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审查要点

2024-10-25

保函审查要点(精选8篇)

保函审查要点 篇1

D/P 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是跟单托收方式下的一种交付单据的办法,指出口方的交单是以进口方的付款为条件,即进口方付款后才能向代收银行领取单据。

分为即期交单(D/P Sight)指出口方开具即期汇票,由代收行向进口方提示,进口方见票后即须付款,货款付清时,进口方取得货运单据。

远期交单(D/P after sight or after date),指出口方开具远期汇票,由代收行向进口方提示,经进口方承兑后,于汇票到期日或汇票到期日以前,进口方付款赎单。

D/A 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是在跟单托收方式下,出口方(或代收银行)向进口方以承兑为条件交付单据的一种办法。

所谓“承兑”就是汇票付款人(进口方)在代收银行提示远期汇票时,对汇票的认可行为。承兑的手续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署,批注“承兑”字样及日期,并将汇票退交持有人。不论汇票经过几度转让,付款人于汇票到期日都应凭票付款。

以上除即期交单(D/P Sight)还可以做,其他的都风险较大(相对L/C 而言),但也存在客户因市场价格等问题而不付款赎单,如果要做,只能做信誉较好、长期交往的老客户。在大型成套设备的进口合同中,为采购原材料,卖方往往要求买方在合同签订后预付5%-15%的合同金额,而买方则担心付款后卖方不能交货而造成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国际贸易实务中,通常采用买方凭卖方银行开立的预付款保函(也叫《履约保证书》)付款的办法。保函起着保护买方利益的作用,在卖方未按合同履行交货义务的情况下,买方可在有效期内凭保函索回预付款。

预付款保函的内容主要包括委托人,受益人和保证银行的名址,银行的责任承诺,生效条件,保函金额,有效期,管辖的法律等。

从哪些方面审核保函

开立银行

a.因为预付款保函的保证人即开立保函的银行承担的是第一性、直接的付款责任,所以我们要求出具保函的银行应是国际第一流的,信誉好的大银行,只有这样买方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b.出具保函的银行要和买方的转递银行或往来银行有代理关系,以便买方银行核对印鉴或密押以确定保函的真伪。

生效条件

通常情况保函应是一开出就生效的,但在实际业务中,我们经常收到有条件生效的保函,例如有的保函以开立银行收到买方预付款或卖方收到买方预付款的书面确认后才正式生效,这样的条件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买方付款后,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卖方未书面确认)保函不能生效,而卖方又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交货义务,那买方就不能凭保函保障自己的利益。保函也就失去其“承担责任”的意义。

开立银行的责任承诺

在保函中,出具保函的银行承诺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该银行的承诺必须是“无条件的”和“不可撤消的”。“无条件的”即意味着当买方仅凭保函书面称卖方未履行其交货义务,要求出具保函银行按保函金额付款时,买方无需提供其他任何证明,也不管实际原因如何,该银行必须立即无条件地支付保函金额。“不可撤消的”是指保函在开立后,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是不能撤消的。

金额

一般情况保函的金额就是预付款的金额。但对预付款的付款时间和合同交货时间较长而且金额较大的合同,我们在商务谈判中可要求保函的金额为预付款金额加上从预付款支付到买方索偿这段时间的利息,利率买卖双方事先商定。除保函另有声明外,保函担保金额不因合同被部分履行而减少。

有效期

从理论上讲,保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卖方不按合同规定交货而买方损失预付款,当卖方履行了交货义务后,保函的作用也就完成了。所以绝大部分保函的有效期从开立日始到装船日但不超过合同最迟装船期,原则上说是对的。但笔者在实际业务中发现,这样的条款存在漏洞:

a.保函实际失效时间先于卖方履行交货义务的最后期限。对失效地点在中国的保函,当保函失效时,由于时差关系,对于美国卖方而言,还有十几小时才到最迟装船期。

b.买方无时间办理索偿手续。对失效地点在卖方所在地的保函,当买方获知卖方未能在最迟装船期内履行交货义务,此时保函时效也已到,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买方已没有时间办理有关索偿手续。所以我们应要求保函有效期至合同最迟装船期后几个工作日较妥。我们之所以强调是“工作日”主要考虑遇到节假日的情况。

其他

a.保函如果因故需要修改,必须事先经受益人和委托人的同意。

b.按惯例,保函受开立保函银行所在地法律管辖。

因银行保函无统一格式,所以我们收到保函时一定要认真审核,一旦出现上述问题要立即要求卖方通知银行进行修改。当然了,为避免来回修改浪费时间,最好在商务谈判阶段事先就保函基本内容,条件和格式进行商谈,达成一致后作为合同附件

保函审查要点 篇2

从安全角度考虑, 简单的房屋体形各部位受力较均匀, 薄弱环节相对较少, 其抗震性能较好, 其结构平面也应尽量保持对称, 实现建筑质心与刚心重合, 不能重合也应尽量使两个主轴方向协调布置以避免扭转带来不利影响, 若存在明显不对称现象则应考虑扭转对结构受力产生的不利影响, 并要求设计人员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二、竖向布置

建筑结构在竖向上应均匀布置, 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并尽可能地降低结构重心;建筑外立面应避免出现过大的外挑和内收以防止竖向楼层刚度突变;由于框架结构填充墙部分由建筑专业布置, 因而在审查过程中应注意对填充部分尤其是砌体作为填充墙的建筑结构应控制结构竖向刚度和强度的均匀性, 以免出现薄弱层。

三、计算审查要点

看软件的适用性, 所使用的软件要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 要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 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目前符合规范且较

流行的有GSCA、PKPMCAD、TBSA、3D3S等计算软件。

计算书的完整性应包括输入的结构总体计算总信息、周期、振型、地震作用、位移、结构平面简图、荷载平面简图、配筋平面简图、地基计算、基础计算、人防计算、挡土墙计算、水池计算、楼梯计算、特殊构件的手算资料等。

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要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如个别软件楼梯间开洞, 依然是平面无限刚假定, 并没有考虑刚度的减弱。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 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软件进行计算, 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所有计算结果, 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结构和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是否符合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要求, 并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变形和裂缝控制计算。对结构软弱层、薄弱层和薄弱位置的判别是否正确, 并采取相应措施。柱和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控制要合理, 对特殊工程或特殊构件需要补充人工导荷载计算分析。

