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意见

2024-07-23

农业工作意见(通用8篇)

农业工作意见 篇1

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二年,全乡农业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科技兴农为动力,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民人才培训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名牌产品认证、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示范园区、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努力增强我乡红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要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和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思路;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发挥比较优势,按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原则突出发展具有本

地特色的农产品产业群。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布局优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主导产业。一是做强种植业。发挥我乡红枣、瓜果比较优势,把种植业放在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摆在产业发展的首位。突出抓好百万亩红枣生产工程,继续抓好红枣栽培、修剪技术,积极发展特色红枣种植,提高红枣种植效益。二是做优特色种植业。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和培育优质红枣产品。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旅游项目建设吸引外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3、积极发展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经一部挖掘优势,做强做大我乡旅游业。

4、加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科技普及。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突破农产品高产、优质、绿色安全的关键技术,推进生产标准化、技术规范化、产品优质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以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创业活动,培育发展一批新农村创业人才;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5、加强项目开发与示范。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房改造、农业产业化扶贫、老区建设、农村沼气推广建设项目等,发挥项目的示范效益;突出抓好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像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一样,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我乡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或采购加工销售中心,以龙头企业带动,建设具有土岗特色的农业产业群,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各级要继续安排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着重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扶持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乡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2、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突出措施来抓,逐步建立起“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

3、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创品牌、树名牌,启动名牌战略,进一步把名牌产品做强做大;积极扶持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

4、持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认真落实我县农村生态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综合型畜牧业,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和无公害养殖业。

(三)着力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企业、组织推动,社会联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把全乡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设立县、乡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改造中低产田的步伐。

2、认真抓好农房改造安居工程。加强领导,搞好规划,落实措施,加强检查,精心组织实施农房改造工程,切实把农房改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五改”、扶贫开发、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09年,抓好1000户以上农村泥砖房的农房改造任务。

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一是农业信息网,建立健全覆盖市、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二是建

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切实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1、坚持“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放松,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丝毫不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强化调研、协调、督促工作职能。

2、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镇和“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多谋发展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努力在农村营造促进民和、改善民生、维护民安的和谐社会环境。

4、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要切实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要全面落实农业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业工作意见 篇2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 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推进, 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 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应用, 技术领域进一步拓展, 推广机制不断创新, 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重要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有利于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而且关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要认真实施《推广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 指导思想

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着力点;切实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强化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推广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推广服务能力和效率, 加快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重点的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实行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 明确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广泛吸引科研、教学、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投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事业。

———坚持试验示范, 农民自愿。试验先行, 加大试验力度, 确保技术先进、适用和安全, 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选择和应用技术的自主权。通过典型示范, 政策引导, 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 调动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坚持机制创新, 提高效率。创新完善机制, 推动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 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技术推广与经营方式协调发展。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方法, 提高推广效率。

———坚持因地制宜, 注重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 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注重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选好重点区域, 抓住薄弱环节, 把握主推技术, 集中优势资源, 扶强带弱。尊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律, 以点带面, 促进全面发展。

3. 总体目标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推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明显突破,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

三、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 强化机构建设

强化主体, 依法确立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性质, 明确公益性职责, 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县、乡镇或区域国家推广机构, 确定机构人员编制, 按规定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实行乡镇推广机构以县级推广部门管理为主或以乡级政府管理为主、县级推广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

2. 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和结构比例, 健全完善队伍。全面推进人员聘用管理, 明确上岗条件和人员进出考评机制,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 鼓励和引导农科大学生从事基层推广工作, 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实施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培养工程, 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

3. 强化条件建设

制定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规划,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等政策措施, 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办公条件、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建设, 着力提升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条件能力, 确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4. 强化多元服务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多领域、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完善制度措施, 引导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群众性农机科技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广作用, 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农业产前、前中、产后全程服务, 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1. 加强示范区建设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把示范区建成方便试验、具备示范、利于宣传的基地。建立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等试验评价的方法, 为开展试验示范提供支持。

2. 强化试验示范

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选择引进技术, 认真组织试验, 探索适合当地机械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模式, 确定主推作物品种、农机化技术和成熟机型。广泛布点示范, 展示示范效果, 以点带面, 引导农民自觉应用。

3. 注重培训指导

通过培训, 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 指导农民掌握技术要领、正确操作使用机具。发挥专家、技术推广骨干作用, 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解决农民疑难问题, 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4. 实行全面推进

