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观后感

2024-09-26

李镇西观后感(共11篇)

李镇西观后感 篇1

李镇西讲座观后感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没有广大教师的艰苦奋斗和献身精神,就没有教育事业的今天,就没有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学习。我们应该学习李振西老师自我激励,奋发图强,正确对待人生,做好每一件事,不说做一名专家型的优秀教师,那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多总结自己,并且把每天的经验整理出来,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写一篇教育日记,人只有在反思总结中才能进步得更快。每天思考一个社会问题,遇到自己不太理解的要勇于查询,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师的魅力。

最后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尊重每一名学生,不以成绩优劣论高低,积极努力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要重视教书,更要注重育人,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

李镇西观后感 篇2

但这次关于陈铁新的新闻略有新意, 那就是在介绍其简历时, 上溯到了小学和中学:“1962.09—1969.08, 大连市国营五二三厂子弟小学、中学学生;1969.08—1972.12, 辽阳市灯塔县邵二台乡中学学生……”我说这一点有“新意”, 是因为以前公布的贪官简历, 往往是以参加工作开始为起点的。

我第一个反应是, “大连市国营五二三厂子弟小学和中学”“辽阳市灯塔县邵二台乡中学”等学校这下因陈铁新而出名了, 真是倒大霉了!其实, 客观地说, 陈铁新成为贪官和其母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学校成千上万的毕业生, 形形色色, 什么人都有, 出一两个败类, 不能算异常;再者, 一个人终究会变的, 尤其是社会这个大染缸, 或同流合污, 或出淤泥而不染, 更多的时候是个人的选择, 而不能把什么都株连到母校。所以,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 是贪官读过的学校培养了贪官。

但问题是, 如果陈铁新没落马呢?许多学生都曾经被母校要求呼喊“今天我因学校而荣, 明天学校因我而荣”的口号, 现在看来这真是讽刺啊, 上述陈铁新的母校如今肯定是不会因陈铁新而“荣”的。但是, 在此之前, 这些母校肯定是曾经因他而“荣”过的。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 担任过“中共丹东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朝阳市委书记”“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等官职的陈铁新或许因此而作为“杰出校友”被宣传, 母校甚至可能会给来访者骄傲地说所:“陈铁新就是我们学校培养的!”

请陈铁新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原谅我可能自以为是的“诛心”, 也许上述情况并没有在这些学校发生。但我的“诛心”却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太多的学校就是这么势利:学生有出息了, “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倒霉了, 都装聋作哑了。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学校了, 挖空心思地寻找毕业生中的“名人”或“成功人士”, 然后大肆宣传母校的“光荣”, 哪怕某位名人仅仅是在这学校借读过几天书, 也会被宣传为“ 是我们培养的”。去年我参加北京市几个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验收考核, 有的学校突出地展示建校以来“我们学校培养了”多少多少“精英”, 有名有姓有图片, 都在校史陈列室摆着。长长的名单中, 有个别人的名字被抠了——估计是临时性处理, 因为被抠的名字已经上了贪官的名单, 其人正双规着或已“移送司法机关”。每当这时我就忍不住发笑:当初这人位居高位时, 你拼命说是你“培养”的, 现在怎么不说是你“培养”的了?

去年某歌唱家之子李某某因轮奸案而轰动一时。但此人曾被其父母带着频频在媒体露面, 风光无限。他四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 四岁开始学习钢琴, 八岁开始学习书法, 十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小小年纪便先后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 还是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哎呀呀, 这么“优秀的孩子”, 当初不但让其父其母骄傲, 想必也让其母校自豪吧?但李某某的轮奸案一发, 他所有的母校没一个愿意前来“认领”了。

一个人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 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其实很复杂也很微妙。任何人将来的成功或堕落, 不能说和母校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这关系实在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而更多的是和他本人有关。如果要追溯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徐才厚、李春城等贪官的母校, 进而追究这些贪官老师的责任, 这显然不合理, 也让其母校的领导和老师感到“比窦娥还冤”。但既然母校走出去的败类不是你培养的, 那毕业生中的英雄你也少揽功于己。

那些天赋极高的名人到哪里都是名人——郭沫若、巴金、钱学森、袁隆平……你学校培不培养, 他都会脱颖而出甚至名垂青史的。特别是那些有艺术活体育等特殊天分的人才, 更是和母校关系不大, 如果他们小小年纪便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母校感到自豪是很自然的, 但因此而大肆吹嘘是“学校培养”了他们, 这就成了笑话——如果这个冠军是你学校培养的, 为什么不多培养几个呢?而事实上, 是学校沾了这个别天才孩子的光, 因此而“提升知名度”。你说, 是谁因谁而“荣”呢?

