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2024-07-03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共12篇)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1

学习《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心得体会

当我第一节课听了刘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对大学生现在的学习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后,我对这一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门课程在教学平台上签到学习,对我而言是既新奇又方便。每周我都坚持签到,看视频进行学习。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提高我们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从而提升我们以后在社会的就业,生存的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一门课程给了我们很多的方法与指导。我感触最深的是礼仪与时间管理这两方面。

很多人都认为,礼仪不过是一些小节,细节,无碍大雅。在学习门课程之前,我也这样认为。我一直以为,只要举止大方,懂一些比较基本的礼仪就够了。但是看了湖南师范大学一些教授与金正昆教授对交往礼仪,电话礼仪,餐桌礼仪,握手礼仪,接待礼仪等礼仪的细致讲解,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原来的想法是如此的幼稚可笑。自认为懂礼仪的我,其实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问题。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很可能就决定了你自身的命运。一个小小的动作,在与他人交往中,都有极大的意义。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让我更加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也学习了很多我平时不知道的一些礼仪。

时间的管理,这个对我来说一直都是大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前的我,总是没有时间观念,我总喜欢把事情往后拖。不到期限将至,我都不会着手去。我总觉得有压迫感,才能做出好结果。可是真的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就弄得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为了赶作业得熬夜到两三点钟。但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后,我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因为合理安排分配时间,我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很感激有这门课程,从实际上让我发生了改变。可以收到很明显的成效。我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不断地学习实践,从而提高自己在能力,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2

一、大学生面临的竞争现状

201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 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 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 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 很多公司开始裁员, 招聘需求大幅减少, 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可见, 新增的就业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 社会好多行业的人才达到饱和, 多数专业人才过剩,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力, 才能走在就业大军前列, 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 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 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 因此,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 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 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 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 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 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从毕业院校来讲

(1) 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 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 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 就业难现象凸显。

(2)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 专业技能也不够强, 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 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 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3、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 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 吸纳的人才有限, 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 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 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不断地减员, 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能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包含内容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超越常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素质的大学生才是真正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具体概括如下:

1、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 是才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是获得更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方面, 是大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可以通过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 促进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思维更加敏捷和灵活, 更有广度和深度, 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迅速提高, 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特点。

2、创新能力

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人才,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精神, 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敏锐性, 对事物进行理智的判断, 不盲目顺从, 促进他们自立、自强。大学生毕业后都将会面对繁杂的工作, 工作难度大, 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比较多, 这就需要勤动脑, 要有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找出新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做好本职的工作。

3、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更的高素质, 不仅要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 也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 这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要在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各类实践活动中多锻炼自己, 多与社会接触, 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学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主动去接触社会, 认清就业形势面对, 更要明白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学生素质主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可塑性、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对策如下: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实现自身价值, 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 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课, 还要涉及更多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实践能力, 要有计划的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尝试上岗、职前培训、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等等,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 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2、强化大学生职业意识

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 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 (上接第218页)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强化职业意识, 认清就业形势, 提高职业能力, 掌握就业技巧, 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才能在数以万计的求职大军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竞争,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丽花.浅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8) .

[2]李怀民.从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谈就业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7) .

[3]郭嘉.试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 2008, 8.

[4]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2) .

[5]赖德胜, 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 2002 (7) .

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严峻挑战。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共有611万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失衡矛盾、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近几年中凸现出来,比如2006年提供给北京市近18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共约6万个,供需比为3:1,也就是说平均三个学生在竞争一个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受到高校、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大学生这个就业主体的角度分析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关问题,并对其内涵及指标等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美国著名战略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研究组织的战略管理以及获取组织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并提出三种方法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它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而且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一般而言,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需符合四个标准:(一)必须对公司增加积极的价值;(二)相对于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或稀缺的;(三)必须是不能完全模仿的;(四)不能被竞争对手的其他资源所替代。用于组织研究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同样也可以运用于个体研究,如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研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管理与配置,提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促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大学生所内化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表现为就业时所具有的战胜竞争对手找到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适合个人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它是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大学生个人所独具的、支撑其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大学生的某一项就业竞争优势并不代表其就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能够建立并维持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比如某些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取一份待遇较好的工作并不代表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最为有利。判定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可持续就业竞争优势,不能仅仅看他是否成功择业,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是否确立职业发展优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就业质量。因此,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整合了大学生的择业核心竞争力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分析

