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分析报告

2024-09-30

中考数学分析报告(通用9篇)

中考数学分析报告 篇1

初三数学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在2014年全县中考质量分析会上的发言 永昌县第六中学 勾延天(2014年9月8日)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数学历来是我们学校的薄弱学科,但今年中考,我校的数学成绩应该说有了明显的提高,不管是高分率、平均分还是及格率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使我在这个讲台上说话有了一份底气。欣喜之余,我在思考:是什么因素促使今年的数学打了翻身仗呢?我想可能是以下三方面起作用的缘故。

一、校领导的英明决策。

1.组织数学教师代表去天一实验学校取经学习。天一的每一节数学课都有一张学案纸,每张学案纸通常固定地分成三块内容: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探究、课后反馈拓展。这是经集体备课后的二次备课成型稿初三数学,它通常在隔天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规定作业量,能者多劳,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但要求学生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上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有深度思考,然后通过语言表述形成思维争辩初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天一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中午很少进课堂讲课,中午时间就是留给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天一的这种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特别是我们充分利用好中午做数学的时间,强调作业限时、限量,但作业内容不限,采用“滚雪球”的模式,即:编制的作业首先覆盖当天复习的知识点,同时兼顾到衔生的其他知识点,力求让知识系统化。然后教师及时批改、讲评,加强对学生二次订正的监控。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时间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应试能力,逐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网络。

2.两次成功开展了数学组的座谈会。通过座谈会,我们数学备课组明确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及时调整阶段性复习计划。说实在,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说是“摸着石子过河”,到底结果有多少实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始终胸怀憧憬,坚定信念,是美好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初三数学,不断前行。

3.邀请数学特级教师为我们把脉指导。专家们指出:①复习题的选题要精,要有自己的创新成分,切忌拿来主义。②强调审题时应放慢节奏,多让学生思考“由已知条件能推出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等有效性问题,让“题量少、多变式、善思考”成为一种课堂范式。③作业的编制宜以中等题为主,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准确率和学习积极性。④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相结合,及时监控复习效果。针对专家们的上述建议,我们备课组成员一致认为:适当调整复习计划,重新研读《无锡市中考数学考试说明》,夯实基础,精确把握今年数学中考命题方向,大胆尝试“让学生讲”这一课堂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将细节做实,不流于形式,力争开创我校中考数学的新局面。

4.戴校长亲自指导最后阶段备课组试题研究工作。我们首先罗列了近五年中考卷上最后4—5题的题型,结合考纲,同时参考了其他兄弟学校的模拟试卷,揣摩今年的命题走向,并虚心听取了戴校长的指导意见,共同精心编制了10道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综合运用知识强的大题。事实证明,这些题型大多在这次中考中有所体现,说明我们的方向基本准确。

二、备课组的团结协作。

1.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我们团队中有年富力强的骨干周雪明、戴雪军老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汤新红老师,有赛课经验丰富的钱洋军老师以及青年骨干高春峰老师,个个为人实实在在,彼此很容易沟通,这为团队协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我们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当主讲人阐述完一节课的完整流程后,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进行二次备课确定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初三数学,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积极提优补差,提高整体成绩。在提优方面,我们在每周一开设数学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更高的发展平台,主讲人戴雪军老师,在培训前,他总是先将优生的作业讲义认真批改好,然后有所侧重的加以讲评,应该说戴老师的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深受同学的喜欢。在补差方面,首先是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然后,发挥优生的优势,让优生给学困生布置作业,练习非常有针对性,学困生做后,优生还可及时讲解,这样对学优生及学困生的帮助都非常大。

三、复习计划详实对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在期初将整个复习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系统复习。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2月27日---4月30日)

2月27日—3月4日:复习《数与式》,主要内容有: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

3月5日—3月10日:复习《方程和不等式(组)》,主要内容:方程与方程组(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3月11日—3月20日:复习《函数及其图象》初三数学,主要内容有: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3月21日—3月24日:复习《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统计、概率、课题学习。

3月25日—4月4日:复习《直线型》,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相似形。

4月5日—4月10日:复习《锐角三角函数》初三数学,主要内容有: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4月11日—4月20日:复习《圆》,主要内容有:圆的有关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

4月21日—4月30日:复习《图形与变换》,主要内容有: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变换

过程要求:(1)复习流程:“双基”梳理→例题精讲→基础训练→单元检测→分析讲评→校正巩固。

(2)讲练结合:在系统复习中,力求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抓实抓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力有所提高。

(3)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训练、统一资料、统一检测。做到团结协作全面提高。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5月1日---5月25日)

1、复习形式: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阶段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初三数学,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阶段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根据历年初中数学毕业及升学考试的试卷的命题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动点问题”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进行专项训练。

2、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阶段的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花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3)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教师也不能急于赶进度,要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训练(5月26日----6月10日)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生能力。从2008年各地中考试卷、综合练习,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几份进行练习。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应该注意几个问题:(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试卷题型以《考试说明》为准,总体难度的控制要接近中考题。(2)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做好针对性训练。(3)正确处理讲评与考试的关系,讲评时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忌就题论题式的讲评方法。

第四阶段:考前自由复习(6月11日----6月15日)

