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来自哪里

2024-08-14

企业文化来自哪里(精选5篇)

企业文化来自哪里 篇1

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融化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一方面从战略层面影响或引导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社会认知, 另一方面也会在日常管理中深植于企业和组织的各个层级甚至到岗位, 形成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落地载体。

横向载体

企业战略: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是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紧密关联的, 战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方向和目标, 而文化让企业员工坚定地走向目标, 有时候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未来蓝图。如果从企业生存角度来解读企业战略和文化的核心三要素, 愿景是企业生存的理想, 使命是企业生存的理由,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因此可以说, 企业文化深深融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之中, 跟随着企业的每一个脚步, 生生不息, 源远流长。

组织结构:文化不仅需要落在个体员工身上, 还需要落到企业组织里。不同的文化类型下企业可能会形成不同模式和类型的组织结构, 比如层级型或宗族型的文化会形成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 而市场导向的活力型文化可能会形成偏向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务实的和讲求效率的企业文化就会要求部门定位准确职责清晰且价值最大化, 可有可无或阻碍效率的部门则有可能被淘汰或合并。

制度流程:制度是由企业或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所驱动和引导的, 制度流程的形成本身就必然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 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制度, 进而会强制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向企业要求的方向靠拢;相反, 制度流程如果不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导向甚至与文化相悖, 则企业就需要对现行制度和流程进行反思或审视, 必要时, 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制度流程进行调整和修正, 使企业制度成为文化管理真正的支撑和助手。

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一方面是针对企业这个组织的, 另一方面也是针对人的。企业如何对待员工, 如何约束和激励员工, 如何奖励和惩罚员工, 都将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选、育、用、留的方方面面。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管理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科学地测量员工的价值观, 进而有目标地引导其向企业倡导的价值观靠拢, 形成企业和员工拥有接近或一致的价值取向, 这关系到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忠诚度的战略性问题, 也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决定因素。

品牌建设:企业文化除了落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还通过品牌这个载体传播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群体中, 由该群体进而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文化是品牌的内涵, 品牌是文化的形象, 正向的企业文化, 会有效宣传企业和产品的正面形象, 提升品牌的价值, 同时促进消费者和客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纵向载体

部门: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包括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等, 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分解到企业部门, 形成下一层组织的文化核心 (包括部门愿景、部门使命和部门价值观等) 。对比公司文化, 部门文化应该低一个层次, 更具体、更细化、更有本部门特色, 可以针对性的指导部门的经营和管理实践。

如某乳业集团采购部愿景是“让一切原料更绿色天然、更有助健康”, 使命是“不断创新, 变有限资源为无限, 建立持久的资源优势”, 核心价值观是“品质、效率、责任、合作”。其核心价值观的解释为“品质—追根溯源, 关注供应商的供应商, 选择低价高质的原料, 通过采购为企业增加效益, 为顾客创造价值;效率—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采购流程;责任—精通专业, 廉价自律;合作—选择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供应商;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分子公司:母公司文化体系形成之后, 如何指导和统一下属分子公司的企业文化, 是现阶段集团企业文化管控的一大难题。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的体会, 原则上集团企业的文化核心理念, 应该通过某种方法分解到分子公司, 并根据子公司股东结构、行业与地域、发展阶段、管理成熟度、员工背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 以便子公司的文化既不脱离母公司, 又具有子公司特色。

岗位: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体系之后, 通常会让基层员工感觉距离他们的实际工作很远而高高在上, 使大家在理念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无所适从, 没有一个具体的可以指导和约束大家思想和行为的明确要求, 这也是企业文化落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 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必须落在员工的岗位上, 让员工明确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他这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也就是说, 公司的核心文化理念, 应该通过公司—部门—岗位的层层分解下沉, 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岗位上。如公司和部门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落到岗位形成本岗位的愿景使命价值观, 即明确本岗位的工作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准则, 并藉此对本岗位的人员进行工作指导, 使之清晰知道本岗位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反过来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终达到与公司企业文化的高度一致。

了解和使用科学方法, 使企业文化落地有了方向, 这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谋求长久健康发展的企业来说, 可谓是一个新的希望, 也需要企业和企业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