我早就说过, 现在的教育特别的功利, 现在不少学校相当的势利。招生时不择手段拼命抢夺“尖子生”, 而对那些所谓“后进生”总是想法设法地排挤。所谓“爱心”所谓“良知”所谓“责任”所谓“公正”等等都只是写在汇报材料和经验介绍中的。说一套做一套已经成为常态。这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生”, 在“中考”或“高考”中当然成绩辉煌, 囊括所谓“全市前十名”甚至出几个“状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意外。可是, 学校面对媒体时却大肆吹嘘自己是如何“培养”了多少学生上清华上北大。每当这时, 我心中依旧会升起那个朴素而“幼稚”的疑问:你怎么不多培养几个呢?这样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不是更大吗?优生都是你培养的, “差生”都是别人造成的, 这样的教育不是陶行知先生所抨击的“假教育”又是什么?

从教三十多年, 在我教过的数以千计的学生中, 曾经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因犯罪而入狱, 当初听说后我只是感到惋惜, 但一点儿都没有觉得我要为他的堕落而负什么“教育责任”, 因为他在我班上时表现尚可, 我也在他身上也尽到了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能够尽到的全部责任, 我不可能为他十多年后的“犯事”埋单。当然,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 后来出类拔萃的也不少, 我也没想到过和我有什么关系。

有一年, 中国一位青年作曲家获得一个国际大奖,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荣获此殊荣, 媒体一时炒作不休。作曲家的父亲给我打来电话:“感谢李老师对孩子的培养!”我一愣, 笑着说:“我又没教他作曲! 哪里培养了他呢?”我心里很清楚, 这孩子首先是他爸爸妈妈培养的, 我千万别自作多情。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很多很多。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 我在写作中包括我的报告中, 很少说我培养了多少多少“杰出人才”, 不是我教过的毕业生中没有“杰出人才”, 相反还不少呢, 但我很清醒, 他们的“杰出”和我关系不大。

这样一说, 并不是意味着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上面说的是“关系不大”而非“没有关系”。那么, 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究竟有多少大关系?这些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各占多少比例?……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详尽阐述, 显然不是今天这篇短文所能完成的任务。但我想说, 一个人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学校教育肯定既不是唯一的因素, 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因素。

李镇西作文讲评小议 篇3

在2010年的国培学习中,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苏立康在《写作是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表达》讲座中播放了一段李镇西的一段作文讲评,我不禁眼前一亮:“这样的作文讲评真是太新颖了!”终于在网上找到了《感受爱心,注重细节》的作文视频,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

首先,出示流程: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出谋划策、教师试笔、同龄人说。这六环,环环相扣,内涵丰富。

一、榜上有名:提名表扬25人,表扬面很广,从影片中看,全班约为40人,这样表扬面达60%以上,如果再加上后面片段欣赏里上讲台朗读的学生,表扬面几乎为100%了。这样的作文课,相信学生都会想着上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佳作亮相:表扬2名学生作文优秀,并要求上台朗读,还循循善诱地采访作者:

1.“你是怎么构思的?”

2.“你认为哪点写得好?”

3.“你认为哪点写得不理想?”

从而引导学生说了作文的构思过程,让其他同学学习。

接着让其他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对两篇作文的看法,学生基本围绕着两点来说:有感情、描写得好。此时,李老师不失时机地提问:“这两篇作文为什么会成功呢,共同之处是什么呢?——因为有细节描写!”很自然地引出本课主题,接着带领学生细节复习描写有哪些类别,指定学生回答。

三、片段欣赏:让作文有亮点的学生也上来朗读一下片段,这又是一种鼓励和肯定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首先是李老师介绍一下作文的大概情节,再请学生本人朗读,既让全班学生了解了大概内容,又节约了时间。学生读完后,又提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而让学生判断各类细节描写(神态、行为、语言、动作、心理),并适当地举一两个熟悉的例子,强化细节描写的形式和作用。

四、出谋划策:选一篇中等水平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全班学生修改。把事先准备好的作文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大家讨论,李老师也参与其中,听听学生的想法。然后提问:

1.“这篇文章值得肯定的有哪些?”

