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计量管理制度(通用8篇)
诚信计量管理制度 篇1
诚信计量管理制度
为维护促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市场自定以下诚信计量管理制度:
一、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
1、计量器具配备
市场经营配备的计量器具要符合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配备、使用国务院规定废除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零售商品称重、进货计量验收以及公平秤要配备有双面显示、数据打印功能电子计价秤,电子秤的配备率要达到100%。
2、公平称设立
市场要在零售商品销售区域的显著位置设立公平称,公平秤标志醒目,并明示公平秤使用方法和国家规定的零售商品称重允许偏差;当消费者对零售商品称重有异议时,公平秤应有专人司称、记录,为消费者复称提供方便,为解决计量纠纷提供技术保证,公平秤的称量范围、准确度等级及数量要与经营项目相适应,并符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3、计量器具检定
市场要建立计量器具管理档案,将计量器具登记造册,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依法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检定,在用器具按期检定率、合格率均达到100%;未经检定、经检定不合格或超周期未检定的器具应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做出明显的标示,及时进行维护、更新。
4、电子秤自效
市场定期对检定周期内在用的电子秤进行自校,并做好自校记录,保证在用电子秤示值合格率达到100%;对示值不合格的电子秤要立即停止使用。
5、检定标识
市场要加强计量器具检定证书的管理,保证检定证书与在用计量器具一一对应,计量器具事实标志管理,所有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要加贴检定合格标识,检定合格标识要注明器具状态、检定日期、有效期和检定单位(或检定人员)等信息。
二、商品及商品量管理
1、定量包装商品
市场要加强对进货计量检验,保证与供应商的贸易公平,保证进店销售的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标注和净含量符合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抽查合格率要达到100%。
2、商品零售称重
市场销售商品实行现场称重的,要使用符合规定计量器具,并向消费者明示计量单位,操作过程和计量器具显示数值,称重前要去除其他包装物(必要的内包装除外);对可复现的计量结果,消费者有异议时,应当从新操作并显示数值,商品结算量应当与计量显示数值相符,商品称重的偏差要符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现场抽查复称合格率达到100%。
3、商品分装
市场分装的商品,属定量包装商品的,其净含量标注和净含量要符合国家《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非定量包装的,要加贴电子秤打印的标签,标签包含商品名称、价格、净含量、生产日期、包装日期、保质期及商家字号等信息,商品的称重偏差要符合国家《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分装商品计量抽查合格率达到100%。
4、商品质量
市场要严格商品进货质量验收,索票索证,验明商品合格证明和相关标识。
三、法定计量单位的管理
1、正确使用
市场的文件、统计报表、促销活动广告等,要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正确书写、印制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
2、称重结算
市场零售商品称重时,计量器具要显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国家法定单位进行商品量结算。
3、明码标价
市场商品标价要使用统一的标价牌(签),明示商品价格,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实的标注商品的净含量,不模糊、虚假计量。
四、计量检查
1、内部检查 市场要加强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计量管理,定期对在用计量器具、水分挥发量较大的定量包装商品、预称重零售食品以及相关计量记录进行检查和检测,对现场发现的问题以及消费者的计量投诉,要及时分析原因,责任到人,指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2、外部检查
市场要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计量监督检查和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抽查,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要认真落实。
五、计量投诉处理
1、诚信计量承诺
市场应对诚信计量行为做出承诺,承诺内容要在商场、店堂的显著位置公开,并认真履行承诺,发现商品量不足的,应实施先行赔偿,及时给消费者不足短缺量或补偿损失。
2、计量投诉处理
市场要设立公开的投诉举报电话,设立投诉意见箱,方便消费者的投诉,对计量投诉要及时的公正处理,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质检部门受理的计量投诉,企业要积极的配合质量监督部门的调查,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保证协调工作顺利进行。
诚信计量管理制度 篇2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更规范地说,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诺斯, 1994) 。制度对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决定机制是通过对行为主体行动范围的事前规定和事后惩罚得以实现的, 即康芒斯所说的“禁例”和“对个人有益”。广义的制度包括正规制约和非正规制约, 即“是由当时在社会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 (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律) 、规章 (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 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 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 (樊纲, 1996) 。”按照以上制度含义的一般解释, 会计制度应包括制约会计行为人及利益相关者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及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总和。制度旨在约束个体追求福利最大化的行为, 防止其以不公平、不平等的方式损害他人利益。其重要功能是提供稳定的交易准则, 使参与者产生明确的预期。制度越稳定, 市场参与者预测未来收益越明确。
会计诚信是一种博弈行为, 规则的完备程度是博弈双方进行博弈决策的基础。会计博弈均衡主要用来分析会计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组合以及决策组合的均衡问题, 进一步研究会计决策主体之间的行为能否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及其条件, 以及当达到一种有利的均衡状态时如何维持该均衡状态。从博弈论的角度讲, 运用纳什均衡的思想来发展一种会计均衡分析方法, 从而在会计领域引入“均衡”的概念, 尽量减少低效率的会计均衡, 寻求一种高效率且相对稳定的双赢或多赢结果, 博弈的基础是双方都要遵守博弈规则。但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 博弈各方存在“破坏”规则、不遵守“规则”的动机。
二、会计诚信丧失的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 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这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 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 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 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 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 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 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必然导致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
2. 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运做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内部看, 一些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 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利用现行会计法规不配套、不完善, 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调整, 以达到偷漏国家税款, 获取不义“经济利益”的目的。
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在现实生活中, 相当一部分道德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 不能坚持原则, 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经常为他人所左右, 不能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 甚至共同作弊, 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直接参与伪造, 使会计行为偏离了既定的会计目标, 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也有的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 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经济业务, 凭想象和感觉处理会计业务, 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行为失范。
4. 法制环境不理想。
《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主要从经济和行政的处罚方面来规定, 惩罚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又由于目前司法上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 对许多问题只是轻罚了事, 不了了之, 直接纵容了代理人在会计信息上作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真实性。
5. 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各不统一, 各自为政, 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而且处罚力度不大, 使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超过成本的利益, 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的气焰。
三、制度对会计诚信的作用机制分析
制度均衡是会计诚信均衡的前提条件, 制度对会计诚信的作用机制通过会计规则执行者这一行为主体来得到实现, 会计诚信水平由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规则执行者的行为决定, 而执行者的行为处于社会制度环境之下, 制度安排的改变通过影响执行主体的诚信成本与收益结构来影响会计诚信水平。
会计诚信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社会诚信治理体系, 作为企业契约交易主体对会计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理性要求, 其实质同样是一种契约, 称之为“会计诚信契约”。会计诚信是企业要素所有者之间默认的一种不完全隐性契约, 能使企业契约冲突得到缓和并使企业契约顺利签订。从契约的角度考察, 违背会计规则等会计舞弊行为是会计诚信契约自动履行失败的结果。基于制度的会计诚信, 正体现了制度因素对会计诚信的内在作用机理以及诚信的会计秩序对制度环境的本质要求。
会计行为是市场中的一种经济行为, 对会计规则等制度的违背影响了企业契约主体的经济利益, 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公正。因而, 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基于制度的会计诚信, 其意义在于社会制度环境对会计诚信行为的影响, 提高会计诚信水平必须加强整个社会的法制环境建设。从契约签定及其履行看, 企业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是一种藕合与互动。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履行, 构成企业的生产经营, 会计契约的履行构成企业会计系统的信息生成和披露。从企业生产系统和会计系统的相互关系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内部契约运行的本质。
四、会计诚信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1. 培育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是会计诚信体系正常运转的中枢, 完善的制度必须有健全的信用服务机构作组织保障。政府诚信机制是会计诚信建立的基础, 只有政府具有了诚信的品质才能谈其他方面的诚信建设。在市场经济中, 只有政府的正确领导、强力推动和政府自身信用的积极参与, 才能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 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制约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制度、观念、技术、历史和部门利益等诸多问题, 因此, 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 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积极扶持和苦练内功, 抓住关键环节, 实施重点突破。
