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用人员承诺书

2024-06-27

聘用人员承诺书(精选7篇)

聘用人员承诺书 篇1

一、高校临时聘用人员的范围

高校临时聘用人员主要指在高校从事饮食、绿化、保洁、安保以及其他劳务工作的非在编人员。这部分人员由高校根据工作需要自主招聘、自主使用和自行管理。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了不断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生员工生活等服务的需要, 同时也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大量使用临时聘用人员现象非常普遍, 临时聘用人员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撑整个高校的正常运转。目前, 临时聘用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后勤部门, 他们从事着高校中苦、累、脏、重的工作, 但也不乏少部分人员进入了后勤管理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 从事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如:计算机维护、医疗服务、幼儿教育、图书资料管理等岗位。

二、高校临时聘用人员的特点

(一) 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

高校需要的临时聘用人员岗位大都是基础性劳务工作岗位, 对学历、专业技能、年龄等要求都不高, 且工作环境相对企业单一。因此, 吸引了不少农村和城市的失业人员, 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人员。这些人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较低, 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也较困难, 维权意识不强, 社会竞争力较弱。以我校为例, 我校现有临时聘用人员614人, 其中城镇户口340人、农村户口27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23人, 占全部临时聘用人员的3.7%;大专学历21人, 占3.4%;中专学历22人, 占3.6%;高中及以下548人, 占89.3%;30岁及以下88人, 占14.3%;31—40岁209人, 占34%;41—50岁216人, 占35.2%;51岁及以上101人, 占16.5%。这些临时聘用人员大多是本校教职工介绍来的亲朋好友, 在校工作年限较长, 工作生活相对稳定, 并且能够服从管理、吃苦耐劳。

(二) 福利待遇较差、流动性较强。

临时聘用人员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强的劳务工作,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 高校一般只能给他们提供最低工资, 除此之外, 他们几乎没有享受其他福利, 获得其他收入。我国社会保险工作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各用工单位和个人参保意识不强, 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为临时聘用人员办理社会保险, 即便是办理社会保险, 往往也仅限于养老保险。由于高校性质和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一直没有加入社会保障体系, 正式教职工到现在也未参加社会保险, 而国家和相关省市对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临时聘用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制度也是刚出台不久, 所以高校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还未能完全规范。以重庆市地方高校为例, 重庆市地方高校临时人员缴纳保险按重庆市文件要求从2006年10月开始执行, 对过去符合条件应该补缴社会保险的, 特别是养老保险, 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 许多高校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补缴手续。因此, 高校临时聘用人员整体福利待遇差, 加上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使得他们流动较为频繁, 特别是一些年纪轻、能力强的临时人员流动更为频繁。以我校为例:2008年我校临时聘用人员辞职92人, 占临时聘用人员总数的15%。

(三) 规模庞大、思想单一。

为了满足高校不断扩招而造成的临时用工需要, 高校不得不长期在基础性服务岗位上大量使用临时聘用人员, 同时高校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中心工作, 忽视对临时聘用人员统一的规范和管理。许多高校在使用临时聘用人员时随意性很大, 不考虑用工成本, 导致临时聘用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虽然临时聘用人员规模庞大, 但他们思想单一, 对工资以外的事情不大关心, 对个体技能的提升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 临时聘用人员已成为了高校中一个规模不小的弱势群体。如何保护、利用、开发好这支高校特殊的人力资源, 在构建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今天, 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临时聘用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理念落后。

高等学校的功能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因此, 高校往往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临时聘用人员作为普通劳务工作人员, 往往被大家, 甚至是高校各级管理者所忽视, 从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对临时聘用人员管理意识的淡薄, 导致高校在临时聘用人员管理上存在着种种不规范。

