。那天我在阳台上晒红枣,他来阳台上偷吃红枣,不幸被我撞见。我当时一见到他,心里就直扑腾,生怕惊着了他.倒像是我在偷吃他的红枣一样。就在他看到我便飞也似的逃窜时,我喜欢上了他。
他是一只鸟儿。长得尖嘴猴腮,还灰不溜秋,乍一看还真不像只好鸟。从他那上窜下跳的调皮劲儿上看,很像我那精力过盛的儿子,所以我断定,这厮一定也是一小男生。我每早拿出一点红枣摆上阳台。他也守信用,每天厚着脸皮准点飞来。吃饱喝足后,就坦然地飞走了。我则躲在门后偷看,享受着我这人类爸爸的爱意。
我儿子见到这鸟后,忙着下套子要逮,只是他手笨,没有得逞。被我发现,当即收缴作案工具,并厉声斥责:“你怎么可以随意伤害一只可爱的小鸟呢?他是人类的朋友。”“拉倒吧,老爸,你在我们家里,吃的鸡比谁少吗?”他回敬我一句。
喂鸟是幸福的,喂那种食欲特好的鸟尤为幸福。几天后,待鸟儿吃得心安理得了,躲在门后的人便想出来认个亲戚。那天,见日头很好,估计他的心情也不坏。我把头从门后慢慢探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笑容,希望他能像喜欢红枣一样喜欢这张脸。然而他不友好,在他看我的眼神中,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我怀疑他读不懂我们人类的笑容,这是令人沮丧的。可笑的`是,在他高度戒备地注视着我的当口,还不忘以极快的速度朝枣儿猛叼上一口,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我觉得他在耍小聪明,为了不影响他进餐,我只好重新退回门后。
一天周末,我见以往总是孤孤单单的他,身后还跟着一只大胖鸟,以为是他的胖太太。我急忙跑到门后窥探他们。这胖鸟给我的印象极好,叫声柔和,仪态端庄,吃相也颇有教养,在我们人类圈中,这叫淑女形象吧。然而据我在门缝反复观察,这胖鸟不是小家伙的太太,因为他们之间从来不黏黏糊糊,也不见眉来眼去,只是同来同吃,连同回都不常见。胖鸟每次吃完后,总要衔上一枚红枣带走――可能是一只母亲鸟吧,且家庭负担不老少,带她来的是儿子。这母子俩很少对话,不愿沟通,就像我家那母子俩一样。
什么事情都有个结束。我与鸟儿缘尽的时候,是我出差两天回来后。阳台上红枣已尽,鸟儿不见踪影。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今我摆红枣以邀鸟。鸟儿鸟儿何不归?可惜一切都晚了。他们走得干干净净。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是不会再想我一下了。
鸟儿子走了,还有我儿子,他是没办法把我甩掉的。那日,见我在阳台上想鸟,儿子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算了老爸,别跟破产似的,不来就不来了,还省点枣呢。”他是好心,以为舍不得红枣就可以宽我的心,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怜的温情。只不过鸟儿和我儿子他们从来都不稀罕这些罢了。
18.“我”和“我儿子”对待“鸟儿”有哪些不同?(2分)
答:
19.第4段中“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鸟儿“严肃的盯人状”是怎样一种眼神呢?(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答:
20第6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
21第6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下”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答:
22“我”在文中向人们发出怎样的呼唤?(2分)
答:
四、阅读《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完成23-28小题(共16分)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最初,人类以为只有自己才配有喜怒哀乐这样高级的情感。后来,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少动物也具有这样的情感。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其实也有喜怒哀乐。
所有植物都是喜好颜色的。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着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线。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色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所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具体的生产需要,农作物种植者可以给植物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同样,在培育观赏植物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一些生物科学家开始研究植物喜好颜色的习性,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叫“光生物学”的科学。
