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2024-10-07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精选16篇)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说出、找出并制作出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感知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特征。

活动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积木、塑料瓶等,纸、笔

2、每人10枚一样大小的硬币、长方形纸张、双面胶等

3、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例:易拉罐、积木、塑料、球、纸张等。

4、准备学习包《科学・神奇的几何体》。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观察实物的特征。注意物体相对的上、下部。

二.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索。

[1]小组探索:提供圆柱体事物,让幼儿自由探索。

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和球有什么不同?把这两种实物立放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2]想办法把易拉罐上、下两面画下来,说说看你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长方型的纸张变成圆柱体?

[4]想想怎样把橡皮泥变成球体或是圆柱体?

1、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见过什么像球体或是圆柱体的物品?

2、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科学・神奇的几何体》

3、活动延伸:

找找家中什么东西是球体的?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带到班级来与同伴交流。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2

1.初步了解球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操作中, 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 能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吹泡泡工具;操作材料:各种圆形物体、球体、圆柱体, 如硬币、小球、固体胶棒;分别贴有球体与圆柱体标记的两个纸盒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师:今天, 老师特地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心爱的吹泡泡玩具, 大家想玩吗? (带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师:你发现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二、自由探索, 感知球体

1.出示硬币, 引导幼儿观察圆形与球体的不同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 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硬币) 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小朋友都说是圆形, 还说刚刚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 可它们两个的形状好像是不一样的呀? (引起幼儿的思考)

2.幼儿自由操作圆形物体与球体, 感知两者的不同。

师:现在, 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筐子里找出和硬币形状一样的东西, 再找出和泡泡形状一样的东西。找到之后, 请小朋友拿起来摸一摸, 转一转, 再滚一滚, 然后告诉老师,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集体讨论、交流, 讲述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球体的主要特征。

师: (出示硬币) 像这种圆片片, 从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 而这样转转转 (立起硬币旋转) , 从侧面看过来就是扁扁的了。像球这样的物体 (出示皮球) , 转转转, 转转转 (旋转皮球) ,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 不管往哪边推, 都能滚动, 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5.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出球体在桌上滚一滚。

6.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球体。

三、自由探索, 感知圆柱体

1.将硬币进行垒叠, 呈现圆柱体的形成过程。

师:今天, 老师不只带来了一个硬币, 你们听——— (摇动装有硬币的杯子, 然后一个一个拿出来, 并进行垒叠, 构成圆柱体。)

师:这种形状还是球体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师:像这样两头是圆的, 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 上下一样粗, 像柱子一样的物体, 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

3.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出圆柱体在桌上滚一滚, 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圆柱体只能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滚动。

4.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柱体。

四、拼搭垒叠, 感受不同

1.幼儿自由操作。

师:请小朋友从筐中找到两个球体和两个圆柱体, 把它们垒高, 看行不行?

2.集体交流、讨论, 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告诉大家, 你可以把什么物体垒高?

3.教师:球体滚来滚去, 不能够垒高, 而圆柱体, 可以将它竖起来进行垒高。

五、游戏活动, 加深感知

1.游戏“赶小猪”:请幼儿手持纸棍, 将身边筐里的各种球体与圆柱体分别赶进贴有这两种标记的纸盒屋里, 即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

2.游戏“滚来滚去”:幼儿学习球体、圆柱体会滚动的本领, 利用身体进行滚动。

活动延伸

大班数学活动:跳远 篇3

1.幼儿基础。

孩子们尝试过利用自然物,一根接一根地进行测量,并作简单的记录;能够在操作中发现如何提高测量精度注意点,如:测量物需要首尾紧密相连、自然物需要与起点、终点对齐;幼儿对于操作类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而测量就是在操作基础上的。这个活动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对于大班的幼儿,本节活动仅让幼儿利用一个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既能激发其兴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教材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幼儿理解测量的意义。在此要求下结合测量的难点:自然测量物的选择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发现问题的形式让孩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可行的,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索。

目标预设

1.能够用自然物进行正确测量(如:确定起点、终点,首尾相连,学会做标记),并尝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清晰表述自己的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

2.理解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在积累测量经验的同时,养成统计的习惯,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具:展示两段跳远路线的ppt。

2.学具:操作纸(包括路线、记录表格)、足量短树枝、长树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引起对测量的兴趣

1.师:上课之前,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来了个跳远比赛,谁是赢家?

