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2024-08-31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共19篇)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篇1

《鲁滨孙漂流记》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锻炼自己了,我们也要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满足于现状,最好是不经过任何**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却不知道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是经不过任何打击和挑战的。有些人虽经过了一番考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一旦东西失去了,他们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怕再一次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大费周折。《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穿上鞋子去开始自己新的寻找。这样,他们的心态和心境才会更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懂得去追求,所以他们的远方就在不远处。

的确,鲁滨逊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离开家,而是按照他父亲的只是做事、生活,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会有金钱,还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I卫自己的家园。但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了,虽然他一次次的遇到困难,有一段日子甚至还被当成奴隶。但他勇于向世界挑战:他离家出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奋斗;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在荒岛上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去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拼命去救他,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去追求: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自己想过的生活,经历大自然的挑战和重重磨难。

我们也应该向鲁滨逊这样,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一个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的自我。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篇2

《鲁滨孙漂流记》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鲁滨孙热爱航海, 他的梦想是乘着风浪, 做一个远航到世界尽头的水手。可是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 因为他的大哥在与西班牙人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二哥的下落, 鲁滨孙至今一无所获。所以父母希望他能永远留在他们身边。

最终, 鲁滨孙终于出海了, 可是他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 多次厄运来袭, 最终把他遗落在一个荒岛上, 鲁滨孙在这个荒岛上奋力生存, 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伙伴“星期五”。在鲁滨孙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里, 这个荒岛已经成了可以居住舒坦的世外桃源。

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鲁滨孙忠实的朋友“星期五”了。他在荒岛上和鲁滨孙一起生活, 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给了鲁滨孙,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了:“你杀了星期五吧!不要赶星期五离开。”他说这些话的时候, 眼睛里噙着泪。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篇3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冒险中遇险,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岛上耕种、养殖,靠自己的勇敢和坚强独自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来获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英国……

28年啊,独自一人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是何等的孤独!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从我不幸的处境中吸取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理智面对现实、不逃避。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鲁滨逊的敬佩与日俱增,我常常会想:如果我也像鲁滨逊一样流落到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会怎么做?我想,假如是我到了那样一个小岛上,肯定会因为忍受不了这么恶劣的环境跳海自杀。即使没有跳海,也会因为没有一点儿生存技能被饿死,或者被野人抓住吃掉……因为像我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从小只知道依赖父母,没有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真的离开父母,可能连如何活下去都是问题。

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北京游玩。第三天,爸爸准备带我去登长城。在去长城的路上,我信誓旦旦地向爸爸保证:“爸爸,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一定能够自己登上长城最高点,当一回好汉!”爸爸微微一笑,说:“好,我就等着看你是如何当好汉的!”

下了车,我们走了没多久就来到长城脚下。终于开始登长城了,一开始,我感觉自己体力充足,想着就凭我的体力,登长城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了在爸爸面前表现自己,我还时不时在台阶上奔跑。可是,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没多久,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我就体力不支了,感觉每上一个台阶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我这时才明白,自己刚才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又往上爬了一会儿,我就彻底泄了气,坐在石阶上,任凭爸爸如何劝说,我也不愿意起来。最后还是爸爸搀扶着我,我才勉强走到了长城的最高处。下山时,我真的没力气往下走了,瘫坐在台阶上。爸爸看到我这样的状态,最终决定坐缆车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很差劲,我就是缺乏像鲁滨逊那样的勇气与毅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我在以后成长的路上要多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乐观向上、不轻易言放弃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4

夏衍小学 四(2)班 况代玮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鲁宾孙漂流记》的书。本书中讲述了鲁滨孙在航海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磨难。

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 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的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滨孙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除了精彩离奇的故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孙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训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做筛子筛面粉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就这样,鲁滨孙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面对人生困境。有一次,正当鲁滨孙准备帮船长夺回大船时,与背叛船长的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斗争。鲁滨孙又一次表现出超常的勇气,他与“星期五”和船长一起打败大船上背叛船长的水手,救出在船上被逼迫的船员,夺回大船,结束了自己的荒岛生活。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他造船回乡的毅力。光砍树就花去了数月!之后又经历各种磨难,直到“星期五”的出现,才又燃起了造船回乡的希望。尽管他造船面临重重困难。他却从未想退缩。我佩服他想做就不怕有多难的勇气和精神。

鲁滨孙是一个坚毅的人。他独自在岛上生活,没有助手,工具不全,所以做一些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力气,费很长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42天。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没有灰心丧气,总是重新站起来,向前进。最后,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过得很舒适,他就算不出去打猎也不会饿着。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5

鲁滨孙的父亲希望他安安生生过日子,但他却一心想冒险,于是他跟随一个船长出海冒险,船被打翻,他独自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那里,他坚强的生活了二十几年,二十几年啊!如果是普通人也许早死了,可鲁滨孙捡钱的活着,先是打猎,然后造房子,种菜,越来越景气,后来他解救了一个野人,给他起了个名,叫“星期五”,鲁滨孙教他说话,做饭,打猎。

鲁滨孙不仅勇敢,而且有耐心。他做各种物件,在小岛上做出一片新天地。

我的自制力一般,虽然会做做家务,但平时只要父母不说我,我就不去做。看到鲁滨孙他居然独自一人在孤岛上活了28年,我以后要向鲁宾逊学习,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勇敢克服困难,勇敢面对人生的道路,使自己坚强地生活下去。 人生就是一艘荡漾在生命长河中的小船,会经受数不尽的风风雨雨,也会享受数不尽的万里晴天。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6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很好的冒险小说,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原名叫鲁滨孙・克鲁索。他是一个说是幸运又不幸运的人。

因为他自己原本是想要出海的,但是他们遭到的暴风雨,把他流落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面。鲁滨孙原以为自己没有了希望,但是鲁滨孙却从沉船中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而且记录了下来他在岛上生活的日记。虽然有这些东西但是他却没有吃的,不过在岛上他却没有因为食物而不能生存。

因为鲁滨孙在船上找到了一些吃的,但是这些吃的是不管用的,因为只够维持它几天的时间,不过鲁滨孙却在这几天的时间找到了羊,随后他就吃到了羊排。之后他又去补羊,最后他居然有成群的山羊,以后的日记他就天天都有羊奶喝,有羊肉吃。鲁滨孙在岛屿上过了十多个年头。起初他也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但是经过他的努力最后他还是过的很舒服。 所以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有希望就可以努力坚持,继续生存下去。不要因为一点小挫折就要放弃。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篇7

1.以《鲁滨孙漂流记》阅读为例,学习略读一本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阅读前言,了解书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前言中的故事梗概和课文中的故事梗概,感受小说梗概的不同写法。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进一步了解小说内容,体会鲁滨孙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乐观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读封面,猜想小说内容

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阅读一本书,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了解一本书呢?“略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略读一本书”。(板书:怎样略读一本书)

2.指导:略读一本书的第一步,是阅读封面。(板书:封面)

师(PPT出示封面):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阅读封面,然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