植物 ① 喜好颜色, ② 喜好声音。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可以对各种各样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植物伴随着音乐成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玉米和大豆“听”了《蓝色狂想曲》,心情舒畅,发芽特别快。不同的植物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很挑剔的,胡萝卜、甘蓝和马铃薯偏爱音乐家威尔第、瓦格纳的音乐,而白菜、豌豆和生莱则喜欢莫扎特的音乐。有些植物宁愿不听音乐,也不愿意听不喜欢的音乐,为了表示厌恶,它们会付出死亡的代价。比如玫瑰这种高雅的植物在听到摇滚乐后就会加速花朵的凋谢,而牵牛花更为”刚烈”,听到摇滚乐的4个星期后就完全死亡。
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美国某一研究中心曾经用 植物做了一些有名的情感实验。实验之一,科学家把活的小虾从一个容器中缓缓倒入滚烫的开水锅中,再把在一旁“目睹”这一悲剧的植物的叶片和测试仪连接起来。当小虾快掉人开水锅时,植物的“情感曲线”开始波动,好像人类焦急时的表现。当小虾掉入开水锅的时候,植物的“情感曲线”突然上升,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也好像人类悲痛时的表现。实验之二,在有两株植物的房间进入了6个人,其中一个人掐断了一株植物,然后6个人离开,研究者把测试仪和没有“被害”的植物叶片连接起来。过了一会儿,6个人分别在不同时间进入房间,其他5个没有掐断植物的人进入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表现平静。当掐断植物的“罪犯”进人房间的时候,没有“被害”的植物的“情感曲线”出现大的波动,就像人们发怒一样。
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这些发现提示了所有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这些发现还告诫人类要尊重所有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情感。如果过分掠夺植物资源,植物可能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报复人类,所以人类要尽力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
23从内容上看,第2段的第①句与②③两句是怎样的关系?(2分)
答:
24.第3段划线上依次填写的关联词语应是:①,②。(2分)
25.科学家认为植物有同情心的两个例子是什么?请概括叙述。(2分)
第1个例子:
第2个例子:
26.第5段中的两个“这些发现“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
27.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植物有情感?(不超过15个字,可以不点标点)(3分)
□□□□□□□□□□□□□□□
2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体会。(120字以内)(5分)
五、作文(6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一)题目:《我和鸟儿有个约会》读后感
要求:把题目写在作文纸第一行的恰当位置。字数600以上。
(二)请你以“我和体育”或“我和艺术”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把自拟的题目写在作文纸第一行的恰当位置。字数600以上。
年北京市西城区答案
一、本题共26分
1.D 2.C 3.C 4.D 5.A 6.C 7.B 8.A 9.B 10.B 11.D 12.A 13.D
二、本题共8分
14.答案: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空给1分。每写错一个 字减0.5分。
15.答案: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空给1分。每写错一个字减0.5分。
16.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 学则殆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空给1 分。每写错一个字减0.5分。
17,答案: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空 给1分。每写错一个字减0.5分。
三、本题共10分.