(二) 管理执行力不强。

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实施后, 各高校开始逐步重视对临时聘用人员的使用, 并提高了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同时结合自身情况, 制定出了各种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规章管理制度, 使得临时聘用人员的权益从规章制度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但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的把握度不够, 缺乏管理临时聘用人员相关业务知识, 导致临时聘用人员管理执行力不强。如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不按正常程序办理变更、解除、终止合同手续, 不按规定发放加班费和支付经济补偿金等。因此, 加强对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 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责权分明。

(三) 劳动纠纷错综复杂。

由于高校过去在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上不够完善, 而且长期、大量、不规范地使用临时聘用人员, 导致在临时聘用人员工资、加班费、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上, 侵犯临时聘用人员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临时聘用人员维权意识逐步增强, 使得劳动纠纷不断出现, 其中劳动仲裁和劳动官司案件不断增多, 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当前高校劳动纠纷呈现出涉及人员多、劳动关系复杂、纠纷快速增加等特点, 主要集中在加班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缴纳这两大问题上。这些劳动纠纷问题已经影响到高校正常工作的运转。

四、对规范高校临时聘用人员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是规范临时聘用人员管理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工作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然而却事关学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领导, 特别是主要领导要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到临时聘用人员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切实加强对各具体用工部门使用临时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主动摒弃“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的思想, 对临时聘用人员管理要有制度、有人员、有计划、有措施地认真进行, 并且将规范使用临时人员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和用工单位领导的考核体系中, 力争在全校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学校与临时聘用人员“双赢”的局面。

(二) 健全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制度。

进一步健全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制度,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也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更是保障高校和临时聘用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高校必须坚持“精简高效、以人为本、严格标准、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 拟定临时聘用人员各类规章制度, 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其切身利益。如:制定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对临时人员用工计划的审核, 招聘流程和签订、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流程的管理, 劳动报酬、加班工资的支付, 社会保险的缴纳, 劳动纪律的制定等重要内容;根据劳动法、工会法, 制定临时人员参加工会的制度;根据组织条例, 制定临时人员入党、参加组织生活的制度;建立临时聘用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有功必奖, 有过必惩等。通过建章建制, 切实保障临时人员的合法权益,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降低成本,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降低成本,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首先要按需设岗、科学设编。按需设岗、科学设编是高校使用临时聘用人员的一项核心基础性工作, 也是解决现有管理问题的前提。在此过程中要运用系统方法, 收集、分析、确定临时聘用人员岗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业绩标准、人员要求等基本因素, 做好临时聘用人员的岗位设置和编制核定。同时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坚决杜绝“滥用临时聘用人员”和“正式职工看、临时职工干”的现象发生;其次要规范引入、按岗聘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临时聘用人员的用工计划进行总体控制、宏观调控。在岗位空缺的情况下,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采用内部引荐和对外招聘的方式, 择优录取;最后要合理再配置现有临时聘用人员、提高效率。众所周知, 高校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其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应及时根据工作情况对临时聘用人员重新评价、重新配置, 从而提高效率。如:根据临时聘用人员工作表现及考核情况, 对考核优秀人员给予奖励, 并结合学校需要, 可在这些优秀员工中公开选拔学历高、业务水平强、品德好、敬岗爱业的临时聘用人员进入管理岗位, 同时对工作不积极、表现差、屡教不改的临时聘用人员, 严肃处理;根据临时聘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轮换, 从而使得临时聘用人员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 增强其适岗性。

(四) 正确处理临时聘用人员劳动纠纷。

首先是对已经产生的劳动纠纷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处理中严格按照国家地区以及高校的规章制度执行, 高校要体现以人为本, 要设身处地地替临时聘用人员着想, 对于终止、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可能会给当事员工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生活压力的, 为其失业后的社会保障、再就业等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有利、方便条件;其次是检查和排除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高校要加强领导, 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处理劳动纠纷技能, 加强与临时聘用人员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工作, 增强高校内部劳动纠纷的调节功能, 把可能的劳动纠纷消除在高校内部或萌芽状态;同时, 建立学校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代表、工会代表、教职工代表和临时聘用人员代表组成, 对学校和临时聘用人员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 可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 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 推动双方互谅互让, 达成协议, 最终消除争议。

