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篇1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有情”的眼睛看景物,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教学难点:学会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
型:写作课 教
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导入(电脑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优美图片。)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轻盈的春柳,火热的夏花,还有羞涩的秋叶,纯洁的冬雪,它们时时刻刻都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牵动着我们的情思,那么我们怎样用文字将这些美景很好地展现在文章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我们笔下的景物更动人。
二、什么是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如:日月山川、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 社会环境描写
如:节日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居室陈设等 在作文中往往要进行景物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春》。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三、赏析语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学生活动:朗读语段,分析总结。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分析内容:
1、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抓特征)
2、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有动有静)
3、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色。(多角度)
4、层次分明、写静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写动景由高到低。先写整体,再写局部。(有层次、有顺序)
5、从语言特点上,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结构句式。(用修辞和句式)总结归纳:景物描写的要点
1、抓住景物特征
2、选好观察角度
3、安排描写顺序
4、运用多种技巧(形色态味、感官、修辞、动静)
5、务必融情于景
四、观察景物的方法有几种?
(1)定点观察法:定点写景在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叫定点写景法。
(2)移步换景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与观察点,而是一边走一边看,依次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五、写景技巧
技巧1:描景物,显特征(通过描写景物,以此突出景物特点)技巧2:用感官,多角度用感官感受景物并捕捉景物独特的地方。如颜色,数量,形状,声音,姿态,气味等,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技巧3:比喻、拟人 技巧4 动静结合法:
六、言之有序:抓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写。
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从东到西、从近到远、时间顺序: 从春到冬、从早到晚
逻辑顺序: 从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
七、言之有情:景物描写中要融入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写景的终极目的是表达感情。情景结合则是景物描写关键所在。第二课时
写作实践
从以下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文题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_____季》,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有角度
情景交融
有特征
有景物
有技巧
有顺序 教学反思:
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篇2
现在以《荷花淀》中开头三段描写为例, 谈一谈“读写结合”原则的运用。
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月色中的水乡景色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三段描写眼前实景的句子, 然后加之分析。通过点拨, 让学生感受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特点:
1.作者从天上的皓月清辉写到地下的千里水乡, 既有面上的描写, 又有点上 (院子里) 的描写, 这样在读者面前就展开了一幅宁静秀丽的千里水乡的立体画面。
2.作者还注意用色彩点染, 荷花淀“一片银白世界”。
3.由视觉写到嗅觉,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自然感受到应该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与描写。
比较这篇小说景物描写与《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很快发现, 两篇课文都是写月下荷塘或荷淀的, 而且《荷塘月色》也具有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学生也很容易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点:《荷塘月色》浓墨重彩, 《荷花淀》简洁朴素。我又提示“两篇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于是学生发现:《荷塘月色》文学色彩浓, 《荷花淀》语言质朴, 多用口语, 文字较俗。
这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 学生能分析到“人物心境不同”, 显然, 学生只分析到了“表”。经过引导, 学生就会明白, 《荷塘月色》的景物观察者是朱自清, 而《荷花淀》的景物观察者却不是孙犁, 而是“水生嫂”。“水生嫂”自然不会有“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些原则或者规律:景物或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所以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有时还要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如第一句中“干净得很”, 这“干净”就侧面说明了水生嫂“勤劳”的性格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我们在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时, 是否可以浓墨重彩?”学生回答:“能, 因为我们可以是景物的观察者。”
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和谐与统一
我引导学生:“在这秀丽、宁静、温馨的景物中, 如果这时出场的是水生的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 水生嫂的出现, 一方面是情节的需要, 另一方面能与景物描写所提供的背景和谐统一, 否则即使是一群青年妇女出场也会打破这温馨与宁静的气氛。”
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学生能分析到, 这一段插入的叙述与描写, 写出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
于是进一步点拨:难道没有表现家乡人民的什么性格特点吗?文章中的“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能说明什么?学生终于分析出这一段还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聪慧。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认识到:如此美丽富饶的白洋淀, 人民一定会拿起枪, 保卫家乡。这样, 这段景物描写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铺垫。
全面总结景物描写的原则与规律 (略) 布置作业
为了能使阅读能力转化成为写作能力,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仿照第二段的句式写一段不超过二百字的文字, 描述家乡的风物或特产, 要求既要写出家乡的富饶, 又要表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聪慧。
浅谈向名作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篇3
在高一上学期执教记叙文写作时笔者坚持双管齐下,既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读促写,通过名作学习提高写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通过解析名作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考虑到同学们平时的观察训练与日常写作,笔者将课堂重点确立为:通过阅读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写技巧,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进而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两项:一是如何写景,即引导学生从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二是如何景中传情,即教会学生把握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一、向名作学习景物刻画的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眼目。”如何将眼前景化作笔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课伊始,笔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图,让学生作口头描写,字数不作要求。同学们完成得比较轻松,但大多数都很概括和空泛,谈不上生动和具体。接着笔者向同学们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虽然沪教版教材将该文放在高三学习,但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已经早有涉猎。即使有学生没看过,单就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会存在太多障碍。学生齐读之后,对比自己的口头作文,都感觉大相径庭,一致认为朱自清描写的荷叶、荷花比自己描写的美。于是笔者启发同学们思考: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这段描写形象生动;有的说描写细腻传神;还有的说感觉意境很美,有一种静谧的美。笔者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充分肯定,紧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写得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之后笔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尽可能地去发现作者写景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启发,比如我问:“该段文字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呢?”学生答:“荷叶、荷花”。又问“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荷花的呢?”学生根据笔者的启发,经过讨论,发现了朱自清在这段文字中的描写技巧:有的说写荷叶主要是描绘形状,写荷花主要是描写颜色;有的说描写的角度多,如视觉和味觉;有的说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还有的看到了动态、静态描写等。笔者很为学生们的发现而高兴,并及时地把他们的发现书写在黑板上:
