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培训故事

2025-02-01

礼仪培训故事(共9篇)

礼仪培训故事 篇1

某局新任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席间端上一盘油炸田鸡,老局长用筷子点点说:“喂 ,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新局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些老田鸡,已退居二线,不当事了。”老局长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大变,连问:“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想开个玩笑,不料说漏了嘴,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顿觉尴尬万分。席上的友好气氛尽被破坏,幸亏秘书反应快,连忙接着说:“老局长,他说你已退居二线,吃田鸡不当什么事。”气氛才有点缓和。

评析:

表面看起来,是这位新局长没有注意老局长的心态想显示点幽默,结果因比喻用词不当而弄巧成拙,其实是新局长内心深处隐藏的某些想法,因过于得意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所以,无论从语言运用上,还是从个人思想、品质、性格上看,这位新局长都欠修养。

从谈话中的礼仪要求来说,应注意对方的心理忌讳,对心境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清代《治家格言》中就说:“莫对失意人谈得意事。”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篇2

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就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可以使用以下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teac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wrong?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I have a cold.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ly.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 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 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 I’m sorry to hear that.

(2) 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soon.

(3) Take care of yourself.

(4)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有空来坐坐。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没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是,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重要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确切的时间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地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 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 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3) 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3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老奶奶等红灯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当记者采访她时,老奶奶平静地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就是一个个细节,展现了文明的重要

从小养成好习惯

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举手之劳

有一天,我们高兴得上完体育课回教室,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谈论着体育课上的趣事。楼梯上有一张废纸,它躺在那里,没人去动它,它不知被踩了多少次,变得十分脏,整洁的校园仿佛被这张废纸给污染了,可没有人愿意弯下腰,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当然,我也看到了,刚想把它捡起来,可又转念一想:“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可都没有去捡,我何必多此一举呢?而且被人踩了那么多次,一定有很多细菌,多脏啊!”于是我便不予理睬继续向前走。

这时,我旁边的一个女生看到了这张纸,停了下来,我很奇怪。随后,她竟然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废纸捡了起来。“天哪,多么脏啊,难道她不怕脏吗?”我这样想着“她想干嘛啊?”只见那女生加快了步伐,走到了三楼楼梯旁的垃圾桶前将废纸扔掉了,她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我惊讶地看着她,问:“你为什么要把废纸捡起来呢?那么多人都没有捡,为什么你要捡,很不卫生的啊!”“呵呵,老师天天教导我们要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是举手之劳啊。”她微笑着对我解释。听到了这话我羞愧无比。

是啊,正如这位女同学所说,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是人人都应该做到的,文明礼仪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粗鲁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五里,还是无礼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男人,他想要去一座寺庙,于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走着走着,他越来越迷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他身边刚好有一个老伯伯走过,他一把挡在老伯伯前,大声吼道:“喂,老头儿!快告诉我xx寺庙在哪里!还有多远啊!”老伯伯望了望他,平静地说:“无礼(五里)。”于是那个男人往前走了五里,可是还看不到他想到的那座寺庙。这时候,他寻思着老伯伯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

小红学习乘电梯

有一天,小红妈妈对小红说:“你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点东西吧!”小红很高兴,因为可以顺便买点好吃的和一些课外书等。于是小红和爸爸来到商场,准备乘坐电梯上二层超市。上电梯时人很多,小红赶紧跑到前面冲上电梯,她爸爸着急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了安全要按顺序排队乘坐。”于是,小红回到爸爸身边,准备和爸爸按顺序上去。爸爸一边把小红拉到他的前边,一边接着对小红说:“乘坐电梯时不仅要按顺序,而且还要靠右站立,以便有急事的人在左侧顺利通过。”小红按照爸爸的要求,和爸爸一起顺利来到二层超市购物,买完东西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次购物小红不仅买到了她需要的东西,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知道了关于乘坐电梯的一些小常识,以后会按照有关要求乘坐电梯,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也希望同学们在乘坐电梯时按顺序靠右站立,人人争做文明小使者。

