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2024-08-15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篇1

通过认真钻研设计周密的教学环节和绘制美观实用的教学范画,以及课堂上与学生密切协调的合作,这节课上得很成功。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1.教态自然、语言简练,教学充满激情,课堂的导言和结束语设计的巧妙自如。

2.教学环节设计的清楚而巧妙,衔接自然。

3.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的突破方面做得很好。通过观看视频“三原色”flash巩固三原色红、黄、蓝知识;欣赏图片、联系生活充分感受红色给人热烈、欢快、温暖的感觉。再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比较不同画面在构图、用色上的不同,学会用三种以上红色来创作的方法。学生作业时鼓励学生用红色的砂画纸完成练习,同时提醒学生大红色不能用,因为色彩显现不出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作业效果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的思路开拓,不仅画出了水果、汽车等常见红色物体,还画出了飞船、布偶等被忽略的事物。

4.评价作业时不仅让学生根据作业构图、色彩等进行评价,教师还针对某位同学以往的表现提出表扬,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教学难度比较大,教学时间不充足,所以在语言设计和过渡方面不够精美,在以后教学上要多加改善。另外在感受色彩的运用时如果尝试让学生自己拿实物欣赏也许效果会更好。

总之,又锻炼就会有成长和进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锻炼自己,不断总结,扬长补短,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篇2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三年级 (上册) 中《红色的画》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中的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内容, 学生通过这两课的学习, 认识三原色, 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特有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三原色, 通过欣赏各种具有民间喜庆特色的物品及以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 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利用计算机绘画软件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表达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发现、欣赏, 进一步理解红色含义。

结合音乐进一步感受色彩的更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及合作、观察能力。

●●学生分析

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正面接触色彩, 不能把它上成单纯的色彩课, 要使学生开始从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 到有意识地运用色彩, 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 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色彩画的积极性。

通过和信息技术老师交流, 我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附件中的画图工具以及金山画王等软件已经能够较好地把握。我相信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景驱动策略 (《开门红》录像启动学生直观感受) ;

多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音乐、视频及小游戏等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的协调参与) ;

寓教于乐策略 (多项选择的网站小游戏激发兴趣, 攻克难点) ;

多种活动方式策略 (上机动手操作、自主浏览、思考等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优势) 。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网络教室、专题网站 (如图1所示)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铺垫——网站浏览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欣赏红色、更系统地理解红色, 我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上了一节预习课, 让学生自主浏览专题学习网站 (教师和学生收集与红色有关的作品, 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栏)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红色的印象和感觉; (2) 说说红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网站资源, 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2.引入新课——直观认知

教师简单总结课前学生浏览《红色的画》专题网站的情况;用PPT同时展示黑白、彩色视频 (如图2所示) 。

提问:“这首歌叫《开门红》, 哪段让你感受到喜气洋洋的气氛?你觉得是什么色彩强调了这种感觉?课前同学们对我们专题网站进行了浏览, 请大家再用词语总结你对红色的印象。”

学生欣赏、感受并解答问题。教师总结, 板书关键词:吉祥、喜庆、热烈。PPT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 我运用“会声会影”把彩色的《开门红》视频转成黑白视频, 利用视觉反差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在对比中直观感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色彩与生活的关系, 明确学习色彩知识的必要性。

3.讲授新知——分层探究

(1) 三原色概念 (通过Flash动画了解什么是三原色, 如图3所示) 。

(2) 如何理解“红色的画”的概念? (在课件中判别对错)

★红色的画就是用红颜色画的画!

★红色的画是以红颜色为主色调画的画! (课件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找出红色家族的其他成员。

(3) 计算机游戏:同学们可以打开网站中的小游戏, 用画图板中给的颜色, 尝试完成一张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画 (如图4所示)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层探究、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了解红色的特性和不同种类的红色, 解决画面红颜色与其他颜色的比例问题。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学习方式,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音乐感悟——调动多种感官

(1) 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好日子、蓝色多瑙河、二泉映月) 和图片 (如图5所示) :听一听, 想一想, 找一找, 哪段音乐情境与画面色彩所表现的感觉相似?