1.绘形、着色
2.视觉、味觉
3.比喻、拟人
4.动态、静态
在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通感”这种在景物描写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辞格,并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对该段文字进行续写。比如写完动态、静态的荷叶荷花之后,还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继续往下补充,增加别的角度和环境条件。比如“下了一阵小雨,雨滴打在荷叶、荷花上,……”再如“一阵秋风吹来,万木萧条,……”可见,只要用心,描写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开的。学生都感觉老师说得有理,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再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从朱自清绘形、绘色,描写视觉、味道,描写动、静态中再发现一些具体的东西。眼光犀利的学生经过老师提醒,马上发现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些非常细小的规律,即写景顺序问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先交代环境或位置;“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接着交代描写对象“荷叶”,且前有修饰语;接下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用比喻修辞对荷叶作形象、细致的刻画。接下来也是如此,“层层的叶子中间”是交代位置;“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引出描写对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饰语;然后用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连用叫博喻)等作精细的描写。同理,作者在写“清香”的时候也是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于是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个规律:先交代位置或环境,接着引出描写对象,再用各种修辞多方位展开描写。
据此发现,笔者当堂布置了作业:选取校园一处景物作描写,如校园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学生掌握了规律,写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不少学生写得非常出色。
二、从名作学习景中传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写并非简单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云:“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道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为了使学生认识景物描写的深层意义,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安排。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上段的景物描写大胆猜测一下朱自清在写这一段景物时的心情。学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时内心的一丝迷茫、一丝困惑或淡淡的喜悦。然后笔者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如果写景仅仅是为了写景,那么写景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高明的作家都会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景物描写要为传达情感服务。为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提供了一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羡林《清塘荷韵》)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笔》)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的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余下清香袅袅。(许瑜萍《又是清荷盛开时》)
这些片段虽然描写的对象都是荷叶、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文字却不一样。笔者让学生齐读,然后比较这几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几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题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就不一样。笔者赞同他们的看法,并与其一同对这组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这三个片段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不一样,分别表现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顽强和怀念恩师。笔者告诉学生,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会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而向同学们强调在作文中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主题确定一个感情基调。描写色调的明或暗,所着的颜色是亮丽还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调来决定。感情基调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给我们的方法对这个描写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细刻。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强调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要求,即带着感情观察,带着感情取景,带着感情行文。
作文教学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记叙、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经过这样一堂写作课,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鉴。课后,笔者将学生这次的作文结集为《杨柳集》,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写得有情有韵,不仅景物描写生动具体,而且积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于作文的秘诀问题我们都服膺鲁迅先生的说法与做法,即反对对所谓秘诀的迷信。在《作文秘诀》中他在调侃了所谓的做古文的秘诀后指明了应有的作文态度,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中学生学习写作同样需要具有这样的观念。作文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所谓的秘诀,真正的思想情感、真正的技巧是有机地结合在文章之中的。在对前人名作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写作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各种表达手段,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金玉 上海南汇中学 201300)
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篇4
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③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④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感情丰富,对待生活热情积极,审美观正在形成。美丽的景色,漂亮的服饰,形象气质好的明星等等,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不过,他们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完善,欣赏角度比较单一,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或是描绘的景物角度单一,缺乏生动形象的美感。但是他们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本堂作文课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描写景物。
3.教材分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 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本单元为自然山水单元,是写景的经典美文,从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到苏轼与故友共赏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奇异的自然山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情思。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观察景物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3. 在写作与交流评改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
2. 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景物。
评价任务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评价任务3: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与评的过程中体会写景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评价任务4: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荫,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水底的游鱼……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 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方法导引
观察事物,要运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鼻子嗅……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特点。
1.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学生交流发言:
①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春风图:作者借助多个感官,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都描绘了出来。)
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春雨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2.展示《三峡》中写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学生朗读,合作探究:这段文字如何将三峡“春冬之时”“良多趣味”的特点写出来的?