特殊的招聘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文明,从小事做起

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笃笃笃”的敲门声。是谁?爸爸?他还没回家呢!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啊,原来是妈妈!我赶紧喊道:“妈妈,快进来吧!”妈妈微笑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你想进来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入,会吓你一跳的!”“嘿,妈妈,我是小男子汉,我可不会被吓着的!”“看你急的,最主要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你说是不是?”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业吧!”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去看看妈妈吧!”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请进!”我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哎哟,吃不消,吃不消!”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好儿子,也知道敲门了?”我难为情地笑了。“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母子俩笑成了一团。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尊师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陆寅生曾经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多岁的陆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现在叫张乐平。”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您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您!

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胡奶奶扔垃圾

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到了楼梯口,我发现墙角有一袋垃圾,这时候楼上的胡奶奶正好走下来,一开始,她没有注意到墙角的垃圾,因为她的眼睛不太好,这时又迎面走来了一位叔叔,胡奶奶回头瞄了他一眼,这才发现了墙角的垃圾,于是转身走回到原地,捡起那袋垃圾,走到垃圾桶面前,“扑通”扔了进去。这袋垃圾回到了应该属于它的地方,胡奶奶也悄然离去。看着胡奶奶离去的身影,我的心里十分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去捡那袋垃圾呢?

虽然这是一桩不起眼的小事情,但她却是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

让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妈妈12路去爱特购物。上车的人真多,我和妈妈上车后赶紧找了两个座位坐了下来,很快车上就没座位了。不一会儿,汽车开到了电影院站头。这时,上来一个大约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步履蹒跚地上了车,不等老奶奶站稳,车子又启动了,差点把那位老奶奶给摔倒了,大家都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而我呢,坐在一旁想:如果我把座位让给她,那我自己离到站还那么远……我真是又想让座,又不想让座。这时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你是一名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讲礼仪,要乐于助人。”我想了想,就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就在我准备让座的时候,忽然有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站起来了,她声音甜甜地对那位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我的座位吧!”“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老奶奶感激地夸奖这位小女孩。

望着这位大眼睛、圆脸蛋的小女孩,我忽然有一阵愧疚感:我最初为什么犹犹豫豫,不想让座呢?小女孩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永远难以忘记。

“会”说话

大作家夏衍老人临终前感到身体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极其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

公共汽车上,一中年妇女提着鱼上车,蹭脏了中学生小刚的新衣服。中年妇女:“衣服脏了没关系,回家洗洗就行了。”

小刚笑了:“阿姨,我该说的话都让您说了。我只有说‘对不起了!’”众人向小刚投来赞许的目光,中年妇女被这幽默的批评羞红了脸。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真正的强者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里干活。突然间,下起大雨来,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把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到一边将雨披撑开,挡在了风雨中飘摇的一朵娇弱的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多么有力,或者多么有钱,最重要的在于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让座的故事

有一个青年男士抱着孩子上了公共汽车,没人给让座,一位老先生不落忍站起来给这个男青年让座,慌忙之中男青年踩了老者的脚,痛得老者哎呀直叫,男青年一屁股坐下,一句话都没说。乘客中一位中年人看不过去了,指责男青年不懂礼貌,男青年理直气壮地回答:“给抱小孩让座是应该的。”乘客对这个不懂礼貌的年轻人纷纷指责,老先生岁数这么大,给你让座,你踩了人家脚既不道歉,又不说声谢谢,怎么能这样呢!男青年不服气,大声与众人争吵,让座的老先生出面劝架,让双方都少说两句,为这件事争吵没有意思。这位老先生年岁大,却为抱小孩的年轻人让座,脚又被踩,应该说老者有理,但老者是得理让人,品质可贵,值得提倡。

环保的故事

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去上班,一路上孩子又哭又闹。这时,女人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清扫道路,便顺手把孩子擦鼻涕的纸团扔在了地上。老人默默地把纸团捡了起来,一声不吭。如此反复几次,女人以为老人是一个清洁工,便对孩子说:“你要是再哭闹,以后长大了就会像他一样。”孩子依然哭闹,全然不理会妈妈说的话。

这时,一个和她同一公司的员工走到老人身旁,恭恭敬敬的问道:“您认为上次的那个环保项目该怎么做?”女人很奇怪,一个清洁工怎么会受到那么大的尊敬,于是便问那个员工。但,员工的回答,差点没把她吓死,员工说:“他怎么是清洁工?他可是我们公司的总经理呀!”