2.师:刚刚的比赛,我给两个小朋友的结果做了个记录(如图),他们谁跳得远?

幼儿A:小红,因为小红看起来比较长。

幼儿B:小明,因为……

设计意图:引发出孩子分歧,引发话题:用测量的方法来精确地比一比。

二、测量比较,积累精确测量的方法

(一)关键提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有没有方法可以检验?

幼儿:可以量一量(测量)。

激发幼儿测量的欲望,只有在幼儿兴趣唤起之后,才能让孩子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二)一次测量

1.师:在刚刚的操场上我们还一起准备了长树枝,就用这个作为测量工具,给两位小朋友量一量谁跳得远?

2.创设竞争的情境:支持小红的孩子量小明的成绩,支持小明的孩子量小红的成绩,要量精确。

3.幼儿操作:分头测量、记录过程、记录数据、学会正确的数学表达方式(如:小明跳的距离有5跟小树枝长)。

引导幼儿从起点出发、做标记、点数、最后记录用自己的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结果。

幼儿分享他们的操作过程。本次操作中幼儿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测量的精度上面,部分孩子的标记就是直接用手按住从手指另外一段开始测量的,这里我们可以抓取差异资源来让测量提高精度

4.多次测量提高测量精确度。

5.比较谁跳得比较远。

设计意图:在一次操作中,培养幼儿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精度、学会准确点数、尝试统计、最后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三、巩固测量,并发现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1.选择短树枝再次进行测量。

巩固一次操作中的测量方法。

2.提出疑问:为什么方法都一样,可是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发生了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自然测量物的长短跟测量次数成反比。

设计意图:掌握了测量方法之后,通过换一个稍短的测量物,既对新经验进行巩固,又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规律:自然测量物长短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自然测量物的长短跟测量次数成反比。

四、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再换一个更加短的树枝,会测出怎样的结果呢?我们会不会发现新的现象呢?课后我们自己去尝试一下!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4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其操作能力。

3、能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乒乓球(每人一个)、圆形卡片(每人一个)、奶粉桶一个、长方形纸若干、胶棒、橡皮泥若干

2、布置一个小超市(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物品若干及一些其它的物品)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玩一玩)

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乒乓球和圆形卡片)请小朋友们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能让你的乒乓球和卡片离开你的桌子。

(1)、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乒乓球和卡片的玩法一样吗?(幼儿回答)

(2)、教师小结它们的不同。

我们看乒乓球,从前面看它是什么形状?(圆的)

从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及各个方向)看它是什么形状?(圆形)

从不同的方向看它都是圆形的,而且它可以随意滚动。 我们再从不同的方向来看这张卡片,和看到的乒乓球一样吗?(不一样)

卡片只能从两个方向看,它是圆形的,而且不能随意滚动。

(3)、教师小结球体的特征。

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就往哪边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4)、寻找球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件东西,看看是什么?(出示奶粉桶) 它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我们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那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小结圆柱体的特征。

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寻找圆柱体。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平时见过的什么东西像圆柱体?

3、玩一玩。

(1)、长方形纸 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2)、橡皮泥 请小朋友用橡皮泥变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

4、延伸活动,找一找。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将正方形、长方形纸卷贴成圆柱体。

2、根据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大胆想象,并运用剪贴、绘画等方法进行装饰。

3、保持桌面、地面清洁,知道将废物等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重难点:

根据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大胆想象,并运用剪贴、绘画等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在生活中认识过类似圆柱体形状的物体,如小桶、树干、热水品、杯子等。

2、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彩纸、剪刀、糨糊、胶带、抹布。

3、幼儿用书《圆柱体和圆锥体》。

活动过程:

1、出示一组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他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尝试用正方形、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教师:圆柱体怎么做呢?请你们用哪个纸试一试。说说你们是怎么把一张纸变成圆柱体的?为什么有的圆柱体又短又粗,有的又细又长呢?如果我们需要更细的圆柱体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需要更粗的圆柱体又该怎么做呢?(较细的圆柱体,可以直接卷搓;较粗的圆柱体,可以把长方形纸再加长。)

3、引导幼儿根据圆柱体的外形进行想象。

教师:你们觉得圆柱体可以变成什么有趣的玩具?你还可以用圆柱体制作哪些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东西?怎么让它更像呢?圆柱体两头是通的怎么办?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怎么用?怎么样让你制作出的物品更漂亮?