2.“你的修改意见是什么?”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由于是同学的作文,大家觉得没什么距离感,很亲切,生活经历也很相似,因此大家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并时时激发学生的笑声,丝毫没有分析课文时的枯燥和乏味。最后,当然要听听作者的意见了,作者很开心地回答:“今天我是赚到了!”李老师又问:“你有什么不同意的?你是怎么考虑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领悟,并要求回家再写一遍。相信这位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一个层次。

五、教师试笔:老师亲自写一篇同题材的作文,与同学们分享。这里李镇西老师写的是《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在读作文之前,李老师提出了问题:

1.表扬我写得好的地方;

2.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3.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紧接着李老师深情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沉浸在童年的回忆当中。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作文的写法。这是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的作文,似乎老师也回到了童年,和学生变得一样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能看到老师亲自写作文,似乎有说不出的兴奋。学生大胆地评论老师的作文,师生共同修改、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其中的精华,掌握了细节的写法。

六、同龄人说:把其他学校的同题材的优秀作文拿来与学生交流,学习他们的写法。李老师读的是《爱的回忆》。拿出别的学校的作品,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一次强化了学习的目标,巩固了教學内容。

《李镇西谈养成教育》读后感 篇4

家长也是教育者!

读这本书时,学校刚好举办了“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家庭教育报告会,陈忠联和李镇西老师对“家长也是教育者”这一核心内容不同角度的阐述,更让我这个教育者感慨良多!教育总是相通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其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个目标就是孩子能学有所成,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遗憾的是,仅有目标一致是不够的,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也要和谐统一。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交到教师手上就万事大吉,而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早已影响着、“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家长,也是教育者啊!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有句话说得好“在你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孩子个性的形成,家庭的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家长自身性格、品行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力外,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乐章!

既然家长是教育者,那,怎么教育?

读这本书,你会更明确应该让《教育,与生命同步诞生》;你会发现《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感受桑兰,感受张穆然》,李镇西在教自己的女儿学习他人的坚强意志,也告诉了家长应该多给孩子磨练的空间与机会;《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李镇西竟然和女儿一起哈韩,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告诉家长,面对孩子的偶像崇拜,不防弯下腰来,把自己放到她们那个高度,体会孩子们的世界,这样才更好交流,更好地加以引导;《让孩子尽可能“中国”一些》,再一次提醒家长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熏陶及其作用……一个故事,一段道理;一篇日记,一份回忆。李镇西老师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入情入理,如清晨落在蕉叶上的雨点,那么清新,那么悦耳,声声敲打在读者的心坎上。这些小故事,不单单是适用于家庭教育中,于我们学校教育,也是完全一致的啊: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教会孩子坚强地面对生活,消除师生间的理解鸿沟,把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中……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教师,教出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最好的学生!

一、让孩子做个快乐的人!

李镇西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呵,快乐的内容是多么的纯粹啊!它与物欲无关,与残酷的社会无关,它所关注的,是那种人类追求的,最本真的自我!快乐,一直伴随着李老师的女儿晴雁成长,在课余,小晴雁没有上什么奥数、作文班,而是由她的意愿选择了她喜爱的舞蹈、画画,这种轻松、不带功利性的学习,让小晴雁自得其乐,随心所欲。她的童年,比同龄人增添了几分随和与自由,也因周末那时时高扬在空中的风筝,更显得多姿多彩。“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的成长!”这正是李老师坚定不移的教育理念。

快乐源于善良。李镇西老师最注重培养的是女儿善良的品格。父女共读《爱的教育》和《做人的故事》,他用名著中的故事去感染女儿;他教女儿爱班集体,爱她周围的同学,关心自己的同桌,关爱失学同龄人……生活中点滴的爱心,汇集成了她爱的海洋,培养了她博爱的胸怀。而小晴雁,也在关爱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到了真正的快乐!作家高尔基也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给,永远比拿快乐!”同为人父,对快乐的理解如出一辙。

二、以尊重培养尊重!