以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为重点, 加强技术集成示范, 加快实现瓶颈技术突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推广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 加快提升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草业、种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

五、不断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

1. 创新完善协作机制

突出“一主多元”整体作用发挥, 运用行政工作协调、重大项目集聚、市场机制引导等有效手段, 努力打破部门、地域、单位界限, 统筹配置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资源, 推进国家农机推广机构、农机科研教学单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联合协作, 形成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优势互补、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良性互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2. 创新完善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度, 将法定的推广服务职能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要求。建立完善工作考评制度, 以机构职能、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工作实绩等为依据, 量化考核指标, 制定考核办法, 加强对机构和人员的考评。建立完善激励制度, 将推广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务职称晋升和聘任、续签聘任合同、调整岗位、技术指导员补助、学历提升、知识更新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3. 创新推广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农机110、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 不断探索建立高效、便捷、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平台, 推进技术服务信息化、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提高推广服务效率, 促进先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尽快形成生产力。

六、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

1. 摆上重要位置, 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把推广工作纳入农业机械化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并将条件能力建设纳入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科学谋划, 强化措施, 抓出成效。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研究提出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农业机械化鉴定、监理、培训等机构要根据各自职责, 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各级农业机械化推广机构要围绕全面履行职责,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落实工作责任。

2. 落实政策法规, 完善保障措施

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或实施办法, 促进各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要积极协调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 改善基层人员待遇水平和工作条件。要依法保障推广人员的合法权益, 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调控作用, 把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紧密结合, 优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贴。积极推动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范围,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补助力度, 调动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

3.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项目带动

要积极协商、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 加强基层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要科学谋划项目,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条件改善和技术应用。要加强农业装备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和立项工作, 着力研制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装备, 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瓶颈。实施好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项 (农机) 经费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项目、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 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投入。依托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

4. 加强信息宣传, 营造良好环境

农业工作意见 篇3

《意见》提出要加强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要求抓紧制定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专门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推进“阳光工程”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

城固县职业农民成为技术领航人 陕西省城固县首期职业农民培育(蔬菜方向)结束后,参加培训的90名学员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等各项考核认定,拿到了城固县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这批获证的学员,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他们从改变种植技术等各方面提升了城固县农业技术含量,带动了当地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

“微信课堂”开讲 如何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向老师提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农广校2014年农学班班主任陈江玲利用微信群发和QQ群聊的方式组建的“微信课堂”定时发布农广校教师授课内容,同时会在学员实践中遇到难题时为学员在线答疑解惑。三团农广校的“微信课堂”以喜闻乐见、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使学员随时随地了解学习内容,成为农广校常规课堂外一道亮丽的风景。

海南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201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年培训农民50万人次以上。

陕西省今年将培育万名职业农民 陕西省将投资3000万专项资金,对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和农科类大中专毕业生5类职业农民进行培育。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20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0万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万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5万人。

科技特派员成职业农民先锋队 科技特派员指经程序选派,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科技特派员已经发展到72万人。该制度有助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制度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方面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写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奖励办法出台 近日,山东省郯城县印发《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奖励办法的通知》。《通知》完善了郯城县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体系,对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福建将在全国率先设立中职专业技术正高级职称 福建将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鼓励教师取得多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职业资格,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日前出台的《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在国内首次将中职校教师最高职称从副高(高级讲师)提至正高,为福建中职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打开了向上的空间。

广西今年秋季起对所有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 从广西教育厅获悉,为扩大职业教育吸引力,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广西对所有中职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全面免除学费,不分城乡;对中职毕业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服务期3年以上以及服兵役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或贷款代偿,减轻职校学生经济压力。广西对所有中职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据初步估算,将惠及40万名中职学生。

青岛修订中职生实习管理办法 青岛市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青岛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该《办法》从中职学生实习组织、管理、责任、报酬、安全等方面细化了实习期间的管理、要求和责任。突出维护学生的实习权益和保证学生实习安全两个方面,要求学校和实习单位严格执行“七不准”规定。即不得安排和接收16周岁以下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每日不得超过8小时等。

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覆盖青海省 2011年秋季学期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实施“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在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的同时,对学前一年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费用给予补助。随后,青海省政府印发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学生免除学费,并免费提供一、二年级学生国家规定的教材,对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提供助学金。如今,“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惠及全省80余万名学生,让更多的农牧区孩子圆了上学梦。

