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2024-08-04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精选12篇)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篇1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一天,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异常简陋的厅堂里接待客人。这位来客不是别人,而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擅长音乐,不过还没有到精通的地步。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专门来苌弘家拜访。

二人席地而坐面对面交谈。当时,俩人都三十五六岁,苌弘体貌清峻,孔子微微发胖。谈话逐渐转入正体,孔子双手抱拳说道:“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孤陋愚顿,须请教者甚多,然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

苌弘摆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既光临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

孔子说道:“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儿呢?”

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同样美好。”

孔子又问道:“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

苌弘回答:“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

孔子恍然大悟:“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

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

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

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锺,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篇2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 是指不但照录原文, 而且还指明出处, 用典故效果明显, 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

(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政?” (《论语·为政》)

(2)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 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 古之人皆然。吾薨, 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 (《论语·宪问》)

上面两句用典故出自《尚书》, 例: (1) 以“孝”“施于有政”回答了有人的提问; (2) 句以当时的状况回答了子张的“高宗谅阴, 三年不言”的疑问, 用典十分明显。有的用典引用原文略加变化, 有的典故的出处却不具体指出。例如:

(3)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 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

(4)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 至于今者, 学识英博,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裴松之《江表传》)

例 (3) 管子指管仲, 名夷吾, 春秋时政治家。齐国的国相, 辅佐桓公成霸业。“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例 (4)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志》。有些文章用典的明显程度要差一些, 只是间接表示有出处;有些用典的明显程度更差, 我们只能凭口气推测是有出处;有的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 所以还是把它们归入明用典故之列。例如:

(5)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如优孟摇头而歌。 (黄

宗羲《柳敬亭传》)

(7)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8)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以上四句, 例 (5) 语出《孔子家语》, 又见《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例 (6) 的“如”表示以前出现过, 这以前是指《史记·滑稽列传》。例 (7) 典出《庄子·逍遥游》, 也从《庄子》“鹏徙南冥”演化而来。例 (8) 用典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天下桃李, 悉在公门矣。”引文的“公”指武后 (即武则天) 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任人唯贤, 以致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多是他推荐的, 故“通鉴”始见此典。

汉魏以后, 明用文言典籍的情况并不多。虽然明用的好处明显, 一般容易理解, 也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出处。但是, 从数量方面看, 暗用文言典故的情况更多一些。这是因为, 暗用典故可随意组织, 像是随手拈来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文章, 显得十分自然。就写作者个人方面看, 表现自己熟悉古典知识, 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高, 有炫耀自己才学的动机, 严格说这是旧时文人的坏习气, 影响很坏。因为文言明用典故太多, 作品难读, 这是暗用多于明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暗用典故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有些虽然不表示用典, 可是照录原文;二是有的有所减, 有的有所增, 有的改动一部分, 变化更大;三是拆散原文, 随意组织。例如:

(9) 以文为诗, 自昌黎 (韩愈) 始;至东坡 (苏轼) 益大放厥辞, 别开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10)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杜甫《贫交行》)

(11)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12) 圣人之为教, 立中道以示于后, 曰仁, 曰义, 曰礼, 曰智, 曰信, 谓之五常, 言可以常行之也。 (柳宗元《时令论下》)

(13)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 (王勃《滕王阁序》)

(14)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白居易《长恨歌》)

例 (9) 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 将军笔下开生面”, 稍有改动。例 (10) 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曰:“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例 (11) 出自《论语·季氏》作“生生而知之者”这里有所增。例 (12) “三纲”始见于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班固云:“三纲者, 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初指五种伦常道德。《书·泰誓下》“今高王受, 狎辱五常。”这里引用改动比较大。例 (13) 出自《论语·季氏》:“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例 (14) 出自《史记·封禅书》:“自威 (齐威王) 、宣 (齐宣王) 、燕昭使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 其传在渤海中……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药在焉。”这里就是依据原文的意思, 随意组织, 化入自己的文字而为之。