这是李镇西全书的另一精髓——民主。这也是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尊重只能靠尊重培养(李镇西语)。李老师对孩子真正的尊重,不光出于对孩子的“爱”,更是出于一种民主的理念。记得李老师在另一本著作《民主与教育》里,就曾深入探讨过民主教育的实质。而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

家庭教育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就要保护孩子的个性,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选择的权利。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书中《从细节处尊重》这一节,李老师从女儿接电话这个小事,让女儿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请尊重孩子应有的自由权利》这个章节里,对读初中后处在重重学习压力下的女儿是否留长发这一问题,也让女儿自主选择,这是一个开明家长对子女权利的尊重;《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就体现了一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他在文中说得好:“家长不但要充分尊重学校教育,尊重教师,更要教育孩子尊重教师!”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人建议的榜样。

以尊重培养尊重,说得多好啊!一个家长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实现民主,纵观我们在学校的教学行为,不也应该如此吗?建设和谐校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优雅、现代的校园,更重要的是师与师、生与生、师与生之间那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氛围。尊重孩子的心灵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5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他坚持每天利用午休,给学生读《红岩》《爱的教育》《凤凰琴》……,学生笔记本上写上小诗,李老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童心,使他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他的心弦。他常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针对像万同这样的顽童,李老师不是向他们“灌输”,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并且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还专门印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李老师还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万同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时好时坏的反复,更是考验老师的耐心。李老师把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在他的教育手记中写了将近五十页,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对怎样转化后进生的思索。也许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和谐。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6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李镇西观后感 篇7

李镇西老师的课是他自己的课, 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 是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和他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 他的课带有他鲜明的个性特色。[2]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 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 他没有把诗歌当作文章来分析, 而是充分地注重诵读, 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 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最后让学生朗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来拓宽视野,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的兴趣。

李镇西老师不是课堂结论的“惟一终结者”, 而是引导者。他把对学生朗读及回答的效果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体会、促进、提高;注重了合作学习, 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 形成了反思、批判和调整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走进课文的“钥匙”。整个教学过程虽然可以分为三步:品读、体悟、拓展, 但“品读”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并且三个步骤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

第一步:“品读”。

首先, 李老师通过简单介绍徐志摩的有关情况导入课文,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全文。但是学生还没读几句就被李老师打断了, 他的理由是学生朗读的语气与诗歌本身的风格不符, 于是介绍了徐志摩写作《再别康桥》的相关背景, 并朗读了徐志摩写的《我所知道的康桥》。李老师通过介绍和朗读感染学生, 提出要用温柔眷念的情感朗读《再别康桥》, 并在此基础上范读, 让学生感受他所理解的诗歌的风格和情感。

李老师自己范读后让学生又读了三遍, 抓住文本中的情感信息。第一遍, 要求学生齐读, 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第二遍,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朗读;第三遍,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好记录, 记录停顿、重音等。仔细分析李老师对学生三次朗读的不同要求, 会发现其实都是让学生通过品味和朗读走进文本, 为“体悟”打基础。

然后, 李老师先请一位学生朗读, 那个学生的音色很美, 抓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很富有感染力。李老师在肯定她的朗读的同时指出了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读音错误, 不留痕迹地完成字词正音的环节。李老师又让另一位学生朗读诗歌, 抓住她声音的低沉, 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 强调了诗歌所表达的依依不舍的感情。紧接着, 李老师又让前一位朗读的学生谈谈她朗读的时候的情感处理。这种无形之中的对比和品味是李老师从“品读”到“体悟”的转折点。

李老师在两位女生朗读完后本想请一位男生朗读诗歌, 让学生体会男女声朗读的不同之处, 但没有人举手, 李老师并没有“点兵点将”, 而是以开玩笑的口吻“点”自己以学生的身份朗读。综观整个教学过程,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都是学生自愿举手朗读和发言, 并把对学生朗读及回答的效果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体会、促进、提高;注重了合作学习, 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 形成了反思、批判和调整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李老师的课堂追求, 他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 把自己看作课堂教学的“引路人”, 带领学生寻找进入知识宝库的“钥匙”, 不愧被钱梦龙先生称赞为“一个心里真正装着学生的李镇西”。[3]

