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老师快板书(精选5篇)
赞老师快板书 篇1
赞老师快板书
赞老师快板书
打竹板,啪啪响,我把老师来褒奖。竹板打,响啪啪,我把老师夸一夸。我的老师白老师,为人亲近知识多,我的老师白老师,学生的口碑显威名。白老师是个工作狂,一天到晚总是忙。批作业,写教案,所有资料都翻遍。搞课改,搞教研,师生情意紧相连。我的老师讲课好,我学了一点会一点,关心学生个个爱,家长翘指来赞扬 学生管理很到位,改革创新有思想,上级领导一发令,带领学生见行动,一天天,一年年,不叫苦,不怕难。我的老师不是吹,奖章就有一大堆。
我的老师真是棒,对待学生都一样。
我的老师是盏灯,前进路上指航程。我的老师像团火,暖了你也烤热我。我的老师似春雨,润了我也沐浴你。
亲爱的白老师您听了,当您学生我真骄傲。
您的事迹实在多,写成书得装汽车。
您的爱心说不完,我能连着说七天。
今天我把白老师来称赞,说到此处算一段。
说得不好你别烦恼,多多给我们提意见。各位要是没听够,咱们台下再交流,再交流。
赞老师快板书 篇2
一、“画”的艺术——一笔一画总关情
【课堂观察与思考】《慈母情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1.教师板书课题, 并在“深”字下面打一三角符号, 朗读时强调“深”重音、给“深”组词、围绕“深”质疑等。
2.出示填空练习题,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以“鼻子一酸”为红线, 串起体现“慈母情深”的语言“珍珠”。
研读:
句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4耳4欲4聋4。
句2:背直起来了, 我4的4母4亲4。转过身来了, 我4的4母4亲4。褐色的口罩上方, 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4的4母4亲4……
句3:母亲说完, 立4刻4又坐了下去, 立4刻4又弯曲了背, 立4刻4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4刻4又陷入了忙碌……
句4:母亲却已将钱塞4在我手心里了,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教师每引领学生研读一句话后, 就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王老师在“文题”上做足了文章:引导学生读好“深”、用“深”组词, 引导学生识“题眼”——“深”, 并引发学生质疑:深在哪儿, 为什么深?教学从题目入手, 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接着教师让学生做一填空练习, 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关注了填写的有声音、有质感、有画面、有温度的词语:震耳欲聋、龟裂、忙碌、攥。在此之后, 教师巧妙地选准了情感触发点——“鼻子一酸”, 精心选准了语言触摸点—— (如上所示四句) 引领学生“轻拢慢捻”, “捻”出了“语味”, “捻”出了“情味”。
【板书设计】慈母情深
【板书赏析】慈母情深深几许?“深”字下面的着重号, 如焦点, 时时牵引着学生阅读、思考:情有多重, 爱有多深。黑板上的条条“波浪”, 代表着一个个典型的句子。每一个典型的句子都是一幕动人的景, 每一幕景里都有动人的情——“震耳欲聋”, 母亲劳作环境的恶劣, 足以让我们想象作者第一次见到工作中的母亲时有多震惊, 有多心痛:缝纫机的噪音声声扯得人心痛啊;“我的母亲”复沓呈现且伴着母亲外貌神态的描写, 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不忍看到母亲的憔悴, 又似乎听到了作者欲哭无泪的声声呼唤:“我的母亲”……而四个“立刻”和一“塞”的细节描写,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挣钱的忙碌艰辛与给钱的毫不迟疑。
慈母情就在这一个个细节里, 慈母爱就在字里行间。王老师撷取了文字“海洋”中几朵美丽的“浪花”,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如海般深的慈母情, 也让我们领略了长文如何短教的艺术。
再看那精巧的板书, 那条条“波浪”, 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慈母情深如海, 更看到海里的“语言”如珍珠般熠熠生辉;那打着着重号的“深”, 让我们看到的也不只是慈母情深, 而是王崧舟老师的道义有多深了。
“一笔一画总关情”。板书, 借用简单的符号, 竟如此神奇!
