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2024-12-30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共8篇)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1

建筑行业的安全评价

一、建筑行业的生产特点及安全评价的重点

1.建筑行业的生产特点

建筑企业的生产是根据建设单位的需要,按照特定的设计要求,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建造的,其产品是属单个型的“定做”产品,而不是大宗型的“批量”产品,因此一般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建筑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

(2)建筑生产在方式上的流动性;

(3)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受其影响的区域性;

(4)产品类型在功能使用上的多样复杂性;

(5)要求建筑的工种、工序在相互协调上的综合性。

由于建筑产品体型庞大,需要多工种多工序密切配合,要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及设备安装单位相互协调、严密计划、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建筑工程任务。建筑企业是流动性大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难以保证,这给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带来了必须重视的课题。

2.建筑行业安全评价的重点

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就是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依据国家现行有效的、与建筑业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全面评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文件的制定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验证企业是否落实已确立的文件,是否坚持制度的执行。通过评价,分析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遵纪守法、资源配置、职责权限、相关人员的意识能力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通过评价,确认企业是否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评价,验证企业在预防、纠正、应急预案等方面的业绩和持续改进的成效。

在进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过程时,主要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业绩两大方面对其安全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判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1)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评价

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应主要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4个方面来确认建筑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

其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分项主要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纪录、安全检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5个方面进行评价;资质、机构与人员管理分项主要从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分包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供应单位管理4个方面进行评价;安全技术管理分项主要从危险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安全设备和工艺的选用6个方面进行评价;设备与设施管理分项主要从设备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拆安全控制、安全设施和防护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检查测试工具管理5个方面进行评价。

(2)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评价

应主要从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安全生产奖罚、项目施工安全检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推行4个方面的相关记录或有效证明材料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进行评价。

二、施工企业对安全评价机构的要求

1.安全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建筑行业的安全评价导则,还没有专门针对建筑行业的评价机构,也没有评价机构的资质规定。因此,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建筑行业评价机构的资质,以适应施工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评价的需要。

2.安全评价机构的能力

安全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的评价能力,应以安全专家为主,配备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专家,根据施工企业的大小、特性选择评价组长和组员,以适应企业评价的需要。

3.安全评价机构应充分掌握标准

2010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将在全国建筑行业全面实施。因此,要求安全生产机构充分掌握标准,能够对企业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4.企业应有选择评价机构的权力

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确定评价机构具备的资质后,企业应有权自行选择评价机构,不能有限制,更不能包办代替。

5.企业有权拒绝评价机构不符合企业现状的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没有按评价标准评价或者评价方法有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现状,带有片面性时,企业有权拒绝接受其所出具的评价报告。

三、企业如何自我评价

企业主要应从自评程序制定、自评总体方案编制、贯标培训、文件资料准备、危险源辨识、自我查证测定、整改完善、自我评价验收等方面实施自我评价。

1.自评程序制定

企业的安全健康工作是一个大系统,识别、控制、预防、改造这个大系统中的人、机、物、环境的危险性,就必须对它有充分的认识,明确指出危险性的存在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充分认识、指出和找到企业安全生产体系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的差距,就必须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自评程序,才能使企业自评顺利达到创建的目标。《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当中对企业自评程序有明确的规定。

2.自评总体方案编制

安全生产评价是对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全面的检查与评价,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搞好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评价的标准吸取了我国多年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面的精华,引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标准)方法,经广泛讨论审定而成。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对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十分有效的。还说明安全生产评价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因此既不能为了达标而达标,也不能靠少数人去办,而必须采取全员动员、分级动手、分线整改、全面达标办法。按上述理解和构思设计编制安全生产评价总体方案,提请经理会讨论审定,经理批准后全面实施。

3.贯标培训

贯标培训、全员动员、全员参加是搞好自评工作的基础。企业在进行自评工作前,应开展各级、各层次、各类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包括基层人员对照标准,尤其是执行过程中的要求,让每一位相关员工能够了解自己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该做的记录,该进行的程序等。

4.危险源辨识

企业做好危险源的识别,以便对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做好风险控制措施,应有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及修订。

5.文件资料准备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体系要文件化。只有文件化以后,安全生产体系才能规范操作,才有比较和评价的可能。文件化的安全生产体系是评价的必要条件。

为如实反映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做好安全评价工作,企业应组织专门人员对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逐一汇总文件资料,并装订成册。主要包括:各项制度及制度修订记录,制度执行的相关记录,包括相关的台帐、现场实施的记录。

6.自我查证测定

企业只有掌握了各项目的技术要求与查证测定方法,才能组织自评自查,才能判定不合格项,达到整改要求。

企业经过文件资料准备之后,开始企业自查。企业自查就是对照标准条款进行自我检查的过程,主要是找出不合格项。因此,企业自查是一个严密细致、严格把握的工作,只有企业自查做到位、做得好,才能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为企业自评做好准备,这一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全员参加的工作。

