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2024-11-15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通用8篇)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篇1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外部环境竞争机会与威胁并存,同时也识到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关键一点是要识别和培养自己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个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基石。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在人才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当代大学生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人才竞争主动权的根本。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提出来的,主要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如果将这一定义应用于个人核心竞争力,可以这样理解: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机结合。

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大学生活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专业性

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特征。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有自己的专业,但这只能说明他有了竞争力,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如果不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稳脚跟,极有可能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要把所学的专业转变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另外,社会的发展更欢迎那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突出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具备其它必要的技能将更加凸显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践性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应当具有实用价值,应当有利于个人和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要真正把个人核心竞争力优势体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上,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体现。

(三)创新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新性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四)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是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积淀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联度。因此,这些品格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具备和赶超,如果说专长性比较容易被其他人学习及效仿的话,那么,健康的人格特性及良好的品格特征是其他人在短时期内很难模仿的,这就保证了拥有稳定性就具备

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稳定性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的条件和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

(一)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对于大学生来说,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既是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所需,更是将来就业后是否有所建树的内驱力。知识经济时代,不同职业对求职者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共性要求。目前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共性要求总体表现在:一是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对于大学生来说,今后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何种岗位层次,也不管向哪个专业方向发展,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基础知识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因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已不可能像从前那样“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情况不可避免。大学生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拥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二是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广博”,即是广采博学。知识过窄,难以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同时,也难于适应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一个人能胜任几方面工作”的实际需要。所谓“精深”,就是说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专业知识学习要有一定的深度,既有量,也有质。成功的人才往往都是在宽厚的基础知识上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

三是要有一定的其他知识技能。现代各类职业都要求从业者的知识“实用性强”,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现代企业或其员工的社会性不断加强,他们必须面对整个社会,不断与“市场”打交道,并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行为。

(二)技能结构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往往把从业人员的良好职业技能视作企业的最大资本,视作经济实力的基础与保障。作为大学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想做到真正适应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需要,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就应当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其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成就能力

成就能力就是最终获取职位的能力。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参加多次招聘会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场遭受冷落。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屡屡求职受挫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求职者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工作能力,而是因为求职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求职技巧。如错误定位、求职观念不正确、信息收集不充分、自身能力与目标职位不匹配、面试方法不正确、缺乏主动性,等等。

总之,大学期间对于个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上、心理上、身体上、气质上等都要好好培养和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代,不断加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大学生个人能力提高和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商誉,核心竞争力,企业,联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对其市场竞争能力能够长期稳定起主导和关键作用, 并且是其他企业不能或不易替代和模仿的要素。商誉是企业的拥有和控制的, 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

1. 从过程上看, 企业商誉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企业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形态都是结构性的、隐性的, 都是企业特定历史进程的结果, 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企业商誉的积累是漫长的, 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有时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 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 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 它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 需要企业构建和发展一个创新型的学习组织, 在不断的学习、积累过程中, 增加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 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的一种能力。

2. 从手段上看, 企业文化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企业商誉的关键点。

企业文化是个综合的概念, 是企业家成员的思想与精神境界的综合体现, 企业只有塑造一种属于自己的, 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才能成为卓越的企业。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是让企业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 同时企业文化也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效用, 它也是企业商誉得以产生的土壤。商誉只有与人力资源所衍生的企业文化保持紧密地联系, 才可以长期保持不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 这是企业得以维持其竞争优势, 也是维持其商誉的关键所在。

3. 从影响范围上看, 二者都涉及整个企业的各个环节。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说, 它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 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 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 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而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特殊形式, 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关, 因而不能单独存在, 也不能与企业的可辨认的各种资产分开来出售, 它的价值, 只有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 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因此, 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样, 影响范围都是全面地、整体性的, 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4. 从产生的根源上看, 商誉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源于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的垄断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企业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均为可以出售的权力, 应属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范畴, 而前者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出售, 与之相联系的超额赢利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超额赢利能力。所以, 企业的商誉应来自其对人力资源的垄断, 当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为正值时, 该部分超额效用的价值体现即表现为企业的商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核心技术、营销网络、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 但其最主要的根源, 还是对人力资本的垄断, 它与商誉的产生根源是一致的, 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与占有权的分离, 使得企业的契约具有不确定性或不完备性, 正是这种不完备契约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的产生成为可能。