学生通过听、看、感受、讨论, 感悟音乐和色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用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和画面, 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寻找色彩, 在画面色彩中感受音乐的旋律。

5.启发、扩展——欣赏作品

学生欣赏小朋友笔下的红色的画, 讨论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用大量的精彩图片, 扩充学生知识面, 加大信息量。注意画的选材和方法的运用。

6.自主表现——分层作业

基本要求:能以红色系列的颜色为主画一幅画。

较高要求:能运用红色系列的颜色画一幅体现自己心情的画。

表现内容上:绘画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物象, 也可以表现喜庆欢快的场面。

表现方法上:既可以选择以红色为主的色块去表现, 也可以结合勾线的方法去表现。

表现形式上: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现, 如水粉、蜡笔、水彩以及综合形式等。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 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作业, 引发学生发散思维, 激励学生大胆创作。

7.展示评价——自评互评

(1) 师生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通过点评, 展示优秀的作业供学生学习, 同时也找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

(2) 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格 (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开拓思路, 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 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基本标志。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 感受创作的喜悦。

8.拓展延伸——奥运视频

奥运刚刚在北京落幕, 每个中国人火热激动的心还没平静, 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个视频 (播放奥运视频) 。

结束语:“中国红”在这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待,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真诚向往。红色, 是我们最崇尚的颜色, 舞动的红绸、飞舞的巨龙, 用红色舞动奥运、舞动中国。同学们, 让我们携手走进红红火火的2008北京奥运年。

设计意图:结合2008奥运年,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先是为了区里的展示课而备的, 我是通过以下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如图7所示) 。

我把参加NOC比赛时设计的教学环节照搬过来, 没想到被把关的专家全盘否定了, 专家指出: (1) 课堂环节太多且杂乱; (2) 计算机操作没有实际意义。

我反复思考:的确,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 想包容那么多东西实在是不可能, 如何把环节进行删减、整理、归拢,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怎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呢?难道播播图片、放放音乐就是整合?课堂上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几下, 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放弃计算机操作这个环节我又心有不甘。后来, 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这个环节中运用Flash制作小游戏的兴趣极高。通过这个环节我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及对哪些知识点把握不够。既然一定要保留这个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让它不流于形式呢?突如其来的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网页!我可以建立一个专题网页,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知道的都放上去, 还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这些设计只有在计算机教室里才能实现, 而我校的数字化教学早已自成体系, 真是天时地利, 至于人和, 就靠我创造机会了。

首先, 我发动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红色有关的文字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其寻找的成果;再和学生一起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挑选出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图片和文字;然后由教师收集、分类、整理这些资料, 运用Adobe photoshop对一些图片进行处理, 还运用了PowerPoint制作了美术专题学习网页《红色的魅力》,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这个平台, 欣赏多幅以红色为主的摄影和绘画作品, 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红色为主的物象和场面,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的欲望;通过欣赏画面中表示吉祥、喜庆的红颜色, 感受红色带给人们的热烈的、欢快的、充满激情的美感;并通过对比, 认识不同深浅红色系列的颜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沉醉其中;其后再运用了Flash制作了小游戏。学生根据自主浏览网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附件画图、金山画王软件等绘画软件, 在计算机上进行初次尝试《红色的画》的创作 (以上环节学生在计算机教室自主探究学习完成) 。

有人问, “为了这样一堂课, 这样大费周章值得吗?”我可以肯定地说, 值得!正因为我大费周章的制作专题网页, 才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也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不仅在课堂, 也在课外;正因为我大费周章地制作专题网页,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而且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流于形式, 而是落到实处, 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让学生受益。

但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的, 美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比如我的这节课, 在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不太合适用计算机, 如何调配其他的红色?用什么颜色加调?两种颜料的调配比重各是多少?水分如何把握?我认为这些是计算机无法做到的, 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理解, 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作业阶段, 我还采用了传统的绘画形式, 让学生拿起画笔、颜料 (水彩、水粉、蜡笔水彩、油画棒等) , 提供多种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白纸、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多方面绘画手段的尝试。事实证明, 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确实出现了我预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实践操作的环节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级美术《红色的画》教学设计 篇3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能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对色彩美的感受能力记忆运用色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练习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走入“红色的画”感受体验三原色中的红色,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红色的实物和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感知红色带给人热烈、喜庆、欢快的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共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魔术激趣,引入课题

1、小魔术:将盖子上涂有颜料的矿泉水瓶摇一摇,分别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

教师:世界上有三种颜色是无法调和出来的,它们就是被称为三原色的红、黄、蓝

2、红色是三原色之一,在很多国家,很多的场合有特殊的意义,本课我们就以红色为主来创作一幅作品

出示课题——红色的画

二、讲授新课:

1、节日——感受红色

教师:考考你,在节日或喜庆的场面,哪种颜色用的最多?它给人什么感受?