这一阶段安排自由复习,让学生调整心态,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查缺补漏,同时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惫,如果把这种疲惫的状态带到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是这一阶段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成功固然皆大欢喜,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患。我总结一下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值得以后教学中改进。

1.模拟训练走向极端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中考复习,必须有足够的题型训练及其模拟训练,有些基本的题型达到自动化的要求也是不无益处的,但过渡模式化训练会导致思维僵化,走向反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思考力度较大一些的问题,好多学生以为要用高精尖的技巧来解决,导致部分学生要么滋长畏难情绪,干脆放弃不做,要么钻牛角尖蛮干,致使心态失衡。这就说明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过度强调了技巧性的方法,而忽视了通性通法。其实,通性通法才是解决问题最本真的方法。

2.解题细节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会而不全对。中考复习应关注主干内容,它们是考试的重点,决定着试题的效度,而决定试题区分度的,可能是一些细节,比如作答的不规范、运算的不仔细、公式的记忆误差、考虑的不周全等等。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具体在操作上,就是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将运算进行到底,将推理进行到底,不因“显然”而跳过任何一个环节,不因事小而不为。

3.讲题目面面俱到,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对学生放心不下”是我们老师的通病。课堂上教师这也讲、那也讲,讲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新的念头还要讲,将学生视为装东西的容器,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很低,对优生来说甚至是负效的。题目如何讲评才最有效初三数学,值得我们今后去研究。

至于对下一届初三数学教学提些建议,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关注。1.夯实基础不吃亏。中考试卷上基础题占有相当的比重,基础内容的考查一般是课本中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及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作图、基本方法等的直接运用或简单的综合运用,大都比较简单。学生做对了基础题,考个七十多分应该说是没问题的。所以,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务必狠抓基础,尽量一次成型,不要夹生回锅。2.教会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训练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①审题,已知是什么初三数学,求解的问题是什么,审清题意初三数学,先想后算;②从何处下手初三数学,需要用哪些知识去解决,哪种方法更简便?理清思路,少走弯路,减少思维回路;③求解,格式规范,表达清楚,书写整洁,步步有据;④反思,解法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力争一次成功,重视复查环节。

3.学生要有“纠错本”。要求每个学生把作业、试卷上所犯的错误用专门的一本本子收集起来,并认真订正,教师定期督促检查。这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为以后复习做准备。当然“纠错本”需要学生有恒心,平时会苦一点,但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变得有条理了,我想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谢谢大家!

中考数学分析报告 篇2

一、试题总体分析

各地的中考试卷以课本为基础,以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改精神,题型多、题材广,贴近生活,注重实际,较好地检测了同学们是否达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大部分。

内容主要包含: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组),函数,图形与变换、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概率与统计,圆,课题学习等。

二、中考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主要内容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一)数与式。

主要考查熟练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及准确、熟练的运算技能,能恰当、迅速地将相关问题和情境的数量、数量规律及数量关系用数或式表示出来。

例1

(2010·贵阳)据统计,2010年贵阳市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人数约为51000人,将数据51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5.1×105;

B.0.51×105;

C.5.1×104;

D.51×104.

答案:C.

点评:解此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实数的有关概念。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必须满足a×10n(1≤|a|<10,n为整数)的形式。

(二)方程与不等式。

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技能,是初中数学学习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方程(不等式)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现了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的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方程(不等式)是在一切问题中求得未知数量关系的值(数量范围)最根本的方法。

例2

(2007·贵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图1所示,根据图像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2)写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3)写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若方程ax2+bx+c=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答案:(1)x1=1,x2=3;(2)1

(3)x>2;(4)k<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方程(组)、不等式的应用,正确列出方程(组)的关键在于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等(不等)量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个等(不等)量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函数

函数是初中数学的又一核心内容,由于它与其他知识既有着广泛的联系,又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

例3

(2008·贵阳适应性)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1=0时,我们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y=x2和直线y=2x+1,两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

(1)填空:利用图像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1=0,也可以这样求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抛物线y=______和直线y=2x,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

(2)已知函数y=x3与y=x+2的图像如图2所示,求方程x3-x-2=0的解。(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1)x2-1;

(2)在图中画出直线y=x+2与函数y=x3的图像交于点B,得交点B的横坐标x≈1.5.(相差±0.1均给分)

∴方程的近似解为:x=1.5.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及函数与方程的综合应用,解决此类题除了明确条件和所求外,注意用数形结合、转化、归纳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空间与图形

主要内容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关于点、线、面、角相关知识的考查,大多都与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考查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强化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4

(2007·贵阳)如图3,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

解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可得多边形的边数n=24,从而可知小亮一共走了240m.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三角形。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三角形中重要的性质,在比较角的大小、线段的长短及求角或线段中经常用到。学习时应结合图形,做到熟练、准确地应用。

例5

(2010·贵阳适应)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则BC=______。

解析:由勾股定理可得出BC=21或9.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要注意考虑两种情况。

(三)四边形。

四边形部分的概念、性质和定理都较多,其中特殊四边形为数学上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四边形的有关问题常常转化为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解决,多边形的许多问题也是通过转化,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知识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四边形的考查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例6

(2010·贵阳适应)如图4,过ABCD的对称中心点O任意画5条直线a、b、m、n、l,已知BC=6,BC边上的高为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4;

B.12;

C.6;

D.3.