(五) 全面推行劳务派遣制度。

由于自主招聘、自主管理为主的临时聘用人员用工方式存在许多弊端, 因此, 改变用工形式, 从而降低用工成本, 提高效率已成为当前临时聘用人员管理的重点。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的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的弊端, 目前已在高校逐步推行开来。劳务派遣是指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委托劳务派遣公司招聘人员并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在这种用工形式里, 劳务派遣公司与用人单位签订派遣协议, 形成劳务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形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被派遣人建立有偿服务关系。临时聘用人员的档案管理、社保办理、职称评审或技能鉴定、解聘辞聘续聘、劳务纠纷等工作全权由派遣单位负责。高校给派遣单位支付除了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和社保单位缴纳部分外, 只需另支付极少部门派遣管理费用。以重庆为例, 针对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 包括各高校任用的临时聘用人员, 重庆市人才交流中心推出了人才派遣制度, 目前已被重庆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采用。实践证明, 无论是劳务派遣, 还是人才派遣, 都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后顾之忧, 降低高校的人事管理成本,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预防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 切实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申乃林.高校后勤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初探.职业圈, 2007.

[2]姜海, 于大伟.关于高校临时聘用人员权益保护的思考.理论观察, 2008.

[3]姚焕丽.高校“临时聘用人员”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教师育人·高教论坛, 2008.

[4]朱传云.关于提升高校临时工公平感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5]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聘用人员承诺书 篇2

关键词:事业;聘用;制度

人力资源是单位重要的资源,单位的社会价值体现、功能发挥、长远发展都要通过人力资源来实现。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方法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单位的效益最大化,是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制度,建立能上能下、量才定位,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聘用机制,是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单位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现就这一问题做一个粗浅探讨。

一、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的制定原则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专业技术岗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是搞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用人机制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单位存在人员职责不清晰、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激励作用不明显的现象。在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中要实行评聘分开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试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聘用机制,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岗位的,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才能相应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有利于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专业技术队伍的梯度成长,可以有效地优化单位人力资源结构,积累单位人力资源资本。从而,从长远、可持续发展方面提高的单位的综合实力,完成单位发展目标,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

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的竞争体现

竞争本质上包含着一种更新更高的追求,正是这种更新更高的追求,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进行科学的、多层次的、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是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实际工作当中,评聘的过程就是一个竞争上岗的过程,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政策及其工作的实质作用,才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才能。一是要认识到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工作水平,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素养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二是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推荐申报与聘用是单位职称评聘工作的主要部分,制定方案、有序实施、有章可循,使评聘工作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三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评聘工作的透明度。专业技术岗位职称的评审和聘用,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工作和效益的需求,一方面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尊重,一方面还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通过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报名、申报材料、量化赋分和岗位聘任这四个关键步骤,进行公示,接受专家评审和群众监督,把工作业绩突出,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选拔出来,聘任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最大化地挖掘专业技术人员的潜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通过竞聘上岗,实行利益驱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激励作用的体现。竞争机制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原动力,通过竞聘上岗,可以发现人才、造就人才,激发人才选拔机制的活力。

三、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制的机制完善

事业单位是从事精神生产,提供公益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类型较多,职能各异,差别性大,专业性强。在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方案时,要从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和特点出发,选择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最佳方式,从而提高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的实际效果。事业单位的改革将把现有的事业单位化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中因受岗位设置限制可以采取灵活设岗的方式,对评审通过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而受聘任指标限制没有聘用的人员按等级由单位自筹资金兑现职称岗位工资,也可严格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可要求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再进行岗位聘任。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因为单位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要严格按上级批复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人数进行评聘。专业技术人聘用制,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单位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改进,才能使制度逐步完善。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工作,一定要秉持“按岗申报、公正评价、择优聘用”的原则,严格把关、严格程序,才能区别不同情况,妥善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工作。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单位人力资源的精华,是有积极性、主动性的力量。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的实施,为专业技术人员展示自身专业素质和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事业单位构建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支撑。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工作,是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进忠 浅谈干部聘用制.水文软实力的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2、周文霞 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4