四、结构整体电算分析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 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强制性条文) , 但规范未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作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可理解为楼层的最大位移与该楼层两端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为1.3~1.5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 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 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弹性楼板假设要恰当。平面不规则的结构, 未选用合适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计算。有的工程仅将某一板块假定为弹性楼板, 或者仅在洞口四周部分范围内假定为弹性楼板, 弹性楼板未在某一区段贯通, 实际不起作用。对于框架结构, 底层无填充墙的架空层计算时无法反映抗侧刚度较弱的实际情况, 底层地震力宜放大。电算时某些框架柱按小墙段输入, 导致剪力调整错误, 抗震时框架柱底层弯矩未按要求放大, 并且导致框架梁刚度按连梁折减引起配筋不足等错误。复杂平面的建筑通过设置防震缝分为多块后, 各块未分开单独计算或者按多塔模型进行计算, 造成各块间变形一致, 将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多层钢筋砼框架结构住宅, 有的工程周期折减系数取0.8~1.0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偏小, 应当参照“高规”有关条文规定, 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因素, 周期折减系数需按0.6~0.7范围取值。高规规定框架结构可取0.6~0.7、框剪结构可取0.7~0.8、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填充墙较多时应取小位、填充墙较少时应取大值, 框筒结构可按框剪结构取值, 剪力墙结构一般不应折减, 当剪力墙结构中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可取0.9。结构整体计算时振型数的取值, 应保证最终时算结果的振型质量满足规范要求。高规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超过时视为超限高层建筑。对于多塔结构, 目前的计算软件输出结果中各塔楼的扭转周期无法判断, 应把多塔结构切分开, 按单塔结构控制扭转周期。框架结构采用PKPM-SATWE软件计算时, 柱较普遍按单偏压输入电算, 按“高规”JGJ3-2002第6.2.4条规定, 抗震设计时, 框架角柱应按双偏压计算。对跨度与柱距都比较大的多层框架结构, 除了角柱应按双偏压计算复核外, 其边柱也建议按双偏压计算复核。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未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未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部分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需按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框支梁截面尺寸一般由剪压比控制, 需进行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压比验算。风荷载计算时, 软件自动生成的结构基本周期与实际周期相差很大, 应做人工干预, 而且按实际周期复核后经常会有某些构件配筋量增加。常见住宅阳台外侧另设较大挑板的做法, 计算时仅考虑挑板传来的竖向荷载作用, 未考虑挑板传来的附加弯矩, 挑梁配筋偏小, 复核计算后挑梁的配筋量甚至会增加一倍以上。常见住宅阳台活荷载取2.0kN/m2, 应为2.5k N/m 2。常见走廊、门厅、楼梯活荷载取值偏小, 违反强条。常见储藏间活荷载取值偏小, 常见花园荷载未计入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偏小。常见檐沟 (包括积水) 和水箱荷载遗漏, 外挑结构非上人位置可能积水时未考虑积水等荷载。顶层网架支承于柱上时, 计算时未按铰接处理。大跨度空旷位结构 (体育馆、影剧院、礼堂等) 应按平面框架对抗侧力体系进行补充计算。对于结构转换梁, 需另行进行有限元分析。现在大部分软件都可以进行有限元计算, 对于转换大梁配筋计算结果均小于整体计算结果, 但其上部的抗震墙经常会出现配筋计算结果大于整体计算结果的现象, 未引起注意。

电算时某些框架柱按小墙段输入, 导致剪力调整错误, 抗震时框架柱底层弯矩未按要求放大, 并且导致框架梁刚度按连梁折减引起配筋不足等错误。复杂平面的建筑通过设置防震缝分为多块后, 各块未分开单独计算或者按多塔模型进行计算, 造成各块间变形一致, 将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多层钢筋砼框架结构住宅, 有的工程周期折减系数取0.8~1.0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偏小, 应当参照“高规”有关条文规定, 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因素, 周期折减系数需按0.6~0.7范围取值。高规规定框架结构可取0.6~0.7、框剪结构可取0.7~0.8、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填充墙较多时应取小位、填充墙较少时应取大值, 框筒结构可按框剪结构取值, 剪力墙结构一般不应折减, 当剪力墙结构中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可取0.9。结构整体计算时振型数的取值, 应保证最终时算结果的振型质量满足规范要求。高规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 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超过时视为超限高层建筑。对于多塔结构, 目前的计算软件输出结果中各塔楼的扭转周期无法判断, 应把多塔结构切分开, 按单塔结构控制扭转周期。框架结构采用PKPM-SATWE软件计算时, 柱较普遍按单偏压输入电算, 按“高规”JGJ3-2002第6.2.4条规定, 抗震设计时, 框架角柱应按双偏压计算。对跨度与柱距都比较大的多层框架结构, 除了角柱应按双偏压计算复核外, 其边柱也建议按双偏压计算复核。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未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未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部分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需按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框支梁截面尺寸一般由剪压比控制, 需进行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压比验算。风荷载计算时, 软件自动生成的结构基本周期与实际周期相差很大, 应做人工干预, 而且按实际周期复核后经常会有某些构件配筋量增加。常见住宅阳台外侧另设较大挑板的做法, 计算时仅考虑挑板传来的竖向荷载作用, 未考虑挑板传来的附加弯矩, 挑梁配筋偏小, 复核计算后挑梁的配筋量甚至会增加一倍以上。常见住宅阳台活荷载取2.0kN/m2, 应为2.5kN/m 2。常见走廊、门厅、楼梯活荷载取值偏小, 违反强条。常见储藏间活荷载取值偏小, 常见花园荷载未计入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偏小。常见檐沟 (包括积水) 和水箱荷载遗漏, 外挑结构非上人位置可能积水时未考虑积水等荷载。顶层网架支承于柱上时, 计算时未按铰接处理。大跨度空旷位结构 (体育馆、影剧院、礼堂等) 应按平面框架对抗侧力体系进行补充计算。对于结构转换梁, 需另行进行有限元分析。现在大部分软件都可以进行有限元计算, 对于转换大梁配筋计算结果均小于整体计算结果, 但其上部的抗震墙经常会出现配筋计算结果大于整体计算结果的现象, 未引起注意。

五、图纸表达设计说明

“通用型”不妥。设计院、设计个人建立标准化图库是很好的事。但将标准化的、“通用”的说明、大样集成后, 放在具体工程中, 然后再打勾选用很不合适, 这是手绘图纸时代的作法。有的项目通用说明多达7、8张图, 适用于该工程的只有一半不到, 一个多层框架结构设计说中列出框筒、框支、特一级、一级等具体的要求, 然后再一一划掉, 这种作法应避免。对于具体工程在通用的图库中选出针对性的条款用计算机实现很方便。