18.答案要点:①“我”喜欢鸟、爱护鸟,“我儿子”逮鸟;② “我”思念鸟,“我儿子”对鸟不再来无所谓。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19,答案: 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或:高度戒备地注视) 评分:本题2 分,全对给2分。
20,答案:急切盼望鸟儿回来。 评 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
21,答案要点:①“一下”表 现小鸟对我一点留恋心情都没有;②更突出我一种失落 的心情。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
22.答案:呼唤人世间的温情和关爱。 评分: 本题2分,全对给2分。
四、本题共16分
23.答案:②③两句对第①句进行了解说。(或:第①句 内容被②③两句解说。或:被说B丹与说明的关系。)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
24.答案:不但 而且 评 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填对一空给1分。
25.答案:小虾遇难,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变化。见到掐 断植物的“罪犯”,植物的“情感曲线”有大的波动。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每答对一个例子给1分。
26.答案: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或:植物也有情感。) 评分:本题2分,全对给2分。
27.答案:喜好颜色 喜好声音 有(强烈的)同情心 评分:本题3分,全对给3 分。每答对一点给重分。
28.答案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这两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语言表达清楚明白。 评分:本题5分,全对给5分。其中内容全面给3分,表达清楚明白给2分。字数超出减1分。
五、本题共60分
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 篇5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①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此外再无更多信息。我们只能想象,汴京这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他,怂恿着他,终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哗让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笔,开始了他漫长、曲折、深情的表达。
②张择端在12世纪的阳光中画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汴京这座光辉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画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丰饶的记忆,除了笔尖在白绢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笔之前,头脑里没有丝毫复杂的意念。
③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④“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过重重的街巷,人们相携相依来到河边,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银杏树稀疏的枝干、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变成记忆,一层一层地涂抹在张择端的心上,把他的心密密实实地封起来。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画下来,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⑤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零落之雨、缠绵之云,就会把他们的内心塞满了,唯有张择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这个朝代的价值在哪里。
⑥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⑦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复杂得多,有担轿的、骑马的、看相的、卖药的、驶船的、拉纤的、饮酒的、吃饭的、打铁的、当差的、取经的、抱孩子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不绝如缕,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⑧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而这些,正是故事需要的。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而平民的故事却变幻无定。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⑨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河流以其象征意义,无可辩驳地占据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图画的最大主题。
⑩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当一些身影从街市上消失,另一些同样的身影就会弥补进来。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⑾汴京以13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就像那艘在急流中很有可能撞到桥侧的大船,向人们提示着水的凶险。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
⑿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一模-2018-散文汇总 ⒀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⒁张择端的结局,至今没有人知道,但无论他死在哪里,他在弥留之际定然会看见他的梦中城市。那时城市里河水初涨,人头攒动,舟行如矢。(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19.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不绝如缕
B.千篇一律
C.不言而喻
D.无可辩驳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择端个人信息虽仅存寥寥数语,但他留下的《清明上河图》却在千载流传中引发了后人无穷的解读。B.张择端细腻地描画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现出成熟、稳定、浩荡的城市神韵风骨。C.第段运用对比,既突出汴河给予汴京的恩德,也强调汴河泛滥的凶险,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主题。D.文章末尾,作者想象张择端生命将尽之时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悠远,引人深思;又与文章的开头呼应。21.作者为什么说“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6分)