根据企业营销与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与研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四个指标。如果我们把大学生视为“企业”,那么大学生出售的产品则是他们的人力资本,“大学生培养人力资本”就类似于“企业生产产品”,“大学生就业”就类似于“企业销售产品”。考虑到大学生就业的特性,并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我们确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四个指标(如表1所示)。

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从企业角度来说,要维持竞争优势首先要有合理、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同样,大学生要维持就业竞争优势也要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战略,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对自身特点、择业环境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决策能力,体现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战略。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知识的不断更新,更多的企业增值源自于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个体的灵魂,是个体差异性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3、职业素质。

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还包括产品质量与质量管理,它是维持用户满意和认可、保障企业产品收益的基础因素。同样,大学生长期累积而成的职业素质可以看成是大学生所“销售”的人力资本的质量体现,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态度以及职业特质等方面,决定了“客户”——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因此,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

4、自我营销能力。

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样是企业不可缺乏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因素,它包括企业的营销战略、营销方式等。同样,由于大学生提供给用人单位的“产品”——人力资本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双重特征,大学生可以向多家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多种“产品”,这就要求大学生也要培养自我营销能力,选择清晰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方法来获取就业竞争优势。因此,自我营销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我们认为,以上四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标,符合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竞争力指标,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核心竞争力体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归类到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范畴,职业素质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归类到择业核心竞争力范畴。指标内容及内涵如图l所示: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根结底源于毕业生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在近些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这就给大学生的择业、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但要求大学生自身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不断培育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要求高等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就业工作体制与模式,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就业指导干事,全球职业规划师)

参考文献:

[1][美]普拉哈拉德,加里·哈美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4,(1):101-103

[2]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five Advantage[J]Joumal ofManagement,1991,(17):11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4

1深入挖掘教材,以利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哲学的思维方式,用哲学辩证的看待人生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我们教师在备课之前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的同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探讨交流,整合教材内容,从全局出发,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哲学思想培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重新发现自我,从而找到问题,进而用哲学方法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进行不断反思和追问,寻找处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或者指导性的探究一些问题,让学生建立正确而严谨的哲学思维体系,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因材施教,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可以看出,当今学生更多的是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想以自我为主体,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性以及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我在中职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时就要面对学前、会计、计算机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我的教学方法有时也会随之改变,在几乎全是女生的学前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针对女生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作为主题讨论;在专业综合班常会借助一些社会热门话题以及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辩论,最终凝练出教学重点。在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浅谈如何运用中职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苏祥云(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性的教学中经常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正确引导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高中而选择了职业学校,总是感觉有些悲观失望,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只能来到职业学校,还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这些原因就导致了他们自卑观念比较强,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能做到勇敢的去面对,大多数是采取消极躲避的方法,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自信不是原因,正是我们在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需要分析的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背后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的感悟和启示,起到点亮自己人生的作用。

4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哲学素养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从事哲学课教学的教师,同时也肩负着其他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更应该不断自我提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同事及兄弟职校的德育课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提高培训。笔者在培训与交流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哲学的真精神,从事心灵、精神、思想活动的健康调治工作,这是哲学教师的本职任务。

5充分运用“哲学”与“人生”双刃剑,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5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要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持续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不同于他人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从德育教育实效性、自我学习能动性和创新发展积极性等三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要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持续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不同于他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能力,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个人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己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提升和创新,形成个体所独有的、不能被他人仿效的、能使自己在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面对用人单位的严格挑选能满意就业的能力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学生依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