二.好处与弊端

文言文中常用典故, 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引古论今, 可以加重表达的分量。因为引用古事古语大多都是圣贤之事, 圣贤之语;名人之事, 名人之语, 他们的事和话其正确性, 勿庸置疑, 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例如:引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勉励人们动脑筋思考, 认真读书, 恐怕比一般的用自己的话说说效果要好得多。2.引用古事古语, 比用自己的话省力。例如:引用《礼记·学记》“玉不琢, 不成器”, 喻示人不经过培养和锻炼不能成材。引用《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言谓忧患可激人奋发图强, 安逸快乐使人死亡, 等等。如果不引用, 那表达效果就会差很多。3.用典可以用简洁的词句表达较多的意思。例如:引用孔子《论语·卫灵公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表达为人处事要将心比心, 体谅爱护他人。或者说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去。有人甚至认为, 《圣经》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而我国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比《圣经》的“黄金法则”更远、更美, 意义更深远。在用典的诸多好处中, 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 力量最大, 历来被更多的文人所采用。4.用典以唤起联想和想象。例如:引用《庄子·天运》中“东施效颦”的典故, 可以联想到古事“东施”与“西施”的故事, “观古今之异, 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想象许多盲目模仿的事例, 其讽刺意味尤为深刻。5.用典可以使语言表达委婉, 平常不好说的话, 可以用典来表示。例如: 《资治通鉴》所记淝水之战, 苻坚亲率大军向江南进发, 而谢安成天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离开府邸到处游逛, 直至深夜才回家。驻守荆州的大将军桓冲生怕京城有失, 说:“天下事已可知, 吾其左衽矣! (我们大概会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左衽”的典故出于《论语·宪问》,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要当亡国奴了, “亡国”的话不好明说, 用典就委婉多了。

用典也有弊病, 一是古今之事, 古今之语并不完全切合, 引用后表达的意思反而似是而非。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实际上他当时才二十几岁, 也没有李广将军抗击匈奴的战功赫赫。二是有些暗用的典故, 近乎由谜面猜谜底, 会造成迷惑, 让人难于理解, 有的望文生义, 甚至作茧自缚。例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如果不知道它出自《诗经·周颂·清庙》, 就难于了解其确切含义, 甚至会误解。暗用典故, 还有更甚者, 有的人挖空心思用僻典;有的人可用今语却偏偏用古语。例如:苏轼的咏雪诗曾用“玉楼”“银海”, 王安石知道是出自道书, 大为赞叹, 但一般人却不知道, 读不懂。

三.凝缩与影响

旧时的文人大都看到用典可喜的一面, 不只是愿意用典, 而且把其中的有些典故凝缩为词语 (包括成语) , 放在手边反复地用, 并相互转发, 就像我们现在发短信一样, 不过不是用手机, 而是口头转述和书信往来, 其中以成语居多, 用多了, 也就约定俗成, 其根基之深, 势力之大, 影响至今。例如:冰心《樱花和友谊》中有:“消息传来, 隔着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成语“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纪下》“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即使做教员, 也不过是五日京兆, 坐在革命的摇篮之上, 随时可以滚出去的。”成语“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有限, 或遇事不作长久打算, 源于《汉书·张敬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解释》:“现在许多人讲民生主义, 但是离题太远, 堕入五里雾中, 这也是国人不求甚解的过程。”成语“五里雾中”, 字面意思是五里范围的浓雾, 借以形容迷离恍惚的境界, 典出《后汉书·张霸传》。郭沫若《洪波曲》:“他便一口咬定:‘公仆煽动工棚’。这自然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成语“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表示想加害他人, 即使对方没有过错, 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源于《左传·僖公十年》。

有趣的国外典故 篇3

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欠,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伊甸园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象牙塔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

滑铁卢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鳄鱼的眼泪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 篇4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像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

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像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皎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

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

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

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

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像雪花一样白、像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

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

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怕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

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像流水一样。

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莱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

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瞟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

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推敲二字的典故 篇5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景观再现研究 篇6

