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考试名词解释

2024-11-23

国际金融考试名词解释(共10篇)

国际金融考试名词解释 篇1

背对背信用证:作为中间商的受益人自己不能供货,需要从供货商那里购买货物和付款给供货人,他将国外开来的以自己作为受益人的信用证作为担保品,请求银行依据原始信用证条款,开出以供货商为受益人的信用证 海运提单:是一种运输单据,它被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签字,承认货物运至一个特定的目的港并说明货物承运条款,此外,除表明货物收据和运输合约外,还是一项物权单据,承运人只能用交出货物来换取交来的正本提单。不可撤销信用证:是开证行的确定付款承诺和信用证的不可撤销性

可转让信用证:是指信用证的受益人可以请求指定银行将信用证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一个或数个受益人使用的信用证.本票:是一项书面的无条件的支付承诺,由一人做成,并交给另一人,经制票人签名承诺即期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时间,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给一个特定的人或其指定人或来人。

支票:是银行存款客户向他开立账户的银行签发的,授权该银行即期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给一个特定的人或其指定人,或来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汇票:是一人开至另一人的书面的无条件命令,由发出命令的人签名,要求接受命令的人立即或在固定的时间,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时间,把 一定金额货币支付给一个特定的人或他的指定人或来人。

票据行为:狭义是指以负担票据上的债务为目的所做的必要形式的法律行为,那就是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保证。广义是指除了上述狭义票据行为以外,还包括处理票据中有专门规定的行为,如提示、付款、参加付款、退票、行使追索权等行为。

光票托收:只凭票据无须跟随单据,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业务。

运输单据:是出口商按规定装运货物后,承运人或代理人签发的一种收货凭证。

顺汇:付款人主动将款项交给银行,委托银行通过某种结算工具支付一定金额给债权人的结算方式,特点是结算工具传递与资金运动方向一致。

逆汇:由债权人以开立汇票的方式,委托银行向国外债务人索取一定金额的结算方式,其特点是结算工具传递与资金运动方向相反。

即期付款信用证:信用证规定受益人开立即期汇票或不需要汇票反凭单据即可向指定银行提示请求付款的信用证。

预支信用证:是在该证列入特别条款授权保兑行或其他指定银行在交单前预先垫款给受益人的一种信用证

对开信用证:用于易货交易的一种结算方式,由于双方顾虑对方只使用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于是采取互相开立信用证的方法,把进口与出口连接起来

循环信用证:带有条款和条件,使其金额可以更新或复活,不用更改信用证

国际保理:是保理商为国际贸易记账赊销提供出口贸易融资,销售账务处理,收取应收账款及卖方信用证担保合为一体的金融服务

延期信用证:是开证行或指定银行按信用证规定在收到相符单据若干天后再付款的信用证

承兑信用证:信用证规定开证行对于受益人开立以付款行或其他银行为付款人的远期汇票,在审单无误后,应承担承兑汇票或并于到期日结清的信用证。

国际保理、托收、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区别:

1、付款约束机制不同

2、面临风险不同

3、融资方式不同:托收有出口押汇、凭信托收据借单提货;信用证(出:打包放款、出口押汇、票据贴现;进:进口押汇、提货担保)国际保理出口合同抵押贷款、货运单据抵押贷款、票据贴现。

4、功能作用不同

5、交易成本和费用不同。

国际金融考试名词解释 篇2

为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 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 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目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开始显现, 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碳碳

税是一种污染税, 排放的碳越多, 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政府部门会先为每吨碳排放量确定一个价格税, 然后通过这个价格换算出对电力、天然气或石油的税费。由于征税使得使用污染燃料的成本变高, 会促使公共事业机构、商业组织以及个人减少燃料的消耗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碳关税

与碳税不同, 它指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在贸易中征收关税。发达国家总是担心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中出工不出力, 如果发展中国家没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 就对其出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这很容易变成阻碍全球商品流动性的新贸易壁垒。

碳政治

所谓“碳政治”, 又可以称之为“气候政治”, 是指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 而国际上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来计算, 故称之为“碳政治”。

碳捕捉

二氧化碳的产生有时不可避免, 就像你一直在呼吸, 为了不让你呼出的碳排到大气中去, 你可以把它们吹到一个塑料袋里。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 即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以用化学方法先分离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捕捉。

碳封存

金融的解释 篇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定价:49.00

如果你完全不懂金融,这本书会系统地告诉你金融是什么,你会发现金融比你想象的神奇有趣。

如果你很懂金融,这本书可以让你回金融学最本质朴素的东西,这些内容会让你再次迷恋上它。

《金融的解释》涵盖了整个金融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旨在完整、系统地解释金融学原理。本书的特色是能够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清澈、有趣。

金融是一种制度。无论是过去的铸币,还是后来的纸币和电子货币,都不是“真东西”,本身并无多少价值,却能撬动和替代比自己大得多的那些“真东西”。是因为货币让人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是制度的力量。

金融是一种技术。期货和期权、互换,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是“高技术”,跟飞机的设计相当。是无数的数学家、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和业内人士,精心设计,绞尽脑汁的结果。因为这些金融衍生品,超出了“实体”很远,如何让人相信、购买,有交易出现,又如何保证交易的安全,绝不是简单的事情。衍生工具有很复杂的数学模型,搞这么复杂,是为什么?为了发现商品和资产的真实价格。

金融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人人都渴望美好的美好,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是人人都同意)。但是,光有爱情是不够的。当男女因爱情而进到婚姻的殿堂,生活的现实和坚硬,立即摆在眼前。

金融是人性认识世界的方式。比如,利率和利息。为什么存在利息?因为人的正常心理,是高估现在,低估未来,同一件东西,今天比明天的价值要大。既然借贷是同种东西的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的交换,那么未来价值就低于现在的价值,中间的这个差额,必须弥补,弥补之物,就是利息。利息不会取消,因为人性不过如此。特别说一下,即使是高利贷,亦是很人性的,本书对此有详细的说明。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作者:黎万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定价:56.00

作为小米联合创始人,本书作者黎万强,真诚有趣地向你讲述小米公司创业几年来的内部故事,从公司创立到产品开发,从产品设计到品牌建设,从日常运营到营销推广,从服务理念到公司理念,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细节、小故事,将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清晰透彻地道出其中的逻辑必然,并慷慨地将其独创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和盘托出。

赤裸裸的未来——大数据时代:如何预见未来的生活和自己

作者:[美]帕特里克·塔克尔著;钱峰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定价:48.00

本书论题宏大,但着眼点却是每个人的身边事:流行病预防、远离犯罪、危机应对、开发自我、情绪管理、恋爱情感、个性化学习、娱乐私人定制,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能拥有预测自我和未来的“超能力”,前提是你能善加利用个人数据!

过去,先知是神圣、稀有和罕见的;现在,人人皆为先知的时代来临了!