福建中职学校打破壁垒 招聘能工巧匠不再受限 福建省出台新规,在学校编制总数内,从行业企业招聘紧缺急需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或高级技师担任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不受人员学历、身份限制,由学校采取直接考核或简捷有效测评方式聘用,学校无相应岗位空缺的,可按规定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学校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江苏正式启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江苏省计划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到202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专业基本建立起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提供“一条龙”式的教育服务。

吉林省出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意见 《意见》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统一规划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项工作;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升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重新系统设计、构建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

农委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工作意见 篇4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2015年农业农村主要成效

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据统计部门预计,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5%(年初目标增3.5%);据黄山调查队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年初目标增11%)。粮油生产方面,全市粮食总产35万吨,增0.98%(其中水稻26.3万吨,单产490公斤,比上年增5公斤),油菜籽产量3.2万吨,单产95公斤。菜篮子生产方面,今年菜篮子民生工程5000亩建设任务已完成(其中1500亩大棚蔬菜基地、2000亩蔬菜标准化基地和1500亩“伏缺菜”生产基地),完成投资2807.9万元,占任务的124.2%。预计全年生猪出栏105万头,肉蛋总产1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和5.1%。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皖南花猪、黑鸡、皖南中蜂等特色养殖。XX县鹤城乡、汪村镇、流口镇等山区充分利用特色水产资源发展流水养鱼,已被农业部列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市流水养鱼有5000口塘,面积10万平方米,总产量350吨,产值达6000万元。新发展毛竹、干鲜果、油茶、中药材、苗木等各类特色基地5.18万亩,占任务的110%。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总数达到8个)、安徽著名商标12个(总数达到69个)。

2、茶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抓手,茶叶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一是茶叶产销稳中有增。全市茶叶产量3.36万吨,增3.8%,产值30.98亿元,增8.6%。前三季度,茶叶自营出口2.69万吨,创汇11296.0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28.7%和22.5%。二是茶园基础不断优化。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64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5万亩,建成生态高效茶园3.2万亩,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09%、110%和106%。三是茶叶营销有新提升。继去年“祁门红茶”、“谢裕大红茶”之后,5月6日,“谢裕大绿茶”产品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平台成功上市交易。40多家茶企入驻天猫、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城,交易额2.3亿元,同比增加27.8%。四是品牌宣传力度加大。今年围绕“百年世博”主题,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黄山名茶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成功举办“2015黄山茶会”,邀请了全国25个省市的152家知名茶馆和250位业界人士出席会议,黄山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枚(总数达7枚)。同时,开展统防统治和投入品管理,做好大宗绿茶的精制生产,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各地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10月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0家,达1639家(其中省部级示范社29家,市级示范社100家)。新发展家庭农场159家,达41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1-11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170.6亿元,同比下降0.16%。预计全年规上企业产值190亿元,与去年持平。

4、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测土配方施肥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等一批农业实用技术42项,良种良法覆盖面达到96%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个。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40人。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XX区、XX县、XX县农业物联网示XX县建设基本建成,猴坑等6个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市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80余家,到目前网上销售额达4.6亿元(其中龙头企业电商销售额达到3.35亿元,同比增63%),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5亿元。全市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流水线达91条,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5%以上,机采覆盖率达20%。水稻机耕、机收率分别达到95%和78%。油菜机开沟直播率超70%,机收率超20%。

5、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开展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的6个区县,调查摸底基本完成,共清理土地承包档案4.7万份,占96.7%,调查承包方农户30.2万户,占97.5%;外业测绘全面展开,已完成测绘的村583个,占84.2%。实测承包地面积113万亩,占“二调”面积的81%。二是稳妥推进重点区域土地流转。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3万亩,其中100亩以上的成片地块达到9.4万亩,累计土地流转面积24.1万亩(其中耕地16.3万亩,园地7.8万亩)。