5. 从实质上看, 企业商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商誉的目的与归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源泉, 是保持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生命线, 所以, 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并非商誉本身, 而是隐藏在其后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商誉的实质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商誉仅仅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实际上, 正是由于企业拥有内在独特的不模仿的核心力, 它才能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 才实现企业整体价值大于其各部分价值之和。如果把正面的商誉作用于企业, 会带动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 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企业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都能给企业带来超利润的能力。商誉既是一个企业与企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塑造形象的过程, 也是一个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外界释放与推广的过程, 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在我们看到商誉与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联系的同时, 也应注意到二者的区别: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从企业的主体出发, 强调企业自身对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整合;商誉更多地注重顾客对企业的认识与表现, 强调客体对主体的反映。商誉虽然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存在的, 但在某种程度上, 它可以体现在资产审核的账面上;而核心竞争力与其有关的成本没有可靠的或可预期的联系, 其所产生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 从产出的角度我们也无法准确地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 因此, 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计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丁为民:企业契约的实质和经济意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说明.经济学家[J], 1998.1

[2]于越冬: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会计研究[J], 2000.3

[3]董必荣:核心能力与商誉本质研究.财会月刊[J], 2002.9,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篇3

摘 要: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是强化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重要前提。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个体生活实践感悟与外在社会引领相互作用的过程,寻找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的契合点,是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内在机制。培养大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担当和功能实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规律;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7-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建设全过程。深刻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在规律,是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切实有效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理论前提。只有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找准着力点,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认知、认同、践行三个基本环节的有效转化。

一、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规律,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是认知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已经进教材、进课堂,但如何更有效地进头脑,还要在理解大学生认知形成规律和成长成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强化核心价值体系认知。

首先,根据认知形成规律将核心价值内容融入学生知识体系。认知形成是信息呈现、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其中呈现的形式、切入点涉及受教育者认知系统是屏蔽还是开启,与受教育者原有认知图式的关联度决定了信息被注意的可能性大小。因此了解大学生当前最关切的问题、最困扰的问题,是与受教育者建立高效信息传输渠道的第一步。从注意到理解是阐述观点、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准确解读和诠释概念和原理,沟通生活和理论,让理论的凝重色彩与生活的明媚色彩之间进行有效转化,才能使学生保持久的注意,使理解成为可能。而理解能否实现取决于论据的有效性、强度和吸引力。充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直面社会矛盾和学生的思想困惑,并精心挑选、组织最新,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理解的效度。从理解到接受,是受教育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式结合,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步的实现要遵循思维的逻辑原则,以理服人。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逻辑思维是保证思维结果可靠性,把握现象和本质的根本联系的有效思维工具,例如讲八荣八耻,教育者如果用彭宇案得出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结论,就是一个不充分条件的推理,违反了普通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普通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则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因而出现了思维混乱,得出错误的结论。

其次,根据成长成才的需求层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归纳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第一,生存需求。为满足生存需求,大学生对获得谋生技能、获得知识都有很强的动机。而教育者对学生个体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共同理想(动力源)、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应对方式)相结合,在动力、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等各方面给予系统引导。第二,归属与爱的需求。大学阶段,满足归属感与爱的需求的主要关注资源是友情和爱情,大学生对友情和爱情两个重要人生课题的关注度仅次于学习,课堂调查中达到70%。对这一需求的回应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选择和规范)的内容系统结合。第三,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因而当代大学生往往以自我感受、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作为价值判断的第一标准,由于个人主观感受具有片面性,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对这些错误的自我实现路经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与前两个层次的需求结合起来,区别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勤劳致富和拜金主义、享受生活和享乐主义,在尊重和肯定前两个层次的需要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强调第三个层次的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能使理论更有说服力。根据大学生成长成长的需要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能够使学生零散的认知向系统认知深化,认知效果得到强化。