平面表示法宜将尽量将X, Y两个方向构件在同一张图上表示, 以便看出两向构件相互关系, 局部图形密集的构件可引出表示。平面图中应表示出标高变化的关系。局部引出大样应尽可能在本图表示, 若放在其它图纸一定要写明大样所在的图号。很多工程节点、大样索引号不正确。

六、关于抗裂验算问题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非寒冷地区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二a环境类别)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地下室外墙、基础板、抗拔桩等) 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0.2mm。对于桩基可执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表:“二a环境中位于稳定水位以下的基桩, 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按0.3mm。”对于防水砼结构,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裂缝宽度按0.2mm限值, 但在验算裂缝宽度时, 可执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范》: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30mm, 验算裂缝宽度取30mm。

七、结语

妨害公务案件的审查起诉要点 篇3

[基本案情]2016年1月22日上午,某县人民法院执行庭法警熊某某、张某某(聘用人员)、吴某某及当地派出所民警徐某某等人持法院执行决定书到村民杨某某家对其执行司法拘留,在对杨某某及其家人亮明身份将杨某某带上警车的过程中,遭到刘某某(杨某某之妻)的辱骂和撕拽,杨某某的父亲躺在警车前面不让警车走,在撕扯过程中刘某某将法警张某某的警服领子拽掉并将其抓成轻微伤,杨某某被带进警车后,刘某某还强行将杨某某从警车内拉出来,杨某某被拉下警车后趁机找砖块将自己的头夯流血,最终致使对杨某某的司法拘留无法执行。

该案移送审查起诉后,杨某某的辩护律师书面提出以下几点辩护意见:(1)司法拘留的依据,即法院执行决定书合法性存在争议,故而认为公务行为缺乏合法性;(2)杨某某的自伤行为并非妨害公务罪中的威胁,不应当认定杨某某构成犯罪;(3)张某某系法院聘用人员,执法主体不适格;(4)杨某某父亲的威胁行为显著轻微,不应当认定为犯罪。

根据《刑法》第277条对妨害公务罪的规定,妨害公务罪可细化为暴力型和造成严重后果型,前者规定于《刑法》第277条第1、2、3、5款,后者规定于《刑法》第277条第4款。但是,无论针对哪种类型的妨害公务犯罪均以特定身份者执行公务之时为妨害公务行为成立的时间,并且均以公务行为的合法性为必要前提。因此,司法实践中不具备特定身份但协助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如临时聘用人员的对象资格即存疑问。另外,妨害公务行为的暴力程度如何认定;威胁的对象如何限定;审查终结后量刑建议如何考虑影响责任性和预防性的各种情节,也是司法实践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本文认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在审查起诉阶段,端赖于以下五个关键问题的合理把握。

一、公务行为的推定力及合法性判断

“公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关于国家的事务;公家的事务。[1]公务行为一般指拥有公务执法权的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实施的,对外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公务行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其权威性体现在公务行为的效力上。在行政法上,公务行为具有推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公务行为的拘束力和执行力自不待言,关键是公务行为的推定力在妨害公务案件的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公务行为的推定力一般指公务行为除有异议期要求的,一经作为便推定其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相对人必须服从接受,不能拒绝和阻碍,即便认为不当或者非法,一般只能采取事后的救济手段,而不能直接抗拒,更不能以暴力、威胁的方式妨碍公务之执行。

不言而喻,与公务行为具有推定力相对应的,在公务行为合法性的判断上亦应以行为时为准。学界关于公务行为合法性的认定有主观说、客观说和折中说。而司法实践中,对公务行为合法性异议的行为人或者辩护人一般有两种意见:一是公务行为存在瑕疵,需相关部门或者机关的认定;二是事后权威部门的认定导致当初的公务行为失去合法性依据。例如,警察对犯罪嫌疑人执行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暴力反抗,妨害了公安机关执行公务,但是经过后续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不具备作案时间,真凶另有其人。若依公务行为的推定力和行为时的合法性判断为标准,前述犯罪嫌疑人构成妨害公务罪并无异议,并且根据《刑法修正案(九)》应当从重处罚;反之若以事后查明的事实为判断标准,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本文认为应采取公务行为具有推定力的观点,合法性判断应以行为时为标准。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维护公务行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也是公务行为执行力和拘束力的应有之义;二是符合妨害公务罪设置的立法目的,亦有利于司法实践操作。《刑法》设置本罪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合法的公务行为正常执行,公务行为是否合法需要结合法律实质和法律形式进行判断,这就离不开行为时的具体情况。[2]三是若以事后判断为准,将会为部分不法分子开脱罪责提供方便之门。不法分子会辩解自己当时不知道公务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或者执行公务的合法性存在争议,进而辩护人提出犯罪嫌疑人缺乏期待可能性以帮助不法分子阻却犯罪事由,这样一方面侵害国家执法公信力,损害执法权威,另一方面挫伤依法执行公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管理秩序的维护。

二、“暴力”程度应与执行公务行为具有相当性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一般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如捆绑、殴打、伤害等。关于“暴力”的含义,有学者主张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不仅包括直接暴力,还包括间接暴力;不仅包括有形力,还包括无形力。因为行为人实行催眠术、用酒灌醉、用药物麻醉等无形力与殴打、捆绑、拘禁等有形力一样,都有导致公务无法正常顺利进行的重大危险或者实际危害性,并且与干扰和破坏正常管理活动的危险结果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亦应视为本罪所称之“暴力”。否则,将置国家利益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并给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提供可乘之机。[3]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

首先,该观点将我国强奸罪中的“其他手段”和抢劫罪中“其他方法”通常所指的“催眠术、用酒灌醉、用药物麻醉”等能够使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的手段或者方法直接套用到妨害公务罪中来。但是,我国《刑法》对暴力型妨害公务罪的表述仅限于“以暴力、威胁方法”,并无“等方法”、“其他手段”、“其他方法”的表述。

其次,刑法解释方法中的扩张解释一般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对刑法规定用语的扩张解释不能超出社会公众对该词义通常所能理解的范围,否则便是泛化解释,不利于罪刑法定原则之坚持和维护;二是扩张解释应仅限于对被告人有利的,对被告人不利的扩张解释,应当十分慎重。[4]将“暴力”无限扩张解释为“软暴力”等无形力明显超出社会公众对暴力所能理解的含义,于被告人不利,显然不能被接受。