话音刚落,老人终于开口:“我们公司应该人人都环保,像不环保的人,就该辞退!比如说这个女职员!”女人吓得脸色惨白,一屁股跌坐在了地上,忙说:“经理,不要辞退我,我一定会成为最环保的人!”经理心软,终究没有辞退她,而女人从此以后也确实成为了最环保的人。不久,她就申请当了义工。

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学礼,无以立.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是成功的基石.礼仪是素养的体现.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好言好语暖人心.微笑是最完善的礼仪.倾听可以使说话者感到被尊重.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感的表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命因你而美丽,世界因我而精彩,村庄因文明而美好!

天空是广阔的,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村庄美丽,从我做起,闪光的青春,从文明起步。

拥有一颗豁达开朗文明之心,能使平凡黯然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心诚气温,气和辞婉,必能动人。

吃饭礼仪小故事 篇4

一、目光与人品

有位企业经理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销售公司经理共进午餐。每当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走到我们桌子旁边,他总是目送她走出餐厅。我对此感到很气愤,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里暗想,在他看来,女服务员的两条腿比我要对他讲的话更重要。他并没有听我讲话,他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

评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尊重是礼仪的原则。这位销售经理的目光,不仅表现了对他的合作伙伴的不尊重,而且表现了发自其心灵深处的卑下庸俗:他把漂亮异性看的比工作、事业更重,他根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

每个公务人员都应有纯净高尚的心灵,唯此,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好感和尊重,才能为良好的合作奠定基础。

二、老太太与“配偶”

有位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时问一位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回答不上来。旁边有人解释说:“他是问您有老伴吗?”老太太这才恍然大悟。

评析:

要得到最佳的沟通传播效果,必须顾及对方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对方的文化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使用恰当的称呼、词句。如果连对方都听不懂,就更谈不上对方的理解了。

三、仅仅因为一口痰吗?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这个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不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价格压的很低。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他断定,今后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天色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走着走着,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约瑟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

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范厂长觉得头“轰”的一声,像要炸了。

评析:

人常说,大智不拘小节。但别人可以这样看你,你自己却不能这样原谅自己,尤其是在社交活动中。因为有些小节,恰恰暴露出你礼仪修养上的差距。而又恰是对方所重视的,这就形成了影响合作的大障碍。医疗机械的生产,对环境和员工的卫生习惯要求很高,约瑟的“苛求”并不过分,完全是对企业和产品负责,对公众负责的表现。这也表现了他的科学管理及文明修养的水准。对比之下,范厂长的水平就差了,尽管范厂长有谈判的才能,但文明水准相差太大,又怎能实现和谐的长远合作呢?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言谈举止中的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四、老田鸡“退二线”

某局新任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席间端上一盘油炸田鸡,老局长用筷子点点说:“喂,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新局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些老田鸡,已退居二线,不当事了。”老局长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大变,连问:“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想开个玩笑,不料说漏了嘴,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顿觉尴尬万分。席上的友好气氛尽被破坏,幸亏秘书反应快,连忙接着说:“老局长,他说你已退居二线,吃田鸡不当什么事。”气氛才有点缓和。

评析:

表面看起来,是这位新局长没有注意老局长的心态想显示点幽默,结果因比喻用词不当而弄巧成拙,其实是新局长内心深处隐藏的某些想法,因过于得意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所以,无论从语言运用上,还是从个人思想、品质、性格上看,这位新局长都欠修养。