答案:B.

(四)圆。

圆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教材中对圆的内容进行了弱化处理,但需要探索的知识却有所加强,如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圆的性质,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等。

例7

(2008·贵阳)如图5,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且AB=13,BC=5.

(1)求sin∠BAC的值;

(2)如果OD⊥AC,垂足为D,求AD的长;

(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精确到0.1)。

解析:(1)∵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

∠ACB=90°.

∵AB=13,BC=5.

(2)在Rt△ABC中,

(五)视图与投影。

视图与投影对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8

(2010·黄冈)如图6所示为由棱长为1的正方体搭成的积木的三视图,则图中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个数是

解析:如右图所示,俯视图中小正方形中的数字代表此处小正方体的个数。可知小正方体共有6个。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对立体图形三视图的理解和运用。做题时要把握“想象或动手操作”的方法。

(六)图形与变换。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探索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性质。能按要求作出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

例9

(2009·宁德)在如图7所示的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图案是()。

解析:利用平移变换的定义可知,选项D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变换的定义及性质。关键要明确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七)相似形。

认识图形的相似及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并进一步要求理解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0

(2010·临沂)如图8,∠1=∠2,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得△ADE∽△ACB.

解析:答案不唯一。如∠D=∠C,或∠E=∠B,或=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八)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11

(2006·贵阳)如图9,在某建筑物AC上,挂着“多彩贵州”的宣传条幅BC,小明站在点F处,看条幅顶端B,测得仰角为30°;再往条幅方向前行20米到达点E处,看条幅顶端B,测得仰角为60°.求宣传条幅BC的长(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0.1米)。

解析:∵∠BFC=30°,∠BEC=60°,∠BCF=90°,

在Rt△BCE中,BC=BE×sin60°

答:宣传条幅BC的长约为17.3米。

第四部分:统计与概率

主要内容是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一)统计。

新课标特别强调: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及合理决策。

例12

(2004·贵阳适应性)如图10,某旅游区上山有两条石阶路,请用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条石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

(2)选择上山路线时走哪条石阶路更舒适?

(3)怎样设计台阶最好?

(图中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单位:厘米)

解析:(1)相同点:甲台阶与乙台阶的各阶高度参差不齐,但两段台阶路段高度的平均数相同。即:=15.

不同点:两段台阶高度的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均不相同。

(2)第一条石阶段走起来更舒服一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

(3)使台阶的各阶高度方差越小越好,每个台阶高度均为15cm(原平均数),使得方差为0.

点评:本组题考查统计图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明确各类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从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依据信息求相关量。

(二)概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运用列举法(列表、画树状图等)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基本概率题时要切实理解概率的意义并用概率思想去理解问题。

例13

(2007·贵阳)小颖和小红两位同学在学习“概率”时,做投掷骰子(质地均匀的正方体)实验,他们共做了60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下:

(1)计算“3点朝上”的频率和“5点朝上”的频率。

(2)小颖说:“根据实验,一次实验中出现“5点朝上”的概率最大”;小红说:“如果投掷600次,那么出现“6点朝上”的次数正好是100次。”小颖和小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小颖和小红各投掷一枚骰子,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出两枚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为3的倍数的概率。

答案:(1)“3点朝上”出现的频率=,

“5点朝上”出现的频率=.

(2)小颖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5点朝上”的频率最大并不能说明“5点朝上”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只有当实验的次数足够大时,该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

小红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事件发生具有随机性,故“6点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100次。

(3)P(点数之和为3的倍数)=.

点评:在利用列举法求概率时关键是找出所有的可能结果,要将每一种可能都看作其中一种情况,其中相同的情况不能合并,计算时要数准确,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

第五部分:课题学习探究性活动

课题学习要结合实际,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14

(2010·贵阳适应性)如图11所示,已知直线l:y=x+b,经过点M(0,),一组抛物线的顶点B1(1,y1),B2(2,y2),B3(3,y3),…,Bn(n,yn),(n为正整数)依次是直线l上的点,这组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是:A1(x1,0),A2(x2,0),A3(x3,0),…,An+1(xn+1,0)(n为正整数),设x1=d(0

(1)求b的值;

(2)设过A1、B1、A2三点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m)2+n,求此表达式(用含d的代数式表示);

(3)定义:若抛物线的顶点与x轴的两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这种抛物线就称为:“美丽抛物线”。

探究:当d(0

答案:(1)0.25.