生:红色,快乐、红红火火

(出示过节日的图片)

小结:红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它鲜艳、温暖,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过年过节、庆祝活动以及婚礼上常用到它。

2、色彩小集市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生活中的红色

(1)自然界中有哪些东西是红色的——水果

生:苹果、草莓......(2)动物有哪些是红色的生:金鱼、红猩猩、火烈鸟......(3)生活中那些红色的物体或情境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看看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了解红色的画

欣赏农民画《剥玉米》

(1)请你找一找画面中深浅不同的红色

(2)考眼力:除了红色,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蓝色、黄色、绿色.....(3)红色的画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

(4)这幅画的美体现在哪里?你感觉到了吗?

小结: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这幅作品正是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表现到了极致,整幅画面以大红色铺底,上面添加了一些黄、黑、蓝、绿灯对比强烈的颜色,使得作品绚丽多彩,艳而不俗,给人愉悦的视觉美感。

4、游览名家画廊

欣赏中外名家的红色的画

思考、讨论、交流,画面中用红色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1)《鸡冠花》林风眠:表现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画面。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处于对毛主席的崇敬,表达了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使用朱砂使画面中的秋色更红火,更热烈

(3)《百万雄师下江南》

(4)《阿尔泰傍晚》周韶华 :“天山红”已经成为周韶华艺术的一个标志

(5)《红色的和谐》法国 马蒂斯:它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他奇特、神秘的想象。

5、游览小小画家画廊:小朋友的画表现了哪些题材?

思考:以红色为主色调画一幅画,你想表现什么内容?

三、艺术实践:请你以红色为主色调,将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场景创作出一幅红色的画

红色的画教案 篇4

大庆路小学:吉娟玲

目标:1认识三原色以及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的展示,是学生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进一步红色的画产生的热烈、喜庆的艺术效果。

2以红色为主要颜色,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重点: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特的美感以及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有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红包

提问:这个红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要用红色的包而不换成其它颜色的? 什么时候红色用的最多? 二

认识三原色 师解红色的特点:用任何颜色都无法调合出来的。

2提问:还有两种颜色也是不能调合出来,你们知道是哪两种颜色吗?生讨论。师板书:红

蓝 师小结,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三原色。4 看书讨论

(1)红色的画与其它色彩的画有什么不同?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2)红色的画有意哪些素材为表现内容?(生活中红色的物象、喜庆欢快的场面等)

(3)看书上的作品说说,红色的画大都用了哪些颜色?(橙色 紫色)(4)小结:多选用相邻色是画面更协调更统一。三

学生实践创作

布置作业: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四

欣赏评析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

六、拓展

我们能以红颜色为主来画一幅画,那么用其它颜色也能画一幅画吗?

课后反思: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篇5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篇6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

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

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我们的画教学反思 篇7

《我的画》教学反思

一、成功的喜悦

1、激发兴趣,自主读文。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想画什么?接着,我就和学生一起绘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2、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

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二、不足的惋惜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我觉得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读的没有感情等。今后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评一评成功之处,不足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篇二:我们的画教学反思

《我们的画》是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内容。本课口语交际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即自己画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一内容。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画一幅画,内容不限,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

上课时,我先从教材配图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按顺序说:如先从整体到部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真热闹啊。同学们在说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及时纠正,说得好的给予鼓励。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画,也可以评价别人的画,说说好在哪里。同学们特别兴奋,很快拿出自己的画,争先恐后动机介绍自己的画。

然后,我创设小记者采访、办画展等情境,并且每一个环节做好示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演,在表演中说,在交际中学会本领。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口语交际,而且语言表达还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以后慢慢地培养。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题时,老师追问一句:你还想在这些花瓶中插花吗?在完成第二课时,老师就要同学们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游戏”对口令是本课设计较成功之处:先老师跟学生对口令,后由学生模仿自编题目对口令。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 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三:我们的画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们的画》教学反思

