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2024-10-18

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精选4篇)

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篇1

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计算公式推导略: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分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秋分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冬至日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春分日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渐长。二分日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传统四季:四立划分(5)形成地球五带: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篇2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篇3

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不足之处   虽然在上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静地回顾、思考,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虽说整个课堂基本上是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总结,但细思量,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例如,导入时,有的学生提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也因为老师设计的课是第一课时,所以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参考教案范文 篇4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2册第12课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说明

第12、13、14、15、16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宇宙”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和四季的成因;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昼夜的成因,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启发学生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关于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课文中的内容比较

简略。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昼夜成因。这部分内容分为八层:

1.提出问题: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的引入。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可能有两种意见:有的说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说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也可能只有其中一种意见。无论哪种情况,都可以形成一种

问题的情境,顺利地导入下一层。

2.讲解前人对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告诉学生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这很有必要,因为到底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小学生是无法争论清楚的。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才能继续进行下面的研究。

3.为了使学生明白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会看到路旁的树前进。在船上,只有看窗外的景物是否在“动”,才能知道船是否行驶;当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退时说明船在向前行驶,当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前进时说明船在向后行驶;看船上的物体是不行的,因为它们是和船一起运动的。

4.启发学生根据上述相对运动的原理,以及日月星辰的视运动,进一步推想地球的运

动情况:

(1)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但看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地球是运动着的,并且是在自西向东运动。

(2)太阳东升西落循环不止,昼夜现象总是交替出现。这说明地球在自转,只有自转

才能看到上述现象。

(3)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这说明地球自

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

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6.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看到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确实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从而进一步证明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模拟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的实验方法很多,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方法。

7.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8.在以上实验、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昼夜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至此,已经把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地球自转联系起来了,认识了它们内

在的联系。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和四季成因。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讲解什么是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及时间。这些知识要求学生知道。

2.概括地说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较大,有时太阳高度较小,有时太阳高度适中,因而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这是本课的选讲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

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

律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

人)。

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例如大熊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

(3)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

(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交替、循环)

2.谈话:你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

(1)讲述: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同学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段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导入新课与学习新课联系起来。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讲,有几种意见讲几种。)

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2)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

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3)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提问: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③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②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③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④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24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

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8)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9)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1)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2)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

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

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5)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6)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8)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是逐渐发生的?

3.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1)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3)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4)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提问: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五、参考资料

1.地球自转

地球总是不停地以地轴为轴自西向东旋转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笼统地说是一日(24小时),具体地说约为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在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约每秒465米。

2.地球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等于365日6时9分1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约每秒30千米。地球公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夹角等于66°33′(或者说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夹角为23°27′,也可以说黄道与赤道交角23°27′),而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论在轨道上哪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地球就是这样一面自转,又一面侧着身子公转。

六、课后小记

上一篇:美容院服务流程标准下一篇:勤的议论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