引导学生总结:
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②俯视与仰视相结合;
③近观与远望相结合。
3.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关段落。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
啊,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学生朗读,品味探究: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感染人心?
作者在描绘雨景时融入了自己对雨的感受,这种感受感染了读者。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结论:
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我们在作文中赋予景物不同内涵,融入我们的情感,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有感染力。
4.思考归纳: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总结:
①调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角度描写。
③写景还要注意融入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有些同学观察细致了,但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词炼句。
三、小试牛刀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1.写作指导
细致观察校园景物,根据下列问题构思:
①校园中哪一处景色让你最难忘?
②观察此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③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景物是动态的?高处、远处有哪些景物?低处、近处又有什么?
④身临此景,你心中涌现了怎样的情感?
【思维导图】
2.学生写作
提示:
①“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②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校园景色的特点。
③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3.学生小组交流,互评与修改(有没有抓住景物的特征,有没有从多个角度写景,有没有融入感情),进一步体会写景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4.推荐分享,作品展示
5.教师点评
结语:
景物描写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才能成就一段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我们写作实践,预先全面考虑,再灵活运用,细致修改,才能点石成金。
四、实战演练
课后,请同学们两题任选一题写作:
1.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________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学习描写景物
多种感官,抓住特征
多种修辞方法、多角度描写
融入情感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以四幅美丽的景物图片导入,首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带入将要学习的内容当中;随后又用已学过的课文《春》《三峡》《雨的四季》中的三段文字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掌握方法之后,让学生小试牛刀写一个小片断,在学生写、议、评、展的过程中,再进一步领会、熟悉描写景物的方法;最后,再布置一篇课外写景的大作文,让学生再行巩固课内学到的方法。从总体上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基本上掌握了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从多个角度去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
《多角度描写景物》教学反思 篇5
《多角度描写景物》教学反思
不少学生初学写景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勉强写来,也写不具体,究其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打不开写作思路。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写作文的厌烦与恐惧心理。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怕写景类的作文,虽然说观察了景物,但美景难以在笔下展现。所以,教会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大自然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景物,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因此,我选取了《多角度描写景物》这一课题。希望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能成为学生写景作文入门的一把金钥匙。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上课,我发现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在导入新课和练笔环节,我通过播放生动优美的视频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播放视频时,学生都被视频中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我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并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结合学过的经典文章中的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因为是学过的文章,所以学生对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起来就简单了很多。方法掌握了就要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写一个描写落叶的语段,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法。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在作文评价环节,我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互评,学生真正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用这种方式来唤醒学生写作的热情,评价时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作文课的训练重点展开,致使教学目标鲜明。
二、需要改进之处
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时,自己讲得较多,有些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有创意地表达。