1.社会对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需求

为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我们对12月来校参加校园大型招聘会的179家企事业单位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在问卷中,我们提供了关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9个内容选项,让用人单位对其在录用毕业生过程当中所最看重的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指标进行排序性多选,我们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2.从社会需求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在第一位中,用人单位选择最多的是“良好的道德修养”,占到第一位所有选择的40.9%;在第二位中,用人单位选择最多的为“完善的学习能力”,占到第二位所有选择的25.0%;在第三位中,用人单位选择最多的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占到第三位所有选择的24.5%。如果我们对表中9个选项的所有百分比进行累加,看其在所有选择中的比例,我们会发现“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依然以21.6%,19.2%和14.8%排在所有选项的前三位。

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需求可以看出,大学生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必须符合用人单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尤其是在道德修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优于他人的表现。“良好的道德修养”来源于社会对大学生“做事先做人”的期待;“完善的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在实践中充实、锻炼和提高自己: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单位事业谋求更大发展。我们依此可以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道德感召力

道德感召力,是一个人以其道德魅力感化、召唤和激励其他人共同实现目标的能力和力量,是大家对此人的一种心理认同的合力。一个有道德感召力的大学生会具备自尊自信、乐观向上、忠诚守信、仁爱互助、吃苦耐劳、谦和善良、感恩宽容等多种优秀品质,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并调节与他人的关系,激励自己和他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2学习提升力

学习提升力即指个体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知识、新经验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同时让个体自身得到发展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去获取前人积累的经验,在人与人的相互沟通交流中、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能力,从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3创新促进力

创新促进力是指个体在现有知识架构下提出新理论、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经济的强劲发展让是否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成为判断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强有力推动者,良好的创新力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既立足于本职岗位,又不囿于现有工作模式,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个人和单位事业的更快发展。

3.高校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3.1知行统一,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让正确认知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德行善,知行统一。首先,高校德育教育要通过传授反映时代精神、符合学生需求的德育内容来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高校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必须紧扣时代发展主题,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折射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坚持理性与心性相结合,以期更好地被大学生接受,并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按照道德要求正确地进行德育实践。其次,高校要努力拓展大学生道德实践的渠道和方式,固化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高校德育教育要通过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生活、社会活动等环节,加强道德行为的规范与实践,让大学生在反复的是非、美丑、善恶等对比选择中,内化道德品质,提高道德水准,深化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积极推动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使大学生在各种环境中积极地按照道德要求践行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3.2自主创新,提高大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动性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其中不仅要有教师“教”的创新,更应有学生“学”的推动,要确立学生学习的自主与创新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构筑与时代发展趋势与特点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高校要提供给大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条件。高校要通过灵活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知识信息获取平台来最大限度地此促进知识在学生中的扩散,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以个人兴趣和专业为依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提倡大学生的创新学习理念。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热情的特点,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构建探究式学习模式、大力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研究探索的欲望,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积极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方法,从而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3评建结合,激发大学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大量新知识、新观点的交汇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而高校也成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良好阵地。首先高校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高校要树立积极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校园倡导热爱科学、敢于探究未知、敢于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强化独创性和多样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高校要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还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个性发展的积极特征,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有意义的创新成绩都要敢于肯定,同时给予及时有效的奖励,并通过长期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学生追求创新能力发展的积极性。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6

杜贤厅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化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化学素养渗透到教学 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 中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

化学思想是对化学和它的对象、化学概念,命题和化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化学方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化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方法、感悟化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化学手段和化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化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化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化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是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化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化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化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化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化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化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化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化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化学的发展史,多参加化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7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 “就短期而言, 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 但长期而言, 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 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相对于大学生而言, 其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 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

(二)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 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 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 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 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不同步的原因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异质独特性、积累整合性、系统支撑性、社会时代性和动态发展性等特点。

二、培育与提升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就业压力增大的新形势下, 畜牧企事业单位对农科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选择越来越严格, 大量需求综合素质强的学生, 尤其对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然而传统农科“包办式、封闭式”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 个人核心竞争力不强。这就导致农科类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之时出现了人才供求矛盾。一方面, 学校大批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走向社会难以寻求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 企业用人单位又需要这类农科人才, 因此, 认真研究培育与提升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形成其独有的、支撑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 使农科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意义重大。

