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2024-05-14

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精选15篇)

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终于再一次地读完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虽然我这是第二次阅读,但鲁滨孙的那种惊人的毅力仍然让我敬佩。

书中的主人公鲁滨孙自幼就喜欢航海,长大之后,他瞒着父母,偷偷去航海。一次,鲁滨孙坐的船不幸遇难——船上的人无一幸免。幸运的是,鲁滨孙活了下来。他在这个岛上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创建家园;驯养动物;种植蔬菜等。他还收养了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鲁滨孙在这个岛上一直生活了28年,直到有一天才被英国船长获救。

“是什么让鲁滨孙坚持活下来的?”有人要问了,是坚定的信念?还是对活下去的渴望?要是问我,我会不假思索地说:“是惊人的毅力!”要是鲁滨孙没有那超出常人的毅力,他早就死在岛上了。可见这毅力多么重要!而在现在的生活中,可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啊,人们现在变得懒惰起来,很少有人有着这平常人都有的毅力了,比方说,做一件事,有的人做到一半觉得很难,就放弃不做。有的人即使这件事再难,他也要做完。读完这本书,使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的“亲身经历”。要是没有这“经历”,我就认识不了鲁滨孙,也读不到这本有趣的书。

那天,我和爸爸去爬凤凰山。其中,有一段路特别陡,我还没爬到一半就喊累,后来,我干脆就坐下了。爸爸见到了,只见他低下头,搔搔后脑勺,抬起头对我说:“泉良,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叫鲁滨孙,一次,他被抛弃到一个荒岛上,岛上有许多野人和猛兽,但他不害怕,反而有一种信念促使他活下去,直到28年的一天,他才被救回去……”。28年,多么长的时间!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随着爸爸的声音越来越远,我也不管累不累的,使劲冲上去追住他,问他后来发生的事。正当我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突然闭口不言。指着后面说:“你看”。我扭头一看,发现我们已经到山顶了。我也无心看风景了,追着爸爸使劲问:“这本书叫什么?到底是什么信念促使他活下来的?……”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唯独只有一个问题没回答我,只是笑着看我。我心有不甘,决定自己弄懂这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信念促使他活下来的?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直到我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才知道什么信念促使鲁滨孙活下来,才知道爸爸对我的那一笑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天,我还在学习鲁滨孙的那种惊人的毅力,这本书使我知道了一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终有收获!

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2

《鲁滨孙漂流记》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鲁滨孙热爱航海, 他的梦想是乘着风浪, 做一个远航到世界尽头的水手。可是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 因为他的大哥在与西班牙人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二哥的下落, 鲁滨孙至今一无所获。所以父母希望他能永远留在他们身边。

最终, 鲁滨孙终于出海了, 可是他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 多次厄运来袭, 最终把他遗落在一个荒岛上, 鲁滨孙在这个荒岛上奋力生存, 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伙伴“星期五”。在鲁滨孙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里, 这个荒岛已经成了可以居住舒坦的世外桃源。

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鲁滨孙忠实的朋友“星期五”了。他在荒岛上和鲁滨孙一起生活, 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给了鲁滨孙,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了:“你杀了星期五吧!不要赶星期五离开。”他说这些话的时候, 眼睛里噙着泪。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3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冒险中遇险,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岛上耕种、养殖,靠自己的勇敢和坚强独自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来获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

28年啊,独自一人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是何等的孤独!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从我不幸的处境中吸取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理智面对现实、不逃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鲁滨逊的敬佩与日俱增,我常常会想:如果我也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会怎么做?我想,假如是我到了那样一个小岛上,肯定会因为忍受不了这么恶劣的环境跳海自杀。即使没有跳海,也会因为没有一点儿生存技能被饿死,或者被野人抓住吃掉……因为像我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只知道依赖父母,没有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真的离开父母,可能连如何活下去都是问题。

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游玩。第三天,爸爸准备带我去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我信誓旦旦地向爸爸保证:“爸爸,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定能够自己登上长城最高点,当一回好汉!”爸爸微微一笑,说:“好,我就等着看你是如何当好汉的!”

下了车,我们走了没多久就来到长城脚下。终于开始登长城了,一开始,我感觉自己体力充足,想着就凭我的体力,登长城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了在爸爸面前表现自己,我还时不时在台阶上奔跑。可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没多久,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体力不支了,感觉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刚才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又往上爬了一会儿,我就彻底泄了气,坐在石阶上,任凭爸爸如何劝说,我也不愿意起来。最后还是爸爸搀扶着我,我才勉强走到了长城的最高处。下山时,我真的没力气往下走了,瘫坐在台阶上。爸爸看到我这样的状态,最终决定坐缆车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很差劲,我就是缺乏像鲁滨逊那样的勇气与毅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我在以后成长的路上要多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乐观向上、不轻易言放弃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4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故事的情节把我带到了1659年的9月30日,鲁滨逊告别家人,在航海经历中不幸落难,唯有他一个人坚强地活了下来,流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苦的启示,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勇气,在荒岛上奋斗十几年,还搭救了一个叫“星期五”的士人,直至28年后,才回到英国。

鲁滨逊是个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闷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晚年写的,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了海难,整个船上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了下来,而他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历尽了磨难,生存下来。终于,他在1868年回到了阔别28年的祖国。

看着鲁滨逊的经历,让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岛生活的艰辛,使我体验到他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看着鲁滨逊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是一个永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理智明达的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抛开幸福之家,出海闯天下。他肯于劳动并且善于劳动,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奋斗着,历尽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财富。

展示在人们眼前的这个人物不禁令人遐思。主人公身上闪现的奋斗的火花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当今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奋斗人才,会创造财富的人才,这样,我国才会快速发展。

可是,现在社会上却有一些人不但不肯付出汗水,而且一心想着吃现成饭,总以为不付诸行动就可以拥有财富,那些流落街头的乞丐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在鲁滨逊看来,天底下没有什么人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我们的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各门功课,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上进。同时,我们还要以力求做得更好,力求精益求精作为标准。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你能独自一人去航海吗?你能独自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几十年吗?你能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美好的生活吗?相信你和我都会觉得困难的,但是,有一个人却做到了,他就是笛福笔下的鲁滨孙。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晚年写的,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了海难,整个船上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了下来,而他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历尽了磨难,生存下来。终于,他在1868年回到了阔别28年的祖国。