7.整改完善

企业将自检自查的不合格项分类整理交给各个整改组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的项目应重新进行评价,判断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8.自我评价验收

经过各级各层次和各专业组进行几次自查自检和整改后,依照自评计划可以开始自评验收,经初步验收能达到目标时,进行最后总体自评验收。

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牵头,调集企业各部门以及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成立自评验收小组,逐项做好自评工作。自评过程中,企业必须对部门、机构、人员、设备、设施等实行100%的自我评价。

自评时,按《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中各分项《检查表》逐项进行自我评价,以文件资料核对、现场查证和检查考核等方法进行。其中,对涉及管理的部分要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所有部门、人员和全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进行全面评价。

四、企业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审核和应用

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现状的确认,企业再拿到安全评价报告时,要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主要审核评价报告是否准确及全面,评价报告是否按有效性给予认定,报告的建议部分能否保障整改部门的有效实施。对于报告中对企业的肯定部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应进一步保持,对不足部分,应按照评价报告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2

人的因素, 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的领导者、管理者、操作工人和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不安全行为是产生安全事故的部分原因。 这些问题包括:未经授权的操作, 忽视安全, 忽视警告, 危险地工作, 人为安全设备故障, 不安全的设备或违规操作。决策层的安全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能力:

1.1安全意识

主要是对决策项目和决策能力, 在处理安全事故的安全状况时要洞察, 还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安全局势。

1.2安全生产责任

主要决策者对建筑安全生产负有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 要真正掌握安全生产的方针和政策, 仔细观察和实施, 并对项目部和社会同时负责。

1.3安全素养

考查各级决策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要学习现代管理技能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业务及应用。

1.4安全和技术能力

考查安全事务管理能力, 如组织协调、研究、综合分析、逻辑判断能力、写作表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能力。

1.5安全的心理素质

主要是决策者的心理素质, 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决策的顺序的准确性, 执行, 以及情感冲击力。

2.施工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决定了施工的安全局势, 建筑材料的使用要整体监督, 主要材料要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2.1主要材料供应商的选择

主要是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一定标准, 从采购源头控制, 所以原料供应商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材料业主是第一供应商, 必须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可靠性评估, 然后比较价格。

2.2主要材料的正确使用

在主要原材料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要确保正确使用, 可以进行跟踪管理, 常用的材料及材料的技术指标企业应制定。

2.3主要材料的检验工作

对主要的施工材料进行抽样调查检测。材料现场验收, 确认实物与清单一致。

3.工程机械因素

工程机械不安全表现为设备和器件结构不良, 材料强度不够, 部件磨损和老化, 存在危险物及有害物质, 安全装置失效, 缺乏防护设备和其他因素。因此, 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安全控制。

3.1脚手架工程的安全控制

主要指脚手架工程质量的人身安全工程现场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根据中国建筑的安装和拆除的脚手架的有关规定, 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2001JG13O) 和建筑用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2000JGG128) 的相关规定。

3.2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控制

主要是对塔式起重机的安装和拆卸, 起重机械必须根据每个拆装规范, 并按照一定的要求设置警卫保护。

3.3装卸大型施工设备的安全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 该项目建成后, 必须撤离, 处理这些施工设备的安全控制是施工安全管理的一部分。

4.管理方法因素

4.1施工安全管理机构

4.1.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主要是确定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并制定施工安全原则和制度。

4.1.2建立项目安全管理机构。主要是对建设项目选址的安全管理机构提出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 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其对安全制度的管理和落实是实现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4.1.3施工安全管理队伍。主要是施工队在施工阶段, 落实安全生产工作, 施工队工作在第一线。因此, 班组安全建设施工单位要增强施工管理的安全性。

4.2建筑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4.2.1建立安全生产相应的法规, 采用奖惩制度激励员工, 从而落实安全生产。

4.2.2安全法律规章制度的执行。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是一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 保障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是确保安全的重要环节。

4.3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情况

培训安全工作承担的任务可以通过安全生产经验、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质量。通过安全培训, 员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在生产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安全技能, 促进生产的平稳运行。

4.3.1三个安全教育。这三个安全教育是新员工的教育、工程教育和施工队伍的教育, 三个安全教育和安全质量等部门相互协调。

4.3.2施工安全知识的学习。施工单位应该在基本安全培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如组 织安全知识问答活动。

4.3.3专业的安全教育。安全运行的特殊训练, 特殊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特点, 一些特殊的工作。基础工程、装饰工程作业人员安全培训。

