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分析会心得(共11篇)
中考分析会心得 篇1
中考英语分析会
单位:刘家顶中学 姓名:王学永
时间:2016.9
中考英语分析会
昨天,很荣幸聆听了吴老师和三位优秀的同仁关于九年级中考英语的试卷分析,学习了他们成熟的教学经验。使我对中考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对中考试题了解的更加透彻,中考方向把握地更加准确,为全面备战来年的中考指明了方向。
首先,来自杨津庄中学的刘春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阅卷感受,详谈了他再约综合填空这一题的心得。分析了得分点和答案要求,并对如何提高这一题的得分提出了建议
一、学生必须全面掌握语法及词汇知识。包括一些较长词汇。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填空练习,可以从单个句子的练习开始,逐步增加训练的频度,提高训练的难度。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面。
四、掌握解题的方法步骤。1.从全局把握文章大意
2.从语法角度缩小选词范围
3.通过文章的内容(特别是其中出现的细节
与暗示)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与判断
4.先易后难,完成题目
5.复读全文,检查完善
接下来,来自大杨中学的仇立彬介绍了书面标的的阅卷情况,主要介绍了阅卷标准,详谈了好作文的标准。学生作文的可读性是一个阅卷过程中反复提及的参考标准,文章可读肯定在及格分(9分)以上。仔细审题写要点。书面表达一般控制在10句话。连句成文。每句话写好后,用适当的连词连接起来,使之上下连贯,呼应,通顺,简洁。错漏。完稿后,检查一下有没有时态,语态,拼写错误并逐一加以改正。卷面整洁。卷面整洁干净甚至比准确,通顺,简介更重要。因为整洁干净给阅卷人精神上带来愉悦,相对而言,分数自然要给得高一些。
接下来孙各庄中学的孙铁军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一下四点:一让学生体验到背诵的乐趣。二认真分析教研活动,收集经典信息。三紧跟时代步伐,做足高科技文章。四4.多做数据分析,让复习更有针对性。
五、把握重点。
最后,吴主任综合做了中考试卷分析并给我们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一、过早结课,造成知识消化不良
二、重视讲解,轻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三、重视周考月考,轻视基础环节的把关
四、重视整体要求,缺乏个性化学习指导。
在整个的会议中,吴主任处插着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效仿衡水一中,布置作文作业,提高学生的习作和书写水平。无论是训练学生的阅读、听力、完型还是综合填空,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要循序渐进。
中考分析会心得 篇2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终级意义上讲, 学校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质量, 所以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志是学生的课业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 既有鉴定的意义, 即学生学业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也有促进作用, 即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努力改进学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指引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3年语文中考科目说明解读及中考改革方向的指导思想是:渗透新课标精神, 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现有成果, 努力恢复开卷的本来面目, 以考改带动课改, 真正使语文学科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如某教研员所说的:改革不是为难大家, 确实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中国花这么大的力气和资源, 培养出多数不能适应时代的学生, 确实是性价比最低的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真正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更好教, 更好学, 应试教育是静态的, 素质教育是动态的———理解、思考、应用、会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立足于课堂,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语文教育,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发挥其德育功能。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新课程强调把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怎样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坚持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是自觉求知、主动思维的过程, 是形成自学习惯的必要途径。第二, 先议后导,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进行点拨, 学生多动, 教师少讲,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轻松, 达到了教学目标。第三,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课要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通过组织材料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这既是体现教师价值的教学过程, 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从而使师生的价值在问题情境中得以统一。
再次要丰富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新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辩论以及师生之间讨论、合作等形式。但是仅有形式而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要结合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可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样,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明理, 在训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体验语文课的丰富多彩,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达到语文教学的导行目的。活动就是总结, 活动就是验证。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心得 篇3
关键词:语文复习;课题教学;实;重;活
一、语文复习讲究“实”字
实者,实在。就语文复习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對古文、诗词重点篇、段的背诵。首先是整理七至九年级六册书上的重点古文和古诗词,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教师绘制表格,小组长负责检查登记成员背诵情况,教师检查小组长背诵情况。各小组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月末教师根据各小组上报的背诵情况予以通报。在全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二是针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答题方法要规范。如,记叙文阅读中,评析比喻句的作用,可表述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某人的什么形象或什么性格特点,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某物的什么特征”。如,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可表述为“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或事理”。
二、语文复习讲究一个“重”字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严格遵守指导—习作—评析三个流程。
指导是习作的前提,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拟题指导,教给学生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如,话题作文可采用套题或嵌题、灵题。所谓套题或嵌题,就是要将话题套或嵌在所拟的题目中;所谓灵题就是所拟的题目中,没有话题字样。二是评析指导,对于命题作文,要抓住文眼,即抓关键词语来分析,如,“因为有你”,要读懂这个命题的外延,所以我(我们)怎么样了?要弄清你究竟指谁,也可能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物,绝不可写成你们。三是批改指导,可采用学生自批、学生互批、师生互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或提出修改意见。
三、语文复习,课题教学讲究一个“活”字
中考复习期间,学生学习这根弦绷得很紧,怎样缓解疲劳?教师要想办法激活课堂。一是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二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声调、神态、节奏的变化及时对学生予以褒奖;三是尝试让学生讲课,或师生共同讲一节课;四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五是发挥各组小老师的引领作用。
总之,打破课堂沉闷气氛,教师得从高高的讲台上下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交流者、合作者、探究者,让学生感觉到我想唱歌就大声唱,无拘无束,放飞思想,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
中考历史备考心得 篇4
今年的中考已经胜利结束,本届毕业班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所任班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回顾一年的教学,体会如下 :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
中考尽管有选拔功能,但大多数的试题是基础题,再说万变不离其宗,对教材基础的掌握是中考决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授课阶段就狠抓这一点。
①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对求知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样会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较少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们不仅在授课语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不应该排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这也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不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言之无物,因此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双休日再适当巩固。