奇台六小 史雪梅

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所以,我充分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利用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很快吸引住学生,体现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采用激励式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要进行口语交际,首先就要明确要求。但一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从模仿老师开始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并让孩子们通过比较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样就让孩子们对怎样介绍自己的画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紧接着请了几名学生来介绍自己的画,我在一旁给与点拨,让他说得更清楚、完整,又有针对性地帮助全体学生围绕他的介绍进行评价,明确评价标准,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的基础。我还通过小画家介绍自己的画的两段录像,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因为有了老师和录像的示范,他们开始有目的性地进行着口语交际。

三、激情促说,双向互动

老师的激励,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还想上台介绍。我顺势推出安排的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小朋友们先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内的伙伴们。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际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达到本课“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目的。在学生小组活动过程中,我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对个别学生给与帮助,为他们树立说话的信心。在让每个孩子小

组内充分说的基础上,请每组的代表上台来介绍自己的画。这样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极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中反映的不足之处有:

1、有同学在台前介绍的时候,下面的同学有的听得不太认真,甚至有人在做小动作。

2、学生说话声音小,不够大胆。

3、有些环节开展的不够深入。

4、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准确,这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5、口语交际应当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由浅到深的交际过程,在这一交际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更生动,这一点指导的还不够。

在调动孩子们说的欲望时,效果很好,学生积极踊跃,小手如林。但孩子站在讲台上介绍自己的画时,因为紧张,语不成句,颠三倒四,效果很不好。课下我一直在反思:主要责任在我,我应该先给学生做个示范,让孩子在介绍时有章可依,比着葫芦画瓢,能力强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特点,加上自己的想法,能说得更好;能力弱的孩子比葫芦画瓢,也能吃饱。第二,应该给孩子自由练说的时间,学生熟练到脱口而出时,也就不会紧张了。第三,在心中对一年级孩子还是有些拔高。篇四:《画一画》教学反思

《画一画》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以下几个要求:

1、正比例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2、知道正比例是一种怎样的图像。

3、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正比例图像。

我总是在想学生学了这节课到底干什么用?——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体会到它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的便利。既然是探索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所以在画图像时,我只提供学生方格纸。具体方法自己去思考。其实画图像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利用图像解决问题,这点往往把学生难住了。我只提示“找到直线上的一点不就找到了„„嘻嘻”,意犹未尽,既给了同学提示,又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在利用图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着重让学生利用图像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体会认识正比例图像的好处,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篇五:《我的画》教学反思

《秋天》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最注重体现的两点:

1、1、注重让孩子们读,而且都是有目标的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每段的朗读都会有问题

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读书,不仅让他们把课文读书了,而且关键在于读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注重训练词、语、句。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优美的词语很多,优美的词语不

仅让学生记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会说,会运用,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领悟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在读、写、说的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了秋天的美丽。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我的画》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自主读文。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想画什么?接着,我就和学生一起绘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2、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

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二、不足的惋惜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我觉得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读的没有感情等。今后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评一评成功之处,不足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生动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适合小朋友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入情入境地理解蒲公英宝宝纷纷出发旅行的场景,我设计了情境,让学生扮演即将出发的蒲公英宝宝,做“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样的说话练习。??在了解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教程中,我还让学生根据扮演苍耳和小动物,来表演它们之间的对话,学生们也甚是投入。利用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合表现欲,将原来有点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孩子们也十分喜欢。

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针对本课图文结合的安排,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由句式填空(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孩子离开妈妈)、理解“降落伞纷纷”等词,掌握“只要??就”句式,一直到全体总动员一起表演。一环扣一环的设计,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一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统一发展。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堂

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我根据孩子熟悉植物的实际,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然后回到课堂,以教材为依托,将生活实际和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教学时,我把课堂教给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另外,在拓展运用时我还模仿课文自己编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细细品味: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中无穷的奥秘。

不过,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自己精心准备了以后,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虽然课堂表演的环节甚是热闹,可是在创设情境中,自己也没有深思熟虑过,让孩子根据表演的自然而坐下,而不是老师强制性地下令坐下。