显然“暴力型”妨害公务罪对“暴力”的界定直接关乎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目前学界对“暴力”程度主要有“危险说”、“抽象危险说”和“实害说”三种观点。本文认为“暴力”的程度应当与执行公务的性质、样态等存在某种相当关系,“暴力”需达到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执行职务或明显有困难的程度,质言之,即“暴力”程度与执行公务行为具有相当性。如若不问暴力程度,认为一有暴力即成立本罪,有悖于妨害公务罪意在保护公务活动正常执行这一立法本意,使入罪太过随意。该种做法看似坚持了罪刑法定原则,实质上只是形式上的罪刑法定,同时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刑罚预防目的的实现。

三、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应界定为公务活动

一般认为,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是“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员,即“有权执行相应公务”并“正在执行相应公务”的人。特定情况下,还包括“国有事业单位人员”和“国家机关中受委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事业编制人员”。[5]有学者还认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包括如前所述的人员,还包括公务活动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执行公务所必须的办公设施和用具。

但是,对于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受国家机关委托参与公务活动执行但却没有编制的临时聘用人员,能否成为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

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妨害公务罪规定于《刑法》分则第6章第1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之中,其保护的法益是公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日本《刑法》中,有专章(第3章针对国家职能的犯罪)规定妨害公务类犯罪,其中第1节为妨害执行公务的犯罪。其中明确规定,尽管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公务员,但其立法意图不在于着重保护公务员的身体和自由,其保护的法益最终还是公务员公务的顺利执行。[6]根据“前提法定性+刑事法定量”的刑事犯罪定罪机制,对于妨害公务罪危害本质及其行为对象的认定,同样不能仅仅拘泥于《刑法》第277条的字面规定,而是必须在准确确定该刑事法条所对应的前提法的基础上,与其前提法保持协调。[7]所以妨害公务行为之实施,不以侵犯执行公务人员的人身权利为必要前提,与之相应,对于执行公务人员人身权利以及执行公务所需物品的保护也并非妨害公务罪的前提法所致力于保护的法益。

综上,若将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界定为公务行为,即可有效解决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关于前述案例临时聘用人员执法权限的问题。申言之,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第277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的行为,不论合法公务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是否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人民警察身份,也不论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执行者是否隶属于国家安全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均应认定为《刑法》第277条及其前提法所共同规制的妨害公务行为,达到立案标准的,应依法以妨害公务罪论处。

四、“威胁”一般不应针对行为人

一般认为,妨害公务罪中的“威胁”,是指以杀害、伤害、毁坏财产、损坏名誉等相要挟的行为。在我国刑法界,对妨害公务罪中的“威胁”存在多种不同认识。但通说认为,所谓妨害公务罪的“威胁”,是指对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和正履行职责的红十字会人员进行精神上的强制,如以杀害、伤害、毁损财产破坏等相恐吓,迫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人员无法执行职务或履行职责。[8]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管执法等领域矛盾日益加剧,司法实践中作为弱势的行为人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关甚至出现大量以“自杀、自伤、自残”的方式以达到威胁公务执行人员的目的,阻碍公务执行,引起社会关注的轰动效应。对该类“威胁”的回应关乎妨害公务罪成立与否的问题,同时涉及刑法的目的与任务。刑法理论界根据国家本位主义和人权保障立场得出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基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的司法现状,本文主张否定说。

其一,我国司法实践中“威胁”一般不包括行为人针对自身的行为,将“自杀、自伤、自残”等行为视为妨害公务罪中的“威胁”不符合司法惯例。例如,行为人入户盗窃后被被害人发现,遂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对着被害人说:“你要抓我,我就死给你看”。被害人害怕行为人真的会自杀遂放弃抓捕,行为人成功逃脱,后被小区保安抓获。该案例如果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为《刑法》第269条规定的“暴力相威胁”,行为人则构成抢劫罪,应依《刑法》第263条定罪处罚,反之行为人的行为只能构成普通的盗窃罪,适用《刑法》第264条定罪量刑。然而,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将该案行为认定为盗窃罪已成共识。

其二,部分不法分子可能通过“自杀、自伤、自残”等字眼吸引媒体关注,从而造成轰动效应给相关部门施加压力,达到不法的个人目的。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传声筒,案件事实一经媒体大量报道势必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围观,进而形成公众舆论,但是公众舆论常常是情绪化、非理性的发泄,而不一定是冷静、理性的表达。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给别有用心的机构抹黑政府以可乘之机,从而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其三,目前,“以自杀、自伤、自残相威胁”在我国《刑法》条文中找不到相关依据,如果以此定罪并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既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又有泛刑罚化之倾向,更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对公民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另外,若将“自杀、自伤、自残”视为妨害公务罪中的“威胁”则违背了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追求。耶林曾说,“刑法如双刃之剑,用之不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绝大多数弱势群体的行为人往往是有冤要诉、有理要说,但苦于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对于这样的行为人与其动用刑罚,不如加强说服、教育,积极为行为人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五、量刑建议应正确区分各种情节

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是报应的正当性与预防犯罪目的的合理性。其中的报应是指责任报应,亦即,犯罪人基于自己的意志选择了犯罪行为,刑罚作为对其责任的清算具有正当性。[9]犯罪的实体是不法与责任,责任报应的前提应是行为人的责任,并且由责任作为划定刑罚的上限。因此,报应刑就是责任刑。同时,基于预防犯罪目的的考量所裁量的刑罚是预防刑。在责任刑和预防刑的适用上常常存在矛盾。比如,行为人责任重大但特殊预防必要性小,或者行为人责任轻(或者罪行轻)但系累犯,司法实践中遇到类似情形,如何确定刑罚?这就是德国刑法学者所称的刑罚目的的“二律背反(Antinomie der Strafzwecke)问题”。

根据“二律背反问题”理论,与责任刑相适应的刑罚是正确确定的某个刑罚(点),在确定了与责任相适应的具体刑罚(点)之后,只能在这个点之下考虑预防犯罪的需要。[10]比如,妨害公务罪的法定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若责任刑为1年有期徒刑,那么影响行为人预防刑的各种从重、从轻处罚情节只能控制在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这一量刑区间,反之如果超出1年有期徒刑,则是对责任主义的违反。