③让学生从体系上去掌握基础知识。平时的授课中就重视让学生由点成线再形成面构成体系,既容易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容易使学生牢固掌握它。
二、注重能力培养。
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在一轮复习时就要让学生对每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归类为8个专题,近现代史归纳为10个专题,和世界历史归纳为5个
专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在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后特别要引导学生去如何分析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答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敢于表达自己对题目解决的独到见解。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初三的复习习题训练非常重要,在练习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 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最佳。初三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适量性原则。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② 整体性原则。整个初三阶段的复习如果分成两个轮次,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个轮次地复习目标进行选题: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做后几天(或
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回扣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教师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 适应性原则。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
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
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临场应试能力。
审题能力是制约学生答题的一个关键,许多考生之所以答不好题,不会审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怎么去答题不能集中到复习阶段去搞,这样可能使学生形成知识和能力两张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多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教会学生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找到答题的方向,弄清每个设问的限定要求,留意试题所列分值,举一反三。
五、情系困难生,加强对学习后进生的尽力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将目标放在抓好尖子生、中等生的同时,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除了时常找他们谈心鼓励之外,还给他们建立了测验或考试等级档案,及时记录每次的成绩等级,并逐个分析每次考测的进退情况,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鞭策,并将成绩等级的提高与班级量化分的奖励挂钩,充分调动了大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平日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人人过关,在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秀生担任组长,每天逐一过关,并做好记录,随时向老师报告,使老师能在第一时间知晓情况,便于组织抽查,也便于落实量化奖励政策。
六.认真学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和新《课程标准》,精心研读潍坊市教研室先后两次下发的《2015年初中历史中考范围》,切实明确和把握考试基本内容与要求。
今年的历史中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强调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潍坊市教研室大幅度调整了考试内容与范围,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本次调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是我们指导学生复习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范围说明》、考题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初中历史中考试题分析
今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同时突出了能力立意,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检测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后继学习能力,体现出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水平目标测试,体现出历史教学“以古鉴今明智成才”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历史教学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有利于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和效率。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试题的结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试题的基本结构
(一)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两种题型,一、选择题20个;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有20个小问题),二种题型所占分值之比为4:6,(二)考查的内容与范围
。从考查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考纲所列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历史的主体知识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秦朝历史、历代著名皇帝的成就与失误、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西方文明之源、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科技革命等等都做了重点考查,且中外史所占比例与中考要求保此一致。从考查的范围看都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无违背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
(三)难度与层次整套试题易中难比约为5:3: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比例适中,重视了对历史知识系统性和规律认识的考查,同时有意识体现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优先,突出重点问题考查。
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其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历史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历史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考查:
①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和走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东西方、南北方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
和恐怖势力,保护地球环境等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试题第1题关于和平共处原则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20题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是这一类重点问题。
②科技进步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试题第11、15题考查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第16题间接考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③国家统一和发展问题。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课改区试题第2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都城;第17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以及反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的史实。第19题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三位伟人极其历史功绩。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第5、6、7题考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第17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中作用及文件。这些题目涉及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既是重点又是热点。
(二)突出能力立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近几年命题所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次试题在考查学生三基的同时,更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突出表现在1、注重对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效的历史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形成。如第3题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皇帝的个性活动到共性的规律的抽取,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非17题(1)题让学生归纳德美的共同任务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注重对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次试题的一大特点。
3、注重对历史叙述能力的考查如19题第(2)问让学生对伟人的重大贡献进行概述。
(三)试题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试题的情景创设上。试题设