在指导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还不够充分,“评”还没有落到实处。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课堂气氛不够热烈,个别学生还游离于课堂之外,不知道怎样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这些都是我该思考的问题。
学习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篇6
在记叙文中,常涉及到景物描写。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学生描写景物呢?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直接或间接地为文章主题服务的,要让学生写好景物,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写景的目的和作用。为此,结合高中语文课本中记叙文的景物描写,深入分析,最后,把景物描写的目的和作用归纳为八方面:
1、反应社会背景
有的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透过景物描写,可以看清,景物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背景。
例如高语课文《党员登记表》中的两段景物描写:(1)“风卷着雪花„„毁灭他们„„”这段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2)“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也听得见四面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这段景物描写反映黎明前的黑暗更黑暗,但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社会背景。
2、烘托环境气氛
例高语课文《药》中对坟场的景物描写:“微风早经停息„„铁铸一般站着”烘托了坟场寒冷、凄凉、寂寞的气氛。
3、映衬主要人物
例高语课文《荷花淀》中,对水生嫂月下编席等候丈夫归来时,对大淀月景的描写,美的景物映衬美的人物。
4、赞美祖国河山
例高语课文《天山景物记》,赞美了新疆地区的景物风光。
5、借景抒发感情。例高语课文《故乡的榕树》,通过对故乡大榕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5、借景比喻象征 例上面提到的《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挺起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用“铜墙铁壁”象征白洋淀军民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用“哨兵”象征白洋淀军民时刻警惕来犯之敌。矛盾的《白杨礼赞》,用高大挺拔、团结向上的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6、用景物描写反映时间和时间的变化
例高语课文《药》中,华老栓买“药”前后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越走越亮了”→“远远看见了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太阳也出来了„„”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一定的时间,也交代了时间的不断变化。
7、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记叙的线索
例高语《雨中登泰山》一文中的雨景描写,就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明确以上写景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在观景时,有意识地积累景物素材。
二、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
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着。要让学生掌握观察景物方法,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一般情况下,景物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物的形态特征
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一切景物最基本的特征。它包括景物的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静态与动态等。
2、景物的声音、色彩、光泽和气味等特征
3、在整个景物画面中,各景物点之间所占的关系和比例(相互间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和依存)关系
在一个景物画面中,各个景物点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它们的长短、大小、高矮等又都是互为比例的。只有注意这些关系和比例,才能观察好景物。
4、同一景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景物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同一自然景物,在风、雨、阴晴,在春、夏、秋、冬等不同外界条件影响下,它一定会带有某种随之而变的差异性,这在写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在观景时能准确抓住这些景物特征,除教给学生观景的方式方法外,还应与作文紧密结合。可让学生多写些观察日记,然后再指导他们怎样把这些观察到的景物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三、在观景时,培养学生摄取、储存、反馈景物面信息的能力
我经常提醒学生,在观景时,眼睛应像照相机和摄像机。有时需“拍下”一副副固定的画面,既一定时间内的一定画面,有时要“摄下”一连串流动的画面,既随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眼前出现的连续性画面。
例如去“香山”秋游,当我们站在一定的立足点——山下,看最高点“鬼见愁”及周围的枫叶青松这一景物画面时,画面是相对固定的;而随时间和登山时立足点的移动,一路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平时观看到的景物信息“摄取”下来,并且不断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景物信息库。这样,在写文章时,就会根据需要把储存的景物信息反馈出来,描写出理想的景物画面。
四、注意点面结合,使景物画面立体完整
画家画风景画用的是色彩,而我们描写景物用的是语言。那么,怎样把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物画面生动形象、立体完整地描绘下来,传达给读者呢?这就要求,在观景时,要注意景物点与景物面的关系和完美组合。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指导学生研究人眼的观景规律。我们到了某地,观看某地的景物,一定先宏观地看这里大的景物画面,然后再微观地看景物画面中局部的景点。决不会一眼就看上了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
例如,你去颐和园游览,来到昆明湖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湖光山色图,然后才注意看一个个景物点:高处的万寿山,佛香阁、铜亭,„„低处,湖面的游船、石舫、长廊、殿宇、楼台„„远处的南湖岛、玉带桥„„近处,所看的游人、花草等。
如果根据这些观察写一篇游记,面上的描写给人整体的印象;点上的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二者结合,才会给人立体完整真实的印象,在指导学生观景时,一定注意这些。