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我对鲁滨逊的敬意便油然而生。鲁滨逊(他)被冲到荒岛上,前路一片迷茫,而他却没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在荒岛上无依无靠,却能自力更生,肯于劳动并善于利用自己智慧的头脑。鲁滨逊不放弃生命和希望,正是这种精神、这种从容面对生活的勇气让他重获新生。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对这样的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得可贵。这使我认识到,人不论在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去面对,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命运。因为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者。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不怕困难、顽强进取、遇到困难勇敢面对,不轻易言败,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成为一个强者。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虽然有点不太懂其中的奥妙,但还是给了我一个深深地感触。

《鲁滨逊漂流记》来源于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春节放假,我读了这本书,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宾逊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赢得了新生。

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我对鲁滨逊的敬意便油然而生。鲁滨逊(他)被冲到荒岛上,前路一片迷茫,而他却没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在荒岛上无依无靠,却能自力更生,肯于劳动并善于利用自己智慧的头脑。鲁滨逊不放弃生命和希望,正是这种精神、这种从容面对生活的勇气让他重获新生。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要告诉同学们,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逊那样,永远是一个生活得强者!

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

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鲁滨孙是一个坚毅的人,他有着“不成功决不放手”的坚韧不拔的勇气和精神。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从精神方面,它震撼了我,感染了我。从今往后,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上,遇到什么问题,都需要自己竭尽全力地去解决,迎难而上,决不退缩。

这也使我想起了初学画画时的情景,那时总感觉这些颜色十分单调,好几次都想放弃。在鲁滨孙的精神鼓励下,我认识到人是要磨炼中成长,不能遇到什么困难就轻易放弃。于是,我又练习着这些颜色的搭配,如今已经学有所获,这不正是鲁滨孙所带给我的启示吗?

在社会上更是如此,有些人一昧地向别人乞求,却从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在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一点点的拼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念,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每个人都将成为社会的奴隶,不会有所作为。社会也就不会进步。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着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出海航行,不幸遇险,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度过了28年的孤独时光。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表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就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侍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机会。

身处困境的鲁滨逊时,还用笔记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公正地记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滨逊在鼓励鼓励自己,不气馁,对于各种消极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极积的一面。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至今还被书中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所打动。主人公鲁滨逊正是以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敢、正义的心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邪恶。

他本是一个富家子弟,本可以过着享受的生活。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毅然放弃了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踏上了航海之旅。意志坚强的他遇到灾难时勇于与大自然顽强斗争。在长达二十八年的艰难生活中,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与个人技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震撼人心。

还记得那次开学初的班委竞选,一向喜欢挑战的我毛遂自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本班班长。对于未来的计划,我充满了信心,并决心要管理好班级。但一次次的失败、挫折和失望,好多次也曾要放弃这个职务,我认为不是我做得不够好,而是与同学间的默契不够。虽然有时会觉得很不甘心。不过庆幸的是,终于还是“挺”过来了,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不必再受“折磨”,还警告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毛遂自荐了。

可是读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我觉得有时我们过于把事物想得美好,而忽略不计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困难;而面对困难我们又过于喜欢逃避,却忽略逆境所带来的益处。而鲁滨逊的遭遇却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勇于追求,勇于探索,不胃艰险,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曾经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如何生存。”当读完鲁滨逊的生命历程,我想我们应该做的还有很多……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活在父母的怀抱中,面对社会总得学会靠自己本事去生存,即使是自己一个人,也要勇敢、坚强地活下去。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后,我更深一层知道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环境多么艰险,都要坚持不懈,学会生存,因为怨天尤人毫无意义,机会永远属于强者。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宾逊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赢得了新生。

如果我是鲁滨孙,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风暴,只有我一人被刮到一个尽是乱石野草的小岛上,我会沉着地在岛上生存下去并帮助更多的人(包括野人)去脱离危险吗?当航船在暴风雨中失事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无边的恐惧和危险,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吗?会勇敢地和困境搏斗吗?不!我会放弃一个又一个可贵的生存机会,懦弱的只会流泪。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心和永不服输的勇气。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做命运的强者,做一个坚强、睿智的人,我一定不会放弃任何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机会,无论有什么样的艰险和困难,我读书便胸有百万兵,我,不怕!当年小日本入侵中国时,中国人不就是靠永不放弃的信念和韧的战斗才把小鬼子赶出中国的吗!

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学会永不放弃的韧性斗争精神,学习鲁滨孙坚持到底争取胜利的精神,做人生的强者!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当你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风暴,只有你一人被刮到一个尽是乱石野草的小岛上,你会沉着地在岛上生存下去并帮助更多的人(包括野人)去脱离危险吗?至少我不能。但是鲁滨孙,他能!他正是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和他人。他那勇敢、坚强的性格,深深打动了我。

细细想来,鲁滨孙在岛上孤独的二十八年中,经历的那么多事情,都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而这些变化,都是他用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创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他做一个小小的木栅栏就花了他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为了做一个耐火的罐子,他做了数十次的试验„„这也提示了一个真理:没有付出,哪有收获!同时,他在经历心理斗争后,很快从孤寂的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并很快付之行动——开辟新家园。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的强大,让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我不禁联想到不久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桃花心木》,鲁滨孙所遭遇的一切,不正是课文中所说的“生活中的不确定”吗?他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就可以积极乐观地对待困境,振作起来,我们就只会待在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中,惊叹他的积极乐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不会自立,不会生存,这不仅是少年的悲哀,还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在人生中,大的灾难也许并不常见,但小的坎坷却时时陪伴。人生的路总归是要自己走的。感谢《鲁滨孙漂流记》,是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学会生存。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一个人是要学会独立自主的生存的,这些天,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鲁滨孙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和他人。他那勇敢、坚强的性格,深深打动了我。我更深一步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独立生存的道理。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主要讲了鲁滨孙流落荒岛,凭着个人奋斗在岛上生存了二十多年,最终回到英国的事。歌颂了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精神。

鲁滨孙聪明、勇敢,他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保障自己在生活上的所需要的物质,从而保住生命。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鲁滨孙教化“星期五”。教化一个野人,这有多大的困难啊!可鲁滨孙并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鲁滨孙造房子,打猎,蓄养山羊,种麦子,以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了十八年后,发现了野人,因为他有着强烈的防范意识,才能又生活了几年。鲁滨孙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个人奋斗生存的。

鲁滨孙一个人能够这么勇敢坚强的生活着,我为什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动不动都要依赖父母,我没有主见,没有胆量,甚至每天的学习,生活计划也要父母来安排,对父母言听计从,就像一只没有了翅膀的小鹰,完全不能独立生活,遇到了困难,就要找父母帮忙,试想,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父母,开始独立生活,那么,我又会怎样?