6、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市利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契机,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力争两年内在全市基本建成“七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与处置、统一财政补贴)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现乡镇一级农药集中配送覆盖率100%,村级农药集中配送覆盖率80%,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60%以上。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全市农药集中配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XX市推进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实施办法》,招标确定了农药配送主体,9月底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启动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出议,市委任书记作重要讲话,各区县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加会议。目前,配送农药招标工作正在进行;配送网点布局建设正有条不紊推进中,截止11月底,已落实132个配送网点(其中已建成85个),XX县、XX县、XX区3个配送中心。农药信息管理系统已初步建成。同时,我们专门制作了“XX市农药集中配送二十一问”,帮助农户更深入了解、支持农药集中配送工作。此项工作也得到了省农委大力支持和安徽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7、“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农委承担《XX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XX市“十三五”名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任务。一是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以农委主任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和委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进行了专题研究,落实了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先后召开了两次委机关科室及委属单位负责人会议,赴各区县开展专题调研并座谈,经多次修改,目前已形成了全市“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文本框架。二是全面启动“十三五”名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积极物色编制单位,已初步选定安徽农业大学作为编制单位,正在开展工作对接和规划编制招标工作。同时,进一步搜集规划编制素材,整理规划合作协议文本,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

二、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收入经过多年高位增长,缺乏新的增长点,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二是受1-11月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9.96个百分点,实现全年10%的目标增幅存在较大困难;三是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各项检测检验越来越严格,我市茶叶出口质量安全门槛越来越高。国内经济转型和持续下行压力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幅继续下滑,三、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意见

明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借力“互联网+”,助推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重点实施绿色增效、品牌拓展、主体培育、科技支撑、产业融合、改革创新“六大行动”,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初步安排明年农业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1、绿色增效行动。加快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生态茶园,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建设生态高效茶园3万亩。茶叶一产产值达33亿元。继续推行茶叶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快发展茶叶机械化。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皖南花猪、黑鸡、皖南中蜂等,明年全市生猪出栏110万头、肉蛋总产15万吨。大力发展流水养鱼,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泉水鱼”和“冷水鱼”示范村。大力发展林草、林花、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加快竹业、中药材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新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6万亩。推进农药集中配送。大力推广高效无残留和生物农药,力争两年内在全市基本建成农药集中配送体系。

2、品牌拓展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点维护好太平猴魁、黄山毛峰、黄山贡菊等公共品牌和中华老字号,提升品牌社会公信力,力争明年新增省著名商标5-7个。积极参加农业部、省政府举办的“三大农展”,继续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茶叶等名优农产品展示交易活动,举办好明年在我市召开的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不断放大我市茶业影响力,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源头控制和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大力推进农业“三品一标”发展。

3、主体培育行动。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扶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力争明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增幅5%,新增超亿元龙头企业2-3家。培育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和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新发展家庭农场150个,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

4、科技支撑行动。开展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推进农信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建立多元化科技示范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支持以村级组织为主体,组建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广泛开展代耕代管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5、产业融合行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加大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力度,加快新兴产业开发,开发黄山农耕文化和徽州民俗风情,着力打造环黄山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一圈一带一片”功能板块,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电商、商贸、金融、物流快递等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商向村级延伸。2至3年内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全覆盖。

区农业局工作计划意见 篇5

区农业局工作计划意见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做好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任务目标,推动全局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突破,现提出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稳定和提高粮

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信息化服务水平,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二、任务目标

确保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0元,增长10%;粮食总产稳定在33万吨,继续贯彻实施种粮直补政策,落实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2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个,加大农业环保工作力度,完成“创模”目标任务,申报认定1个以上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区、乡镇、专业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加大减负工作力度,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经管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本文转载于中国范例网-http://]涉农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

破,机关工作再上新水平,全新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工作重点

围绕确定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重点实施好“1243”工程,即打牢粮食生产这一基础,抓好农村经管法制化、规范化两化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信息化服务、劳动力培训四项工作水平,搞好涉农执法与服务、招商引资与业务工作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与全局工作开展三方面的有效结合。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㈠加大投入力度,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区粮食生产呈恢复性增长趋势,全区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一是继续落实小麦种植直补政策,抓好小麦种植面积丈量、核实、公示和上报等环节,及时兑付补贴资金,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实施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建设好400亩小麦良

种示范圃、3000亩良种繁育田和1万亩良种展示田,进一步筛选适合我区种植的优质专用高产小麦品种,落实补贴资金,扎扎实实搞好良种统供,落实推广面积,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水平,促进全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三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努力促进粮食生产抗灾增产,重点在主要粮食作物防冻、抗旱、防涝、防风、防病虫草害等方面加强测报和落实应急补救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灾害损失,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四是大力引进推广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新品种,积极争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科学施肥,提高肥效,做到良种良法配套,进一步挖掘全区粮食生产潜力。