五、注意景物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所谓景物的时间性,既被描写的景物所处的一定或不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呈现的带有时间特征的状态。在观察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例,让学生写作《村边的小河》一文,“小河”这一景物,在春、夏、秋、冬,在白天或夜晚等不定的时间范围内,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注意观察这种鲜明的时间特征,写出的景物才真实、生动和形象。
所谓景物的空间性,即整个景物面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和每个景物点所处的微观空间位置。
例如,让学生写作《颐和园游记》,“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这是颐和园所处的宏观空间位置;然后按远近、上下、高低、左右、大小等空间顺序描写各景物点,这就是景物微观的空产位置。在观景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观景时注意景物的时间性,所写景物才真实可信,只有注意了景物的空间性,所写景
物才立体完美。
六、观景要注意立足点和立中点的变化
观景,都有一定或不定的立足点。立足点不同,观看景物的角度就不同。所看到的景物所呈现的状态也就不同。在一定的立足点上观景,所看到的景物相对讲是独立的;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所看到的景物又是流动的不断变换的,就如同电影中镜头间的切换。观景时,注意了这些,所写出的景物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注意观察与阅读的关系
“要提高观察水平,还需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人佳作„„细心揣摩那些已有评定的大作家的作品,看看他们怎样观察人物,怎样观察环境,怎样透过景物现象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再回过头来与自己的观察进行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差距,获得启发,迅速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这就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作家,在写景状物方面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读他们的作品,要有意识地去分析他们写作的方式和方法,从中找到描写景物的规律性。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对景物进行了观察,但就是构不成完整的画面,缺乏真实感。后来,我就让这些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文章,并且帮助他们分析,看这些名作家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知名作家,除去他们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外,其中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景物细心的观察,抓住了所观景物的本质特征。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观景时,就更加细心了。这种阅读和观察的结合,对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写作素质大有帮助。
八、注意观察中的联想
联想,既在观察景物时,又想起相关或相似的景物。这种联想的优点是,借助其他事物的形象,更传神地把描绘出所看到的景物。在写作时,通常要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例如,初语一册《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另外,靠想象,还可以在被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想象出眼前没有的画面,由实到虚,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联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想象,要以平时观察获得的信息为基础才能真实可信。
勿小看景物描写之作 篇7
出现这些情况, 是因为刚进入高中的学生, 在他们的脑海里, 更多的是纯记叙的概念, 还没有完全体会到描写的魅力。而作为高中的启蒙老师, 就非常有必要结合课堂所接触的篇目, 让他们彻底了解描写在文章里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 描写有多种类型, 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每一种描写都有其各自的作用。下面, 谈谈景物描写对一篇文章的重要作用。
一、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渲染特定的故事氛围
一般人看到景物描写, 都会认为它无非就是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 其实不然。如鲁迅的小说《祝福》, 文章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段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 是送灶的爆竹。这是一段描写祝福景象的景物描写, 通过远远近近燃放爆竹的声音渲染了即将过新年的喧闹喜庆的氛围, 听着这样的声音, 每个人都虔诚地期盼着新年所带来的新气象。可就在这样一个景象里, 祥林嫂却如尘芥般被扫除得干干净净、无声无息、理所当然。这种万人共享的热闹和一人辞世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比中, 无须千夫所指, 人性愚私、人情冷漠在小说开头就已直入人心了。
二、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烘托人物的思想情绪
景物虽然是客观的, 但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 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进而产生共鸣, 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感、陶醉之情。在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里, 作者从热闹拥挤的人群中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地坛里, 坐着或躺着, 看书或想事。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后, 有了一段描写蜂儿、蚂蚁、瓢虫、露水等事物的景物描写。我们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走出来的, 但从这个过程却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艰辛。
在刚刚双腿残疾时, 作者什么都不想看, 什么都想不通, 看不到希望, 找不到出路。从这样一种茫然甚至麻木的状态到能感知草木竞相生长的声音, 到发现每一种生物的鲜活灵动, 不得不说, 作者把艰难复杂的心路历程都赋予在这段奇妙的景物描写中了。从中我们不难窥见, 作者已然明白, 每一种生灵, 不管它是多么的纤弱, 不管它是何等的渺小,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而永恒的生存价值。人亦如此, 自己也尽然。所以与其说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还不如说作者颓废挣扎的心理轰然倒塌, 明白人生真谛的作者顷刻新生。