二、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认知不等于认同,大学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知识来学,只求考试过关,还是内化于心,当作武器来武装自己,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攻克的瓶颈问题。我们要从理解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机制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信念的规律切入,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首先,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个体生活实践感悟与外在社会引领相互作用的过程。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现象总的看法和反映,尽管价值形成必须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但价值总是同人的需要有关,是以自身需要为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对个体需求的关注度不同,对个人价值信念的生成机制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注重人的个性尊严和生存权利,认为价值信念是人在生活实践、人生经历中自主选择和感悟的过程,另一种主张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认为价值信念生成是个体接受、认同必要的社会基本价值理念,并内化为个体价值信念的过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价值资源的提供者。在教育上主张采用“描述性方法”,强调程序性推理,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进而探索、发展理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做出自主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持第二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者的角色应界定为主流价值的权威传授者。在教育观上主张采用“指导性方法”,诉诸规范解释、劝说、榜样示范,传承社会普遍认同的共享价值和行为方式,倾向于用特定的价值规范指导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帮助其辨别是非善恶美丑[1]。这两种观点的长期争论恰好说明个体价值信念的生成是两种路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如何找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是深化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键。

其次,寻找需要满足的契合点,实现社会核心价值的驱动和引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清楚地阐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契合,是激发出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动力的重要着力点。从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来看,虽然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个人前途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但是从整体来看,希望“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贡献和利益兼得”成为很多大学生认可、推崇的价值取向,他们力图在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找到结合点,这种并存选择的现实,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满足大学生需求基础上实现认同的内在根据。而从外在社会现实来看,需要作为人对外界对象的一种依赖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客观地被决定的。社会性的需要归根结底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去实现集中反映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显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凝聚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增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个人正当利益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三、把握化解多元价值冲突坚守价值追求的规律,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不是学生对价值体系的理解,对善恶的基本判断,而是他们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面对充斥网络媒体的假恶丑,面对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碰撞,他们如何冷静思考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化解内心的价值冲突,坚持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勇气和意志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能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担当。核心价值观教育正视和基于社会客观现实(包括“真善美”也包括“假恶丑”),并旨在超越这一现实,才能最终实现价值教育形塑人、改造社会的根本目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也体现在大学生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有效抵制,表现在对庸俗性的拒斥和崇高性的向往上。因此,在社会现实中观照个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才能客观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基于逻辑思辨的“价值理性”,引导学生独立、审慎地思考复杂的现实价值冲突,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国人长期以来在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以经验性、模仿性、模糊性为基本特征,这种自在自发的初级思维形态成为中国人价值生存现代转型的重要阻滞。因此,培养严谨审慎的思辨态度,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理性思维习惯,是培养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能力的基础工程。以此为基础才使主体具备了思维工具得以应对和化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主体通过发现思维中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倒置因果”、“以偏概全”等)才能解构主观的、不合理的价值信念,为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清除障碍。

其次,坚定价值追求,在践行中成长成才。践行是促使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关键。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必须贯穿学习、融入生活,落实到实践中。构建两化教育模式“实践化”和“生活化”,推进“三进”工程:一进网络、二进社团、三进公寓是将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行为规范融为一体为学生搭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和平台的有益尝试[2]。“实践化”和“生活化”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探寻人生,匡正自我,感悟内化;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服务人民的热情,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同一起来。进网络,进社团和进公寓的三进工程,是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最终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坚定的自觉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价值教育课堂比较——以哈佛道德推理课和中国高校道德修养课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3,(3).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市民社会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发育为前提的,并且,市民或公民的活动是把市场经济的活动包括在其中的。

实质上,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自由、平等,以及公正与法治,都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没有自由平等与公正法治,也就没有真正健康的现代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育完善的市场经济。现代资产阶级是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生长出来的,资产阶级把“自由平等”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表明他们是从现代经济和现代社会中汲取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本身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价值旗号,但不过是维持着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可否认,我们在社会与市场的意义上将自由与平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在观念史上,对于资产阶级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能切断历史,应当汲取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价值观念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且,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同时,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告诉我们,追求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没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为中介,也难以成功。同时,市场经济建设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须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强有力的体现。敬业体现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粹。诚信和友善,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

对于诚信,孔子曾经强调,民无信不立,只有诚实,才可在与人交往之中得到他人的信任。友善,也就是待人善良,善良或友善的道德价值,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当每个公民有了诚信与善良的品格,也就不会在市场中为了个人的私利来进行欺诈,他就不会忍心在乳制品中掺杂对儿童的生命有毒害的物质。如果亿万中国公民都有着诚信与友善的品格,中华民族作为讲道德讲诚信的文明礼仪之邦的信善就会重新在新的世纪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古老的文明就会重新绽放出它的灿烂光辉。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诚信与友善是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内在关联的。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