聘用司机考核承诺书 篇3

致:某物流有限公司

对于公司2010年 7 月 13 日制定的《某物流有限公司-司机管理职业考核条例细则》我已认真阅读了全部内容,并对本次考核制度作出积极响应,接受司机考核条例细则须知的各项要求,承诺在与公司签署的劳动合同服务有效期内具有约束力。如有违约行为,将按规定接受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1、劳动纪律考核承诺:保证严格按某物流有限公司司机管理条例细则中“劳动纪律考核” 第一条到第十二条管理规定执行,如有违反,视为违约.2、劳动态度考核承诺:保证严格按某物流上海有限公司司机管理条例细则中“劳动态度考核”第一条到第四条管理规定执行, 如有违反,视为违约.3、服务态度考核承诺:保证严格按照„„有限公司司机管理条例细则中“劳动态度考核”第一条到第四条管理规定执行, 如有违反,视为违约.4、车辆例保考核承诺:保证严格按照„„有限公司司机管理条例细则中“劳动态度考核”第一条到第四条管理规定执行, 如有违反,视为违约.5、安全、事故考核承诺:保证严格按照„„有限公司司机管理条例细则中“安全、事故考核”第一条到第六条管理规定执行, 如有违反,视为违约.6、每月油耗、维修考核:保证严格按照„„有限公司司机管理条例细则中“安全、事故考核”第一条到第三条管理规定执行, 如有违反,视为违.司机姓名(签字):

身份证号码:

拟投入车辆和聘用驾驶员承诺书 篇4

黔西南州交通运输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道路旅客运输客运站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贵州鑫之利旅游客运有限责任公司于2022年1月26日提出县际旅游客运包车申请,我公司承诺如获得该申请获得许可,将按拟购车辆投入小型客车1辆,座位9座。外廓尺寸(长×宽×高)(mm):5780,5820×1974×2360,2590。将按规定要求180天内,投入符合条件的客运车辆和聘用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的驾驶人员,并办理车辆《道路运输证》与聘用人员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我们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有关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如违反承诺或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投入运营车辆,我公司自愿放弃经营权。

承诺单位:贵州鑫之利旅游客运有限责任公司

临时人员聘用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码:

兹有聘用单位(甲方): 决定临时聘用乙方在 棚从事 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聘用期限:

自 2012 年 3 月 1 日至 2013 年 2 月 28 日止,共 12 个月。

二、乙方应服从甲方工作安排,在聘用期内履行以下义务:

1、工作岗位:。

2、职责范围和要求:。

3、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甲方的各种规章制度,接受甲方的安全教育、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甲方不为乙方办理任何保险手续。

四、乙方完成本协议规定的岗位工作职责后,甲方以现金的形式按月支付乙方工资,月工资标准为人民币¥: 元;大写: 圆整。甲方并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保用品和工作工具。

五、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甲方可以提前解除本协议。

1、乙方在试用期内不符合聘用条件的;

2、乙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甲方规章制度,情节较为严重的;

3、甲方因工作原因必须缩编或撤岗,又无法重新安排工作的;

4、乙方因病或非因工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

六、有关因本协议的履行而产生的争议由甲方组织共同负责调解;调解不成,任何一方可提前请劳动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七、甲、乙双方违反本协议,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八、本协议经甲、乙、丙三方签(章)后生效,协议期限届满,协议即行终止,甲乙双方自然终止劳动关系。

九、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

甲方负责人(签章): 乙方(签):