成语典故文化在城市空间中通过景观元素再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成语典故文化来自社会生活,每一个成语典故都来自一个故事,一段生活场景,甚至是一件具体的物件,至今仍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因此,城市空间的物质景观要素成为成语典故在城市空间中再现的载体,是文化体现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再现的现状

成语典故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元素,需要不同的载体展现出来。

1、街道标示与成语典故文化

城市街道是人们生活、交通的重要节点。街道标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容易被识别。成语典故文化的再现,主要是通过街道标示的文化标牌展现。标示以类似广告箱的形式出现,四字成语字体放大加粗,配上一幅画、一段文字,给人视觉上的感知。这种特点即可保证极短时间内对内容的有效识别也能保证人们驻足时的仔细浏览。根据调研和对行人的简单调查、以及在步行、骑车、开车等方式的体验来看,这种方式的感知浅显,没有情感上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2、雕塑小品与成语典故文化

在城市街头绿地、城市出入口、商业区等地方会布置一些极具成语典故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如城市东北角高速入口处的胡服骑射雕塑,现火车站广场上的“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雕塑。代表了邯郸这座城市的成语典故文化特色,是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为邯郸人深入人心城市文化代表,也是许多进入这座城市的人们所能感知到的邯郸文化的代表。

3、建筑立面与成语典故文化

文化在现代建筑立面的再现,以壁画、浮雕为主,也有建筑采用立体造型等形式。通常是将成语典故的一个场景以静态的画面表现出来,或者将成语典故中具体的一个人物或者物件进行巨像的形体再造,或将某一段有连续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四格画、电影胶片式的展示。事件过程的展示通常结合浮雕、镂雕、版画等形式安装或塑造在建筑立面上。其主要是视觉上的传达,需要通过阅读或近距离观看才能感知到这种成语典故文化的存在。

4、城市广场与成语典故文化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空间节点和景观要素,是人们集中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中心。将成语典故文化在城市中的主要广场进行景观的再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邯郸主要的城市广场如丛台广场、、古城广场、文化宫广场等,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或多或少的融入城市特色文化,如成语典故景观的再现,主要是雕塑、景观小品和立体浮雕的形式。

5、城市公园与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现有以宣传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的丛台公园、以赵文化为基础而建的赵苑、在赵王城遗址上进行保护再建的赵王城遗址公园、以及体现现代文化休闲的龙湖公园、滏阳公园、南湖公园及北湖公园,在公园内均可见成语典故文化的印记。如赵苑北门的和氏璧雕塑,成语典故苑以题字、碑文、浮雕、壁画等形式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进行了再现。

二、成语典故在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1、方式方法相对简单

从现状中不难发现,文化再现的手法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如利用二维表现手法的壁画、版画、浮雕、镂雕、灯箱等和三维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圆雕等。历史事件、场景的表现多用二维表现方式。对有代表意义的人或物多采用三维的形式。这几种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艺术表现形式,在手法上相对单一。

2、重城市节点轻生活节点

在对城市中各个成语典故的调查中,大多数的景观分布于城市的主要道路(高频使用的交通空间)、重要的城市广场(重要的对外形象展示空间)和城市公园(人群高频使用的部分空间与人群极少使用的空间)内。而与市民生活接触较频繁的街头绿地、街道、小区内环境则极少见到。

3、对人群的吸引力不足

仅以针对大学生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认知调查来看,本地74% 和外地58% 的学生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是,外地学生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认知程度大约是本地学生的一半,而在对其获取来源地调查中景观的贡献率不足一成,本地学生亦是如此。有此可以看出成语典故文化景观缺乏吸引力,被认知效果差。

三、对策研究

针对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再现对策进行研究,初步提出几点研究内容。

1、从视觉体验发展到感官体验

景观再现可以考虑将可视的静止景观实体,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歌舞、情景表演、行为模拟等形式,将城市开放空间坏境作为舞台,利用声光设备制造声音与光效上的感官效果,研究从不同的感官上演绎成语典故文化景观。这种形式适合在龙湖公园、丛台公园和赵苑等人群相对密集,空间较大,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开放空间运用,能更生动地展现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形象,感官体验上能形成深刻的触动。