科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1/2

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

那么,这样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怎样理解其相互关系呢?从国家层面来理解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使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尊严;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然而,这一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理想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通过市场、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来实现,因此,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最后,一个现代富强民主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公正秩序与法治的中国,而要实现文明、和谐与法治秩序,也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一个富强的中国也应当是一个复兴道德文明的伟大国家。因此,这三者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不可或缺的。

科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 篇5

本文摘选自《学会感恩》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亲爱的同事、朋友、家人和毕业生们:

欢迎你们的到来,也很荣幸在这个愉快的周末能与大家一起交流。

多年来,我一直以学校工作人员、院长、副校长这些不同的角色参加毕业典礼,而今天是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参加。我一直遵从耶鲁大学的传统,今天我愿意将此延续,这一年,我们在纪念旧典礼的同时迎来了新的毕业典礼。

关于感恩,我们知之甚少

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期,我一直在研究人类情感。这是我学术生涯的基础,也是我的爱好。尽管关于情感的学术文献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但令人们吃惊的是,有关感恩的心理学研究文献却相当匮乏。对感恩进行探究的实验很少甚至没有。就孩子们学习说“谢谢你”而进行研究被认为是古怪而又过时的。

众所周知,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周末,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在10年前,感恩几乎从未出现在心理学家编制的人类情感手册和百科全书中。忽略对感恩的认真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中,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没有把感恩纳入到他那著名的人类美德列表中。

虽然心理学专家忽略了对感恩的研究,但很多哲学家,从西塞罗到塞内加、阿奎奈、斯宾诺莎、霍布斯、休姆,再到康德,都认识到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些哲学家担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会被不懂感恩的人颠覆,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整个社会都会走向衰败和毁灭。

事实上,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几乎没有人关注感恩,我们对此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表达感恩的需求使我们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或是习惯于受他人恩惠或依赖他人,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并不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

事实上,我们有时很脆弱。已逝的罗伯特·所罗门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情感哲学家之一,他经常说,感恩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情感,因为它总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独立的,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感恩促使我们反思作为主体担当者的局限性。

尽管一个人的内心可能充满感恩,但有时表达出来后会让人很不自在。即使向神表达感恩也会使我们感到难为情。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乡村音乐歌手在获得格莱美奖项时表达对上帝的无限感激之情,以及当大卫·欧提慈在棒球比赛中爆发时,将球打击出芬威右外场后戏剧性地对着空中挥手(如果在言语和情感上冒犯了洋基队的球迷,我在此表示歉意)。

感恩的人更幸福

然而,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快乐与社会中真正的兴旺繁荣,完全有能力驳回绝对自力更生的神话谎言。美好的生活可能遥不可及,除非我们能够培养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帮助并表示感激。

在准备致词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指出了感恩的重要性,而他却是因强调私利是驱动力的言论而闻名的。亚当·斯密清晰而又合乎逻辑地说,正是激情与情感将社会交织在一起。他认为,情感(比如感激之情)使社会变得更美好、更仁慈、更安全。哪个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说得比这更好?

毫无疑问,当我们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事实上,那些说他们会表达感激的人——这些人积极回应调查项目,如“我有时会感恩不起眼的小事情”“我感恩很多人”——往往也会在所谓的主观幸福即生活满意度的心理测试上获得高分。

为什么感恩的人更幸福?

与表达感恩不相容的一种个人倾向是社会比较,尤其是与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相比较的潜在倾向。心怀感恩的人很少会妒忌他人。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其他人也会更喜欢他们。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正如21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贾斯汀·汀布莱克所说:“凡事皆有因果”。

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关键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换句话说,感恩能让人们考虑更广泛、更具创造力的可能性、选择和替代方式。思维的开拓会产生一种个人智能和自我效能感。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这些情感能培养同情心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并促使人们尝试一系列可能帮助别人的方法而远非简单的互换互惠或一报还一报。

人们观察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做出这种形为,比如当一只黑猩猩与另一只黑猩猩共同分享食物时,得到食物的黑猩猩会把分享食物的黑猩猩搂在怀里。或者,一只猩猩持续给另一只猩猩梳理毛发一两天后,被梳理毛发的猩猩会与给他梳理毛发的猩猩分享食物。

正如这些例子所暗示的,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关键。的确如此,感恩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增强作为好公民的责任,使人们对善意更忠诚。当今社会需要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各种文化中。对每个人的贡献表达感恩,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团结。公开表达的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感恩会使人们保持乐观并有共同目标感。