三、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虽然许多学生都懂得文似山峰不喜平, 但真正做起来却很有难度。因为取材于生活的事情, 偶尔可以用欲扬先抑法、设置悬念法、巧造误会法等方法, 更多的并不是一波三折而是平平淡淡的, 所以他们无奈地都选择了平铺直叙。写温暖, 莫名其妙地就温暖了;写顿悟, 迫不及待地就顿悟了;写跨过那道坎, 坎还没有设好就已经跨过去了。实则, 水到渠成地安排一些景物描写, 也能很好地推动情节的发展。如这样一个段落:上星期的数学检测已经揭晓, 我的心一下子随之跌落谷底。独自沿着校园的小径走着, 深感发自内心的无力与绝望。蓦地, 隐约有一抹淡紫在闪现。走近一看, 原来是紫藤萝花开了。淡紫色的小花氤氲着它所有的炽热与渴盼, 肆意地在寂寥与凄清的夜风中摇曳, 令人动容。墙角背后, 阳光稀缺、风吹雨打, 但是它以这般独特的美丽震撼了世人。望着它, 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信念, 它会伴着我穿过无知彷徨的津渡, 找到新的奋斗的方向。这样的景物描写就为小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 自然而然地推动作者心境的变化, 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多名篇也是如此安排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从一开始的颇不宁静到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最后我什么都没有, 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推动的。
四、典型的景物描写能够深化文章的主旨中心
有人说过, 景物描写在揭示文章的主旨上, 有时和一个情节一样担负着同样的作用。景物描写运用得好, 往往能收到“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的艺术功效, 好的景物描写可以成为文章主旨的闪光点。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 他给我们描写了一个山青青、水冷冷如桃源般优美而又相对封闭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湘西凤凰城, 风光秀丽, 民风纯朴, 人与人真诚相待。而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 就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借此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由此可见, 表达深刻的主旨, 不一定非得使用重词浓笔, 有时在自然隽永的景物描写里, 同样也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
用心体会景物描写, 精心安排景物描写, 不同的景物描写会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它将给你的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 让你再也没有作文字数之忧, 唯有作文意味深远之悦。
景物描写指要 篇8
首先要准确。要抓住事物特征,真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准确”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即使写得再精彩、再生动,也只能是败笔。
其次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写景还必须“细致”。有些同学写景状物三言两语,寥寥几笔。虽然准确,但空洞无物。因此在观察景物时应尽量细一些,角度多一些,视点小一些。那些写景状物的经典名篇无不是在“细”字上下功夫,刻画出一个个精彩细致的特色镜头。如宗璞的名篇《紫藤萝瀑布》不仅准确写出紫藤萝整体像流动的瀑布,还从局部细致刻画一穗花、一朵花的花苞与花舱的风姿以及颜色光彩的细微变化。细致了,文章才会具体,内容才会丰富。同学们要改变“瘪三”文章,必须从“细”字入手,明察秋毫,使景物纤毫毕现。
第四,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其中,联想的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它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五,世界上的景和物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它们都写进文章里,那样的文章肯定是繁杂冗长,不知所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状物绘景,这样笔力集中,便于写得细腻,写得丰满。古语说:“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有两面,幽处不逾一树。”写景要对准最能激发人们美感的“一峰”、“一树”,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加以描绘,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视之则锦绘”的状物文章来。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他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最后,描写景物时情与景要契合一致,不能景是景,情是情。情景相“契”有两种导向:一是由什么样的景,引发什么样的情;一是由什么样的情,给景蒙上一层什么样的色彩。比如散文《岳阳楼记》就是情景契合的名篇佳作,文章写了两种不同景物,引发两种不同的情感:一种是由“明丽”之景,自然地导出“喜悦”之情;一种是由“阴晦”之景,自然地引出“悲伤”之情。这样看来,不同的景物会触发与之对应的情感来;即使是相同的景物,由于情绪不同,也会使景物蒙上不同的色彩——“愁”则草木含悲,风云变色;“喜”则树在点头,石在欢笑。但不管怎么变化,情与景必须和谐一致。
景物描写片段 篇9
冬天来了,透过窗户缓缓地伸出了头,我仿佛到了一个冰雪城市,繁华的城市被大雪包裹成一个银装素裹的胖娃娃,雪的枝丫上压着一层层薄雪,地上也是一片白色,几个脚印踩在地上像地毯上的几朵大花。小草轻轻地探出了头,好像在看外边的情况准备过自己充足的冬眠。
.阳光不再那么猛烈,它收敛了任性,于是,月亮渐渐在天边显现。淡黄的圆月时隐时现,它是那么小,那么淡,简直像一块快要掉下的馅饼。太阳收拾起余晖,徐徐隐没在远方的树林下,天边的云朵被染得一片橘红,那样刺眼,但也随着太阳的下降慢慢变浅,变浅,直到完全消失。
枫叶缓缓的从树上落下,火红的。树林中,园子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飘着,躺着,跳一支曼妙的舞蹈,谱一曲美丽的乐章,说几句悄悄话。风吹着落叶,“沙沙”地响,一幅美丽的画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秋天的气息,是悄无声息的较量,冷视炎夏猖狂的浮躁,击落嘶鸣的蝉沸,悲悯草丛里蟋蟀的欢欣,以低迷的姿态,立在夏的街角,等待卸了妆的狂欢冷场,以秋雨的洗礼开始另一场惊心的表白。
冬天悄无声息的走进了,雪花旋转着舞姿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宛若天仙飘动的裙纱,为凡俗褪去了喧嚣与浮华,徒留一份纯净与神圣。伸手接住一片随风蹁跹的雪花,让它融化渗于皮肤,你会体会到一份带着凉意的神韵。雪下的那么深,下的那么认真。
.高粱,向日葵,玉米,你争我抢,谁也不让,一节更比一节高。红的像落日余晖,黄的像遍地黄金,绿的想一块碧玉。果实硕大,颗颗饱满。这已是中秋,农家帮着丰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燕儿忙着迁徙,蚂蚁帮着运食,蜜蜂忙着采蜜。这是花儿盛开的季节,金灿灿的菊花,豪放的牵牛花,含蓄的含羞草,美不胜收!远远望去,好似与你招手,好似与你交谈,好似与你告别。星星般一眨一眨的,它希望你明年再来看它!