商战:电商时代

作者:吴晓波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定价:49.80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篇4

交易内容不同 期货交易是在未来远期支付一定数量和等级的实物商品的标准化合约,而期权交易的是权利,即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按敲定的价格,买卖某种标的物的权利。

交割价格不同 期货到期交割的价格是竞价形成,这个价格的形成来自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该合约标的物到期日价格的预期,交易各方注意的焦点就在这个预期价格上;而期权到期交割的价格在期权合约推出上市时就按规定敲定,不易更改的,是合约的一个常量,标准化合约的惟一变量是期权权利金,交易双方注意的焦点就在这个权利金上。

保证金的规定不同 在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都要交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而在期权交易中,买方不需要交纳保证金,因为他的最大风险是权利金,所以只需交纳权利金,但卖方必须存入一笔保证金,必要时须追加保证金。

价格风险不同 在期货交易中,交易双方所承担的价格风险是无限的。而在期权交易中,期权买方的亏损是有限的,亏损不会超过权利金,而盈利则可能是无限的——在购买看涨期权的情况下;也可能是有限的——在购买看跌期权的情况下。而期权卖方的亏损可能是无限的——在出售看涨期权的情况下;也可能是有限的——在出售看跌期权的情况下;而盈利则是有限的——仅以期权买方所支付的权利金为限。

获利机会不同 在期货交易中,做套期保值就意味着保值者放弃了当市场价格出现对自己有利时获利的机会,做投机交易则意味着既可获厚利,又可能损失惨重。但在期权交易中,由于期权的买方可以行使其买进或卖出期货合约的权利,也可放弃这一权利,所以,对买方来说,做期权交易的盈利机会就比较大,如果在套期保值交易和投机交易中配合使用期权交易,无疑会增加盈利的机会

交割方式不同 期货交易的商品或资产,除非在未到期前卖掉期货合约,否则到期必须交割;而期权交易在到期日可以不交割,致使期权合约过期作废。

标的物交割价格决定不同 在期货合约中,标的物的交割价格(即期货价格)由于市场的供需双方力量强弱不定而随时在变化。在期权合约中,标的物的敲定价格则由交易所决定,交易者选择。

合约种类数不同 期货价格由市场决定,在任一时间仅能有一种期货价格,故在创造合约种类时,仅有交割月份的变化;期权的敲定价格虽由交易所决定,但在任一时间,可能有多种不同敲定价格的合约存在,再搭配不同的交割月份,便可产生数倍于期货合约种类数的期权合约。

利率平价理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银行危机主要是指系统性挤提存款导致大批银行无法将存款兑现,进而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债务危机是指由众多债务人不能按时偿付债务所引起的恐慌和危机。

货币危机是指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或者投机者冲击,在外汇在市场上人们因失去信心而大量抛售本国货币,进而形成本币贬值的巨大压力;当货币当局干预无效时,本币打幅度贬值,有进一步造成金融资产缩水,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倒闭,乃至社会经济混乱。

工程爆破考试名词解释 篇5

一:名词解释

1:爆炸:指在有限的空间和极短的时间内能量发生急剧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2:岩石可爆性:指岩石在炸药爆炸作用下发生破碎的难易程度。

3:爆炸应力波: 指装药在岩体或在其他固体介质中爆炸所激起的应力扰动的传播。4:爆破作用指数:指爆破漏斗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W的比值。5:炸药单耗:指爆破单位体积岩石所需要的炸药量。

6:最小抵抗线:指药包中心至自由面的最短距离(垂直距离)。

7:底盘抵抗线(Wd):指炮孔中心到台阶坡底线的水平距离。台阶爆破一般都用Wd代替W进行有关计算。

8:自由面:又称临空面,指被爆破介质与空气或水的接触面。

9:炸药换算系数e:指某炸药的爆力与标准炸药爆力之比(目前以2#岩石铵梯炸药为标准炸药)。

10:爆力:指炸药在介质内部爆炸时对其周围介质产生的整体压缩、破坏和抛移能力。11:猛度:指炸药在爆炸瞬间对与药包相邻的介质所产生的局部压缩、粉碎和击穿能力。12:殉爆:指炸药爆炸时引起与它不相接触的邻近炸药爆炸的现象。

13:爆破后冲现象:指爆破后矿岩在向工作面后方的冲力作用下,产生矿岩向最小抵抗线相反的后方翻起并使后方未爆岩体产生裂隙的现象。

14:爆破根底:所谓根底,就是爆破后电铲难以挖掘的凸出采掘工作面一定高度的硬坎、岩埂。

15:岩石的容重:指包括孔隙体积在内的单位体积岩石的质量。16:岩石的波阻抗:指岩石中纵波波速与岩石表观密度的乘积。

17:耦合装药:指药包直径与炮孔直径相同,药包与炮孔壁之间不留间隙的装药形式。18:不耦合装药:指药包直径小于炮孔直径,药包与炮孔壁之间留有间隙的装药形式。19:不耦合系数:指在炮眼爆破法中,进行不耦合装药时,炮孔直径与装药直径之比,一般为1.2—2.5。

20:线状药密度(装药集中度):指炮孔装药量与装药部分孔长之比,对浅孔爆破,其值一般为0.2

—1.0kg/M。21:炮眼利用率(y):指炮眼有效长度与炮眼总长之比,在井巷掘进中y一般为80%左右。

22:炮眼密集系数(邻近系数m):指孔距与最小抵抗线之比。M一般为0.8—2.5。23:沟槽效应(间隙效应):指当炮孔直径与药包(卷)直径之间的间隙在一定范围内时,造成长柱装药传爆中断的现象。

24:光面爆破: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以形成平整的轮廓面的爆破作业。

25:预裂爆破: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前起爆,从而在爆区与保留区之间形成预裂缝,以减弱主爆破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

26:微差爆破:指以毫秒级的间隔时间进行顺序起爆的爆破技术,也称毫秒爆破。27:水压爆破:指将容器状的结构物中注满水,利用悬于水中的药包爆炸产生的水压作用来破碎结构物的方 法。

28:挤压爆破:指在露天梯段爆破中,利用预留渣堆对爆区的挤压约束作用来控制爆堆的前冲距离的一种爆破方法。

29:深孔爆破:一般指钻孔直径大于75mm,深度大于5m的炮孔爆破法。30:浅孔爆破:指孔深4m以下,炮孔直径小于75mm的爆破法。

31:裸露爆破:指将药包放在被爆物体表面,利用裸露药包的猛度来破碎物体的爆破法。32:聚能效应:指带有聚能穴(凹槽)的装药爆炸后,在凹槽轴线上会出现一股汇聚的、速度和压强都很高的爆炸产物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集中起来的效应。

33:霍普金森效应:指压缩应力波传播到自由面时,一部分或全部反射回来成为同传播方向正好相反的拉伸应力波,当拉伸应力波的峰值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可使脆性岩石拉裂造成表面岩石与岩体分离,形成片落的现象。

34:爆破的内部作用:指当药包在岩体中的埋置深度很大,其爆破作用达不到自由面时的爆破作用。

35:爆破的外部作用:指当药包在岩体中埋置比较浅,爆破作用能到达自由面的爆破作用。

36:全电阻:指电雷管的桥丝电阻与脚线电阻之和。

37:串联准爆电流:指20发电雷管成组串联后通入恒定直流电5分钟,能全部起爆的电流最小值。

38:最大安全电流:指给电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5分钟内不致引爆电雷管的电流最大值。国产电雷管最大安全电流为0.15—0.55A,但为安全,规定仪表最大输出电流为30mA。

39:最低准爆电流:给电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分钟)能引爆电雷管的电流最小值,国产电雷管的最低准爆电流为0.3—0.7A,规定不超过0.7A。40:超钻深度:指在钻凿深孔时使钻孔深度大于台阶高度的那一段长度。41:堵塞长度L2:指装药药柱顶面至空口这段不装药的长度。

软件工程 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 篇6

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基本任务: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软件维护

软件过程定义: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他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生命周期:它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也称过程模型

生命周期/过程模型: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

可行性研究过程步骤:1复查系统规模和目标;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进一步定义问题;5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6推荐行动方针;7草拟开发计划;8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系统流程图定义:它是概括地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

数据流图DFD定义:它是一种图形化技术,他描绘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地过程中所经受的变换 符号:数据流图有4种基本符号:正方形表示数据原点或终点;圆角矩形或圆形代表变换数据和处理;开口矩形代表数据存储;箭头表示数据流,即特定数据的流动方向

典型总体设计过程的9个步骤:1设想供选择的方案;2选取合理的方案;3推荐最佳方案;4功能分解;5设计软件结构;6设计数据库;7制定测试计划;8书写文档(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结果);9审查和复审