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必须落在员工的岗位上, 让员工明确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他这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也就是说, 公司的核心文化理念, 应该通过公司—部门—岗位的层层分解下沉, 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岗位上。

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必须落在员工的岗位上, 让员工明确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他这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你的自信来自哪里 篇2

1. 艺术画

2. 自己的写真照

3. 年历

4. 钟表

【结果分析】

1. 你是重视情调的人,亲情与友情深深包围着你。你最大的自信,来自于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过一个有品位的人生才能凸显你的能力。但是生活一旦被人际关系困扰,会使你受严重打击,因为在感情的世界里,你是理想主义者。

2. 你的自信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肯定。你认为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维护自尊,衣着外表非常重要。别人对你投射赞赏的眼光,会使你充满自信,当然良好的家庭背景、高学历等等,也是你所重视的,因此你是比较传统守旧却又追求时尚流行的人。

3. 你有很多雄心壮志,深具野心要完成许多工作,因为自信来自于能力表现,所以你是苦干型的人。为达到速效,行为举止不修边幅,看来有些粗鲁,十分冲动。因为你太过于实际而不懂掩饰野心,常使人认为你是贪心、势利又无趣的人。

4. 你的自信来自于工作效率,花许多心思计划和安排,因此当你采取行动时,已有相当成熟的计划。你是很好的策略性人物,尤其对重要事件,从来都不马虎,即使是参加宴会,也会仔细考虑穿着。你热衷工作的程度,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可能。放松一点,别太过劳心!

来自管理者的企业文化思考(上) 篇3

企业文化是一种压力

文化是一种逼迫你就范的压力。就像我们生在中国, 说中文、用筷子, 默认接受一些习俗。后天的文化压力也是一样, 如果你选择自己喜欢但不被周围人认可的生活方式, 那么就会被孤立或边缘化。好比加入某个俱乐部, 为了得到其他会员的认可和接纳, 就要接受俱乐部的一些规定, 即文化。比如统一的服装、统一的徽章……这样人们就不会感觉孤独, 有一种被接纳保护的感觉, 一种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则会产生依赖, 增大了个体离开团体的成本, 成员的粘性增加, 团体变得相对较为稳定。

“和谐”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为了达到“和谐”, 一定程度会使企业内部“不同的声音”减弱或降低, 而“创新”往往是在不同理念、思路和方法的碰撞中出现的。当所有人为了“和谐”而不去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去反对他人的意见、不去否定领导的要求, 那么就降低甚至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虽然“和谐”可以使企业内部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但是对于在思想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却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实践对理念的“反动”

某企业前期的质量管控理念是:“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对于质量反馈及质量投诉, 提出的整改措施主要集中在生产、操作环节, 集中在生产人员没有按规定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质量问题, 工作重点落到了如何要求生产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上, 处理结果往往以工人接受培训处罚为终了。但之后相同问题还在不断出现, 于是企业对质量管控理念进行了重新修订:“质量不仅是生产出来的, 更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围绕新理念, 首先, 设立了质量改进专项奖金, 对质量改进项目进行每季度评比, 对于能够从设计上解决质量问题的项目予以重奖;其次, 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处罚方式, 由处罚个人改为处罚部门, 迫使生产部门将更多精力、经费投入质量改进;再次, 对于再次出现的质量问题, 找出问题发生的所有原因及其之间的相关性, 进行分析, 探究问题本源;最后, 设立KPI考核指标, 采取日常培训考核、质量重要性宣讲等多种手段, 对员工的质量意识进行养成训练。通过实施上述办法, 车间员工的质量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车间设备维护人员主动参与质量改进, 车间各级管理人员把质量问题放到了首要位置。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质量反馈及质量投诉起数较之前下降了90%以上。

琐事中“投射”的文化

凤凰卫视的高效率来自哪里? 篇4

前几天跟一位好友聊天, 他提到了电视台的工作效率。这位好友是央视某著名法制节目的主力编导, 就一个栏目, 却忙得团团转。他一直很迷惑, 为何凤凰的效率比央视高?他自己一分析, 就发现了一些端倪。

比如审片。他一直不理解凤凰卫视为何没有审片制度, 曹景行去他们那里作报告时也提到了凤凰没有审片制度, 而这一点在内地电视台是不可理解的。这不是不负责任么, 要是出了事儿怎么办?更有人说, 如果不审片, 领导岂不是没事儿做了么?