2、从城市重要空间渗入城市生活空间

成语典故景观从城市重要空间渗入城市生活空间就是由“大而全”到“小而精”。“大而全”有利于观察者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整体了解和认知,但耗时过长,容易造成景观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城市生活空间的再现可以对一个或一类成语典故文化进行深入的加工与细致的展现。同时,在城市生活空间中加入成语典故文化,可以扩大在城市中的分布范围,整体提升城市文化的底蕴。

3、从对成语典故本身的宣传到针对不同人群的“私人定制”

典故的认知语用阐释 篇7

关键词:典故 概念整合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 认知

1 引言

作为一种隐喻,典故是指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等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况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只有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典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它把一个叙述想象映现到另一个叙述想象上,通过叙述想象和映现达到对意义的建构。意义的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的洞识。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语言顺应理论对典故在话语空间的意义建构进行动态、详细的分析,探讨典故解读的幕后认知机制。

2 相关理论

2.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福科尼尔和特纳1997年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一书中正式提出。所谓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之间可相互连结,并可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改。概念整合是对心理空间基本的认知操作,运用在线的、动态的认知模式建构意义。简言之,概念整合可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网络。概念整合网络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概念整合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相互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形成。在整合过程中,主要以语境为出发点、依据层创逻辑动态地进行概念合成。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概念整合理论的宗旨就是揭示言语意义在线建构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

2.2语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过程是动态的,以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基础。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此三种特性相互关联,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3 概念整合理论和顺应理论对典故的认知语用阐释

3.1典故常规意义建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为典故的认知解读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概念整合建立了新的整合心理空间,并建构实时意义,在常规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新的认知操作。受话者在解读典故时,对典故所在的不同心理空间进行整合而建构其喻义。典故中的事件、人物等元素构成一个小概念包,形成一个局部的心理空间。典故喻义的在线建构就是一个解缩、各元素和关系对接映射、重组、完善合成的心理过程。在概念合成网络中,典故作为一个输入空间,该典故所描述的现时事件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进行选择性地映射到合成空间,并在结构性原则、管制原则及优化性原则的制约下以压缩、解缩、优化、关联、结构、递归等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完成典故喻义的在线建构。合成空间内层创结构的形成标志着语义在线建构的完成。如:

(1)作为恒大女排主教练郎平,之所以能够在征战国内联赛短短三年里染指冠军至高荣誉,独到的选秀眼光及运筹帷幄的临场调度能力均成为她此次成功的关键。(百度网,2012年9月6日)

该典故的喻义在线建构心理运作过程如下:在对该句的解读过程中,形成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I:典故“运筹帷幄”的认知域,包括张良,军帐,计谋等元素。输入空间Ⅱ:郎平的认知域,包括郎平、赛场、临场调度等元素。类属空间的元素包括:行为者、行为、结果。类属空间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Ⅱ内的部分结构和组织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行为者、行为、结果)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由于类属空间的作用,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实现匹配对接并得到压缩,产生各个空间以前都不存在的新关系。“张良”对应“郎平”,“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对应“在赛场上临场调度”,“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对应“决定比赛获胜”,从而完成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在军帐中运用计谋”与“在赛场上临场调度”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完成概念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之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类比推理等心理运作产生层创结构,建构了典故的喻义,从而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至此,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典故的喻义得以解读,即郎平在赛场上独到的指挥、谋划和调度决定了恒大女排的联赛获胜。此例中典故“运筹帷幄”的喻义属于常规意义(善于指挥、谋划,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该典故形象地描绘出郎平这个世界一流教练的聪明才智。

3.2典故在话语空间意义建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根据顺应理论,典故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不断商讨和顺应的动态过程。人们用典故进行交流时,典故的话语空间是千变万化的。话语空间即语境,是指典故所出现的具体语言空间。典故在话语空间的解读是说话者和受话者空间互动的在线推导过程。不同的受话者在解读同一个典故时,会调用多种不同背景知识,构建不同的心理空间,整合出与原典故完全不同的含义来。因此同一典故在不同的话语空间可能会推导出不同的喻义。语境关系顺应在典故喻义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输入空间将相关概念映射到复合空间中,在此解包或重构,形成新的组织框架,最后再将其映射回话语空间,完成对典故的解读。此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发展反复重构和映射的动态顺应过程。如:

(2)杨队长:“鬼子的辎重联队一路向南,越过了桃花岛,折身向西又回到了原来的运输线上。”

团长:“这个中村还挺狡猾的,他这是想搞声东击西啊。但他做梦也想不到咱们会重返小雪村,在这里守株待兔,再给他来一次伏击。”(《川军血战到底》第12集)

此例中,由典故“守株待兔”源认知域演绎出来的常规意义(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表面上并不适合该句的话语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导该句中“守株待兔”的含义。此句中的“这个中村还挺狡猾的,他这是想搞声东击西啊”为典故“守株待兔”的理解提供了初始语境,但这一语境与典故的认知框架不符,说话者与受话者有进一步商讨的要求。随着交际的进行,语境更加具体化,提供了“重返小雪村”这样一个可类比的组织框架,引导受话者进行合成空间中的概念重构。受话者自然会顺应说话者的心理世界和这一具体语境,构建新的组织框架去解读话语空间中的典故含义;同时通过后映射“再给他来一次伏击”,即可推断出“守株待兔”在该话语空间中不是贬义,而是含有褒义的。至此,典故的喻义得以解读,即“等着中村带领的鬼子辎重联队自投罗网”。在完成典故在线解读的同时,也唤起受话者心中不同的情感反应,形成鲜明的意向性。可见,典故通过常规化映现形成了初始的常规意义,但这种常规意义是否适合某个具体的话语空间,还需要受话者的语用推理与分析,这一推理分析过程就是对此典故在该话语空间的幕后认知过程。

4 结语

思乡的典故诗句 篇8

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

1、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6、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10、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1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15、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7、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8、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1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关于思乡的古诗:

1、《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2、《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开天门的典故 篇9

开天门的典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使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要把天门打开,将天宫宝库中的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等等无数的宝贝撒往人间。到了那个时辰,只见人间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蛋子都变成了金银。

但是,有一条天宫的规矩人们必须遵守,那就是,谁都不许贪心。捡到的金银还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到天光大亮才能开门。李家庄有兄弟两个,两人性格完全相反。老大叫狗崽,为人尖酸刻薄,而且更是爱财如命。谁要想从他那借到一个小钱,真比登天还难。他的弟弟老二叫五子,这人可是个心地善良,勤劳忠诚的`好人。

这一年的三十晚上,兄弟俩都坐在屋子里等着天门开。可是,等啊,等啊,时间过去了很久,仍没见到天门开。狗崽想:我现在得想个法,等天门一开就能毫不费力地多弄一点金银财宝。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大石磙、大磨盘都搬到了自己的门口,准备等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去。老实厚道的五子却什么也没干,只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望着蜡烛,耐心地等待着。

等啊,等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三更时分,天门终于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财宝。五子把金银财宝收进筐里,搬到屋内,关上了屋门。此时的狗崽却拼上了命,他搬完大块金子,再搬大块银子,捡完珍珠,又拾玛瑙,他恨不得把天底下所有的好东西都搬到屋里去。他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像吃了蜜糖一样甜透了心。

狗崽坐在屋子里想,从今以后自己可就是天底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地等待着天明,可是盼啊,盼啊,天却总是不肯亮。他实在耐不住了,便推开屋门来到院子里看天,竟忘了“不到天亮不开门”的这条规矩。

在院子里站了一会,他又不耐烦地回到屋子里。进屋一看,他顿时就傻眼了,搬进屋子里的大块金银,此时都变成了大块石头、大石磙、大磨盘。他气得嚎啕大哭起来。

五子呢,他只拾了点金银便回到屋子里,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一直到大天亮,他才打开了屋门。他一看,哎呀,那一筐里的金银财宝把人的眼睛都快照花了。五子可真高兴坏了,围着那筐金银财宝跳个没完。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每年天门还开,老天爷还撒财宝,但渐渐地老天爷发现,像狗崽那样的人越来越多了。老天爷一生气,从此就再也不开天门了。