22.结合文本,解释“《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这句话的含意。(6分)
23.文章题目是“张择端的春天之旅”,根据文章,说说你对“春天之旅”的理解。(4分)24.《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中写到“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体现了作者对
命运、生命的思考。下列《论语》中的句子,体现了儒家对命运、生命的思考,请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颜渊》)②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
二、(一模-2018-朝阳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22分)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骋。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一模-2018-散文汇总 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摸、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⑦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过血泡和老茧,对粗笨的农具就没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
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19.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容置疑
B.耳熟能详
C.耳目一新
D.鸡鸣狗盗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现在的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B.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C.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D.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21.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22.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5分)
23.《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 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5分)
24.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下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B.《边城》中的爷爷淳朴厚道,对孙女翠翠充满无尽的爱,是边城小镇茶峒纯朴民风的代表。C.《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朴实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D.《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扎根于黄土地,勇于担起责任,带领乡亲办砖厂一起发家致富。
三、(一模-2018-石景山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23分)
秋以为期·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一模-2018-散文汇总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19.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
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2分)①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②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21.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22.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5分)23.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24.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 的一项是(3分)A.《边城》中,傩送在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B.《平凡的世界》中,文革过后,双水村村民闹秧歌。C.《社戏》中,迅哥儿与小伙伴去邻村看社戏,偷煮罗汉豆。
一模-2018-散文汇总 D.《红楼梦》中,元宵佳节,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
四、(一模-2018-顺义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6题。(25分)
进入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苍老之相。为防止倒伏,工人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用木架支撑着。几次下来,树干上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工人来拔过一次,无奈钉子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将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靠不断壮大自己的方式,使钉子变得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他们荒疏了榫卯组合的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他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点一支烟,歇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也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榫卯组合为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除了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根据物的重量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一面钉进去,一面拔出来。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在坚硬中久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在如同钉子一般疯长的楼市面前,那些阻碍房地产进展的人家理所当然被称为“钉子户”。钉子户的出现,多由拆迁补偿引起。顺从者都搬走了,余下的就是钉子户。有关部门为拔钉子费神费力,房地产公司干脆断水断电,使钉子户成为孤岛。岛上的人孤独和怨恨日长,但最终也不免妥协。当然也有胜利的,他们的要求被接受,尝到了作为钉子的快乐。可是无论如何,没有哪个钉子户是屹立不移的。刘禹锡说过:“风行草偃,其势必然。”在汹汹的房地产开发的大潮里,一枚钉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每当看到钉子,我都不由得想到,自己所处的天地间,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取材于朱以撒同题散文)