易言之,对于妨害公务案件的量刑建议,在正确区分责任刑与预防刑的前提下,根据影响责任刑的情节裁量责任刑之后,再根据影响预防刑的各种情节,确定最终的宣告刑。故而,需要明确哪些是决定妨害公务罪责任刑的情节,哪些又是决定预防刑的情节。

(一)加重责任刑的情节必须是行为人有责的法益侵害事实

妨害公务罪设置的立法目的是保障公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妨害公务罪侵犯的法益是正常的国家机关执法活动。所以,法益侵害事实能够表明行为人罪行轻重程度。从影响量刑的角度来说,妨害公务罪构成要件之外的法益侵害结果,能够说明行为人罪行的不法程度。例如,行为人挥舞锋利的砍刀意图阻止城管执法,因围观城管较多,导致行为人造成一名城管轻伤的后果。该轻伤结果必然增加行为人妨害公务罪的责任刑。

然而,行为人没有责任的法益侵害事实,既不能成为定罪的根据,也不能作为加重妨害公务罪责任刑的情节。例如,前例中的行为人在挥舞锋利的砍刀,意图阻止城管执法的过程中,过失造成围观的一名群众轻微伤。该轻微伤的结果不能增加行为人妨害公务罪的责任刑,只能作为预防刑裁量的情节。道理很简单,罪刑规范阻止的结果以行为人具有故意的内容为前提,只能将故意造成的结果作为增加责任刑的情节考量。

(二)执行公务活动人员的过错是减轻行为人责任刑的情节

司法实践中,部分妨害公务案件的发生是由于执行公务活动人员手段粗暴、态度蛮横,从而引发与行为人的冲突,导致行为人暴力抗法。显然,公务人员的过错,既可能导致行为人的动机值得宽恕,也可能导致行为人期待可能性减少,因而成为减少责任刑的情节。例如,行为人开车为了将病重的母亲尽快送往医院,情急之下闯了红灯被两名交警追上叫停,行为人立即下车向交警说明情况,但其中一名交警伸头看看车内说了句:“不是好好的吗,我还以为病重地要死呢”,结果导致性情暴躁行为人暴力抗拒交警执行公务。本案中引起行为人妨害公务的是公务人员的严重挑衅言论,行为人又急于将病重母亲送往医院而选择了暴力抗法,期待可能性减少(当然其动机也值得宽恕)。

当然,公务人员的过错有一定的程度差别,所以,对妨害公务罪责任刑的影响不可一概而论。公务人员的轻微过错和执法上的瑕疵不影响对行为人责任刑的认定。

(三)“恶劣社会影响”不宜作为量刑情节

我国的司法实践在妨害公务罪的量刑时普遍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并将其作为增加责任性和预防刑的情节。本文不赞同将“恶劣社会影响”作为量刑情节。

第一,“恶劣社会影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情色彩极浓的概念,对这一个概念进行规范判断,显然会产生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认定“恶劣社会影响”一般以媒体的关注、上级领导的重视为标准。如前文所述,部分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媒体的关注引导公众舆论,从而引发轰动效应,达到媒体绑架司法,影响法官对案件的裁量之目的。

第二,司法实践中所指的“恶劣社会影响”一般是指妨害公务行为造成的结果或者后果。然而,犯罪结果或者后果,并不是行为造成的任何现象,而是指行为造成的法益侵害结果。那么,就应当结合妨害公务罪的保护法益予以确定。而将“恶劣社会影响”作为妨害公务罪的量刑情节超出了该罪的保护法益,违反了刑法的法益保护目的。

第三,如果认为“恶劣社会影响”是妨害公务罪的一种法益侵害结果,那么,这种结果应当包含在构成要件结果中,因而已经被法定刑所考虑,不宜再作为加重责任刑的情节。反之,当“恶劣社会影响”不属于妨害公务罪构成要件结果时,不应当作为构成要件外的法益侵害结果来考虑。

(四)行为人此前多次妨害公务的行为只能作为影响预防刑的情节

行为人多次实施妨害公务行为,但均情节轻微,不符合追诉条件,而最后一次实施了暴力抗法的妨害公务行为,达到立案标准。如何评价行为人之前多次实施的一般妨害公务行为?之前的妨害公务行为能否作为增加责任刑的情节?对此,本文持否定态度。

首先,犯罪是指符合构成要件的不法的有罪责的行为。行为人之前的多次妨害公务行为并不构成犯罪,将之前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作为增加之后犯罪责任刑情节的做法并不妥当。其次,刑罚的目的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防止犯罪人再犯罪。行为人之前多次实施的一般的妨害公务行为只能作为反映行为人再犯罪危险性的事实根据,是裁量预防刑的依据。

六、结语

刑法的美德是宽容。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妨害公务案件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衍生物。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环节应当严格把关,正确认定罪与非罪,对于确有打击必要的犯罪分子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准确打击犯罪,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对于虽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的行为人,应该按照法治精神,以保护群众利益为目的,大胆适用酌定不起诉,从而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加强释法说理,积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实现案结事了,充分发挥司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社会功能。

注释:

[1]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52页。

[2]参见文晓鹏、梅象华:《论妨害公务罪之公务行为》,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参见赵秉志:《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4]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5]参见彭东:《公诉案件证据参考标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页。

[6]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王昭武、刘明祥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431页。

[7]参见田宏杰:《妨害公务罪的司法适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8]参见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938页。

[9]参见[日]松原芳博:《刑法总论》,日本评论社2013年版,第2-5页。

施工方案审查要点 篇4

施工方案是针对某些特别重要的,技术复杂的,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或专项工程编制的,如深基坑,特大构件吊装,季节性施工方案等。

专项方案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概况: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二)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三)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

(四)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检查验收等。

(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

(六)劳动力计划: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

(七)计算书及相关图纸。因此,审查方案具有其应针对性。

1、工程概况和工程特点

该部份主要从设计要求、地理地质情况、地区气候特征、场地交通条件、合同要求等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工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行归纳,特别是特殊工艺和工程重点方面要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设想。审查时,应对以上方面的编写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2、施工方案的编制依据主要有:

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勘查调查得来的资料和信息,施工验收规范,质量检查验收统一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施工及机械性能手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等等。有些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采用已经作废的规范和标准,这样就不能指导施工作业。

3、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

a、施工进度计划要有合理性。工期进度计划主要审查工程进度节点是否满足合同要求,是否与建设单位的总体规划步调一致。

b、材料与设备计划应根据工程特点,对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数量,现场布置以及实际的供电能力等方面考虑,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需要,满足施工现场需要。