4.4定期安全检查

4.4.1安 全 检 查 通 过 制 定 安 全 检 查 表 和现 场 检 查 两个内 容, 一般安全检查采用看、摸、敲、量、测等基本方法。

4.4.2安全检查的内容。各级建设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包括检查安全管理人员、检查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和执行的操作。

4.4.3安全检查结果处理。进行安全检查后, 检查作为现场安全未来的整改, 以备将来对参考的数据进行分类登记, 找出原因, 及时编制整改计划, 落实整改负责人组织施工安全隐患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纠正措施完成整改, 及时通知相关的检查和验收部门进行检讨。

4.5现场施工安全保护措施的执行

4.5.1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主要考察在施工前期, 开展的每道工序是否都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还要考察工序中各道环节的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标准是否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说明。

4.5.2安全和标准化的保护措施。主要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保护措施的制定, 包括危险源、脚手架、模板安装和拆卸标准, 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按照安全标准化保护措施。

4.5.3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交底。主要考察在进行爆破、拆除工程和高空作业时, 是否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完后必须对参加该工程现场指挥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分别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4.6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

4.6.1制订应急预案,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编订应急预案, 做 好防微杜渐工作。

4.6.2对 于 现 场 安 全 事 故 处 理 一 定 要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的 原 则, 并在处理过程中做好现场的安全控制防止发生混乱。

4.6.3明确事故处理过程中的责任很分工, 避免形成责任 不明确、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5.施工环境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到底是否适合正常工作, 施工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建筑工程而言, 主要从气候、施工照明和基础环境方面进行说明并考核。

5.1建设地点的气候条件

建筑施工工作主要是在室外露天环境中, 因此高温、严寒、霜冻等恶劣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工作。所以, 施工现场作业要注意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5.2施工现场照明条件

施工过程中主要根据视觉感知施工过程和所存在的危险, 施工现场的采光和照明条件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施工者对某一事件是否能正确判断。昏暗、闪光等恶劣的照明条件直接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是重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施工环境中照明条件直接影响施工安全。

5.3施工现场环境

施工现场是否符合施工标准, 是否能满足施工人员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 是决定安全事故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黄世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7:4.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 (第3版, 上册)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68-73.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3

关键词:建筑;安全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管理

一、建筑工程的安全概念

根据大量的工程经验,我们可以将建筑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建筑工程竣工由于质量存在问题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后期用户使用的安全感与舒适感低;其二是建筑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安全管理不到位而发生伤害事故,这种安全问题与建筑物的质量没有太大的关系。在实际的建筑安全问题中第二类问题较为普遍,每年我国在建筑安全事故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几百亿元,已经成为了目前最危险的行业之一。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制定好安全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具有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减小施工单位的成本,促进施工单位发展的作用。安全保障措施也根据当前建筑物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符合建筑安全施工的要求,同时也应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当前的建筑施工行业中来以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要做的是通过风险管理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各种损失。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评估和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全面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风险管理也克服了传统上以保险为主的风险处理手段,通过整合利用各种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处理的方法日趋多元化。

2.1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和甄别需要找到引起风险和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并且对由此而引发的后果进行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这是进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对风险的范围、程度和种类进行人为的扩大或者缩小,导致了在后期对风险分析和处置中出现错误,造成了风险管理的失真。

2.2风险识别

要识别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常常需要准确地对风险因素进行解读,通过构建风险层次图,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找到其中的不稳定因素,经过论证之后,再经过对建筑项目的评估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率。在进行设备风险识别过程中要对所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判断,确定其是否客观存在。风险预测是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判断,确定其发生的概率。但是仅仅确定其概率还是不够准确的,一般情况下还需要确定其概率分布密度,以进一步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

2.3风险因素的定量分析

在对风险识别和预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出各个风险的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从而找到其中的主要风险,为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提供根据。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从不同程度进行控制。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和一般的风险管理一样,常常要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把施工过程中的分析进行量化。定量分析有决策树分析、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相应的缺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综合某几个方法使用,提高其预测的准确率。

三、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评价

3.1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目标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目标确定了建筑安全水平的指标,按照不同的安全层次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结构层次。其中最高层表示施工安全的总目标是唯一的,是为了确保施工全过程的安全;中间层是由影响施工安全水平的主要相关指标组成;最低层是由影响施工安全主要指标的分指标组成。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是一个自我完善体系,有着其独特的评价方法和原则。根据确定好的安全评价指标,对每个施工安全评价进行打分,然后带入到相应的数学函数中,从而对这些指标进行数学量化。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常常采用AHP-Fuzzy的评价方法,它是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每个层次指标在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中的权重值,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得到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从而来评价施工安全的状况。