2. 加强诚信立法及执法。
尽快制定和补充与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 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在执法方面, 要加强力度, 特别是会计信息的提供、披露、企业信用和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营造会计诚信的法治环境, 使会计诚信建设法制化。
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注重对即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教育, 营造会计诚信氛围, 培养会计诚信精神, 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和制度, 使每一名会计人员形成依法办事, 自觉守法的习惯。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推进会计诚信化建设。加强会计行业协会自律化运行机制的内部机构、人员队伍建设, 增强协会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按照“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原则, 研究建立新形势下行业协会自律化运行机制和体制。
4. 建立健全严格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业失信惩罚机制, 通过有效的行业、社会联防机制, 运用法律手段惩罚会计失信者, 打击失信行为, 排斥害群之马, 以激励守信者, 使诚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
5.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 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内部控制体系。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 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 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与决策的科学性, 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丽娟.建立会计诚信体系的设想和建议[J].西部大开发 (中旬刊) , 2009
[2]綦好东.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J].当代财经, 2000
[3]刘建秋.会计诚信契约:理论构架与实现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6
[4]段琳.论制度安排与会计诚信决定[J].会计之友, 2008
[5]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 2010
论加强高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 篇3
一、高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
1.普遍重视考试诚信方面的建章立制
目前,考试违纪作弊是高校学风和校风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对考试诚信都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方面的管理文件,如《考试规则》、《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办法》、《考试工作条例》等。其中既有倡导型规范,也有禁令型规范。倡导型规范有“考生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认真诚实地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答案”,“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考试”等;禁令型规范有“在考试过程中不准说话、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手势;不准携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书籍、笔记本、复习资料、纸条等物品;不准携带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不准传条、对答案、偷看或抄袭他人试卷等;不准借用他人文具;开卷考试中不准借用他人资料”等。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现象,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近10所院校专门出台了《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办法》。规定凡考试作弊者,视情节轻重将分别给予“记过处分,该门课程考试成绩以零分记”,“留校察看处分”,甚至是“开除学籍处分”。除此,许多学校还建立了考务领导管理机构,实行层层管、层层抓的管理模式,这对于考生端正考风、诚信考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开始建立学术诚信方面的规章制度
调查发现,近30%的学校已开始把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纳入制度建设当中。有些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学术规范条例,出台了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如北京大学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首都医科大学的《关于违反学术规范行为处理办法》等。在北京大学的《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中明确规定“本科生不得有下列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编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二)以各种手段将他人已发表或未公开发表作品的全部或部分据为己有的抄袭、剽窃行为;(三)提供虚假论文发表证明。”首次增加了有关论文写作中学术规范的内容,规定本科生有如下情况之一:已提交的论文、实验报告、本科生科研论文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50%者;已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抄袭事实,且抄袭篇幅超过总篇幅30%者;被使用的他人观点构成该学术违纪作品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者;由他人替自己撰写论文或替他人撰写论文者,都将开除学籍。这些具体的规定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率先把学术规范写进本科生校规中,突出体现了该校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高度重视,值得其他院校借鉴。
3.逐步完善助学贷款的信用管理制度
有70%左右的高校依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其中,既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违法违纪行为”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条件的规定,也包括要求贷款学生“签订承诺协议书”以及“对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隐瞒真实情况或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的规定。如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中,具体规定了“学校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我校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学院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进行数据统计,保管各种信息资料;做好学院贷款学生的教育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信用意识。”清华大学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列为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零拖欠”的工作目标,为降低违约人数,学校制定了“一条龙”式的管理和服务规范:即在贷款发放前组织召开所有贷款学生的贷款签约大会;贷款结束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定期跟踪贷款学生;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召开《还款确认书》签订大会;在学生还款期限到来前,及时通知提醒;对到期未还款学生,采取多种方式与本人和家庭联系催还。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为贷款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约束贷款学生还款。
4.普遍实施毕业生就业签约制
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精神,制定了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办法。其中,大都有“在就业过程中要履行协议,信守诺言”的倡导型规范。如《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规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顾全大局”、“毕业生填写就业推荐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中规定“签约者应信守承诺,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有关政策规定”、“毕业生个人准备的自荐材料应真实、准确”。除此之外,各高校对就业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书》被纳入关键的环节。如清华大学的就业办法中规定“就业协议书签订后不得违约”,若毕业生违约,“将对其违约行为予以登记备案并公示,因个人原因违约者取消参评优秀毕业生资格”等。该校实施毕业生就业签约制,使“诚实守信”的倡导型规范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得以体现和落实,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毕业生违约现象。
二、高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相当多的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并不完善
从被访问的在京30 所高校来看,在考试、学术规范、助学贷款、就业、日常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均健全的高校并不多,近2/3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规章制度缺位的问题。其中,在学术规范、就业方面缺位的高校较多;有近1/3的高校还没有为本校的贷款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助学贷款的制度管理体系。正是某些制度的缺位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失信加剧的态势难以扭转。
2.部分高校的规章制度内容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调查发现有些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几乎就是教育部文件的复制,缺乏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的具体而详实的内容。如在某高校的“违纪处分办法”中规定:“学年论文、实习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剽窃他人成果,以作弊论,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者,给予留校察看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在此文件的其他条文中,既没有对“剽窃”的界定,也没有对“剽窃”程度或情节的明确划分。这样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是难以操作的,形同虚设。
3.多数高校的诚信管理体系在机制上比较单一
对于不诚信行为的确需要严厉地惩戒,但仅有惩罚机制是不足以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问题的,在诚信管理体系方面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但这些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内容在很多高校的管理文件中难以找到。这样,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制度的引导作用和教育功能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高校在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一大缺憾。
4.多数高校还未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纳入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之中
现在许多高校已陆续为贷款学生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但对于全体大学生来讲,仅有助学贷款档案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大学生个人信用记录从“贷款信用”扩展到“整体信用”,从个别高校延伸到所有高校,使它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据《华夏时报》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05年开始为本校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成为在京高校中第一所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的学校。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现有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校正在着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但由于多种原因进展都非常缓慢。
