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

2024-09-09

农业工作(共12篇)

农业工作 篇1

当前, 我国正值“三夏”生产的关键时期, 又是防汛抗灾的紧要关头。为贯彻落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6月16日紧急会议精神, 6月17日,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主持召开视频会议, 全面部署农业防汛抗灾工作。会议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 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紧急会议的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思想, 把防汛抗灾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责任意识, 狠抓措施落实, 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

自5月下旬以来,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天气, 降雨强度大, 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 造成农田被毁, 农作物被淹, 并给部分地区早稻、中稻、棉花、柑桔、果蔬等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据预测, 今年汛期我国主要多雨带位于华南大部、华北中部至淮河流域一带, 淮河、黄河、珠江等流域以及长江上游发生极端强降雨和大洪水的风险性很大, 东北、江南、四川、内蒙古等地有可能发生严重干旱, 东南沿海地区遭受严重台风灾害的机率很高。对此, 危朝安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清做好今年防汛抗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

各地要加强应急值守, 坚持24小时值班, 强化灾情调度, 搞好灾情会商, 确保信息调得上, 情况说得清, 影响分析得透;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联系,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灾害动态,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指导农民提前落实防范措施。近期要重点关注强降雨天气造成的灾情及影响, 遇有灾情要及时上报。

二是科学指导抗灾救灾。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掌握和熟悉农业抗灾知识, 结合灾害影响、作物受灾程度和抗逆性特点, 加强灾后恢复的分类指导, 能保则保, 需补则补, 应改则改, 切实提高抗灾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要及时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灾区, 指导农民抓紧落实排水降渍、扶苗洗苗、追施肥料等灾后田间管理措施, 促进受灾作物及早恢复生长。

三是确保恢复生产物资供应。

在加强灾后田间管理和制定补种改种方案的基础上, 要及时调剂调运种子、种苗、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资料, 为灾区恢复生产提供物资保障;要积极组织农机投入, 抢排农田积水, 修复水毁农田, 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四是做好防大灾抗大灾准备。

各地农业部门都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 提前做好完善应急预案、储备救灾物资等准备工作, 一旦发生灾情, 要立即行动起来, 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确保反映及时、措施有力、应对有效, 切实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农业工作 篇2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交流总结20xx年的工作经验和成效,研究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情况和新问题,部署安排今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代表局党委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20xx年工作

一年来,全市农业系统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相继克服了H7N9流感疫情和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等不良气候的严重影响,紧盯中心工作,狠抓措施落实,圆满完成了农业水环境治理、农村股份制改革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艰巨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呈现 “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20xx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6亿元、一产增加值279.1亿元,分别增长1.6%、2.0%。其中,农业增加值155.3亿元,增长3.8%;畜牧业增加值23.3亿元,下降8.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4283元,增长11.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8.3万亩、总产量80.1万吨, 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9.0%。蔬菜播种面积136.6万亩、总产量295.3万吨,基本保持稳定。肉类总产量约16.2万吨,同比减少8.5%。其中,生猪出栏140.9万头、家禽出栏1595.2万只,分别同比减少7.9%和18.9%。

回顾这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进度与保质量并举,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推进。全年新建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1万亩,落实农业部万亩片粮食高产创建15个,粮食“双千”示范方44个,尽管受不利气候条件影响,仍有35个示范方达到“双千”目标。全年新建现代农业园区项目40个、总面积4.7万亩,累计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199个,完成验收123个。新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6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

二是抓治污与促转型并举,生态循环农业不断深化。乘着“五水共治”的东风,全市病死动物收集体系基本建成,5个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其中象山县已进入试运行,宁海县已基本完工。全年累计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场(户)2731家,治理小规模养殖场636家,改造修复规模养殖场1289家。新增沼液利用30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5万亩次,应用配方肥8500吨,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40万亩,分别减少农药、化肥用量227吨和3100吨。象山县继鄞州区、宁海县后,被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是抓改革与维稳定并举,农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新增股份制经济合作社1373个,总数达到1987个,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土地流转的意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去年新增流转土地面积2.9万亩、规模经营面积4.6万亩,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4.9%和66.3%,分别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新创建国家级“三资”管理规范县1个、省级2个、市级标准化服务中心25个,村级财务公开形式更加多样,公开率达到100%。破解农业融资难题迈出新步伐,我局与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联合下发《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与邮政储蓄银行宁波分行联合下发《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与泰隆银行宁波分行合作开展小额农业贷款试点。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信访处理工作有序开展,全年没有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和恶性事件。

四是抓引导和强服务并举,新型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达到286家,有18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项目。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83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合作社达到122家 ,实施合作社“提质工程”项目18个。新评选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评选4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297家。全年参加国内外展会20余个,参展企业550余家(次),合同订单总额超过7亿元。农副产品出口额达22.6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到24个,参保农户17.75万户,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生产,全年保额达到52.55亿元。

五是抓创新和重推广并举,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现代种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5000亩,累计达到3万亩,市种子公司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经营瓜菜种子为主的微萌公司,已育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种9个,去年销售额达到3400余万元。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广泛应用,全年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43个,实现粮食“双千”面积6.7万亩、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30.1万亩。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700余户。有371名大学生享受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补助,118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设。

六是抓监管与促提升并举,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责任落实、示范创建和监测执法为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严打”、六个专项整治和“绿剑”集中执法等行动稳步推进,奉化、慈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畜禽屠宰监管职责顺利交接。全年共抽检农业投入品1019批次、农产品3519批次,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118起,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78个,总数达到968个、产地面积180万亩。全年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达到98.6%,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动物产地和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植物疫情。