置的情景,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时政、评语,名人名言、歌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或是一段文字说明,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这样的情景设置可称为题引。题引的设置,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如第2题创设情景,游客参观秦朝都城,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第3题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赞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批判骄奢淫逸,同当前的“八荣八耻”教育吻合默契,古今对照,给考生以启迪、震动和思考。
(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发挥教学指导功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和训练。为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试题中尽量避免考查直来直去的死记问题,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考察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表现在:
其一,试题以教材重点知识为依托,题目与参考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应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比较准确全面的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整合等。
其二,注重对教材的主体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加以适当拓展,灵活性较强。试题突出对知识广度的考查。一方面,通过提供教材内容以外的材料补充、引证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使考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并把知识延伸到教材之外,如第3题李商隐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5题“大跃进”时期的报纸报道内容书影;第8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的话„„,就是例证。另一方面,试题对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楷体字阅读内容、示意图表等信息加以使用,转化为命题的前测材料,如第16题材料二、四,第17题材料一、二。对知识深度的考查,在两套试题中同样有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试题要求考生将割裂的、分散的、片面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课改区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17题考查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第20题考查世界史上地区与国家的经济联系发展状况,就是对知
识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试题重视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如课改区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3题的诗句,对艰苦勤奋精神的颂扬;第5、6、13题强调遵循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性;第11、15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体现了对知识考查深度的把握,处理比较慎重。
(五)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渗透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历史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传承人类文明和继往开来两个方面,而中考历史试题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必然要践行这一功能。从中考题看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命题人通过相关历史和现实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的衔接点进行考查渗透忧患意识,让学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引起关注。如试题之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第10、12题对战争的反思,13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第20题的经济全球化。分别涉及到问当今世界面临的战争威胁,环境恶化,人口激增,资源枯竭、中国面临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这无疑是向考生传递着一种信息,即共同关心人类的发展和未来,“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而且责无旁贷,虽然任重道远。
(六)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种是要求知识的开放,19题(2)任选一人谈贡献。另一种是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开放。他集中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和分析探究题中。其命题思路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延伸并加以训练要求谈认识、启迪、启示、感想和看法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考察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考心得体会 篇5
孤山九年制学校 王海霞
11月13日,我县2016年中考英语成绩分析研讨会在二中举行,我等英语老师,先听了一节华阳老师的常态课,后与太谷老师的作文示范课进行对比学习,就小组合作的有效展开进行互动交流。最后我县中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讨,作为对过去年工作的回顾,及对未来新学年工作的展望。此次研讨会,我收获颇丰。
首先华阳老师的课,对知识的复现做的很好,各种练习一直和本节课重点知识挂钩,落实的效果好;其次太谷老师的口才与板书很棒,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两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中考型接轨,这个非常值得学习。
其次在课后的互动交流中,两位太谷都进行了发言,交流自己的经验或者总结自己的不足。可以感受到,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对英语教学这份工作都是有思想有行动的,各有所长都非常值得学习。我自己记录了印象最深的几点,1.阅读教学的选题要精,必须自己先做过,在课堂上更高小地利用每一分钟。2.错题本的积累和复习要抓落实抓实效等。
第三,通过这次研讨会,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在紧张而忙碌的中考复习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策略的适当选择和调整,真正地将所学过的进行整合,系统复习。在自己的英语复习教学实践中,应该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并努力创出自己独特的教学路子,形成个性化的复习教学模式,为此,我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领会此次研讨会精神的基础上,我重新调整了我的复习计划,使之更为行之有效,从而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又结合个人体会,和同组教师交流探讨出一些提高英语复习有效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教学中注重双基,循序渐进,选择优质复习资源,并以话题带出词汇复习,以任务带出综合运用,还要结合学生实际,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训练和指导,进一步把分层教学、复式训练等策略落到实处,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力。
期中考心得 篇6
因为理解,所以亲切。亲爱的学生们,我也曾经像你们一样以“不会”当作不写作业的借口。所以我才在你们说不会时,耐心的教你们,督促你们完成作业。因为,我想你们认识到,不要以不会当作原谅自己、放松自己的惯常借口。从我上大学以后,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当你用不会来推脱责任时,有许多自强奋斗的人会越过你,超过你。现实生活不会因为每一个人而停留,当你被时光磨灭了自己的出众之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说“不会”,意味着你选择放弃,选择失败,而如果你选择“试一试”,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失败。为了让你们以后少走弯路,我才会强迫你们不要以不会为借口。鼓励你们试一试。
因为理解,所以亲切。亲爱的学生们,我也曾经像你们一样上课开过小差。我知道上午的第三、四节课,你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我知道下午第一节课,你们很困;我知道数学课有时太枯燥、太难;我也知道语文的文言文很难读懂,作文很难写……这些我都经历过,我都理解。但是,我也知道你们终会有一天,会因为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而后悔;会真正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会不知因的难过,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所以,当你们上课开小差时,我会批评你们,我会督促你们做很多很难的作业,我会督促你们背诵拗口的文言文。因为,我不想让你们以后后悔。
因为理解,所以亲切。亲爱的学生们,我也曾经像你们一样逃过课间操,不想跑步,不想做操。可是,我相信你们长大后,会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好的身体是做一切的基础。整天病殃殃,即使你再聪明,再能干,也精力不够,无济于事。我会每天课间操的时候,去厕所看谁逃操。我会突击检查教室,寝室看谁逃操。我会逼着你们跑操。我希望你们以后都有强壮的身体,有拼搏的基础。
中考数学典型试题分析 篇7
一、试题总体分析
各地的中考试卷以课本为基础,以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改精神,题型多、题材广,贴近生活,注重实际,较好地检测了同学们是否达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大部分。
内容主要包含: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组),函数,图形与变换、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概率与统计,圆,课题学习等。
二、中考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主要内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一)数与式。
主要考查熟练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及准确、熟练的运算技能,能恰当、迅速地将相关问题和情境的数量、数量规律及数量关系用数或式表示出来。
例1
(2010·贵阳)据统计,2010年贵阳市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人数约为51000人,将数据5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5.1×105;
B.0.51×105;
C.5.1×104;
D.51×104.