三、加强高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1.高度重视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的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表现为作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实验数据随意作假,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败坏了学风和校风,而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未给予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高校出台了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因此,亟待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含义作出明了、准确的表述,使大学生易于理解和牢记;对学术诚信的重点内容进行示例说明和解释,使大学生便于把握和正确履行;制定对学术不诚信的处罚细则和程序;成立专门的学术诚信管理机构,负责执行并监督学校诚信守则规定的一切程序;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惩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要使某些强化形式(如举行“诚信誓言”、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等)成为制度的一部分,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进而主动地遵守学术诚信守则和规范。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制度建设,不单是为了遏制日趋严重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健全诚信管理制度的各种机制
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问题,光有单一的惩戒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首先,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内容包括学习诚信(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生活和工作诚信(贷款、学费、住宿费的缴纳及借书、借物、困难补助等方面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就业诚信(自荐书、履约情况);要建立具体的测评指标及权衡指数,将评价结果与评优、选拔学生干部、入党、保研、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挂钩,还应把学生诚信评价等级纳入学生个人档案中。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学术诚信的监督机制。对于学生的论文作业、学位论文,应形成一套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检查制度,建立多种监督渠道,尤其是利用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和隐匿性,形成过滤网,使涉及抄袭、剽窃、伪造的学术论文,能够及时发现并受到惩处。对学术不诚信者的处罚要公示,形成失信受罚的行为预期和社会教育效应。二是加强对国家助学金诚信行为的监督。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其网站上开设助学金条例、公示各高校被资助的学生名单,设立投诉、举报系统,便于社会监督。三是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诚信的监督。推荐材料要统一管理,就业推荐材料必须经过学校严格审核并盖章,防止编造虚假信息,确保毕业生就业材料的真实性。四是加强对荣誉称号的监管。禁止开展名目繁多、对应就业需要的荣誉称号的评比活动,使真正的荣誉称号在就业中具有应有的竞争力。
3.尽快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
国外诚信制度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诚信管理机制是从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管理开始的。在美国,每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这个安全号可以把一个人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串在一起,如果某人有过不良的记录,那么该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美国人包括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比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个人诚信制度。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快我国高校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对于完善高校诚信管理体系非常必要。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除了个人的基本信息,主要应包括学习诚信信息(迟到、早退、旷课的记录)、学术诚信信息(作业、论文完成情况、考试作弊的记录)、经济诚信信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和使用救济、补贴和资助,缴纳学费、住宿费等记录)、求职诚信信息(荣誉称号鉴定、证书真伪验证,签约履行状况记录)4部分。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诚信意识。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既是高校诚信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规范其诚信行为的重要举措。
总之,高校诚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需要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建章立制。只有用制度把有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行形成的要求与因素具体化、规范化,将它与诚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诚信计量管理制度 篇4
(注:适用于诚信通产品的渠道推广服务)
一、目的
为规范渠道商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行为,明确阿里巴巴与渠道商责任,特制订本《诚信通渠道推广管理制度》。
二、细则
阿里巴巴和渠道商双方同意将违规行为分为:一类违规、二类违规、三类违规、四类违规、五类违规,具体规则如下:
1、一类违规:协议期间,如出现下列任一情况的,视为渠道商构成根本违约,阿里巴巴有权立即单方提前终止协议,无须向渠道商支付任何未予结算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费,亦无须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协议自阿里巴巴书面通知到达渠道商之日起解除。
1.1
不正当经营
1.1.1 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1.1.2 恶意损害阿里巴巴品牌和形象,直接或间接仿冒阿里巴巴产品; 1.1.3 擅自使用阿里巴巴名义或商业标识的行为对阿里巴巴造成不良后果(指渠道商行为后果给阿里巴巴或客户造成实际经济损失,或对阿里巴巴的公众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等);
1.1.4 经营推广特定公司(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环球资源网、中国化工网、慧聪、腾讯等,阿里巴巴有权随时更新特定公司列表)的产品或服务,和/或经营服务与阿里巴巴产品相同或类似的产品或服务,和/或经营服务与阿里巴巴产品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1.1.5其他符合1.1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
2、二类违规:渠道商如出现以下任一行为的,计入二类违规一次,每次二类违规累计处理的周期为12个月,且阿里巴巴可视情节严重度,有权单方面要求渠道商进行整改(包括但不限于取消除诚信通外其它全部阿里巴巴产品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资格、中止诚信通产品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资格等)。累计第一次,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10000元;累计第二次,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20000元;累计第三次起,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每次30000元,且二类违规累计至第四次起,阿里巴巴有权单方提前解除双方之间签署的渠道合作协议,且无须向渠道商支付任何未予结算的渠道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费,亦无须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协议自阿里巴巴通知到达渠道商之日起解除:
2.1 违反保密义务,致使与阿里巴巴产品有关的任何商业资料流失或泄露、被盗用或被第三者取得,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其它渠道商相关商业资料
2.1.1 买卖阿里巴巴用户信息;
2.1.2 私自将买家的详细联络方式透露给客户;
2.1.3 未经许可进入其它公司帐号,私自盗取和阿里巴巴相关的信息(如阿里巴巴客户信息);
2.1.4 主动将CRM账号与密码透露给他人;
2.1.5 未经阿里巴巴同意,对外披露与阿里巴巴相关的任何商业数据; 2.1.6其他符合2.1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2.2 弄虚作假
2.2.1引导、协助或有意提供伪造、虚假的资料(如:相关证明、印章、签名、营业执照、品牌标识、网站交易记录等);
2.2.2 恶意举报,如提供伪证的举报行为;
2.2.3 渠道商未按实际销售人数开通CRM账号或未按实际离职情况关闭CRM账号;
2.2.4 其他符合2.2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2.3 违反阿里巴巴价格政策,扰乱诚信通产品价格体系
2.3.1 进行或意图以低于诚信通产品实际的价格引导客户签约诚信通,或私自给予客户补贴等方式变相降低诚信通实际产品价格引导客户签约诚信通;
2.3.2 进行或意图向客户提供回扣或利益:为促成签单,对客户或其他人员提供任何礼品或赠与,包括但不限于回扣、贿赂、私下佣金、低于市场价格的贷款、实物、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以及其他财产性权益;
2.3.3 垫款或借款给客户办理阿里巴巴产品的行为;
2.3.4 未经阿里巴巴书面同意,擅自进行促销活动,严重干扰当地市场环境的行为;
2.3.5 向客户索要或收受回扣或利益;
2.3.6 以阿里巴巴名义向客户收取任何非阿里巴巴业务中规定的费用; 2.3.7 擅自改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产品价格,如:将诚信通及其它产品组合的价格定义为诚信通会员单价告知给客户;
2.3.8 承诺客户可以以其他形式折抵实收货币款项,如将客户的实物折抵价款;
2.3.9 进行或意图进行买卖、私下交换客户资源的行为,如:从个人或公司处购买客户资源;或通过电话、聊天工具等传播媒介,发布买卖客户资源相关的信息(无论是否实现交易);
2.3.10 以任何方式向阿里巴巴工作人员或其他诚信通产品渠道商进行利益互换或索要回扣的行为;
2.3.11 其他符合2.3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2.4服务态度或服务行为恶劣
2.4.1 恐吓、威胁、辱骂、恶意骚扰、欺骗客户,如要求客户限期购买诚信通,否则就威胁删除客户账号/删除客户发布的所有信息等;
2.4.2 由于过度承诺、极端销售、工作疏忽等,引起客户投诉并给阿里巴巴或客户造成重大影响(重大影响指渠道商行为后果给阿里巴巴或客户造成实际经济损失,或对阿里巴巴的公众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或对批量客户产生影响等);
2.4.3 未经客户许可擅自使用客户的帐号和密码或未按客户授权的范围使用客户的账号和密码;
2.4.4 其他符合2.4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2.5私自扣压或挪用客户款项的行为
2.5.1 无论渠道商名下是否拥有客户资源,自收款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未将款项汇至阿里巴巴指定账户;
2.5.2 未经客户同意,将原本用于A产品的款项私自挪用至B产品; 2.5.3 其他符合2.5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
2.6故意向不诚信等阿里巴巴认为不宜合作的客户提供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致使这类客户购买诚信通产品
2.6.1 知道或应当知道客户为黑名单客户、涉嫌欺诈、售假行为,仍向该客户或其关联客户(包括但不限于其转介绍的公司、另行注册的公司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导致该类客户购买诚信通产品;
2.6.2 引导、协助、默许客户使用他人营业执照,并纵容其办理阿里巴巴产品的行为;
2.6.3 引导、协助、默许客户以虚假营业地址注册执照(如通过渠道商关联公司或渠道商员工亲友等办理的营业执照,核查时发现注册地址为虚假地址等),并使其购买诚信通产品的行为;
2.6.4 其他符合2.6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
2.7 获取、跟进、抢占其他渠道商或非渠道商自身名下已付款的客户资源。
3、三类违规:渠道商如出现以下任一行为的,计入三类违规一次,每次三类违规累计处理的周期为6个月,且阿里巴巴可视情节严重度,有权单方面要求渠道商进行整改(包括不限于取消一个除诚信通外的其他阿里巴巴产品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资格等)。累计第一次,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3000元累计第二次,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6000元;累计第三次起,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每次9000元。