总之,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的形势来之不易,不仅巩固发展了“三农”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且彰显了广大农业部门干部职工不惧困难、能打硬仗的良好风貌。在此,我代表局党委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思想动态看,干部队伍中“多干多错、不干不错”、“多干不如少干”的消极情绪有所蔓延。从工作推进看,一些地方工作主动性不强,推进力度不大,例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进展迟缓,农业“两区”建设项目、农村改革等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从工作实践看,农民“要钱”与政府“要粮”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信息化与“四化同步”的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敢于正视,要想方设法加以整改和破解。

二、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成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要适度,而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说具体点,就是一户家庭的经营规模,要与他的经营能力相适应,要有利于采用现代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效益,要有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这样的经营规模才是“适度”的。虽然,目前我市土地流转率已达到64.9%,规模经营率已达到66.3%,但在这相对较高的比例下,我市散户经营还是占主要形式,接近一半的土地还处在分散经营的状态,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即便在流转的土地中,经营规模也不大,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面积只有57万亩,只占到流转总面积的40%,且存在流转时间短、规模小、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土地流转,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成为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支队伍的服务能力与广大农民、农业主体对农业服务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解决。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个问题单依靠体制内加强已无法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加快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从这几年发展的农机化服务组织、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农产品营销服务组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运作情况来看,他们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甚至一部分公益性服务内容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

三是农业功能已发生很大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功能已经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拓展到注重安全、营养、观赏和生活体验,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而且像我们宁波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口味和营养价值,更加注重农业的休闲观赏和农耕体验功能,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总之,要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多样性,要以消费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挖掘农业增效潜力,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延伸农产品的价值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四是农业补贴已接近上限。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块“天花板”,在世贸组织谈判中,我国农业补贴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是有限额的,上限是8.5%,近10年来,不断增加的农业“黄箱”直补,已接近了这个限额,个别品种甚至超过了约束上限,所以对农业的直补,要再增加已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调整财政投入农业的方向,从过去注重显性的直补转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的培育等“绿箱”、“蓝箱”类的补贴,努力把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搞扎实,把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起来。

五是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一定时期内将成为常态。这是我们碰到的另一块“天花板”,在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连续下跌的态势背景下,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全面倒挂,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同时,农业成本这块“地板”不断抬升,造成农产品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在农业成本中,上升比较快的是土地流转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六是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把它比作一道“紧箍咒”。实在的讲,尽管农业是个生态产业,但当前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所以,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研究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平衡,把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殖业的排泄物综合利用起来;必须善待农业发展的环境,要把改良土壤、合理科学安排农作制度、减轻对土地利用的强度作为我们研究和工作的着力点。

七是农业对金融的需求更加凸显。一方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快速发展,与传统散户相比,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大,对资金的需求也大。另一方面,农业是弱质产业,开展农业金融业务的成本高、风险大,特别是农民缺乏抵押的资产,即使拥有的土地、房产等资产,由于缺乏完整的权能而不能作为抵押物。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努力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和资源,加强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农村金融产业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三、关于20xx年重点工作任务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今年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法治保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目标是:种植业增加值增长3%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9万亩、总产量7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生猪出栏稳定在140万头左右,肉类总产量保持在15万吨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部在去年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在前二批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扩大了创建范围,支持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地级市整体创建。对此,市领导非常重视,卢子跃市长专题听取了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我市积极创建,要对照建设要求,努力做到“短板补长、长板更长”;林静国副市长亲自到农业部作答辩陈述。今年1月22日,农业部正式认定宁波市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的获得标志着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这仅仅是工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农业部每年要对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能进能退”,我们必须按照要求,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根据农业部的测评办法,我市20xx年的自评得分是73.7分,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75分)还差1.3分。从测评情况来看,我市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金融支农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生产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我市“三品”认证农产品占比只有29.5%,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是40%;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我市社会化服务水平只有1.3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是4%;农业金融投入方面,我市农业保险深度只有0.4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只有0.48元,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分别是1%和0.8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我市省级以上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左右,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值是100%;粮食生产水平方面,我市这几年基本上处于稳中略降的状态,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值是年均增幅2%。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粮食生产水平这项权重比较高,在100分中占了7分,但我市粮食生产空间在逐年缩小,特别是水田面积在逐年减少,如果不注重冬闲田的利用,不大力发展旱杂粮,不提高水稻单产水平,要想实现粮食增产是不可能,这方面大家要高度关注。

今年是我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开局之年,市里已经把创建工作列入了重大改革任务,将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各地、各单位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市里部署,迅速行动起来,对照评价指标,找准问题,分析原因,落实措施,补长“短板”。

(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浙江省是全国唯一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我市要按照试点省的总体要求,结合“五水共治” 的考核目标,加大推进力度,在3-5年内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发展目标。重点要抓好六项工作,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化养殖。要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的研究,包括养殖场的适度规模,养殖过程中节水节料、粪污收集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二是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要以畜禽排泄物零排放为目标,科学配置种养业,推行农牧结合,发展有机肥加工,综合利用沼液、沼渣。三是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一方面是要加快收集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是要加快县级无害化集中处理厂的建设,还没有完成的几个县(市)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四是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要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等循环方式。五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精准技术的应用,扩大有机肥、配方肥使用,实现“控肥减药”。六是加快建立废弃农药包装物与农膜的收集处理体系。

同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建立在政府扶持下,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二是要处理好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中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合理设置政策,解决好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三是要处理好局部试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措施大部分是成熟的,对一些不成熟的问题,要大胆探索,搞好试点;各地要从整县域推进的角度来制定规划,确保在三年内完成,这方面,鄞州、宁海、象山三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今年要先行一步。