(1)书名:鲁滨孙漂流记。(板贴)

(2)作者:笛福。

你了解这书的作者笛福吗?请你迅速看一看,你了解到了什么?出示作者简介:

(3)译者:徐霞村。

出示译者简介:

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家帮我们译成中文,才能让我们很好地阅读。

(4)插图。封面上的内容,除了文字,常常还有图画,它提示了书中的重要内容。

(5)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师:出版社与书的质量有着重要关系。这是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出版社,来看一看,译林出版社排名第五。很多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中文版,都出自这家出版社。

小结:一个封面,居然能让我们读出这么多信息,可真不能忽视了。

3.让学生根据得到的这些信息,猜想:书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二、读前言,了解故事梗概

1.过渡:我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打开书看看。

翻开第一页,是这本书的“前言”,有的书也写成“序”(板书:前言)。前言写了些什么呢?请你快速浏览,看看前言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2.学生阅读后交流反馈。

(1)作者简介。

你是从前言的哪一段得到的信息?(第一段)

作者的生平经历,往往跟小说创作紧密相关。

(2)故事梗概。

前言部分哪几段都在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至四段)

你看,编者把长长的小说写成了这样简简单单的3段话,这样把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简单的几段话来概述,叫作梗概。

(3)阅读启示。

哪一段告诉我们的?(第五段)

3.小结:这篇前言就包括了“作者简介”“故事梗概”和“阅读启示”三部分内容,前言对于我们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4.对比阅读“故事梗概”。

(1)迅速浏览课本中的故事梗概,要求:从篇幅上看,你能发现什么?(课本中的比较具体,前言中的简洁)。

(2)比较着读一读,前言是怎样做到更简洁的?结合具体内容来说。

(3)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4)谈谈:作为故事梗概,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读目录,粗知情节

1.过渡:书中到底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往下翻,便是书的目录。(板书:目录)书的目录就像书的骨架,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目录?(指名读)

2.小结:读完目录,我们对这本书内容的了解更加清晰了。

四、读精彩片段,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读完目录,我们可以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板书:片段)你最想看哪一部分?(指名说)

课本推荐我们阅读“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课本将它命名为“精彩片段”,让我们来读读“精彩片段”。(板书:记述荒岛上的新生活)

2.默读精彩片段,把握情节。

(1)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对于我们六年级学生来说,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一般1分钟不少于300字,这部分内容约有1800字,我给大家6分钟时间。边读边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阅读完后,完成阅读卡。

出示学习单:

(2)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学习小贴士)

(3)小组展示,全班讨论。

预设:计算日期—收集物品—制作栅栏—比较利弊—调整心态

3.请学生闭上眼回想刚才阅读的片段,思考: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阅读的片段来说明。(根据学生回答板贴词语:坚强、勤劳、能干、知识丰富……)

五、总结方法,课外阅读延伸

1.激发阅读兴趣。

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出示):

鲁滨孙是不是像大家读到的这样,或者评论的这样呢?课后请你继续阅读这本书,验证自己的看法。

2.引导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我们是怎么阅读的?(学生回顾阅读方法)

以后,我们想很快了解一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读的,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一本书的略读技能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例如去图书馆挑选与自己的研究专题相关的书籍,到书店选择购买自己想阅读的书等。在短时间内确定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并尽可能多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书的信息,就要运用一本书的略读技能。

在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中,安排了不少由经典名著节选或改编的课文,以第三学段尤为集中。如果我们的略读教学将目光仅仅停留于这些节选或改编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引入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去。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本书的略读技能,引导学生课外细细阅读这些亘古流传、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提高阅读品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短短的一节略读课,如何充分发挥其导读作用,实现由一篇课文的阅读转向对整本书的略读,进而激发学生课外细细阅读或研究整本书。笔者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关注封面、目录,在检视阅读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在阅读教学中,从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入手,把课文不仅仅看作是教材中的一个部分,更是一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就会站在更为整体、全面的角度去阅读。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指出: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其基本步骤:先看书名页,然后看序,接着研究目录页,对整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课始我首先出示了这本书的封面,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丰富的内容。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封面,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阅读,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乃至插图,都成了学生阅读的对象,同时拓展了作者和译者的简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猜想书中内容,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了铺垫。

在读完封面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目录。叶圣陶、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目录表示一部书的骨干,具有提要的性质,也须养成学生先看它的习惯。”通过目录页的阅读,学生对书的内容更加清晰,对于整本书有了概括性的理解,也对于课文中节选或改编的部分在书中所在的位置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拓展相关篇章,在比较阅读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教材选编的节选片段不是孤立的文本,这类课文都是从原著中选取或改编而成的,因此书中其他内容可以作为课文阅读的补充与拓展。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一篇课文的阅读拓展到对书中相关篇章的阅读,乃至对整本书的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认知将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

1.异中求同。

求同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我出示了原著中的一篇前言,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梗概”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这篇前言,看看与课文中的故事梗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中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学生发现都写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如制作简易帐篷、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防御敌人等内容。

2.同中比异。

比异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书籍的前言有别于教材中的“故事梗概”,一般而言,前言除了介绍书籍的基本内容外,还常包括编著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等,因而对于“内容”的介绍往往比单纯的“故事梗概”要更简略些。让学生把教材中的梗概与前言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比较阅读,采用“比异”策略,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角,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随意跳读,在“碎片整合”中实现从一篇到一本

所谓“随意跳读”是指根据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路来寻找阅读的注意点,捕捉最感兴趣的信息,形成新的思维流程的速读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这就是“随意跳读”。

因此,在课的最后教学板块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目录,随意跳读《鲁滨孙漂流记》一书,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翻阅全书,读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此进一步感受小说主题,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仅仅是书中的一个片段,它所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碎片”而已,而这种对于整本书的跳读,能够将这些“碎片”像拼图那样去“拼装”,进行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学生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更全面地感受到鲁滨孙勇于冒险、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形象;更深入地体会了“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这一小说主题。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在第三学段,进行“从一篇课文到一本经典”的略读,正是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单篇短章”,走向读“整本的书”,这必将对开拓学生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鲁滨逊漂流记 篇8

但我前面说过,当船长从我舱房边经过,并说我们都要完蛋了时,可把我吓坏了。我走出自己的舱房向外一看,只见满目凄凉,这种惨景我以前从未见过:海上巨浪滔天,每隔三四分钟就向我们扑来。再向四面一望,境况更是悲惨。我们发现,原来停泊在我们附近的两艘船,因为载货重,已经把船侧的桅杆都砍掉了。突然,我们船上的人惊呼起来。原来停在我们前面约一海里远的一艘船已沉没了。另外两艘船被狂风吹得脱了锚,只得冒险离开锚地驶向大海,连船上的桅杆也一根不剩了。小船的境况要算最好了,因为在海上小船容易行驶。但也有两三只小船被风刮得从我们船旁飞驰而过,船上只剩下角帆而向外海飘去。