2、由于上课内容安排紧凑,但有些环节还未来得及细致化,缺少评价的环节。

3、在“我会说我会演”阶段中,学生的表现欲不是很强,没有做到真正的“演”。

4、无论是读书还是讨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学习才会有成效。

我想,作为年轻教师,自己还未形成熟的教学风格,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积极改进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

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以下是我教学本课的点滴收获: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五一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

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识字2》教学反思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尴尬或惊喜,用时下最热门的话来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产生的矛盾现象。由于预设过多过细,而使我们的课堂进入前者“花不开”的困境。反之,如能在预设中留足可生成的时空,并能很好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点,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时不时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二》,是一篇描写学生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三字歌。教学时,我采用了小卡片的教具,将课文展现在黑板上:

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

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

因为“弹”和“养”是本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在学生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后,为了巩固认字,并练习对这两字的运用,我按照预设中的安排,用剪刀将“钢琴”和“鸽子”两词从词组中剪下,问学生,“你们能照样子补一补词语吗?”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弹棉花”、“弹琵琶”、“养小狗”、“养鸽子”等众多词语。看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正准备进入下一预设环节,不料,一位平时就爱标新立异的小家伙把手高高举起,嘴里还嚷嚷:“我还想说!”我只好点了他的将,看他又出什么新花招。果然,他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能把‘花草’、‘电脑’这两个词剪下来说一说吗?我不忍挫伤孩子的积极心,同意他这样做了。于是,“栽树木”、“学儿歌”等词层出不穷。更带劲的是孩子纷纷要求上黑板剪词说词。很快,黑板上的一张张小卡片上只剩下:

练 画 下

弹 拉 唱

栽 喂 养

做 学 观

一个个词也不断地从孩子口中脱口而出:“练嗓子”、“画风景”、“拉小车”??孩子们的劲头是前所未有的高,争先恐后地说出一个个三字词。一把剪刀剪掉了一排字,却给孩子们剪出了一对对想象的翅膀,一片片想象的空间,孩子们的思路更广阔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说出自己喜欢说也有能力说的词语,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收获远远超过了我当时预设的“弹”、“养”二字上。也许是说到兴头上了,另一个孩子向我提出了建议:“老师,我们不如把黑板上的这些字拿掉,贴上刚才我们剪下的,咱们换一种形式说说。”是呀,学生能运用这些动词了,能不能给词组换一换动词呢?于是,在孩子门的建议下,黑板上出现的是:

越是新鲜,孩子们越感兴趣,又一轮抢说开始了:“老师,我会说‘写书法’、‘看图画’、‘买象棋’??”“老师,老师,我还会说‘擦钢琴’、‘藏二胡’、‘听京戏’??”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波未平又一波起。看着孩子们说得如此兴致勃勃,就连平时最不喜欢发言的那个小个子,今天也连着站起来好几次,脸上再也看不到以往害羞闪烁的眼神,有的只是兴奋和自信。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如果咱们把刚才所有的词语全剪下了,你看该怎么办?”聪明的班长拍拍胸脯说:“别怕,有我们呢,我们自己来编三字歌。”孩子们就在我的指导下,经过小组讨论后,纷纷编出了不同主题的三字歌,有的是打扫卫生的三字歌:擦黑板、摆桌椅、扫垃圾;有的是上课的三字歌:读课文、认生字、动脑筋、答问题;有的则是环保三字歌:种花草、护小苗、清垃圾。真是丰富多彩,津津乐道。

上完这堂课后,我的心里充满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我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振奋,也为自己的“忍痛割爱”而窃喜。

这节课,我的整个思路都被孩子们打断了,完全抛弃了自己事先预设的教学方案,而让孩子牵引着变更自己的教学环节。可就因为这样的突破,孩子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有了更为广阔的的思考空间,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如果当时我在那个孩子提出要剪另外一些词语的时候,给予否定,那这一个个精彩的词语,一段段生动的三字歌将被一遍遍的朗读取而代之。

橙色的画教学反思 篇8

(1)生活中的橙色。

首先我提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橙色的问题,待学生回答好后,出示多幅生活中橙色的图片。针对低段学生的好奇心强、观察能力强的特点,我快速而富>戏剧性地进行展示 。欣赏图片的同时,几个爱动脑筋学生会提出:设计师们为什么要把餐厅的墙砌成橙色?我解释橙色是一种让人看了之后心里会觉得暖洋洋的颜色,它会让在餐厅吃饭的人觉得特别兴奋,因此会食量大增,肯德基餐厅的墙壁上也是选择橙色。一说到吃,孩子们立刻觉得有趣起来。