3.2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指标

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通常是根据经验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然后确定其权重值,这样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做到客观准确,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结构,通过对比的方法建立判断矩阵,再对矩阵进行求解从而确定某个指标的重要性。在计算完成后还应当计算其权重的偏差,其中的重要一步是进行一致性检验,使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四、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4.1严格执行安全培训与强化安全意识

在进行建筑施工前应对所上岗的施工员与所招的工人进行安全培训与安全演练,其主要内容包括施工中的安全常识、施工中设备的安全操作、基本的自我防护措施及一些紧急避险的办法,对于人员较多时可以采取分批培训,尽可能让所有的施工员都知道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安全措施与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进而在危险来临时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施工单位应组织一个检查小组对涉及安全的设备进行检查,对于易出安全事故的设备要贴上醒目的标志,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时维修处理。建筑施工中明确施工安全生产职责,采取防治结合的措施,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不允许冒险作业,应将安全事故的概率降至最低,因为一旦出现问题直接关乎相关人员的生命,施工单位各级部门必须足够重视。

4.2施工单位加大投资力度

施工单位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应组织一定数目的人员进行施工中易出现或以前出现的安全事故环节进行总结,并提出预防或改善措施,对施工中出现的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推进建筑安全施工的发展。施工单位需加大安全生产科技产品方面的投入,采用安全可靠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设备,全面提高施工单位安全施工的能力。很多施工安全事故是由于施工单位采用的设备陈旧,加之施工单位没有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与评估造成的。施工单位应在安全设备、员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设备安全评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制与可靠的安全设备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才能进行安全施工。可以建立信息化、多角度的施工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及时的将施工现状呈现在施工管理人员手中,便于排除安全隐患。对于需要特殊技能的施工工序,应请专业人士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安全。

4.3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加大监管力度

施工单位建立科学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制固然重要,但一个好的安全管理体制只有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还必须将各项规章制度细化,使施工单位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安全责任与义务,比如安全责任制、教育培训制、用工管理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赏罚分明、违章必究。企业应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达成施工安全管理责任,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宗旨与责任委托书,并在其中说明安全管理内容,作为工程施工项目也应与施工班组签订责任书说明安全管理责任。

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为避免未来建筑施工类似的安全事故发生,安全可靠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已刻不容缓,同时应将先进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中,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2]杨莉琼,李世蓉,贾彬.基于二元决策图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7).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4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水平的高低对有效控制安全事故频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现行安全保障体系在有效控制安全事故频发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花费了大量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成本[1],负责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且安全管理绩效良莠不齐。如何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并从中取长补短,以此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将成功经验在行业中推广。这已成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

科学有效地评价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作为技术支撑。目前较为流行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伤害事故率(R ecordableIncident Rate,简称RIR)和经验调整系数(Experi-ence Modification Rate,简称EMR)、SPE影响因素法、糊数层次分析法、加权关联度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等。上述安全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不仅在改善建筑工程安全绩效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也是目前国内外较为通用的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多是基于专家咨询或专家打分,因此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已有研究和现存方法大都以建筑企业或施工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绩效为研究对象,而且目前暂时还没有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相对有效性为研究重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建筑企业间的安全管理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

因此,笔者以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比较安全管理绩效的相对有效性,利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有效性,同时证明是否高安全管理投入就意味着一定能够带来低事故发生率以及明确安全管理绩效较低的建筑企业是否存在提高和改善的潜质和空间。

二、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一)选取DEA模型

DEA自1978年由Charnes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将单输入输出的工程效率概念推广到多输入输出,特别是多输出的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称DMU)的有效评价中。

DEA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输入输出的“部门”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应用该方法和模型可以确定生产“前沿面”,因此当DEA被用来研究多输入输出生产问题时,由于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因而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算法、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其经典DEA模型C2R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θ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为各决策单元的权重,S-和S+为各输入、输出变量对应的松弛变量。经典DEA模型可以通过对有效值θ的判断,将同一系统中不同的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个类别,且这些决策单元的`效率值都介于0和1之间。研究发现[3]这种分析方法的结果经常出现多个产出的θ值均等于1的情形,这意味着这些决策单元都是有效的。但是这些有效的决策单元仅是相对于所选样本较优,它们之间仍能进一步比较相对有效性。因此,有必要采用更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

为弥补这一缺陷,Andersen和Petersen(1993)提出了区分有效决策单元而提出的超效率模型SE-C2R模型。该模型能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对有效决策单元进一步比较并对效率值进行排序。SE-C2R模型进行评价某决策单元时,其参考集不包括被评价者本身,而是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同时仍保持这些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同时从“超效率值”的意义上不难看出,这个超效率值应是大于1的,而且值越大,说明决策单元有效性越稳定,投入的效率也是最好的[12]。因此,SE-C2R模型将作为本研究针对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相对有效性评价的分析模型,如(Ⅳ)和(Ⅴ)所示。