3.1 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服务态度,工作失职,过度承诺,误导客户等行为,情节较轻
3.1.1 超出阿里巴巴宣传资料范围,夸大阿里巴巴产品内容或保证效果的行为;
3.1.2 夸大或承诺购买阿里巴巴产品后的订单反馈量或成交量; 3.1.3 含糊其辞,混淆概念等引起客户误解; 3.1.4 不尊重客户,嘲笑客户,引起客户投诉;
3.1.5承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或代操作,而未能及时提供或未能提供引发客户投诉;
3.1.6 引导客户退款的行为;
3.1.7 客户公司名有撞单的情况下,引导客户更换执照的行为;
3.1.8唆使、协助客户修改为不实的诚信通会员商铺信息,如将“个体经营”改为“有限公司”等;
3.1.9其他符合3.1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
3.2 不当使用阿里巴巴名义或违反品牌使用规范,未造成不良后果 3.2.1 未按照《阿里巴巴诚信通渠道品牌规范》的规定使用阿里巴巴、诚信通等商标标识,未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
3.2.2 未经阿里巴巴事先同意以阿里巴巴名义推广阿里巴巴产品或阿里巴巴相关产品等行为,未造成不良后果;
3.2.3 其他符合3.3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3.3对阿里巴巴员工、合作伙伴态度或行为恶劣
3.3.1辱骂、恐吓或诋毁阿里巴巴公司员工、阿里巴巴合作伙伴等; 3.3.2其他符合3.3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3.4 言辞不当影响阿里巴巴公司声誉的行为,情节较轻者 3.5 篡改客户信息及不当获取客户资源
3.5.1 将渠道商客户篡改为不相干或错误的客户信息; 3.5.2 第5条限定范围外的不当获取客户资源的行为; 3.5.3 其他符合3.5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3.6 系统相关的不规范操作
3.6.1 利用软件、程序等对阿里巴巴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中文站、CRM等)进行操作,对阿里巴巴管理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
3.6.2 将阿里巴巴系统内容截图或拍照给客户或第三方; 3.6.3 其他符合3.6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
3.7 虚构客户意愿,造成客户投诉或客户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情节较轻者 3.8 虚构客户意愿,或假冒客户名义与阿里巴巴总部销售或阿里巴巴其他渠道商联系,致使阿里巴巴总部销售或阿里巴巴其他渠道商合法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4、四类违规:渠道商如出现以下行为任一的,计入四类违规一次,每次四类违规累计处理的周期为3个月。累计三次内(含第三次),支付违约金每次1500元;累计第四次起,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每次3000元违约金。
4.1工作失误,情节较轻的行为
4.1.1 未与客户确认清楚ID、产品、促销活动等,导致客户投诉; 4.1.2 未与客户确认清楚公司信息,导致客户认证失败并投诉;
4.1.3 渠道商及其员工收到客户退款(如有),因跟进不及时未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应款项转还客户,引发投诉或查违的行为;
4.1.4 未按规定的流程或规章制度操作,情节较轻; 4.1.5其他符合4.1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4.2 向不符合阿里巴巴要求的客户推广诚信通产品
4.2.1客户为纯外贸客户,未如实向客户告知诚信通业务范围,提供客户不需要的服务;
4.2.2客户为禁限售类客户,未如实向客户告知阿里巴巴要求,提供不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 4.2.3 其他符合4.2规定但不限于以上列出的行为。
4.3以渠道商自己/渠道商关联公司,或渠道商员工/渠道商关联公司员工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主体名义购买诚信通产品。
4.4 未经许可,以电话、上门、邮件等形式拜访非本区域客户(非本区域指客户实际经营地不在协议或经阿里巴巴审批同意的推广区域内)。
4.5 未以渠道商真实身份或虚构客户身份等联系阿里巴巴总部,对阿里巴巴内部管理造成一定影响,但情节较轻者。
5.五类违规:录入、挑入撞单或特殊帐号(不可挑)的客户资源,计入五类违规一次,渠道商应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1000元。
三、违约金的收取
渠道商因违反本制度或违反其与阿里巴巴之间签署的协议的规定应承担的违约金,阿里巴巴有权直接从当月应支付给渠道商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费中扣除,当月不足扣除的,可以继续在下月中扣除,直到扣满为止。若渠道商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费不足以扣取或因渠道商违约导致阿里巴巴提前终止协议致使无须再向渠道商支付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费,则违约金不足扣取的部分,阿里巴巴仍有权向渠道商主张,渠道商亦仍有义务支付。当然,在任何情况下,阿里巴巴均有权要求渠道商直接向阿里巴巴支付全部的违约金。
四、责任认定和处理流程
1、在知悉渠道商存在疑似违规行为后,阿里巴巴将以系统通知、电子邮件形式或传真等形式告知渠道商,渠道商应在收到阿里巴巴通知之日起一个工作日内提供书面回复(如认为违规行为不成立,渠道商还应在收到阿里巴巴通知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提供相应证明)。如渠道商未能在限定的期间内提供书面回复,或虽提出异议但未提供充足证明,视为渠道商未能按时提出异议,违规行为成立。阿里巴巴有权依据相关事实及渠道商书面回复内容(如有)进行独立判断,并以系统通知、电子邮件或传真等形式将责任认定结果告知渠道商;如渠道商违规行为事实清楚,则阿里巴巴可直接作出责任认定并将认定结果告知渠道商。此责任认定结果为最终结果,渠道商无权提出异议。
2、渠道商引发客户投诉的阿里巴巴有权要求渠道商及时解决客户问题;如因渠道商违规造成阿里巴巴客户或其它第三方相应损失的,渠道商需负责解决相应问题并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费用。
3、如因渠道商违规行为影响服务业绩结算的结果,阿里巴巴有权追回超出应付给渠道商服务费用的款项。
4、如根据责任认定结果,渠道商须向阿里巴巴支付违约金的,阿里巴巴有权直接在渠道商未予结算的电子商务技术咨询服务费中扣除。渠道商行为给阿里巴巴造成严重损失的,阿里巴巴保留追偿的权利。
5、渠道商若提交查询其他人员违规的申请,需提供相应证据以证明对方疑似违规。
6、渠道商有义务配合阿里巴巴进行违规情节的调查,如发现渠道商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阻碍或不配合阿里巴巴正常调查的行为,阿里巴巴有权在渠道商已有实际情况的违规责任外,追加其二类违规行为,处理制度参考第2.2条。
7、在违规情节的调查中,阿里巴巴有权以第一次联系客户核实到的信息作为调查依据,若客户后期沟通时出现表述前后不一致情况,阿里巴巴有权根据调查情况不予采纳。
8、服务态度类问题,以客户感受为准,客户抱怨销售人员服务态度不好,优先认同客户所述,根据语气、语态、说辞、客户现场体感等情况综合判断严重程度。如渠道商对客户所述有异议,需提交有效反举证资料。
9、渠道商不得以自己,或与自己存在关联关系(指与渠道商存在直接或间接控股关系或为同一第三方控股或拥有)的主体(以下简称“关联公司”),或渠道商员工/渠道商关联公司员工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主体名义办理阿里巴巴业务(仅限于阿里巴巴与渠道商双方合作的阿里巴巴收费产品/服务,下同)。
场景例如:
渠道商签入客户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为渠道商公司员工; 渠道商签入客户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为渠道商关联公司的员工。渠道商员工亲友有办理阿里巴巴业务的需求,渠道商需先行书面反馈真实情况给对应阿里巴巴的城市经理、区域经理和其他总部指定人员做作备案申请,待城市经理、区域经理等逐级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
如渠道商未按上述规则执行,对应的资源业绩不受保护,同时渠道商需根据实际情况承担不同类别违规责任。如渠道商将自己或关联公司的营业执照借给他人办理诚信通的,以本制度2.6.2条处理。
10、本制度中涉及的“客户”,包含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阿里巴巴工作人员等)两种。其中涉及辱骂、恐吓内部客户的问题,处理制度参考第3.3条。
11、本制度中违规“次”的定义:涉及客户的,优先以客户ID为标准,即涉及一个客户ID对应计为一次;未涉及客户的,以分配给渠道商的CRM账号为准,即未涉及客户情况下涉及一个CRM账号对应计为一次。
五、制度修改
公司诚信制度范本 篇5
目录
一、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二、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法人授权委托及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制度
四、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制度
五、客户授信与年审评价制度
六、客户信用档案建立与管理制度
七、应收账款与商账追收管理制度
八、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1、定期组织合同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制订学法的内容、时间安排计划表,组织人员学习,并做好每次学习记录。
2、厂长、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带头参加合同法律法规的学习。信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合同法规的系统培训和考核,取得合格证书;专、兼职信用管理员还必须取得信用管理员培训合格证书。
3、公司分管信用工作的负责人,部门分管信用负责人及信用管理员定期组织活动,结合信用管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新法规,解决新问题。组织研讨会,案例分析会等,并做好书面记录。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公司老总为信用管理机构的分管领导,任命信用管理机构负责人/经理,有专职(或兼职)的信用管理工作人员。
一、信用(合同)管理机构职能:
1、组织宣传、贯彻合同法律法规条例,培训信用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依法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
2、制定、修订本公司信用政策、信用管理制度、办法,组织实施信用管理工作的考核。
3、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并进行动态化管理。
4、客户授信管理:进行客户信用审批,跟踪客户,定期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统计分析。
5、应收账款管理:控制应收账款平均持有水平,日常监督应收账款的账龄,随时将潜在的不良账款进行技术处理,防范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
6、商账处理:建立标准的催账程序和一支工作高效的追账队伍,及时制定对逾期应收账款处理的方案,并组织有效的追账。
7、利用征信数据库资源,帮助销售部门开拓市场。
二、岗位责任制度:
1、法定代表人的主要职责:
● 加强信用管理工作,支持信用管理机构开展工作,解决信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授权委托合同承办人员对外签订合同;
● 对本公司合同承办人员进行考核、奖惩;
● 定期了解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
2、信用管理机构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 组织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组织信用管理研讨会、案例评析会;
● 制定、修订本公司信用政策、信用管理制度、办法,组织实施信用管理工作的考核;● 统一办理授权委托书,严格管理本公司合同专用章的使用;
● 制止公司或个人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
● 日常监督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防范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
● 建立标准的催账程序;
● 汇总、分析客户信用数据,向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 协调与供销、财务、技术等部门的关系。
3、信用管理员的主要职责:
● 协助合同承办人员依法签订合同,参与重大合同的谈判与签订。
● 审查合同,防止不完善或不合法的合同出现,保管好合同专用章。
● 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协助合同承办人员处理合同执行中的问题和纠纷。
● 登记合同台帐,做好合同统计、归档工作,汇总合同签订、履行以及合同纠纷处理情况。● 发现不符和法律规定的合同行为,及时向信用管理机构负责人或公司老总报告。
● 参加对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 定期向信用管理负责人汇报信用管理情况。
● 负责客户档案管理与服务。
● 参与商账追收。
● 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搞好信用管理工作。
4、供销部门的主要职责
● 依法签订、变更、解除本部门的合同。
● 严格审查本部门所签订的合同,重大合同提交有关方面会审。
● 对所签合同,认真执行,并定期自查合同履行情况。
●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加强与其它各有关部门联系,发生问题及时向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员通报。
● 本部门合同的登记、统计、归档工作。
● 参加本部门合同纠纷的处理。
● 配合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做好信用管理工作。
5、财务、技术部门的主要职责
● 加强与供销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合同履行中的应收应付情况。