(三)深入开展农业“两区”建设

农业“两区”建设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平台和主抓手,今年要继续深入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功能区方面,今年计划新建标准化粮功区10万亩,全面完成市级45万亩功能区标准化建设任务。重点是要加强项目督查,确保建设质量和工作进度,及时做好完工项目的验收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粮功区标准化建设经验,谋划启动县级粮功区标准化建设试点,为“十三五”深入推进粮功区建设作好准备。现代农业园区方面,今年计划新开工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左右、特色农业精品园项目30个左右。重点是要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及时做好项目验收工作。今年申报的园区项目将实施新的管理办法,项目的申报、立项、批复、验收等都统一由县里负责,市里改抓项目数量分配和建设管理的检查考核。另外,要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工作。

(四)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

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要按照“稳面积、攻单产、增总产、优品质”的总体要求,努力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责任制,研究落实粮食扩面措施,去年冬种大家努力了一把,出台了小麦补助政策,所以春粮面积有所扩大,开了一个好头。当前的重点要主攻早稻扩面,早稻面积上去了,今年粮食生产就主动了,关键是要鼓励大户多种双季稻。要大规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超级稻百亩方千公斤攻关行动,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万亩片建设和粮食“双千”工程,粮食“双千”实施面积扩大到15万亩左右,开展连作晚稻超高产示范,建立亩产超800公斤的示范方,实现粮食平衡高产。要大力推进“甬优种业双千工程”,着力提升育种、制种和推广能力,确保良种供应。二是发展蔬菜瓜果生产。要深入实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保障型菜篮子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大力建设生产设施和育秧中心,提升蔬菜设施化生产水平,增强蔬菜应急保障能力。积极开展“粮-菜(经)”结合等高效农作制度研究和推广,经济作物“万元地”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三是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畜禽育种平台和种畜禽提升项目,大力发展发展优质肉鸡、浙东白鹅、余姚番鸭等特色精品畜牧业和牛、羊等食草动物养殖,加快养殖场“两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步伐 ,创建畜禽“两化”示范场100个以上。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抓好农业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重点要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生产管理信息化。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健全畜牧业、种植业生产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要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技术(GPS即全球定位系统、RS即遥感技术、GIS即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抓好经营管理信息化。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平台,积极与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线交易。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土地确权登记管理服务、耕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土地纠纷仲裁服务、农民负担监管等平台或信息系统,着力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三是抓好行政管理信息化。要建立健全农资监管、动植物防疫检疫、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农产品准出和质量安全追溯等信息系统,提高农业安全监管能力;要完善农业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畅通咨询投诉等问政渠道,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六)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重点要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在主体培育方面,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投身现代农业的高校毕业生登记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继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家庭农场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要完善农民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深入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工程,推进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生产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和信用合作,提高合作社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为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和契约基地,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构建普及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在稳定和发展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加快农业险种开发和创新,努力将农业设施、农机具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构建多层次农险产品体系。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方面,要制定鼓励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注重挖掘农业文化功能,做好农业“接二连三”的文章;要强化品牌推动,在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家领军企业,作为产业链核心主体,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今年要力争创建1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大安市农业局农业信息工作显成效 篇3

经过几年的努力,依托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提供的虚拟主机服务建立的吉林农网二级虚拟动态网站—大安农网,达到了“五个一”的标准(有一套设备,有一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构筑了大安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上联省、市农业信息网,下联全市18个乡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的农业信息网络。上半年在大安农网上发布农业要闻、农技推广、综合分析及各类农产品信息1000多条,有效地为农民朋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参考。

大安市始终把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摆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一件大事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在全市18个乡镇农经站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占乡镇总数的100%;在223个行政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占行政村总数的100%。建立健全了市、乡两级网络管理机构,把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了乡(镇)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大安市以乡(镇)站所为依托,在全市各乡(镇)的农业站、农经站、畜牧站及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中发展了301名信息员,并加强信息员的培训工作,采取租赁网吧、指定信息中心人员包保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程度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半年来共举办信息员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每名信息员都能熟练地上网,为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市有平台,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面向广大农村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信息服务活动。

为全力解决信息“一公里”问题,大安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通过各乡(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在各村的村务公开栏中设立信息专栏,发布零公里信息,既解决了信息入村问题,又提高了信息的反馈和传播速度。二是在通往各村的主要交通要道处设立供求信息板,将信息在信息板上张贴,农民也可以将自己所需的信息写在信息板上,再由各乡(镇)的信息员通过服务站把农户所需的供求信息以信息简报的形式反馈到信息板中或发布在“一站通”上,农户可以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方便了群众。三是利用媒体发布。充分利用网上农业信息量大的优势,精选信息并通过在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等)开辟的专版、专栏、专题等向基层和广大农民发布。为46名农村经济人和18个农村信息服务站注册应用了“一站通”,实现了信息的一站上载、多站发布。为种植、养殖户在“一站通”上发布供求信息近200余条,可促成销售农副产品30多种,交易量达50万公斤,成交额达200万元。广大农民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改变了当地商贩压等、压价左右市场价格的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部深入推进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篇4

近年来, 农业部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2008年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 扎实做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和产销衔接工作,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在5.12汶川大地震中, 认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确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大灾之后无大疫;在防御台风工作中,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完善相关预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渔民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应对2009年特大干旱工作中, 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全力推进科学抗旱, 为夺取夏季粮油有个好收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 农业部围绕防灾减灾工作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求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 落实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 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坚持有灾抗灾, 无灾防灾, 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 扎实做好各项防灾减灾工作, 千方百计减少因灾损失。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 健全防灾减灾机制。要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制度和预案的落实;完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对各类灾害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会商和早处置;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灾害发生后, 适时启动应急响应, 动员一切力量投入防灾减灾工作;完善会商机制,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 提前分析形势, 研判灾害发生发展趋势, 共同提出应对策略;完善灾情调查评估体系, 及时评估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损失。