从谈话中的礼仪要求来说,应注意对方的心理忌讳,对心境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清代《治家格言》中就说:“莫对失意人谈得意事。”

五、这里没师傅,只有大夫

某高校一位大学生,用手捂着自己的左下腹跑到医务室,对坐诊的大夫说:“师傅,我肚子疼。”坐诊的医生说:“这里只有大夫,没有师傅。找师傅请到学生食堂。”学生的脸红到了耳根。

评析:

对于文化人称呼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减少尴尬,这样既体现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当然,作为大夫也应该注意服务态度,讲究礼仪修养。对顾客不当的语言应予以宽容,批评对方要采用委婉的语气。

六、电话里的女高音

某杂技团计划于下月赴美国演出,该团团长刘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请示,于是他拨通了文化局局长办公室的电话。

可是电话响了足足有半分多钟时间,不见有人接听。刘明正纳闷着,突然电话那端传来一个不耐烦的女高音:“什么事啊?”刘明一愣,以为自己拨错了电话:“请问是文化局吗?”“废话,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儿打的电话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团的,请问王局长在吗?”“你是谁啊?”对方没好气地盘问。刘明心里直犯嘀咕:“我叫刘明,是杂技团的团长。”

“刘明?你跟我们局长什么关系?”

“关系?”刘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和王局长没有私人关系,我只想请示一下我们团出国演出的事。”“出国演出?王局长不在,你改天再来电话吧。”没等刘明再说什么,对方就“啪”地挂断了电话。

刘明感觉像是被人戏弄了一番,拿着电话半天没回过神来。

评析:

在上述事例中,文化局的那位女同志在接听电话时态度懒散,语气生硬、粗鲁,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这不仅影响到公务的正常办理,而且极大损害了国家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七、参观

南方某市五年前与国外的一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值五周年之际,该市被邀请前去参观。为了此次出国参观能顺利进行,该市指派一位副市长专门负责组织这项参观活动。

这位副市长很有经验。他首先提出参观人员名单,并对全体参观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参观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对全体参观者进行了分工,把领队、接洽、翻译、食宿、安全等工作落实到个人,同时也把提问、记录、录音、拍照等任务分配到人。

最后,他还请礼仪专家给全体团员讲授出国参观的礼仪规范,对团员的着装、交际应酬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

该团出国参观结束后,外国朋友对团员在参观时的表现十分赞赏。

评析:

所谓参观,指的是有计划、有准备地对特定的项目所进行的实地观察。这位副市长把这次参观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尤其在礼仪方面的培训和要求做得更加具体,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好评,体现我国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八、请向国徽敬礼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一名黑人少校和一名白人士兵在路上相遇,士兵见对方是黑人,就没有敬礼。当他掠身而过,忽然听到背后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请等一下。”黑人对他说:“士兵,你刚才拒绝向我敬礼,我并不介意。但你必须明白,我是美国总统任命的陆军少校,这顶军帽上的国徽代表着美国的光荣和伟大。你可以看低我,但必须尊敬它。现在我把帽子摘下来,请你向国徽敬礼。”士兵终于向行了礼。这位黑人就是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将军的本杰明·戴维斯。

九、如此吃相

在与自己的同事一道外出参加一次宴会时,财政局干事姜克美因为举止有失检点,从而招致了大家的非议。

姜克美当时在宴会上为了吃得畅快,在开始用餐之后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减轻自己身上的“负担”。他先是松开自己的领带,接下来又解开领扣、松开腰带、卷起袖管,到了最后,竟然又悄悄地脱去自己的鞋子。尤其令人感到不快的是,姜克美在吃东西时,总爱有意无意地咂巴其滋味,吃得訇然做响,并且其响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过一浪”。

姜克美在宴会上的此番作为,不仅令他身边的人瞠目结舌,而且也叫他的同事们无地自容。大家就此纷纷指责姜克美:丢了自己的人,丢了单位的人,也丢了大家的人。

十、拜访

张林是市外办的一名干事,有一次,领导让他负责与来本市参观访问的某国代表团进行联络。为了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张林决定专程前去对方下榻的饭店拜访对方。