雪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整整一天。可别急,看,像绒毛,像棉花,像孩子那心灵的颜色,慢悠悠的飘落下来,一切事物的顶儿上都盖着那雪白纯净的棉被。树上的积雪好像要把大树压弯,连倔强的小草也被逼无奈的低下了头,这不得不让你感受到雪的力量的强大。夜晚降临时,路灯照映在雪上,更加烘托出雪的纯净,冬的宁静······在农村中,田地里,小路上,都有慢慢行走的人;还有雪地里的孩子们,戴着手套,捂着帽子,全身躺在雪地里,打滚,翻滚,让雪带他们走进雪童话······远处的房子,坐落在山脚的各个地方,与雪融合在一起,既有些孤寂,还带着些梦幻。——【冬雪】
秋天,掺杂水果的清香,伴随飘落的落叶,紧跟着丰收的喜悦,缓缓地,缓缓地迈着轻盈的步履来了。
风就是一个小画家,染红了苹果,涂金了树叶,逗的高粱笑弯了腰。风像丝巾划过脸庞一般舒适。调皮的把农民伯伯欢快的歌声吹得很远很远......春雨,柔而富有刚劲,细但却极密。轻轻地到来,悄悄的回去。留下的是绿色的生机,百花的绽放,全新的世界。走在草木丛生的小道上,手放在裤腰里,就这样静静地呼吸着,感受着春的抚摸。时间仿佛停止了,一切都那么自然。就在这乐与静交织着的时空里,一滴冰凉的水滴将我从中分离,我睁开了双眼。看着周围,一只鸟儿静静地梳理着自己被雨水打湿的羽毛。风如佛手,柔和地抚摸着树木,树枝哗啦哗啦的。树叶交织在雨水里,模糊了我的视线。
雪是最寻常的,看,像轻盈的鹅毛,像洁白的云朵,像盛放的花朵。雪后,走出家门,你会被那白亮的雪光照得睁不开眼。抬头看去,松树戴着一顶洁白的毡帽,大地穿着一件雪白的棉衣。大地是祥和的,恬静的。
雪是最奇妙的,洁白美丽,纯洁无暇。它像羽毛一样轻盈,像云朵一样柔软洁白,像丝绸一柔软。下雪时,整个世界被它包住,银装素裹,十分美丽。晚上,路灯被点亮,晕黄的光照在雪上,把它变成了一块儿美丽的琥珀,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
十一月上旬,北国的小城迎来了冬季的第一场雪。看,那片片飘落的雪花,像杨絮,像绒羽,像玉屑,织成一张黏柔的蛛网,网住了整个冬的世界。树枝上笼着一层薄雪,远远看去,就像一位身着白裙的少女,亭亭而立于一片素色之中。马路上也覆盖着浅雪,宛如银玉砌就。傍晚时候,华灯初上,路灯的橘色光线印在雪地上,渲染出一片静谧而温馨的夜。在校园里,街道边,有小心慢行的学生;还有下班回家的人,穿着冬衣,踏着棉靴。我们的校园,像一位垂头合目的僧人,在雪中静默着,接受这圣洁的洗礼。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不错的,秋风像母亲的手扶过你的脸颊,风里带来些丰收的麦子的气息,混着泥土味,还有各类瓜果的清香,都在凉爽的空气里酝酿。市场上的水果多了起来,人们的心宽阔起来.果农们忙着摘果儿,忙着采摘他们的劳动果实,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澄黄的梧桐叶,这时候也成天在沙沙的响。
太冷了!凛冽的寒风像是一把把刀子,一下一下的,割在我的脸上。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下。落在我的脸上,凉冰冰的。路上的行人都缓缓的走在路上裹成了一只只胖墩墩的企鹅,放眼一看还以为是走在南极大陆上呢。
秋天,枯叶缓缓地从树上跳了下来,干干的,黄黄的。树林里,街道上,听去,一阵阵的声音。“沙沙”,“哗啦”,跳支舞,转一个圈,向前飞奔,飞到天上。风嬉戏着,叶子歌唱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不错的,各式各样的花在春天开的着实绚烂。柔和的春风夹杂着百花的清香在你鼻前轻轻拂过,留下的是满心的宁静。五六只蝴蝶萦绕在花朵身旁,为这宁静加上一道灵动,与春天应和着,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春天的象征。
雪在冬天中也算是最寻常的。冷空气一来,天地间便好像洒满了棉花糖,都是奶油味儿。空空如也的世界,忽然,不知从哪到来的小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他们落到地上,爬到树上,站在房屋顶上,仰望着世界,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大地好似刚刚向云朵购买了一件白衣裳,穿在身上,怎一个美字了得!不光是大地觉得美丽,农民伯伯从茅屋中走出,看那几万亩田地,被那小精灵给盖住,心中是多么欢乐呀,明年可是又有好收成啦。我们走出家门,看到新奇的世界,虽然被寒冷的风婆婆吹着。但是也不觉得很冷,追着跑着,呐喊着,玩儿吧,小精灵同意啦!