4、幼儿参考幼儿用书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耐心制作。

提醒幼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清洁。

5、欣赏作品并互相交流。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㈢ 结束

1.教师评价活动。

2.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7

(龚平/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副教授)

《阿维尼翁少女》

[法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布面油彩?234.9×233.7cm?1907年

纽约 现代美术博物馆

《阿维尼翁少女》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充分表现了立体主义的主要美学观念。毕加索曾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作品受到塞尚的几何形结构和非洲黑人雕刻的影响。从题材看,像是欧洲传统的“浴女”题材。画家用变形的手法和几何结构描绘了五个少女,左边两位少女借用了黑人面具的形象,与画面中其他少女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也将这幅画划分为毕加索的“黑人时期”。画中人物真实的形体被破坏了,然后按立体派原则,如变形、抽象和变换透视角度等方式重新结构,使她们已经变成现代女性的象征。

《三乐师》

[法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布面油彩?203.2cm×187.9cm?1921年

费城 艺术博物馆

1912年后,毕加索走上综合立体主义的道路,他将各种解析后的几何形体作平面的组合,造成画面重叠的平面效果,描绘手段主要以线条和平涂的色彩为主。《三乐师》描绘了三个戴假面具的人物,一个在拉小提琴,一个在吹单簧管,第三个手按在键盘上,面前的桌子上有翻开的乐谱,三个人物是以滑稽小丑为模特画成。画面以浓重的黑色来结构分割,间以鲜艳的红色、黄色、白色和适当面积的紫灰、棕色等,以在统一中造成色彩对比和变化,人物形象以平面化和几何形式出现,既具有描绘的随意性,又有精心结构的秩序感。曾有一个青年人问毕氏,按照立体派的原则去画人的脚应该画成圆的还是方的?毕加索道答:“自然界里根本就没有脚!”

《格尔尼卡》

[法国]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布 油彩?349.3cm×776.6cm?1957年

马德里 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作品,这件作品超越了他的时代,成为20世纪人类文化的标志之一,这就是在1937年画的《格尔尼卡》。这幅画来自具体的历史事件,当时支持佛朗哥的德国法西斯派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境内的格尔尼卡城。为了表示对这种暴行的抗议,画家用他熟悉的立体主义语言,满怀激愤地表现了这一事件。画面上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肢解的人物、动物等形象,都有各种象征的意义,其强烈的视觉效果组成了一派恐怖与劫难的惨象。这幅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画家实现了用现代主义的语言来表现重大历史主题的构想。

《二重奏》

[法国] 乔治·勃拉克

布面油彩?130.5cm×162cm?1937年

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

立体主义是20世纪重要的画派之一,立体主义画家宣称要打破传统时空概念,在平面上表现从不同视点观察的物体结构,将自然的形体分解为几何形切面,互相重叠地展开。勃拉克就是这一新风格的发起人。在《二重奏》中,人物和室内静物成了他体现立体主义观念的材料。不论是人物的表情和动态,还是钢琴、椅子或墙壁,均以交叉的曲线和直线以及不同视点的平涂块面重新结构而成,具有一种韵律感。洗炼的画面,将法国式的理性与感性融为一体。当人们向勃拉克讨教立体主义的原则时,他答道:“与其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些,我宁可把它弄得含糊些。”

《三女子》(局部)

[法国] 费尔南·莱热

布面油彩?183.5cm×251.5cm?1921年

纽约 现代美术博物馆

莱热没有像立体派别的画家那样朝抽象的路子上走,而是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莱热认为工人是工业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机器的操纵者,按照机器的几何原则来塑造的人,也就是机械时代的工人。这幅作品是他这一思想的代表作。此画用纪念碑的构图表现了用管道、螺钉和铆钉构成的三个女工形象,这三个表面上没有个性的女人却具有一种英雄式的品格。在这里,莱热似乎对运动不感兴趣,而一心追求某种静止的画面效果。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安静的,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他利用传统的裸女题材来象征她们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真正女神。

《吉他》

[西班牙] 胡安·格里斯

布面油彩?61cm×50cm?1913年

私人藏

格里斯在立体主义的行列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画中蕴含的象征和寓意,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体系。《吉他》中精到的笔法,数学化的空间分割产生一种韵律感。吉他明显的几何形结构,在不断错位、重复后,组成了一个具有新的秩序的物体;穿插其间引人注目的,还有拼贴在画中的古典绘画作品的印刷品,把抽象和具象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材料运用和表现手法。