初中数学中考几何题型研究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中考;基礎

对比分析近年来初中数学中考试题几何部分大多在圆方面做文章,建立一个圆与三角形、线段、三角函数等公式定理相结合,开拓学生应用等量转换、变形推理等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不仅做到了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考查了学生逻辑性思维在学习过程和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情况,针对这些方面,初中中考数学几何题型的复习应做好的是:

首先,做好最基本最简单的公式定理等复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训练练习。比如,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便是书本知识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学生普遍能掌握其基本的解题方法,但是在设计到几种特殊三角形性质的使用上就会犯迷糊。我班学生在中位线定理应用上一直存在问题,在解决四川乐山一道直角三角形几何题时就没将其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应用,导致其不能从“D是AB的中点”这样的已知条件中发觉勾股定理的应用。很多学生告诉我没能做对这种简单题,让自己的信心也受到了很大打击。为此加强学习最基础的公式定理,开展扩散训练很有必要。

其次,精炼设计训练试题,不必过多盲目地大量练习近期中考题,反而应该把概念性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做特别研究分析,如直径与圆周角设计一个环节,三角形在圆中的性质在设计一个攻克环节,再者可以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引入试题中融合起来,用一个或多个例题分别说明。比如,笔者便引入四川宜宾2012数学期末试题中的几何题:如图,告诉学生已知⊙O中AB是直径,点D位于⊙O上,弧AC等于CD,CE和AB垂直且交于点F,射线GD是⊙O的切线,AD分别交CF、BC于点P、Q,判断下列正确的结论:

①∠BAD=∠ABC;②GP=GD;③点P是△ACQ的外心;④AP·AD=CQ·CB.

笔者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几何题引入了切线性质的复习,圆周角定理的复习,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的相关知识,根据边和角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没有过多地用中考真题一样能把知识复习做细,同样起到了复习巩固的效果。

再次,在中考数学几何题型变化较稳的时期,把握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复习返璞归真到教材应用上是关键的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数学几何的题型往往是以书本例题为蓝本,添加了公式定理进行组合深化,例如绵阳市2013年的几何题就是来源于八年级教材中的几何例题、上海2014年数学几何考题关于三角比的考查形式与前年的有共同点。这些都说明教材在考试复习中应该被重视起来。

总之,初中数学中考几何试题的题型较为稳定,变化不是太大,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开始被重视起来,偏题难题逐渐淡化,我们要做好试题分析,把握中考的脉搏,从学生基础知识复习,逐渐优化提升,教会读题审题方法必能取得中考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秋环,陈清华,柯跃海.2011年福建省中考数学应用题分类剖析[J].福建中学数学,2012(05).

[2]周雪梅,周丹.PISA和上海中考“几何与图形”试题的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11(12).

2016年中考数学质量分析 篇4

韩 磊 我班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40人。数学成绩最高分101分,最低分28分,人均分58.78,大于或等于96分的只有1人,占2.7%,及格人数13人,占27.03%。位次在全县8名。成绩很差。

结合本次中考成绩和中考前期复习工作及十余次模考情况就我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及以后教学工作分析反思如下:

数学客观题中学生得分率较好,得益于平时教学中注重“双基”,中考前专题强化训练;

数学主观题中学生失分率很高,主要原因有:

1、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平时训练中,抄作业现象特别严重,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的人极少;

2、解题不规范。虽然平时进行了专项训练和强化训练,上课重点规范示范,但收效甚微,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这样我发现平时工作中的不足,有的题目应不惜多花费时间,让学生理解透彻,使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楚明白,重点知识作到重点复习,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反思一学年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但是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

所有新的学期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数学学习中的反馈与矫正:

1、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

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当堂问题尽量当堂解决,及时反馈。

2、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3、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提前设计矫正方案,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

4、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今后的突破方向: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中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以平时教学中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对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把握考试要点,把握知识的考查深度。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起点要低。对于课本上的每一道例题、习题,要充分挖掘它们的示范功能,要讲通、讲透,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不再错误地多讲难题、新题、偏题,而忽略了基础知识。

2、注重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知识形成数学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3、重组知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注重知识的不断深化,并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

(二)注重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历年的数学试题总有不少涉及生活实际应用和体现时代气息的题目.因此在教学中,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充

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眼光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1、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问题结论的深化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

2、让学生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3、要充分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触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揭示例题教学的思维过程,培养综合能力。

4、加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在旧知的生长点.打破教学内部的学科界限、章节界限,甚至是学段界限。加强综合解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产、生活及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

(四)突出开放探究,增强创新意识,适度拓展

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开放型题目、一题多解题目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做到:

1、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同时,精心设置开放探究综合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判断猜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养成多角度、多元化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

3、对例题、习题的学习,不就题论题,要以题论法,以题目为载体,探究解法,同时要研究改变题目的条件、结论,使题目变成开放式题目,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2015—2016学中考

数学质量分析

铁 王 中 学

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质量分析 篇5

[ 发布日期:2010-12-08阅读:2787 ]

平和县安厚中学林琴炉

一、考卷分析

这一份期中考卷,总体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考卷检验了学生半个学期所掌握的四个章节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数学能力,重视数学基本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考试的试题命题主要围绕教材、课本练习题和配套的创新练习册。其中选择题是平时上课极易涉及到的知识和教学中常用的数字,其中的1、2、3、4、5、9、10、11题都很基本,平时练习很多;6、7、8、12题相对新颖,有一定的区分作用;计算题全都是三步完成式,比较简单;第21,23题都出自学生手中的《创新练习》;第24题是对《创新练习》中第38面第3题稍作修改;第25题,题目本身不难,但由于是最后一题,学生有一种畏惧感,再加上时间紧迫,所以这道题的得分率不高,能完整做出来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最值得一提的是填空题,除了第13,19题是老生常谈的题目,仅对教材的例题进行数字改造,其他题目都既新又活;第14题,在考察算数平方根的非负性基础上练习了七年级绝对值的非负性,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17题,考察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因为学生极易定型为“勾3股4弦5”,忽略5和4都是直角边的情况,所以这道题目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第18题,要求联系图形作答,改卷时发现很多学生一味的记忆矩形判定方法,不懂得根据图形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我们都给予扣分。这一系列信息就要求我们除了要不断地专研课本与配套练习册。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勾股定理