答案:C.
点评:解此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必须满足a×10n(1≤|a|<10,n为整数)的形式。
(二)方程与不等式。
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技能,是初中数学学习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方程(不等式)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现了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的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方程(不等式)是在一切问题中求得未知数量关系的值(数量范围)最根本的方法。
例2
(2007·贵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1所示,根据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2)写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3)写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若方程ax2+bx+c=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答案:(1)x1=1,x2=3;(2)1
(3)x>2;(4)k<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方程(组)、不等式的应用,正确列出方程(组)的关键在于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等(不等)量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个等(不等)量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函数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又一核心内容,由于它与其他知识既有着广泛的联系,又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
例3
(2008·贵阳适应性)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1=0时,我们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y=x2和直线y=2x+1,两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
(1)填空: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1=0,也可以这样求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y=______和直线y=2x,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
(2)已知函数y=x3与y=x+2的图像如图2所示,求方程x3-x-2=0的解。(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1)x2-1;
(2)在图中画出直线y=x+2与函数y=x3的图像交于点B,得交点B的横坐标x≈1.5.(相差±0.1均给分)
∴方程的近似解为:x=1.5.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及函数与方程的综合应用,解决此类题除了明确条件和所求外,注意用数形结合、转化、归纳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空间与图形
主要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关于点、线、面、角相关知识的考查,大多都与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考查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强化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4
(2007·贵阳)如图3,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
解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可得多边形的边数n=24,从而可知小亮一共走了240m.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三角形。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三角形中重要的性质,在比较角的大小、线段的长短及求角或线段中经常用到。学习时应结合图形,做到熟练、准确地应用。
例5
(2010·贵阳适应)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则BC=______。
解析:由勾股定理可得出BC=21或9.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要注意考虑两种情况。
(三)四边形。
四边形部分的概念、性质和定理都较多,其中特殊四边形为数学上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四边形的有关问题常常转化为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解决,多边形的许多问题也是通过转化,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知识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四边形的考查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例6
(2010·贵阳适应)如图4,过ABCD的对称中心点O任意画5条直线a、b、m、n、l,已知BC=6,BC边上的高为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4;
B.12;
C.6;
D.3.
答案:B.
(四)圆。
圆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教材中对圆的内容进行了弱化处理,但需要探索的知识却有所加强,如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圆的性质,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等。
例7
(2008·贵阳)如图5,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且AB=13,BC=5.
(1)求sin∠BAC的值;
(2)如果OD⊥AC,垂足为D,求AD的长;
(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精确到0.1)。
解析:(1)∵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
∠ACB=90°.
∵AB=13,BC=5.
(2)在Rt△ABC中,
(五)视图与投影。
视图与投影对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8
(2010·黄冈)如图6所示为由棱长为1的正方体搭成的积木的三视图,则图中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个数是
解析:如右图所示,俯视图中小正方形中的数字代表此处小正方体的个数。可知小正方体共有6个。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对立体图形三视图的理解和运用。做题时要把握“想象或动手操作”的方法。
(六)图形与变换。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探索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能按要求作出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例9
(2009·宁德)在如图7所示的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图案是()。
解析:利用平移变换的定义可知,选项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变换的定义及性质。关键要明确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七)相似形。
认识图形的相似及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并进一步要求理解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0
(2010·临沂)如图8,∠1=∠2,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得△ADE∽△ACB.