到了傍晚,大副和水手长恳求船长砍掉前桅;此事船长当然是绝不愿意干的。但水手长抗议说,如果船长不同意砍掉前桅,船就会沉没。这样,船长也只好答应了。但船上的前桅一砍下来,主桅随风摇摆失去了控制,船也随着剧烈摇晃,于是他们又只得把主桅也砍掉。这样就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甲板了。

这时风浪更加凶猛了,我看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情况:船长、水手长,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不断地祈祷,他们都感到船随时有沉没的危险。

到了半夜,更是灾上加灾。那些到船舱底下去检查的人中间,忽然有一个人跑上来喊道:船底漏水了;接着又有一个水手跑上来说,底舱里已有四英尺深的水了。于是全船的人都被叫去抽水。我听到船底漏水时,感到我的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我当时正坐在自己的舱房的床边,一下子感到再也支持不住了,就倒在了船舱里。这时有人把我叫醒,说我以前什么事也不会干,现在至少可以去帮着抽水。听了这话我立即打起精神,来到抽水机旁,十分卖力地干起来。正当大家全力抽水时,船长发现有几艘小煤船因经不起风浪,不得不随风向海上飘去;当他们从我们附近经过时,船长就下令放一枪,作为求救的信号。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放枪,听到枪声大吃一惊,以为船破了,或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句话,我吓得晕倒在抽水机旁。

这种时候,人人都只顾自己的生命,那里还会有人来管我死活,也没有人会看一下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另一个人立刻上来接替我抽水;他上来时把我一脚踢到一边,由我躺在那里。他一定以为我已经死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苏醒过来。

我们继续不断地抽水,但底舱里进水越来越多。我们的船显然不久就会沉没。这时,尽管风势略小了些,但船是肯定不可能驶进港湾了。船长只得不断鸣枪求救。有一艘轻量级的船顺风从我们前面飘过,就冒险放下一只小艇来救我们。

小艇上的人冒着极大的危险才划近我们的大船,但我们无法下到他们的小艇,他们也无法靠拢我们的大船。最后,小艇上的人拚命划浆,舍死相救;我们则从船尾抛下一根带有浮筒的绳子,并尽量把绳子放长。小艇上的人几经努力,终于抓住了绳子。我们就慢慢把小艇拖近船尾,全体船员才得以下了小艇。此时此刻,我们已无法再回到他们的船上去了,大家一致同意任凭小艇随波飘流,并努力向岸边划去。我们的船长许诺,万一小艇在岸边触礁,他将给他们船长照价赔偿。

这样,小艇半划着,半随浪逐流,逐渐向北方的岸边飘去,最后靠近了温特顿岬角。离开大船不到一刻钟,我们就看到它沉下去了。这时,我才平生第一次懂得大海沉船是怎么回事。说实在话,当水手们告诉我大船正在下沉时,我几乎不敢抬头看一眼。当时,与其说是我自己爬下了小艇,还不如说是水手们把我丢进小艇的。从下小艇那一刻起,我已心如死灰;一方面这是由于受风暴的惊吓,另一方面由于想到此行凶吉未卜,内心万分恐惧。

尽管我们处境危难,水手们还是奋力向岸边划去。当小艇被冲上浪尖时,我们已能看到海岸了,并见到岸上有许多人奔来奔去,想等我们小艇靠岸时救助我们。但小艇前进速度极慢,而且怎么也靠不了岸。最后,我们竟划过了温特顿灯塔。海岸由此向西凹进,并向克罗默延伸。这样,陆地挡住了一点风势,我们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靠了岸。全体安全上岸后,即步行至雅茅斯。我们这些受难的人受到了当地官员、富商和船主们的热情款待;他们妥善安置我们住宿,还为我们筹足了旅费。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去伦敦,或回赫尔。

当时,我要是还有点头脑,就应回到赫尔,并回到家里。

(节选自天涯在线书库)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9

鲁滨孙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头脑,在荒岛上雨后小故事下载存活下来。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没有房子,自己搭建;他还自己摸索做桌椅,做陶器,编篮子,做面包。

在第二十六年的时候,有一群野人来到岛上,鲁滨孙搭救了一个被三个野人追赶的野人。因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给他取名叫“星期五”,教会了他很多本领,成了鲁滨孙的朋友。最后,鲁滨孙帮英国船长夺回了船,船长带着他一起回到了英国。

书里写了许多人物,比如:星期五、野人、船长等,我最喜欢鲁滨孙,他是一个诚实能干、坚毅勇敢的人。喜欢他身上的坚强品质。鲁滨孙能从荒岛上存活下来并回到英国,是命运的安排吗?当然不是。是雨后小故事下载因为他的坚强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他也曾恐惧过,迷茫过,但他在面对生死时是多么冷静。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们在生活中不大可能会象鲁滨孙一样飘泊到荒岛上一个人生活这么多年,遇到那么多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故事里主人公鲁滨孙坚强的毅力令我敬佩,这个人物深深刻在我的脑海时,总在生活学习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特别是在我遇到困难,想到放弃时,脑海中闪现出鲁滨雨后小故事下载孙一个人在岛上生活的那些画面,给我继续坚持的勇气。

记得有一次做一张卷子最后有道奥数题,我冥思苦想,可就是想不出来怎样做。于是我闹起脾气来,将卷子扔到一边,这时,我仿佛看到鲁滨孙在荒岛上生话的身影,他生活二十八年了不放弃终于回到雨后小故事下载家乡,而我呢?碰到难题就退缩了吗?不能。我的心又恢复了平静,开始专注于题目思考。最后,我终于想了出来,高兴极了。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的。主要内容是:鲁滨孙是英国人。鲁滨孙乘船前往美洲,途中遇到大风,船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了一座岛上,这是个荒无人烟的一个小岛。第二天,他看到船一般浮在海面上,离岸不远,他就做了个木筏,划到船边,把船上有用的东西带走,还带了两只猫和一只狗。鲁滨孙吧现在的好处和坏处列了出来,让她没那么害怕了。然后鲁滨孙在这座荒岛上定居了,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每天上山打猎捕鱼。他在岛上活了二十六年。有一天,他看到了三十多个野人,脱了两个同伴,杀死了一个,另一个逃跑了,于是鲁滨孙救了他,鲁滨孙开始教化这个野人。把他的名字取为“星期五”。一天早晨,“星期五”叫醒了鲁滨孙,有一艘船,船上的水手们绑架了船长,鲁滨孙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答应带他们回英国。鲁滨孙最后回到了英国。

作者笛福把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把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勇敢、坚强、聪明能干的精神描写出来,反映出崇高、个性自由、追求、个人奋斗。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的时代精神。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篇11

这本书叫《鲁滨逊漂流记》。它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鲁滨逊被海浪卷到了孤岛上,他把沉船上的东西运送到了岛上,给自己搭建了帐篷,还种下了大麦,驯养了狗、猫、羊等动物。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毅力和聪明才智,战胜了害怕危险的心理,在孤岛上成功地生存下来。后来,鲁滨逊成功地从野人手中救下了一个俘虏,因为这天是星期五,于是取名“星期五”。从此以后,“星期五”就成了鲁滨逊的仆人和朋友。二十八年后,鲁滨逊和“星期五”发现了一艘船,终于离开了孤岛。