(一) 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尽快地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取得成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今, 农科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习、工作中、生活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 着力培育和提升自己的优势能力, 有利于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农科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是其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是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基石, 也是解决当前我国日趋严峻的农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二) 是农科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

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在组织中容易被发现和重视, 能够获得更多的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重视农科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能促进其良好的职业发展。

(三) 是建设和谐校园, 提升农科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构成要素上,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管理这三部分构成。其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最终端反映, 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准。加强对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教育, 造就一批个人核心竞争力强的学生, 就能够使农科类院校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和赞誉, 提高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赢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对策

(一)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农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现实情况,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 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院系主修,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二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教学时数, 增加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 引导学生参加学术科研活动, 撰写学术论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教学讨论;三是加强创新教育, 鼓励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主要是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来实现的。要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机制, 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 再进一步外显为创新能力;四是因材施教, 建立多元教育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方法。

(二) 科学规划发展生涯, 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在青年成才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性功能, 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引导农科大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发展生涯, 有利于促进其深入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升综合素质, 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最终实现事业和人生发展的成功。同时, 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执行, 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在一时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容易, 而要形成一世的竞争优势则十分困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的最高需求为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是在职业发展中实现的, “及时就业———理想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是大多数大学生理想的人生轨迹。因此,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构架, 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就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三)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增强农科学生实践能力。

据来自美国大学的数据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有80%发生在课堂外。”针对农科学生动手能力弱, 鼓励农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组织农科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与服务新农村三下乡活动等, 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课外教育资源,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和完善自我, 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形成全面的素质结构, 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 开展创新教育,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之一, 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创新。农科专业学生作为肩负着服务我国三农事业的专业人才, 更应秉承勇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 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 应注重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素质, 提升创新能力。首先应注重农科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 也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核心。高校教师要充分巧制教学课程体系,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设计组织形式, 开展创新教育, 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加强人文教育, 培育健全人格。

1. 加强人文关怀,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加强学生人文关怀, 既能启迪灵性, 更启迪人性。同时, 校园内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学术观点的交流、争锋、共生共长, 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塑造坚强的意志力。

健康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品质, 是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控情绪和人际交往等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同时也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内容。

3. 培养鲜明个性, 树立品牌效应。

每个人都有个性, 这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中专长性和异质性的体现。一般来说, 个性特征鲜明的人更富有创造性;相反, 个性特征平淡的人其创造的活力与欲望就比较匮乏。个性的培养可以结合专长的培育来发展, 如果专长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 就会逐渐具有那个专业行家的气质, 其品牌效应就会凸现。专长的培育, 要求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 找出自己众多竞争力中哪一项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 也就是要找出自己强项去展示、去竞争, 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近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 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尤为明显, 农科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入手, 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重要意义, 提出了培育与提升农科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素质培养,竞争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提高 核心竞争力 品德力 钻研力 技能创造力 就业力

就业导向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早在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教会议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业不但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和谐有序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此,我校敢于瞄准市场,把握社会需求,适应企业要求,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何谓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原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一个最新概念,最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或是能使一项业务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包括:品德力、钻研力、技能创造力和就业力。我校通过创造有竞争力的教育,全力提高学生的四大核心竞争力,并将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从而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学生的品德力

以德为先,以德立身,品德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德才兼备”的原则已成为企业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只有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为此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我们每年对新入学的学生、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实习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在校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和整体道德素质,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把学生责任感、敬业精神的培育等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纳入德育学分的考评体系中,由学生处按月进行考核和评比,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再次,坚持“感恩”教育,这里“感恩”指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父母、感谢他人,并别开生面地序列感恩活动。最后,我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课堂评价体系来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2.全面提高学生的钻研力

钻研力包括钻研的动力和钻研的能力。我校从二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钻研力。第一,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的钻研动力