● 做好与合同有关的应收应付款项的统计、分析,提出处理建议。
● 解决合同履行中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
● 依法签订、变更、解决技术合同。
● 本部门合同的登记、统计和归档工作。
● 配合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做好信用管理工作。
三、信用管理员考核与奖励
1、考核范围:本公司专职或兼职信用管理员。
2、考评时间公司每年年终组织一次考核评审活动,在对各有关部门信用管理工作检查基础上进行考核。
3、考核内容序号 考核内容应得分
一1.掌握合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应知应会基础知识。2.认真参加部门或公司举办的业务和有关法律法规学习。3 5
二 1.检查所签订合同符合“三性”(合法性、真实性、可行性)。2.检查所签订合同符合“五审查”(对方主体是否合格,授权代理是否合法,资信是否保证,经营范围是否超出,合同结算方法和法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3.检查除即时清结外,是否签订了书面合同。4.检查使用各类合同文本的正确性和合同内容合法、条款齐全、手续完备。5.检查签订合同人员的有效代理范围和权限。6.检查杜绝无效合同的出现。
三1.检查有关合同审查表的办理和送审,内容齐全,手续完备。2.定期或不定期与部门业务员对帐。3.经常督促合同的履约行为。4.全面了解
本部门的合同履行情况。5 6 5 6 四1.检查本部门的合同变更、解除手续的及时办理和手续齐全。2.协助做好信息反馈和信访工作。6 4 五1.建立合同台帐。2.合同台帐的登记质量(台帐登记及时、正确、全面)。3.检查合同章的使用和保管。4.做好有关资料的保管和归档工作。6 10 5 6 六 1.在信用管理上有创新的典型事例(包括运用计算机管理等事项)。10 合计1004、考核部门:信用管理机构为公司信用管理员的考核评审工作的管理机构。获奖名单由考核部门根据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评审后报法定代表人批准。取消资格的审批程序由考核部门将名单及考核依据报法定代表人批准。
5、奖惩方法信用管理员的奖励等级设三等:即先进、优胜和表扬;获奖者以精神鼓励为主,并分别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 获先进名单从考核总分在95分以上者中产生;● 获优胜名单从考核总分在90~95分者中产生;● 获表扬名单从考核总分在80~90分者中产生;信用管理员的惩处方法:● 凡考核总分首次达不到60分者,由部门分别给予教育、帮助和扣发奖金;● 凡考核总分两次达不到60分者,取消信用管理员资格;● 凡利用合同从事违法违纪活动者,取消信用管理员资格并按情节轻重,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法人授权委托及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制度
一、法人授权委托管理制度
(一)被授予“法人委托书”者的条件
1、必须是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确需签订合同,并具有经济工作经验的有关人员。
2、必须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培训,考试合格,并经工作业绩审查合格者。
3、能够遵纪守法,执行好国家各项法令、法规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
(二)“法人委托书”的申请程序
1、凡申请持证者,先由申请部门向信用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参加《合同法》培训人员登记表”。
2、由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申请持证者参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合同法》培训班,并参加考试。
3、考试合格后,申请部门按信用(合同)管理机构要求填写“法人委托书申请审批表”,并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查,再经公司人事部门和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审核后报公司法定代表人批准,签章颁发授权证书。
(三)“法人委托书”的管理
1、信用管理机构负责“法人委托书”的申请审核、证件办理,变更、注销登记、遗失声明和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并为公司归口管理部门。
2、本公司颁发的签订合同的“法人委托书”,采用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印制的“法人委托书”文本,在有效期限内可连续使用,但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3、凡不持有“法人委托书”因特殊情况需对外签约者,由所在部门向信用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法定代表人批准,由信用管理机构具体办理一事一委托的临时“法人委托证明”事宜;未取得“法人委托书”及“法人委托证明”的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对外签订合同。
4、凡持有“法人委托书”对外签订合同者,必须严格遵守本公司制定的信用管理规定和相关的配套制度,做好合同台帐记录,以备考查。
5、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办理变更或核准注销手续:● “法人委托书”授权内容变更;●证件有效期届满,不再续展;●持证人因工作变动,不再对外签约;●持证人因调离本公司、退休或死亡;●持证人因违反本公司管理制度,情节严重需撤消“持证人”资格;●持证人擅自涂改授权内容、转借和弄虚作假撤消“持证人”资格。
6、经颁发的“法人委托书”如有遗失,持证人应书面向本部门领导报告,并将本部门批示意见送信用管理机构,由信用管理机构向法定代表人或信用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后,根据情况酌情处理。
7、凡核准注销人员的“法人委托书”证件,由所在部门负责收回交信用管理机构统一处理。
(四)责任
1、各部门应加强对持证人的教育和管理,凡发现严重违反本公司有关制度规定签约或利用证件进行违法活动,以及失职、渎职等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者,应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注销证件。
2、持证人必须严格按授权范围和授权权限在有效期内签订合同,如因超越授权范围和授权权限发生的纠纷,其经济及法律责任由持证人承担。
二、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制度合同签订前实行评审制度。合同评审机构设在信用管理机构内部,组成人员包括主管副总、信用(合同)管理机构负责人、信用管理员、合同承办人、供销、财务部门
负责人等。
(一)合同评审程序
1、合同承办人将合同草本及相关资料交信用管理员初审;
2、信用(合同)管理员填写合同评审表中初审记录交信用管理机构负责人审批,签署审批意见。
3、特殊/重大合同,由信用(合同)管理机构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审,信用管理员汇总各部门会审意见后交信用管理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并报主管副总批准实施。
4、信用管理员将合同评审表归入该合同档案。
(二)评审内容
1、签订合同前必须严格审查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对法人必须审查原件或者盖有工商行政管理局复印专用章的公司法人营业执照 或营业执照的副本复印件。● 对非法人经济组织,应当审查其是否按法律规定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对分支 机构或是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设立的经营单位,除审查其经营范围外,还应同时审查其所从属的法人主体资格。● 对外方当事人的资格审查,应调查清楚其地位和性质、公司或组织是否合法存 在、法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国籍及公司或组织注册地。
2、签订合同前需要审查代理人的代理身份和代理资格。● 代理人职务资格证明及个人身份证;● 被代理人签发的授权委托书;● 代理行为是否超越了代理权限或代理权是否超出了代理期限。
3、签订合同前,必须认真审查对方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对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负有提供专业性较强的劳务、工程项目或限制经营项目等义务时,应当要求对方当事人提供由政府法定机构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或资质等级证书等证明。
4、签订合同前,应当仔细审查对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明资料,必要时应到签发部门进行验证或进行实地考察,以防对方当事人伪造或变造证明材料。对方当事人提供的各种证明资料中所使用的当事人名称、印章等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5、下列资料不能作为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的证明资料,但可归入合同档案保存,以备考查。● 名片;● 厂家介绍、产品介绍等资料;● 各类广告、宣传资料;● 各类电话、BP机等通讯工具号码;● 对方当事人提供的未经我方合同承办人见证而复制的或未与原件核对无异的复 印资料。
(三)特殊/重大合同的适用范围 签订的下列合同,视为重大合同:● 订立价款在一百万元以上(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价款在一千万元以上)的合 同;● 投资、联营的合同;● 涉外合同;● 合同承办人认为需可行性审查的其他合同。
(四)特殊/重大合同评审的附加程序
1、签订特殊/重大合同,应当及时进行可行性审查。合同的可行性审查由信用管理机构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以会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的形式进行。
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篇6
作者:李国梁 陈柬
(一)律师执业与诚信
1993年律师体制改革后,律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介组织,逐步实现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向合伙、合作制律师事务所的转变,律师则由国家行政事业人员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执业者。律师的执业生命与市场生命息息相关,法律服务的商品化、规模化令每一位律师首先成为一个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求业务、求生存。简单地来讲,就是没有了市场,律师的生活都成问题!在广州地区,全市律师总数占了整个广东省律师总数的近四成,业务量占了三分之一,律师事务所名称中有一个“信”字的就有19家,由此可以看出,律师队伍是很注重“诚信取人”的。因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维系,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的建立与维持也需要诚信作为奠基,而律师服务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首先,律师本身就是诚信制度的维护者,见证着司法的公正;其次,律师也是诚信制度的受益者,如果失去了诚信,整个律师业的社会公信度便将随之丧失,这个职业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也不复存在。
当前社会上最可怕的是,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生存环境,一些人不守诚信而不受任何惩罚,反而因此得到好处,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比真、诚、信、实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不守诚信。在律师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将目光不是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赢取业务,而是聚焦于如何营造这种可怕的投机环境以逸待劳:一些律师拜金舍义,违反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虚假承诺,玩忽懈怠,甚至作伪证以达目的;一些律师吃喝嫖赌,生活腐化,严重损害了律师队伍的整体形象;还有个别律师利欲熏心,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去送礼行贿;律师同行之间相互诋毁,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争抢案源;不少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搞“承包”、“挂靠”经营,名为“合伙”,实为“单干”,账本、发票人手一本;以及律师行业的乱收费现象等等,都涉及到一个诚信的问题。
律师,毋庸置疑是一个市场人,但其本质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整个社会诚信体制的内容有着根本的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行业中需要突出强调的重点却是不一样的。律师诚信的重点就是依法治国。
(二)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1、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突破口,强化律师党建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律师队伍维护法律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当事人权益、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律师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政治业务素质较强的队伍。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条件下,律师队伍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律师们只有从思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认真领会全国律协《关于在全体律师中深入开展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的决定》,及张福森部长在第五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指导业务,有效提高法律 1