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像鲁滨孙那样,不怕困难,顽强进取,遇到困难勇敢面对,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做命运的强者,做一个坚强、睿智的人。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5

暑假,我再一次阅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名的小说作品鲁滨孙漂流记,记得上一次阅读还是小学六年级,时隔七年,随着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等等的不同,当我再一次阅读时,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故事发生在英国思想启蒙时期,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倒霉人在大洋航行中上遭遇了恐怖的暴风雨,远洋船沉没了,而又幸运的是整条船只有他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自己的知识,汗水和努力,在荒岛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鲁滨逊·克罗索。曾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生存。”鲁滨逊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和我们一样在生活着。但这些简单的生活却又是鲁滨孙同困境对抗的过程,而这些困境又是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到的:黑暗,饥饿,恐惧,孤独。鲁滨孙的经历之所以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这些困境被放大了,对抗困境的时间被拉长了。

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正如他说的:“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6

鲁滨孙自从漂流到了海岛上之后,就在岛上住了二十年,他坚强地活了下来,终于又回到了文明社会中去了。

我听一则新闻报道;一位老人的了癌症,医生说他只有一个月的存活期了。但他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绝望,在以后的的生活中,他觉得自己活得比一个月长,甚至更长,他用笑容面对每一天,他的家人都细心得照顾他。还让他每天都过的十分幸福。

我想,就因为这位老人知道希望就在钱放,只要他努力去争取,就能过活的更长。结果,他活了3个月,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啊!我想这就是希望就在前方的意思!

就是因为许多人在希望中得到勇气,才脱离自己的困境,重燃生命的希望。我们不管在什么苦境中,都要学会自己生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坚强的活着,希望就会来到你身边。我们要在困境中找到希望,找到重燃生命的火光,找到通往光明的钥匙。

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7

1.以《鲁滨孙漂流记》阅读为例,学习略读一本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阅读前言,了解书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前言中的故事梗概和课文中的故事梗概,感受小说梗概的不同写法。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进一步了解小说内容,体会鲁滨孙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乐观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读封面,猜想小说内容

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阅读一本书,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了解一本书呢?“略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略读一本书”。(板书:怎样略读一本书)

2.指导:略读一本书的第一步,是阅读封面。(板书:封面)

师(PPT出示封面):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阅读封面,然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

(1)书名:鲁滨孙漂流记。(板贴)

(2)作者:笛福。

你了解这书的作者笛福吗?请你迅速看一看,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作者简介:

(3)译者:徐霞村。

出示译者简介:

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家帮我们译成中文,才能让我们很好地阅读。

(4)插图。封面上的内容,除了文字,常常还有图画,它提示了书中的重要内容。

(5)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师:出版社与书的质量有着重要关系。这是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出版社,来看一看,译林出版社排名第五。很多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中文版,都出自这家出版社。

小结:一个封面,居然能让我们读出这么多信息,可真不能忽视了。

3.让学生根据得到的这些信息,猜想:书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二、读前言,了解故事梗概

1.过渡: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打开书看看。

翻开第一页,是这本书的“前言”,有的书也写成“序”(板书:前言)。前言写了些什么呢?请你快速浏览,看看前言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2.学生阅读后交流反馈。

(1)作者简介。

你是从前言的哪一段得到的信息?(第一段)

作者的生平经历,往往跟小说创作紧密相关。

(2)故事梗概。

前言部分哪几段都在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至四段)

你看,编者把长长的小说写成了这样简简单单的3段话,这样把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简单的几段话来概述,叫作梗概。

(3)阅读启示。

哪一段告诉我们的?(第五段)

3.小结:这篇前言就包括了“作者简介”“故事梗概”和“阅读启示”三部分内容,前言对于我们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4.对比阅读“故事梗概”。

(1)迅速浏览课本中的故事梗概,要求:从篇幅上看,你能发现什么?(课本中的比较具体,前言中的简洁)。

(2)比较着读一读,前言是怎样做到更简洁的?结合具体内容来说。

(3)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4)谈谈:作为故事梗概,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读目录,粗知情节

1.过渡:书中到底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往下翻,便是书的目录。(板书:目录)书的目录就像书的骨架,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目录?(指名读)

2.小结:读完目录,我们对这本书内容的了解更加清晰了。

四、读精彩片段,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读完目录,我们可以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板书:片段)你最想看哪一部分?(指名说)

课本推荐我们阅读“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课本将它命名为“精彩片段”,让我们来读读“精彩片段”。(板书: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

2.默读精彩片段,把握情节。

(1)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对于我们六年级学生来说,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一般1分钟不少于300字,这部分内容约有1800字,我给大家6分钟时间。边读边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阅读完后,完成阅读卡。

出示学习单:

(2)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学习小贴士)

(3)小组展示,全班讨论。

预设:计算日期—收集物品—制作栅栏—比较利弊—调整心态

3.请学生闭上眼回想刚才阅读的片段,思考: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阅读的片段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板贴词语:坚强、勤劳、能干、知识丰富……)

五、总结方法,课外阅读延伸

1.激发阅读兴趣。

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出示):

鲁滨孙是不是像大家读到的这样,或者评论的这样呢?课后请你继续阅读这本书,验证自己的看法。

2.引导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我们是怎么阅读的?(学生回顾阅读方法)

以后,我们想很快了解一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读的,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一本书的略读技能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例如去图书馆挑选与自己的研究专题相关的书籍,到书店选择购买自己想阅读的书等。在短时间内确定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并尽可能多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书的信息,就要运用一本书的略读技能。