先说凤凰。我曾经请教过如今是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的刘春, 他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审片, 没有理由啊?当然, 如果是重大历史事件, 我可能会看一下, 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携手2008》录制之后, 我来划稿子, 指挥后期编辑编出来, 可这也不算审稿。然后是主编再看一下——不过她看的时候, 节目基本已经定型了, 她也只是提一些小意见, 改动很小, 更多是帮助校对字幕。至于节目的实际负责人许戈辉, 如果她有时间的话, 就会在她方便的时候,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比如这次录张路的节目, 我们四个人一起看的, 大家一起讨论该留哪些, 不过这也不算审片。

制作好以后就发给香港了, 至于香港总部那边, 从来也没有针对内容方面有过啥修改意见, 偶尔会有技术方面的意见罢了, 比如繁体字弄错了。

再说央视。用好友的话, 编导制作完后, 主编或策划审, 那时一定要有很多修改意见的, 然后编导回去改。之后制片人再审, 也一定会有很多改动意见, 再改。再之后是主任审, 当然会有意见, 编导再改。最后是主管的台长或副总编辑再审——最有意思的是, 经常是台长的意见, 跟当初编导的第一稿意见一样, 于是又再改回原来!

瞧, 这一圈下来。说明了什么?每位领导都是很负责的, 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 又会“再回到从前”呢, 这不是明摆着低效率么?由此可见, 央视的审片制度, 不是以艺术创作为中心的, 而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下层意见必须服从更高层的意见。作为下属, 不但要坚决执行上级的指令, 还要善于猜测上级的意见。这也就是为何凤凰的节目总是很有个性, 很有风格, 而央视的总是“看似没啥错误, 也肯定不精彩”。

说了后期审片, 再来说前期策划。听说《艺术人生》天天在开策划会, 倒是很敬业, 然而经常是今天的意见推翻昨天的, 总是在变化。而且内地的谈话节目, 主持人通常不介入前期策划。凤凰不是这样, 几乎所有的谈话节目都实行主持人负责制, 一般只开一次会, 根据主持人的意见定下方案, 然后大家去执行。

《携手2008》也是这样。我曾经跟别人说, 这个节目之所以效率高, 是因为主持人许戈辉同时兼任了“制片人”、“策划”、“主编”, 她积极介入节目, 甚至告诉我, “你们讨论之中的方案, 也要发到网上, 我好参与讨论的过程, 知道更多的情况”。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带来了高的效率。

还有一件事儿, 更是意味深长, 2007年12月26日那天, 我正跟后期编辑在机房剪片子, 传来消息, 戈辉要来, 我心想:“这是领导来监工了!”那时我刚来这个栏目。可我没想到, 戈辉来到机房后, 问候了我们几句 (主要是听我们讲开心的事儿, 戈辉的涵养极好) , 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圣诞礼物, 每人一件, 就笑着离开了, 根本没看片子。

老天, 人家是专程来送圣诞礼物的!

企业文化来自哪里 篇5

1974年我刚升入中学, 时常背着小画夹去北京站前的罐儿胡同习画。胡同里有个“罐斋小院” (“罐斋”的雅号出自黄永玉先生所著的《罐斋杂记》) , 是京城再普通不过的狭小院落, 院子里住着两位画坛大家:前院是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宗其香先生一家, 黄永玉先生一家则住在里院, 由于房屋坐南朝北, 终日不见阳光, 屋里十分昏暗。但这点儿事, 根本难不住这位善于“创造”的艺术家, 黄先生挥笔在房屋南面的墙壁之上画了一扇大大的窗户, 窗外阳光灿烂, 鲜花盛开。邻里们窃笑其为“精神胜利”, 黄先生则将其解读为“精神采光法”。

黄永玉自幼闯荡江湖, 生性豪爽, 乐于交际。府邸虽然狭小昏暗, 但丝毫不影响他结交朋友。黄永玉交朋友绝无门第之分, 上自达官显贵, 下至平民百姓, 都是他的座上宾, 每有来客面对满墙的琳琅画作啧啧称赞之时, 黄先生常会拔出嘴里的烟斗扬头说:“喜欢就摘走”, 豁达性情, 自此可见一斑。

