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到哪里了科学说课稿

2024-06-03

糖到哪里了科学说课稿(共2篇)

糖到哪里了科学说课稿 篇1

《糖到哪里去了》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文本知识进行“转化”,“整合”、“培养”,以实现达到本课时所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启发式”为主流的多种方法教学,如“发现法、探究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对本学期科学预案进行一定删减,增添,达到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可行性较强的教案。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糖到哪里去了”一课,糖在水中化了,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那么,糖是怎样化的?在水中有什么变化?这些是学生很少思考的,也是很难研究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高锰酸钾这种物质,再做“化了”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能请楚的看到“化了”的过程。看清高锰酸钾的“去向”。这样,溶解的概念很容易建立。然后是应用“溶解”的.概念来判断其它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进而想办法使一块冰糖在水中尽快溶解,都是对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2、三维目标: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观察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小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本课重点:建立溶解概念。

三、说教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使用发现法、实验法、探究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象提出问题,从实验中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三组实验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学生在矛盾中、自我否定中、相互争论中获取知识。

四、说学法

1、实验感知法(流程图)

观察(演示实验导出课题——第一组实验(溶解)——第二组实验(可溶性)——第三组实验(加快溶解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

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出结论,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疑,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魔术表演,让学生说这些颗粒到哪里去?

2、质疑导思,思考问题。

第一组实验中第一小实验:做一杯糖水,引导出白糖颗粒在水中怎样化的?化到哪里去了?让学生相互交流。

3、启发导探,探究问题

第一组实验中第二小实验:用高锰酸钾做实验,让学生汇报现象,学生自己研讨,得出溶解概念。

第二组实验中有4个小实验,让学生完成实验进行检验可溶性。

4、拓展导创,解决问题

(1)故事开头,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来帮小明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做第三实验,得出加快溶解的方法。

5、结束部分

这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标准”为理论指导,渗透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始终以学生实验为主线,通过“看——做——想——做——说”的这些活动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体验中、愉悦中获得新知。

糖到哪里了科学说课稿 篇2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这一堂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上一篇:天齐集团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体系下一篇:逗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