在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中,安排了不少由经典名著节选或改编的课文,以第三学段尤为集中。如果我们的略读教学将目光仅仅停留于这些节选或改编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引入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去。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本书的略读技能,引导学生课外细细阅读这些亘古流传、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提高阅读品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短短的一节略读课,如何充分发挥其导读作用,实现由一篇课文的阅读转向对整本书的略读,进而激发学生课外细细阅读或研究整本书。笔者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关注封面、目录,在检视阅读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在阅读教学中,从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入手,把课文不仅仅看作是教材中的一个部分,更是一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会站在更为整体、全面的角度去阅读。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指出: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其基本步骤:先看书名页,然后看序,接着研究目录页,对整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课始我首先出示了这本书的封面,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丰富的内容。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封面,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阅读,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乃至插图,都成了学生阅读的对象,同时拓展了作者和译者的简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猜想书中内容,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了铺垫。

在读完封面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叶圣陶、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目录表示一部书的骨干,具有提要的性质,也须养成学生先看它的习惯。”通过目录页的阅读,学生对书的内容更加清晰,对于整本书有了概括性的理解,也对于课文中节选或改编的部分在书中所在的位置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拓展相关篇章,在比较阅读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教材选编的节选片段不是孤立的文本,这类课文都是从原著中选取或改编而成的,因此书中其他内容可以作为课文阅读的补充与拓展。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一篇课文的阅读拓展到对书中相关篇章的阅读,乃至对整本书的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认知将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

1.异中求同。

求同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我出示了原著中的一篇前言,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梗概”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这篇前言,看看与课文中的故事梗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中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学生发现都写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如制作简易帐篷、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防御敌人等内容。

2.同中比异。

比异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书籍的前言有别于教材中的“故事梗概”,一般而言,前言除了介绍书籍的基本内容外,还常包括编著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等,因而对于“内容”的介绍往往比单纯的“故事梗概”要更简略些。让学生把教材中的梗概与前言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比较阅读,采用“比异”策略,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角,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随意跳读,在“碎片整合”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所谓“随意跳读”是指根据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路来寻找阅读的注意点,捕捉最感兴趣的信息,形成新的思维流程的速读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这就是“随意跳读”。

因此,在课的最后教学板块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目录,随意跳读《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翻阅全书,读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此进一步感受小说主题,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仅仅是书中的一个片段,它所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碎片”而已,而这种对于整本书的跳读,能够将这些“碎片”像拼图那样去“拼装”,进行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学生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更全面地感受到鲁滨孙勇于冒险、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形象;更深入地体会了“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这一小说主题。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在第三学段,进行“从一篇课文到一本经典”的略读,正是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单篇短章”,走向读“整本的书”,这必将对开拓学生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鲁滨逊漂流记 篇8

但我前面说过,当船长从我舱房边经过,并说我们都要完蛋了时,可把我吓坏了。我走出自己的舱房向外一看,只见满目凄凉,这种惨景我以前从未见过:海上巨浪滔天,每隔三四分钟就向我们扑来。再向四面一望,境况更是悲惨。我们发现,原来停泊在我们附近的两艘船,因为载货重,已经把船侧的桅杆都砍掉了。突然,我们船上的人惊呼起来。原来停在我们前面约一海里远的一艘船已沉没了。另外两艘船被狂风吹得脱了锚,只得冒险离开锚地驶向大海,连船上的桅杆也一根不剩了。小船的境况要算最好了,因为在海上小船容易行驶。但也有两三只小船被风刮得从我们船旁飞驰而过,船上只剩下角帆而向外海飘去。

到了傍晚,大副和水手长恳求船长砍掉前桅;此事船长当然是绝不愿意干的。但水手长抗议说,如果船长不同意砍掉前桅,船就会沉没。这样,船长也只好答应了。但船上的前桅一砍下来,主桅随风摇摆失去了控制,船也随着剧烈摇晃,于是他们又只得把主桅也砍掉。这样就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甲板了。

这时风浪更加凶猛了,我看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情况:船长、水手长,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不断地祈祷,他们都感到船随时有沉没的危险。

到了半夜,更是灾上加灾。那些到船舱底下去检查的人中间,忽然有一个人跑上来喊道:船底漏水了;接着又有一个水手跑上来说,底舱里已有四英尺深的水了。于是全船的人都被叫去抽水。我听到船底漏水时,感到我的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我当时正坐在自己的舱房的床边,一下子感到再也支持不住了,就倒在了船舱里。这时有人把我叫醒,说我以前什么事也不会干,现在至少可以去帮着抽水。听了这话我立即打起精神,来到抽水机旁,十分卖力地干起来。正当大家全力抽水时,船长发现有几艘小煤船因经不起风浪,不得不随风向海上飘去;当他们从我们附近经过时,船长就下令放一枪,作为求救的信号。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枪,听到枪声大吃一惊,以为船破了,或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句话,我吓得晕倒在抽水机旁。

这种时候,人人都只顾自己的生命,那里还会有人来管我死活,也没有人会看一下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另一个人立刻上来接替我抽水;他上来时把我一脚踢到一边,由我躺在那里。他一定以为我已经死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苏醒过来。

我们继续不断地抽水,但底舱里进水越来越多。我们的船显然不久就会沉没。这时,尽管风势略小了些,但船是肯定不可能驶进港湾了。船长只得不断鸣枪求救。有一艘轻量级的船顺风从我们前面飘过,就冒险放下一只小艇来救我们。

小艇上的人冒着极大的危险才划近我们的大船,但我们无法下到他们的小艇,他们也无法靠拢我们的大船。最后,小艇上的人拚命划浆,舍死相救;我们则从船尾抛下一根带有浮筒的绳子,并尽量把绳子放长。小艇上的人几经努力,终于抓住了绳子。我们就慢慢把小艇拖近船尾,全体船员才得以下了小艇。此时此刻,我们已无法再回到他们的船上去了,大家一致同意任凭小艇随波飘流,并努力向岸边划去。我们的船长许诺,万一小艇在岸边触礁,他将给他们船长照价赔偿。

这样,小艇半划着,半随浪逐流,逐渐向北方的岸边飘去,最后靠近了温特顿岬角。离开大船不到一刻钟,我们就看到它沉下去了。这时,我才平生第一次懂得大海沉船是怎么回事。说实在话,当水手们告诉我大船正在下沉时,我几乎不敢抬头看一眼。当时,与其说是我自己爬下了小艇,还不如说是水手们把我丢进小艇的。从下小艇那一刻起,我已心如死灰;一方面这是由于受风暴的惊吓,另一方面由于想到此行凶吉未卜,内心万分恐惧。