读了这本书,我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吸引并感动,更被鲁滨逊的这种坚强的毅力所折服。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因为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而在各个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张海迪、桑兰、海伦·凯勒……正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才勇于和生活的不幸做斗争;正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才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正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力,才可以用凡人难以理解的心情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以此激励着世人,在困境中不断地前进。

想到他们,再想到我自己,想到自己有时候做事情半途而废,缺少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自惭形秽。记得有一次,在手工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模型,我在用剪刀把形状刻出来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刺了一下,于是就停了下来。可是下课后,却看到同学们做得都很漂亮,当时就觉得特别的后悔,如果刚才坚持一下把模型做完,此刻也会享受成功的乐趣。可是,现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鲁滨逊漂流记》支撑着我,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着我,不畏艰难的坚强毅力激励着我,让我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管未来有多少荆棘和坎坷,都要踏踏实实地笑着走下去!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篇12

米歇尔·图尼埃是20世纪法国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 《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以下简称为《礼拜五》) 是他在1967年发表的处女作, 并获得了当年的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这部小说虽然在题材上也同样模仿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但显然又不同于之前的那个冒险故事, 在对既有素材承袭的基础上, 图尼埃又匠心独运地插入许多现代因素, 对原作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等多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与改写, 并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哲理寓意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文本内涵, 也使这一古老神话也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一、故事情节的变动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根据真人事迹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 以“海上漂流、遇到风暴、落难沉船、流落孤岛”这几部分构成了主要情节脉络, 从而呈现出主人公鲁滨逊远离人世, 在荒蛮的孤岛上以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创造生活的图景。图尼埃的作品尽管大体上承袭原作, 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情节与笛福相似, 但是通过文本的仔细阅读与比较, 仍然能发现图尼埃在情节设置上的改动与创新。

首先, 这种改动体现在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中。《鲁滨逊漂流记》的开头比较详细地描写了鲁滨逊的身世背景、出海冒险的心理历程以及前后三次的冒险经历, 从而刻画出了鲁滨逊作为一个冒险者的前半生。笛福安排这些情节, 意在塑造鲁滨逊不安现状、乐于冒险、机智勇敢的品格, 表达其清教赎罪思想, 同时也为后来情节的安排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图尼埃没有交代鲁滨逊的个人性格与出身, 而是直接铺设了一个充满隐喻性的塔罗牌开场。当时鲁滨逊乘坐的弗吉尼亚号在风暴中已危在旦夕, 但是船长范·戴塞尔不立即寻求逃命的可能, 反而更关注塔罗纸牌显示的鲁滨逊的传奇命运。通常说来, 这种情节设置在小说中一般是不合常理的, 但图尼埃构思的不是一般的冒险故事, 而是一则现代寓言, 从而体现出与《鲁滨逊漂流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其次从两部小说的结构可以发现,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体部分虽然是荒岛经历, 但更侧重于冒险与物质生活。当鲁滨逊飘泊到荒岛之后, 他并没有变成一个离群索居的野人, 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条件, 在荒岛上复制了一个文明社会。相比之下, 图尼埃则集中于荒岛孤独生活的叙述, 着力表现鲁滨逊的精神转变历程, 因此, 他身上自然就多了一份哲性诗人的思辨气质, 凸现出图尼埃重写的鲁滨逊神话的崭新意义。

再次, 是结局安排的逆向处理。众所周知, 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最后是离开荒岛, 和星期五一起返回了文明社会, 继续他们继续传奇般的人生;而图尼埃在《礼拜五》中则进行了戏剧化的逆转, 面对白鸟号, 在荒岛生活28年之久的鲁滨逊选择留下, 而“野人”星期五却悄然搭上轮船进入人类社会, 以这个这个意料之外的结尾改写了自笛福以来存在于西方人心目中的鲁滨逊神话, 从而表现了作者自己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忧虑, 使《礼拜五》显露出崭新而深刻的意蕴。

二、人物形象的重塑

图尼埃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 但最重要的是他逆转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 并注入自身的现代性思考, 使小说人物拥有了新的文学涵义。

(一) 鲁滨逊形象的改写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精神的指导下, 人们开始用“自然理性”去认识世界, 人类的自我认同之心进一步膨胀。因此, 聪慧勇敢、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格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特质而得到大力弘扬。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正是这种英雄人物的典型代表。当鲁滨逊流落到完全脱离人类社会的荒岛时, 他非但没有沉沦自弃, 退化为原始野人, 反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岛上逐渐重建文明世界和社会体系, 使自己虽然身处于自然原始环境中, 但仍然按照文明社会的规范来生活。

与笛福借笔下的鲁滨逊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资产阶级的奋斗精神不同, 生活在20世纪的图尼埃对人类生存境况和现代文明的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 他巧妙地利用《鲁滨逊飘流记》的题材与框架, 对笛福文本的故事与精神进行了逆向处理。

图尼埃笔下的鲁滨逊首先是作为孤独的人物来加以表现的。当鲁滨逊脱离了人类文明社会, 被海难抛到太平洋上的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时, 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心灵都被孤独和恐惧相缠绕。然而鲁滨逊不只是孤独的牺牲品, 他还是战胜孤独的英雄, 尽管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失望、空虚、自杀的诱惑, 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 最终摆脱了烂泥塘的幻觉, 驯服了孤独, 重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在鲁滨逊治理荒岛的过程中, 他并未沉醉于自己在荒岛上建立的秩序和物质成果, 而是不断地进行内心的的反思自省。而礼拜五的到来, 不仅标志着鲁滨逊与原作人物的分道扬镳, 更对他的精神转变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鲁滨逊不再代表权威, 也不再是具有种族优越感的征服者和殖民先驱, 礼拜五反而成了他的引路人, 在广袤的自然怀抱中, 帮他认识了自然以及自然界其它存在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因此他放弃搭乘“白鸟号”回归文明社会, 以出世的姿态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厌弃, 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痕迹和影响在鲁滨逊身上逐渐消失, 他从一个已恢复了文明社会人化特征的人开始向自然化的“新人”进行转变。

(二) 礼拜五形象的逆转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对星期五着墨不多, 因此, 作为故事的配角, 星期五的形象内涵是比较单一的。而图尼埃的小说直接以礼拜五命名, 使礼拜五的人物形象已经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首先, 在对异质文明的接受上, 笛福的礼拜五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与拒绝, 他在所有问题上都唯鲁滨逊马首是瞻, 而图尼埃重塑的现代星期五表面顺从驯服, 但实际上他却是动摇鲁滨逊文明根基和体制的不稳定的存在。当爆炸破坏了鲁滨逊与文明社会的一切联系和脐带时, 鲁滨逊重又回到了初到荒岛的原始状态, 自此, 人物的关系开始发生本质性的易位, 奴隶变成了主人, 儿子成为了兄弟, 土著人开始教授白人“自然”生活原则。