模块独立程度的定性标准度量:1耦合: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2内聚:它标志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它是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概念的自然拓展

结构程序设计经典定义:如果一个程序的代码块仅仅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这3种基本控制结构进行连接,并且每个代码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则称这个程序是结构化的人机界面设计,设计指南:1一般交互指南;2信息显示指南;3数据输入指南

程序流程图:又称程序框图,优点:对控制流程的描绘很直观,便于初学者掌握;缺点:1程序流程图本质上不是逐步求精的好工具,他透使程序员过早地考虑程序的控制流程而不去考虑程序的全局结构;2程序流程图中用箭头代表控制流,因此程序员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不顾结构程序设计精神随意转移控制;3程序流程图不易表示数据结构

盒图:又称S-N图,特点:1功能域明确,可以从盒图上一眼就看出来;2不可能任意转移控制;3很容易确定局部和全程数据的作用域;4很容易表现嵌套关系,也可以表示模块的层次结构

Jackson图:1顺序结构:数据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元素组成,每个元素按确定次序出现一次;2选择结构:数据包含两个或多个数据元素,每次使用这个数据时按一定条件从这些数据元素中选择一个;3重复结构:重复结构的数据,根据使用时的条件由一个数据元素出现零次或多次构成Jackson图的优点:1便于表示层次结构,而且是对结构进行自顶向下分解的有力工具;2形象直观可读性好;3技能表示数据结构也能表示程序结构

计算环形复杂度的方法:1流程图中的区域数等于环形复杂度;2流程G的环形复杂度V(G)=E-N+2,其中E是流程图中边的条数,N是结点数;3流程G的环形复杂度V(G)=P+1,其中P是流程图中判定结点的数目

程序编码的风格应遵循的规则:1程序内部文档;2数据说明;3语句构造;4输入输出;5效率

软件测试的目标(定义):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的过程;2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测试的目标:暴露程序中的错误

软件测试的准则:1所有测试都应该能追述到用户需求;2应该远在测试开始之前就制定出测试计划;3把

Pareto原理应用到软件测试中;4应该从小规模测试开始,并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5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6为了达到最佳测试效果,应从独立的第三方从事测试工作

测试方法:1白盒测试即结构测试;2黑盒测试即功能测试

测试步骤(先后顺序):1模块测试;2子系统测试;3系统测试;4验收测试;5平行测试

软件维护的定义:在软件应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软件的可维护性定义: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或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

决定软件可维护的5个因素:1可理解性;2可测试性;3可修改性;4可移植性;5可重用性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1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一致;2稳定性好;3可重用性好;4轻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启发规则:1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2一般到特殊结构的深度适当;3设计简单的类;4使用简单的协议;5使用简单的服务;6把设计变动减成至最小

软件重用:也叫再用或复用,是指同一事物不做修改或稍加改动就多次重复使用

软件重用的三个层次:1知识重用;2方法和标准重用;3软件成分重用

软件维护的特点:1结构化维护和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2维护代价高昂;3维护的问题很多

需求分析任务: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修正系统的开发计划

验证软件需求: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有效性

黑盒测试力图发现下述类型错误:功能不正确或遗漏了功能;界面错误;数据结构错误或外部数据库访问错误;性能错误;初始化和终止错误

黑盒测试满足标准的测试用例集:所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能减少为达到合理测试所需要设计的测试用例的总数;所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能告诉我们能否存在某些类型的错误,而不仅仅指出与特定测试相关的错误是否存在1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信息,要进行大量的修改,软件配置管理能协调软件开发,并使混乱减到最低程度。

2规定功能的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错误的作用(软件错误)具有屏蔽能力,则称此软件具有容错功能的软件。

3McCall提出的软件质量模型包括11个软件质量特性。

4软件可维护性度量的七个质量特性是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使用性和效率。

5为了便于对照检查,测试用例应由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两部分组成。

6程序设计语言的心理特性主要表现在歧义性、简洁性、传统性、局部性和顺序性。

7软件结构是以模块为基础而组成的一种控制层次结构。

8在结构化分析中,用于描述加工逻辑的主要工具有三种,即: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9结构化语言是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之间的一种半形式语言。

10若年利率为i,不计复利,n年后可得钱数为F,则现在的价值P= F/(1+(n*i))

11软件可靠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程序成功运行的(概率)。0101

12高级语言:独立于机器,面向过程或面向(对象)0101

13软件项目管理的范围主要集中于3个P上,即:People人员、Problem问题和(过程)。0201 14人机界面的风格第一代界面是命令和(询问)方式。1202

15由于维护或在维护过程中其他一些不期望的行为引入的错误称为维护的(副作用)。1504

16在公式V(G)= E – N + 2中:E为程序图G中边的总数; N 为程序图中结点的总数。V(G)又称为图G的环形(复杂度)0204。

17任何一个基于计算机系统都可以用输入-处理-输出(IPO)图来描述,它将系统转成一个信息变换模型

18为提高可交互性一般对所有可能造成损害的用户操作动作,应坚持要求用户(确认),例如,提问“你确实要删除„?”。1204

19文档是一种数据媒体和其上所记录的(数据)。0101

20文档(document)—一种数据媒体和其上所记录的(数据)。0101

21机器语言、汇编语言:依赖于机器,面向(机器)0101

22软件有效性(efficiency),指软件系统的时间和(空间)效率。0103

23软件定义过程可通过软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两个阶段来完成。0103

24软件定义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软件系统的工程(需求),也就是要搞清“做什么”。0103

25为了使用户需求逐步精细化、完全化、一致化,通常采用(需求建模技术)。0402

一个软件的深度是指其控制的(层数)。0801

26以详细设计说明书为输入,将该输入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翻译成计算机可以理解并最终可运行的代码的过程叫(编码)过程。1301

27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1501

28软件的可互操作性,是指多个软件元素相互(通信)并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0201

29第三代语言也称为(高级)语言。1301

30软件测试是软件投入运行(前),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的强有力的最终审查。1401

31黑盒测试主要是测试软件是否满足(功能)需求。1402

32(调试)的目的是确定错误的位置和引起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又称为排错或纠错。1404 33软件工程由方法、工具和(过程)三部分组成,称软件工程的三要素。0101

34软件可追踪性(traceability),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对软件设计、程序进行正向追踪,或根据程序、软件设计对软件需求进行(逆向)追踪的能力。0103

35瀑布模型是由W.Royce于1970年提出来的。又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模型。0104

36程序设计语言的(可维护)性通常指这种语言编写的程序被理解,被修改及调整和改进的难易程度。1302 37软件工程由方法、(工具)和过程三部分组成,称软件工程的三要素。0101

38软件可理解性,指系统具有清晰的结构,能直接反映问题的(需求)。0103

39在实体-关系图简称E-R图中,数据对象实体用长方形、关系用(菱形)、属性用椭圆表示。0502

40建立数据流模型要遵循的原则包括:每个加工至少应有一个输入数据流以反映被处理数据的来源和一个(输出)数据流来反映加工的结果。0503

41从工程管理的角度软件设计可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大步骤。0801

42通过向用户提供视觉和听觉上反馈,保持用户与界面间的双向通信,是提高界面可(交互)性的措施之一 43程序设计语言的可靠性是指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不出错或对错误的(纠正)能力。1302

44对发现错误较多的程序模块,应进行(重点)测试。1401

45测试用例中,不仅要选择合理的输入数据,还要选择(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46软件工程由(方法)、工具和过程三部分组成,称软件工程的三要素。0103

47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软件要素中的软部件由程序、数据和(文档)组成。0301

48数据流图就是用来刻画数据流和转换的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它用简单的图形记号分别表示数据流、转换、(数据源)以及外部实体。0501