这块内容题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0——15分之间,第12、19的得分率低是因为部分学生做题不够细心,丢三落四。第21题是得分率较高的题,第23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得一半分,因为题中的数字比较常见,学生有做好的信心。而选择题第2题,部分学生因忘完全平方的公式而失分。

(二)旋转和平移

大部分学生在这块内容的得分是在4-7分之间。大部分同学之所以在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失分是因为审题不认真,马虎大意。而在作图题的失分是因为旋转中心的错误判断。

(三)实数

实数这一块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比较容易得分的一块内容,所以是考前复习比较重视的一块内容。这次的得分率也比较高,大部分学生都有26左右的得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混淆平方根和算数平方根,导致选择题第一题和填空题第一题的失分。另外,多数学生不懂得计算,导致失分。

(四)平行四边形

这一块内容因为涉及到证明题及有层度的大题,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大部分学生只有10-15分的得分。很多学生不懂得用已知条件,有很多学生滥用已知条件,且反映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欠缺及证明格式书写有待加强。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措施

虽然试题较简单,考试成绩有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尽人满意,故决定以下教学改善:

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数学教学

每次数学考试,考卷都不难,基本知识,基础知识的考察占大比重。但学生总是东丢一份,西失一分的,不能拿高分,即使是平时层度比较好的同学,也经常在基础题上失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做到每个学生都把握好基础题不失分。对好的同学,是拿高分的保障,对差的同学是及格的垫脚石,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班级的平均分。

2.增强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能力。比如,在化简实数时,就极大地运用了数感,无形中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其次,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作题目的感性检验,增加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选择题“快,准,好“。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这次之所以平移和旋转的题目得分率不高,就是因为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学习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今后高中学好空间几何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另外,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做好证明题和大体步骤的完整解答。另外,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在有限的答题纸上写最简略的答题过程,使人一目了然。

4.变教学方式,采取由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启发教学方式

这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念的一个途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有收获地学习数学,肯学数学,爱学数学,研究数学逐步发展。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畏惧数学的心理,敢于克服考试难题,敢于挑战数学难题,积极面对生活。现在的数学考试,考的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努力让数学和生活统一起来。

5.加强作业的严格要求极平常练习的时间控制

八年级数学质量分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数学的学习应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其中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指数学书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教学活动经验。这次统考充分反映了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地帮助了学生认识自己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师而言,通过统考及时反馈学生数学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了解教师自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有利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次统考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试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1.填空题,学生考虑不周全,导致丢解,这类题失分较多。2.审题不仔细导致的失分较多。3.大部分学生不会理解题意。最严重的问题是分式方程不检验,解设不带单位,造成严重失分。总之,为提高平均分,为提高升学率,要加强训练双基,今后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办法:

1、对于优等生特殊照顾,特殊辅导开阔他们的视野。

2、对差生,特别对根本不想学习的学生,不能放弃,鼓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做他们能做的事情,为了提高数学的平均成绩,对他们要求不能过高。

3、留作业,要分层留,找一些他们能做的题目。留给他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中考数学改错笔记及试卷分析规范 篇6

很多同学不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经常是同样或同类型的题目,这次做错了,下次还错。那么,如何吸取教训、避免一错再错呢?其实,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学会从错题中总结规律。

◎及时分析出错的原因

在做题中,一旦发现错误,首先做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出错的原因。要尽量减少因为马虎而造成的错误,马虎是一种很有杀伤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大家必须 克服。一般的错题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说由于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牢,或者说某个方法还不会灵活地运用。根据出错的原因,第二步要做的就是找出一些配套的 练习题,进行滚动式的反复练习,把所有和它相关的题型多做几道。直到完全掌握了这种习题,包括它一般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方法,这个错题就被攻破了。

可见,做错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要从错误中找到原因,总结规律。

聚优1对1

400-8900-599

推荐阅读:

北京2012中考《考试说明》数学调整内容

中考复习指导:把握好四大阶段 考试迎刃而解

中考数学做题方法:10大常用解题方法精编

中考数学选择题拿高分的五种常用解法

找好四大切入点 破解2012中考压轴题

北京各区历届中考数学一模二模试题汇编

2012年中考数学精品复习资料汇编

各地历届中考数学真题及其答案汇编

北京各区初三数学期末考试答案汇总

◎善用难题笔记和错题笔记

学生最害怕的事就是考试时不会做题和做错题。不会做题可能是因为觉得试题陌生或太难而无从下手;做错题是因为本该做对但因种种原因而做错了。我 认为,要避免这两种情况,除了巩固书本基础知识外,平时要坚持做难题笔记

聚优1对1

400-8900-599

和错题笔记。如果能养成坚持做难题笔记和错题笔记的习惯,并在做笔记时加以分析,使难题不难,错误不再重犯,这会明显提高考试时答题的正确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做难题笔记和错题笔记。