为了避免出现得仓促,他先用电话与对方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并且告之自己将停留的时间长度。随后,他对自己的仪容、仪表进行了修饰,并准备了一些本市的风光明信片作为礼物。

届时,张林如约而至,进门后,他主动向对方问好并与对方握手为礼,随后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并双手递上自己的名片与礼品。简单寒暄后,他便直奔主题,表明自己的来意,详谈完后便握手告辞。

学习故事培训感想 篇5

“学习故事”是一种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它展现了幼儿每个学习过程中的惊喜时刻。为了提高吉林市幼儿园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习故事”活动这一能让师幼共同成长平台的作用,近日,吉林市幼儿园特邀吉林市教育学院叶波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学习故事”撰写培训活动。

培训前,幼儿园利用QQ群向老师们推送很多精心挑选的关于“学习故事”的理论文章和案例,让老师们提前对“学习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培训中叶波老师结合“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从新西兰课程背景、评价体系、学习故事的具体操作实施方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中深入认识“学习故事”中基于儿童的“观察—识别—回应”的实施价值,在讨论中学习“学习故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识别、回应及书写要点。

读故事·赏故事·讲故事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练习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笔记。

3.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多元理解感悟童话揭示的道理。激发阅读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利用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批注笔记,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故事,知故事

1.谈话揭题。(略)

2.整体感知故事。

(1)开火车接读故事,着重指导读通、读顺、读正确。

①随文识记“伐”的字形、词义,“融”的字音、字形(利用汉字溯源法■,讲解左边是鬲(lì),古代一种烹饪器,与鼎相似),书写。(请一生到黑板上写,教师讲评,指导观察融的笔画,范写,全班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②发现有读不好儿化音时,相机指导“鸟儿”“哪儿”“细条条儿”“一会儿”等词语的读法。

(2)掌握故事大意。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先让学生练习用自己话进行概括,然后出示填空题,辅助不会的学生再次进行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摇)。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她着急地找呀找,问过了( )、( )和( ),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3)厘清故事角色、文本重点。

师: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小鸟、大树、树根、门、小姑娘)她们进行了几次对话?(4次)请用波浪线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直线画出大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设计意图:用开火车接读故事、发言,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再巧设填空题,抓住故事角色,引导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整体,而生字教学重视抓重点,抓难点,侧重进行个别笔画的指导,体现了该年级识字教学的特点。】

板块二:赏故事,悟主题

过渡:通过画画、读读,谁能发现这个童话故事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以什么为主?(对话)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地读书。

1. 运用引读,感悟“天天”的涵义。

师:春天来了,鸟儿站在树枝上——生接读:天天给树唱歌。树呢——生接读:天天听着鸟儿唱。

(“夏天、秋天、冬天”的引读略)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大树和鸟儿天天在一起度过,此时此刻,你眼前浮现的是哪个词,请把它写下来。(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快乐、和睦、令人羡慕、相依相守……)

指导朗读:要求把这对好朋友的快乐、相依相守读出来。

【设计意图:运用引读唤起学生心中潜在的“情场”,从而进入角色,形象地感受文章所描述的“最美好”的时光。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概括文本相关内容,这是在指导学生学习作批注,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文字的运用。】

2. 体验“离别”的情愫。

师:一个天天唱,一个日日听。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远的地方去。此时此刻,你眼前浮现的又是哪个词,请再把它写下来。(依依不舍、伤心、难过、无奈、痛苦、难舍难分、充满期待、相信承诺……)

(指导男女生分角色读略)

3. 感悟“寻找”的心情。

师:春天又来了,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融化的时候,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寻找的过程中小鸟的心情有变化吗?把你从每组对话中感受到的心情变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写在对话的旁边。