服务质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其中,重点应抓好律师队伍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结构,律师协会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律师党员共同组成律师协会党总支,并根据各地实际,规定拥有一定党员人数的律师事务所建立基层党支部,确保每一个律师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其次,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律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律师协会党总支及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要不定期地组织广大律师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讨论,及时汇报,形成合力,共同进步;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律师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第四,不断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律师党员队伍,对广大律师实行党性化的知识管理,保持律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第五,广泛建立党员基本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建章立档,将党总支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2、诚信问题的解决,要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才能有效解决诚信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实会经历一个失信的漫长过程。哄骗和欺诈是市场经济的早期特征,但从现在政治经济学规律的高度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欺诈和哄骗的手段将越来越受到排斥,市场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不但要求有良好的市场道德,而且它能为良好的市场道德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要有效的解决目前律师服务市场中存在的失信问题,除了提高律师的诚信意识外,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市场调节、政府调节、法律调节、道德调节的共同发挥作用,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将会日趋规范化。
3、法治须加强,体系须建立,制度须规范。
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律师诚信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
律师诚信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部分律师主体信用差,行业秩序比较乱,原因很多,律师的诚信意识差是一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律师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滞后。加强律师诚信制度建设,要以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指导,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为标准,充分体现“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精神。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律师执业活动和律师管理工作的角度看,律师诚信体系建设应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律师执业的行业标准,即由执业规范和道德规范构成的社会对律师诚信度的基本判断。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进行有关立法工作,考虑到律师诚信体系建设刚刚开始,可先以条例或具体规则的方式,来规范律师诚信制度的发展。如:各地应尽快出台有关律师的会员处分规则、收费管理规则,强化律师事务所的委托代理制度,更加规范、具体地明确律师对当事人应尽的义务等;二是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管理部门监督体系的建设。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端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重管理”的业务指导思想,密切“两结合”管理,突出行业管理优势;三是信用反馈评价体系的建设。如:律师管理部门通过电脑对所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建档立卡,形成信用档案;律师事务所推行所务公开,将律师执业的诚信情况更好地置于当事人的监督之下;加大对违法违纪现象的惩罚力度;对开展各项工作实行质量反馈跟踪,落实到位,及时整改;
还可以逐步推出类似“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InFileCreditReport)这样的法律来推动律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四是推行强制性律师执业责任赔偿和保险制度。这是树立律师良好社会形象,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强化律师行业的责任意识,降低律师执业的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
简而言之,律师诚信体系的建设即可按照如下程序推进:
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包括所有律师会员的信用信息资料库→实行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动员社会力量来监督失信行为。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没有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都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问题,还是一个契约化、制度化管理的问题。不诚不信的现象屡有发生,主要在于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杜绝背信行为光靠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实行契约化、制度化的管理,使依靠损害他人而获利的行为得到法律的制裁,才不至于令那些在利益的驱动下缺乏诚信的行为习惯化、普遍化。
4、诚信制度的建立,政府是关键。
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已经建立了150年,而在我国,社会信用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依靠千百年来的孔孟之道予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律师诚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法制伦理。法制伦理就是一个依法治国的伦理。政府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在律师诚信制度建设中是核心的核心。政府带头遵守诺言、讲信用,可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反之则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北京、天津等地人民法院对破产企业实行“债权凭证制度”,规定对那些破产企业,一旦发现其有财产,就可以随时追究,并将这些企业公布于众,这个政策一出台,马上便有20多家企业主动提出还债。由此说明政府为诚信制度的建立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非常必要。
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律师队伍的监管,主要表现为律师行政管理部门对律师的管理,其工作职能包括律师服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两大方面。在律师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律师行政管理机关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一是律师服务市场主体“入门”的守门员;二是市场运行中的裁判员;三是市场效益的“卫士”。因此,律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端正意识,在加强对律师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与业务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律师“户口”的管理,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变化;二是建立律师信用公示制,建立律师信用的“红名单”和“黑名单”,定时公布律师行业的信用信息,对于防范失信行为有着重大意义。
当然,诚信制度的建立主要还是依靠律师市场化的力量来完成,政府的作用也只有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才能使这项事业发展起来。单凭政府的号召,而没有市场的支持,诚信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此外,建立律师诚信制度,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和市场原则,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地形成,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则,行使监管职能。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规则主要约束的是政府。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比较乱,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行为,国务院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应地,各地司法行政部门也可以成立律师诚信领导小组,专门就此类问题进行调研与落实。
5、行业组织责无旁贷。
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并监督这些规则的具体实施。作为政府的助手,律师行业协会在建立律师诚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律师协会对于“两结合”体制的贯彻执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各省、市律师协会管理人员架构中,执业律师占大多数,但律师行业监督、监控力度还远
远不够,如何发挥行业管理的优势,真正做到律师自己管理自己,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律师行业管理重点是行业自律,实现行业自律的前提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律师诚信体系。律师协会在此方面重点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用规章制度规范律师的信用行为,在继续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强化行业管理。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级行业管理规范、律师执业准则和律师业务规则,并付诸实施,争取在几年内形成比较全面的全国律师自律规则体系。
(2)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律师工作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监督职能,加大对律师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律师行业管理的长效机制。当今中国社会,律师违约现象屡有发生,究其原因,这与律师管理制度、国家法律建设水平以及国家的政治制度紧密相关。其中,违约成本低,也是违约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违约的发生,必须加大对律师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
(3)建立律师诚信评审委员会,培育有权威的诚信评审机构。由执业信誉良好的优秀律师及本系统内外的一批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信用、执业素质进行评价和审核,积极开展评审技术基础研究,并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完善评审体系。定期向社会公示,加强评审文化的宣传,传播信用理念,提高全体律师队伍的信用意识,接受社会监督。
(4)建立统一的诚信评级记录库,但在信用信息体系中,不是所有信息都要予以记载,可以只记录违约记录,并永久保存不可更改,奖罚褒贬均依此为据。此外,在实行部门间信息共享的过程中,要防止这些信息被应用于其他目的,特别是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把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制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哪些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有资格使用这些信息。鉴于律师行业自律的发展趋势,此项业务应由律师协会进行监管,用5年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是可行的。
(5)建立律师执业保险制度。将这项制度的建立归入律师协会工作重点之一,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责任保险想律师之所想,为当事人和律师创造了双向保护,真正体现律师协会——“律师之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强制推行,业务公开,有利于律师协会在律师及社会公众中树立行业权威,为完全实现行业管理奠定基础。