现在谈谈即将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你们,今天你们可能也心存感恩。问题是,你们得到的帮助太多,不可能完全偿还生命里得到的一切。当你们有一天收到很多温暖与祝福时,如果能够记住这些就好了:没有一件伟大的礼物可以被“偿还”,比如受教育的机会。

虽然这是你们争取来的,但也是你们收到的礼物。既然你们现在拥有了,以后你们也要为之付出,或者你们把这个礼物以你们收到它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当然,如何去做取决于你们。

美国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在写给母亲的一首叫做《系带》(The Lanyard)诗中捕获了这些情感。目前,母亲节仅仅过去一周。因此,这首诗很适合在这里读给你们听。

日前,我缓缓跃起,从房间蓝色的墙壁上,仿佛在水底,由打字机至钢琴,从书架到地板上的信封,当发现自己停留在字典的L部分时,我把视线落在了“系带”上。

一个法国小说家啃过的曲奇,不可能忽然送回过去,那时我坐在野营的工作台,靠近深深的阿迪朗达克湖,学习如何编织细长的塑料条,编成一条系带,送给母亲做礼物。

我从未见有谁用过系带,或者佩戴,如果可以这样使用,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一股压一股,一遍又一遍地编,直到做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红白相间的挂绳,给我的母亲。

她给我生命和乳汁,我给她一条系带,难忍的病房,她悉心照料着我,举起汤匙,喂药到我嘴边,冰凉方巾,敷我额头,然后,带我走进轻而薄的光明。

教我走路,带我游泳,而我,送她一条系带。

她说,这里有数不尽的饭菜,这里有衣服和优质的教育。我回答说,这是送你的系带。

在一位参谋的小小帮助下,我完成了它。

这里有活着的躯体,有跳动的心,有强壮的双腿,强健的骨骼和坚固的牙齿,还有可以了解世界的清澈双眸,她低语道。我说,这是我在营地做的丝带。此时此刻,我想告诉她,这是一个小小礼物——微不足道。

你永远无法报答你的母亲,我悲哀地承认,当她接过我手中双色的系带时,我像个孩子一样肯定无疑,打发无聊而编织的这个无用的东西,却足以使我们扯平。

毕业生们,我不是要你们必须感谢母亲。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但你们至少应该为此花上些许时间。尽管这个周末很喧嚣,还是请大家静下来想想所有帮助你们走到今天的人,那些你们无法报答的人。他们可能是家人、朋友、敬爱的师长,甚至是你们从未谋面的作者。想想他们,借此机会,轻声说句“谢谢”。

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业务 篇6

按照郎咸平教授的统计,在世界500强靠前的企业中,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只有通用一家,其他都是专注做自己的核心产业。

另据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是4.3个。到了90年代,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只有1.2个,进入的行业越来越少。

杰克・韦尔奇说过,我对通用的最大贡献,是拒绝了至少1000次的投资机会。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形成、强化、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任何一个企业孜孜以求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握紧拳头,集中有限的火力,专攻一点,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带着这一领域持续向前发展,提高该领域的进入门槛,有效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

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戴尔的直销模式等,无不是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强化而始终走在最前列,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反观国内,很多企业选择的是盲目跟风,什么赚钱干什么,使得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领域过多过滥,并不适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移。

在这方面,无数的失败案例足以使人警醒,就拿最典型的来说,中国有巨人,韩国有大宇。

巨人集团当初在汉字处理软件领域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后来转向医药保健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其在汉字处理软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转移,最终因多元化经营分散核心竞争力而陷入泥潭,使巨人集团一夜倒塌。

韩国的大宇集团给人的教训也应该是足够深刻的。其拥有上百亿美元的资产,横跨123个行业,创造了超级规模的奇迹,而其经营中根本不考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转移的适合性。这样企业不垮才是奇迹。

企业没有核心业务,就不会有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核心竞争能力,就根本谈不上做多元化的选择。在这个战略逻辑前提下,西方经济学分析企业集团发展的过程是:集中发展核心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相关多元化经营――不相关多元化经营。而就赢利和管理情况言,也是按这种梯度由弱到强的。

遗憾的是,许多的中国企业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将偶然的成功看做是必然。在无所不能的幻觉下,盲目扩张,产业选择没有能服从于核心资源能力,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管理能力,没有能超越以往无往而不胜的幻觉,最终掉入多元化的陷阱。前车之鉴