一模-2018-散文汇总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B.写为树木取出钉子,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C.鲁班发明的榫卯组合工艺,属于传统慢生活的典型。D.处身城市而又向往山乡,是现代人心灵的两歧困境。2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榫卯:中国传统建筑、器具制造中的结构方式。榫,音sǔn。B.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此处形容木匠的轻松。庖,音páo。C.虬干:此处形容像虬龙一样屈曲、盘绕的树干。虬,音qiú。D.万籁阒寂:形容所有东西都安静下来。阒:全,都;音jù。23.根据文意,回答:钉子的盛行,有哪些原因?(5分)24.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5分)25.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4分)26.“风行草偃”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写出你对《论语》
这句话的理解及作者在文中用以表达的意思。(6分)
五、(一模-2018-通州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25分)
一棵树
闰月嫁到杨家冲的第二天,就迎着朔风在稻场角上栽下了一棵香椿树。
这棵树她是为妹妹银菊栽的。闰月在娘家时,姐妹几个中,她最宠银菊,她常想,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有时好像是先天的,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闰月出嫁的头天晚上,村上的姐妹们来哭嫁,本来只是一种仪式,听着哭嫁歌,她还是哭了。姊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半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这哭嫁歌听过多少回了,每回是闰月给别人唱,那一天是姐妹们给自己唱,那心情一下子就不同了,想到日后再不能侍奉父母,再不能照顾几个妹妹,再不能搂着银菊睡觉,眼泪就忍不住淌了出来。
闹到下半夜,姐妹们才散去,闰月忙不迭地去看银菊,这个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妹妹似乎并不能体味这别离之苦,早就进入了梦乡。闰月像往日一样,躺在银菊身边,搂着她睡下了。
就是在这时,她决定到了婆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为银菊栽一棵树,栽一棵香椿树。香椿树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树,在鄂西随处可见,很多人家田边地头都会栽上几棵,那是为了吃香椿芽栽的。
香椿掰下来,洗净沥干、开水烫好,放在一只土钵里,撒上盐、辣椒面和葱花,端起土钵簸一簸,佐料匀了,.便是一道上好的凉菜,拿香椿做热菜当然最好是炒鸡蛋,褐色的香椿、黄色的鸡蛋、碧绿的扁韭,拌好,油烧好了后,倒进锅里,炒起来盛在一只白色的瓷盘子里,那色、那香,很少有人会扛得住。
有的人家香椿树多,鲜的吃不了,就会掰回来,开水烫过,搭在竹竿上晾起来,晒干后用小塑料袋装好,到了冬天,一回拿一袋出来,热水浸泡,依然可以做出好几道凉菜和热菜,依然是那样香郁可口。也有的人家并不晒干,只是沥干水气,便取来一只坛子,放一层香椿芽,撒一层盐、花椒粉、辣椒面、大蒜末,再放一层香椿„„装满一坛,盖子盖钵,注入壶水,这种存放方式的优点就是取出即可食用,又香又脆,当然也可以炒了吃、炖了吃,色泽香味竟如春日。
香椿树也是上好的木材,质量轻,颜色好看,尤其是经腐,倘是做成家具,还隔潮防虫蛀,而它最为神圣的用处是修房子时做房梁,除了前面提到的优点,它又是长寿的代表,庄子在《逍遥游》里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平添了几分吉利,乡下修房子,倘是有一根香椿树做梁,是最为体面最为惬意的事。
鄂西的香椿虽然很多,但可以做房梁的却少,因为香椿树如果掰了香椿芽,算是灭了顶,它就生出斜枝,所以,一棵老的香椿树,往往是虬龙一般地张牙舞爪,直的树干只有很短的一部分,自然做不了木材,更不用说做梁了,所以,做梁的香椿往往要到没有人掰香椿芽的深山去找,难度就可想而知。
闰月栽下的香椿自然不是为了掰香椿芽的,她这当姐的就为妹妹送一根梁树。鄂西有送梁树的习俗,必是至亲才可以送的,树是择了吉日伐的,去了皮,砍出一个平面,刨光,中间画太极图、画八卦,两边画了一些吉祥的图案,一端写了荣华富贵,另一端则写了长发其祥„„到了立屋的那一天,披了红,八个小伙子抬着,吹吹打打送过去,按照掐好的时辰,到了立屋的人家,将梁升上去,卡在中柱的榫口上了,便开始抛梁,木匠提了一只斗,斗里.一模-2018-散文汇总 装了花生、红枣、核桃、板栗,还有硬币、肉包子,一边把斗里的东西往下包一边念念有词:脚踏八卦定四方,手执八卦定阴阳„„
闰月栽香椿就是想为银菊送梁树,她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她给银菊送梁树时的情景,闰月为为自己能想到这个主意而激动,她对银菊的思念将不再是空荡荡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她呵护着这一棵香椿,就是呵护她和银菊的感情。
要呵护一棵香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不能让人掰香椿芽。闰月栽下香椿树不久,就又养了一只狗。从第二年起,到了春天,她和那只狗在香椿树旁守着,几乎是没日没夜,一直守到椿树叶散开了不能再吃了,她们才撤退。后来大家知道了原由,再没有人盯着那株香椿树了。
时光飞快地流逝,闰月在杨家冲生儿育女,劳作经营,眼角已然有了细密的皱纹,那棵香椿树也长到三厘钵粗了。银菊终于出嫁了,闰月知道,她还要再攒些粮食攒些钱才能做房子。那棵香椿树依旧快乐地生长,微风吹来,那些散开的香椿叶哗哗作响。
几年过去了,还是没听英菊说修房子,闰月忍不住了,那年的末端阳,她拎了一袋面去看银菊:“你们几时修房子呀,姐等着给你送梁树呢?”银菊避开闰月的目光,望着自己的丈夫,她丈夫说:“姐,钱也攒得差不多了,明年就修,不过,我们修平房,不要梁树。”
包面已经下锅了,闰月还是走了,银菊出来追她,她已走到了桐树包,银菊站在水田边,眼泪哗哗地,她知道,姐的眼泪也是哗哗地。闰月回到家,大病了一场,直到六月初六龙晒衣那天,要翻晒衣服才下地。
后来,大家集资修学校,闰月说,我送一根梁树,校长很高兴,生产队长也高兴,说闰月为杨家冲争了光。送梁树的那天,很是热闹,梁树披了红,闰月也披了红,那红绸上写着:“助学兴教,功德无量”,还要她去发言,她自然没去。梁树在鞭炮锣鼓声中离开了闰月的家走了,不过,它不是去银菊家,而是去了村里的学校,闰月褪下披在身上的红绸,把稻场坎边的椿树茬子用土埋了起来,这时,起风了,风吹着她的头发和衣衫,把她的思绪.吹到了很远。
时光依然飞快地流逝,又过了好些年,学校要拆了旧校舍修建预制结构的标准化校舍,还要把别的村的学校并到这儿来,闰月去找校长,想要回那根梁树,校长是个年轻人,听完闰月的叙述,捋了捋领带说:“因为你当时是赠.予,赠予一旦生效,你便丧失了所有权,通俗地说,这根梁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闰月悻悻地回了。