49被继承的类我们称之为基类(父类),在基类的基础上新建立的类我们称之为派生类子类。0701

50流程图也称为程序框图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示法,它有顺序、分支和(循环)三个基本控制构件。0802 51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也称为(低级)语言。1301

52软件测试是执行程序发现并排除程序中潜伏的(错误)的过程。1401

53动态测试有两种测试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1401

国际金融考试名词解释 篇7

第一类: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CPT-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目的地

DAP-Delivered At Place

目的地交货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

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DDP-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

EXW-Ex Works工厂交货

FCA-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

第二类: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

CFR-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FAS-Free Alongside Ship

装运港船边交货

FOB-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

下面我们主要就Incoterms 2010与Incoterms 2000进行比较, 比较来看Incoterms 2010主要变化有三点:

一、Incoterms 2010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 3种变为1 1种, 摒弃了Incoterms 2000中关于E、F、C、D的分类, 把贸易术语分为适应于任何运输方式以及适应于海运和内河运输两大类。其中删除了Incoterms 2000中四个D组贸易术语, 即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 、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 、DES (Delivered Ex Ship) 和DEQ (Delivered E x Q u a y) , 只保留了D组中的D D P (Delivered Duty Paid) 。随着集装箱在国际物流运输中的广泛运用并渐渐成为了主流运输方式, 很多货物往往在集装箱堆场进行交接, 甚至进行“门到门”的交接。因此, D组术语的变化变得非常得重要。

二、Incoterms 2010新增加两种D组贸易术语, 即DAT (DeliveredAt Terminal) 与DAP (Delivered At Place) 。

(一) 介绍D A T和D A P。

DAT (delivered at terminal) , 其中terminal指的是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当货物从任何到达的交通工具上将货物卸到买方指定的地点或者港口码头, 并交与买方处置时, 卖方即完成交货。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式联运。

卖方的义务包括: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 办理出口手续, 办理货物运输, 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卸下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除进口费用外) ;移交有关货运单据。买方责任包括办理进口手续, 收取货物, 接受货运单据, 支付货款。

D A T术语类似于之前的D E Q术语, 并取而代之。而且与DEQ不同的是, 在集装箱运输的实际操作中, D A T较D E Q更加方便实用。因为在集装箱货物运输中, 有部分集装箱会在某港口卸下进入堆场后等待再次被运输, 而并非直接卸在卸货港码头。这样子情况的交货, 是原来的DEQ所不涉及的。

DAP (delivered at place) , 其中place指卖方在买方指定的目的地进行交货相类似于D A F、D E S和D D U三个贸易术语, 并取而代之。本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方式及海运。

卖方的义务包括:提供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 办理出口手续, 办理货物运输, 承担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卸下前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除进口费用外) ;移交有关货运单据。买方责任包括办理进口手续, 收取货物, 接受货运单据, 支付货款。

(二) DAT与DAP之区别。两者的主要差异是D A T术语下卖方需自行要承把货物由目的地或目的港运输工具上卸下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 DAP术语下卖方只需在指定目的地把将运输工具上准备卸载的货物交给买方处置, 无须卸货也无须承担卸货费。如卖方被买方要求在目的地指定地点交货, 且愿意承担货物运送到该地点的费用 (卸货费除外) 和风险时, 可考虑选择DAP;如买方要求卖方承担DAP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还要求卖方承担货物运送到该地点从运输工具上卸货产生的费用时, 可考虑选择D A T。

三、Incoterms 2010取消“船舷”的概念。在Incoterms2000中FOB、CFR和C I F三类术语在说明卖方义务与责任时, 都规定卖方须承担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之前的风险;买方承担越过船舷之后的风险。而这次Incoterms 2010取消了“船舷”这个概念, 只强调买卖双方的风险以货物在装运港被装上船时为界进行划分, 不再规定“船舷”这样一个难以说明的风险临界点。

尽管国际商会修订了新的Incoterms2010并推行实施, 但由于其在现阶段国际外贸业务中并未得到各位商家的广泛运用, 因而实际业务中还存在着应用Incoterms 2000中的各类贸易术语的情况。所以, 在我们的从事国际外贸业务时, 在签订合同中就应明确作出规定到底采用Incoterms 2000或是Incoterms 2010, 这样做有助于避免对贸易术语的不同解释而引起的争执。

摘要:Incoterms2010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种变为11种, 摒弃了Incoterms 2000中关于E、F、C、D的分类, 把贸易术语分为适应于任何运输方式以及适应于海运和内河运输两大类。

关键词:Incoterms 2010,贸易术语,变化

参考文献

[1]、何新明.谈新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变化[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4)

投资者关注对金融异象的解释 篇8

关键词:金融异象;解释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假定所有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对市场上所有信息进行学习,对资产的价值做最优评估。而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无法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市场上诸多现象。如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不够分散,投资组合中本地的资产比例过大,金融市场传染等。近年来,投资者关注不断被引入到金融理论模型中,用于解释传统金融定价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综述。

一.投资者关注的现实意义

投资者关注假设投资者的学习能力有限。投资者对市场上的诸多信息,需要付出关注才能进行学习。这个假设比投资者可以完美的学习市场上的信息更好的反映了投资者的学习能力约束对其选择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 投资者关注的理论文献回顾

Veldkamp(2010)对投资者关注约束对投资组合的影响进行研究。当投资者关注能力有限时,投资者要市场上诸多信息进行选择。投资者持有某资产越多,该资产的信息就越有价值,使得投资者越愿意取得该资产的信息。而获取该资产的信息越多,资产未来价值的方差越小,投资者越愿意持有更多的该资产。在均值方差的效用函数假设下,Veldkamp(2010)得出,投资者的最优投资是只持有一种资产,获取一种信息。而在指数效用函数下,Veldkamp(2010)得出投资者对如何分配关注并不在意。如下图所示。

Mondria(2012)对金融市场的传染提出了基于投资者关注的解释。Mondria提出,当一个市场上的股票风险性增大,方差增大,投资者会对该市场投入更多的关注,减少对另一个市场的关注,使得另一个市场上的资产风险增大,价格下降。不相关的两个资产,通过投资者的关注能力约束相联系。

Andrei(2013)指出,资产的收益和方差随着投资者关注会明显增大。

Niu(2013)对金融机构的羊群效应进行研究,指出机构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表现将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在投资者关注约束下,金融机构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将存在互补性。由于风险厌恶,投资者更渴望与其他投资者获得相同的信息。在分配关注之中,机构投资者会出现对信息获取的羊群效应,进一步产生对资产选择的羊群效应,即纷纷买入某类资产而卖出其他资产。

三. 结论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消费者关注的相关理论文献。相信随着投资者关注不断被引入模型,更多的金融异象对得到解决。(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参考文献

[1]Andrei D, Hasler M. Investor's Attention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 Available at SSRN 2336073, 2013.

[2]Van Nieuwerburgh S, Veldkamp 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under-diversific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0, 77(2): 779-805.

[3]Niu, Zilong, Relative Performance Concerns,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Complementarities i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vailable at SSRN: 2330085, 2013.

[4]Mondria J, Quintana‐Domeque C. Financial contagion and attention allocation*[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2.