㈡落实农村政策,抓好农村经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农村经管工作面广量大,特别是全区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后,农村经管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因此要重点抓好农村经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村

依法行政进程。一是落实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各级减负文件精神,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格执行《关于村级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工作意见》,规范一事一议程序,严格审批手续。按一票否决制对各街道乡镇实行减负工作百分考核。加大对全区减负工作的专项检查,杜绝各种乱收费现象,做好农民负担来信来访案件的调处工作,确保农民满意。二是建章立制,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制定《长清区乡村债务管理办法》,积极化解历史债务,严防发生新的债务。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农村财务双代管暨会计职业化、电算化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增加财务透明度,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途径。三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促进农村

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政策,确保二轮延包政策落到实处,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微机化管理,强化农村机动地管理。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依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流转,使农民权益保护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㈢突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信息化服务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再上新水平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思想,牢牢抓住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牛鼻子不放,提高新型农业工作水平,同时大力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增强农民的非农职业技能,加快增收步伐。

1、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重点,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

品三个档次逐级推进的战略,一是要抓住底全区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有利时机,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重点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认证绿色食品1个,同时力争在有机食品认证上再有新的突破。二是抓紧建立健全我区农业标准体系。对在农业生产领域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要严格执行,使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对我区特有的农产品而国家或行业尚未颁布标准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抓住工作的主动权,完善我区农业生产的整个标准体系。三是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我局检测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购置添加一流的检测设施,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抓好对全区农产品监测网络的技术指导、仪器校对及对各基地、批发市场、专卖店、配送中心的质量抽检,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大农业环保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创模”责任书目标任务。深入宣传农业环保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推行秸秆多用途使用,确保达到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年降低5%、化肥使用强度低于380公斤/公顷的要求,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引导全区粮食、蔬菜、林果等农业生产领域逐步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2、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继续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抓龙头、扩基地、带农户。一是坚持招商引资战略不动摇,积极创新环境,吸引区内外企业利用各自优势,来我区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鼓励全区现有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加工原料的经营单位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进一步搞好对全区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筛选申报1个以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争取上级的扶持。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动摇,积极引导和扶持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和多领域联合发展。引导和帮助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带动农民、价格协调、生产调控、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行业自律作用。三是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动摇,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和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稳定农产品产销体系,带动更多的基地和农民加入产业化经营链条,走新型农业发展之路。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和产品购销合同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化服务。农户按合同及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企业与农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达到效益最大化。

3、以农村信息网络延伸为重点,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我区以全市实施的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为契机,初步建立了区、乡镇两级

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围绕“完善1个中心,丰富10个服务站,发展110个服务点”开展工作,把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一是完善1个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在我局现有信息中心基础上,建立一个涵盖农、林、水、机、畜、菜等领域大范围、深层次的全区农业信息中心,加强技术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信息交流,拓展服务领域,将信息化服务的全面性、前瞻性、经常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实现大农业领域的信息共享,把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真正建成领导感到放心、群众感到贴心的一流农业服务平台。二是丰富10个服务站。以10个街道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主,按照大农业的标准进一步丰富服务站的网页内容,引导乡镇服务站深入基层,重点根据本街道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深挖信息资源,拓展服务领域,突出实效性与实用性,把乡镇服务站建成展示当地特色的舞台和推介当地丰富自然资源的平台,重点为

当地招商引资、农民走向市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搞好服务。三是发展110个服务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筹、技术部门无偿指导服务的方式,向全区重点农业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村、专业市场倾斜,发展110个信息服务点,延伸信息服务的触角,在第一时间将各级信息资源对接,为各类农业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村、专业市场提供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服务,在农业信息化工作“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上有较大突破。

4、以实施“阳光工程”为重点,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水平

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四个办法”和“六项制度”,完成我区承担的阳光工程培训转移任务,完善档案,搞好对培训基地的检查验收。另一方面继续争取落实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引进培训补助资金60万元,按程序搞好对培训基地的招标认定,分解任务指标,签订培训

合同,搞好培训转移,完成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的任务。㈣执法与服务并重,塑造农业执法队伍新形象

农业工作意见 篇6

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

(2011年2月 日)

“十二五”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1年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