关于雪花诗的典故 篇10

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后来,就用“踏雪寻梅”形容文人雅士欣赏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柳絮赋诗谢道韫

东晋时,大文学家谢安有一天与儿女们讲论文义。这时下起了大雪,谢安问大家:“白雪纷纷像什么?”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觉得还不够神似,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非常欣赏。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讲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谁知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张打油写雪景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非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明朝杨慎《升庵外集》载,唐代张打油《雪诗》写的是:“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所用都是俚语,且颇为诙谐。后人将这类诗歌称为“打油诗”。

试论英语中的典故修辞格 篇11

典故allusion一词《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解释为a passing or casual reference to something, either directly or implied。《现代汉语词典》对典故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根据英、汉语词典对典故的释义可以看出, 二者大体相同但并非完全吻合, 英语“典故”注重“含蓄、间接”, 汉语“典故”则强调史实和出处, 但二者又都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史料性文字。

1 英语典故的出处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引用文学、传说、宗教或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不仅可以润饰语言, 使之丰富多彩, 生动清晰, 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然而, 对于不熟悉这些典故的读者或学生而言, 由于对于典故的出处不了解, 也就难以欣赏这些文学作品。英语中的典故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1.1 文学作品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文学, 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Shylock (夏洛克) 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 为了牟取暴利, 在放债时提出极为苛刻甚至违反人性的条件。现在Shylock通常用来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典故catch-22源自美国小说家约瑟夫·赫勒的同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 可以申请复员回国, 但申请书必须由来写, 而一旦申请人能够有逻辑地写申请, 便又证明申请人神智是清楚正常的, 那就不能复员。因此, 这条军规实际上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规定, 比喻人们处于无法摆脱的困境。

1.2 神话和传说

英美典故的另一个来源是神话和传说。西方文学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narcissistic源自古希腊神话。Narcissus (那西沙斯) 是一个美少年, 因爱恋泉中自己的身影而憔悴至死, 死后化为一株水仙花 (narcissus) , 因而形容词narcissistic有“自我陶醉的, 孤芳自赏的”意思。

1.3 宗教

宗教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英美人士。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基督教文化为英语语言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增添了生命力, 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字宝库。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典故直接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些英语专家认为, 不熟悉《圣经》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 因为克服词汇困难可以凭借词典, 但是单靠词典掌握英语典故, 学习者是无法逾越文化障碍的。典故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来自《圣经》中《旧约·诗篇》第17章:“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wings. (求你保护我, 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 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 ”在此典故中, apple指的是瞳孔, 而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现在这个典故常常用来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典故Noah's Ark (诺亚方舟) 源自《圣经·创世纪》。上帝降洪水灭世时, 义人诺亚遵上帝旨意制造了此船并带全家和留种的一切动物避入。英美文学常常以“诺亚方舟”作为避难处所的象征。源自于宗教的典故, 以通俗、生动的语言, 蕴含着幽默深刻的寓意。对于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留下的印迹的探讨, 能加深非英语学习者对于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英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1.4 历史事件

英语中也有一些典故与一些历史事件相联系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Waterloo (滑铁卢) 是比利时的一个地名, 由于拿破仑军队1815年在那里惨败, 整个战局为之一变, 从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具有“遭到决定性失败”之意。典故pull a Pearl Harbor on sb.意思为“对某人突然袭击”, 来源于历史上的珍珠港事件。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从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

1.5 体育项目

典故take a dive (拳击中假装被击倒) 源自职业拳击比赛。当某一个拳击手被赌博者秘密收买而故意输掉比赛时, 赌博者就可以赢得赌注。也就是说, 这场比赛已经被不正当的手段操纵了。neck and neck源自比赛, 如赛跑、赛马等。在赛马过程中, 有时两匹马齐头并进, 很难分辨出哪匹马在前哪一匹在后。在有的情况下, 一匹马由于它的脖子比另一匹马先到终点而获胜, 还有的时候甚至由于它的头或鼻子先到而成了冠军。neck and neck是指比赛进行得很激烈, 竞争双方不相上下。