如何描写校园景物 篇10
今天下午是本学期第一次上作文课,要求写一篇描写校园景物的习作。统一写校园景物便于指导,可以作为第一单元的习作前的一次练笔。
第一:确定观点
写景的文章必定要抒情。同学们构思时就要确定好你描写景物时要抒发什么感情?可以通过描写校园景色赞美校园的美丽;也可以通过描写校园景物抒发对校园的热爱之情;还可以通过描写校园景物抒发对“园丁”的感激之情。
第二:写作思路
(一)按空间方位顺序描写校园中1---3处景物。
总写—————分写(空间方位顺序)——————总写
参考题目:《我的学校河口二小》、《美丽的校园》、《校园写真》、《我爱美
丽的校园》等
(二)动静结合描写一处景物。
开头—————对比写(动态静态)————————结尾 参考题目:《校园的xx》、《校园一角》、《校园一瞥》、《校园晨昏》等 这两种写作思路仅供参考,有新颖思路的同学可以另辟蹊径。
第三:注意事项
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按一定顺序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
3、大胆发挥想象,不仅要写所见、所闻,更可以写所想、所感。
4、首尾呼应使文章更有整体性。
例文1:
我爱美丽的校园(空间方位顺序)
我爱我的校园,她美丽整洁,是我们学习和玩耍的乐园。
走进校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双层圆形的大花坛。画坛的正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石台,上面是三个用大理石雕刻的少先队员雕像。花坛里种满了各种花,春天的时候,花坛里的各种花长出了茁壮的花苗,为校园带来了一丝春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花苗也一天天长高,长大。很快花坛里的花竞相开放,争艳斗丽。你看那美人蕉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在花坛中央。五彩缤纷的月季花在风中跳舞,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看完争奇斗艳的花坛,我们在去一睹教学楼的风采吧!一座三层教学楼耸立在学校中央,白色瓷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雪白的瓷砖上有八个红色大字“勤奋、好学、紧张、活泼”。我们的教室在二楼,教室里宽敞明亮,我们在这里学习,就像一群小蜜蜂,在科学的花朵里采撷知识的花粉。“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如同彩蝶般飞向教学楼后面的操场。操场上顿时沸腾起来。我们的操场非常大,夏天的时候绿草如茵仿佛给操场铺上了毛绒地毯,秋天地上落满了黄叶,踩上去软软得格外舒服。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同时也是我们的乐园。我爱你校园,爱你的一草一木,爱你的一砖一瓦,爱你的所有,爱你的全部。将来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例文2: 校园的操场(动静结合)
我们的校园有许多处美丽的地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环形的人工操场。
一走进校门,我们就能看见那绿油油的人工草坪和红通通的塑胶跑道。
早晨,太阳徐徐升起,似乎把正笼罩在黑暗中的“绿地毯”与“红地毯”给救了出来,它们低声谢谢刚刚从东边升起的太阳,静静等待着我们的出现。太阳渐渐升高放出万丈光芒,操场的色彩更加鲜艳夺目。只见操场上热闹极了,到处是上体育课的同学们。他们有的在跑道上整齐地列队跑步,虽然天气炎热,同学们依然精神焕发;有的在草坪上踢足球,即使不小心摔倒在软软的草坪上一点也不疼;还有的同学活动累了,索性躺在草坪上聊天、休息,那感觉真是太惬意了!
傍晚,太阳又缓缓滑落下去,柔柔的光泻下来,为操场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金黄。这时操场上是静寂的,一个人也没有。天空的黑渐渐漫了过来,太阳变得越来越红,成了一团燃烧的烈火,似乎不想让我们的“地毯”再次陷入黑暗之中,可太阳撑不住了,渐渐地消失了,“地毯”感谢太阳为它们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