《约瑟特·格里斯女士像》

[西班牙] 胡安·格里斯

布面油彩?116.5cm×73cm?1916年

马德里 普拉多博博物馆

格里斯的立体主义绘画有很强的设计性,构图精确而讲究,人物总有一点幽默的意味。在这幅肖像作品中,画家把立体主义的空间与真实的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几何形的平面分割、色块的节奏安排以及具象的结构提示,非常有机地穿插起来;在此,画家更多的是把毕加索、勃拉克的实验作为一种规范的语言来运用,使画面显得理智而精美。

《让·科克托的肖像画》

[西班牙] 阿尔伯特·格列兹

116.3cm×80.3cm 布面油彩?1916年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干支数量的趣味。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三、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1)、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四、操作体验

(1)、教师取出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硬币变成圆柱体吗?”

(2)、幼儿探索将硬币变成圆柱体的方法。

(3)、幼儿叠硬币,将圆形变成圆柱体。

五、幼儿操作

请幼儿翻开操作材料《数学》第25页,教师按提示指导幼儿完成此页中《认识圆柱体》的练习。

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圆柱体体积练习教案 篇9

§2-5《圆柱的体积》教案(练习)

主 备:宗和杰 主备研讨人:蔡永祥 严兵 宗和杰 审核人:许 娟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个案修改审核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4——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圆柱体积。2.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圆柱体积。教学难点:能解决与圆柱体积计算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1.填空:(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2.求下面各圆柱体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①底面积是9.42平方分米,高5分米 ②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5厘米 ③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10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订正。

二、基本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5分米,求它的: ①底面周长 ②底面积 ③侧面积 ④表面积 ⑤体积

引导学生对照手中的实物模型小组里说一说方法和过程。2.P17 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要求哪个杯里饮料最多,应看哪个杯里饮料的体积最大。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句容市××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要求学生猜一猜结果。(3)学生独立列出计算。

(4)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灵活的比较计算结果?

3、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让我们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方法。

小结两种方法:①先算出50枚1元硬币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②先算出1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算出1枚1元硬币的体积。

三、综合练习。1.对比练习

①一个圆柱的体积是62.8立方分米,高是5分米,底面积是多少? ②圆柱的体积是50.24立方分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多少分米? ③圆柱的体积是12.56立方分米,底面周长62.8厘米,高是多少分米? 这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点?解题方法和思路各是什么?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2.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已知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圆柱体钢重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讨论:要求这块圆柱体钢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怎样列式? 3.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4710平方厘米,高15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结合实物模型指一指、说一说根据侧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怎样求出底面半径。

4.探讨:(P18页第7题)

把一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绕它的长和宽旋转一周,(如下图),形成两个圆柱。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句容市××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注:出示第一个图,第二个图让学生想像后画出来。

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先估一估。再列出算式,灵活计算、比较。

四、全课小结。

(1)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Sh=πr²h=π(d÷2)²h

(2)在解决求圆柱体积实际问题中应注意些什么?

五、当堂检测。

1.求体积。(1)底面直径8cm,高10cm;(2)底面半径5cm,高8cm。(3)底面周长18.84dm,高5dm。

2.有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半径2米,池深20分米,现往池内注入1.5米深的水,求注入多少立方米的水?

大班数学活动:小火柴跳舞 篇10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让幼儿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和保持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具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本活动中,既有集体演示操作,又有个别操作,幼儿通过探索实物“小火柴”发现6的分解、组合规律,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材料相互作用、与人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通过与幼儿讨论或共同探索,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感知6的组成,并记录排火柴的结果。

2.探索发现多次记录结果的异同,体验将6根小火柴分成两份会有的不同答案,发现递增和递减的规律。

3.尝试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用实物进行分解操作和记录的经验;

2.实物图一份、相关标记各一份、磁性数字卡片1—6各两个、背景音乐一个;

3.幼儿人手一个小匾子(内装6根小火柴、一张空白记录单、笔、数字卡片1—5)。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1.引导幼儿观察小火柴的外形,发现火柴由火柴头和火柴棒两部分组成。

教师:今天我们班请来了一位客人,我们看看它是谁?长什么样?