2 英语典故的特点与功能

2.1 结构特点

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 有长有短, 短的如Ark (避难所) , gate (门, “丑闻”的代名词, 如Watergate水门, Zippergate拉链门) , 长的有由几个单词甚至有十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如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木马计, 源自荷马史诗《奥德赛》) , Can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源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 。英语典故多数为名词性词组, 常常在句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也可单独成句, 比如莎士比亚作品中许多源于《圣经》的典故。

2.2 设喻形式

典故的喻义通过喻体引发联想, 引申语义, 达到以古喻今、以事述理的目的英语典故中有以人设喻的典故, 如前文提及的Shylock (比喻贪得无厌的放债人) , Judas (犹大, 《圣经》故事中出卖耶稣的人, 现在通常比喻伪装亲善的背叛者) , Solomon (所罗门, 《圣经》故事中的古代以色列国王, 大卫的儿子和继承人, 以智慧著称, 现在通常比喻聪明人) ;有以事物设喻的典故, 如ivory tower (象牙塔, 比喻一种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或逃避现实生活的隐蔽处) ;有以事件设喻的典故, 如have an axe to grind (源于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陌生人想找一块磨石来磨砺他的斧头, 就欺骗他在街上遇到的小男孩, 问其爸爸是否有磨石。后者把他带到家里帮他磨斧头直至把手磨破。此人达到目的后不仅未道谢反而训斥小男孩快点上学。现比喻为别有企图) 。

2.3 功能

英文作品中的典故是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 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作品中, 往往几个典故便能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清晰地跃然之上, 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突出效果。

2.4 典故与英语教学

英文作品中的典故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如果学生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 就无法正确理解其蕴含的真正意义。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样重要。学习文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水平,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学教授外语, 给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熏陶。

摘要:在英语和汉语中, 典故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史料性文字。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可以润饰语言, 使之丰富多彩。英语典故主要源自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宗教、历史事件和体育项目。学生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其蕴含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典故,来源,喻意,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2]李华鑫.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有关牛年的典故 篇12

古代十二生肖中的十二中动物与天干地支相匹配。其中,申与猴配,俗称申猴。申猴之猴指的是红面猴——猕猴的一种。自古以来,猴为灵长,精灵可爱。猴子变人的观念交融于生肖文化之中。古代历法,七月建申。古代的人日,恰选在正月七日,人为猴进化而来,人日即猴日。

十二生肖为何有猴:寓意长寿

申猴与许多美好事物相联系。《西游记》中玉帝派孙悟空掌管天宫蟠桃园。三千年一熟的仙桃,人吃了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猴子喜桃即猴子长寿,猴子献桃即猴子献寿,故民间剪纸艺术中常有“双猴献寿”的作品。

十二生肖为何有猴:寓意封侯

“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上有“海直且侯”,《韩诗》中说:“侯,美也。”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因此民间有猴子骑马图取意“马上封候”,猴子上枫树挂印,意为“封侯挂印”,猴子背猴,又称“辈辈封侯”。

传说中的“鼠年马月”或是同音讹传

常言道鼠年马月遥遥无期,这鼠年马月究竟从何而来?为何不是鼠年狗月,鼠年鼠月?有一种说法,这里的“猴”本应为“驴”,实则为驴年马月,但由于没有驴年,遂将驴改猴。

还有说法认为,“鼠年马月”多半源于方言的以讹传讹,极有可能是“候年码月”。 “候年”指“候到年”,即等到年关之意,而“码月”中的“码”则有预料、准备之意,两者联系起来即为慢慢等慢慢巴望。

每等来一次“鼠年马月”

实际生活中也确有鼠年马月一说。鼠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12个月一个轮回,当鼠年遇上马月则需要等待12年的时间,难怪用此来表示遥遥无期。

上一篇:服装销售计划目标范文下一篇:学校工作汇报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