循证医学考试名词解释2014 篇9

一、名词解释

1、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

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诊断、治疗、雨后、康复等),应用最佳的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诊治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

2、成本-效益分析:将不同的结果换算成流通货币的形式,用货币量作为共同的获利单位进

行比较。

3、效用:即用社会效益和个人主观满意度来测量和评价健康效果。

4、药物不良反应: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

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5、证据:主要是指经过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研究方法,是针对某一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手机

全世界所有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何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出综合可靠地结论。

7、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曲线,以实验的敏感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而以1-特异

度(假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的数据,分别计算SEN及SPN,按照平面几何的方法将给出的各点连成曲线。

8、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支队具有相同研究题目的多个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

列过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的标准,检索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

法理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 篇10

一、法的目的价值(外在价值)与形式价值(内在价值)P296、P298 目的价值(外在价值):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所保护或助长的安全、自由、正义、福利等诸种价值,是存在于法律文本之外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它们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是法律所服务的对象。(or构成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反映着法律创新和实施的宗旨,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当怎样的权威性宣告。)形式价值(内在价值):法律自身在形式上应当具备和值得肯定的品质和属性。

异同:目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时代性的属性,法的形式价值中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十分重要;但是目的价值系统在在整个法的价值体系中占突出的基础地位,是法的社会作用所要达到的价值目的,反应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形式价值系统则是保障目的价值能够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形式价值的辅佐,目的价值能否实现就要完全由偶然性的因素来摆布;二者同属于法的价值体系,是法的体系中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构成部分。

二、实体正义与形式正义P335 实体正义:是关于制定什么样地规则和原则来公正的分配社会资源的问题。

形式正义:是怎样实施实体正义的原则和规则以及当这些原则和规则被违反的时候如何加以处置的问题。异同:在法律范围内,实质正义是法律创制中的正义,形式正义则是法律执行和适用中的正义。二者是从正义与主体关系角度对正义所进行的分类。

三、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P334 社会正义: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及其所含规则和原则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个人正义: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公平地对待他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准则。

异同:社会正义适用于社会及其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个人正义适用于个人及其在特殊环境中的行动。

四、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P338 分配正义: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权利义务责任配置,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对待,对相同的人给与相同的对待,是不平等基础上的正义。

矫正正义:对被侵害的财富、荣誉和权利的恢复和补偿,当分配正被侵犯或被违反,由法院或其他被赋予司法权力的机关执行,使受害者获得补偿。

异同:

1、分配正义基于不平等上的正义,而校正正义则基于平等的正义。

2、分配正义是实体的正义,矫正正义是程序的正义。

3、分配正义是立法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司法的正义。

4、分配正义是形式的正义,矫正正义是实质的正义。

五、法治与法制P398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指法律制度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

异同:

1、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法治强调的是法的统治,具有法律至上的含义,法制不包含;

2、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存在,法制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了,早在奴隶制社会已经存在;

3、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二者的首要区别,法治要求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下活动,法制不作此要求;

4、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法制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即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法制的价值取向是指中性的;

5、与民主的关系不同,法治都是与民主相联系的,法制不要求必须有民主的政治基础。

任何法治都是以法制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没有法制作为基础,法治就不可能建立和继续存在,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六、法治与人治P397 法治: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人治: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众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

异同:

1、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人治中领导人或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2、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法治中,法律至高无上,作用巨大,人治中,法律地位低下,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二者相冲突时,让步的总是法律;

3、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权力受法律的约束,是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人治中的权力只服从于权力,最高的权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4、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不同,法治总以民主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同时把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而人治总与专制相联系。

5、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法治

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中总有自己的地位,人治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二者同为古老的社会现象,是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方式。

七、七、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P391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法律传统: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法律信仰、态度、习惯、制度等的统称。异同:法律文化的外延大于法律传统,它既包含着法律传统,也包含着社会发展中新形成的因素和对外因素的吸收。

八、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P391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异同:采用狭义法律文化概念时,两者的外延相同,采用中义或广义的法律文化概念时,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九、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324)

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积极自由: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异同:积极自由实际上会去干涉他人的消极自由。因此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消极自由,而不是去推崇积极自由。

十、公平与平等

公平: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平等:是人与人对等对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人与人之间的对等状态。区别:公平既针对人也针对事,还真对过程与结果,平等针对朱特、个体与群体,不针对结果、过程。

十一、效率与公平P328 效率:指法能够使社会或其他主体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主体对效益的需要。

公平: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异同: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社会价值,效率具体内容:1立法上的体现资源利用,资源分配上的效率2执法上的体现3司法上的体现4法律监督上的体现)

简述(4*5’)

一、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P294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

区别:

1、判断的取向不同。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是作为主体的人所进行的相关判断,因而它以主体为取向尺度,随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关差异。但事实判断则不然,它是以现存的法律制度作为判断的取向的。简单地说,事实判断是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实情况,如果该种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它的结论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判断的维度不同。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明显地带有个人的印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实判断而言,其目的在于达到对现实法律的客观认识,因而无论是认识的过程抑或是认识的结果,都应当尽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主观性因素对认识问题的介入,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3、判断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进行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的方式,它关注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什么样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会的终理想。但法律事实判断则是一种描述性判断,其任务主要在于客观地确定现实法律制度的本来面目,是典型的“实然”判断。

4、判断的真伪不同。法的价值判断的真伪,取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实判断有同,事实判断的真伪主要在于其与客体的真实情况是否符合。

就区分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而言,主要在于:第一,有利于明确认识、评价法律的多维角度,从而拓宽法学研究与法律分析的视野。第二,有利于协调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从而使得法学研究能寻求事实与价值之间 的固有平衡。

二、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原则P322

1、每个人自由并存原则,法律所确认的自由,不应当只是社会中某些人的自由,而应当是所以社会成员的自由,每一社会成员的自由应当是并存的,要保证每个人有同样的自由,并且每个人的自由应当互不冲突;

2、消极自由之保障原则,法律应当保持对主体行为最大的不干预,仅当主体行使自由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得将干预施于该主体之上,即使是为了促进被干预者的福利也不构成对干预的授权;

3、公益干预原则,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或促进重要的公共福利,可以构成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授权;

4、积极自由之保障原则,当主体无力做成所希望的事项或者主体忽视某种自由时,外界的一定积极干预恰是为了保障被干预者自由的实现,因而是可行和必要的。

三、简述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P337

1、法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法在实现分配正义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把指导分配的正义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具体化为权力和义务,实现对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的、公正的分配;

2、法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法为公正地解决冲突提供规则和程序,主要标志是无偏见的适用公开的规则,此外法律还提供了司法独立、回避制度、审判公开等规则保障冲突和纠纷的公正解决;

3、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以法律规定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与社会负担之承担,防止权力对资源的垄断,对负担的无理分配,保障公民平等地参与竞争社会环境,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4、法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国际关系的法律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在,进步人类已经提出了建立世界法治社会的任务,法律在促进国家平等相处、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国际犯罪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简述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P350

1、法对人权的法律保护首先表现为国内法的保护,其次表现为国际法的保护,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保障;

2、人权的国内法保护主要包括a宪政保护(确认和保障人权是宪政的核心价值和主要功能)、b立法保护(法律规定了法定人权的内容和范围,并未人权的确定的享有、实现、保护和救济提供有效的的措施和可行的方式)、c行政保护(政府认真执行宪法的人权条款和权力机关的人权立法,并将保障人权作为决策的决定性因素)、d司法救济(司法救济是人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3、建立在国籍法基础上的国际人权保护和救济制度,具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由于加入国际人权公约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而承担了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二是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机构负有调查、监督人权问题及其解决情况的职责。但是必须坚决反对以人权为借口,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

五、简述法律秩序的特点P304

1、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秩序,社会以秩序为常态;

2、秩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限制、控制与禁制因素,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相互性、关联性,社会生活存在可预测性,存在一致性与不平等性,存在相对稳定性);

3、秩序具有时代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秩序;

4、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秩序的最终决定因素;

5、只需有好坏、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六、简述法与宗教的关系P388

1、宗教与法的联系,表现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上,在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这种联系各有不同;

2、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宗教与法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都是融为一体的。a在精神层面,宗教的精神就是法的精神,法的正当性、行为的正当性均从宗教教义的基本精神来解释;b在规则层面,宗教规范即是法律规范,不仅调整和管理宗教事务,同时调整和管理世俗事务;c在组织结构层面,有时宗教领袖亦即国家的领袖,但更多的情况是世俗国家的领袖从属于宗教;