其中,当引入松弛变量S-≥0和S+≥0时的形式(Ⅴ)为对偶模型,其他各项参数如前所述,在此就不再敖述。

(二)确定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输入输出指标

如前所述,DEA将建筑企业看作一个能够实现输入输出转换的DMU。一个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主要体现在安全措施经费(包括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辅助设施+宣传教育)、劳保用品投入和职业病费用等方面[4]。这些项目构成了建筑企业安全总投入,同时也是企业总收入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作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的输入指标。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对安全绩效的诠释,表征安全绩效的指标可以分为事故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工时损失)和工伤事故率(如轻伤事故率、重伤事故率、万人死亡率等)。据此一个建筑企业发生不同类型安全事故的数量可以作为评价该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标准。再者,根据有关专家学者对安全事故发生的类别、原因和发生部位等,按照发生事故所占比例的多少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高处坠落(Ⅰ)、施工坍塌(Ⅱ)、物体打击(Ⅲ)、触电(Ⅳ)和机具伤害(Ⅴ)等五大类安全事故是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因此,本研究将这五类安全事故作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输出。由于建筑事故发生数等属于悲观性指标,所以利用乘法反转法将数据转换成相关数据的倒数作为本项研究的安全管理输出指标。建筑企业安全管理输入输出指标如图1所示。

(三)收集数据

本文以一个完整的财政年度为研究周期,选取我国沿海地区的150多个建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地区属国内较发达地区,因此这类地区的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作者首先对上述地区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采访,了解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的普遍做法和绩效情况。随后,笔者向部分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

其中所选建筑企业中70个企业同意参与该项研究。

然而,只有45家企业提供了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企业安全总投入占企业总收入的百分比;发生5类安全事故的数目。出于维护受访对象利益的考虑,这45家企业的参与人姓名、企业名称、安全管理投入等信息均不公布。这里只给出基于上述数据的投入产出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DEA-Solver Pro6.0求解软件分别运行C2R模型和SE-C2R模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统计结果。45个建筑企业中只有8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是有效的。其中最大值为1.0,最小值为0.02,均值为0.32。这意味着对于一个安全管理绩效得分为均值的建筑企业来说其安全投入产出的效率并不高,其安全管理绩效还能提高68%。

表3分别给出了两种模型下45家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有效值和排列顺序。其结果表明每一建筑企业与其他建筑企业相比较的结果。根据C2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B、Q、C1、D1、E1、I1、J1和K1这8家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有效的且他们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安全管理产出(即事故发生率)Y0为最优且都落在“前沿面”(即他们的效率值都为1.0),因此被称为有效DMU。这说明这些企业在安全投入转换为安全产出方面的效率很高,表现出更好的安全管理绩效。而其他建筑企业的效率值都小于1,因此被认为是无效DMU。值得注意的是,C2R模型无法比较出已经落在“前沿面”上的有效企业的相对有效性。因此,利用SE-C2R模型对这8个有DMU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8个有效DMU的效率值均大于1,而其他DMU并没有变化。其中,建筑企业Q的效率值最大。说明该企业仍可以降低31%的安全投入实现同样的结果。根据C2R模型的计算结果,表4比较了有效DMU和无效DMU之间的投入产出均值。值得关注的是,在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有效DMU比无效DMU的安全投入要低。前者的均值为0.01,而后者为0.09。同样,有效DMU比无效DMU的事故发生数要少。这也说明并不是高安全投入就能带来理想的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本文的另一目的是想了解低安全管理绩效企业是否具有改善自身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以表3中的建筑企业C为例,利用C2R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其安全管理效率值为0.2,其安全管理绩效很低属于无效DMU范畴。表5描述了该建筑企业安全投入产出的实际值和参照值。通过比较得知,该建筑企业的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0.05%,其比例较高,因此可以改善的空间为0.04%。同时,事故Ⅰ、事故Ⅱ和事故Ⅴ的发生数也可以从实际值减少到参照值1。这说明,低效建筑企业具有提高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和机会。显然,一个建筑企业若要减少安全投入是应该慎重考虑的,但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安全管理投入产出的转换效率并不理想。如何优化安全投入资源的配置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企业获得高安全绩效的同时最小化安全投入,将是低安全管理绩效建筑企业改善其安全管理值得深思的方面。