三是加强科技指导, 全力推进科学减灾。要动员广大科技人员, 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 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工作。一旦发生灾情, 要及时组织专家力量, 特别要依托科技入户和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队伍, 制定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方案, 根据灾害影响和受灾程度, 实行分类指导, 能保则保, 宜补则补, 须改即改, 应管尽管, 切实提高灾后恢复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是加大投入, 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 积极争取防灾减灾基本建设资金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要搞好救灾种子 (苗) 、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的储备和调运。要充分发挥农机在防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作用, 提高救灾效率。要加强渔港建设和渔船救生设备的配置, 增强渔船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农业工作 篇5

2014年,我区农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结合区情实际,挖掘特色产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切实推进全区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现总结如下:

一、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农作物生产情况。据初步统计,预计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0980亩,同比增长6.5%;总产量42435吨,同比增长7.43%。一是粮食生产。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689亩(水稻36830亩、玉米16130亩、豆类2055亩、薯类15674亩),同比增长5.8%;预计全年粮食产量19069吨(水稻11146吨、玉米5258吨、豆类158吨、薯类2507吨),增长11%。二是经济作物生产。预计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5541亩(花生10258亩、甘蔗1280亩、木薯2465亩),同比增长7.8%;预计全年经济作物产量5357吨(花生1334吨、甘蔗2816吨、木薯1207吨),同比增长13.6%。三是其他农作物(主要是蔬菜)。预计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4750亩,同比增长6.8%;预计蔬菜产量18067吨,同比增长7.2%。

(二)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情况。据初步统计,预计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150元,同比增长11%。

(三)农业民生项目建设情况。2014年我局开展的民生项目有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种植业)、新农村示范建设、“菜篮子”基地建设、“清洁田园”4个,已累计完成投资820万元。其中: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种植业)已建成特色种植基地8个,累计投入340万元;新农村示范点建设3个(企沙镇牛路村、光坡镇红沙村、光坡村),已累计投入120万元;菜篮子基地示范点建设4个,已累计投入350万元;“清洁田园”项目建立了5个示范基地,已累计投入10万元。

二、主要工作亮点及成效

(一)抓好“菜篮子”基地建设。在巩固抓好光坡栏冲、公车红砖垌“菜篮子”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我区通过招商引资又新增了两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一是光坡松柏山蔬菜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完成了150多亩土地租用合同签订,建成蔬菜大棚面积30亩,正在修建基地的给排水、灌溉设施、管理用房、道路等配套设施,安装调试滴管设备,采购了部分农机设备等。该基地引进试种了津优1号黄瓜、湖北特产蔬菜洪山菜薹,下一步将大面积种植费乌瑞它马铃薯。

二是满福蔬菜种植基地,该基地于今年8月正式开工,目前已投入资金375万元,完成了170多亩土地租用合同签订,平整90亩土地,完成50亩蔬菜大棚搭建,正在建设基地道路、给排水、办公用房、工人宿舍、仓库等配套设施建设,购买了一批机械设备和灌溉系统。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运作方式,抓好特色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促农增收格局。

一是火龙果种植项目。今年我区新发展了4个连片种植面积50亩以上规模的火龙果种植基地:xx区荣港火龙果种植基地150亩,xx区东正种养农场共有120亩,杨武家庭农场新种植60亩,红莲雾基地新种植50亩,引进种植自花授粉台农3号红肉火龙果新品种。

二是莲藕种植项目。由公车红砖垌蔬菜基地投入108万元,引进鄂莲6号莲藕新品种,种植莲藕面积105亩,并推广使用标准化栽培技术,实现生产总值45万元。今年7月,该基地申请了莲藕无公害认证,已经通过样品检测。

三是中药材牛古大力种植项目。xx区中间坪的大有养殖场投入资金34.4万元,种植面积120亩;中间坪江尾的鑫富家庭农场投入20万元,种植面积100亩。

四是紫玉淮山种植项目。由光坡红莲雾基地引进种植100亩。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市农委2014年工作目标,我区计划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新增家庭农场10家。截至10月底,我区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13家,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今年,我区确定了企沙镇山新村和牛路村两个村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试点村,共涉及27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910户农户,承包土地面积达4000亩,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前期精心准备和大力宣传,该项工作顺利开展,9月份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技术介入,10月份开始进行户外土地实测,目前已完成gps实测面积2051.68亩,23231块承包地,涉及19个生产组,力争在春节前完成颁证工作。

(五)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今年,我区共抽检蔬菜样品1177个次,抽样总重量300多公斤,检测合格率98.35%,没有发生因蔬菜残留农药导致中毒的事件,有效确保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抓好市场农资产品的监管工作。结合春、夏两季用肥、用药和用种高峰,大力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维护我区农资市场的正常秩序,确保农资产品的消费安全。今年我区共出动执法人员25人次,执法车辆16辆次,检查农资经营部24间次,抽检种子样品5个,农药样品4个,发放宣传资料600多份。检查中未发现有销售假冒种子、化肥,高毒、违禁农药产品等。

(六)抓好农民培训及指导转移就业。深入组织到各镇、村(屯)及到田间地头当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已共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粮食节本增产、水果栽培、红衣花生高产栽培、农作物防寒防冻等各类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1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500多份。同时,配合区人社部门,加强农民工转产转业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