6、建立律师事务所管理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律师事务所不断向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今天,要把这些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个性很强的律师组织到一起接受市场的考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律师执业的特点和行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律师事务所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具体操作规程的基本原则,而诚信就是这一理念与原则的核心。
有的律师事务所在从业过程中,十分看重最大限度的利润产出,致使“搞承包”、“挂靠”经营的现象不断出现,一旦律师发生违法违纪的情况,就会对当事人和律师事务所本身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律师执业,是一个团体协作的合成,律师事务所能够立足于矛盾冲突集中的法律服务领域而不倒,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律师事务规模的增长,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随着客户的增长而成长,要想留住和拓展客户群,除了需要掌握精湛的法律业务技术之外,还得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诚信”就是关键。如果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理念中缺少了“诚信”这一服务公众的操作规则,就必然会导致律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维系之绳断裂。因此,律师事务所需要制定5年或10年规划,将这一哲学理念注入到自身的管理规则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律所文化,并于每年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具体操作
方法应重点突出几项工作:
(1)通过探讨与规范,确立诚信在律师事务所管理理念的核心地位。组织本所律师在诚信这个问题的背景与前景上,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缓解律师个人利益与律师事务所、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充分认识诚信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重要性,建立起以诚信为核心的律师事务所经营理念与文化氛围,并将这一原则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2)树立合理的财务目标。“财”与“信”在当前社会中经常被置于两个对立的层面上,其实只要协调好两者的内在联系,“财”、“信”也能相辅相成。律师事务所的财务目标应当切合律所发展的实际,好高骛远只能滋长不良的职业道德,出现业务振荡,增加律师执业的风险。因此,在确立律师事务所的财务目标之前,律师事务所必须慎重考虑下列因素:客户质量与规模、律师事务所资金实力、律师人员业务水平、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规划。总之,一切业务的开展均需“依法执业、诚信为本”,财务公开,严格管理,“财”“信”合一。
(3)树立律师个人的诚信意识。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具有较强商业气味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律师事务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律师队伍。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在挑选合作对象时,就应当重视观察律师的内在的职业品德;其次,要抓好“继续教育关”,通过形式多样的、不断的学习活动,稳固律师个人执业的诚信意识,以点涉面,赢取整体效益;第三,可以效仿医务管理的方法,将本所律师个人业务情况向社会公开,如在律师事务所开辟一个专栏,内注明律师的个人基本简介、业务特长、执业年限、信用表现等等内容,以便督促律师诚信意识的树立和增强社会对律师行业和监督。
(4)建立一套完整的律师事务所管理体制。规模化的发展前提是规范化的发展,律师事务所的运作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就是律师事务所的“骨”、律师个人就是律师事务所的“血与肉”,而诚信制度便是律师事务所的“精、气、神”,只有这三者得到切实地统一,律师事务所的生命才能在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延续。
7、律师诚信与入世竞争。
中国加入WTO后,很多国外知名律师行陆续被获准在国内设立办事处,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较为完善的业务素质,对国内原有的法律服务市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形成了四大挑战:一是观念的挑战,在中国的历史转轨中,律师在必须适应高度市场化挑战的同时,必须适应国际化,应对全球律师业竞争的挑战;二是业务技术的挑战,国内律师虽然在国内法律服务市场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业务水平的吸收和应用上与国际知名律师行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三是组织管理的挑战;四是人才的挑战,国内律师界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吸纳优秀的“五懂”人才,是不可能在与国际法律服务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的。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市场竞争力,它能帮你打开知名度,拓展业务面,良好的信誉就是你投资律师行业的账户,当社会与政府为你注入第一笔创业资金后,执业信用与业务素质就成了行业竞争的两大储蓄资本。众所周知,储蓄业务如果总是光出不进的话,就会出现赤字,律师的信誉账户如果没有诚信作为及时补充,仅仅注重提高业务水平,也一定入不敷出。一旦耗尽当事人对你的原始储备,那么这个被称为“朝阳产业”的行业恐怕也只能是日暮夕阳了!所以,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律师行业必须提高认识,建立信息完备的诚信系统,增加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将各项业务的开展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
事人之所急,方能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诚信计量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劳动保障,诚信
一、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简介
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是将企业的诚信等级与劳动保障工作结合起来, 并在相关部门备案, 以企业劳动保障工作的诚信等级, 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行考评, 给予诚信等级高的企业相关帮助, 并尽可能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形成激励效应, 示范效应, 带动其他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步。
企业劳动保障制度是严格依据我国法律法规, 按照国家劳动保障相关规定, 于企业在上一生产年度, 根据我国劳动保障监管部门不定期的检查情况, 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行考评, 将考评结果与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类型结合, 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行诚信等级分类。
在日常工作中, 劳动保障监管部门将根据企业的劳动保障诚信等级开展不同类型, 不同程度的日常劳动保障监管工作。从而在人力资本, 财力资本有限的情况下, 充分提高劳动保障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 并且, 由于对企业的诚信制度进行了分级, 劳动保障部分的工作将更有针对性, 有利于帮助那些对劳动保障工作不重视的企业进行整改。
通过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行在诚信制度上的分级, 将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开展劳动保障工作的积极性, 因为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 各项活动都将与企业的劳动保障诚信等级挂钩, 首先就是企业在招工时, 求职人员将更加关注企业的劳动保障诚信水平, 将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劳动保障工作比较优秀的企业就职。其次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 合作伙伴也会将企业的劳动保障诚信水平作为企业的实力的一个参考方面, 通常将对劳动保障诚信等级高的企业更有信心, 也更加愿意与有责任感的企业合作。
企业劳动保障工作中的核心在于诚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企业的诚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上限, 一个不注重诚信经营的企业可能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利益, 但是从长远上看, 一个不注重诚信经营的企业是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是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是不可能赢得老百姓的信赖的, 是不能在商业竞争与长盛不衰的。因此, 一个企业必须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注重自己的诚信等级, 一个不注重企业劳动保障工作诚信等级的领导是短视的。
将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上升到了有关企业诚信的高度, 将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有关企业道德水平的高度, 上升到了一个企业是否有对员工的责任感的层面, 并不是以“诚信”来绑架企业, 不是在逼迫企业完善自身的劳动保障工作。因为, 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企业完善自身的劳动保障工作体现了一个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 并不是由政府强加给企业的, 没一个企业都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与自觉。同时, 企业完善自身的劳动保障工作也将给企业带来许许多多, 方方面面的利益。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 在宏观层面掌控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 同时也不能忽视微观层面中企业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就企业自身利益而言, 只有完善了企业劳动保障工作,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 让企业员工能够安安心心, 踏踏实实地工作, 这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有必然帮助的。在企业劳动保障工作做的比较到位的企业工作, 企业员工能够体会自己被企业相关领导重视, 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与那些企业劳动保障工作不到位的企业相比, 员工的忠诚度要高得多。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价值。
劳动保障的工作核心是针对企业员工的, 是为了维护企业员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切身利益, 但这样理解, 并不是将企业员工与企业放在了一个对立面。劳动保障制度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的制度, 劳动保障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的配合与理解。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以企业员工, 企业双赢为目的, 充分发挥企业在完善我国劳动保障工作体系中的作用, 将劳动保障工作产生的价值也最直接, 最大化地返还给企业。这种反馈, 可以体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政府部门应当充分重视企业在完善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努力付出, 尽可能地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与发展。
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项制度设计是一方面, 与此同时,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 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工作出发点是十分好的, 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也会遇到种种困难, 制约了我国劳动保障工作的进步。其中,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劳动保障监督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目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考评体系。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 可是在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考评上却出现了问题, 问题的原因在于劳动保障监管部门缺少一套成体系的, 规范的考评标准, 有时候会出现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考评打分, 企业不买账的情况, 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劳动保障监管部门自身工作也会缺乏底气。更深层次的弊端在于, 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劳动保障工作考评体系, 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考评结果并不客观, 许多情况下更多的是劳动保障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主观上的判断, 这样的工作模式, 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监管, 同时放大了劳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权力, 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可能性。这样的考评结果不够客观, 许多“有关系”的企业即使没有较好地开展劳动保障工作, 却得到了较高的劳动保障工作考评分数, 这对于企业员工, 其他企业都是不公平的, 也违背了开展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初衷。