【设计意图: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的阶段,因此,更应关注学生课堂阅读表现,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思考,学习使用圈、批、注等方式,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困惑,表达自己的共鸣与感想,以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

(1)指导三组对话的角色朗读,通过指名读——师生评议——想象小鸟寻找过程中的心情——配合读的方法重点指导小鸟的问话,体会小鸟的情感。

(2)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师:读着读着,我们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苦苦找寻好朋友的鸟儿,你一路追随着树的行踪,一路打探着树的行踪。一路上,你心里怎么想?你想怎么呼唤大树的?请简要地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3)师生齐读课文,再体会小鸟的情感。

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读第五至第十四自然段,把你体会到的小鸟的心情变化读出来。请三个同学当树根、大门、小姑娘,其他同学读小鸟的话,我读旁白。

【设计意图:挖掘情节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一方面可以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体悟“眼神”的内涵。

师:(出示课文插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了朋友,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

师: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5. 穿透“看”背后的目光。

师: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鸟和树》来命题,而要用《去年的树》作题目?被称作日本的安徒生的新美南吉先生难道不明白题目大多是文章的高度精华所在,是整篇文章的高度总结吗?

师:看着课题,读着《去年的树》,你们又能看到什么?(指名说)

师: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去年的树)

师: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去年的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验小鸟的内在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是理解,更是在运用。紧扣“看”字,探究题目的内涵,引发更多的思考,体现了新课标“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

板块三:讲故事,明写法

1. 扩写故事。

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把新美南吉略去的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的心理描写补充出来,以接龙的方式,合作着把故事讲出来。

2. 推荐经典:阅读新美南吉的代表作品《毛毯和钵之子》《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等书。

【设计意图:从童话特征出发,再回到童话本身,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扩写故事,并以接龙方式合作着讲出来,既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推荐经典,旨在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儿童阅读的发展。】

礼仪小故事 篇7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礼仪小故事:粗鲁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身边的礼仪小故事

“语言美,春风化雨润心田”。说话文明,举止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说,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体贴的眼神,是显得那么得微不足道,可是却意义深远!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果然不错!平时,我们遇见老师,主动说一声“老师好”,这么一句普通而又简洁的话,足以让他把你铭记在心,让他有了一天的好心情。同样在与别人相处中,我们得“善于宽容”、“善于安慰”、“善于体贴和关心”他人。

礼仪故事33 篇8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谈判结束后的鸡尾酒会上,一位日本谈判代表端着一杯鸡尾酒和美国谈判代表在随意闲谈着,日本人老喜欢贴近着跟美国人说话,所以身体不自觉地向着美国人移去,而美国人却不喜欢人家靠着他说话,于是也就不自觉地往后退,就这样一个往前移,一个往后退,结果就变成了日本人追着美国人在大厅里转圈子。这个故事尽管有点夸张,但是说明谈话的距离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谈话距离。

说话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当然必须注意说话的内容,其次也必须注意说话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这样在说话时必须注意保持与对话者的距离。说话时与人保持适当距离也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说话,另外还存在一个怎样才更合乎礼貌的问题。

从礼仪上说,说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然而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因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合。这样做,既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时。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安车蒲轮

汉武帝的安车蒲轮也是尊师的代名词。汉武帝刘彻年幼时读枚乘的赋时,赞不绝口,对其人也心向往之。即位后,他立即派人,用“安车蒲轮”(用芳香的蒲叶包着车轮的可以安然乘坐的车),也即用当时最为隆重的方式,把枚乘接到皇宫里做自己的老师。

张释之敬老

张释之是西汉法律学家,法官。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东人。生卒年不详。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以赀选为骑郎,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景帝立,出任淮南相。张释之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是有重要贡献的。