尽管我们处境危难,水手们还是奋力向岸边划去。当小艇被冲上浪尖时,我们已能看到海岸了,并见到岸上有许多人奔来奔去,想等我们小艇靠岸时救助我们。但小艇前进速度极慢,而且怎么也靠不了岸。最后,我们竟划过了温特顿灯塔。海岸由此向西凹进,并向克罗默延伸。这样,陆地挡住了一点风势,我们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靠了岸。全体安全上岸后,即步行至雅茅斯。我们这些受难的人受到了当地官员、富商和船主们的热情款待;他们妥善安置我们住宿,还为我们筹足了旅费。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去伦敦,或回赫尔。

当时,我要是还有点头脑,就应回到赫尔,并回到家里。

(节选自天涯在线书库)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9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就是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哪怕是最大的困难我也得克服。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文学家。父亲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其中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那天我在做作业,遇到了一个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其实如果我多动脑筋的话,我早就做那个题了,只是当时想都没想。“没有”“那你自己想想。如果实在不行,可以来找爸爸。”我只好拿着笔记本走了,最后算了一下。父亲核对后,我掉了一个小数点。父亲很严肃的批评我。“你长大后想当天文学家,但你想过吗?如果你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此不小心掉了一个小数点,你的工作就会因为你的错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生命。当时我以为是爸爸小题大做,撅着嘴不以为然的走了。想想我爸事后说的话,没错,不是没有道理!大大咧咧的人怎么当天文学家,怎么报效祖国?

所以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在学习的原则上要一丝不苟,做一个像罗宾逊一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0

在一次航海中,鲁滨孙搭乘的船只遭遇大风暴的袭击沉没了。鲁滨孙被大风暴抛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醒来不免悲观,这是什么地方?炽热灿烂的阳光,一望无垠的大海,没有人,没有房屋,也没有暖床,甚至没有能吃的饭菜。除了泥土p荒草和生活在那里叫不上名的动物以外,无人岛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让人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亲自去找,一个火苗都要亲手点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鲁滨孙立即投入到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当中,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利用从船上拿来的几件简陋的工具,克服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又挖凿山洞,建造房屋,驯养动物,种植谷物,烧制器具,烘烤面包,使自己在荒岛上安然居住。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p牧场p别墅p家居,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猫p狗p羊p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多的劳力和很长的时间,他刨制一个木板就要用去42天的时间,但他从不气馁。他用尽半年的时间造了一只巨大的独木舟,但要把它放进海里却需要的工夫挖条小河,他只好放弃这条船,又用了一年时间另造一只。这种坚韧不拔,勤劳勇敢,永不放弃生活希望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虽然鲁滨孙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生活中积累出的经验,他为自己安排的系统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人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鲁滨孙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还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最重要的是鲁滨孙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的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计划地向着目标前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人总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p乐观的心态。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篇11

这本书叫《鲁滨逊漂流记》。它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鲁滨逊被海浪卷到了孤岛上,他把沉船上的东西运送到了岛上,给自己搭建了帐篷,还种下了大麦,驯养了狗、猫、羊等动物。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毅力和聪明才智,战胜了害怕危险的心理,在孤岛上成功地生存下来。后来,鲁滨逊成功地从野人手中救下了一个俘虏,因为这天是星期五,于是取名“星期五”。从此以后,“星期五”就成了鲁滨逊的仆人和朋友。二十八年后,鲁滨逊和“星期五”发现了一艘船,终于离开了孤岛。

读了这本书,我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吸引并感动,更被鲁滨逊的这种坚强的毅力所折服。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因为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而在各个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张海迪、桑兰、海伦·凯勒……正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才勇于和生活的不幸做斗争;正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才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才可以用凡人难以理解的心情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以此激励着世人,在困境中不断地前进。

想到他们,再想到我自己,想到自己有时候做事情半途而废,缺少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自惭形秽。记得有一次,在手工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模型,我在用剪刀把形状刻出来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刺了一下,于是就停了下来。可是下课后,却看到同学们做得都很漂亮,当时就觉得特别的后悔,如果刚才坚持一下把模型做完,此刻也会享受成功的乐趣。可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鲁滨逊漂流记》支撑着我,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着我,不畏艰难的坚强毅力激励着我,让我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管未来有多少荆棘和坎坷,都要踏踏实实地笑着走下去!

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2

米歇尔·图尼埃是20世纪法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以下简称为《礼拜五》) 是他在1967年发表的处女作, 并获得了当年的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这部小说虽然在题材上也同样模仿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但显然又不同于之前的那个冒险故事, 在对既有素材承袭的基础上, 图尼埃又匠心独运地插入许多现代因素, 对原作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等多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与改写, 并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哲理寓意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文本内涵, 也使这一古老神话也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一、故事情节的变动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根据真人事迹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 以“海上漂流、遇到风暴、落难沉船、流落孤岛”这几部分构成了主要情节脉络, 从而呈现出主人公鲁滨逊远离人世, 在荒蛮的孤岛上以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创造生活的图景。图尼埃的作品尽管大体上承袭原作, 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情节与笛福相似, 但是通过文本的仔细阅读与比较, 仍然能发现图尼埃在情节设置上的改动与创新。

首先, 这种改动体现在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中。《鲁滨逊漂流记》的开头比较详细地描写了鲁滨逊的身世背景、出海冒险的心理历程以及前后三次的冒险经历, 从而刻画出了鲁滨逊作为一个冒险者的前半生。笛福安排这些情节, 意在塑造鲁滨逊不安现状、乐于冒险、机智勇敢的品格, 表达其清教赎罪思想, 同时也为后来情节的安排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图尼埃没有交代鲁滨逊的个人性格与出身, 而是直接铺设了一个充满隐喻性的塔罗牌开场。当时鲁滨逊乘坐的弗吉尼亚号在风暴中已危在旦夕, 但是船长范·戴塞尔不立即寻求逃命的可能, 反而更关注塔罗纸牌显示的鲁滨逊的传奇命运。通常说来, 这种情节设置在小说中一般是不合常理的, 但图尼埃构思的不是一般的冒险故事, 而是一则现代寓言, 从而体现出与《鲁滨逊漂流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其次从两部小说的结构可以发现,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体部分虽然是荒岛经历, 但更侧重于冒险与物质生活。当鲁滨逊飘泊到荒岛之后, 他并没有变成一个离群索居的野人, 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条件, 在荒岛上复制了一个文明社会。相比之下, 图尼埃则集中于荒岛孤独生活的叙述, 着力表现鲁滨逊的精神转变历程, 因此, 他身上自然就多了一份哲性诗人的思辨气质, 凸现出图尼埃重写的鲁滨逊神话的崭新意义。