在图尼埃的笔下, 礼拜五自然伸展的生命状态似乎与世间万物都平等而亲密, 面对着礼拜五自然的生命状态, 鲁滨逊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言行。可以说, 鲁滨逊的自我实现就是以对礼拜五最大程度的认同为前提的。而随着礼拜五的形象越来越被神化, 使鲁滨逊甚至在日志中发出了呼告:“太阳啊, 把我变得跟礼拜五一样吧!” (1)

由此可见, 图尼埃笔下的礼拜五不再是西方文明的被动接受者, 这个另类、原始的礼拜五在亲手打破了笛福所设置的宗教偶像后, 自身却成为了鲁滨逊在精神上的另一指引, 成为了新世界中新人的助产士与向导。而在礼拜五的引领下, 希望岛上的空气似乎变得温情脉脉, 时间也不再拥堵着现代人忙忙碌的目的化生存, 人际关系充满着真诚、宽容与和谐。

三、思想主旨的易位

图尼埃对笛福原作进行了一系列的颠覆式创造, 使改写后的文本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产生了思想主旨上的易位。而《礼拜五》所拥有的深刻内涵与思想内蕴, 既是图尼埃反思探索的结果, 也是他改写创作之初的动机与意图之所在。

图尼埃曾坦言, 《礼拜五》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题是两种文明的对抗和融合, 并且使他更感兴趣的, “并不是两种文明如何在某个发展阶段相互融合, 而是在一个人身上, 一种文明的痕迹如何在常人无法想像的孤独环境中消失殆尽, 是裸露在这种背景上的人的存在和生命的真谛,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怎样在这块白板上, 经过尝试、探索直到建立起来的过程。” (2)

作为现代神话人物, 图尼埃笔下的鲁滨逊首先表达了对当代西方文明及其所遭遇的危机的反思、对人类普遍面临的孤独问题的思考, 对他者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的思量。笛福在小说中颂扬的欧洲文明在此遭到质疑, 转变之后的新人鲁滨逊鄙夷白鸟号船员的贪婪、骄傲和暴力, 以及他们对金钱的膜拜, 这实际上是在影射生活在商业社会的现代人拼命追求财产和获取财富, 却并不清楚究竟为何目的。随着财富的增加, 加附于人身上的枷锁和束缚也日益增多, 人与人之间的鸿沟逐渐扩大, 即使面对着众多的他者, 却仍然倍感孤独和空虚。

其次, 图尼埃使星期五成为鲁滨逊的引领者, 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这一逆转性的改写向我们指出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野蛮人”存在, 有的只是他人, 只是与我们不属于同一种文化范畴内的人类, 人种没有贵贱之分, 从而揭示了文明也不存在孰高孰低之说, 而只有当人类回归自然, 回归本原, 才能重获精神的净土。

当岌岌可危的文明堡垒随着爆炸轰然倒塌, 鲁滨逊再无力挽救这一切, 转而投向了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活方式, 向礼拜五学习在荒岛生活的一切, 与礼拜五平等相待。鲁滨逊再也感受不到文明的重压, 不必再板起面孔对待礼拜五, 不再虚伪、矫饰地做毫无意义的一切, 荒岛的生活变得自由、轻松而惬意。同时, 他也不再醉心于开拓、占有自然, 而是转而投向自然的怀抱, 和自然以及自然万物诗意地依偎在一起。自然不再是客体、对象物, 而是作为他本体的一部分融合在一起。因此, 图尼埃借鲁滨逊在荒岛的精神探索历程表达了回归自然的主旨, 并借以寓指全人类的命运:人类由最初的原始人类发展到文明社会的人, 再从文明社会的人发展为“自然化”的新人, 惟其如此, 人类才能摆脱孤独的命运。

四、结语

笛福的“鲁滨逊”和图尼埃的“鲁滨逊”虽同为神话, 但却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精神探索的缩影。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作家, 图尼埃所面对的时代主题已不再是笛福对资产阶级力量的讴歌, 转而变成对现代文明的诘问与反思。因此, 图尼埃在借鉴笛福原作的基础上, 别具匠心地插入现代因素, 对情节设置、人物形象、文学意象以及主题表现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写。通过哲理性的思辨, 图尼埃揭示了解决当下人类生存困境的唯一途径即是回归自然, 回归本原, 从而取得了寓意上的重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文本内涵, 使《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具有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由此实现了对笛福原作的成功改写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米歇尔·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M].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郭建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3]柳鸣九.从选择到反抗——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5.

[4]柳鸣九.“铃兰空地”上的哲人[J].世界文学, 1999 (1) .

[5]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 (7) .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3

当看到鲁滨孙放弃了巨额财产,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航海之旅时;当看到他所乘的

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他仍然不向命运低头,继续立志远行,并不后退时;当看到他遇险上岛后自己搭建房子,寻找吃的时;我想到了我,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立志远航吗?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活的希望吗?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和野人搏斗吗?不,这些都不可能,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无能,没有足够的自信、能力、胆量。

鲁滨孙漂流记小学读后感 篇14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之时,一个个问号不由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我是鲁宾逊……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每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我们需要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刻苦奋斗的精神。在他认为,无论什么事情,一旦去做,是绝对会成功的。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篇15

该小说具有较强的可续性。小说情节的编排较为跌宕起伏, 内容惊险刺激, 主人公冒险的精神和具有着殖民心理被刻画的淋淋尽致, 整篇小说所塑造的氛围引人入胜, 获得了大批读者的青睐。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鲁滨逊探险精神的描述彰显了18世纪英国统治阶级提倡的敢于冒险、实现个人奋斗价值的思想理念。同时, 也映射出殖民统治者欲将通过殖民手段掌控世界的野心。《鲁滨逊漂流记》成为18世纪殖民统治的时代缩影, 以记录探险者远航冒险的表述方式出形象的刻画出英国等资产阶级进行殖民统治的殖民活动。

一、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也被称作是殖民批判主义。其主要是指生活在以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有识认识以及生活于第一世界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不同地域、世界中的知识分子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这一文化现象承载着人类的辛酸、苦楚和血泪。其形象的反应出当下世界所存有的后殖民主义的社会现状。后殖民主义主主要存在于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中。后殖民主义的提出意在于推翻西方等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旨在发扬民族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原始性归位。《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小说, 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漂流冒险所经历事件的描述, 充分的折射出后殖民主义思想, 为现代人展示一幅18世纪后殖民主义的“生动”画卷。