4、施工工艺技术:

(1)、施工参数的确定。(2)、工艺流程的正确性。(3)、审核施工方法的合理性。(4)检查验收制度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其中,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的核心。对其审核包括以下3 个方面: a、主要施工项目选择是否正确。在实际审核中,可以发现没有因地制宜对主要项目做出甄别和选择,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通病之一,因此,主要施工项目的正确选择应是施工方案审核的首要任务。

b、施工工法是否条件允许、方法可行。

c、施工方法是否与建安成本和施工措施费保持一致施工组织设计并非只是技术文件,它也是经济文件。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所提出的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其是否成立的判定标准之一就是看施工组织设计中是否已有相应内容。因此,应注意保持两者的一致。

施工方法的本质就是工程质量。主要审查其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是否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是否满足合同相应条款的要求。

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a、组织保障:健全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制度、b、技术措施的可行性、c、应急预案可行性、d、监测监控制度的完善等。

在审查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时,还应审查以下主要内容:

(1)审查施工企业安全组织机构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网络。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以企业法人代表为首成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现场应以项目经理或施工负责人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2)审查施工企业应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的岗位责任制不能替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新工人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值日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施工现场安全防火、防爆制度、职工安全教 育与培训制度、班组安全管理制度、民工管理和门卫制度等。其中,企业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一些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将本企业的岗位责任制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是不妥的。企业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各级人员所在岗位的职责和职能范围。而安全生产责任制则是企业各级人员,上至总经理、下至生产工人,对安全生产所负的责任和职能。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是本工程的第一责任者,必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3)审查本工程项目施工应用的安全监督手段。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事故隐患时刻威胁着安全施工,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用各种安全监督检查手段,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将各类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监督与管理手段,如班组相互安全监督检查,专检与自检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方法,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现场轮流安全值日,签订安全责任书,以及现场悬挂各种安全宣传标语,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法与手段。

(4)审查企业安全资质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企业的安全资质是由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审查与颁发的《企业安全资质合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维修与安装电工、架子工、各种机械操作工、焊工(电焊与氧焊工)、司炉工、爆破工;打桩机操作工、厂内机动车辆司机等。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 外,还要经过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经考试合格发证后,方可独立进行操作,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复审,过期不参加复审者视为无证者处理。在审查操作证时,所持证件必须与作业人员相符,以防人证不符。

6、劳动力计划: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按规定要求足额配备;特种作业人员应按规定要求审查证件;人员、机械、机具配置应满足施工现场需要等。

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施工参数的确定应通过计算确定,公式、计算应正确。应有施工平面布置图机械施工停放位置示意图、吊装作业的吊点示意图、线路管线走向示意图等。(平面布置图,应审查:

1、各设备所处位置与作业面和材料堆放场地之间的关系,2、作业区和办公区、生活区的区域划分,3、场内交通组织是否合理,4、是否存在因二次搬运等情况产生相应的措施费用)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主要审查其是否符相关规范以及国家和地方管理的规定。

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审查是否满足政府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土地复垦方案审查要点 篇5

为规范土地复垦方案审查工作,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制定本要点。

一、审查要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明确

复垦区土地利用类型、质量、数量、基本农田情况明确,权属清晰,具体到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明确至二级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图应经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盖章确认。

(二)损毁土地分析预测科学

明确说明已损毁土地的损毁类型、范围、面积及损毁程度;拟损毁土地的预测方法科学,预测土地损毁方式、类型准确,损毁的面积、程度、时序较准确;复垦责任范围确定正确,并结合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合理分级。

(三)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正确,确定的复垦目标明确、可行,复垦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等原则,复垦单元划分合理。复垦率的确定科学、合理,复垦率原则要求达到100%,如达不到100%,应重点说明不复垦的理由。

复垦质量要按复垦单元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按照《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编制;预防控制措施应按照“保护、预防和控制为主,生产建设与复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生物化学措施、监测措施和管护措施。

(四)土地复垦费用测算合理,预存与使用计划清晰

工程设计、工程量测算及复垦费用合理。复垦费用构成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监测与管护费及预备费。明确承诺土地复垦费用预存时间,预存、使用计划清晰、可行,分期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的,第一次预存的数额不得少于土地复垦费用总金额(静态)的百分之二十。

(五)土地复垦计划安排科学、保障措施可行。

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确定合理,应按照拟申请采矿许可证年限或采矿许可证剩余年限确定。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应当明确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位置、主要措施、投资概算、工程规划设计等。土地复垦阶段计划原则上以5年为一周期,可根据土地损毁时序适当调整。应详细编制第一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制定首年土地复垦实施计划。

保障措施具体可行,尤其是复垦费用保障,应明确制定复垦费用预存、管理、使用、审计等各环节保障措施,应承诺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后及时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双方约定的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资金数额,在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足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

(六)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

土地复垦方案应体现全程、全面及多种形式公众参与情况。公众参与应征求土地使用者、集体所有者、土地复垦义务人、周边地区受影响的社会公众、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等意见,并说明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附公众参与调查表或相关影象资料。

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部门对本方案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复垦目标确定、复垦质量要求、复垦投资是等事项有明确的意见。

(七)其他

编制单位是否具有《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81号)所规定的资质;方案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规定的编制要求。

二、审查结论

贸易合同的审查要点 篇6

业务员审查要点:

1、审查货品价格与市场价差异,判断此贸易是否可做。

2、审查合同条款合理性、明确性,产品名称、价格、数量、质量指标、交货期限、付款方式、金额大小写、是否是含税价、合同签订地是否在洋浦。

3、审查交货地点、提货地点、提货方式、时间、仓储费。

4、违约条款、损耗、结算方式、发票的审核、保证金支付方式。

5、审核单一贸易链中客户与供应商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仓储物流审查的要点:

1、审查仓储合同、仓储协议。

2、审查仓储费用、支付方式、支付人、支付数量。

3、审查仓储运输期间各环节损耗情况、损耗责任归属。

4、仓储运输环节、保险条款约定。

5、委托报关、报检,货代的相关经营资质,相关费用承担。

6、仓储方、运输方等相关单位是否与客户存在关联关系。

7、仓储运输合同中约定相关条款是否满足合同需求量。

风险控制部审查要点:

1、审查贸易客户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相关行业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开票资料、客户基本信息表、印章备案表、授权委托书;