首先,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其次,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让学生从我校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人士的身上看到成功的希望所在,树立信心,汲取力量,从而激发其刻苦钻研的动力。再次,进行就业教育,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并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第二、以崭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在职教全面发展时期,针对生源素质,我校提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都能有着适宜自身条件的学习目标,并学有所得,各得其宜。我校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预习、笔记、作业、复习‘四环节’学习”的新的教学思想,使目标教学是这一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据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状况,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新理念下,我校又及时提出了“文化课够用,专业理论合格,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学新思路,并大力加强学校的专业设施建设与设备的投入,调整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总课时中的比例,积极鼓励学生钻年技能,提高本领。

3.提高学生的技能创造力

只有掌握一技之长 ,才能让学生有谋生的基础,学校贯彻“面向市场、注重修身、打好基础、强化技能”的办学方针,确立了“技能+素质+学历”的中职培养模式,建立品德、知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教学重心与课程安排更倾向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学校与师大实训中心,(南昌)广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雪莱特有限公司、南昌联众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合同,毕业生就业前都要按教学计划去专业工厂、企(事)业单位实习,并将此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人人懂理论,个个会操作,确保每位毕业生就业前都能获得“双证”(毕业证及职业资格证),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创造力。

4.提高就业力

首先,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分层就业指导,开设《体验生涯》课,规划人生理想及就业方向 进行就业设计。其次,在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求职技巧及与就业有关知识,开展求职经验交流,提供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再次,帮助毕业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忠于职守,踏实工作,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成功立业,并动员毕业生去西部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树立远大的志向。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9

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语教学,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阅读量。教师可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或情景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很多的好处。英语对孩子们来说,毕竟是第二语言,从行文方式到行文措辞都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环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是影响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四、在政策方面确立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号与文件,要具体的开展实行,落实到位。英语教师要认真解读政策文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尝试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同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一样,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具体要求,使思维品质的发展具象化,具有可操作性。让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以便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

五、借助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刻育部基础刻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刻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新时期

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职业教育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为学历为能力的思想热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所谓出口畅进口才旺。目前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学生就业率纳入教学原则与最终目的。现在,我们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多种的途径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提升学生干部的核心竞争力是势在必行的。

一、高职院校中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弄清高职学生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在所在学院系部开展近几届学生调查。通过调查得出,我院学生干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适应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学生干部同普通大学生一样,刚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而来到我们学院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对事物的变化敏感度较低。在调查中,涉及到大学生干部如何适应高中到大学角色的转化,高达一半的学生干部认为自身需要至少3个月才能完成相应的转变,大概30%认为需要及时改变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1/5的学生干部认为应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完成自身的转变。同时,在如何看待自我调节能力的抽样中,居然只有10%的学生干部觉得自己没问题,完全可以自我控制与调节。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不管是对普通大学生来说,还是对大学生干部来说,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是高职学生梦寐以求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判断一名学生优秀程度的重要标准。但是涉及到每天是否都有读书的习惯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干部都没有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说明高职学生干部尚未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在自我能力提高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干部是在实践中慢慢提高,極少一部分会通过互相探讨,促进共同进步。而且,大部分高职学生干部对自我能力提高的意识不够重视。

(三)人文精神欠缺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关怀,对学生有着关键的影响。学生干部作为学校的优秀分子,应给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精神,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道路。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学生干部都应该时刻给予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在调查中涉及到是否具有感恩精神,基本上所有受访者都是肯定的回答,表明现在大学生都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然而,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干部仗着自己与教师熟悉的优势,在为同学服务时态度强势,不友好,不切身替同学考虑,只想草草了事,导致一般学生与学生干部产生了距离。但是,学生干部作为教师和一般学生之间的纽带,应积极处理好与一般学生的关系,应该重视对一般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大学阶段作为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过渡时期,对学生逐渐适应社会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而学生干部作为学院管理的重要助手,提高学生干部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院校发展的首要途径。

(一)对学生干部进行科学化的选拔制度

我院学生主要来至川渝两地,虽然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想在大学校园中大显身手,加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学生干部作为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因素,对其选拔要公平严格。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选拔学生干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老干部将自己熟悉的学生纳入麾下,作为新任的学生干部。这种选拔方式导致有能力的优秀学生发挥不了自己的长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杜绝以前选拔过程的不良现象,坚持“公平、公、公正”的原则,选拔出来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工作能力突出,乐于为大家服务。完善选拔机制是保证学生干部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了学生干部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学生干部的考核、惩罚制定严格的制度