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因素详解

1、殖民动机

《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在起始篇幅中便间接的介绍了主人公鲁滨逊的漂流动机, 该动机充分展现出殖民性。海上恶劣的风暴环境是致使鲁滨逊进行漂流的直接原因。而小说在一开始对鲁滨逊与父亲之间的争吵进行了具体描述。鲁滨逊对现下工作和生活极为不满的思想情绪与父亲顽固执拗的思想发生猛烈的冲击, 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航海冒险是鲁滨逊心中所充斥的理想化生活, 其不安分的思想使其无法适应当下现有的风平浪静、节奏平缓的生活。主人公这一厌倦平静生活、向往远航冒险的精神是其进行漂流的根本所在。一次无独有偶的远航机会点燃了其内心向往探险的浴火。在处于该年代的人们看来, 鲁滨逊的冒险思想和探索精神以及其想通过远航冒险获得大笔财富的愿望具有不可实现性且令人难以捉摸。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 鲁滨逊这一思想正成为其实行殖民扩张的思想动力。思想动机支配着实际行动, 在这一思想的鼓动下, 英国的殖民贸易如同草原上的火苗迅速的燃烧开来, 其殖民贸易延伸至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天然物产丰富, 充盈且廉价的人力资源为英国殖民主义的扩张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文中通过对鲁滨逊远航思想动机的细致描述映澈出殖民主义扩张的思想动机和根本动力。鲁滨逊把非洲作为航行的第一站, 其在远航的过程中, 收获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远航非洲使其赚取了一笔丰厚的资金, 鲁滨逊的身份也由此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商人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属性。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在小说的前端篇幅中, 就赋予了主人公殖民者、贸易外开发者、外资本揽收者的形象, 这一形象映射出英国殖民主义的特性。此外, 鲁滨逊选择远航冒险从而来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景并不仅仅代表着英国实行殖民主义的原始动机, 其真实的映射出欧洲殖民者远渡大西洋实行殖民主义的罪证。主人公在非洲从事的奴隶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由此可以看出, 鲁滨逊放弃现实安逸, 选择远洋冒险、积累财富的远航生活并非源于其突发奇想的念头, 而是受与当下社会精神相吻合的思想的驱使。

2、经济殖民

从经济领域实行殖民政策成为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鲁滨逊漂流记》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在文中, 主人公在抵达巴西之后便在当地安定下来, 其成为当地的一名种植园主。种植园的经营并非顺风顺水, 在第四年的时候, 因劳动力的匮乏, 庄园无法被正常经营。对此现状, 鲁滨逊开始了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是殖民统治的一个最显著表现, 其将人权看做是一堆烂泥, 随意践踏, 直至失去价值。残酷的奴隶贸易对于鲁滨逊来说没有丝毫感触, 这种再正常不过的贸易方式让他夜以继日的忙碌着, 操持着, 其乐此不疲的享受着贸易所带来的丰厚金钱和资本的快感。由此不难看出, 鲁滨逊的观念里本身就充斥着殖民主义的思想, 其不过是众多殖民者中的一个代表而已。除此之外, 鲁滨逊漂至无人岛, 孤身一人之时, 岛上出现了西班牙人和土著人。当发现这状况时, 鲁滨逊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在他眼中, 他理当是小岛上的统治者, 这个岛屿的管辖权非他莫属, 全岛的人都将是他的臣民, 服从于他的管制, 听从于他的使唤和调遣。由此可以看出, 鲁滨逊把岛屿当做是他开展殖民统治的一个地盘, 这寓示着鲁滨逊已经转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殖民统治者。

3、文化殖民

文中写道, 鲁滨逊漂流至荒岛后, 其便在岛上安居下来。他救助了一个野人, 将其取名为星期五。此后, 鲁滨逊与星期五之间的救助者和获救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主人和奴隶间的主仆关系。文中曾对星期五获救后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鲁滨逊初见这一野人时, 便用金钱的眼光对其进行上下打量。星期五的获救意味着其思想和人身自由的丧失, 在漫长的岁月中, 主人鲁滨逊的殖民思想对其的影响和熏染颇深。星期五在殖民主义的耳濡目染下, 其民族文化身份彻底被瓦解、消散。鲁滨逊对星期五所实行的文化殖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 武力征服。先进的武器设备是殖民者进行殖民统治所有恃无恐的支撑。文中, 鲁滨逊使用步枪对星期五进行思想上的压制, 星期五的反抗能力和意念逐渐丧失, 最终沦为其奴隶。武力征服为之后殖民文化的浸入做下了铺垫。第二, 在受种族观念浸润的欧洲人眼中, 印第安人和黑人无疑是思想还未开化的野蛮人, 与动物无异, 他们天生是用来驱使的奴隶命。鲁滨逊作为具备民主意识的白人代表, 其对“野蛮人”的善良建立在其百分百服从和忠诚的基础上。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 他们便是上帝派到人间教化野蛮人的文明人, 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们的思想意识凌驾于野蛮人之上。文中写道, 星期五在鲁滨逊的教育之下, 其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均被完整的改造过来。在生活方式上, 星期五丢弃了以往生食人肉的饮食习惯, 其开始了喝羊奶、吃熟肉、穿皮衣的新生活。在文化方面, 鲁滨逊通过思想教化的方式将欧洲人的文化礼仪方式、语言知识传授给星期五。作为殖民者, 鲁滨逊教会星期五的第一个英文单词便是“主人”。鲁滨逊反复的为星期五强调他名字的由来, 使其牢牢记住二人间的主仆关系, 使其奴隶思想根深蒂固。在宗教信仰上, 鲁滨逊认为宗教是束缚奴隶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鲁滨逊将基督教的信仰灌输给星期五, 并告知星期五其以往的宗教信仰不过是明晃晃的思想欺诈。此外, 鲁滨逊教会了星期五如何使用步枪。圣经和步枪成为鲁滨逊成功教化和改造星期五的有力武器。圣经和步枪这两个具体事物实际上代表了欧洲统治者殖民统治中所使用的殖民手段, 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鲁滨逊漂流记》将18世纪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主流思想及殖民活动刻画的淋淋尽致, 成为一部反映欧洲等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真实画卷。

参考文献

[1]戴鸿斌.后殖民主义与英国的后殖民小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1) .

[2]贾振峰.L2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183-185.

[3]李凤英, 贾振峰.基于Jigsaw的英语专业教学[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3 (4) :129-131.

[4]许晓琴.一部欧洲殖民实践的帝国叙事文本——后殖民批评视野中的《鲁滨逊漂流记》[J].名作欣赏, 2008 (10) .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交流会手记 篇16

1. 出示三个阅读指导问题:① 对该书主要内容的掌握;② 对书中荒岛生活细节的了解;③ 对主人公精神支柱的理解。

2. 让学生就上面问题,开展小组交流。

二、 畅谈阅读体会

1. 谁来说一说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

2. 点明学法:我们每读完一本书都要想想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3. 问题②提示我们,荒岛经历是本书的精彩部分,你们熟悉这部分内容吗?(学生交流)

4. 想一想,鲁滨逊28年的荒岛生涯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寂寞、孤独、无助的,幸运的、艰难又刺激的、危险的,困难重重、创新的生活)

5. 在这荒岛生涯中,你对书中哪一段内容,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呢?能具体说说吗?

▲圈地驯羊,介绍

生:圈地驯羊的那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故事中的鲁滨逊在与自然比一比谁更聪明。

师:他怎么捕羊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生:他挖陷阱来捕羊,引诱羊群;不断改进装备,果然捕获三只小羊。他真的很聪明!