第二步:“体悟”。

李老师在教学中, 很强调从“品读”到“体悟”。“品读”是“体悟”的基础, “体悟”是“品读”的思索。《再别康桥》很美, 但这美是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体会到的, 而学生对朗读效果的把握, 又涉及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感悟。李老师以此切入, 让学生理解了全诗。所以“体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通过“品读”的形式完成的。

李老师让学生客观地评价他和两位女生的“朗读大赛”, 由此作为“体悟”的开端。然后让获得“朗读大赛冠军”的女生作朗诵指导, 引导全班学生一段一段地朗读《再别康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从“品读”到“体悟”的升华。

通过确定第一节中的“轻轻地”作基调;第二节中的“金”“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荡漾”等词句的朗读语气;第三节中的“油油的”的停顿;第四节中的“天上的虹”的朗读声调;第五节要通过“轻读—昂扬—豪迈”的语气变化朗读出明朗的风格;第六节中的要在轻读中体现出一种愁肠百转的感叹;第七节要怀着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慢读。时而模仿、时而点拨、时而范读、时而评价, 以“品读”的形式实现“体悟”,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体验和感悟诗歌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然后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再别康桥》的感觉, 说说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提出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结构形式非常相似;有的学生提出诗歌中出现的“金柳”、“夕阳”、“云彩”、“水草”等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组成意境;有的学生提出徐志摩写的诗歌感觉比较细腻;有的学生对“虹”、“清泉”、“揉碎”、“水草”、“放歌”等表达出来的情感提出疑问;李老师也指出“水”、“彩”、“娘”、“漾”、“摇”、“草”等字的押韵, 甚至“溯”和“歌”用徐志摩的家乡话也能读出押韵……

通过朗读、感受、提问、讨论、评价等形式, 李老师把“体悟”的过程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过程”中享受到思维的碰撞和感悟的乐趣, 自然而然地“体悟”出《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意境美、音韵美。

第三步:“拓展”。

李镇西老师在这堂课中的拓展是贯穿始终的。李老师通过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相关课外资源, 注重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品读”和“体悟”的过程中, 最终找到那把“钥匙”。

实际上李老师在“品读”过程中就朗读了徐志摩写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必要的背景铺垫;在“体悟”过程中李老师通过学生发言引出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 还联想到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让学生感受到徐志摩诗歌感情细腻的风格;联想到流沙河的《那就是一只蟋蟀》印证诗歌可以用作者的家乡话押韵;以及对比《沁园春·长沙》、《赞美》和《再别康桥》在朗读气势上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通过听、读并相互对比, 感受《再别康桥》的独特魅力。

最后又让学生朗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和诗歌展现的意境, 同时还联系其他类似的诗人, 拓宽学生的视野。

看完这个课例, 我进一步感受到“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感到要上好一堂诗歌鉴赏课, 除了自己的情感储备要充分以外, 还要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 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摘要: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 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 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通过诵读, 学生能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 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一起体验和领悟。

关键词:李镇西老师,《再别康桥》,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1—6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感悟李镇西: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 篇8

记得十几年前刚接触李镇西的文章时觉得有点好笑:李镇西这个名字起得怪怪的,和《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的镇关西名字差不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读李老师的文章,对李镇西的大名就变得习惯而逐渐亲近起来,继而产生了崇拜之情。近期拜读此书,作者给我指点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家庭社会生活中追求师生共同发展、享受教育幸福的迷津。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有在和作者一起品味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感受,一起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生成教育智慧、享受教育成功的快乐幸福。

如果想要体验教育的幸福,教师首先要做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朴实的话一直是李老师追崇的人生目标和为人之道。教育家魏书生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出来,读者读起来是享受,我相信他写书也是享受。把教学当作享受,同时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和感动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建立在爱心和民主的基础上,李老师首先创造的便是充满爱心和民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民主教育也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民主教育需要宽容,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和与众不同……书中有许多课堂教学实录、班级工作手记、师生交往事例、偶发事件处理的案例都融入了李老师爱心与民主教育的思想,让人回味无穷。

李镇西认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精彩,并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道路……教师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如果教师不想只做“教书匠”,而想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这样才能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就此,李老师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每天必须倚在床头至少看几十分钟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旅行都要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读书的地方。