解析:答案不唯一。如∠D=∠C,或∠E=∠B,或=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八)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11
(2006·贵阳)如图9,在某建筑物AC上,挂着“多彩贵州”的宣传条幅BC,小明站在点F处,看条幅顶端B,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处,看条幅顶端B,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的长(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解析:∵∠BFC=30°,∠BEC=60°,∠BCF=90°,
在Rt△BCE中,BC=BE×sin60°
答:宣传条幅BC的长约为17.3米。
第四部分:统计与概率
主要内容是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一)统计。
新课标特别强调: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及合理决策。
例12
(2004·贵阳适应性)如图10,某旅游区上山有两条石阶路,请用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条石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
(2)选择上山路线时走哪条石阶路更舒适?
(3)怎样设计台阶最好?
(图中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单位:厘米)
解析:(1)相同点:甲台阶与乙台阶的各阶高度参差不齐,但两段台阶路段高度的平均数相同。即:=15.
不同点:两段台阶高度的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均不相同。
(2)第一条石阶段走起来更舒服一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
(3)使台阶的各阶高度方差越小越好,每个台阶高度均为15cm(原平均数),使得方差为0.
点评:本组题考查统计图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明确各类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依据信息求相关量。
(二)概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运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等)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基本概率题时要切实理解概率的意义并用概率思想去理解问题。
例13
(2007·贵阳)小颖和小红两位同学在学习“概率”时,做投掷骰子(质地均匀的正方体)实验,他们共做了60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下:
(1)计算“3点朝上”的频率和“5点朝上”的频率。
(2)小颖说:“根据实验,一次实验中出现“5点朝上”的概率最大”;小红说:“如果投掷600次,那么出现“6点朝上”的次数正好是100次。”小颖和小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小颖和小红各投掷一枚骰子,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出两枚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为3的倍数的概率。
答案:(1)“3点朝上”出现的频率=,
“5点朝上”出现的频率=.
(2)小颖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5点朝上”的频率最大并不能说明“5点朝上”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只有当实验的次数足够大时,该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
小红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事件发生具有随机性,故“6点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100次。
(3)P(点数之和为3的倍数)=.
点评:在利用列举法求概率时关键是找出所有的可能结果,要将每一种可能都看作其中一种情况,其中相同的情况不能合并,计算时要数准确,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
第五部分:课题学习探究性活动
课题学习要结合实际,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14
(2010·贵阳适应性)如图11所示,已知直线l:y=x+b,经过点M(0,),一组抛物线的顶点B1(1,y1),B2(2,y2),B3(3,y3),…,Bn(n,yn),(n为正整数)依次是直线l上的点,这组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是:A1(x1,0),A2(x2,0),A3(x3,0),…,An+1(xn+1,0)(n为正整数),设x1=d(0
(1)求b的值;
(2)设过A1、B1、A2三点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m)2+n,求此表达式(用含d的代数式表示);
(3)定义:若抛物线的顶点与x轴的两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种抛物线就称为:“美丽抛物线”。
探究:当d(0
答案:(1)0.25.
中考典型易错题举例分析 篇8
A. coldB. hot
C. sunnyD. rainy
【解析】 答案为D。这里有个put on短语,如果不注意raincoats这个词那就很可能草率地选择A。raincoats是“雨衣”的意思,而不是一般的衣服,那么不是因为外面“冷”,而是因为“下雨”才穿“雨衣”。
( )2. —What’s your sister like?
— .
A. She is a worker
B. She likes pears
C. She is very thin
D. She is like her father
【解析】 答案为C。问句的意思是“你姐姐长得怎么样?”What’s ... like? 这个句型常常用来询问某人的长相或某事的情况(包括天气情况)。
( )3. —It’s too hot. Would you mind
the door?
— . Please do it now.
A. to open, OK
B. opening, Certainly not
C. opening, Of course
D. to open, Good idea
【解析】 答案为B。mind后面接动词时要用其ing形式。由答语中的Please do it now. 可知“不介意”。
( )1. He is taller than girl in his class.
A. anyB. other
C. any otherD. another
【解析】 答案为A。要不要other, 关键是看主语是否也在比较范围之内;如果在范围之内,就必须用other, 以此来避免与自身进行比较;如果不在范围之内,则不能用other, 因为没有必要把自身排除。这里主语he不属于girl in his class之列,不能用other。
( )2. How beautifully she sings!I have never heard voice.
A. the bestB. a best
C. the betterD. a better
【解析】 答案为D。许多同学认为最高级前加了定冠词the肯定没错。其实,这是一个暗含比较级,它省略了一些我们很清楚的东西,句子的完整形式应为:I have never heard a better voice than her voice.
■
( )1. fathers made them have piano lessons.