从1987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曾以“会跳舞的火腿肠”红遍大半个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达70%以上,资产达29亿元。

“春都”火腿肠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几乎成为中国火腿肠的代名词。

然而,仅仅经历几年短暂的辉煌,这家明星企业便倏然跌入低谷。上百条生产线全线停产,企业亏损高达67亿元,并且欠下13亿元的巨额债务。

春都牌火腿肠和春都牌妇科药

春都的前身是洛阳肉联厂。1984年,国家一纸令下取消了生猪的统购统销政策,享受国家政策庇护长达30年之久的肉联企业一夜之间被“断奶”,被强行推向了市场,

在众多肉联厂哀叹之际,春都的领导者高凤来以敏锐的眼光和超前意识,率先从日本引进了我国第一条火腿肠生产线,投资上马火腿肠生产项目。1987年 8月,春都牌的火腿肠在河南洛阳诞生。

当时,春都火腿肠广告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亮丽风景。“会跳舞的火腿肠”上下翻飞,迅速红遍全国。春都的销售收入、利润连年翻番,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和实力都在迅速变大。春都火腿肠的生产能力在短短几年间猛增了100倍,生产线由7条增至109 条,生产规模由不足万吨扩大到年产20万吨,却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到20世纪90年代初,春都成为收入超10亿元、利润过亿元的国内著名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

也许成功来得太容易,春都的经营者头脑开始膨胀发热,当地领导也要求春都尽快做大做强,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1993年8月,春都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春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432家股东定向募集法人股1亿股,募集资金近2亿元。

资金多,用对了是好事,用错了,可能就是一场灾难。此时春都恰恰把这笔钱用来搞盲目多元化。

1994年下半年,春都集团聘请的顾问提出走多元化之路,以形成春都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时间,扩张、兼并、追求规模效益成为春都发展的“关键词”。

春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巨资增加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多个经营项目,并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了洛阳市旋宫大厦、平顶山肉联厂、重庆###食品公司等17 家企业,使经营范围涉及生猪屠宰加工、熟肉制品、茶饮料、医药、旅馆酒店、房地产、木材加工、商业等产业,走上了一条多业态并举的道路。这些企业经营项目繁杂、相互间关联度低,且投资时间又很集中,一时发展神速。

这个神速扩张不但没有为春都带来收益,反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资源分散,主业优势丧失殆尽,给春都埋下失败的“定时炸弹”。最多的时候,春都同时上马8个项目,所需资金高达10亿元。

此时春都年利润仅有15亿,只能大量举债。

春都兼并和收购的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近半数关门停产,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最致命的错误是,春都在进行多元化的扩张时,恰恰又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在人才、技术、设备上有着明显优势、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屠宰工序,春都全部转让给了原料供应商,主营业务大幅萎缩。

此时,春都这艘“ ”远看气势雄伟,近看则已是千疮百孔。

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在春都盲目多元化的同时,双汇等火腿肠企业迅速上产量、上规模,抢占市场。

,生猪收购成本上升、原料成本大幅上扬,双汇抓住不可多得的机遇揭开行业价格大战的序幕。

而此时的春都由于多元化,不仅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支持,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有限资源也被分散,以至于在这个最需要投入的时候,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均严重不足。

仓促间,春都又不得不选择了降低产品质量参与价格战的下下策,使火腿肠含肉量迅速从80%降到15%左右,春都火腿肠成了名副其实的“面棍”,以至春都的员工都说,“春都火腿肠,连狗都不吃”。

这种自毁声誉的做法使春都火腿肠的销量快速下降,全国市场大面积萎缩,市场份额急剧减小,从此迅速走向衰败的不归路。

7月,春都已经没有可用的周转资金,主业基本停产,亏损数亿元。银企关系、业务伙伴关系全面恶化,市场几乎丧失殆尽,人员大量出走,账户常被冻结。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春都品牌核心价值的快速弱化和流失,在消费者眼里,春都由火腿肠的代名词变成了妇科药、心脏药、猕猴桃汁、大红枣汁、木材甚至猪饲料。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浅析 篇7