2.老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①教师:火柴要去参加舞蹈比赛,跳舞时要求按照火柴头朝上和朝下的方向进行不同的排列,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排一排,看看每次是怎样排列的。

②幼儿初步探索6的分解组成。

3.教师演示小火柴跳舞的一种排法,幼儿观察理解。

教师:例如我有5根火柴,我给它排列时,1根头朝下,那就有4根头朝上的。记录时就可以这样:5根火柴可以分成1根头朝下和4根头朝上。即5可以分成1和4.

4.提出操作要求:

①仔细数数共有几根小火柴?

②每次排列后,观察一下:几根火柴头朝上和几根朝下,并记录每次排列结果。

③排列几次后,检查是否每次记录的结果都不一样,直到没有新的结果,就可以

停止活动。

④活动时,听音乐自主操作,尽量不要发出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5.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随音乐自主操作火柴棒,并把每次排列后的结果记录下来,即6根火柴,

分成几根朝上,几根朝下。

6.结束活动,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小结。

①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同步演示。

②引导幼儿观察:还有其他的分法吗?6有几种不同分法?

③师幼共同总结:6只有5种不同分法。

(评析:情境性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再加上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儿童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在情境中引导幼儿观察,并通过主动探索,发现6有5种分解方法。)

二、集体探讨,加深对6的分解、组成的学习

1.出示实物图(即小火柴的房子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相应的数字。

教师:小火柴跳累了,它们要回房间休息,老师给他们分配了一下房间,请大家看一看,然后根据火柴头的方向,在房间里填上数字。

2.寻找分合式的递增和递减规律。

教师启发幼儿发现分合式里左边数字越来越大,右边数字就会越来越小,即数的递增和递减规律。

三、共同游戏“找朋友”,巩固6的分解、组成

1.介绍游戏“找朋友”。

游戏玩法:教师手拿数字,随着音乐《找朋友》到幼儿中找任意一名幼儿,音乐声停,请这名幼儿迅速出示一个数字,必须和老师的数字合起来是6,你才是我的朋友。(师: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我是2,你是几,我们是不是好朋友?幼:你是2,我是4,我们就是好朋友。)

2.反复游戏数次,结束活动。

3.教师小结,收拾、整理学具,并有序摆放。

活动延伸

1.在角色区滚动投放1、2、3、4、5的物品,如饮料罐、餐具等,请幼儿用实物复习数的分解、组成。

2.在数学游戏区投放数卡、点子房子图等,供幼儿操作复习。

活动反思

蒙氏数学《圆柱体和球体》 篇11

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2、集中。提问,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集中提问。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把能向不同方向滚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滚的4、丰富幼儿有关知识: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还有什么东西是球体?圆柱体?

三、实验活动(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

1、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12

西畴县西洒镇中心校大铁厂希望小学 白永安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科学活动,强调让幼儿在玩中探索学习知识。因此,我们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创设了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活动,让孩子玩中比较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获得球体和圆柱体的相关知识,从而发现各种形体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活动名称与内容: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三、活动目标:

(一)、知道球体和圆柱体的名称和特点。

(二)、能找出周围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物体。

(三)、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四、教学准备:各种球体、圆柱体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好朋友引入:

欢迎好朋友: 出示小皮球、圆柱体图片,引起幼儿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小朋友自由玩小皮球。

(1)让幼儿拿出球球,摸一摸,转转、推推、碰碰、来回滚动,充分感知球的特点。

(2)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球的样子不管从哪面看都是圆的。不管怎样推它,哪边都能滚。(3)像球球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滚的物体叫球体。

2、小朋友自由玩弄柱柱。

(1)让幼儿拿出柱柱(小木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让幼儿充分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2)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得出柱柱从上到下一样粗,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的,两个圆形一样大,推它只能两边滚,不能两头滚。(3)小结:像柱柱这样从上到下一样粗,上面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叫圆柱体。

3、巩固练习:

(1)游戏比赛:《送球球和柱柱回家》(小组选一个代表参加比赛、并给予奖励)。

(2)制作活动:《我的小手巧》(幼儿用橡皮泥制作球体和圆柱体)。

(3)欣赏作品。

六、活动延伸:

大班数学活动:小水兵军工厂 篇13

1.在观察、比较中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拓展。

2.能与同伴共享材料。合作完成操作任务。

3.借助情境导人,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并进行拓展,设计出新的规律。

教学难点

与同伴友好协商,共同设计新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1.丰富幼儿有关军舰的知识,海军制服一套(供“厂长”穿着)。

2.小水兵军工厂场景:用纸板制成隔断,将活动场所划分成六个区域,代表六个工作车间。

海魂衫车间:配备游戏桌、椅,海魂衫(范画和底板),油画棒;

栏杆车间1:配备游戏桌、椅,用KT板制成军舰底板(同游戏桌大小一致),制作一般的栏杆(有规律排列),栏杆材料(彩色木棒);

栏杆车间2:配备游戏桌、椅,用KT板制成军舰底板(同游戏桌大小一致),栏杆排列样本5张(AB、ABB、ABC、AABB、ABCC规律),栏杆材料(用各色瓦楞纸剪成的栏杆);

军舰装备车间:用KT板制成航空母舰造型,小型飞机和大炮卡片若干;

铁锚铁链车间:配备游戏桌、椅,制作好的铁锚,彩色回形针(当铁链);

彩旗车间:用包装绳将车间拉成军舰外形,配备红黄蓝绿四色彩旗、胶棒。

活动过程

1.情境导人,激发幼儿参观军工厂的兴趣。

(1)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水兵军工厂已经同意让我们去参观了,现在我们就一起过去吧。

(2)厂长:欢迎小水兵们来参观我们的军工厂,快请进。

(3)厂长带领幼儿参观军工厂的各个车间。

(进入军舰护栏车间)师:看看军舰护栏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彩色木棒)有几种材料?(长短两种)

用同样的方法介绍铁锚铁链车间、彩旗车间、航空母舰装备车间、海魂衫加工车间,引导幼儿发现样品或半成品的排列规律。

2.组织幼儿谈话,介绍小组活动。

师:小朋友们已经学过排列物品,今天我们也来当小水兵,参加军工厂的生产劳动,愿意吗?

厂长:老师,他们能行吗?我们的要求可高了。

师:那你给我们说说看,有什么样的要求?

厂长:(出示海魂衫)比如制作海魂衫,必须做成这个样子的。(AB规律)

师:这件海魂衫是一道蓝一道白交替排列,小水兵们会做吗?

厂长:(出示栏杆材料)这是给军舰安装栏杆用的,有一艘军舰已经安装了一半,看看是什么规律?(ABB)要按照它的规律接着安装下去。另一艘军舰还没开始安装,这里有几个样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样本进行安装。

师:这么大的军舰一个人做太慢了,大家可以怎么办?几个人一起安装时要注意什么?(要先商量好排列的规律)

厂长:还有这艘航空母舰,需要在上面装备飞机和大炮。

师:这个要求让我们的小水兵来说说看,飞机和大炮应该安装在哪儿?(十字标记处)该怎样排列呢?(幼儿自己设计规律)

厂长:(出示铁链、彩旗)铁链和彩旗要求用你们自己设计的规律来排列,你们会做吗?

3.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制作海魂衫(AB规律),操作要求:独立操作,必须按蓝白相间的规律涂色。

(2)给军舰安装栏杆(半范例ABB规律),操作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已安装一半的栏杆的规律接着安装。

(3)给军舰安装栏杆(样本为AB、ABB、ABC、AABB、ABCC),操作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商定选择其中一种样本给军舰安装栏杆。

(4)装备航空母舰(自己设计规律),操作要求:独立操作,按自己设计的规律进行装备。

(5)穿铁链(提供六种颜色的回形针,自己设计规律),操作要求:独立操作,按自己设计的规律穿。

(6)挂彩旗(提供四色彩旗),操作要求:与同伴两两合作,共同设计排列规律,并按规律悬挂彩旗。

重点指导:挂彩旗、穿铁链,与同伴友好合作,用多种规律进行排列。

4.交流不同规律的排列模式,拓展幼儿的思维。

师:哪些小水兵玩了挂彩旗、穿铁链的活动?说说看你们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挂的、穿的?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

师:厂长,你看我们的小水兵做得怎么样?