(七)全力以赴搞好灾后重建工作

(一)组织和指导灾后恢复生产工作。今年下半年,围绕两次超强台风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我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派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群众有条不紊地开展灾后自救和恢复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及时收集统计农业受灾信息数据并上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给予生产救灾资金,今年我区已获得上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共计170万元,其中第一批20万元已经下发给各农业基地和农户手中用于恢复生产建设,下一步,将根据各农业基地和农户损失情况、发展规模作出分配方案并报区政府审定后,将第三批救灾资金落实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下半年遭受两次强台风袭击,农业生产受重创,恢复生产建设资金缺口大。

二是土地确权试点工作没有开展航拍,要进行gps实测,工作量大,需要资金多;没有统一的工作技术标准、经验,靠各自摸索,影响确权成果应用和工作进度。

三是在重点项目和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上级的资金安排还不能满足实际运作的需要。

四是由于征地等中心工作需要,农口线人员被大量抽调,人手欠少,面上生产指导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四、2015年工作计划(一)总体思路

2015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的农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二)主要经济指标计划

1.粮食生产:2015年粮食计划播种面积6.25万亩、产量1.7万吨。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期目标21.3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目标10600元,增长11%。(三)重点工作

1.抓好春耕春种示范点建设。重点抓好玉米、花生、蔬菜等春种示范建设。

2.抓好中晚稻高产示范片创建建设。全年推广水稻超级稻面积15000亩,其中:晚稻超级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面积500亩,分别为公车红砖垌面积250亩、光坡高石门面积250亩。

3.抓好秋冬种生产。2015年计划完成秋冬种面积2.5万亩,以秋冬蔬菜、秋种红薯、冬种马铃薯为主导产业,抓好秋冬种生产。

4.抓好“菜篮子”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光坡栏冲、公车红砖垌两个蔬菜种植基地发展,重点完善光坡满福蔬菜种植基地和光坡松柏山蔬菜种植基地两个蔬菜大棚示范基地建设。

5、抓好特色种植项目。抓好光坡的荣港种植基地和公车的东正种养农场的火龙果种植项目,大有林场和鑫富农场的中药材牛古大力种植项目,公车红砖垌的莲藕种植项目,继续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农业新品种,发展新的特色种植项目。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铺开。201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企沙、光坡、公车三镇全面铺开,力争在2015年12月底颁证工作完成50%。

7.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继续抓好光坡镇红沙、光坡及企沙牛路等市级新农村示范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8.抓好“清洁田园”示范点建设。继续抓好公车镇红砖垌基地、光坡镇高石门基地、光坡镇栏冲蔬菜基地、光坡镇光坡村吴屋组红香薯种植基地和企沙镇山新村红衣花生基地5个示范点建设,持之以恒,扎实开展工作。

农业工作 篇6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事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农业部高度重视,不断健全制度,强化监管。目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有序,总体可控,但在一些地方偶有发生违规扩散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通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强化全产业链监管,对研究试验、品种管理、种子生产经营、加工、标识等环节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判断准。明确了各环节的监管重点、监管措施和工作要求。同时,强调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把握主动权;规范科研单位开展转基因技术研究的资质条件,提高准入门槛。

通知明确,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法规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能。研发单位和研发人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健全管理制度,落实控制措施,杜绝非法扩散。

通知强调,各地要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构建人财物支持体系,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风险监测,提高主动发现、事前干预的防范能力。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本刊编辑部根据农业部网站内容整理)

农业工作 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 是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水利林业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的总称。包括文字材料, 计算材料、图表、图纸、声像等, 它是进行农业科研, 生产基建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及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生产活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直接记述和反映, 是经过系统整理并且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其主要特点是:

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 涉及范围很广的科学体系。从农业结构上来看, 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从自然条件看, 它涉及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素;从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来看, 它包括播种、施肥、中耕、灌溉、防护、收割、加工、运输、入仓、经营等许多环节。所以, 农业科技档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技档案门类。

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 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 而是在田间作业, 既使农业科学研究, 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

3. 地域性强。

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 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 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 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 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 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素质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繁琐的技术性工作, 随着单位发展壮大, 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 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往往形成档案整理不规范。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档案, 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把形成的档案分类组卷, 把相关的信息加以整理, 增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发挥档案作为财富的作用, 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 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思想, 树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乐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忠于职守脚踏实地的精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规章制度做好档案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日常的农业推广项目过程中, 做到档案工作人员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的全过程, 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以便更好的为广大科技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再有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 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要勤奋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多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

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人员的培训提高

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关注, 分管领导要亲自抓, 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给予充足的经费确保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要发动科技人员将散落在各自手中的农业技术资料集中起来, 建立收集考核制度, 抽调专人进行分类整理、组卷、归档, 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打好基础, 逐步形成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

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的特点, 大部分材料都分散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 所以说, 农业科技档案来源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 为此, 我们要抓住有力时机, 为科技人员进行档案培训, 使他们增强档案意识, 让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坚持实事求是, 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待每一个调查数据, 不断强化科技档案意识, 支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是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综合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只有把各种比较零散的存储在众多的个体档案中的信息, 系统的、规范的整理出来, 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就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最好保证, 也是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适应农业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农业工作 篇8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扎实做好2016 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会议提出了2016 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包括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强化农业技术装备和条件建设,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治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 提高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要求当前扎实抓好冬春农业生产, 加强在田作物冬季田间管理, 及早谋划春耕备耕, 坚决打好明年夏粮生产第一仗;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和产销衔接, 强化产销信息监测和发布, 搞好大城市冬季蔬菜生产和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运销, 确保“两节”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例行监测和专项检查力度, 强化冬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开展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 严密防范草原、农机、渔业等农业安全事故, 消除风险隐患, 确保生产安全。