再次, 是结局安排的逆向处理。众所周知,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最后是离开荒岛, 和星期五一起返回了文明社会, 继续他们继续传奇般的人生;而图尼埃在《礼拜五》中则进行了戏剧化的逆转, 面对白鸟号, 在荒岛生活28年之久的鲁滨逊选择留下, 而“野人”星期五却悄然搭上轮船进入人类社会, 以这个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尾改写了自笛福以来存在于西方人心目中的鲁滨逊神话, 从而表现了作者自己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忧虑, 使《礼拜五》显露出崭新而深刻的意蕴。

二、人物形象的重塑

图尼埃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 但最重要的是他逆转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并注入自身的现代性思考, 使小说人物拥有了新的文学涵义。

(一) 鲁滨逊形象的改写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精神的指导下, 人们开始用“自然理性”去认识世界, 人类的自我认同之心进一步膨胀。因此, 聪慧勇敢、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格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特质而得到大力弘扬。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正是这种英雄人物的典型代表。当鲁滨逊流落到完全脱离人类社会的荒岛时, 他非但没有沉沦自弃, 退化为原始野人, 反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岛上逐渐重建文明世界和社会体系, 使自己虽然身处于自然原始环境中, 但仍然按照文明社会的规范来生活。

与笛福借笔下的鲁滨逊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资产阶级的奋斗精神不同, 生活在20世纪的图尼埃对人类生存境况和现代文明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 他巧妙地利用《鲁滨逊飘流记》的题材与框架, 对笛福文本的故事与精神进行了逆向处理。

图尼埃笔下的鲁滨逊首先是作为孤独的人物来加以表现的。当鲁滨逊脱离了人类文明社会, 被海难抛到太平洋上的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时, 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心灵都被孤独和恐惧相缠绕。然而鲁滨逊不只是孤独的牺牲品, 他还是战胜孤独的英雄, 尽管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失望、空虚、自杀的诱惑, 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终摆脱了烂泥塘的幻觉, 驯服了孤独, 重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在鲁滨逊治理荒岛的过程中, 他并未沉醉于自己在荒岛上建立的秩序和物质成果, 而是不断地进行内心的的反思自省。而礼拜五的到来, 不仅标志着鲁滨逊与原作人物的分道扬镳, 更对他的精神转变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鲁滨逊不再代表权威, 也不再是具有种族优越感的征服者和殖民先驱, 礼拜五反而成了他的引路人, 在广袤的自然怀抱中, 帮他认识了自然以及自然界其它存在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因此他放弃搭乘“白鸟号”回归文明社会, 以出世的姿态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厌弃, 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痕迹和影响在鲁滨逊身上逐渐消失, 他从一个已恢复了文明社会人化特征的人开始向自然化的“新人”进行转变。

(二) 礼拜五形象的逆转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对星期五着墨不多, 因此, 作为故事的配角, 星期五的形象内涵是比较单一的。而图尼埃的小说直接以礼拜五命名, 使礼拜五的人物形象已经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首先, 在对异质文明的接受上, 笛福的礼拜五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与拒绝, 他在所有问题上都唯鲁滨逊马首是瞻, 而图尼埃重塑的现代星期五表面顺从驯服, 但实际上他却是动摇鲁滨逊文明根基和体制的不稳定的存在。当爆炸破坏了鲁滨逊与文明社会的一切联系和脐带时, 鲁滨逊重又回到了初到荒岛的原始状态, 自此, 人物的关系开始发生本质性的易位, 奴隶变成了主人, 儿子成为了兄弟, 土著人开始教授白人“自然”生活原则。

在图尼埃的笔下, 礼拜五自然伸展的生命状态似乎与世间万物都平等而亲密, 面对着礼拜五自然的生命状态, 鲁滨逊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言行。可以说, 鲁滨逊的自我实现就是以对礼拜五最大程度的认同为前提的。而随着礼拜五的形象越来越被神化, 使鲁滨逊甚至在日志中发出了呼告:“太阳啊, 把我变得跟礼拜五一样吧!” (1)

由此可见, 图尼埃笔下的礼拜五不再是西方文明的被动接受者, 这个另类、原始的礼拜五在亲手打破了笛福所设置的宗教偶像后, 自身却成为了鲁滨逊在精神上的另一指引, 成为了新世界中新人的助产士与向导。而在礼拜五的引领下, 希望岛上的空气似乎变得温情脉脉, 时间也不再拥堵着现代人忙忙碌的目的化生存, 人际关系充满着真诚、宽容与和谐。

三、思想主旨的易位

图尼埃对笛福原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颠覆式创造, 使改写后的文本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产生了思想主旨上的易位。而《礼拜五》所拥有的深刻内涵与思想内蕴, 既是图尼埃反思探索的结果, 也是他改写创作之初的动机与意图之所在。

图尼埃曾坦言, 《礼拜五》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题是两种文明的对抗和融合, 并且使他更感兴趣的, “并不是两种文明如何在某个发展阶段相互融合, 而是在一个人身上, 一种文明的痕迹如何在常人无法想像的孤独环境中消失殆尽, 是裸露在这种背景上的人的存在和生命的真谛,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怎样在这块白板上, 经过尝试、探索直到建立起来的过程。” (2)

作为现代神话人物, 图尼埃笔下的鲁滨逊首先表达了对当代西方文明及其所遭遇的危机的反思、对人类普遍面临的孤独问题的思考, 对他者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的思量。笛福在小说中颂扬的欧洲文明在此遭到质疑, 转变之后的新人鲁滨逊鄙夷白鸟号船员的贪婪、骄傲和暴力, 以及他们对金钱的膜拜, 这实际上是在影射生活在商业社会的现代人拼命追求财产和获取财富, 却并不清楚究竟为何目的。随着财富的增加, 加附于人身上的枷锁和束缚也日益增多,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逐渐扩大, 即使面对着众多的他者, 却仍然倍感孤独和空虚。