彼时, 身为美院版画系教授的黄永玉先生, 已经少有版画问世, 而是改画水墨国画了, 其创作尤以荷花最为拿手。那时, 黄先生最常去的写生地点就是眼下的莲花池公园, 罐斋邻里常见黄永玉从里院推出一辆自行车, 车把、车座上挂满画具, 清早呼啸而去、傍晚满载而归, 潇洒快乐之情, 写满了黄先生清瘦的脸庞。

一日, 黄先生自莲花池写生归来, 在院中与罐斋邻里眉飞色舞地描述莲花池景致之美, 说那地方芦苇丛生, 荷花盛开, 池水清澈见底, 湖中小鱼成群。正是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不几日, 又见黄永玉满车披挂推车而出, 准备直奔莲花池而去, 见此状我赶忙抓住他的自行车后座:“带我去吧!”

黄先生回身问道:“你去?你去干吗?”

我扬了扬手中的小罐头瓶:“抓鱼。”

黄先生为难地看了看车上挂满的画具, 又看了看我, 忽地俯下身贴着我耳朵说道:“不行啊, 那地方有狼, 专叼小孩!”

闻听此言, 我顿时呆在那里, 惊恐之下松开了手。黄先生迅即偏腿儿上车, 临出院门回头冲我狡黠一笑。

“捕鱼梦”破碎了, 我还有“驯猴儿梦”。

当年开春, 黄永玉从南方带回一只猴子并取名“依沃”, 将其拴在前院的小树上。依沃初到罐斋, 不免人地生疏, 每日里瞪着圆圆的眼睛, 羞怯扫视着周围的一切。不过依沃很快地适应了罐斋的环境, 并与院里老老少少打成了一片, 每日里喂猴逗猴, 成为罐斋孩子们的必修功课。依沃最擅长的就是模仿, 你挠头, 它也挠头;你龇牙, 它也龇牙。随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 它学会的本事越来越多, 猴子的顽劣本性也暴露出来, 撒泼、打滚、欺负小孩……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我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上课的时候时常走神, 满脑子都是依沃的身影, 课本、作业本上也画满了各式各样的猴子。一天化学课, 我正在本子上涂抹《猴山大战图》, 身后传来了化学老师的声音:“你去动物园了?”

周日清早, 我揣着依沃最喜欢吃的花生, 三步并两步向罐斋奔去, 心想着逗猴的欢乐, 不由得乐出了声。进得门来, 直奔拴依沃的小树而去, 咦, 树上空空如也, 依沃不见了!树旁站着黄永玉先生, 只见他手持烟斗眉头紧锁, 正在与罐斋邻里分析着案情:“这些日子依沃一直没有精神, 老闭着眼。”一位邻居说:“它还老打喷嚏流鼻涕呢, 是不是得了感冒呢?”“感冒?不应该啊, 天也不凉, 怎么会感冒呢?对了, 是不是被人传染的呢?没错, 一定是吃了得感冒的人喂的东西被人传染得的。”

闻听此言, 我赶忙分解道:“不是我传的。”黄永玉闻言笑了, 俯身胡噜了一下我的小脑袋说:“肯定不是你, 因为你不在作案现场嘛。”

依沃死了, “驯猴儿梦”也破碎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 每当走进罐斋小院, 望着那棵拴过依沃的小树, 我眼前总是不禁浮现出依沃上下翻飞的身影, 心里的惋惜和惆怅自不必说。

丙申年将至, 又一个猴年到来了, 中邮总公司再次邀请黄永玉先生设计生肖猴票。黄永玉说道:

自从那年帮邮电部画猴子到现在, 三十六年过去了, 那时我才五十多一点, 今年又叫我画猴子邮票, 我今年九十二三了, 我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画猴子了, 朋友们哄我说:“不老不老!你起码还有二十年好活, 再画一圈猴子还有找头……”“好笑!那时候我很可能在冥王星哪条大街上哪家茶馆里跟伽利略或哥白尼喝下午茶, 悠悠太空, 你怎么找得到我?”

上一篇:央企职工下一篇:复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