3、在政教分离的条件下,国家不得确定或禁止吗,某个宗教,国家行为与宗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活动,不得干预国家设立的各项制度,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宗教组织管理宗教事务,宗教事务在社会公共领域需遵守国家的法律。

区别:

1、调整范围不同,法律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宗教调整人的外部行为,也调整人的内心思维

2、调整对象不同,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调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不对等

3、制裁方式不同,法依靠国家强制力,宗教依靠内心强制力

七、简述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P374

1、所体现的意志的属性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机构所反映的人民的意志;而政策本身则是党的主张,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的形式不同,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以国家名义规定人们的权力和义务,便于国家机关和公民对它的普遍遵守和执行,也便于人民群众对执法进行监督;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建议等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

3、实施的方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都要受到国家的制裁;党的政策是由党的组织制定的,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具有约束力,但不能强制党外群众去执行党的政策;

4、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法律一般是调整那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普遍影响的社会关系;由于党对国家、对社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策实现的,因此党的政策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

八、简述法对政治的功能P368

1、协调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基础是政治利益,法律通过分配政治利益来协调政治关系;

2、规范政治行为政治斗争类型反映着法律的历史类型,体现着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又规定着政治斗争的程度和方式,法律还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途径,实现其对政府的相应的合法控制;

3、促进政治发展,法律使政治措施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现实性法律能够为政治改革指明方向,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巩固政治改革的成果;

4、解决政治问题,尤其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生活的主题,法律在解决政治问题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九、为什么国家不能无法而治P372

1、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的系统表现;

2、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律是组建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

4、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

5、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

论述题(20’)法的价值冲突P301 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

一、法的价值准则和冲突

1、自由与平等

a、立法中的表现:侧重点

关于政治经济权利的立法价值是自由,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价值是平等 b、执法中的表现 c、司法中的表现

2、自由与秩序

主体个性发展vs有序社会的建立与维持 a、自由优先,理由:

秩序是自由的确认者、分配者、保护者,而不是否定者、妨碍者;当发生冲突时,应强调自由,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用秩序来损害自由的法不是良法; b、秩序优先,理由:

法与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二者冲突时,自由应无条件服从秩序,无序状态从最根本上损害了自由,秩序价值应高于自由价值,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应将秩序放在第一位,秩序与正义一般情况并不并存;

3、秩序与正义

秩序与正义一般情况不并存,为了正义,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秩序(时效制度);

4、公平与秩序

5、效率与公平

整体发展与个体保护的冲突

二、法的价值观冲突

1、主体自身法的价值观冲突

2、主体相互间法的价值观冲突

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

1、价值位阶: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在法律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考虑按照位阶顺序来确定何者应优先保护。

2、个案平衡: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3、比例原则:价值冲突中的“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必须侵犯另外一种价值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例如,为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时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但应尽可能实现“最小损害”或“最

少限制”,以保障社会上人们的行车自由。这就是说,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1.法的价值的含义:简单的说,法的价值是指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那些为人所重视,珍视的现状、属性、和作用。具体地说,法的价值包括以下意义

(1)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法律无论其内容抑或是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法的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

(2)法的价值拥有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所重视、珍视的部分——法的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3)法的价值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其研究不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他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法律才是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2.法的种类: 包括秩序、自由、正义、效率等。

3.法的价值冲突:可以理解为法的某种价值的得到体现时,可能对其它价值产生抵牾的现象。如保证正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牺牲效率为代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舍一择一”的局面。

从主体而言,法的价值冲突常常出现于三种场合:

(1)个体之间法的价值冲突

(2)共同体之间发生价值冲突

(3)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发生法的价值冲突,典型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出现的矛盾。

4.法的价值冲是突难以避免的,因而必须形成相关的平衡价值冲突的规则。可采纳的原则有(上述)

5.法的价值冲突情形过于复杂,其相关原则、依据及处理规则还有待与研究。

1.法的价值冲突(1)涵义:法的价值是一个多元化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不同的价值准则,每一种价值又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特性。法律所追求的多重价值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即为法的价值冲突。例如,当一个国家遭遇紧急状态时,政府往往需要牺牲公民的部分自由来保障法律的秩序价值;而在某些国家,政府为了促进平等的价值,改善弱势群体的待遇,往往需要向富人群体多征收税款,但却使企业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损害法律的效率价值。

(2)价值冲突的形式或场合:个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冲突。

2.价值冲突的平衡(上述)法与道德的关系P383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文明与野蛮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主要由这个社会的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有关善恶、是非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不是抽象的人性的反映,而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道德是个历史的范畴,它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也有某些共同之处,即具有继承性。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区别,才能理解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不能偏废,从而有利于划清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界限。尤其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把应属法所调整的行为、应负法的义务的行为,只用道德规范去调整,使其仅负道德义务,以至纵容违法犯罪;也不能把应属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应负道德义务的行为,用法的规范去调整,去追究法律责任,以至影响社会安定。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法与道德的一致性

(1)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本质,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在基本原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两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法侧重于对人们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首先调整人们内心的活动。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发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两者相互渗透。法既体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赋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力,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一般说,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反了法往往也违反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往往也是道德所鼓励的行为。

二)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对立法有重要意义。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反映和贯穿在法律意识中,从而指导社会主义法的制定。我国一系列立法渗透着道德的内容和精神。另一方面,我国立法不能超越现阶段人们的道德水准,否则就无法取得实效;立法也要随着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而向前发展,否则就落后于社会实际。

2)道德对法的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法反映了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有助于增强人们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支持和拥护法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加强道德建设,谴责和抑制违法犯罪行为,鼓励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对法的实施可起到超出国家强制力范围的作用。此外,执法和司法人员的道德品格如何,直接对法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

3)道德对法还有弥补不足的作用。需要由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往往并不是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即使立法相当完备了,也难以详尽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往往要担负起调整法无明文规定的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

2、法是传播、推行道德的有效途径

1)法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它们不仅成为道德规范,也成为法的规范,从而使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有了双重保证。这些法的规范直接宣传着道德,指引社会成员按道德规范来行为。

2)法的实施进一步宣传和推行道德。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制裁,以及对先进、模范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可以使人们受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在增强法制观念的同时也增强道德观念。

在法的实施过程中,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法所鼓励的行为,通常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赞许的行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表现在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不道德或旧道德观念进行斗争的过程,或是对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模范的表彰过程,因而也就是传播、推行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都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

们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存在区别

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由社会主义舆论确立的;社会主义法表现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社会主义道德表现为一般社会意志,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舆论之中;社会主义法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及其后果,而社会主义道德着重要求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善良和高尚;社会主义法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社会主义道德是由人们的内心信念 和社会舆论来保证实现的。

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法在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法贯穿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思想基础。

法治国家P403

试论述法治国家中权利、权力、义务以及责任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权利、权力、义务、责任的概念。

①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其表征的是权利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手段。

②义务是为了满足权利人的某种利益需求而要求义务人必须作出的某种作为或不作为,表征一种利益的负担。

③权力,是由国家机关专门享有的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但权力的基础在于公民权利,其行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最大限度的实现。

④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力,权利而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其本质是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产生的第二性义务,是对社会利益的再次平衡。

(2)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是与专制国家相对立的,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而形成的理想状态,在法治国家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均纳入法律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整,而法律是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在法治国家里,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但就整体而言,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法治国家里,义务应当法律化,即根据实现权利的要求,借助法律确定义务的范围,而义务的法律化也正是法治与专制的分野。

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法律总是以确认和维护某种利益为其价值目标,但单纯的权利并不足以使利益得到实现,而是必须通过设定义务去保障权利目标的实现,没有义务也就无所谓权利。