有一信奉黄老的道家老者来到了张释之的府衙门前,这位老者姓王,人们尊称他为王生。王生老人见到张释之后,当着众人对他说道:“你给我把鞋和袜子脱下来。” 张释之没有犹豫,蹲下身子给他脱掉了鞋和袜子。过了一会儿,王生老人又对张释之说道,“你再给我把袜子和鞋穿上。” 张释之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又异常平静地当着众人给他穿好了袜子和鞋。王生老人看了看张释之,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所有看到这景象的人都很生气,很多人当场就指责他这是在戏弄朝廷命官,直到王生站起来走了,指责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在纷纷指责这位“为老不尊,老不知耻”的王生老人。

故事背后有故事 篇9

认真翻阅过本书的读者,当不难发现,题目中的所谓“故事”,虽对本书至关重要,但它们本身只在每个章节的开头占据了很小一部分篇幅。沈艾娣虽也常用简短但犀利的段落去简要分析这些故事所反映出的深层次意义,但主要篇幅却贡献给了与这些故事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真实事件。而且,沈艾娣并未局限于简单的考据,甚至没有对这些故事所发生的村庄及其历史进行全景式深描。相反,她以若干故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晋中天主教在明末清初、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之后、义和团运动前后、二十世纪上半叶、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段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可以说,在沈艾娣笔下,每个关于天主教的“故事”都是一个晶核,而这些故事的发生地洞儿沟村,则将“故事”与“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串联为一条锁链。随着沈艾娣的叙述,这条由晶核构成的锁链被缓缓放入了饱含信息的历史溶液之中。于是,丰富、庞杂但又高度关联的事件与语境,就在叙述的延展之间,凝结为一串致密、清晰而又丰硕的结晶。通过这些结晶,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天主教在晋中的发展过程,即是一系列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发展变化的复杂结果,又是这些因素和变化的映射。

承载所有故事的洞儿沟,虽然只是位于晋中平原与吕梁山区交界处一隅的偏僻小村,但天主教会的存在,却将这小村的历史与国家和世界的历史紧密联结起来。

在沈艾娣记录下的第一个故事背后,关于村庄祖先的传说虽然晦暗不清,却很可能与晋商在明清之际遍布全国的贸易网络不无干系。正是依靠这些网络,位于内陆省份山西腹地的一些村落,得以和包括首都北京及东南沿海在内的全国各地联结起来;随着晋商将天主教随着银子一起带回家乡,这些村庄早在传教士造访之前,就已在某种程度和万里之外的南欧建立起了联系。

在第二个故事中,传教士终于现身亮相。然而,在帝国的强大压力之下,他们为了生存自保,却必须依靠乡绅型教徒的资助和庇护,甚至必须为此在教规上进行妥协。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必须努力适应中国人的文化与习俗;而帝国高层与地方之间的罅隙,又给天主教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而随着千里之外的帝国大门被坚船利炮所叩开,传教士和教徒间同舟共济的关系也走到了终点。

在第三个故事中,不平等条约已将中华帝国拖入了由西方制定游戏规则的近代历史,也改变了传教士与官府的关系。拥有外国资金与司法豁免权撑腰的传教士,终于积攒了足够底气,不再让教义向习俗妥协。教会投资带动了洞儿沟的繁荣,主教赢得了村民的拥戴,但他的强势作风,却使那些深受民族自觉时期意大利南部新兴宗教观点影响的神父们强烈不满。而主教的头号宿敌,竟是一位曾在那不勒斯接受神学教育的中国神父。这位今天已被塑为爱国主义标杆的神父,当年没有去寻求中国官府的帮助;相反,他只身前往罗马“上访”,最终迫使主教黯然离职。

传教士拒绝让信仰向习俗妥协,使天主教社区与其他中国人逐渐隔离开来。这种隔阂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达到顶峰,也引出了第四个故事。随着义和团运动被镇压,新的不平等条约与赔款,又给天主教社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可是,这种繁荣却建立在非天主教社区凋敝的基础之上,它进一步将天主教社区从它所根植的中国社会中孤立开来。