难题笔记

准备一本专用记录本记下平时练习和各次考试时碰到的难题,并在难题旁注上关键难点、解题思路与方法,并列出该题若干种变化形式,举一反三。这是 根据碰到难题的先后顺序从纵向做难题笔记。此外,还可以根据难题的性质从横向分别加以归类。学生审题后不能把当前习题归入知识系统中相同或相似类型之中,是造成无法解题的关键。同类型难题归在一起,见多识广,不致在考试解题时对不上号而无所适从,平时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对碰到的所有难题进行分析归类并贮存 在脑子里,下次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题目就不觉得难了,考试时碰到新难题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错题笔记

聚优1对1

400-8900-599

避免重复出错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把错题记下来并进行适当的分析、总结,从中吸取教训。下面,我将结合适当的例子,给出一个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们的改错笔记规范。

一、改错用具

1.改错笔记本,最好是活页型的,方便以后随时往里面添加东西。

2.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黑笔抄原题和原错误答案,蓝笔写正确答案,红笔写错因分析。

3.剪刀、胶棒、直尺、三角板等,严禁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二、改错要求

1.用黑笔抄写原题和原错误答案,这样便于对照正误解法的差别,更易找出错因。

2.用蓝笔写正确解答过程,选择、填空等“小题”也应写上分析推演过程,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题目,建议将所知的正确解法都写上,以便进行对比、灵活运用。

聚优1对1

400-8900-599

3.用红笔写下对每道题的错因分析,要求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聚优1对1

中考数学分析报告 篇7

近年各省市中考试卷几乎都有动点类问题,而且以压轴题居多。大连市2009年中考数学第24题(共26题)也是这类问题,本文从试题的设计意图和阅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试题设计意图

24.(11分)如图,矩形ABCD中,AB=6cm, AD=3cm,点E在边DC上,且DE=4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着A→B→C→E的路线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A开始沿着AE以1cm/s的速度移动,当点Q移动到点E时,点P停止移动。若P、Q从A同时出发,设点Q移动时间为t (s), P、Q两点运动路线与线段PQ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S (cm2) 。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本题首先考查函数知识和函数的思想方法。在点的运动过程中,自变量t取不同的值,导致了面积S的不同,也就必然要考查在t的怎样变化下,S有怎样的变化。在求S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相似三角形(或三角函数)、解字母系数的方程、整式乘法和合并同类项等知识。

本题选择了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背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进行变化,最规范的几何图形求面积,最常用的方法解决问题,以考查最核心的内容,并体现最重要的考试导向作用。

二、学生得分情况分析

1. 基本不得分的人数占一半左右,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因为我们一直在引导教师、学生关注数学核心内容,关注解题基本方法。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这类问题无论教师做了多大的努力,对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所以一部分学生放弃作答。二是一部分学生是对动点问题根本不理解,照猫画虎,写了不少但不得分。

2. 其他各得分段的得分百分比大致相当,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得2—3分的学生在利用t表示三角形高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可以看出学生在三角函数和三角形相似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可见,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得4—7分的学生对动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能较清楚说明一种分类,对另两种分类进行了简单尝试,只是有不完整的地方。也有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抓住特殊点,不会利用特殊点求特殊值,即没有抓住从特殊到一般的变化规律,才使得解题进行不下去。更多的学生丢分是因为不会用合适的方法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的过程太复杂,而且是将所有分类情况的图形画在一个图上,乱上加乱,丢分也就在常理之中了。

得8分的学生主要是三种分类情况没有说清楚,即分类时没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本题主要就是考查学生对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理解情况,若没有分类,就没有体现运动变化,也就没有分段函数的产生。

得9—10分的学生主要是结果计算错误,可以看出学生在整式化简方面的能力较弱。2010年的大连市中考将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化简能力,显然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不能忽视。

三、教学反思

1. 最常用、最普通、最基本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有教师认为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特殊方法,甚至超课标的高深知识,可以解决学生在应考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学生及学生家长忽视教师最基本方法的教学,追求偏、怪的解题方法,这样做将简单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了,增加了学生学习及培养学习习惯的难度。学生不仅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超范围的知识也只会是一知半解,得不偿失。而事实上,教学中最基本的、学生最常用的、大家感觉最普通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 将几何图形简单化。

有学生将三种分类情况的图形画在一起,每种分类后的相应图形都添加了若干辅助线,所以整道题看起来就像个迷宫,自己身陷其中,晕头转向;还有的学生在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方法复杂,将图形割成很多块,需要反复求高与面积,计算量太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基本图形进行充分的分析,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学会利用画几何图形来分散难点、降低难度。

3. 规范分类讨论思想。

很多学生知道对这类问题的求解应该进行分类讨论,但不知道分界点在哪里,应如何去确定。所以,部分学生没有写清楚分类情况,要么不写,要么乱写。还有的学生将其中的一类又细化再分类,浪费了很多时间。动点问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点是运动的,图形是变化的。教师在教学时要“以静制动”,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并从特殊位置点着手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将每种运动变化情况单独用图形进行表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降低试题难度。