(4)权利、义务与权力的关系。

①从法律运行角度看,权利、义务与权力形成制约关系。个人的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导致国家义务和责任的产生,因为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利为运行界限,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制约,导致个人义务的形成。

②国家权力的行使以为公民创设权利实现的条件为目标;同时,权利的实现也离不开权力的运行。

③在法治国家里,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公民基本义务的履行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础,对国家而言,公民的基本义务即是国家的权利,公民若不忠实地履行基本义务,必然会对国家力量产生损害性的后果,从而最终也会影响到公民自身权利的实现。

(5)权利、权力、义务与责任的关系。

①法律责任产生于义务的不履行,权利、权力的不正当行使。

②法律责任的追究是为了使义务得到履行,使权利和权力得以正当行使。

③法律责任的追究也离不开权利和权力的行使。

④在法治国家,法律责任的追究应当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联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严禁责任擅断与责任泛化。

法治国家的条件:

(1)制度条件。

即一是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二是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法律机制。三是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四是健全的律师制度;学易网

(2)思想条件。包括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利制约和权利本位。权利本位具体包括: 第一、在国家的公权利和公民的私权利之间,要限制公权利,保障私权利。第二、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要注意义务的履行是为了更好的行使权利。

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 一,法治含义论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新修改的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治国方略写进本文之中,使中国人无不开始重视法治问题,思考人治与法治的对立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弊端.可以说,关于法治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时代趋向和人心所向,它还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它面前,每一个人,包括普通公民,学者,更包括掌握政权的官员们必须付出深深的思考.(一)法治的概念和含义

关于法治,人们目前研究的很多,给它下了许多的定义.原因在于,法治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极不相同的理解.最早的法治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先秦的思想家们提出并论证的,继其之后,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地对法治问题进行了探讨.法治一词,在西方为“rule of law”或“legality”.古代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法治的观念,认为法治包含两层含义,即(1)“己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2)“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实际,这个定义勾画了法治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两个明显特征,或两个最根本的标志.首先,法治是要有已经制定出的法,人们遵守现行法;其次,这个法律必须良好,不是恶法,不是落后,残酷,等级制的法.纵观起来,法治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其含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是与人治对立的,依法治理国家的制度,手段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一般被定义为“依法治国”或“以法治国”.从字面理解,法治首先是与人治的治国方略相对立的,前者强调法律的作用,强调“人们普遍服从良法”,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中选择了以法律作为主要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后者强调人的作用,主要选择以贤明的君主和官吏作为国家运转,社会控制的手段.我国自将“依法治国”理论写入十五大报告以来,基本的提法,就是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基本定义,在报告中表述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见沈宗灵教材第220页)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任何个人和组织的活动都应该受法律规则的约束,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以任何理由违背法律规则,在这个意义上,法治被称之为“依法办事”.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一点是,之所以将法治说成是理性的,原因在于它是人们预先根据自己的意志设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统一性,不为个人的意志和感情所左右.第二点,这个意义上的法治,主要强调的是已经制定的法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只要是既定法律规则,即现行法律规则,所有的机关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执行.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是内在价值,无论法是“好法”还是“恶法”,个人和组织都要遵守它.虽然有人批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法治,说恶法(如法西斯法)也要遵守是对法治价值的破坏.但在法律面前,只有先做到形式合理,才能做到实质的合理,现代法律往往精雕细琢而成,并且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所以“依法办事”也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3,法治是政治民主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和法制即有联系也有区别.从法治和法制的关系上看,一度两个概念混用,后来学者将其区别而论.(1)法制主要是一个静态意义上的概念,法制的“制”指制度的制,往往指一国一地区的现行法律和制度,如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动态意义上讲,法制是指“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关键),执法必严(要求),违法必纠(保障)”的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过程,这被称为十六字的法制内容.(2)法治与民主的观念相联系,是一系列民主原则,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在法律中的体现.制度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专制的;可以是立法技术很发达先进的,也可以是相对落后残酷的.没有了民主的精神,便没有了法治,只剩下作为工具使用的法制.如封建社会,我们说其没有实现现代意义的“法治”,但并不等于说封建社会没有“法制”,当时的法制也是封建君主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君主在法律之上,法自君出,言比法大,所以不可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理.历史告诉我们,法制和专制结合,就会成为专制的工具,如封建法制;法制和民主制结合,就会为民主制服务,如社会主义法制.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专制制度,而实行民主制度,则法治成为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当代意义上,法治和民主的法制概念通用,但法制绝不能与专制的法制通用.如,我们能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就是实现“法治”,但我们不能说,在奴隶制时期和封建时期也实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法治,只能说,当时有“法制”,制度的制.4,法治是一种文明的法律观念或法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法治被称为“法治原则”,“法治理念”,“法治观念”,“法治信仰”等等.法治精神和观念主要有: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在外观上表现为要有良好的法律并使这种良好的法律获得执行,但法治还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理性的观念和原则,它是法律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与一系列人们接受了的价值准则相联系.反过来说,如果人们都不在内心接受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法治精神,而维护的是等级,特权,压迫,强权的价值标准,即使有好的法律,也谈不上实现了法治.5,法治还意味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这被称之为“法治社会”.法治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体现在有一种合理规范的社会秩序存在.如果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人与人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与调节,则也不能说实现了法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法律可以约束国家管理运转,可以协调国家机构的权力平衡,可以规范政府与公民的行为使之不发生激烈的冲突,可以保证各利益集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可以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当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保障了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我们说才真正实现了“法治”.(二)法治思想的发展历史,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历史上早就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论.(1)儒家和法家关于法治有不同见解,争论的核心是实行人治还是法制.儒家主张人治,或称德治,礼治,认为国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贤明君主或圣人贤人通过道德感化和约束进行治理.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充分论证,如说:“道之以政,齐之以邢,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法使人民无廉耻之感,而礼则使人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有了规矩.相反,法家主张要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制定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如韩非要求统治者应该“不务德而务法”,“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2)古希腊思想家关于法治与人治也有争论,争论的核心是是否实行“良法”之治.他们关于法治的论述,主要是与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庞大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中,柏拉图是积极主张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为,如果没有“贤人政治”,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则人类永无宁日;同时,他较为藐视法治的作用,反对将法律的约束强加于“优秀的人”.与柏拉图相反,希腊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体现着理智的因素,并且免除了一切情欲的影响;而人治不能排除兽性的因素,虽然有最好的贤人,也不免会有执政的偏见.在古希腊,还进行了世界历史上比较早又相对发达的法治实践,这就是确立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从梭伦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宪法”,都维护雅典民主制度,它和专制相区别,是由人数较多的统治者共同掌握国家权力的体制.(3)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之争,在政治制度领域主要表现为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之争,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由于人治将国家治理寄托于一个贤明的君主之上,实际是拥护君主制或寡头政治,而主张法治的思想家则对于君主专制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体下,如果继任的后嗣是一个庸才,就必然会危害全邦,而在实行法治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这一问题.”他还说:“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17,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总是把实行法治还是人治与政治制度,国家体制联系起来.美国思想家潘恩宣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应该成为国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更高高地举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他说:“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之为共和国;因为惟有在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统治者,公共事务才是作数的”.正是在这些启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国等国的宪法,首先将法治原则体现在宪法之中,使该原则真正通过法律而贯彻到民主政治的国家生活之中.二,法治原则论