三、结论

1.利用C2R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45家建筑企业中有8家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有效的且他们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安全管理产出(即事故发生率)Y0为最优且都落在“前沿面”(即他们的效率值都为1.0),因此被称为有效DMU。相反,其他建筑企业为无效DMU。上述研究结果表明,DEA技术在比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绩效有效性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C2R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安全总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有效DMU比无效DMU的安全投入要低。同样,有效DMU发生安全事故的数量也低于比无效DMU。这反映出安全管理绩效较高水平的建筑企业表现出“低投入、低事故率”,而较低水平的建筑企业表现出“高投入、高事故率”的现象。在利用SE-C2R模型对有效DMU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时,计算结果表明上述8个有效DMU的效率值均大于1,而其他DMU并没有变化。其中,建筑企业Q的效率值最大,为1.31。这说明该企业仍可以降低31%的安全投入实现同样的安全管理绩效水平。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高安全管理投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低事故发生率。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即:安全管理绩效水平)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3.研究结果还表明安全管理绩效较低的建筑企业具有提高安全管理绩效的潜质和改善空间。关键在于这些企业如何科学有效的配置安全管理投入的资源来改善当前所处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周建亮,方东平,王天祥.工程建设主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定位与制度改进[J].土木工程学报,,(8):139-146.

[2]李成华,李慧民,云小红.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建筑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07-212.

[3]Andersen P,Petersen N C.1993.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39(10):1261-1294.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5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简介:布尔台煤矿是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一座现代化大型矿井。

布尔台煤矿初步设计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于2005年12月编制完成,设计生产能力20.00Mt/a。矿井设计开拓方式为斜井、平硐、立井多水平混合开拓方式,通风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采煤方法为长壁后退式,采煤工艺为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和综采放顶煤采煤工艺。矿井设计可采储量2013.41Mt,服务年限为71.9年。

矿井于2007年7月开工建设,2009年7月主体工程竣工,2010年7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专家组到现场进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2011年5月,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专家对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现场安全设施验收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复核,并于2011年8月5日为布尔台煤矿颁发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矿井于2011年4月6日取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采矿许可证》。2011年9月,国家能源局煤炭司组织相关单位对布尔台煤矿建设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同意布尔台矿井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布尔台煤矿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取得了安全资格证。矿井各种生产经营证照齐全、有效,属合法生产矿井。项目负责人:韦国清 技术负责人:隋国民 过程控制负责人:徐君 报告编制人:韦国清、刘善润 报告审核人:靳熠

项目组成员:刘善润、韩勇宏、毕加蓬 技术专家:孟祥峰

现场人员:刘善润、韦国清、韩勇宏、毕加蓬

建筑自我评价 篇6

为人诚恳正直,注重团队合作;性格开朗,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有多年房地产行业工作经验,熟练掌握房地产销售策划相关工作;具有出色的独立工作能力与沟通技巧,能与不同背景与职位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专业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团体协作能力,富有责任心与正义感;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

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工程管理、项目开发、成本管理的`丰富经验。擅长项目运作,能够通过成本预估,设计标准,项目定位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并且根据下属员工的特点,分配任务,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善于沟通、知识面广,为人正直与善,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希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7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于2006年, 颁布和实施的时间还较短, 借鉴他国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经验, 对不断充实完善我们自己的体系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08年, 随着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的正式实施, 有关中新两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差异的比较研究也随之展开, 以下是两个体系异同的对比, 我们设想通过从评价标准框架、关键性指标、评价标准执行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对比, 分析中、新两国现有评价标准体系的差异与优缺点, 特别侧重于分析新方标准的可借鉴点以及我国标准存在问题, 希望以此作为制定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

标准框架对比

1、住宅建筑 (黄底色部分为我国标准中未明确提出的要求)

2、公共建筑 (黄底色部分为我国标准中未明确提出的要求)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与新加坡标准相比,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基本完整, 在节地、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指标, 但在整体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方面还有不足, 具体体现在:未引入分值评价方法, 不利于根据地区差异进行引导性调整;作为一种自愿性、引导型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更多是以现有强制性标准为基础的提升要求, 因此对现行强制性标准体系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 而相当一部分强制性标准还在修订、完善的过程中, 这使得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仍缺乏完善严密的基准体系支撑, 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标准本身的可操作性;标准的强制性、专业性意味仍稍浓, 而在指标本身的明确 (如乔灌草综合绿地系统设计控制指标) 、指标要求的落实——教授用户如何操作、使用评价标准方面, 缺乏必要的体现 (如未提出类似设置“建筑绿色使用手册、绿色操作及绿色维护手册”) 。

实施过程与方法比较

1、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施行办法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年3月发布、同年6月正式实施以来, 主要作为一项非强制性标准, 自愿施行。为了规范标识应用, 2007年8月, 原建设部配套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试行) , 专门明确了该评价标准的具体操作问题, 具体如下

⑴由原建设部负责指导、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评价标识的日常管理, 并由该机构负责对申请项目组织评审, 建立并管理评审工作档案。证书与标志均由建设部直接颁发;