《圆柱的体积》教案数学教案设计 篇14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5

北奇小学 王芳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9页圆柱的认识及侧面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积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提问同学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待学生们回答后多媒体出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圆柱

2.投影出示课本17页五幅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直圆柱体。提问生活中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圆柱,请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物品。动画圆柱的形成,提问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引起学生对圆柱的兴趣。

教师说明: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②多媒体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2)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②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六、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3、4、5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七、布置作业

《圆柱体》大班数学教案 篇1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班教学有效方法

1提升学生的学习意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对象普遍为大一新生。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从迈进高职院校的大门开始就降低了自己的学习要求。原因有两点。一是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脱离出来,走进大学后一味追求放松与自由,缺少了学习压力。二是面临歧视。有关专家在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歧视时,认为职业教育真正受到两类歧视,教育歧视和社会。在这些歧视的影响下,部分大一新生容易自暴自弃,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放弃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即使教师讲解内容再重要,讲解方法再精彩,而学生没有学习意向,一切都是徒劳的。因此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数学大班教学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意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1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图。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会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感觉,每天都有新问题,每天都有新探索,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享受到生命的美丽。二是创设出有益于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学习气氛。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出有关的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

1.2我们可以通过规范学习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求并把要求落到实处。订了学习要求,实际上是定了一个学习准则,他们必须按准则来行事。在实际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适当增加或者改进一些更适合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放松行为进行约束。要求学生应该怎样上好每一堂课。但是在这过程中,并非人人都能遵照要求,或者有的同学不能坚持,没过几天就放松自己。这时就要把自己的要求以条文的形式一项项例出来,找其谈心,让他真正懂得你的所作是为他好,让他从心理上喜欢这位老师,从而有兴趣上数学课。比如上课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全体听课认真,积极配合我,我在下课时一定会表扬他们,他们这节课是非常的认真。实际上是在要求他们以后至少是下一节课也要如此。心理学家认为,刚学的知识在两三天遗忘的最多,最好在学完后24小时内复。因此我会要求他们每次课布置的作业第二天就要做好交给我。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做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二是避免部分同学因为遗忘所学的知识,以不会做为借口开始抄作业,而且很可能还会养成抄作业的习惯,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抄作业的现象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点滴

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比较多,这些定义和定理往往有很强的条件性和约束性。倘若不注意这些条件性和约束性,往往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在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学生在听讲时容易会忽略细节,没有对细节仔细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困难。教师的针对性辅导又解答不了所有学生的疑问,尤其是在80个学生这样的大班环境中。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点滴的能力。

2.1阅读数学定义。找出关键字,句。划上醒目标记。不为数学知识的形式符号所束缚,应透彻了解其本质,比如导数的本质是极限。阅读出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觉得导数陌生,同时又进一步理解了极限。

2.2阅读数学定理于法则。首先要分清楚定理和法则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定理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其次是推敲其约束性。比如在讲极限的运算法则时,很多同学会忽略是在两个函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极限都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四则运算。这时教师要给予强调,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细节的掌握。

2.3阅读例题。一般步骤是边看一边想一边做一边查。对具有巩固性和难度低的例题,大都可以这样做。对具有综合性,难度较大的例题,则可分段阅读,标出疑难处,以便询问。通过例题阅读,要求学生从中学会审题,理解解题的技巧,掌握推导过程及每个步骤的推理依据,并学会逻辑的书写格式。

变教师的主宰为主导,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大班教学效果

3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学习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他直接依赖与教师的示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学习方法,许多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得到的。模仿虽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绝对不能机械的模仿,对此要正确的进行指导。

3.1模仿直接观察得到的东西,如课本和教师讲解中的叙述,图形,证明的书写格式,操作等。这里面更注意的是,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的习题不宜作为例题,因为它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例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和知识的迁移。同时要注意对不易观察到的东西的模仿,如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解决问题的途径,证明的思考方法等。

3.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要创造性模仿,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发展与提高应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目前我们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养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严重束缚了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除旧,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智力品质中的独创精神。

3.3在学生建立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型后,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创新能力的高楼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智能之上,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会出现创新的可能。数学的问题是多变化的,学生必须摆脱例题的模式,进行有创新的学习和探索,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寻求新的有创见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应遵循模仿与创新的学习原则,因为模仿与创新是辩证的两个对象,只有广泛的浏览学习,多样的吸取现有的各种解答方法,才能思维开阔,浮想联翩,产生多种思路,获得创新的成果。

上一篇:初三下学期家长会发言材料下一篇:项目收益债券相关法律汇总、业务介绍及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