师:经过你的介绍,大家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

▲分享画像,欣赏

生:我对鲁滨逊在荒岛上为自己做衣服,打扮自己的情节印象深刻。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书上一篇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杨红樱阿姨用语言文字为他画了一幅肖像,我想和大家分享分享。(打开书,读书中相关的描述)

师:你能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学得活。

生:他的帽子和伞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在第18个故事“发现脚印”中鲁滨逊将自己的模样描绘了一下:“我头上戴着一顶山羊皮……”还有前面“病中感想”那个故事,写了他生了一场大病,这教训了他:在热带,被雨淋湿最伤身体。

师:生活给了他经验,你读得真仔细。

生:读了这本书,我给鲁逊滨画了一幅像。

师:太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你真了不起,在读书的过程中将枯燥的文字变成头脑中鲜活的形象。图文结合,这是聪明人的学习方法。

▲环岛探险,数据

生:我对鲁滨逊环岛探险的经历印象最深。因为当我读到他造船的语句时,对照字典上的换算单位进行了换算。知道了鲁滨逊要砍倒一棵直径达5英尺10英寸的树是多么不容易。

师:你用工具书和算数据来补充理解,真会学习。

生:我想给他补充一点。就是因为树太大了,他用了22天砍断根部,14天砍掉树枝、树顶,一个多月砍削修理,3个月将中间挖空,累计下来,他的整个造船将近6个月才完成。正如书上所说:这种劳动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师:看得出你对书中的数据特别敏感,很好。

▲环岛探险,采蜜

生:我接着来补充,当我读到鲁滨逊造船时,对一次次尝试印象深刻,我在采蜜本上做了摘抄,现在读几段给大家听听!

师: 这是摘抄有价值的句段,采蜜本上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生:我写的是读书心得,并做了个“友情链接”,想给大家介绍介绍这本书的作者笛福。

师:你们读书做笔记,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制作读书卡,书签

生:我把环岛探险的内容做成了书签,用来自勉。

师:赠人书签,共同分享。

三、 引导分析问题

师: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鲁滨逊?

生:支持他活下去的是坚定的信心和对家园的渴望。

师:是啊,在那么遥远的荒岛上,他感觉得到亲人渴盼他团聚的目光依然那样温暖。

生:这个顶天立地的血肉之躯坚信——勇者无惧。

师: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挫折原来是成功的一块基石,可以垒出希望的丰碑,只要你决不退缩。生命只会因为追求梦想才会留下真实的印迹,生命只会因为追求梦想而更加绚丽,这就是鲁滨逊为我们写出的生命的赞歌。

鲁滨孙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篇17

出生于英国的鲁滨孙生活在一个较富有的家庭,父母都希望他能安心在家乡发展,有一个好前途。可是,鲁滨孙却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想法――航海。父母坚决反对。于是,他在一个毫无准备的日子里悄然无声出发。在航海的日子里,他经历大小不同的危险,曾有多次想反悔,但都坚持了下来,以为一切生活都会顺利。可天不由人,在一次风暴中,船上的人都被淹没了,只有鲁滨孙被冲到了海岸上,而他置身之处竟是一个孤岛,于是,他一人过起了长达28年的荒岛生活……

读完整本书,我不觉大吃一惊,一个从来没有干过苦活的少爷,竟然能在这样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居住28年,要是是我……是从来都被娇生惯养的人……一定是做不到的。细细分析,他这惊人的举动,靠的是他的毅力,靠的是他的决心,靠的是他那一定能干好的想法。这让我想到了汶川大地震上,那些被埋在废墟中十几天的人们,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在惊心胆颤的情况下,在余震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能活着。这凭的是什么?凭得是他们强烈的求生欲望!凭得是他们坚强勇敢的心灵!这两个事例,都告诉了我――坚持就是胜利。它让我明白,做事时,遇到困难时,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精选《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篇18

读后,我大为惊讶。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却仅用几支鸟抢,一些麦粒,就创造了一个奇迹。鲁滨孙自己建了一个家。没有衣服和鞋子,也没有人陪伴。他自己制造了一样样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制造陶器,自己收种麦子……通过不断地劳动来养活自己。要是换成我们,肯定早就活不下去了,光是自己在岛上就已经害怕的不行了,更何况还要面对饥饿、寒冷、野兽的威胁。为了生存下去,他自己打猎捕鱼,还要自己制造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是不行的,但是鲁滨孙可以,他有求生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所以他才能生存下去。(具体写鲁滨孙有顽强的毅力,让我大为惊讶。)

他的勇敢,令我敬佩。有野人来岛上吃人的时候,他奋不顾身,拿起枪就往外跑去,解救那个被俘虏的野人,尽管后面有野人追赶,他也毫不畏惧,拿起枪就把他们杀了。(敬佩他的勇敢。)

他的坚强,令我敬佩。当他患上大病的时候,不管什么方法,都对自己试用,又泡烟叶,又嚼烟叶,尽管这使他很痛苦,可他却坚持下去。一天又一天,他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最后熬过去了。(敬佩他的坚强。)

他的勤奋,令我敬佩。整整四棵大树,从森林运到自己的营地,然后还要全部打进土里,他也没有怨言,只是不辞辛苦地干着,他干了很长的时间,最后终于完工了。(敬佩他的勤奋)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集 篇19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逆境 智慧和毅力

一 引言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也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笛福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战胜困难的故事。表现了英国当时的那种渴望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时代风气。在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梦想,选择出海航行。然后在轮船行驶到非洲沿岸时他遇到了偷袭,成了那帮海盗的奴隶,后来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逃脱。之后他经营了一个大型庄园,为了增加劳动力,他再次出海航行,去往非洲。这一次他遇到了风暴,船上的人都遇难了,只有他一个人漂流到了一座荒芜的小岛上,之后在这座岛上开始了自己28年的孤岛生活。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这座岛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28年后终于得以离开,回到了家乡。鲁滨逊的那种勇于冒险、乐观自信和顽强的特点,两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全世界读者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洗礼。所以在现代社会,鲁滨逊的故事以及他的形象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二 小说主人公的个性剖析

1 具有热爱冒险的精神

自新航路开辟以后,每一个热血青年都渴望外出航海,这几乎成了一个社会理想。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更多发财致富的机会和途径,社会中也涌现出了更多的新型行业,世界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这也促进了海外扩张的进程。所以即使是那些贫困的农民,也极其渴望外出航海,以便获得财富。《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但是人人都渴望通过冒险和个人奋斗来获得财富。鲁滨逊在开始荒岛生活之前曾经是一个种植园的商人。他本来可以坐拥大量财富,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不想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没有任何的目标和激情,生活也毫无滋味可言。鲁滨逊认为这样的生活是碌碌无为,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番大事业。他具有勃勃的雄心,被西非洲的那片未经开拓的土地强烈地吸引住了。所以他甘愿放弃一切,也要出海远航。而且在后来不幸流落荒岛之后,他并不是消极地等死而是勇敢地和大自然作斗争。他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使这座原本荒无人烟的小岛慢慢地开始有了一些居民。而鲁滨逊就像是这座岛上的“国王”,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小岛的统治者,总是以总督自居,甚至还拟了一些法律。虽然鲁滨逊的命运很坎坷,但是他最终还是得以离开岛屿回到故乡,并获得了大量财富。他成了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