⑵评价标识申请主体是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 申报材料由申请单位提供;

⑶对申请项目的要求是: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 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

⑷要求标识持有单位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⑸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可比照标识评价办法对规划设计进行评价。

2、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施行办法

⑴由公共服务部门扮演领导角色, 具体而言, 绿色建筑标志由业主向建设局申请。建设局按照建筑面积收取一定认证费用。同时联邦所属建筑均强制性率先达到绿色建筑评价入门级标准;

⑵设立5000万公共研究基金;

⑶未来三年将设立2000万奖励基金, 鼓励私人开发商建造达到评价标准要求金奖以上等级的绿色建筑。其中, 达到金奖的, 每平方米给予3新元奖励, 金+奖的, 每平方米给予5新元奖励, 白金奖的每平方米奖励6新元;

⑷绿色建筑标志认证计划根据类别分阶段推进。2005年1月起, 实行的是自愿认证;2007年4月起, 所有新建公共建筑 (政府建筑) , 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 必须进行强制认证。自2008年4月起, 所有新建建筑、现有建筑的改建, 凡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 必须进行强制认证, 并达到入门级要求;

⑸实行建筑寿命期内全程认证管理, 一次认证评价结论的有效期为3年, 三年后如不申请评价, 原认证将自动失效;

⑹通过工业培训和公众教育, 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意识,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由以上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中、新两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为政府主导制定、并负责推动施行, 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方面, 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这些差异具体表现为:

⑴政府的领导与推动作用体现不同。政府在我国的标准施行中, 更多担负管理职责, 而在实际表率方面, 有所欠缺, 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做法, 在政府主导的项目中率先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最低级别, 或较高级别;

⑵标准推行的激励机制不同。与新加坡政府建立起5000万元公共研究基金和2000万奖励基金不同,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标准的“自愿”原则, 除了每年颁发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创新奖”, 几乎完全放弃激励性手段;

安全评价中国建筑 篇8

近年来,大粮食的概念比较流行。所谓“大粮食”,就是把能吃并能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物质。这个概念与国际通用的粮食(FOOD)概念是一致的,体现了粮食概念是变化和发展的,也提供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

一、何谓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通常我们把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供求基本平衡”。1995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罗马宣言》,在世界范围对粮食安全作了理论性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宣言指出,粮食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来源,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了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因此粮食安全应包括下述几层含义:其一,数量上的安全性。即通过粮食生产数量的积极稳定增长,满足人类对食物的解决饥饿问题;其二,无毒害性。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和粮食产品中的残留,减少、杜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有效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其三,高营养价值。即依靠基因工程技术和先进加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善粮食产品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含量,满足人体健康的基本需要。

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概念,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每个国家对粮食安全有自己的理解,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注重全面平衡,宏观调节控制,以实现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中国家往往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并适当限制消费,谋求粮食总量基本平衡。因此,评价和考核粮食安全问题,应充分考虑粮食品质对综合安全水平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应考虑到粮食生产、消费与储备、粮食贸易与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粮食的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以粮为纲”,致力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粮食问题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吃饭问题”已经成功地解决。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至199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比1949年增加了3倍多,人均38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超过95%。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国过去,粮食安全的提法仅指保管好粮食,不使粮食品质下降或数量不发生短少等,只是粮食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粮食供求矛盾基本解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样的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的提出扭转了过去一味追求产量的观念,进一步从贸易、结构、质量等方面强调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符合当前实际,更具有科学性。

二、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粮食生产、波动与储备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考虑到粮食生产、储备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产量波动的风险。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都会产生一定的受灾面积,每隔几年,都会有一场大的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或大面积停产,从而使粮食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粮食是一种季节生产常年消费、区域生产世界消费的商品,这样就产生了粮食流通空间与时间的间隔、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性。由于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适当的粮食储备也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以满足老百姓基本生存需要的作为粮食安全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第一要务,因此,充足的粮食储备尤显重要。通过适当的粮食储备,以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由于粮食储备有一定的成本,因此必须保证合理的储备数量,既保证安全供给,又保证粮食安全成本的最小化。

2.粮食贸易与自给率

在考虑粮食贸易与自给率的关系时,还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以及禁运带来的风险。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依赖国际市场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充分的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获得利益。但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以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把粮食安全的风险演变为一国的政治风险,一旦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会迅速波及到本国的生活必需品物价,物价指数会发生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发生禁运,则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可能会在双边、或多边关系中失去发言权、主动权,甚至可能会失去主权的独立,受制于粮食出口国。因此,发展中国家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粮食自给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3.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性,所以,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与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指的是贫困人口确能获得所需数量的粮食,粮食的质量安全指贫困人口每天能够获得足够营养与能量的食物。