A. Peter and Ann’s
B. Peter’s and Ann’s
C. Peter’s and Ann
D. Peter and Ann
【解析】 答案为B。平时考生们做多了“This is Lucy and Lily’s bedroom. ”这样的题,一看到这样的题就想到只在后一个单词后加所有格。其实,用一个所有格,还是两个所有格,取决于它们所修饰的名词:如果所修饰的名词是单数可数名词,就只在后一个名词后加所有格;如果所修饰的名词是复数可数名词,两个名词都加所有格。
( )2. There are a lot people today than yesterday.
A. ofB. /
C. mostD. more
【解析】 答案为D。有不少考生因受 “ a lot of +名词” 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看到a lot,就选择A。其实,该句中的a lot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比较级more的。
( )3. “Excuse me, are you ? ”
“No, we are . ”
A. American; Englishman
B. American; Germans
C. American; Germen
D. Englishman; Americans
【解析】 答案为B。从词性来看,American和German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作名词时,其复数形式分别为Americans 和 Germans;选项中的Englishman只能作名词,其复数形式是Englishmen。German的复数是Germans,不是Germen。
■
( )1. A spaceship flies at about eleven kilometers second.
A. /B. theC. aD. an
【解析】 答案为C。很多同学认为这里的second是序数词,前面应该用定冠词the修饰。其实,second在这里是 “秒” 的意思,是名词。
( )2. India and China are of
same continent.
A. /; theB. The; the
C. /; /D. /; a
【解析】 答案为A。译成汉语时这句话的意思是 “印度和中国在同一个大洲”,汉语里说 “同一个”,在英语中要说 “the same”。
■
( )1. I hear someone at the door. Please go and see who is.
A. knock; heB. knocking; he
C. knock; itD. knocking; it
【解析】 答案为D。hear sb. do sth. 意为“听见某人做某事”,hear sb. doing sth. 意为“听见某人正在做某事”。其实,在英语中常用it来指代身份(姓名、职业等)不详的人。有人敲门时我们常常用英语问 “Who is it?”
( )2. Lucy and I are classmates. We in Class One.
A. all areB. are all
C. both areD. are both
【解析】 答案为D。表示两者都要用both,both一般放在be动词、情态动词或助动词之后,行为动词之前。
( )3. There is egg at home. Will you please get for me, please?
A. no; someB. not; some
C. not any; anyD. not an; any
【解析】 答案为A。大家都知道some一般用于肯定句中,而any一般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中。其实,在表示请求或建议的疑问句,如Would you like ...? / Could you / I ...?等中习惯用some而不用any。no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而not必须加上a/an或any之后才可以接名词。
( )4. —A latest English newspaper, please!
—Only one copy lef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 sir?
A. oneB. this
C. that D. it
【解析】 答案为D。由上文中的Only one copy left. 可知,只剩下一份报纸了,这暗示了购买者别无选择,只能买“它”了。
中考培训心得体会 篇9
9月25日,我参加了由县教研室主办的“中考备考复习研讨会”,研讨会为期两天,第一天由各中学物理教师代表分享他们各自的复习计划和策略,由县教研室杨庆龙老师做复习指导,第二天由来自西安的权老师和与会的所有老师分享他的复习策略、安排及建议。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和交流,我受益颇深,接下来我就简单回顾总结一下,谈谈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感想。
1、发现自己复习教学中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以前教学和复习中的许多弊端和不足:第一轮回归课本的复习只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和讲解,老师讲的多,结合实例的讲解比较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主动整理知识点,有针对性的练习比较少,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练习;第二轮复习中只是让学生做中考复习资料,讲解复习资料,仍然缺乏针对性,以题海战术代替复习,学生学习负担重,身心配备,处在盲目的复习题海中,效率低,复习效果差;第三轮专题复习相对来说针对性强了,但往往难度太大,不能面向全体,效果还是不好;第四轮复习是中考题测试,还是让学生一味的做题,学生面对七门课程的试卷无暇应付。
2、修改和调整复习计划
通过这次培训,我便立即修改了复习计划,将许多计划中老师讲的内容让学生去整理和归纳。我计划在第一轮复习中采取给出每一章节的考点、分值、难易程度、题型等考试信心,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
点,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可单独完成,并针对考点找两道典型的题目练习,我指导学生把握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和常考考点,加强对考点的理解和记忆,如此学生对中考要考什么内容了然于心,侧面能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二轮采取分层次复习,由于他们的基础和成绩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同,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我只要求他们做比较简单的题目,鼓励他们做一些中考热点的练习;而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复习资料的题目,实在不会的交老师解决;而对于一部分优等生,我则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复习资料,帮助其他同学复习,适当给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探讨和交流。