《鲁滨逊漂流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坚强、乐观、充满智慧的主人公形象。颂扬了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期那种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善于利用智慧、追求冒险和财富的精神。从鲁滨逊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巨大。这种精神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而鲁滨逊的形象则体现了那个时期的创业精神,是欧洲文学史上最完美的资产者形象,所以极具时代意义。

结合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主人公探险精神,我们能够从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看到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索性。通过自身对于从财富的创造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在人际交往中采用的则为契约关系,并且将黑奴买卖当成是合法的贸易往来,这些也军事新型资产阶级的重点特点。鲁滨逊对于财富的追求欲望,对于荒岛的统治意识,均能够直接体现出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2 努力追求、不懈进取的创新精神

为了财富和梦想,鲁滨逊第四次出海,这一次他们遇到了风暴,自己的同伴都死了,只有他一个人靠着木桩漂流到了岸边,流落到了一座小岛上。但是这座小岛非常荒凉,不具备任何生存条件,所以鲁滨逊的生存成了最大的难题。但是鲁滨逊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靠自己的双手搭建房屋,以便能有一个安身之所。他还打猎、驯养岛上的这些野生山羊,种植稻子和谷子,还晾晒野葡萄干来增加食物的种类。他还尝试着做一些桌椅板凳,用自己所带来的围巾筛面粉来做面包。最后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岛上的生活所需品越来越多。为了更够返回家乡,他花了数年的时间,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打造好了一只船只,但是由于自己的考虑不周全,导致船只建成了正处在小岛的中部,靠自己一人的力气无法挪到海边,所以鲁滨逊这几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回乡的希望也破灭了。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使鲁滨逊放弃,反而让他越挫越勇,凭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在这座岛上生存了下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面对挫折和磨难,鲁滨逊表现出了一个硬汉所应该具有的坚强品格和英雄本色。

3 不惧困难的乐观精神

在这座荒凉的小岛上,鲁滨逊一直怀着对上帝的信仰,感谢上帝可以让免于死亡,相信只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就一定可以在这座岛上生存。鲁滨逊在在海上漂流的时候经常会告诉自己:“只要是我决心要做的事,我就不会轻易放弃。只要我的双手还有力气,我就不會放弃划水使自己被淹死。只要我还能重新站立起来,我就不会再允许自己倒下。”他在岛上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岛上除了他之外再没有别的人,所以他没有助手,之前也没有荒岛生活的经验,辅助工具也很少,所以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付出很多的精力,小说中曾经描写了他为了做一块模板花费了整整42天的时间。而且由于缺乏经验,导致他做得许多工作都是无用功。但是他从没有沮丧过,总是认真地总结失败的原因,分析各种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他在总结失败经验的时候会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从而更有勇气面对以后的生活,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做出更多的努力。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岛上开始有了船、面包和盛东西的器皿,原本荒凉的小岛也逐渐变得美丽富饶,鲁滨逊慢慢地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其实鲁滨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他也是个普通人,但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超强,现实的严峻并没有把他打倒,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一切,这就是他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正是由于鲁滨逊所具有的乐观心态,使他在这种似乎看不到生存希望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4 重情重义、懂得感恩的精神

懂得感恩就是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到来的一切,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意义。鲁滨逊虽然在岛上过着孤苦伶仃,非常艰难的生活,但是他每天都坚持诵读《圣经》,从来不抱怨生活中的这些磨难,也没有沮丧,而是感谢上帝可以让自己存活下来。面对这些磨难,他终于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生活,也看清了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在这种环境下更加努力地寻找生存的出路。鲁滨逊懂得感恩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寻找心理安慰,也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是因为他知道,人的一生总会面临挫折和困境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不去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沉,所以当面临困境时,一定要有一种旷达的心态,冷静地处理这些问题。懂得感恩可以使人们在逆境中认清自己的能力,在失败时重新获得前进的勇气,使他们的心灵获得温暖和慰藉,从而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生活。也正是由于鲁滨逊所具有的感恩之心,让他一次次为改变现状不断努力,使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乐趣,充满了希望和温馨,并且终于在28年后得以离开这座小岛。

在鲁滨逊离开小岛回到家乡之后,有一次出海经商,他又经过了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荒岛,这时的岛上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常住居民了,他们大多是一些流落到这里的水手和一批来自西班牙的人。他给岛上送去了新的移民,并给他们分了土地和生活必需品,之后满意地离开了。正是由于他所具有的感恩之心,所以身上才会有善良、乐观、坚强等品质。

三 鲁滨逊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国读者的青睐,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鲁滨逊的人物形象也给很多处在迷茫中的人带来了希望,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他的坚强、乐观以及敢于冒险的品质使他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是由于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如今,不要说是一些大的磨难了,就算是一些小小的挫折,很多人也会很难熬过。还有的人不愿意接受锻炼,想一直在温室中生活,所以他们总是满足于现状。也有的人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当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后,就会越来越自大。很少有人像鲁滨逊那样面对困难毫无退缩,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自己摆脱困境。

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独自生活了几十年,岛上的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是他并没有沮丧,而是靠自己的毅力、智慧等优秀的品格克服了这些困难,这也告诉我们,磨难并不可怕,要勇敢地面对它们。一个优秀的水手不可能在非常安逸的环境下产生,而真正的伟人也不会出自和平的年代。太過于舒适的环境会对人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当代人必须要像鲁滨逊那样敢于直面困难,接受挑战,还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四 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以平面化语言及真实故事原型,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的心,同时作者也借助于自身丰富的想象,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多面化的立体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创作时代环境,深入解读小说的现实意义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鲁滨逊是一个敢于冒险、充满激情、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人物形象,他在荒岛上独自生活28年的经历给了全世界读者无限的激励,他的那种在恶劣环境下绝不退缩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所以在两百所年后的今天,《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仍然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同时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殖民思想同样也引人反思,荒岛小说不能够作为历史文献展开研究,但是对于读者关于当时时代精神以及特质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帮助,更进一步解析《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价值,也就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时代特点及历史特色。

总之,笛福的这部《鲁滨逊漂流记》的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人物性格及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李长霞:《〈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的个性剖析及现实意义》,《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唐春珍:《〈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的个性剖析及现实意义解读》,《科教导刊》,2014年第23期。

[3] 蒋小军:《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个性解析及其现实意义探究》,《才智》,2014年第32期。

[4] 陈明安:《〈鲁滨逊漂流记〉〈白鲸〉和〈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蕴涵和启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 周姗:《〈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6] 焦晓茹:《解析鲁滨逊精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7] 刘金平:《〈鲁滨逊漂流记〉中清教思想引导下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征服精神》,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上一篇:小学学困生培养计划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游戏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