其次, 图尼埃使星期五成为鲁滨逊的引领者, 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这一逆转性的改写向我们指出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野蛮人”存在, 有的只是他人, 只是与我们不属于同一种文化范畴内的人类, 人种没有贵贱之分, 从而揭示了文明也不存在孰高孰低之说, 而只有当人类回归自然, 回归本原, 才能重获精神的净土。

当岌岌可危的文明堡垒随着爆炸轰然倒塌, 鲁滨逊再无力挽救这一切, 转而投向了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活方式, 向礼拜五学习在荒岛生活的一切, 与礼拜五平等相待。鲁滨逊再也感受不到文明的重压, 不必再板起面孔对待礼拜五, 不再虚伪、矫饰地做毫无意义的一切, 荒岛的生活变得自由、轻松而惬意。同时, 他也不再醉心于开拓、占有自然, 而是转而投向自然的怀抱, 和自然以及自然万物诗意地依偎在一起。自然不再是客体、对象物, 而是作为他本体的一部分融合在一起。因此, 图尼埃借鲁滨逊在荒岛的精神探索历程表达了回归自然的主旨, 并借以寓指全人类的命运:人类由最初的原始人类发展到文明社会的人, 再从文明社会的人发展为“自然化”的新人, 惟其如此, 人类才能摆脱孤独的命运。

四、结语

笛福的“鲁滨逊”和图尼埃的“鲁滨逊”虽同为神话, 但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精神探索的缩影。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作家, 图尼埃所面对的时代主题已不再是笛福对资产阶级力量的讴歌, 转而变成对现代文明的诘问与反思。因此, 图尼埃在借鉴笛福原作的基础上, 别具匠心地插入现代因素, 对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文学意象以及主题表现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写。通过哲理性的思辨, 图尼埃揭示了解决当下人类生存困境的唯一途径即是回归自然, 回归本原, 从而取得了寓意上的重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文本内涵, 使《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具有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由此实现了对笛福原作的成功改写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米歇尔·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M].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郭建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3]柳鸣九.从选择到反抗——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5.

[4]柳鸣九.“铃兰空地”上的哲人[J].世界文学, 1999 (1) .

[5]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 (7) .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3

前几天,我们刚学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我对《鲁滨孙漂流记》十分的感兴趣。虽然我们只学了梗概、精彩片段。不多,只有一点点……所以,我打算回家的时候,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一本《鲁滨孙漂流记》。在买回家的时候,我一直在看妈妈买的《鲁滨孙漂流记》,在我的攻击下,终于把《鲁滨逊漂流记》看完了。《鲁滨孙漂流记》的书十分的厚,我可是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厚厚的一本书写成了几百字的大概内容是: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人,他不甘心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过安稳的生活,喜欢冒险。有一次他私自乘船出海,遇到了暴风,帆船失事,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漂流到了一座荒岛上,但他也没有绝望,凭着自己的双手与艰苦和恶劣的生活环境较量。

他先从船上找了一下可以利用的东西,比如衣服,食品,然后为自己搭建起了帐篷。用木桩围起栏杆,开凿了一个山洞,用来储存东西。它采野果、养野羊、打猎,甚至把意外发现的大麦苗种了起来,收获到了粮食。

他就这样,独自在孤岛建造了一个家园,吃的、用的都不再成问题。后来当一群野人来到孤岛举行人肉宴会时,他救了一个土著人,取名“星期五”,最后、他帮助了一位美国船长,降伏了闹事哗变的水手,从而结束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荒岛漂流生活。乘船回到了人类聚居的社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保留大自然所给予它的野性,智慧和胆量,他并没有因为孤独和困难所吓倒,他独自生活在孤独的荒岛,上天上的星星,灿烂闪烁;辽阔的大海,给他无限的力量!

《鲁滨孙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篇14

鲁滨孙,我想对你说:“你是个勇敢的人。”你和野人搏斗,还救了几个俘虏,而且,你帮那个被水手赶下船的船长报仇,你真是太勇敢了!

鲁滨孙,我还想对你说:“你是个执著而又很幸运的人。”你明知出海远航的危险,却毅然选择了航海圆梦。虽然几次三番在海上遇险,经历了多次死里逃生的险境,却从未打消你坚持航海的勇气和决心。每次船只在海上遇险时,好多人都不幸身亡了,你却总能化险为夷。我时常为你的遭遇捏一把冷汗,也时常为你的幸运而惊叹喜悦!

高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5

该小说具有较强的可续性。小说情节的编排较为跌宕起伏, 内容惊险刺激, 主人公冒险的精神和具有着殖民心理被刻画的淋淋尽致, 整篇小说所塑造的氛围引人入胜, 获得了大批读者的青睐。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鲁滨逊探险精神的描述彰显了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提倡的敢于冒险、实现个人奋斗价值的思想理念。同时, 也映射出殖民统治者欲将通过殖民手段掌控世界的野心。《鲁滨逊漂流记》成为18世纪殖民统治的时代缩影, 以记录探险者远航冒险的表述方式出形象的刻画出英国等资产阶级进行殖民统治的殖民活动。

一、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也被称作是殖民批判主义。其主要是指生活在以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有识认识以及生活于第一世界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不同地域、世界中的知识分子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这一文化现象承载着人类的辛酸、苦楚和血泪。其形象的反应出当下世界所存有的后殖民主义的社会现状。后殖民主义主主要存在于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中。后殖民主义的提出意在于推翻西方等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旨在发扬民族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原始性归位。《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说, 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漂流冒险所经历事件的描述, 充分的折射出后殖民主义思想, 为现代人展示一幅18世纪后殖民主义的“生动”画卷。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因素详解