年 月 日

年 月

聘用人员承诺书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

笔者在对我省几所高职院校的编外聘用人员数量进行了调查, 大部分学校编外聘用人员的总数与在编人员相比为1∶2, 个别的接近1∶1, 可见这部分编外聘用人员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这也给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为此笔者根据我院的一些做法仅就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 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供同行们参考。

1 编外聘用人员的组成

由于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的规模, 招生人数的增加, 致使原有的在编人员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部门都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 而上级主管部门在扩编问题上又不能很好地解决, 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只能通过聘用编外人员这个渠道来自行解决。由于需要的人员的各类很多, 因此其组成也很复杂, 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类人员:一是应届毕业生 (本科、硕士和博士) ;二是往届毕业生;三是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四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五是临时性用工。这些人员均属于社会流动人员, 因此其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同时还具有身份的复杂性, 这样在管理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各用人单位对其人事档案都是采取其自管的办法或由当地人才中心或人才代理机构保管。

2 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从编外聘用人员的组成上我们不难看出人员的复杂性, 这也给我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这部分人员, 特别是前三类人员, 这些编外聘用人员不占学校编制, 流动性比较大, 按照有关规定, 学校一般是不负责管理他们的人事档案的, 我们在查阅这部分人员的档案时发现了以下几点。

2.1 档案转递各不相同

随着择业观念的改变, 人才流动的频繁, 人事档案转递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如:未及时找到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企事业单位的辞、退职人员, 在档案转递过程中会出现无处可转的现象, 一些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无权保管人事档案为由, 拒绝接收, 还有一部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用人单位为了留用人才, 对其档案转递设置障碍, ;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因其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就业单位”, 学校也知道其所谓的就业单位很多是无法接收档案的单位, 为了防止档案的丢失, 所以只能以邮寄的办法, 将其档案邮寄到家里, 由本人以自带的形式来转递的。这样就会出现, 档案材料不全, 内容不实甚至档案遗失的现象的发生。

2.2 档案归档不完整

根据档案收集工作的要求, 必须维护档案的完整性, 由于编外聘用人员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这势必会档案在完整性方面造成困难。造成其档案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用人单位忽视对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 不注重收集职工在其单位所形成的作档案。二是部分流动人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进不了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 人事档案可有可无, 不将其档案移交有关管理部门, 使其档案材料处于无人收集、无人管理、无人监督的状态, 其在昆之间的工作、学习等情况变化而无法记入档案, 造成“断档”或“无档”现象。三是档案管理者方面由于流动人员的流动性, 身份的复杂性, 单位的分散性在客观上给档案管理者收集、整理带来挑战, 加上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 导致流动人员档案材料不全, 不能客观反映流动人员真实面貌。

2.3 档案材料的真伪难辩

我们在整理档案时发现, 一些编外聘用人员为了能进入好的单位、或职称、工资的晋升, 岗位考核, 干部任免等需要, 擅自涂改、伪造档案材料。假学历, 假工龄, 假成果, 假奖励现象屡见不鲜。结果档案年龄越填越小, 学历越填越高, 成果越填越多, 真假难辩, 不能提供准确客观的凭证依, 给编外聘用人员计算工龄, 晋升工资, 选拔人才带来困难。

3 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档案意识规范管理

高职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增强编外聘用人员档案意识, 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确保编外聘用人员档案材料收集、鉴定、审核归档、保管、保密、转递、遗失补建等制度化、规范化, 为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3.2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人员是人事档案工作的主体, 在人事档案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培训、学习,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