农业工作 篇9

2012年是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 四川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小春粮油再获丰收。预计2012年全省小春粮食总产达782万t以上, 比2011年增加1.0%左右, 可望实现“九连增”;预计油菜籽总产达220万左右, 比2011年增产2.4%左右, 可望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在大好的形势下, 《四川农业与农机》杂志应配合全省农业发展战略部署,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 技术性与指导性并重, 突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特色, 积极做好宣传报道。

我希望我们的杂志是通俗的, 不仅要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 还要有适合基层一线农技、农机人员阅读的内容, 使得各种知识层面的同志都能在上面找到自己喜欢的栏目和文章。

我希望我们的杂志是实用的, 真正地贴近基层、贴近实际, 能够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学习和参考, 成为大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良朋益友。

我希望我们的杂志是可读的, 不仅要让懂农业、农机的人喜欢, 也要让其他行业的人关注, 进而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希望我们的杂志是精美的, 它不仅是宣传农业农机知识的载体, 也是传播农业文化的艺术品、收藏品, 让人乐于阅读, 爱不释手。

农业补贴工作研究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世界各国的一致共识。农业不能作为单元产业独立发展, 农业需要公共财力再分配作支撑, 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根本措施。本文拟通过研究农业的特殊性、分析国内农业补贴工作史和国外现状, 鉴评当前农业补贴工作, 提出执行农业补贴的建议。

一、农业产业的特殊性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础、生命为载体, 水、肥、气、热等因素综合促成食品、原料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 农业产业具有以下特殊性:

1. 基础保障性

对个体而言, 农业是饮食基础;对产业而言, 农业是原料基础;对社会而言, 农业特别是粮食则是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先发展农业, 特别是重视粮食生产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司政要务。

2. 自然约束性

农业的载体是生命, 决定因素是环境。本来不均衡、无严格周期性的环境已经赋予农业灾害威胁, 而近年来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 更加剧了农业的风险。

3. 区域广泛性

在社会需求的促使下, 世界上人均拥有4.8亩耕地实施农业生产, 同类产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同生态、相同产业的生产主体不计其数, 激烈的业内竞争不仅削减了正常的产出效益, 还进一步演绎为生产成本竞争, 使农业成了效益最为低下的产业。

4. 资源紧迫性

当前, 全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为4.8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400kg, 中国人均耕地1.39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384kg。按人均年度消费量370kg计算, 我国的粮食年富余率不足4%。随着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和工业用粮的增长, 这一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我国农业补贴工作的历程分析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我国农业补贴工作基本完成了从补贴流通到补贴生产、从补贴企业到补贴生产者、由间接暗补到综合直补三个转变。

1. 农业补贴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1) 差价补贴阶段从1978~1990年, 国家粮食实行“高购低售”, 农业补贴形式上是补贴购销差价, 实际上是补贴城市居民, 本质上是农民间接受益。

(2) 保量放价阶段从1991~1997年, 国家以“合同订购”方式收购粮食, 将购销差价补贴转化建立粮食风险基金, 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和销售单价。

(3) 保护价阶段从1998~2003年, 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 将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粮食储备补贴。

(4) 市场化阶段2004年至今, 国家推行市场化改革, 粮食流通主体形成多元化格局, 在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基础上, 贯彻

“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方针, 迅速形成“四减免”、“四补贴”支农惠农政策体系, 再次巩固

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2. 国内外农业补贴的现状对比

(1) 补贴支出小以2002年为例, 日本对本国的农业补贴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76.7%, 欧盟为60%, 美国为50%, 印度为7.5%, 而我国仅有1.23%;以江安县为例, 2007年对农业落实的

“四项补贴”之和为1900万元, 仅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7%。

(2) 补贴措施少在农业补贴相对充裕的国家, 大都综合运用“绿箱”、“蓝箱”和“黄箱”补贴政策, 补贴项目众多, 既规避了“WTO”协定的监管, 更提高了本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我国来讲, 多数应补项目还是空白, 少数项目才刚刚起步。

(3) 补贴收效低由于我国执行农业综合直补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补贴金额偏低, 补贴方式也还在探索之中, 大部分补贴项目均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现金给农民, 从形式上兑现了补贴款项, 解决了部分生产成本问题, 但对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3. 我国农业补贴的发展方向按照

“WTO”协定, 中国对农民直接发放生

产补贴的“黄箱”政策应限定在农业总产值的8.5%以内, 落实休耕限产补贴的“蓝箱”政策不得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 而科技投入、生产建设等“绿箱”政策则不受限制。为此, 我国可在足量运用“黄箱”政策的同时, 应大幅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耕地整治、退耕还林以及科技推广投入, 加快建设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现金补贴与实物补贴、贷款贴息与农业保险、加工生产与贸易补贴相配套的农业补贴体系。

三、当前农业补贴的工作要素分析

实施农业补贴的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 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科技水平, 促进结构调整, 有利产业化经营。以此鉴评当前实施的“四项补贴”, 可为推进农业补贴工作提供借鉴。

1. 粮食直补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将对流通环节补贴调为对种田农民直接补贴, 是我国推行农业补贴工作的一大突破。其性质就是成本补贴, 具有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功效, 深受农民欢迎, 应作为一项持久、稳定的支农惠农政策巩固下来, 并逐步根据粮食价格的变化提高补贴标准, 给农民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 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 良种补贴