3、细致研究中考题的作用
在培训中,几位教师多次提到要细致研究历届中考真题,我认为细致研究中考题对把握中考动向和考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通过研究历届中考试题,教师更清晰地知道中考要考什么;会是哪种类型的题来考;难易度如何;分值大约占多少;从而能指导教师在教学复习中把握中考重点、易考点等,如此教师能更好的把握复习的侧重点,合理安排好时间、进度,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让教师复习少走弯路,学生复习起来也轻松。
4、复习中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中考家长教育心得 篇10
不要否定孩子,不要说他不努力。
很多家长在亲戚面前说:“我家孩子很聪明的,要是再努力点就好了。”真不可以这样的。
2.不拿孩子与人比较
在外人面前,一定夸奖自己孩子。一群妈妈在一起聊天,一定会扯到自己孩子,如果讲了不好的,孩子听到会很受伤。如果话题扯到自己孩子,妈妈一定要把话题转移开。
3.正面鼓励孩子
要跟青春期孩子相处好,就记住一句:实实在在相信他。孩子的进步是有过程的,从25%到50%到75%到100%,只要你始终真的相信他,他终有一天会告诉你,他长大了。
4.欣赏自己的孩子
一个孩子,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不要他,妈妈不能不要他。但很多妈妈就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怎样怎样,妈妈就不要你了。妈妈讲这种话,对孩子很伤很伤。不要总是挑剔女儿,对儿子不要像根藤一样缠着。孩子在用潜意识看着妈妈,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愿意为母亲牺牲的。
5.正确面对考分
考分是我们家长的目标和策略,但很多家长总把这个挂在嘴边,欲速不达,不讲智慧。
2009年中考概率命题趋势分析 篇11
1 概率命题趋势分析
1.1 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及概念的考查
ダ1 一只不透明的布袋中有十只小球(除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区别),分别是2个红球,3个白球和5个黑球,每次只摸出一只小球,观察后放回搅匀.在连续9次摸出的都是黑球的情况下,第10次摸出红球的概率是______.
シ治 因为每次摸球都是独立的,且属于摸后放回等可能的模型,相对于每一次摸球而言,其概率都是相同的,该事件可能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就是所求的概率.
解答:1/5.
评注 本题以摸球背景来设计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等可能”和“独立性”的理解.
例2 (泰州•2008)有下列事件:①367人中必有2人的生日相同;②抛掷一只均匀的骰子两次,朝上一面的点数之和一定大于等于2;③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④如果a、b为实数,那么a+b=b+a.其中是必然事件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是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是随机事件.
解答:C.
评注 本题考查了必然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区别.
1.2 对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考查
例3 (连云港•2008)甲、乙两人玩“锤子、石头、剪子、布”游戏,他们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放入形状、大小均相同的15张卡片,其中写有“锤子”、“石头”、“剪子”、“布”的卡片张数分别为2,3,4,6.两人各随机摸出一张卡片(先摸者不放回)来比胜负,并约定:“锤子”胜“石头”和“剪子”,“石头”胜“剪子”,“剪子”胜“布”,“布”胜“锤子”和“石头”,同种卡片不分胜负.
(1)若甲先摸,则他摸出“石头”的概率是多少?
(2)若甲先摸出了“石头”,则乙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3)若甲先摸,则他先摸出哪种卡片获胜的可能性最大?
分析 本题解法多样,可以用树状图,也可以用列表.
略解 (1)1/5;(2)4/7;(3)甲先摸出“锤子”获胜的可能性最大.
评注 本题采用了以游戏作为试题背景,重在考查学生对概率模型的理解以及对事件发生概率值的计算.
1.3 对频率与概率之间关系的考查
例4 (贵阳•2008)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黑、白两种球共40个,小颖做摸球实验,她将盒子里面的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下表是实验中的一组统计数据:
(1)请估计:当n很大时,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接近______.(精确到0.1)
(2)假如你摸一次,你摸到白球的概率P(白球)=______.
(3)试估算盒子里黑、白两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只?
分析 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稳定于事件发生的频率.
略解 (1)0.6;(2)3/5;(3)黑球16只、白球24只.
评注 本题以游戏作为试题背景,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实验探究的过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理解与应用.
1.4 突出概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例5 (宜宾•2008)5月11日是“母亲节”,《×××时报》在2008年5月8日刊登了一则有奖征集活动启事:2008年5月8日起至2008年5月11日止,你可以通过拨打爱心热线电话、发送爱心短信和登陆社区文明网站三种方式参加“爱的感言”和“爱的祝福”活动,活动规则如下:
请你利用这则启事中的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活动主办方在这次活动中要准备的礼物总价值是多少元?
(2)若预计每天参与活动的人数是2000人,其中你也发送了一条短信,那么,请你算一算自己成为200元和50元礼物获得者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略解 (1)30000元;(2)1/80,1/40.