1、殖民动机

《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在起始篇幅中便间接的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的漂流动机, 该动机充分展现出殖民性。海上恶劣的风暴环境是致使鲁滨逊进行漂流的直接原因。而小说在一开始对鲁滨逊与父亲之间的争吵进行了具体描述。鲁滨逊对现下工作和生活极为不满的思想情绪与父亲顽固执拗的思想发生猛烈的冲击, 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航海冒险是鲁滨逊心中所充斥的理想化生活, 其不安分的思想使其无法适应当下现有的风平浪静、节奏平缓的生活。主人公这一厌倦平静生活、向往远航冒险的精神是其进行漂流的根本所在。一次无独有偶的远航机会点燃了其内心向往探险的浴火。在处于该年代的人们看来, 鲁滨逊的冒险思想和探索精神以及其想通过远航冒险获得大笔财富的愿望具有不可实现性且令人难以捉摸。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 鲁滨逊这一思想正成为其实行殖民扩张的思想动力。思想动机支配着实际行动, 在这一思想的鼓动下, 英国的殖民贸易如同草原上的火苗迅速的燃烧开来, 其殖民贸易延伸至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天然物产丰富, 充盈且廉价的人力资源为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文中通过对鲁滨逊远航思想动机的细致描述映澈出殖民主义扩张的思想动机和根本动力。鲁滨逊把非洲作为航行的第一站, 其在远航的过程中, 收获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远航非洲使其赚取了一笔丰厚的资金, 鲁滨逊的身份也由此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商人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属性。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在小说的前端篇幅中, 就赋予了主人公殖民者、贸易外开发者、外资本揽收者的形象, 这一形象映射出英国殖民主义的特性。此外, 鲁滨逊选择远航冒险从而来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景并不仅仅代表着英国实行殖民主义的原始动机, 其真实的映射出欧洲殖民者远渡大西洋实行殖民主义的罪证。主人公在非洲从事的奴隶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由此可以看出, 鲁滨逊放弃现实安逸, 选择远洋冒险、积累财富的远航生活并非源于其突发奇想的念头, 而是受与当下社会精神相吻合的思想的驱使。

2、经济殖民

从经济领域实行殖民政策成为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鲁滨逊漂流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在文中, 主人公在抵达巴西之后便在当地安定下来, 其成为当地的一名种植园主。种植园的经营并非顺风顺水, 在第四年的时候, 因劳动力的匮乏, 庄园无法被正常经营。对此现状, 鲁滨逊开始了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是殖民统治的一个最显著表现, 其将人权看做是一堆烂泥, 随意践踏, 直至失去价值。残酷的奴隶贸易对于鲁滨逊来说没有丝毫感触, 这种再正常不过的贸易方式让他夜以继日的忙碌着, 操持着, 其乐此不疲的享受着贸易所带来的丰厚金钱和资本的快感。由此不难看出, 鲁滨逊的观念里本身就充斥着殖民主义的思想, 其不过是众多殖民者中的一个代表而已。除此之外, 鲁滨逊漂至无人岛, 孤身一人之时, 岛上出现了西班牙人和土著人。当发现这状况时, 鲁滨逊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在他眼中, 他理当是小岛上的统治者, 这个岛屿的管辖权非他莫属, 全岛的人都将是他的臣民, 服从于他的管制, 听从于他的使唤和调遣。由此可以看出, 鲁滨逊把岛屿当做是他开展殖民统治的一个地盘, 这寓示着鲁滨逊已经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殖民统治者。

3、文化殖民

文中写道, 鲁滨逊漂流至荒岛后, 其便在岛上安居下来。他救助了一个野人, 将其取名为星期五。此后, 鲁滨逊与星期五之间的救助者和获救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主人和奴隶间的主仆关系。文中曾对星期五获救后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鲁滨逊初见这一野人时, 便用金钱的眼光对其进行上下打量。星期五的获救意味着其思想和人身自由的丧失, 在漫长的岁月中, 主人鲁滨逊的殖民思想对其的影响和熏染颇深。星期五在殖民主义的耳濡目染下, 其民族文化身份彻底被瓦解、消散。鲁滨逊对星期五所实行的文化殖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 武力征服。先进的武器设备是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所有恃无恐的支撑。文中, 鲁滨逊使用步枪对星期五进行思想上的压制, 星期五的反抗能力和意念逐渐丧失, 最终沦为其奴隶。武力征服为之后殖民文化的浸入做下了铺垫。第二, 在受种族观念浸润的欧洲人眼中, 印第安人和黑人无疑是思想还未开化的野蛮人, 与动物无异, 他们天生是用来驱使的奴隶命。鲁滨逊作为具备民主意识的白人代表, 其对“野蛮人”的善良建立在其百分百服从和忠诚的基础上。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 他们便是上帝派到人间教化野蛮人的文明人, 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们的思想意识凌驾于野蛮人之上。文中写道, 星期五在鲁滨逊的教育之下, 其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均被完整的改造过来。在生活方式上, 星期五丢弃了以往生食人肉的饮食习惯, 其开始了喝羊奶、吃熟肉、穿皮衣的新生活。在文化方面, 鲁滨逊通过思想教化的方式将欧洲人的文化礼仪方式、语言知识传授给星期五。作为殖民者, 鲁滨逊教会星期五的第一个英文单词便是“主人”。鲁滨逊反复的为星期五强调他名字的由来, 使其牢牢记住二人间的主仆关系, 使其奴隶思想根深蒂固。在宗教信仰上, 鲁滨逊认为宗教是束缚奴隶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鲁滨逊将基督教的信仰灌输给星期五, 并告知星期五其以往的宗教信仰不过是明晃晃的思想欺诈。此外, 鲁滨逊教会了星期五如何使用步枪。圣经和步枪成为鲁滨逊成功教化和改造星期五的有力武器。圣经和步枪这两个具体事物实际上代表了欧洲统治者殖民统治中所使用的殖民手段, 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鲁滨逊漂流记》将18世纪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主流思想及殖民活动刻画的淋淋尽致, 成为一部反映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真实画卷。

参考文献

[1]戴鸿斌.后殖民主义与英国的后殖民小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1) .

[2]贾振峰.L2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183-185.

[3]李凤英, 贾振峰.基于Jigsaw的英语专业教学[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3 (4) :129-131.

[4]许晓琴.一部欧洲殖民实践的帝国叙事文本——后殖民批评视野中的《鲁滨逊漂流记》[J].名作欣赏, 2008 (10) .

上一篇:在习作练习中如何抒情下一篇: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转型教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