二、“放”的艺术——晴空一鹤排云上
【课堂观察与思考】《与象共舞》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1.触摸词语, 感受“象为国宝”的风情。出示“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完成相应句子的填空练习。
2.抓住中心句, 理解“人象无间”。引导学生关注各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中心句中的中心句, 即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在泰国, 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3.聚焦重点段第五自然段, 深悟“与象共舞”。
在理解“人象无间”时, 王老师别出心裁, 先在课题底下板书“人”, 接着说:“孩子们, 我在这个位置写了一个‘人’字, 你想一想, 这个‘象’字应该写在哪儿?”真诚地邀请学生上讲台来板书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紧贴“人”的右边写了一个“象”, 理由是:“因为他们像朋友, 所以紧紧地挨在一起。”第二个学生在黑板上紧贴“人”的下边写了一个“象”, 理由是:“在泰国人经常骑着象, 在古代人还骑着象冲锋陷阵。”第三个学生在黑板上紧贴“人”的上边写了一个“象”, 理由是:“因为在泰国有时候大象为人们做按摩。”第四个学生在“人”的位置上写了一个“象”, “人”与“象”叠在一起, 理由是:“我认为大象可以在树林间自由走动, 就说明人与象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出现人骑在象上这些——我觉得人和象是平等的。”……
上课伊始, 教师从五个都写大象的词语入手, 由词到句, 了解文章的大意再到发现各个自然段中心句的“秘密”, 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且学会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板书“象”写在哪儿, 应该不是难题。事实的确如此, 学生不仅能板书, 而且板书得出人意料!
【板书设计】与象共舞
【板书赏析】无论是象在人上、人下, 还是和人平等地在一起甚至合二为一, 板书极形象地说明了“人”和“象”没有距离。上述第四位同学的板书和回答尤为令人感动。在孩童纯洁、灵敏的心中, 竟不许人骑象上!象, 应该自由自在地在丛林中散步、嬉戏、游玩……多么浪漫诗意!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在此, 我们不仅感受到学生的灵气, 更能感受到王老师的“大气”, 而学生的“灵气”恰恰源于王老师的“大气”!试想:如果没有王老师的“放飞”, 哪有学生在智慧的天空里自由翱翔?!“意义在瞬间生成” (接受美学观点) , 美妙在瞬间生成。学生对“人象没有距离”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正是在他们动笔书写的瞬间生成……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板书, 适时适当地“放手”, 竟如此美妙!
三、“复沓”的艺术——一“书”三叹, 余音绕梁
【课堂观察与思考】《圆明园的毁灭》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1.起:师生读写课题。师在黑板上依次写出:圆明园, 并分别组词。
2.承: (1) 学生自由读文后, 师请学生说说读了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后知道了什么, 并请学生圈出两个“不可估量”和“化为灰烬”, 让学生分别说说“不可估量”“化为灰烬”是什么意思。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 逐一板书三个“不可估量”和三个“化为灰烬”。 (2) 自由读中间各段, 交流初读印象, 教师逐一板书:举世闻名、宏伟建筑、珍贵文物。 (3) 细读圆明园的“宏伟建筑”部分, 感受昔日的辉煌。
3.转:这一切都化为灰烬!
师:但是, 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这一切早已永远消失了!这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了! (教师边说边将“不可估量”“珍贵文物”“化为灰烬”等板书全部擦掉。沉默将近20秒)
开课, 教师和学生恭恭敬敬地写“圆明园” (师在黑板上写, 学生随教师一起书空, 教师边写边说: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 “明”是光明普照的“明”, “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在书写与富有深意的解说中, “圆明园”已悄悄走进了学生心间, 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接着, 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先读首尾两段, 谈初读印象:“不可估量”与“化为灰烬”形成强烈的对比, 让学生产生情感落差, 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最后, 教师让学生读中间部分, 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就在学生细数了7个“有”、从文字中又发现无数个“有”后, 教师陡然将“有”化为“无”, 将学生从“梦幻般的境界”中拉回来, 可想而知, 学生在经历了“美得心醉”之后必然“痛得心碎”!场内20秒无声的静默里, 一定有心潮的翻江倒海和泪水的悄然滑落……
【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赏析】王老师连写三个“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悲痛、伤心不可估量!可以想象他写的时候是多么的“骄傲”, 又是多么的“心痛”——不可估量, 但终究化为灰烬啊。连写三个“化为灰烬”, 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 可以想象他写的时候是多么的“断肠”, 又是多么的“无奈”——英法联军的无耻、清政府的无能……
“不可估量”“化为灰烬”首尾遥遥相对, 形成对比。中间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珍贵文物”不仅呈现了文章的脉络, 又很好地诠释了“不可估量”。三个“不可估量”, 三个“化为灰烬”, 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且给人以心灵上巨大的震撼, 这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巨澜, 达到渲染气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
再看板书, 让人不禁产生遐想:三个圆, 似圆明园的“圆”, 又似圆明园的“园”。三个“圆”及圆圈内的词语最后虽然化为乌有, 但它们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上。他们对英法联军的“怒”与“恨” (不, 对所有侵略者的) 以及对光明、对和平、对圆满的希冀也成了他们心中不落的“月亮” (圆多么像月亮) 。
一“书”三叹, 余音绕梁。板书, 善用“复沓”, 岂不妙哉?