一、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思路,重点抓好“2566”工程,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万亩,总产达到30.7万吨,其中小麦面积27万亩,总产13.8万吨,玉米面积26万亩,总产16.9万吨。落实《栾城县2011年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栾政办发[2010]27号),实施“百村千户工程”,抓好10个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3个市级示范创建基地,扩大规模,规范制度,推广技术,提高效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大营、浔阳、南客、南留、岗头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建成成方连片新型日光温室1000个,到年底全县日光温室蔬菜达到2.5万亩以上。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落实,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优化畜牧业结构,抓好185家规模养殖场区标准化、规范化改建,积极开展省级和市级典型示范场建设。建立“繁、育、推、引”相结合的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狠抓动物良繁体系建设,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为重点,积极实施春季和秋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严格控制养殖投入品的使用,加强养殖场区和奶站监管,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建立猪肉质量可追溯体系。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积极落实《栾城县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栾政办发[2010]26号),以“两园”建设为重点,打造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大型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北部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加快农业生态公园核心区建设,着力做好水系建设、道路广场绿化美化、接待中心、美食一条街、高端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建设等核心区重点工程,力保10月1日开园。南部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与北部园区错位发展,要高水平推进园区规划设计,依托草莓采摘节品牌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重点发展生态采摘、园林观赏、垂钓观花、民俗游乐、田园度假及特色果蔬种植等项目。通过“两园一节”把我县建设成为省会市民四季 生态旅游首选地。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凯隆达、德远、纳佰琪、巧厨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抓好列入市“115行动计划”的大项目,完成3个千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建设,在蔬菜深加工、粮食深加工方面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德远食品1.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农户”订单式生产格局,年内全县符合农业部一村一品标准的专业村达到50个。围绕无公害蔬菜、粮食加工、奶业、生猪、禽蛋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0家以上,带动农户2.6万户。

三、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完成新打机井200眼,更新泵型200台,修旧井200眼。抓好氵交河两岸新打机井电力设施配套,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增管灌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争取国家农机补贴,重点用于大拖更新换代、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技术、推广青饲料收获机、挤奶设备以及发展温室大棚机械等。全年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70台,实现玉米联合收获8万亩。加大对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发展的支持力度,补贴温室大棚机械500台。扶持5个以上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手机短信、预警广播平台建设,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完善面向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气象灾害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抓好小麦、玉米、蔬菜3个主导产业和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落实,在全县建立10个试验示范基地、100个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设施蔬菜两网一膜、膜下暗灌、微滴灌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黄板诱杀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完善不同地力水平分作物配方,推广配方科学施肥。抓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搞好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控工程,提高防控病虫害的能力和效果。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乡镇兽医站续建和优质奶牛冻精补贴项目,加强村级和规模养殖场区标准化兽医室建设。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抓好“生猪健康养殖及冷鲜肉加工配套技术示范”、“奶牛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及产业化开发”,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节耗、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体系。开展科技进步乡镇、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竞赛活动,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四、加强农村流通市场建设

加快供销社经营创新,大力推进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农资连锁配送中心1个,新建、改造、规范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15个,网点总数达到135个,使农资流通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中心1个,村镇日用品超市15个,网点总数达到594个,使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副产品流通 网络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建设栾城县蔬菜批发交易市场1个,农产品购销点7个,在东牛村、柳林屯、高家庄、南宫建设规模不小于50亩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建栾城县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1个,网点总数达到40个,使再生资源流通网络覆盖率达到60%以上,形成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完成“新网工程”建设阶段性目标。在新民居示范村创办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批“规划高标准、经营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

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做好绿色农副产品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规范交易行为,降低摊位费,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中介组织开拓外部市场,推广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力度,积极探索三次产业互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农民物权保障、城乡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创新。实施“22211工程”,抓好两个基地、两个园区、两个中心 镇、一乡(镇)一个联建试点和沿石环水系等重点区域新民居建设,推动联村并建。落实《栾城县农村新民居(示范村)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栾政发„2010‟35号),严格规划、勘察、设计、开发、建筑企业准入条件,按进度要求完成周转用地指标归还和旧村址复耕任务。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提升管理水平,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深化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抓好308国道、107国道、县城、产业基地、县域主干道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部位。抓好新赵线、方西线、南西线、酒厂路等6条道路的改扩建工程,提升县城至中心镇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乡村道路村村通水平。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户使用普及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31个村饮水质量问题。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新建沼气池800个。抓好石环路(栾城段)绿化、环城林以及7条重点路段林网的恢复更新,全面启动环城林带建设工程,搞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力争建成30个高标准生态绿化示范村。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设县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乡级劳动力市场,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年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次以上,技能鉴定达到300人。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力度,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农村教育,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小学阶段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8%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三 基两化”建设,优选2-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县医院分院,全县标准化集体卫生室达标率达到100%,每村招聘1名大学生村医。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农村文化活动室25个,农家书屋50个,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目标,新增农民健身设施25套。