后来一个搞收藏的人花两万元从校长手里买走了那根房梁。有人把这事告诉闰月,闰月笑着说:“真的吗?”她一边说一边把一串穿好的红辣椒挂到了门框的钉子上。(取材于温新阶的同名散文)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民知道闰月栽树缘由后,被她对妹妹的深情感动,再没人盯着那棵树了。B.文章中引用了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句子,意在说明香椿树是长寿的象征。C.画线句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此描写为闰月思念妹妹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D.立屋抛梁时,木匠抛的花生、红枣、核桃、板栗,硬币、肉包子等,都有美好寓意。20.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沥: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 B.掐:用指甲按着指头计算 C.褪:使套着的东西脱离 D.捋:用手掀起 21.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写到的“哭嫁歌”。(5分)22.文题目“一棵树”能否改为“一棵香椿树”或是“送梁树”?为什么?(6分)23.结尾处,听到有个搞收藏的人买走了那根房梁,闰月的反应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6分)24.本文写了哭嫁、送梁树等内容,表现了土家族生活的原生态及土家人特有的美。下列对经典作品中民俗风情描
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对贾府过年的生活写得隆重精彩,生动地展 示了贾府鼎盛时期的富贵生活场面。B.《平凡的世界》中对双水村百姓居住的窑洞、男性戴的白羊肚手巾、民歌《信天游》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 上世纪陕北农民保守落后的生活状态。C.《呐喊》中的《社戏》,作者以绍兴地区的“社戏”民俗为背景,回忆了童年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淳朴 的民风,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D.《边城》中写到端午节赛龙舟时如雷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声、庆祝的炮声,这些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 了湘西这一古老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一模-2018-散文汇总 一模-2018-散文汇总答案
一、(一模-2018-丰台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25分)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19.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答案】A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 21.作者为什么说“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6分)
【答案】魅力:个体的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反映出的鲜活生活,体现出的生命意识。(2分)原因:张择端画的主角是平民和商人构成的人海,表现的是变幻无定的平民故事;(1分)画出了市民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1分)面对不确定性,平民需要做出选择;(1分)选择需要勇气。(1分)
22.结合文本,解释“《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案】①象征了“时间之河”和“命运之河”。②将画比作河,喻指在千载流传中,《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命运的神秘与变幻。③意为艺术的感受变化无穷。一代又一代的人观赏和研究《清明上河图》,但每个人甚至每一次的感受都不相同。
23.文章题目是“张择端的春天之旅”,根据文章,说说你对“春天之旅”的理解。(4分)
【答案】①张择端在清明时节观察汴京街景的过程(1分)。②《清明上河图》呈现“清明节上河”春天之旅(1分)。③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是一场艺术和精神的旅行(2分)。24.《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中写到“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体现了作者对
命运、生命的思考。下列《论语》中的句子,体现了儒家对命运、生命的思考,请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颜渊》)②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答案示例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意思是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对此可辩证地看,虽有宿命论的成分,但也有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不为人类自身所左右的意思。
【答案示例2】“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没有弄明白“生”的道理,是不能够懂得“死”的,体现了儒家重视珍惜人生来体现生命价值的思想。
二、(一模-2018-朝阳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22分)
地气重凝
19.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答案】D【解析】应为“鸡鸣狗吠”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不是拟人的手法 21.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春天:隐约、温热(蠕动);夏天:炎热、强烈;秋天:丰厚、饱满,冬天:谦卑、朦胧(聚敛)。22.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5分)
【答案】①要和土地多接触;②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③要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④要用情用心深入农家生活,懂民情和乡事;⑤要信仰自然规律。
23.《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 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5分)
【答案示例1】矛盾,我同意孔子的观点。为政者应注重用“礼”、“义”、“信”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亲自去耕种。社会应有合理分工,为政者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治理国家,让百姓更好地知礼、崇义、守信,而不是去耕种土地。【答案示例2】不矛盾,我认为两者应该结合。一方面,为政者要用“礼”、“义”、“信”来引导百姓;另一方面,为政者也应该懂得稼穑之苦。这样,才能深入体验百姓生活,懂得百姓疾苦,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理。24.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