制定出明确的考核制度,能有效促进学生干部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干部来说,对其考核的内容涉及应该很广泛,包括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工作热情与效率、实践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工作学习成绩等。同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合理监督,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对于做不到位的工作要及时加以指导和调整。这种监督机制,时刻给学生干部敲响警钟,促进其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不浮躁。学生干部为了最后的考核成绩,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完美,也锻炼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干部的核心竞争力。

(三)激发学生干部的活力

随着各学院的扩招,来自各地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因此,学生干部在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越来越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难免会导致学生干部产生厌烦的心理,逐渐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激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要时刻注意在学生干部中添加活力因素。一旦有了活力,不管遇到多大的烦恼,学生干部都有激情去迎接和解决。同时,充沛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干部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身达到更高的水平,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添加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学校、企业以及社会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帮助他们毕业后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因此大大提高,同时也帮助高职院校实现其教学的目的,促进学校长期稳定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可塑性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切实提高学生干部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标,杨军.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才智,2015(06)

[2]檀磊.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与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8)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心得体会 篇12

一、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社会上的岗位供不应求, 无法安排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 确实存在着许多大学生在争一个岗位, 如公务员考试, 竞争更是激烈。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 优胜劣汰, 不可避免。如果没有竞争优势, 大学生就会在职场上被别人击败, 竞聘不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并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主要依靠其核心竞争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想让大学生在竞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高校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尽可能的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

二、如何通过基础学科改革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方式有许多种, 而作为高校要进行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基础学科改革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学科是整个高校学科设置的基础, 在整个大学的学科设置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想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得具有比较系统和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 如果一个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不好, 就很难适应社会, 更谈不上在社会上受欢迎了。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学科的设置、模式等还不够完善, 还形不成学科竞争力, 所以改革势在必行。应着眼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 对传统基础学科的设置、模式、规格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形成学科竞争力, 从而为形成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做准备。学科竞争力是指基于本校的办学基础、办学层次和类型, 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要求, 构建和形成的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结构、富于创新的学科梯队、设施配套的学科基地和平台、富有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和持久优势的形成、支持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学科建设水平上, 学科建设水平要是上去了, 高校就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 所培养的大学生就自然更容易拥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毕业后为社会服务的, 因此高校要与社会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基础学科的设置在自主设置和调整时要及时根据社会的反馈、社会的需求、教育规律, 力求做到结构合理, 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要建立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不仅要有自己的特色, 有相对于其它高校的特色和水平, 还要力争做到特色鲜明, 要知道没有特色就没有比较优势, 没有水平或水平一般也无法形成学科竞争力, 形不成学科竞争力就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高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将直接面向市场, 人才市场的需求将成为高校基础学科设置和调整的大方向, 注意基础学科设置要与市场紧密结合, 适应市场的需要。基础学科的设置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 尽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开发新的学科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基础学科改革的重要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科组织和梯队。众所周知, 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 教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 有一批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优秀教师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不断更新观念, 不守旧, 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 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好的配套设施, 基础学科就很难形成学科竞争力, 要有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和平台, 形成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应该加大对各种教学项目的直接投人, 改善专业基础教学实验的条件,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训练水平, 建立创新氛围, 使素质教育和以创新为核心的各类实践活动在高校校园内活跃起来。

总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为了让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高校通过基础学科的改革确实能很好的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学科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如何通过基础学科的改革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 逐步的加以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高校基础学科的改革下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毕业后能立于不败之地, 找到理想的工作,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关系。

摘要:自古以来, 竞争不可避免, 当今社会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这种大背景下, 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有多种, 方式之一是高校通过基础学科改革来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让大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基础学科,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昕, 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4:67-69.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内在关系[J].生产力研究, 2005, 1:86-88.

[3]别敦荣, 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1) :55-60.

上一篇:各代表队解说词下一篇:南原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