一方面,贫困人口收入低下,导致他们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障,尽管社会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总量安全)、尽管人均粮食供给是安全的,但是对这一部分人群来说,粮食是不安全的。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导致食品消費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制定本国粮食安全政策时,在充分考虑粮食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安全的同时,更要考虑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以及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粮食结构性安全问题。

4.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在考虑粮食的数量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粮食的质量安全。确保提供的粮食必须是无毒害、高营养、健康的安全食品。近几年来由于供给粮食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含量超标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人们迫切需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有营养食品。提供的食品必须是安全、健康、有营养的绿色食品。

在发展中国家,理论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非常重视粮食的数量安全问题,而对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有所忽视。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的、首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提供食品的品质、营养、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粮食的营养性、无毒害性、高品质是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5.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

粮食安全收益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借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可能体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指粮食安全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非经济利益指在粮食安全保证下,全体居民免遭饥饿的风险以及一国可能免遭的禁运、国际市场粮食波动等政治风险。

粮食安全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投入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上的经济支出与机会成本。合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又一重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粮食安全所带来的收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可能付出的成本,要以合理的成本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包括数量指标、粮食波动指标、粮食自给指标、质量指标(无毒害、高营养)多个方面。数量指标包括总量指标、个量指标,总量指标包括粮食总产量、粮食总消费量、粮食的储备水平;个量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粮食波动安全指标包括粮食单产波动系数、粮食总量波动系数、国际市场粮价波动系数;粮食自给水平指标包括粮食的贸易依存度、粮食的自给率;粮食质量指标包括粮食的营养性、粮食的无毒害性。一些重要指标解释如下:

1.粮食总产量

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取决于自然资源、要素投入、生产成本、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资源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国粮食总产量和供给量的下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相同的投入只能获得更少的粮食产量。农村劳动力、化肥、农用电、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生产要素的不科学运用或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当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收益提高幅度时,农民就会放弃或缩减粮食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不安全性增加。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或减少、农业技术进步都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增加产量,从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原因。

2.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量”。结转储备包括后备储备和周转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所采用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一个作物年度结束时的转结库存,至少应为年消费量的17%到18%,即供两个月的消费。其中周转储备为11%~12%,后备储备为5%~6%。

而且FAO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粮食库存的合理界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安全界限。就是储备的数量要能保证在出现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的供应需求,一般以常年产量与最低产量的差额作为储备的标准。(2)经济界限。就是库存粮食的费用小于或等于进口粮食的费用。如果发现粮食以外的出口创汇产品更有利,就可以减少国内粮食库存,用部分信用进口的方式达到国内粮食安全。

3.人均粮食占有量(Per capita grain availability)

粮食安全最终目标是保证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可以获得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所以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衡量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则粮食安全程度越高。有研究表明,按照中国预防医学院、国家统计局:《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提供的数据,我国的一个标准人的每天生存性粮食的最低需求量要有0.681公斤,达到年均248.56公斤的粮食需求水平,就能基本保证每人的生存安全,但营养水平将低于卫生部门推荐的标准。若粮食的人均供给量低于248.56公斤,则可以肯定发生了绝对的粮食危机或绝对饥荒。

每人年均360公斤粮食是保障公民蛋白质需求的最低占有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会引起社会恐慌;当人均占有量为400公斤左右,可以基本上保证我国的每一个公民达到FAO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保障大多数公民的营养性粮食安全。并且,还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最大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生产能力或供给能力处于这一水平将基本消除粮食危机的阴影。

4.粮食的贸易依存度(Dependency ofTrade)

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包括当年产量和结转库存)。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可以表示为=€?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了粮食的自给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5%,或者≥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10%或者≥9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定要保持在95%的水平之上,这样可以减少贸易依存度,也可以避免受国际市场的较大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粮食不安全的程度。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The Level of Per Capita Owned Grain)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總体上粮食供给有余而一部分低收入者可能吃不饱饭或者营养不足。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设一国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组成了一个集合,他们的卡路里摄入量低于正常需要量,那么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的粮食缺口额可表示成:=;∈;式中,是某个人的卡路里摄入量,因而该国的粮食缺口额总数()即是=∑ 。

通常,粮食不安全程度可以用营养不足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或者营养不足人口粮食缺额的绝对数量与他们的实际需要量之比不表示,即:=或=。相应地,该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为=。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如下: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粮食安全策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劣势,过于依赖它国的粮食安全策略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主动权,由于粮食的不可获缺、不可替代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粮食短缺可能会成为它国的经济或政治筹码,使自己在多边、双边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上一篇:小小的跨越初中作文下一篇:经典广告创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