谈中考数学复习 篇8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完成义务教育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浣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是九年级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1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数学复习应按效率最优化原则选择对策,这个对策必须具有普通的优势,对全体有效。所谓面向全体。不是指面向一个笼统,宽泛的班级,而是指面向具体的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组成的特定集合,指承认个性,通过面向每个个体来体现面向全体。随着自主学习探索性复习的开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策划整个复习,他们学习主动精神有了施展空间,学生的主动性有机会体现,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协作、学生与学生协作,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的复习呢?在分块复习时,本人先做一周的示范复习,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以下方法进行每天的复习:每天晚上先做一份第二天要复习的练习提纲,并把自己做的不太熟练或不会做的题目用不同符号进行标记,然后根据老师发给的知识点提纲有选择性的去看相应的教科书,再回头自行解决不会做或做不太熟练的题目。若还是无法解决则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们交流。最后本人把需要讲的内容及学们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2遗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3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九年级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务线:(1)圆的性质;(2)直线与圆;(3)圆与圆;(4)角与圆;(5)三角形与圆;(6)四边形与圆;(7)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使学生真正掌握九年级数学教材内容。

4引入“落实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总复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如能领悟到存在于数学知识这个载体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九年级数学教材中换元法、配方法、图像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等方法,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因此总复习中针对要求,分层次训练。九年级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数学思想,包括将无理化为有理、将二元三元转化为一元、将二次转化为一次、将复杂转化简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解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应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予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至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类比、推广等重要思想,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拓宽学生思维。

5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1)y=13-2x;(3)y一1x+1-1;

(2)y=3x+2x-1;(4)y—x+2x-2。

中考数学分析报告 篇9

一、考查目的和命题的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了解和质量跟踪,根据孝感市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在全市九年级做调研质量检测,本次调研考试从为了准确地评价学生在新的数学课程方面的发展情况,促进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继续深入地开展,注重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培养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和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为中考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试题评价2011年孝感市中考调研考试考数学试卷具有以下特征:(1)切合学生实际 突出对数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2)立足教材 注重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常规应用能力的考查(3)大胆创新、打破常规 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引导(4)体现新课改理念 注重对数学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5)突出学科特点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1)切合学生实际,突出对数学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调考”试题考查范围是七至九年级数学全册。九年级是刚结束的新授内容,七八年级是第一轮复习涉及的知识,均为学生较熟悉的知识。从内容上讲试题考查主干知识的覆盖面较大,特点是以教材重点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体现了阶段性检测和调研的意图。(2)立足教材 注重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常规应用能力的考查“调考”试题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本的思想:如7、11题源于教材中的原题,9题母体取材于教材中的图表。同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1、2、3、9、12考查了平方根、有理数和频率、方程的根、众数和中位数、相反数等数学基本概念。第19 题考查代数式的化单与计算。第21题考查了概率统计的功能与应用,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回归教材、熟悉教材。整套试卷没有偏题和怪题。试题编制由浅入深,既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心理和临场发挥,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3)大胆创新、打破常规 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引导 “调考”试题践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思想,着重能力立意。如第10题将二次函数的平移,变换思维顺序的同时引导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归纳、总结。第8题同样是对圆周角性质的考查,但命题形式更注重了对数学应用的考查。第12题综合性强,作为选择型计算题突显出知识间的联系,突出了计算技巧的考查。第15、18题考查了特殊直角三角形和弧长公式。第23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相似的性质的综合运用…这些创意充分展示了命题人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厚功底和面对中考运筹帷幄的风范。试题不仅要求学生数学概念清晰并有较深的理解,更有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检测。如第20、21、24题强调了对学生阅读、信息处理、逻辑推理、规范表达等能力的考查。(4)体现新课改理念 注重对数学实践、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改中的课题学习,是着眼于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开设的,这次“调考”试题渗透了这一理念。如第22、25题对类比和运动型问题的探究,以折叠和函数为载体,充分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既注重了双基知识(如勾股定理或相似和函数思想)又兼顾了思维的开放性(如由DC=2DF上升到DC=nDF和线段被覆盖最大值持续时间)第25题第(3)问起点虽低,落点却很高,引导学生将知识向能力转换。(5)突出学科特点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基本知识,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知识点,是隐性的知识,它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蕴含在数学的显性知识中,如第21题后面的求值就考查了整体代入思想,还有第22题就蕴含着考查了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和模型思想。总的来看,“调考”试题的设计和编制充分考虑了使用学校的实际情况。命题意图清晰、导向明确,试题内容立足教材、遵循考纲、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对数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使考生的得分能够反映出其把握、理解数学知识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有利于突出调研摸底、诊断作用,能使老师和学生发现一些问题进而进行分析和反思,对后续的复习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作用。试题和参考答案科学、规范。从抽样统计数据看,对使用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合理,信度较好。符合数学考试大纲。

三、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

1.各题考查内容1.平方根 2.有理数和频率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正弦的定义 5.圆的定义 6.不等式组解集的应用 7.中位线和相似 8.圆周角的性质 9.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 10.抛物线的平移 11.三视图 12.分段函数和行程问题 13.相反数的性质 14.因式分解 15.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6.反比函数的性质 17.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8.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弧长公式 19.化简与计算 20.阅读理解题 21.概率统计 22.实践操作和类比(勾股定理或相似)23.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和相似24.圆和解直角三角形 25.动态问题(函数、几何图形面积和覆盖问题)2.数据分析