2、审查客户是否存在不利于债权人的已有及或有负债,例如不利于企业的未决诉讼等。

3、通过法院执行网、中国裁判网等审查客户是否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4、审查合同条款的审查合同条款合理性、明确性。

5、审查合同的签订相关条款是否满足对贸易风险管理的要求。

6、审查价格约定、跌价保证金约定、物流费用约定、货物的数、质量安全的约定,违约责任约定等。

财务金融部审查要点:

1、审查赊销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重点审查客户的经营规模、盈利状况、资金实力、流动性。

2审核客户银行征信系统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逾期违约记录,评估客户诚信履行合同的能力。

3、支付货款前需审查:合同是否签署、付款申请书是否完整、相关物流手续是否完备、根据合同约定的其他资料是否齐全。预付款供应商需要核对合同约定条款及相关手续是否对应。

保函审查要点 篇7

一、业务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业务申请资料是驾驶证申请人或者持证人申请办理驾驶证业务时, 应当依法提交审查的资料。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审查业务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务申请资料符合规定的, 才允许受理驾驶证业务申请。

1. 业务申请格式文本填写工整、详实、准确。申办驾驶证初领、增驾、补证、换证等各项业务, 都要填写同一格式的驾驶证申请表。填表时应使用黑色、蓝色墨水笔, 字体工整。申请表内“申请人信息”、“申请业务种类”和“申请方式”等项均应认真填写, 保证详细、真实、准确, 不得空项。

2. 提交审查的有关证明材料能体现被证明对象的惟一性。证件照片应当由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确认本人后拍摄, 并按规定制作。申请人自行提供照片的, 其照片应当是申请人近期彩色白底一寸免冠照片, 照片形象与申请人容貌相符, 照片下方打印申请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用二代居民身份证做身份证明的, 其复印件要有身份证的正反两面内容。用居民户口簿做身份证明的, 其复印件要有带公安机关印章的户主页和申请人本人页。驾驶证申请表、身份证明、身体条件证明、培训记录和证件照片上的各项申请人信息应当相互一致。同一申请人、代理人在同一份驾驶证档案中各个不同项业务中的各个不同资料内的签字的笔体、笔迹应当相同。

3.提交审查的有关证明材料必须有申请人的确认签名。需要申请人签名确认的材料有驾驶证申请表、身体条件证明、培训记录等。驾驶证申请表的两处申请人签名位置必须全部签章。一处是签名确认“申请人信息”和“申请业务种类”, 一处是签名确认认真阅读了“申告义务和内容”, 如实履行了申告义务。身体条件证明的签名是确认体检结论。培训记录的签名是确认培训结论。

4. 提交审查的身体条件证明必须合法有效。一是医疗机构的资质符合规定, 必须是县级以上或者部队团级以上医院。二是在身体条件证明格式的规定位置必须有医师签章和医疗机构体检专用章确认体检结论。

二、业务经办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业务经办资料是指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自开始受理直到业务办结期间, 在各个岗位流程经办过程中形成和制作的法律文书和凭证。业务经办资料包括:受理凭证、驾驶技能准考证明、考试成绩表、转出通知书和业务流程记录单等。保证业务经办资料的完整和准确是农机安全监理驾驶证业务各个岗位人员的法定义务。

1. 业务经办资料应记载内容应当详细、准确, 不得缺项, 不得简略。

2. 业务经办资料应记载内容必须与驾驶证主页、副页签注内容完全一致, 电子档案记载必须与实物档案完全一致。

3. 考试成绩表和流程记录单上业务领导审批意见要表达准确, 不能过于简单。业务领导的审批决定是驾驶证许可业务最重要的环节, 业务领导的审批意见就有法律效力, 承担重要的法律责任。执行审批时不能只签名不写意见, 不能只简单地写“同意”, 要写出明确的行政许可审查和决定意见, 不能引起任何疑义。

4. 业务经办资料的各个信息项必须精准, 不得

随意、擅自修改、涂改, 如果确实有签注和填写错误需要纠正、修改的, 要加盖修改人的业务经办名章。

三、业务手续的合法性

业务手续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驾驶证各业务岗位操作、复核、审批等程序衔接在档案文书资料中的综合体现。

1. 办理驾驶证业务应当留存归档的资料齐全、完整, 资料项不缺, 应记载内容不少。应当归档留存的资料包括业务申请资料、业务经办资料、业务证明及通报文本和业务档案信息文本, 缺一不可。各类归档资料都应该符合法定形式, 不得擅自变更格式、样式, 不得随意更改信息内容项。考试成绩表按规定双方签名, 除考试员签章外, 必须由驾驶证申请人签名确认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及成绩。

2. 驾驶证业务申请事项与业务办理事项相符。驾驶证业务流程记录单上签注的业务事项应当与驾驶证业务申请表填写的业务申请事项一致。驾驶证档案记载信息的变化要与驾驶证业务申请的事项相对应。

3. 行政许可条件证明资料中的经办人签章不能与其他业务经办资料的经办人签章同样式、同姓名。各科目考试合格是申领驾驶证的前置条件, 为了体现驾驶证实施许可的公平公正和监督规范承担驾驶许可考试任务的考试员, 不能同时兼任驾驶证业务领导岗和驾驶证业务受理岗、驾驶证管理岗当中的任一岗位。体现在档案资料中, 就要通过考试成绩表和驾驶证业务流程记录单的经办人签章来审查。

4. 驾驶证档案记载事项因不同时期办理不同业务而发生变化的, 发生信息变化的业务事项、经办时间和信息变化内容都应该对应衔接, 不能出现空档和无法核对延续的现象。

5. 业务流程及顺序准确。办理同一笔驾驶证业务的流程正确, 总体办结时限和各个业务岗位环节的时限及办理内容符合规定。不同业务受理事项和受理时间间隔符合规定。

6. 各业务流程经办签章及业务专用章适用格式、位置正确。

以上提到的“真实”、“有效”、“完整”、“准确”、“合法”这五点、十个字是驾驶证档案审查的基本要点, 在工作实践中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需要总结和关注。

摘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档案具有法律效力, 是农机安全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依据。驾驶证档案的审核、检查也是农机安全监理业务领导的重要责任。本文从驾驶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有效”、“完整”、“准确”、“合法”等方面阐述了驾驶证档案审核的重点内容和具体方法。