在第五个故事中,意大利统一、墨索里尼上台和法西斯扩张所带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感染了身居中国腹地的意大利传教士;而欧洲列强之间的龃龉,也投射到了不同国籍的传教士身上,意大利传教士就与法国和荷兰传教士之间矛盾重重。同时,帝制覆亡与国民革命也塑造着中国神父的民族主义情绪,天主教社区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裂痕与冲突,终于逐渐浮出水面。当侵略者到来的时候,一些传教士选择与日本人合作,而另一些则与国民政府并肩抗争。

中国神父希望自行掌管教会的愿望,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上世纪中叶成为现实。人民共和国勒令所有外国传教士离开,但整个天主教社区不久也在风雨飘摇中难以立足。沈艾娣记录下的最后一个故事,就是后来者许是为了减少痛苦而对那段往事的浪漫复读。但在故事之外,历史却很少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对弱者显出怜悯,也从未像故事那样在最具喜感的地方戛然而止。幸存者所经历过的苦难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妥协,像是结痂的伤口,让人不忍触碰。

最后,在随着全中国一起走向新时代的洞儿沟,天主教社区苏醒起来,并一如既往地见证并经历着社区内外各股力量的碰撞与互动。在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中,这个社区的年轻一代,又像他们传说中的始祖那样,正在将这个晋中小村与那个遍及全球的信仰网络重新联结起来。

可见,洞儿沟虽然贫穷而偏僻,但作为天主教徒聚居形成的村庄,这个位于晋中平原边缘的聚落,其发展历程从一开始起就不单纯只受本土国家与本地社会的影响。皈依天主教的晋商,不仅与本地官府联系密切,他们的子孙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通过参与科举而与帝国的正式权力结构勾连互动,而他们在京城与沿海商埠的人际网络,不仅带来了天主教,还带回了传教士。

传教士们深受自己成长的西方社会环境影响,他们远渡重洋又深入内陆,在建设宗教机构、提供宗教服务和传播宗教信仰的同时,既要与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在内的中国正式制度互动,又要协调天主教社区内部以及天主教社区与周边其他社区的关系。而在这些传教士身后,天主教会和它的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既包括教会看待礼仪之争的态度,又包括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起伏,还包括作为天主教会腹地的意大利所发生的种种社会变革。

在传教士与天主教徒之间,中国神职人员对于塑造天主教发展历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在天主教会的腹地接受训练,也深为意大利南部的新兴宗教思想所影响;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则由传教士在中国培养,也忠实地继承着传教士的衣钵。而随着时代发展,还有一些人在教会之外又受到席卷全国的现代化浪潮影响,他们立志让中国人掌管中国的教会,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展有限。

而天主教社区所在的中国社会,也始终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帝制在到达极顶后走向衰亡,又在崩溃前造成了疯狂的混乱。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残暴的侵略者又不期而至。最后,人民政权带来了社会革命,它以将传教士驱逐出境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切割了中国天主教社区与西方的联系。但风浪过后,一切又似乎回归到了最初的原点。

洞儿沟的历史、晋中天主教的历史,既是上述不同力量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又反映着其中每种力量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改变了它们自己,也改变了晋中一个遥远山村的天主教社区。它们创造了历史,又在历史进程中被其他参与共同创造历史的力量所影响和改变。而洞儿沟的天主教社区,不仅见证过历史、创造过历史,更用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经历,记录和保存了历史。

沈艾娣的高明之处,在于她选择了一个大有深度的小切口。她以一个村庄的历史和“故事”作为学术求索的出发点,却没有让这个村庄和这些故事限制住自己的视野和思绪。所以,这本《传教士之诅与一个中国天主教村庄的其他故事》虽然内容异常丰富,线索却十分清晰;叙事虽然跨越了三百年,但又取舍得当、详略分明。看来,微观史要想写得荡气回肠,作者得首先做到胸中有丘壑。

沈艾娣曾提到过对故事的喜爱,这当然是本书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此之外,如果没有她多年来对于中国复杂现代化进程的持续研究和深入思考,此书便远远不会如此好看和耐看。

上一篇:城乡客运一体化下一篇: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