刚工作那几年,充满激情而又年轻气盛的李老师面对学生的各种缺点也曾陷入教育的误区、遭受许多挫折,如在课堂上对不尊敬自己的学生进行无情的讽刺,骂得他脸红耳赤抬不起头来,自己还沾沾自喜;让违反纪律的学生不问缘由长时间罚站,直至这位病弱的女生失学还暗自庆幸,因为她不会再拖班级的后腿了;甚至当学生犯错误时攥紧拳头砸向学生,打得学生鲜血直流……作者的反思丝毫没有贬损自己的形象,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原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李镇西:这些情况也正是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也是使我们觉得很难处理甚至会使我们失去工作信心的原因。“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远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侯,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是成长的推进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从而不断生成教育智慧,也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在于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在李老师的眼里,教育永远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李镇西的回答是: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把教育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也就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走上领导岗位的李老师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坚守讲台,一直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直到现在,李老师依然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本书是作者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作者的教育观、学生观和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吁民主、科学、个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使广大读者折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作者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表述其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怀……。

李镇西观后感 篇9

不久前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上学期,我接下二年二班班主任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而学生也确实没有辜负我对他们的那份热情,课堂学习和交流非常积极,但我得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在看了李老师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后,对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灵感。李老师提供的班级管理方法很多,现在我管理班级不再手忙脚乱,工作也不感觉那么累了。

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是的,只有和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之处,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记录下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才能体现老师的真正价值!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读李镇西《李镇西和他的孩子们》 篇10

1.新学期报名哪天,检查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认真,因为那是学生们的劳动成果。新学期报名的时候和学生亲切交谈,可以从生活为主的交谈。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问:新的学期的开头,你有没有想过要改正哪些缺点呀?

召开班干部会,强调几点:第一,一定要用行动证明你们的服务意识,多留心班上的事情,要随时提醒自己:我与过去不一样了,现在是班干部。第二,每个同学想想自己有哪些缺点需要改正,那就在本学期开始尽可能改正。第三,要关心周围的每一个同学,特别要细心发现周围有哪些同学最需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分两类:一是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应该主动提供温暖;二是感到孤单的同学,我们要及时送上温馨。

可以鼓励学生,如果在一个月内拿完红旗,就带他们出去旅游。提出:你们决得李老师需要一些怎样的改进?

2.第一天上课,给同学们说:一个月没听到你们的声音了。3.教育理念VS教育权威

教育权威的两个因素:教师的职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4.学生吃面包被领导逮住了,叫他们到办公室吃,不算他们的迟到,一种仁爱主义。顿男生寝室:召开全体男生的会议,说出问题,大家形成一个共识,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问题后,适当提出同学们的优点,加以肯定。提出:放心寝室的措施。自己拟定措施。

5.对于上学期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决定为集体长期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过失。商量后决定负责更换教室里的饮水机。表扬开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来报名的学生。

6.女生召集在一起讲话:一是说话问题。二是关于时间抓不紧的问题。三是关于卫生,我现在看你们真的像看我的女儿一样。四是我希望女同学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女同学大都经不起打击。五是女同学之间要团结,要大度,大气。

7.家长会的发言:

一、关于奖学金的问题。

二、关于学校改制的问题。

三、关于自立。

四、关于手机问题。

五、关于社会实践活动。(31页)

8.自习课上,突然发现成绩很好的同学在讲话,把同学叫到外面说:你刚才在做什么,我非常生气,只是为了照顾你的自尊心,同时也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没有公开批评你,但我必须批评你。然后进行思想教育。

三八节,亲自带一束鲜花到教室,送给科任老师。并且要求同学们一起说:老师,节日快乐。

9.看到学生用随声听,立刻收了,说等毕业再还,过一天找学生谈话:昨天老师收了你的随声听,有什么想法?今天我就还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用了,今天还给你,是出于对你的信任。

找同学来谈心,问道:呵呵,先出一道智力测试题,看你能否答上来——李老师今天为什么要找你谈心?最后问:你觉得李老师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吗?