三、(一模-2018-石景山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23分)
秋以为期·夏磊
19.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
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2分)【答案】①春分②冬至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 21.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答案】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一模-2018-散文汇总 通的水,突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22.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5分)【答案】“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然质朴、乐观。【答案示例】《氓》中的女主人公自由率性、感情热烈。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23.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约定:①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②回乡看蓼花。③读纳兰诗词。④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⑤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上述5条,答对1条得1分,最多得3分。)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1分),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1分)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1分)。
24.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 的一项是(3分)【答案】D
四、(一模-2018-顺义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6题。(25分)
进入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解析】主要目的是引出钉子 2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答案】D【解析】“阒”,读 qù,寂静 23.根据文意,回答:钉子的盛行,有哪些原因?(5分)
【答案】榫卯结构太慢,跟不上生活的节奏,也不被人看好;钉子加快了节奏,方便巧妙,被更多的人接受。【评标】与榫卯对比(慢,不被看好),2分;钉子价值高(节奏快、方便巧妙、被接受)3分。意思对即可。24.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5分)
【答案】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25.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4分)【答案】写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奔走之后,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是为了说明人不一定像螺丝钉一样,仅仅钉在一处,不断地弃旧迎新,也是可以的。【评标】从反面否定螺丝钉精神,2分;正面说出态度,2分。26.“风行草偃”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写出你对《论语》
这句话的理解及作者在文中用以表达的意思。(6分)【答案】《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作者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在拆迁风潮滚滚的社会大背景下,谁也顶不住这种风潮的影响。
【评标】准确说出对《论语》原句的理解,2分;指明道德教化的作用,2分;说出作者的用意,2分。意思对即可。
五、(一模-2018-通州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25分)
一棵树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为闰月思念妹妹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错 20.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答案】D【解析】捋: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21.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写到的“哭嫁歌”。(5分)【答案】“哭嫁歌”使用了比喻修辞,用石榴抱团比喻姐妹同心,贴切生动形象;“哭嫁歌”口语化、押韵,朗朗上口,泥土气息浓郁;“哭嫁歌”是土家族一种民俗“仪式”,村上的姐妹们在闰月出嫁前的头天晚上来哭嫁,表现了闰月离开娘家前的悲伤之情,文中写及此内容,显现出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22.文题目“一棵树”能否改为“一棵香椿树”或是“送梁树”?为什么?(6分)【答案】文中所描写的这棵香椿树是姊妹亲情的象征。而“一棵香椿树”指向种类,“送梁树”指向用途,而“一棵树”则是直立的,坚固的,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因而用“一棵树”更能表现主题。
23.结尾处,听到有个搞收藏的人买走了那根房梁,闰月的反应表现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加以解读。【答案】①多年之后,这时的闰月已从为妹妹种香椿树、做房梁,表达姊妹情深的情感偏痴中走出,她变得释然了、轻松了。②这时那棵香椿树早已实现了它的价值,发挥了它的作用,虽然有悖于闰月的初衷,但闰月也愿意接受这个结果。③闰月在知道了她为妹妹种的那棵香格树最终有了归宿后,感到欣慰。④那棵香椿树无论在哪,无论做什么用,是为学校做房梁,还是被人收藏,或是做其他用,但它代表着的那份姊妹深情都不会消失,会永远种在各自的心中,闰月对此深信不疑。
24.本文写了哭嫁、送梁树等内容,表现了土家族生活的原生态及土家人特有的美。下列对经典作品中民俗风情描
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解析】“保守落后的生活状态”错
【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析】推荐阅读:
2024北京海淀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析11-06
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高三(二模)文综政治试题(纯word版)06-10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知识产权局)11-03
北京城区经济07-26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08-26
北京东城区高三练习08-09
2024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07-21
北京中考各区生物一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