近年来执行的良种补贴政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良种招标采购中, 大多地区没有粮食加工流通企业参与, 也没有落实相应技术推广配套资金, 生产的产品没有按订单方式实现优质优价, 农民得到的补贴实质上仍变为了成本补贴;二是多数地方由于时间衔接出现偏差, 仍以现金方式补贴给农民, 没有发挥良种普及的政策引导功能;三是水稻良种补贴相对好计算补贴面积或应补金额, 而在多品种混合地区的旱地作物则难于按实统计特定作物面积。

3. 农资增支补贴

农资增支补贴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低于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幅度的必然产物, 其本质仍是农业生产成本补贴。其面积核定容易完成, 但对于当前农资具体涨幅则难于测算。

4. 农机补贴

农机补贴是在政府采购的基础上以实物差价补贴为主, 对农业实行便捷化生产发挥着直接的引导作用。就目前情况看, 需要进一步增大补贴标准、扩大补贴机型、规范发放渠道、加强应用培训、保障燃油供给等, 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迅速推进。

四、完善农业补贴工作的建议措施

农业补贴是由农业特殊性决定的根本性助农措施, 也是一项有条件约束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和提高。

1. 健全农业补贴激励机制

在“WTO”协定指导下, 探索和完善农业补贴项目是一项紧迫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农业增产补贴机制。将现有粮食直补和农资金增支补贴项目进行整合, 建立长期稳定并不断加强的农业综合补贴项目, 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是完善农业增效补贴机制。即将良种补贴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在良种应用上适用国家和企业双重补贴, 技术应用上给予配套扶持, 产品收购上实行优价订购, 促进农业优势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第三是完善农业集约化补贴机制。在广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础上, 筛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 以适用农业补贴促进措施, 促进农业走向组织化、企业化发展轨道。

2. 加强农业补贴支持力度

由于我国农业补贴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行的补贴类型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增支补贴4个类型。四川省良种补贴主要涉及水稻、玉米、油菜、小麦4种粮油作物, 补贴标准还仅限于保障投入成本水平。随着财政状况的进一步好转, 在补贴品种上, 可以将一些特色、专用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列入补贴范围, 重点加强品种改良、科技推广和加工营销等工作;补贴标准上应与实施补贴的目标相协调, 逐步恢复和扩大农业生产的合理利润;补贴方式上需根据设立项目类型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定, 单一或综合采用现金直补、实物补贴、技术扶持、贷款贴息、农业保险、加工扶助和贸易补贴等措施, 努力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3. 完善农业补贴落实措施

农业综合补贴仍以“一卡通”方式发放现金为主, 但就补贴到位时间, 可放在秋收之后, 以方便基层单位实施农资价格、生产面积、产量情况、产品效益以及实际耕种状况的测算和统计, 打破“大锅饭”格局, 以经济杠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良种及增效措施补贴兑现时间必须落实在该作物播种之前, 坚持以龙头企业优价收购为前提, 以镇村自主决策和区域化布局为基础, 以国家和企业双重补贴为动力, 以招标确定和技术配套为方式, 在特定目标和环境下落实补贴措施;农机补贴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承担能力确定补贴标准, 根据农业的实际需要扩大补贴机型, 在发放方式上应由政府农机推广体系在展示农机样品、实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 直接将产品发放给使用者, 并逐步建立燃油保障机制或供给体系。

4. 健全农业补贴执行体系

执行好农业补贴工作,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意见和调控措施, 另一方面必须系统了解基层干部和受补者的反映, 同时还应开展补贴项目和方式的调研, 落实好补贴措施, 工作要做到系统而严密, 需要自上而下完善好执行体系。根据其工作性质和履职要求,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可在农业系统内设立专职或兼职农业补贴办事机构, 具体负责农业补贴的落实工作, 各级财政、金融、保险、商务等单位积极配合, 协同落实相关工作。

农业工作 篇11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干旱、低温冻害、洪涝、病虫草鼠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我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社会公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了解应急避险常识,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对推动我省防灾减灾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以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中心,以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全省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植保站为分会场,以张贴宣传标语和技术展板的形式开展了“全省农业推广、植保系统农业减灾技术”专项宣传活动。按照《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9日~15日吉林省农业技术总站统一部署,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为防灾减灾日主题,在全省农业推广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全省各级农业推广中心(站)、植保站等有关单位,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隐患的实际,及时开展病虫情、墒情、苗情和农资供应等情况的监测和信息调度,并加强与水利、气象、农机等行业的会商,适时发布品种、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等信息,同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优势,采取现场讲解、树立宣传标语、发放技术资料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倡议各级农业推广单位,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营造了社会普遍关注防灾减灾,全民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省农技总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现有省级植保机构1个、地市级植保机构9个、县级植保机构60个、乡级植保机构669个,植保技术人员达2000多名。全省有各种农业防治组织1135个,工商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有327个,从业人员2.6万人。逐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联合协作的病虫防控工作机制。针对草地螟、亚洲飞蝗和水稻稻瘟病等跨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控要求,成立了我省西部草地螟、中部玉米螟、东部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控协调机构,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协作、责任明确的区域联防联控行动。针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病虫害,各市县都科学地制定了应急防治预案,细化技术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重大病虫的蔓延扩散。全省病虫监测对象种类由14种增加到21种,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10%,水稻病虫和重大病虫周报已实现数字化,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在病虫预测预报方面,省站多次利用省电视台及时发布全省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40多个县(市)普及了电视预报,同时还广泛利用广播网手机短信等新闻媒体发布病虫发生、防控信息,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2006~2009年,全省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5.52亿亩次,防治面积5.51亿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99.8%,挽回损失167.5亿斤。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供稿)