2. 企业在完善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过程中, 往往存在一种被逼迫而产生的抵抗情绪, 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开展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在企业日常的劳动保障工作中, 缺乏动力。同时通过调查走访, 发现许多企业对于劳动保障的考评不求最好, 只求不差。只要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过得去, 就不愿意花大力气去提高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水平, 这与设立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不利于我国劳动保障工作的进步与完善。究其原因, 在于企业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出色完成劳动保障工作后并没有从政府取得直接的反馈与利益, 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完善劳动保障工作的积极性。因为企业在完善劳动保障工作中必然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 然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 这与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生产目标是不符的, 是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利益的。
3. 我国劳动保障监管部门的基础条件仍然十分匮乏。一方面, 我国从事劳动保障诚信制度评价的部门主要是劳动监察部门, 我国劳动监察部门的人力匮乏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一方面我国劳动保障监管部门的财力十分有限, 在现如今的监管过程中, 监管部门能够使用的的设备以及经费十分有限, 造成监管部门在对企业劳动保障水平的监管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更多的情况中, 监管部门收到财力物力的制约而无法再监管的过程中实行更为高效的监管。
三、完善我国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建议
完善公国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工作道阻且长, 需要科学地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 当中涉及到的关系千丝万缕, 既需要协调好企业主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 又要统筹好不同企业类型的考评安排, 科学合理对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进行考评, 这既需要高素质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 也需要一套严谨周密的企业劳动保障工作考评体系。
劳动保障的工作完善不能够直接地通过数字反映出来, 这就需要劳动保障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耐心, 更多的细心, 去仔细发现劳动保障监管工作中的规律, 为完善我国劳动保障监管制度献计献策, 切实弥补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中的工作漏洞。在劳动保障诚信制度的完善过程中, 劳动保障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 培养自己不断学习, 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的习惯, 只有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劳动保障工作的思路才不会僵化, 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
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 其出台的初衷并不在于要去惩罚企业, 更多地是希望企业直接能够相互“攀比”, 努力完善自身的劳动保障水平。试图去改变原有的旧的被动的让企业去提高自身的劳动保障水平, 换一种方式让企业在各种激励因素的趋势下去主动地提高自身劳动保障水平。同时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条改革劳动监察执法方式, 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劳资关系, 降低劳动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管理成本的创造性制度。
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好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 能够科学地对企业的劳动保障水平进行评判, 无论是对于企业, 对于劳动监察部门, 还是对于企业员工都是“三赢”的政策。
企业在提高自身劳动保障水平的过程中, 企业希望通过政府获得的反馈通常并不是直接资金的奖励, 企业更加需要的往往是一些政府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支持, 通常包括获取招标资格与融资的便捷通道等等。
企业劳动保障的诚信标准与政府采购的资格挂钩。通过这样的做法, 劳动保障水平高的企业将得到政府采购的更多机会,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那些主动承担劳动保障义务的企业的关心与支持, 鼓励这些企业完善自身劳动保障水平, 同时, 将企业劳动保障的水平与政府的采购资格挂钩, 那些没有做好企业劳动保障工作的企业在竞争政府采购时就没有了竞争力。
企业的融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将企业的劳动保障诚信水平与企业能够在银行获取多少的贷款直接挂钩, 能够让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劳动保障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将企业劳动保障的水准与融资资金量捆绑在一起, 是劳动保障部门在应对企业对劳动保障不重视的一把至关重要的武器, 确保劳动保障部门的执法效果。只有劳动保障水平高的企业才是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银行将吸收来的公众的存款发放给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是对公众的负责。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为了成为诚信企业不得不加强和规范用工管理, 将落实劳动保障规定作为企业一项需要主动实施的具有重要利益而富挑战性的工作, 从而, 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价值的实现具备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2012年三季末全市市场主体登记情况概述.南京工商, 2012.
[2]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社部, 2013.
关于大学生诚信评级制度的研究 篇8
[关键词]诚信缺失 诚信评级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关注社会,对现实有独立的思考,对未来有自己的理解。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盛行,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变得功利和现实。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诚信感的缺失。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剽窃论文及考试作弊现象。(2)就业违约及伪造简历现象。(3)恶意欠费。
二、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
1.约束机制滞后导致诚信缺失。我国一直是一个重视诚信的国家,而在当前时期,信用约束机制滞后、信用约束体系尚未健全、诚信体系的约束作用尚未得以体现,使得一些个人和单位,不讲信用,见利忘义,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
2.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诚信缺失。在现实生活中失信成本偏低,失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失信后果没有给失信人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了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不一致。这些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诚信缺失。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成为主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亲人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关爱,为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这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失去了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很多机会和能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形成独立承担责任的良好意识,其突出的表现在诚信缺失上。
4.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诚信缺失。虽然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都极力推行“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评价考核也进行了多种尝试,但最终仍未能摆脱“一考定终身”的痼疾。这使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德育素质教育。
三、大学生诚信评级制度的建立
这里笔者引入金融领域的信用评级制度及措施,着力探讨和论述大学生诚信评级制度的建立。
(一)为什么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1)建立诚信惩戒机制,督促诚信感的培养和形成;(2)建立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避免人为因素破坏个人诚信;(3)建立毕业大学生违约的制约机制;(4)建立诚信信贷档案,可以对贷款进行分期支款,解决小额欠费等问题。
(二)如何获得个人诚信评级
个人诚信档案建立以后,计算机软件会自动地根据个人身份真实程度为本人评定诚信级别,真实性是相对的,基于技术、资源和心理三套机制联合作用。计算机软件会根据本人的诚信记录提高或降低个人的诚信级别。
(三)建立个人档案诚信资料
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应当提供:(1)本人签名的《个人诚信档案登记申请表》;(2)本人的身份證资料或者其他身份性证明文件;(3)要求记入诚信档案的其它资料及证明,如欠费清单;(4)签订《个人诚信承诺书》。
教育机构对上述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可以同时委托对上述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调查,调查上述资料的真实性后,由机构负责,未经过调查的项目,在个人诚信档案中反映为“未认证信息”。
(四)个人诚信档案资料信息内容
1.身份信息: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常住地址、可能的联系方式;2.学习信息:专业、年级、所学科目、成绩等;3.荣誉记录:受到的各类荣誉;4.诚信不良记录,包括:(1)学习不良记录(考试等);(2)消费诚信记录:助学贷款还款或其它诚信工具的记录情况;(3)受学校处罚的记录;(4)其它不良记录;(5)或有事项记录:对于没有证明材料的诚信信息,记录为或有事项。
(五)诚信档案信息来源
1.本人的提供;2.学校提供;3.教育机构的公告。
(六)个人立信机制
立信机制的原理之一:正常情况下,如果从事某项行为会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人们不愿意从事该项行为。因此,如果他(她)不珍惜这个机会,他(她)将受到巨大的信用惩罚。在对失信者进行失信惩罚时,只要你遵循诚信的原则,你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七)个人诚信积累机制
通过以下方法,使诚信的人因诚信而积累自己的无形资产。
1.信用积分。本人从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之日起每天加1分,获得评级机构认可的荣誉按规定奖分,信用积分超过300分后提高一个信用级别,超过600分提高两个级别。
2.信用记录加注。本人可将学校以外的职业经历和培训经历记入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积累并展示本人的可信度。
【诚信计量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眼镜制配行业诚信计量自我承诺书08-10
诚信目标管理制度10-20
诚信廉洁风险管理制度10-22
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制度06-14
市场诚信制度07-07
企业诚信守法制度06-20
褒扬诚信惩治失信制度05-11
双诚信、双承诺监督制度06-17
诚信计生双向评议会议制度08-13
诚信管理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