保函审查要点 篇8

一、对主债权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

合同主体即合同当事人,当事人资格上存在法律缺陷,订立的合同也就存在根本性缺陷。抵押合同从属于主债权合同,主债权合同是产生抵押关系的原因基础,主债权合同主体资格不适格将动摇抵押关系的基础。因此,当事人是否具备签订主债权合同的资格是审查的首要问题。对主债权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身份证明的审查。这是房屋登记工作中最基本的审查工作,即合同主体是自然人的,审查其身份证;是企业的,审查其营业执照;是其他组织的,审查其组织机构代码证。

2.对合同主体是否取得相关特许的经营资格进行审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们国家有些行业是限制经营或特许经营的,比如:金融、烟草、营运车辆等,从事这些行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许可、资质,没有相应的许可、资质,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因此,因这类行业的经营活动申请抵押的,必须要求当事人提交相应的资质或许可。

二、对主债权合同及抵押合同效力的审查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只有人民法院和仲裁机关才有权对合同效力进行认定,法律法规并没有授予登记机构认定合同有效无效的权力,但是笔者认为登记机构应该对主债权合同的效力进行审查。主合同无效,抵押合同无效,而抵押合同无效也将对抵押登记的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主债权合同及抵押合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但应仅限于形式上的审查,即只需对合同中约定的生效条款进行审查。一般情况下,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大部分合同文本中关于生效条款都有类似“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的约定。因此,只需审查双方是否签字盖章,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对合同生效条件有特别规定的。《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若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则应要求当事人予以改正。

2.当事人对生效条件有特别约定的。《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若当事人对合同生效附有条件,则要审查该条件是否达到。比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本合同自办理公证后生效”,即要审查该合同是否办理公证。

3.当事人对生效附有期限约定的。《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若当事人对合同生效附有期限,则要审查该期限是否到来。比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本合同自某年某月某日生效”,就要审查该期限是否已到来。

4.抵押合同中不得有类似“抵押合同效力不受主债权合同效力影响”的约定。《担保法》第五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所谓“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抵押合同效力不受主债权合同效力影响。但是《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物权法》的该条规定实际上废除了《担保法》“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规定。因此,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当事人不得在抵押合同中有类似“抵押合同效力不受主债权合同效力影响”的条款。

三、抵押权人应是主债权合同中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

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合同基本上都属于双务合同。双务合同是当事人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通俗的讲即“一方向另一方交钱,另一方要向一方交货”。 在双务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履行,多是有先后的。这种履行顺序的确立,或依法律规定,比如乘飞机、火车,先购票,后乘坐;或按交易习惯,比如旅店住宿,先住宿后结帐;或者当事人自行约定谁先履行,谁后履行,要么是“先交钱,后交货”,要么是“先交货,后交钱”。在法律没有规定、交易习惯没有固定或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应同时履行,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钱”与“交货”没有先后顺序。

在同时履行的情况下,若双方当事人都能同时履行合同,则合同的权利义务因双方当事人的同时履行而即时消灭,债权债务均已得到解决,因此没有进行担保的必要;若一方不履行合同,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六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享有抗辩权拒绝履行合同义务。该抗辩权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的保护手段,免去自己履行后得不到对方履行的风险,就其防患未然的作用来讲亦不逊色于保证、抵押等担保。

在合同约定了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如果先履行一方已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那么后履行一方的债权即已实现,自然后履行一方没有必要对其债权进行担保;如果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七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的规定,后履行一方享有抗辩权拒绝履行,该抗辩权也是法律赋予后履行一方的保护自己权益的手段,该保护作用亦不逊色于保证、抵押等担保方式。

但是,先履行一方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后,后履行一方是否能够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存在不确定性,先履行一方的债权实现就存在风险。因此,有必要设定担保保障先履行一方的权益。故,抵押权人应是主债权合同中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除外,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属于单务合同,贷款人与借款人不互负给付义务。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贷款人不提供借款,合同不生效。合同生效后,借款人才负有向贷款人偿还贷款的义务)。在登记审查时,应该先审查主合同中负有先履行义务一方是谁,然后再审查抵押合同中抵押权人是不是主合同中先履行的一方。

四、被担保的主债权既可以是金钱债权,也可以是能够转化为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债权

债权有金钱债权和非金钱债权之分。金钱债权顾名思义就是以支付金钱为内容的债权;非金钱债权不以金钱给付为内容,而是表现为履行一种行为或交付一种物,比如交付货物、提供劳务等。一般来讲,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民事活动中,合同一方享有的是金钱债权,而另一方享有的则是非金钱债权。以货运合同为例:承运人享有要求托运人支付运输费用的权利,托运人享有要求承运人将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的权利;承运人享有的债权属于金钱债权,托运人享有的债权属于非给付金钱债权。

有的观点认为:《物权法》以及《担保法》都规定,抵押合同应包括被担保主债权数额,《房屋登记办法》也规定抵押登记应将主债权数额记载于登记簿上。非金钱债权不能用数额表述,只有金钱债权能够通过数额来表述。因此,被担保的主债权应是金钱债权。其实不然,被担保的主债权既可以是金钱债权,也可以是能够转化为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非金钱债权,理由如下。

1. 《担保法》第二条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这两部法律都没有将被担保的债权限定为金钱债权。

2.非金钱债权在其不能实现时,可转化为以金钱计算的损害赔偿债权,为了确保该种债权的实现,自然可设定担保物权。例如,购销合同中买受人请求交付货物的债权,在其不能实现时,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要求出卖人返还货款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或支付违约金,从而由非金钱债权转化为金钱债权。

《房屋登记办法》规定抵押登记应将主债权数额记载于登记簿上,而非给付金钱债权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的数额,那么,应如何记载呢?根据民事活动等价有偿的原则,享有非金钱债权的一方,往往是在支付了以一定数额的金钱为对价之后,才享有要求合同另一方履行一种行为或交付一种物的债权,“支付的钱”和“获得的物”价值对等。因此,主债权的数额可以根据其支付的对价来确定。以购销合同为例:合同约定买受人先付款,出卖人后交货,为担保买受人付款后出卖人按照合同约定交货,买受人可以要求出卖人提供抵押担保。那么,被担保的主债权即为买受人享有的要求出卖人按照合同约定交付货物的权利,被担保主债权履行期限即购销合同约定的出卖人向买受人交付货物的期限,被担保主债权数额可以根据买受人支付的货款数额确定,可以表述为“被担保主债权对等的价值数额为XX元”。

上一篇:列那狐的故事读后感700字下一篇:小学作文以项羽为主题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