3.3 建立“不存也管”的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遵循“集中统一, 归口管理”的原则, 由县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的档案。劳动部门及其中介机构依据《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管理着一部分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结合编外聘用人员流动性特点, 加强收集、整理工作, 建立“不存也管”的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不存也管”的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 就是我们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对编外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统一交由国家指定部门保存, 学校不保存其档案材料, 但学校要对这部分人员履行在校期间的人事管理职能, 编外聘用人员在校工作期间, 我们为其设立自己的档案用户, 将其在校期间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归档, 体现用人单位既用人又管人。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在与编外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 就要求其将原有的人事档案送交到我们指定的人事管理机构保管, 我们再与该机构进行协商, 将其原人事档案进行复制, 做为学校建立其人事档案的原始材料, 为其在学校建立一个人事档案用户, 并将其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人事档案资料进行补充, 同时我们还定期或不定期到指定的人事管理机构将其在社会上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来补充学校的档案, 当编外聘用人员与学校解除劳动关系时, 我们会将其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档案资料移交到其人事档案的保管部门, 这样既保证了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同时也克服了“人档分离”的现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这样做, 既维护了编外聘用人员个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为其它用人单位提供了真实完整的档案信息, 也为学校在编外聘用人员中选择进编提供了资料。

参考文献

[1]周向玲.高职院校编外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科技信息, 2008 (8) .

聘用人员承诺书 篇7

被告人赵某原为顺义区Y镇电管站工作人员,后电管站更名为供电所。为规范用工关系,北京市电力公司顺义供电公司与北京银杰供电民用电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独立法人,以下简称银杰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赵某于2004年6月1日由银杰公司派遣至顺义供电公司工作,不属于顺义供电公司正式职工,但具体工作岗位、职务任免、薪酬待遇由顺义供电公司负责。2005年8月1日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顺义供电公司聘任赵某为顺义区Y镇供电所所长,赵某担任该职务至2009年7月14日。

北京市电力公司顺义供电公司系北京市电力公司下属二级非独立法人单位,北京市电力公司为国有企业,Y镇供电所系顺义供电公司班组级建制。2007年11月赵某利用其担任供电所所长的职务便利,在未收取施工费、工程预付款的情况下,安排Y镇供电所在某村实施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为对赵某在该村电力线路改造上的照顾表示感谢,该村书记刘某于2008年1月春节前送给赵某10000元现金。

【诉讼过程】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赵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已构成受贿罪。鉴于被告人赵某认罪态度较好,积极退赃,酌情予以从轻处罚并依法宣告缓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5条第1款、第386条、第383条、第72条第1款、第73条第2、3款、第64条之规定,判决被告人赵某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赵某的主体身份问题,即受国有企业聘用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究竟属于国有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还是受国有企业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如果是前者,构成受贿罪;如果是后者,则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第一种意见认为,赵某和银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由银杰公司以劳务派遣的形式派遣到顺义供电公司工作,就主体身份而言,赵某不是顺义供电公司的在编职工,不属于该公司的内部人员,但其受顺义供电公司聘用,担任Y镇供电所所长,负责该所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等全面领导工作,应认定为《刑法》第382条第2款规定的“受国有企业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然而,该类人员只符合贪污罪的主体身份,不符合受贿罪的主体身份,因此赵某的行为应认定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赵某虽然是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到顺义供电公司工作,不属于国有企业的正式在编人员,但是赵某受到顺义供电公司长期聘用,并担任管理职务,二者已形成比较固定的隶属关系,实质上属于国有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行为应认定为受贿罪。

【裁判理由之法理评析】

我们同意第二种意见,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务派遣实质上是一种聘用关系

本案中赵某是被银杰公司以劳务派遣的形式派遣到顺义供电公司工作的。所谓劳务派遣,是指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签署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再通过和受劳务派遣的单位签署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务人员派遣至受派遣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工作,受派遣单位对劳务人员行使工作上的指挥权、管理权的一种用工方式。劳务派遣中涉及劳动者、派遣单位与受派遣单位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具体来说:(1)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之间是劳动关系, 一般由派遣单位负责劳务人员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以及人事管理等工作;(2)劳动者与受派遣单位之间是有偿使用关系;(3)劳务派遣单位与受派遣单位之间是劳务关系,受派遣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委托派遣单位提供劳务人员,并支付相应费用。劳务派遣最初主要是为解决外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的机构的劳动力的需求问题,后来发展到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见,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制度,对于受派遣单位而言,实际上就是通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用工合同,聘用职工为其工作,接受派遣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实质上仍然是一种聘用关系。