四、“多维”的艺术——千江有水千江月
【课堂观察与思考】《望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1.整体感知, 梳理文脉, 学生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 根据学生回答, 依次板书第一竖行: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2.品读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后, 陆续请学生做课堂作业第二、三、四大题, 根据学生回答, 依次板书:观察、回忆、想象 (第二竖行) , 过去、现在、未来 (第三竖行) , 散文、诗歌、童话 (第四竖行) 。
四则小练习, 有不同的妙用:第一则, 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而且教会了学生提纲挈领地读书。“文章思有路, 遵路斯识真”。理清了“文路”, 自然有了“教路”和“学路”。第二~第四则, 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 第二则从写作技法的角度, 第三则从时间的角度, 第四则从文章体裁的角度, 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多维解读文本,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写文章, 语文意识突显。多维解读, 妙不可言!
【板书设计】望月
江中月观察现在散文
诗中月回忆过去诗歌
心中月想象未来童话
【板书赏析】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板书, 很是惊叹:惊叹王老师的“才气”——这样出神入化的解读, 吾辈不敢企及;惊叹王老师的“大胆”——将这些看似“深奥”的东西写在“黑板”上。细细想来, 也只有王老师能如此、敢如此板书!深厚的底蕴, 诗意的情怀, 对语言文字独特而富有创见的敏感, 对当前语文教学深切的关注与反思……才使他有如此“神来之笔”!那哪是板书, 那分明是一首精致绝伦的诗, 写着解读文本和写作文章的“秘密”;那分明是一幅画, 画着“望月”的种种情景;那分明是一首歌, 唱着“望月”的种种情意……我们不仅在文本中望“月”, 更在课堂上望如月的王老师。
老师,别让您板书的能力退化了 篇3
但是,板书真的过时了吗?
老师们不愿意使用板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老师认为板书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了课堂容量;有的老师则是因为偷懒——板书又要写又要擦,总不如轻点鼠标来得方便;还有很多人觉得每节课下来都是一身粉笔灰,有损于健康和形象;不得不提及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字写得很差,确实拿不出手……但是,这都是表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发自内心地确认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书写板书自然要占用一部分课堂时间,但是据此认为板书影响课堂容量的看法则是片面的。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板书的精髓,没有认清板书与课堂容量之间的关系。好的板书在于其精而不在于其多。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经说过:“凡是写上黑板的一字一句都要经过精心选择,细心组织。”因此,在一节课中,哪些为主,哪些为副;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快写,哪些慢写或者边强调边写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对教学内容分析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基础上,进行充分而细致的设计。只有这样,板书才能与课堂教学的其他组成部分默契配合,成为课堂整体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设计板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发掘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课堂教学各组成因素进行精心梳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预测的过程。板书展示的往往是一节课的总体结构和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书写板书的时间是不能节省的,如果不加选择的都用多媒体替代,结果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语文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本身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其实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综合提高的实践过程。实在而精彩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是一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被充分激发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无序和有序的完美结合。课堂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师生在互动中生成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料性。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步骤常常和教师的预设不相符,甚至很多时候教学目标也会根据学情而进行调整,远不是我们能用课前设计好的课件左右或贯通的,如果我们硬要以自已的设计好的课件来“控制”教学,必将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语文教育的本质。因此,再精美的课件也只能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粉笔是最简单的教学工具,其功能自然不及多媒体课件强大,但是最简单的东西同时也是最灵活和适应能力最强的东西,一如这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生命是结构最简单的细菌一样。与那些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设计的课件相比,板书在处理课堂生成内容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板书绝不仅仅是课堂传授知识的手段,它同时还记录着思想的火花,它以最简洁的形式把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生成的智慧及时定格下来,虽然是简单的形式,却给思维和想象留下了最大的空间,“几乎可以服务于无限的目的”。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当老师手中的那支粉笔停在黑板上的时候,也正是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高度集中在课堂上的时候。因此,不难理解无论设施多么先进的学校,教室的正前方总是一块黑板。
手写的板书的确不如多媒体显示的字体那样工整、美观,粉笔勾勒的简图也无法与课件中精美图片的图片相比,在提供信息、总结梳理知识方面多媒体课件更有它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再逼真的多媒体终究也是机器,它所能提供给学生只能是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结果,而非师生交流互动所得,因而无法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板书直接出自人的手,彰显的是教师的情感和教育智慧,有一种天然的生命力和亲切感,这一点再精致的多媒体课件也无法企及。好的板书,往往是教师对教学互动过程的智慧性解读,它能生动地反映师生对教材的共同探究与理解,记录学生真实的动态学习过程,比多媒体课件更能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西方曾经有人尝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程序化教学,通过逼真、生动的声音和影像模拟最优秀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并让学生同步参与教学过程,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启迪智慧与交流情感的过程,在这些方面,无论多么先进的工具,都永远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在多媒体技术诞生之前,同样有很多的优秀教师,不仅他们优美的教学语言让人如沐春风,他们的板书同样让人在课后都不忍擦去,因为其中折射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的魅力。难怪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效果却不如当年于漪的一根粉笔。
诚然,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让出了一部分功能,但是仍旧是目前最重要、最灵活、最普遍的教学手段。正如,优秀的医生身上永远会有消毒水气味,优秀的厨师身上永远会有厨房的油味一样,优秀的教师身上也应该永远有粉笔的灰沫,因为那是教师职业的标志。
老师,别让你们板书的能力退化了!