六、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认真执行《栾城县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财政奖补激励政策的意见》(栾政发[2010]46号),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设土地流转网络平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好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南安庄洋葱、东牛村芦笋、范台岗头草莓、辛李庄高效蔬菜等种植基地和后牛村金地博生态园区,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年内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000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1%以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探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占补平衡机制,搞好新民居建设用地臵换,破解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农民房屋等确权颁证工作。

七、巩固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即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 用。从2011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按1:1比例予以市级重点项目奖补资金配套。安排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120万元,农村土地流转财政奖补资金60万元,整合各类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比例不低于30%,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民居建设。开展好一事一议,搞好87个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做好全程监管,确保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开展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以市政府组建政府出资参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为契机,放大产业化扶持资金规模,破解龙头企业发展融资难瓶颈。

八、加强农村工作组织领导

深入开展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搞好乡村两级换届,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提高村级班子队伍素质,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实施以“增强凝聚力、提升号召力、强化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力工程”,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完善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抓好难点村整治,促进村务活动程序化,巩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 县成果。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深化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损害农民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

农业工作意见 篇7

近日来, 汉中市、县 (区) 财政部门采取召开研讨会、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9】63号) 精神, 围绕《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紧密结合全市财政农发工作实际, 研究制订了2010年全市财政农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2010年, 汉中市财政农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按照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和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 主动服务和服从于全市“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大局,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资金与项目监督检查, 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当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与工作重点是:提高一个效益 (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加强两个重点 (即加强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两个重点) , 严把三个环节 (即严把项目的申报、实施、验收三个环节) , 完成六项工作任务:一是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与论证, 努力提高申报项目立项的竞争力和成功率, 精心组织实施好2009年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力促年度项目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二是对2009年下达的6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全面评价各项目单位产业化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三是在做好2009年下达的国有林场扶贫项目、森林植被恢复造林项目、公益林建设和新增“天保”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检查和项目验收的同时, 积极做好当年国有林场扶贫、森林植被恢复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林业项目的申报工作;四是按照中、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天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加快支出进度的具体要求, 扎扎实实地搞好上述四类重点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 规范资金拨付、“三专”管理、财政报账和核算程序, 强化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 确保项目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五是着力抓好有偿资金回收工作, 努力完成全年回收工作任务, 力争将财政债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六是以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 加强政治理论和财政业务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财政农发管理工作水平。

农业工作意见 篇8

1 出台背景

《指导意见》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顺应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而制定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用地政策、扶持项目、发展类型、信贷支持等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并提出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国办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三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这既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休闲农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

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亟待国家出台明确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的指导文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2 主要思路

《指导意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达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7 000亿元;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业农民收入、发展质量、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二是明确发展原则。确定了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三是强调七项任务。提出了加强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培育知名品牌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四是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包括强化政策落实创设、加大公共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和宣传推介等保障措施。五是强调做好组织领导。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实施,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强调各方要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3 工作任务

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着力点,《指导意见》提出了七项任务。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布局,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积极推进“多规合一”。

二是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各地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等,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村。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

四是推动产业扶贫。对资源禀赋有优势的贫困地区,要优先支持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精准脱贫。

五是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准确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系统的发布状况和濒危程度。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监督管理,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国情乡情教育,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发展妇女手工艺特色产业项目。

六是保护传统村落。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持传统村落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要求,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主客共享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七是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在面上,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在点上,继续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品牌。

4 保障措施

在强化政策落实创设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边远海岛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鼓励各地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倾斜。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创新担保机制和信贷模式,扩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国家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各地要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在加大公共服务方面。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一批设计研究中心、规划中心、创意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监测统计制度。

在加强规范管理方面。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推动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加大对认定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景点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提倡文明出行和诚信经营。

在强化宣传推介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等,开展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宣传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扩大休闲农业产业的影响力。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自农业部网站: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就《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2016-9-8)

上一篇:开展禁毒征文比赛的通知下一篇:天水市事业单位教师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