评注 本题考查了学生应用概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 概率与其它知识相结合
例6 (芜湖•2007)阅读以下材料,并解答以下问题.
“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的方案,在第一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 n种不同的方法,这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这就是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如完成沿图1所示的街道从A点出发向B点行进这件事(规定必须向北走,或向东走),会有多种不同的走法,其中从A点出发到某些交叉点的走法数已在图2填出.
(1) 根据以上原理和图2的提示,算出从A出发到达其余交叉点的走法数,将数字填入图2的空圆中,并回答从A点出发到B点的走法共有多少种?
(2) 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算出从A点出发到达B点,并禁止通过交叉点C的走法有多少种?
(3) 现由于交叉点C道路施工,禁止通行. 求如任选一种走法,从A点出发能顺利开车到达B点(无返回)概率是多少?
分析 从A点出发到B点必须向北或向东走,使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从A出发经C到B可分两步:先从A到C,再从C到B;可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算出从A到C及从C到B的走法,再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求从A出发到达B并禁止通过C的走法.
略解 (1) 填图略,35.(2)17.(3)P(顺利到达B点)=17/35 .
评析 把阅读理解与概率知识结合考查,令人耳目一新,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考查学生接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7 (龙岩•2008)下表为抄录北京奥运会官方票务网公布的三种球类比赛的部分门票价格,某公司购买的门票种类、数量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如图3.
ヒ谰萆狭型肌⒈恚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观看男篮比赛的门票有______张;观看乒乓球比赛的门票占全部门票的______%;
(2)公司决定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把门票分配给100名员工,在看不到门票的条件下,每人抽取一张(假设所有的门票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且充分洗匀),问员工小亮抽到足球门票的概率是______;
(3)若购买乒乓球门票的总款数占全部门票总款数的[SX(]1[]8[SX)],试求每张乒乓球门票的价格.
略解 (1)30,20;(2)1/2;(3)500.
评注 将概率与统计知识有机结合考查是2008年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
例8 (安徽•2005)两人要去某风景区游玩,每天某一时段开往该风景区有三辆汽车(票价相同),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车的舒适程度,也不知道汽车开过来的顺序,两人采用了不同的乘车方案:
甲无论如何总是上开来的第一辆车,而乙则总是先观察后上车,当第一辆车开过来时,他不上车,而是仔细观察车的舒适状况.如果第二辆车的状况比第一辆好,他就上第二辆车;如果第二辆车不比第一辆好,他就上第三辆车.ト绻把这三辆车的舒适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请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三辆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共有几种不同的可能?
(2)你认为甲、乙两人采用的方案,哪一种方案使自己乘坐上等车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解析 经仔细读题,发现题中隐含着概率模型.容易想到可用A、B、C分别表示三辆车的舒适程度上、中、下三等,车辆出现的先后顺序可记为:ABC、ACB、BAC、BCA、CAB、CBA,共6种可能,使甲坐上等车的概率是1/3,乙坐上等车的概率是1/2.
评注 本题创设甲、乙两人两种选车方案的生活情境,意在考查学生用概率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本题回避了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作出任何暗示,需要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分析来发现其中所隐含的数学模型,这是一种考查能力的有效做法.
2 对教与学的启示
1.概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会用概率的观点、随机观念来观察、分析问题,常能走出凭主观臆想做出决策的误区,因此,学习概率对科学决策、提升数学素养意义很大.同时,概率是一个与确定数学有明显差异的、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思考、讨论,养成一种理性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不仅凭经验、直觉决策,而应当增加理性的分析与计算.
2.在概率问题中有许多有用的基本模型如摸球、转盘试验、掷骰子、抛硬币等,它就类似于代数中的公式与几何中的基本图形,真正把这些模型理解透了,就容易发现这些模型在实际中的种种表现,就自然提高了运用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够顺利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概率问题中的基本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3.学生在解决一些应用性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尽管与解题相联系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相差无几,但问题所处的情境和背景越具有现实意义、越是自己平时见过但从没有想过的、越是新颖和不熟悉的的问题通常就越难.这个“难”不是难在某个特定的解题技巧,而是难在对现实情境的思考和表征:把问题的现实情境符号化,或者建立一个与之等价的数学模型.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翻译”、“转化”能力.
4.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打破纯数学知识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概率本身是一门在游戏中产生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概率游戏,引领学生在游戏中形成新认识,学习新概念,获得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参与数学活动,在游戏中分析、归纳、合作、思考,领悟数学道理.
【中考分析会心得】推荐阅读:
中考分析会发言材料07-10
数学中考试卷分析02-07
河北中考物理分析07-13
中考作文题型分析07-29
人物分析中考10-03
中考语文质量分析10-22
中考物理复习事项分析09-18
广东中考数学考点分析05-20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05-21
初中化学中考命题分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