一、大学生面临的竞争现状

201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 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 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 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 很多公司开始裁员, 招聘需求大幅减少, 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可见, 新增的就业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 社会好多行业的人才达到饱和, 多数专业人才过剩,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力, 才能走在就业大军前列, 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 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 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 因此,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 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 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 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 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 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从毕业院校来讲

(1) 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 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 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 就业难现象凸显。

(2)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 专业技能也不够强, 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 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 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3、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 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 吸纳的人才有限, 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 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 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不断地减员, 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能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包含内容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超越常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的大学生才是真正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具体概括如下:

1、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 是才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是获得更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方面, 是大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可以通过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 促进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思维更加敏捷和灵活, 更有广度和深度, 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迅速提高, 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特点。

2、创新能力

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人才,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 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敏锐性, 对事物进行理智的判断, 不盲目顺从, 促进他们自立、自强。大学生毕业后都将会面对繁杂的工作, 工作难度大, 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比较多, 这就需要勤动脑, 要有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找出新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做好本职的工作。

3、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更的高素质, 不仅要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 也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 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要在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各类实践活动中多锻炼自己, 多与社会接触, 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学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主动去接触社会, 认清就业形势面对, 更要明白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学生素质主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可塑性、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对策如下: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实现自身价值, 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 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课, 还要涉及更多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实践能力, 要有计划的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尝试上岗、职前培训、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等等,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 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2、强化大学生职业意识

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 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 (上接第218页)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强化职业意识, 认清就业形势, 提高职业能力, 掌握就业技巧, 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才能在数以万计的求职大军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竞争,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丽花.浅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8) .

[2]李怀民.从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谈就业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7) .

[3]郭嘉.试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 2008, 8.

[4]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2) .

[5]赖德胜, 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 2002 (7) .

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民办大学 加强 核心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32-03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一词最先于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核心竞争力可以表述为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之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

那么,什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呢?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笔者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难于被其他学校模仿之独特的,能够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基本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有的民办大学蒸蒸日上,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如南京大学的金陵学院、东南大学的成贤学院,录取分数线与江苏省的本二持平,有些热门专业甚至超过本二并接近本一分数线,而有的民办大学却举步维艰,每年招生都异常吃力甚至需要该校老师到处游说也不一定能完成招生指标,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民办大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再加上任何一种行业竞争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长期地保持核心竞争力,就成了所有民办大学必须要面对的生死攸关的严肃课题。民办大学除了常规的经济实力比拼以外(硬件设施不是本文探讨的课题,因为笔者坚信所有硬件设施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的途径进行改善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办学理念是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民办大学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

一、学者: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在其对外的宣传资料中有如下表述: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区内,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生活环境优良。南方学院自1999年建院以来,秉承百年老校——南京林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独立组织教学,是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方学院的学生与南京林业大学其它学院的学生共享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施、体育场馆、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资源。

这里的“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打算报考南方学院的学生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南京林业大学有很多一流的树木学、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竹类研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著名学者,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128名。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一所民办大学要想加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学者团队,如南方学院可以共享南京林业大学的学者团队,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这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办法,并在当今的教育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如果是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那么也可以采取横向联合办学的模式,和一些名牌大学的强势学科取得联系,指派自己学校的专职教师前去进修,奖励自己的专职教师报考著名学者的硕士或博士,并进而参与本学科的科研工作,这样就可以采用“借鸡下蛋”的策略培养属于自己的学者团队。南京的三江学院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该校的很多强势学科都是引进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大学退休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采用“传、帮、带”的模式渐渐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学者团队,而且三江学院还从广大的“海归”派中择优录取了很多教学骨干力量,他们的到来又为三江学院输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三江学院教师岗位进入的门槛是博士学历,已经和很多公办大学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江苏每年的“专转本”统一考试,三江学院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求学之地。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者是根本基础,没有高水平质量的学者,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而一个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则根本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学者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尊重学者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学者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而学者为人、为学的风范、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就成为能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载体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有:

南京林业大学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整体授予权和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的评审权,并具有农业推广硕士、林业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林木遗传育种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对于很多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来说,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是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如依托母体学校徐州医学院的民办华方学院的麻醉学也是非常强势的学科,每年报考华方学院麻醉学专业的学生真是趋之若骛。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考生避开一些本二专业而选择民办本科热门专业的原因。对南方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享有与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同样的教学资源,也同样享有保送读研究生的权利,如果选择走考研之路,也与南京林业大学的本科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录取分数线没有任何差异,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但是对于没有母体学校依托的专门意义上的民办大学来说,一方面从学校生存的角度来说,需要设置一些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的专业甚至是一些高职类的就业热门专业,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建设,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否则就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百年树人”大计,就会陷入鼠目寸光的办学怪圈。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家长的意愿也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深造,而且大多也能供得起,哪怕是省吃俭用。所以从民办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学科而空谈核心竞争力也只是画饼充饥和水中捞月。前文所提到的三江学院就已经拥有了一些优势学科并在新兴学科的建设上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而且有些专业还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势头上。学科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亮点,不仅是优势学科产生的前驱,而且可能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的先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学校发展的明智选择。

三、学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有:

学校设有22个研究所、中心,拥有19个江苏省或国家林业局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开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每年开展课题研究400多项,共承担各类科研开发项目2000余项,其中包括“973”、“863”在内的国家攻关和部省重点项目6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批准专利450项,有260项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1项;国家发明一、三、四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奖励220项,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一项。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科技开发》、《室内设计与装修》和《林业节能》等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50多所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任何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该校的学术水平的高低。大学,为什么要研究高深学问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一是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者,不应为升官发财,应为国家、人民而学习。大学竞争的目的与企业不一样,作为一种非赢利性组织,大学所追求的不是私人利益,而是社会公共利益,其产品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知识性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过程主要不是材料消耗性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学习过程。二是时代、社会之需,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无高深学问,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三是个人的角度,学则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不学则误国误民,误人误己。

南方学院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是南方学院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学术骨干,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南方学院的领导阶层一方面积极鼓励自己的专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同时也制定了科研奖励机制,力争在依托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的学术优势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是重要标志。从现代高等教育的观念来看,学术成果在形式上除了包括著作、论文外,也包括科研发明、技术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报告等等。尊重学术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学者。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弘扬创新的学术风尚,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考量一所大学的学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校园氛围,包括校园的建筑、景点、绿化等物质文化,这些对师生都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

二是学生管理,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这些能对学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

三是教育载体,学风的形成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实施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这些活动包括学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特别是以素质教育和“三创”教育为核心的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也包括学术风气、文化氛围等精神文化。这些对师生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

很多百年老校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学风,对于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母体学校的学风会深深浸染自己的校园,比如南方学院所依托的母体学校南京林业大学就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师严谨治学,学生努力进取,以致于考取了南方学院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很幸运。而对于没有母体学校可以依托的民办大学来说,则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建设属于自己学校的学风。比如平时就应该注重对教师风范的要求。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风气的培养。学生学习风气包括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以及校园课外丰富活跃的科学文化活动等等。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此外考风也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考风在近年来有恶化的趋势,因此要看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总之,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风是必要保证。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有没有历史积淀的富有特色的学风,是一个学校能否跻身名校——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之根本。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也是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这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很多就是针对学风出现某些的反应。学校的学风,实在是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和民办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准绳。

五、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对象

任何一所大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造福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民办大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扭转社会上对民办大学生的很多不利看法。南方学院针对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专门制定了“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如下:

1.培养大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满足自豪感和正确认识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历史眼光;

2.引导大学生面向世界,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理解人类的创造力在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体现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4.培养大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使他们表现出深厚的文化教养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5.培养大学生掌握服务农(林)业、农村、农民的专业本领,树立为农林业服务的思想。

除了制定“南方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南方学院还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在语言文学方面:要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讲普通话,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名家、名著、名作和文学发展概貌;有鉴别当代文学思潮的能力。

2.在历史方面:具有正确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析;熟悉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的历史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外国历史的基本常识。

3.在哲学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了解中外哲学基本知识;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有为国家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

4.在艺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基本的动手和表演能力、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懂得乐理;能欣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

5.在自然科学方面:应了解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及当代科学发展趋势;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技术;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较强的实践创新技能。

6.在社会科学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必要的经济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当代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知识。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南方学院终于赢得了广大考生的广泛认可,每年的招生形势喜人,这和南方学院超前的人才培养意识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加强民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生是根本对象。高校的以人为本,在根本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所培养大学生的质量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质量高低的基本方面。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授大学生以知识,育大学生之能力,更要成大学生以创新精神,立大学生之民族振兴情怀。

上一篇:2022-2023第二学期学校“两基”工作计划下一篇:流动人口清查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