10.调整座位。让爱说话的学生自己先提出来,然后再分配。

11.学生和老师吵架后,主动找学生谈话,要求学生向老师道歉。并且在班上集体教育学生。如果学生仍不道歉的,必须得请家长来。

12.班上的清洁卫生没得满分,把做清洁的学生叫到面前说:“你们当然不是有意的,但毕竟是你们的失误而影响了集体的荣誉,都是你们平时的粗心和懒惰养成了习惯,因此才造成了今天的后果,反正规矩不能破,你们只好继续做下去,直到合格为止。”

13.因为和学生说好,如果拿到流动红旗就带他们出去春游,但是学生还差两面,怎么办呢,就和学生一起谈判,最后决定,原来准备定一天的时间改为半天,也算是对学生的小小处罚。14.作弊事件的处理:语文默写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在作弊,然后立刻没收,等同学们都交了本子后说:“刚才这位同学的作弊是不能容忍的错误,在上学期的无人监督考试的签名中,就有他。”下课后找他到办公室谈话,然后自己写心里话,并且处分他,还免去春游的资格。”

然后在班上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出来,一起帮组这个同学,要求学生写三个内容:

一、他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应该保持,二、有什么突出的缺点需要改正。

三、对李老师的的处理意见你有什么看法?然后再班上公开表扬学生的优点,突出集体对他的关心和谅解,私下谈缺点,最后让他心存感激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5.春天里,带孩子们到油菜地里学习,真正体会到了那种亲近自然的教学,孩子们非常的高兴。但得注意安全。

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家长为此都非常的感动。16.对于屡次犯错误的同学,一定要给以严重的处罚。再次组织学生外出的时候,坚决不让他们出去,即使其他学生一再反对,但也要心硬,因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

17.找学生谈话的时候,说:“先考你三道智力测试题,第一,李老师为什么很久没找你谈心了,第二,今天,李老师为什么要找你,第三,你说说李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你。”最后说到,不管你以后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也不管李老师如何严厉批评你,我都不会把你看作坏学生的。对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实时的送点小礼物作一鼓励,比如一支笔,一本书等。

学生提出,当老师在班上批评学生的时候,可以直接点名批评。

18.从学生的随笔可以看出,上个周学生认为作业太多,太累了,于是就给每个科任老师写一封信。(P90)学生感到特别的感动,觉得老师尊重他们。

19.课间的时候,可以拿起相机到教室转转,为学生们拍一些生活的照片。

当感觉班上没什么明确的进步的时候,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实行“自治周”。让学生自主管理,老师不参与。以此来激励学生们,让他们得到更大的进步。自治周对班干部的要求特别高,提醒班干部:

一、多提醒,二、多鼓励。每天进行总结。效果很好。特别又要提醒注意的是: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因为基本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关键是自制力的问题,一定不能失去信心。(P118)

20.对愚人节事件的处理。学生在愚人节哪天或许会戏弄同学或者老师,这个时候不要太生气,应该给学生们讲讲如何正确对待这类节日。(P127)

21.自治周后要立刻进行总结,可以先叫学生自己总结好的和不好的,然后叫班干部总结,然后是老师总结。(P133)

22.找个别学生谈话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有针对性,主要也表扬为主,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给以一定的鼓励,比如一支钢笔等,学生是相当高兴的,还有随时和家长沟通,当学生有进步或者知道学生家里有问题等。课间和学生扳手腕等,加深师生的关系。

23.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学生打架,几个同学围观但并没劝阻,把这些同学都叫到办公室,拍桌子大发雷霆,先批评围观的学生,再批评打架的学生,主要从集体的角度谈谈这件事的消极影响。要求学生写检讨,并且在班上当着同学们的面念检讨。最后,老师在班上要作一定的总结,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但是要在错误中不断的进步和改正,同学之间要学会宽容和谅解。

24.学生受伤了,立刻去看学生,并且可以叫班上的同学每人写一张纸条,一句祝福的话语,让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5.学生的随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班上的事情等,很好,但是老师一定要批阅。

26.学生为了集体荣誉而撒谎的时候,首先表扬学生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观,进而说明但是撒谎就是不对的。27.开家长会是时候,先说明我要讲的几个问题,大概时间是多长,简明扼要。家长会时,特别要强调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开家长学习班等。

28.月考后马上进行总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我再谈主要的问题,最后分别找不同类型的学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存在的原因。

29.真正的师德,是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爱你,爱学生,这是首要条件,并且我们要阅读大量的教学名著,非常精华。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30.师生之间应该体现一种民主,互相“妥协”,老师要大胆的承认自己的错误,体现一种真正的民主,要经常善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在哪方面还需要改进?要善于分别单独找学生谈话。