2)画笔下的橙色。(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范作,这一步骤中以欣赏米勒的《晚钟》为主。)

多媒体课件出示毕加索、梵高等著名画家的画)我首先提出几个较简单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位西班牙的画家为了完成这幅画,先后画了6张才满意。

欣赏到米勒的《晚钟》时,我设问: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大屏幕中打出“米勒《晚钟》”等字样,不出现画作)孩子们感到新鲜,纷纷猜测??再及时展示画作,学生哗然。他们描述的是两个虔诚地在做祷告的人,并且感受到该画面中以人物为主,画家把最主要的东西放在明显的位置,画得大一些。

孩子们仔细观察中并小组讨论:远处的小房屋可能是钟楼吧!怎么画得那么小?他

们在祈祷什么?这是个理解的过程。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篇9

华山中学 程自强

我今天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玲玲的画》。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来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坏事也可能转化为好事。

教学这篇课文,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再到解决难题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制作并运用了大量的课件,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另外,依据教材的内容,我确定本课的设计理念为:

1、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

2、使学生在质疑解读中理解文章的蕴意;

3、帮助学生在想、述、读、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设计中,我从想一想:爸爸为什么没叫他画小狗?说一说:爸爸的话中坏事、好事指什么?到做一做:小组交流、小组合作、测评训练,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又确定本课的设计特点为:

(一)情感为线、深度感悟语言: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再到解决难题后的)喜悦。我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例如:体会“画弄脏了”的不同感受;课文最后抓住“解决难题后的喜悦”来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样,学生在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析词品句,感受文本中的语言,无形中向学生渗透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以读为本、尊重个性感悟:《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为了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摘选读、角色朗读、悟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且激发学生对于读文的兴趣。让学生想读课文、爱读课文。充分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朗读,在交流中理解朗读的方法,依据学生独特的感悟,读出自己的课文。例如:在教学中,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时,孩子们可能会说出高兴、自豪、满意、激动、兴奋等多种感受,再让学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心情。在朗读爸爸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爸爸的话,你会怎样说?可能孩子们会怀着沉稳、高兴、兴奋等多种自己感悟到的心情去朗读。

(三)联系生活,拓宽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坏事变好事的情况?说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例如:以“你体会到的玲玲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主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课文。这样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一幅难忘的画教学反思 篇10

首先抽每组的6号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请孩子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然后把任务抛给孩子们:“孩子们,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为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统一意见、展示汇报。”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走进各组才发现,各小组不能统一意见,有的认为主人公是老爷爷,有的坚决认为是“我”,小组内分歧很大,有的小组甚至争吵起来……

怎么办?还是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何不让场面更激烈一些?于是马上让教室成为辩论场,把孩子们分成两大阵营进行争辩……教室一片火热场面,孩子们争辩得面红耳赤……渐渐的赞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声音小了、最后消失了。在争辩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篇11

美术《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教学反思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这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前一课《色彩的调和》成为一个色彩知识单元。前一课是基础,这一课就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加深对色彩的知识,本课主要是了解邻近色相关知识,学习运用邻近色进行创作表现。强调要学生以色彩为主。利用色相环和大量的范画来让学生真正了解邻近色,教导学生如果运用邻近色,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感受邻近色带给人的美感。然后学生自己选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进行色彩的填充。

教学设计流程主要采用图片导入,合作探究,欣赏感悟,实践创作,展示评议和课后拓展。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和谐统一的美感,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课件观察色相环直观认识邻近色,紧接着继续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感受邻近色带给人的美感。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邻近色的同时,让学生判断不同邻近色的感情特性,在了解色彩相对性的同时,感受色彩的魅力。学生通过课件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和《顾盼》,能够结合作品的内容和色彩,准确深入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言很是精彩。学生对于色彩调和的美,邻近色产生的视觉效果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进行创作,激发了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分析优秀作品以外,我还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平台进行了绘画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邻近色的表现方法,了解色彩和谐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作业上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邻近色,运用也不错。

上一篇:班级管理细节处理谈下一篇:公司刊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