数学平均分

最高分

优秀人数

优秀率

及格人数

及格率

得分率

参考人数

77.5

120

333

28.30%

741

62.90%

58.36

11783.学生出现错误较多试题及原因

题号

考查内容

题型

分值

得分率

主要错误选项及原因

2

有理数和频率

选择

3

0.6对有理数的概念理解不牢

6

不等式组解集的应用

选择

3

0.65对含有字母参数的不等式解集处理有困难

8

圆周角的性质

选择

3

0.61学生主要是没有建立圆周角的数学模型

12

分段函数和行程问题

选择

3

0.68学生主要失误在图表信息没有完全读懂就做题

18

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弧长公式

填空

3

0.54学生主要是对于操作问题有畏惧感,处理图形的能力欠缺,没没有构建出正确的数学模型

19

化简与计算

计算

8

0.51学生主要都错在最后代值计算这一步,没有考虑到整体思想

20

阅读理解题

解答

8

0.62对于题目中的“可到达的整数点”理解有出入

22

实践操作和类比(勾股定理或相似)

解答

10

0.61处理方法不当和计算错误

25

动态问题(函数、几何图形面积和覆盖问题)

解答

12

0.59主要错误是第(1)问没有注意自变量的取质范围,第(2)问只求了一种情况,第(3)问不会处理运动过程4.好的方面 从学生的得分率来看,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由于平时上课注意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因而如选择题第11题(三视图),第5题(圆的定义),第7题(相似),第21题(概率统计),第23题第一问(求方程中系数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第24题第一问(判定圆的切线及说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及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过关。5.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试卷反应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直接源于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而对于考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综合的应用能力则明显显得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基”呈现下滑迹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原因在于教学中未能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被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再则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如第8、19、20、25题部分学生不能得分,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这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灌输,使学生隐性知识运用的能力较差。(3)学生学习习惯欠佳,从卷面中发现,学生审题不认真,计算能力较差,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等,数学学科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摘录,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理解分析的,凭空往往是想不出来的,且容易产生错误,还有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自我纠正的习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因此许多学生靠往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成绩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

四、后段复习教学的建议 这次调研考试反馈来的教师意见对后段教学建议主要有:1.回归课本,循序渐进,夯实基础。2.加强自主学习,强调数学应用,培养能力。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注重新课改信息的收集。1.回归课本,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何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中课题学习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践操作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践操作、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地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以教材为本,循序渐进,把握好“度”。“教不在深,而在于明;讲不在理,而在于懂。”第1、2、5、13、15题都是基础题,好多学生得分率明显偏低,充分暴露出“双基”不扎实。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不宜拓展的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课本上的基本要求都未能落实,就急于对知识拓展,只能造“空中楼阁”。重点是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系统的知识结构是迁移能力的保证。要抓好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纠、导”,在其过程中让学生夯实双基,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重视初中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数学活动,它们往往是中考考查的盲点。2.加强自主学习,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中考是对初中三年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渗透到每堂课的“知识点”教学中。比如,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除了熟悉、理解教材内容外,还能解读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表、实践、教据、阅读资料等信息;在学习好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后,能够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将系统的知识结构深刻地印在脑子里(如21、22题);在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练习基础上,能迁移地掌握一些题的变式练习,并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生活和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如第12、21题)。对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要重视多渠道、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提倡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解题格式应规范,对计算能力应增强,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教学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的一个主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关注社会、科技、生产与环境等数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科学素质的重要途经之一,也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评卷中可以发现,许多该得的分得不到手,不该错的地方错得五花八门,问题的本质与教师平时教学不注重教学规范,无视教学细节,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课堂教学中不规范的“教”与不规范的“学”,随时可见。数学的规范教学包括:数学用语的规范书写与叙述,解题思路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解题格式的规范和计量单位使用规范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学习习惯。比如,帮助学生及时改错,在改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反思品质。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在反馈练习与测验时,要及时给出规范的正确答案,对错题要帮助学生做因果分析,引导学生避免重犯错误,并及时跟进练习督促学生改错,提高改错的实效。答题过程中的文字符号表达是否规范、严谨,审题是否细致都决定着答题的准确性。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⑴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逐步做到词到意出;⑵数学用语关。数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数学所要求的全部的代数式、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甚至单位符号等;⑶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的正确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复习教学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包括两层涵义:⑴注重知识与技能复习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复习效率;⑵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性。特别是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效率、一般题的思维效率,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内化成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注重新课改信息的收集。九年级教师集体备课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合作意识。要强化组内各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中考是一场团结并凝聚力量的仗,没有精诚的团结与合作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二是研究意识。教而不研则浅。要加强对教材、考纲、题型示例、中考试题评分细则、信息资料和检测题的整合、新课改的走向、注重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及各地来的信息卷。认真学习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把握好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加强教师间相互学习活动的开展,深入探讨高效课,尤其是对复习课、专题课、试卷评讲课要加强探讨和研究。

上一篇:巡逻防控工作情况下一篇:大学生文员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