快板词:北京奥运赞 篇4
(单口快板词)
竹板一打劈劈啪,我把08奥运夸一夸,北京举办奥运会,人人称赞真叫美,百年梦圆在京城,扬眉吐气显豪情,回首漫漫申奥路,曲折多磨又不平。大家翘首盼奥运,中华儿女展精神,齐心协力办盛会,举国上下献热情。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城更净。大鸟巢,水立方,座座高楼拔地起,个个场馆好造型,高科技,人文浓,绿色奥运在其中。如今盛会已召开,四海宾朋汇北京。开幕式真精彩,无与伦比真恢弘,京剧、太极、《论语》诵,四大发明贯始终,中华文化精展示,欢迎各国火热情,你我同住地球村,手相牵,心相通,你我相聚在北京,同场竞技结友谊,但愿世界永和平。
更高、更快、更强、情更浓,各国健儿竞争雄,中国健儿更骄傲,51枚金牌居首位,百枚奖牌受囊中。
历史突破突破历史中国骄傲骄傲中国我们行!
84年,许海峰,奥运金牌突破零,弹指一挥到零八,奥运金牌总数竟然越上第一名,体育强国梦终成,中华民族要复兴,赛场频频传捷报,华人无不热血腾,陈燮霞,豪气冲,奋力一举夺金勇,羽坛老将数张宁,再次卫冕又成功,我国跳水梦之队,水立方里奏响国歌声,乒乓健儿更神勇,金牌全部受囊中,体操健儿雪前耻,摘金夺银长精神。
射箭、击剑与游泳,金牌首次突破零,女排、女足与女曲,巾帼个个是英雄,块块奖牌说不尽,说不尽中华儿女自豪情,这豪情,融心中,强身健体不能忘,报效祖国记在胸,学习健儿意志坚,学习健儿拼搏情。好好学,好好练,也许你就是小姚明,也许你就是张怡宁。
德智体美全发展,建设祖国才能行,才能行。
赞老师快板书 篇5
时光倒流到几周前的快板儿课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快板老师。站在我们眼前的老师高大健壮,有一张大圆脸,且戴着一副眼镜,嘴边还有若隐若现的微笑,我脑海里蹦出“面善”二字,心想这应该是个温和的老师吧,心中不禁暗暗感谢上帝,还好我们没被分配给一个“凶残”的老师。可谁知世事难料,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老师跟我们“混”得越久,就越暴露出他的“魔鬼”本性。我们排练的时候,他摘下眼镜,撸起袖子,背着手,在我们当中走来走去,若你快板打得不好,就要遭受快板直接打手心的命运。发展到后来,我们一听见老师那沉稳而有节奏的脚步声,就像担惊受怕的小老鼠。打板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多留点心,担心他冷不丁就从身后冒出来。那可真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
一天,我又硬着头皮去上快板课了。当我轻轻走进教室的时候,竟然发现教室里只有助教老师在,眼看着上课时间已经到了,快板老师肯定是不来了吧!我像摆脱了猫的老鼠一样欣喜若狂。好心情没维持多久,尾随着音响老师,快板老师还是走进了教室,他没说话,只是对我们招招手就坐了下来。在场的小老鼠们乖乖排队,小心翼翼地把板打了一遍。
“还不错啊。”老师嘴里吐出了这句话。大家瞬间感动得差点热泪盈眶,要知道,这可是快板老师给予我们最高的评价了。“但是——”老师话锋一转,又说了我们的一大堆不足,我们的心随即又灰暗起来。
就这样,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们最终迎来了比赛,结果不用猜,稳当当的第一名。后头想想,无论是严厉也好、可怕也好,也许,这就是老师对我们独特的爱吧。我不敢说,我的快板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可他却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我爱我的快板老师!
作者:黄蓝镱
指导老师:黄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