而且本案中的劳务派遣与一般的劳务派遣又有所不同,赵某原本就是电管站职工,后电管站更名为供电所后,为规范用工关系,才采用了劳务派遣的形式,而薪酬待遇等仍由用工单位即顺义供电公司负责,可见本案中劳务派遣只是一种形式,实质上赵某为顺义供电公司工作,供电公司发给其薪酬,与一般的劳务派遣相比,二者之间是更为典型的聘用关系。

(二)本案不符合“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特征

1.如何理解“受委托”意义上的“临时聘用”。本案中顺义供电公司与赵某之间名为劳务派遣,实为聘用关系,赵某作为Y镇供电所所长,负责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因聘用而管理、经营国有财产是否属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将“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界定为因承包、租赁、临时聘用等管理、经营国有财产,明确将“临时聘用”作为一种委托形式。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临时聘用”?从刑法的规定来看,“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不属于《刑法》第93条第1款规定的“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也不属于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受委派从事公务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委托”应当是单位与个人之间作为平等主体而建立一种对单位财产进行管理、经营的法律关系的行为,个人并不因委托而成为单位内部的人员,[1]个人与单位之间不具有真正的隶属关系,这也是“委托”的本质特征。《纪要》中列举了三种受委托的形式,即承包、租赁、临时聘用,从条文统一性与体系性的角度分析,这三种方式应该有共同的特点,均符合上述“受委托”的本质特征。承包、租赁两种方式均是单位与个人作为平等主体基于一定的合同形成对国有财产的管理、经营的法律关系,个人并不成为隶属于单位的人员,同理,“临时聘用”也应符合这一特点,即个人与单位因委托协议而暂时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个人与单位不因聘用形成隶属关系,个人不能因为被聘用而成为单位内部的人员,这才是符合“委托”特征的“临时聘用”。因此,只有这种意义上的“临时聘用”才属于《纪要》中所规定的“受委托”,不符合上述特征的“聘用”则不属于“临时聘用”,从而也不属于“受委托”。

2.国有企业“长期聘用”的人员不属于“受委托”,应属于“国有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实践中,有些个人被单位长期聘用,但却不属于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本案即属于这种情况,那么这种“聘用”是否属于委托意义上的“临时聘用”?笔者认为,如果个人被单位长期聘用,虽然形式上个人不具备单位正式人员的身份,但实质上在个人与单位之间已经因为受聘用而建立了较为固定的劳动关系,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隶属关系,个人实际上成为了单位内部的人员。这是长期聘用与临时聘用的本质区别。“长期受聘用的人员与所在单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劳动关系,其享有的权利义务与正式在编人员没有大的差别,将其直接视为国家工作人员符合当前国有单位工作人员构成来源变化的特点,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对于临时聘用人员,由于尚未与国有单位形成固定劳动关系,难以直接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将临时聘用人员纳人受委托人员范畴,符合立法的精神和国有资产保护的实际。”[2]

本案中赵某在2004年以前就在当时的Y镇电管站工作,2004年6月之后又以劳务派遣的形式继续在更名后的顺义供电公司Y镇供电所工作,并于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Y镇供电所所长,其工资待遇、职务任免等自始至终由顺义供电公司负责,因此,赵某与顺义供电公司之间因长期聘用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劳动关系,虽然赵某在形式上不是顺义供电公司的在编职工,但其权利、义务与正式职工并无大的差别,实质上其与顺义供电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隶属关系,应视为公司内部的人员,属于国有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应认定为受贿罪。

注释:

[1]参见赵秉志、肖中华、左坚卫著:《刑法问题对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上一篇:六年级家长会主持稿下一篇:鱼泉镇关于村级组织及村干部经费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