农业工作 篇12

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部署, 现制定2010年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工作要点。

一、思路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 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进一步落实完善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主攻薄弱环节, 优化结构布局, 拓展服务领域, 加快技术推广, 强化公共服务, 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发展质量, 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 切实加强司机关自身建设, 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力争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比上年增长5%,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二、工作重点

(一) 以实施购机补贴为重点, 认真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

1. 精心组织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方案, 扩大补贴机具范围和种类, 合理确定各省补贴资金规模。组织开展通用类补贴机具选型工作。完善购机补贴制度和操作程序, 修订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启动应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管理软件系统, 推动购机申请、审核、结算、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加强购机补贴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推动农机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

2. 推进机械深松整地等作业补贴政策落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的有关要求, 推动实施机械深松整地、秸秆粉碎还田、水稻机插秧等作业专项补贴, 支持保护性耕作方式和大棚育秧、粮食晾晒烘干等设施建设。协调制定农机作业补贴管理办法和补贴规划, 指导各地制定农机作业补贴实施方案, 召开农机作业补贴工作经验交流会。

3. 推动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起草与修改工作, 争取以国务院文件印发, 并认真组织《意见》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督导, 推动各项促进农机化发展政策措施落实。

4. 努力拓宽农机化投入渠道。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 建设一批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争取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推动信贷、保险等农村金融服务政策, 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业机械化, 协调落实农机作业税费减免等政策。

(二) 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5.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6. 加快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发展。开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落实大检查工作, 建设一批农机维修示范网点, 提高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先进农机维修技术和农机节能减排技术, 拟定更新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农机的政策建议。

(三) 以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为抓手, 不断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

7. 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及早部署各地开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活动, 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和跨区作业工作会议。全面实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进度统计报告制度, 启用农机化生产信息报送系统, 提升机械化生产的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积极参与“金农工程”、“12316”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加强水稻、玉米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8. 大力推进重点作物生产机械化。大力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抓好示范县的启动及建设工作, 加速推进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甘蔗生产机械化。召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会和全国花生生产机械化现场会。

9. 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进一步提升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水平, 继续推进设施农业、农用航空发展。

(四) 以促进节本增效为核心, 大力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

1 0. 加强农机化科研创新。认真做好重大农机化科研项目遴选储备工作, 争取加大农机化科技项目投入。精心组织实施首批下达的农机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组建农业机械化专家库, 举办好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推进农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编写《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 (2010年) 》, 编制《“十二五”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规划》。

1 1.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会议, 继续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提高乡镇或区域性农机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制定并印发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技术要点,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旱作节水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新建一批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和创新项目, 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编制《“十二五”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划》。

1 2. 加强设施农业发展。贯彻实施《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加强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 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节能技术、温控技术、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 搞好设施装备的推广鉴定, 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联系点, 筹备召开设施农业工作经验交流会。积极参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的实施工作。编制《“十二五”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1 3. 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整合现有资金项目, 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农机化的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作用。

(五)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 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

1 4. 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人员特别是新购机农民的培训, 力争培训人次大幅度增加, 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 提高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能力, 推进培训形式多样化。

1 5. 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积极争取扩大农机培训任务, 加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与农机驾驶培训、购机补贴、农机技术推广的结合, 更新和优化培训内容。对各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16.研究制定农机化教育培训规划。召开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会议, 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部署促进教育培训的工作措施, 编制《“十二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 指导各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六) 以质量效益为中心, 进一步振兴农机制造业和流通业

17.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完善修订《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实施办法 (试行) 》, 推进和规范省部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 建立高效廉洁、科学规范、公开公正的推广鉴定工作机制, 提高鉴定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 继续开展部级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制定《“十二五”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规划》。做好《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年度调整工作。

18.进一步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以农机质量评价、维修质量、事故处理、设施农业为重点, 加快制修订一批行业标准。召开全国农机质量投诉工作会议, 推进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在用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和补贴机具质量监督, 参与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 推动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全面落实, 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秩序。

19.进一步促进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紧密协作, 落实扶持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农机制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 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与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 形成服务到位、功能完善的农机流通大市场。

(七) 以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主线, 全面强化农机安全监管

20.推动制定条例的配套规章制度。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 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 加强宣传和指导, 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组织制定《农机事故处理办法》、《农机报废回收办法》、《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

21.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组织开展考评工作, 创建新一批“平安农机”示范县。广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安全技术检验, 规范农机牌证照核发工作, 组织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 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

22.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启动实施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系统, 推进驾驶员考试、事故统计工作信息化。指导各地贯彻执行《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监理检验技术规范》和《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有关规范和标准,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农机监理人员管理, 不断提升监理工作规范化水平。

(八) 以提升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标, 切实加强农机化系统自身建设

23.编制《“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做好农机化发展基本数据的统计与发展基本形势的分析, 组织开展农机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研究, 组织编制《“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加强有关产业政策的沟通协调,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把农业机械化重大项目、重点措施纳入“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24.开展农机化发展重大问题调研。组织各有关方面的力量, 开展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优化、农机化考核指标体系、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农机作业补贴机制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5.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认真总结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筹备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会议。

26.做好农机化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印发“2010年农业机械化新闻宣传工作要点”, 完善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围绕跨区机收、购机补贴等重点工作, 在重点时段、重点媒体掀起农机化宣传高潮。指导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升级改版。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编辑发送《农业机械化情况》。组织开展农机化政务信息员培训, 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工作质量。

上一篇:高层综合楼下一篇:重庆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