31.对学生集体迟到的事情,注意找适当的时间去惩罚他们,要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吧,并且该发火的时候一定要要严厉,然后再问学生的想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32.可以通过学生的一些随笔来教育学生,特别是在班会课上,用集体中的某些积极的因素去影响其他的学生。学会和家长多沟通,要善于关心家长。对于学生时间观念的养成,可以通过比如记录学生到教室共用了多少时间来静下来看书等进行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33.可以带学生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让他们去支柱一些贫困的学生等,很有意义。

34.关于学生恋爱的看法。

一、不是“早恋”,而是“早念”。过早的恋爱和过早的意念的区别。

二、不要把学生想得太坏。

三、掌握引导的主动权。

新课程理念下的李镇西语文教学 篇11

李镇西是我国当代充满爱心与激情的语文教育名家。 现在我们探究一下新课程理念下的李镇西语文教学,期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走进新课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育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追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李镇西在语文教育中正是始终以育人为指向。在他的文章中,经常提到陶行知的话语:“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提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一般使用“语文教育”,而不用“语文教学”这一概念。李镇西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用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他的这些思想无疑暗合了我们的新课程理念。

他在语文教育情境中努力实现育人的目标。他挤出时间给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灵魂。《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爱的教育》等名著都走进了他的课堂。在《我的从教之路(十八)——在冉·阿让的感召下》一文中,作者叙述了给学生读《悲惨世界》的故事,文中改名马德兰并当上市长的冉·阿让,当知道有个穷苦人被误当作他押送法庭审判时,自己展开了灵魂的搏斗,终于勇敢地站了出来。李镇西对此巧妙地展开论述来教育学生,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进行着善良与邪恶的斗争,我们要勇于向自己开战,让善良之我战胜邪恶之我。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办公桌上有一封信,里面是钱和悔过书,原来是班上的某个同学悄悄地向他承认,自己做过小偷,从现在起一定痛改前非并真诚感谢李老师用文学作品挽救了他。如果我们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话,我想语文的这种育人功能是不敢奢望的。

二、面向生活的语文课程建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应“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学生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学应用能力”。

在语文教育探索中,李镇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生活。去野外进行文学写生,到街头调查错别字的使用情况,深入农村、城建局、市长家,聚焦当今改革浪潮,关注报刊电台节目主持人的言语使用情况。李镇西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变‘应式语文’为‘生活语文’”的主张。后来又进一步深入地阐释了它的内涵。指出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话文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指语文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讲读生活化,寻求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语文训练生活化,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语文教育生活化,例如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便引导学生审视我们的星期天是如何过的,并认真思考怎样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指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用语文的好习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日常生活语文化,倡导日常生活就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运用,阅读是人生必需,日记随笔来表达心声,打电话会客争辩讨论看广告说明书等都是语文知识的自觉运用;班级生活语文化,自荐或讲演中选举班委,每堂语文课开始总有一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来评论班级生活,创办凌云文学社,编撰班级史册,在班级教育与班级建设中渗透语文教育因素;社会生活语文化,让学生“自居斗室,胸怀天下”,野外的写生,街头的调查,对时代热点的评论都积极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李镇西努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语文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进行课程建构。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开发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弘扬民主的语文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我们要赋予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对象以主体地位,必然以教学民主作为重要前提和基础。

李镇西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民主教育探索,写出了一系列论文与教育随笔专著,例如《语文民主教育漫谈》《教学民主——创新教育的前提》《民主、科学、个性——语文素质教育思考》等,展现了他寻求这一真义的努力和体悟。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民主观的体现,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前提。在《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对话》中,李镇西这样论述师生关系:“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在李镇西的课上,他的每个学生都能以舒展的心灵自由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争论也是常有的,师生表现出一种思想交锋的酣畅淋漓和精神交流的兴奋愉悦,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地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教学的民主正体现为还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发挥主体性,去进行个性化阅读与探究式阅读。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思考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就不会拘泥于公式化的写作思维,从而迸发出创作的激情。李镇西提出:“写作: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让灵魂到场,用生命写作。”对学生作文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只要真实健康,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新课程理念提醒我们:“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李镇西指导写作的思想实践正与此相吻合。

上一篇:课外活动的性质和特点下一篇:面试为何杳无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