法治作为一种宏观广义的原则或观念,被学者们议论纷纷,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可以从价值原则和形式原则两个方面理解.1,法治的价值原则,即实现法治的目标目的性原则.法治思想在现代主要含有下列观念:法律至上观念,人民主权观念,天赋人权观念,权力分立观念,以权制权观念,平等自由观念.具体言,法治原则或价值观念主要有:(1)生存.这是首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条件极差,生存权的享有对于普通大众只是空谈.目前,社会发展已经提供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条件,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法治建设为改善生存环境条件服务仍然是一个紧迫的重要的任务.(2)安全.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说“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此句极为简单但很深刻.封建社会盛行酷刑和刑讯逼供,人民安全无所保证,也就谈不上实现了法治.现代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把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作为重要规则,换言之,法治的起码任务就是维护安全.(3)民主.民主与法治的联系更为广泛和深刻.如前所述,民主的涵义就是人民的政权或治理,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法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强调人民来治理国家.如果有人以高高在上的“主人”自居于人民之上,实际就是对民主的一种亵渎,也是对法治的一种破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人民享有民主的局限,所以还必须为追求民主付出努力.(4)自由.自由和权利一样,在各国的法律中都被具体的作了规定,如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但自由从来都是受法律限定和约束的,法律一方面赋予了人们享有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又防止和制裁滥用自由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5)平等.平等也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法治观念和原则.在封建社会,法律维护等级制度,因而人们之间极不平等.资本主

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以平等为法治原则,当然,含义和实现条件是极为不同的.平等既包括法律上关于平等的规定,但这只是书面上的东西,是一种形式的平等;更重要者是在执法司法过程中真正实现平等,有人称之为实质的平等,程序的平等.(6)正义.关于正义,在法的价值一章中已经论及,它的最为合理的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正义的观念和平等,自由,民主,安全的观念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现民主,自由等,也就谈不上实现了正义.(7)和平.和平对于作为主权行为体的国家和对于普通的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和平的对立面是战争,侵略,征服,掠夺,饱受其苦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如果国际社会不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和平,则不能认为国际上有法治可言;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自己的国民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这个政府也就是无能的的政府,甚至应该是必须下台的政府.因此,世界上进步的人们都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8)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和平和发展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特别对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强调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之一.原因在于,如果国家贫富悬殊过大,一些发达国家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控制世界,使国际秩序失衡.在现代,中国在国际法律关系构建中,正尽可能地获得和平发展的时机,反对经济垄断和霸权,反对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9)共同福利.共同福利是现代一些福利国家普遍强调的法治原则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些国家,如瑞典,瑞士等甚至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福利国家.反映到法治建设方面,即为重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如环保法,保险法,城市建设法,医疗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都是共同福利原则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10)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法治观,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其针对矛头是封建的司法专横.封建法制以残酷野蛮著称于世,无数酷刑扼杀人的尊严,理性和生命,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为改变此种状况,西方国家提出了刑罚的人道主义原则,如废除肉体刑,用减轻犯人痛苦的方法执行死刑,改善监狱条件等.2,法治的形式性或程序性原则:指实现上述法治目标所必须具有的形式或程序.根据我国和其他国家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学理探讨,有下列必须遵守的形式原则需要掌握:(1)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诉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适用法律一律平等,这被称为法律的一般性;(4)法不溯及既往;(4)坚持公开审判原则;(5)实行两审终审制,回避制,陪审制,辩护制;(6)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7)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实行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制度;(8)刑事诉讼实行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原则;(9)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过程中,因违法行为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取得国家赔偿.三,法治国家论(一)法治国家释义

“法治国家”的概念最初是与“警察国家”相对称的,后者不受如何制约而行使“公权力”而使“私权利”受到侵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意思是指国家权力,尤其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所以,也被代称为“法治行政”或“法治政府”.由于法治相比人治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人们目前越来越关注法治建设.(二)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社会条件

法治不是仅靠宪法予以规定,或领导人讲几句宣传性口号就能够实现的,它的确是被人们号称的一项“社会工程”,这个工程的铸造需要所有官员,百姓的努力,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奋斗.一般地说,实行法治的社会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经济较发达,社会较稳定,立法较完备,社会成员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等.具体的指标和条件有下列五项: 1,法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体形式.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主要有君主政体(如中国的封建帝制);贵族政体(如古罗马时代的贵族共和制),和民主政体(如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制).民主政体的特点,是在国家管理中服从多数人决策,容许少数人意见,由民选议会,责任政府,独立的司法机关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废除了世袭制,独任制和专权的国王.在历史上存在的专制政体下,一般是不存在法治的;而在政治较民主的美,英,法等国,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法治.2,法治国家的国家权力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关系.以前,一提分工制约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必须受到批判.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国家权力结构必须是有平衡有制约因素的.如果一个国家,权力机关高高在上,滥用国家权力,不受任何约束和制裁,就会导致腐败和专横,贻害无穷.我们有一些政府要员,可以以牺牲国家利益换取私人利益,就是因为缺乏权力的监控机制.王宝森将大量国家资金转入外国,有谁控制 事后对于犯罪的追究固然重要,但事先的制度约束更为必要.在此方面,西方国家有成功的经验,应该予以参考借鉴.3,法治国家的社会控制原则应该是服从法律治理.国家对于社会进行控制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执政党政策,道德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教育,个人威望,行政命令,社会舆论等.但所有的手段方式中,法律的力量最有优势,因为法律具有其他手段不具有的特点: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补偿性等等,这使法律的作用力更为强大和深刻.其他社会调控手段相形之下,地位是附属的,作用是微弱的.4,法治国家的经济条件是市场经济机制.纵观历史,法治从来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国家垄断的计划经济无缘.如

在土地为根基,贵族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强调等级特权,还有什么平等自由的法治精神可言.而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是当事人建立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交易关系,这就要求在法律中体现权利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契约观念,利益观念,效益观念等,于是有人称“法治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5,法治国家的文化条件应该是进步发达的理性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和素养如何,也同样决定着法治的实现程度.在愚昧,无知,迷信和盲从的文化环境中,必然派生出“人治”的肌体,“儿皇帝”在中国照样的统治,就有赖中国人的人性方面的固有弱点和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相反,当所有的公民都普遍拥有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法律信仰,公民意识,人权思想,正义要求的时候,当人们都尊重真理,遵守规则,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个别人的智慧和品行之上,靠法律治理国家才能成为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才要强调法律宣传和教育,我们不能把法律的实施只看作国家和政府的事情.文化对于法治的作用力是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和重要的,普通的公民必须认识到自己对于法治的重要,这才是我们应该强调和宣传的基本要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的法治实践中,应该对于资本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和积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需要进行法治建设,并且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由于我国法治体制还不发达,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破坏法治的现象,还不能认为已经达到了“法治”的地步.要完成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必须从以下方面付出努力,换言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为以下几点,或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建立统一完备,严谨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的法律体系,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再到拥有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的转变.法治的首要含义是要有“法治”之“法”,社会主义法治首先在外在形式上要求有“良法”或“善法”.这种法,必须在根本上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潮流;还应该确立权力分立的原则,以防止国家权力的过分集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选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也颁行了大量法律,法规,无法可依的现象已经改观,但做到法律的规范,易知,简明,科学,严谨不是一日之功.如我国立法中,落后过时,矛盾冲突,消极被动,权宜之计,短期行为,效力不足的法还大量存在,需要下大力气改观.具体要求是:(1)法律应公布,使人人知晓;(2)法律应明确,不含糊不清;(3)法律应相互协调,不矛盾冲突;(4)法律应稳定,不朝令夕改;(5)法律应现实,不规定不可能实现的事务;(6)法律应预见,反馈时代趋势.2,建立严格公正的执法制度,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实现从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到行政执法制度初步建成,再到行政法治实现的转变.在法治国家里,政府要能有效的维护法律秩序,同时要为制止行政权力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行政权力是法律赋予的,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享有国家权力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必须遵守 “无法定依据即无权力”,“无授权即无权力”,“政府要守法”的原则,不允许行政机关有超越法律之上或之外的特权;必须深刻认识特权是法治的大敌,政府要谨守为政之道,人人要与权大于法,仗势欺人,以权谋私,侵犯民权,滥施淫威,“条子现象”等作坚决的斗争.同时,现代社会,虽然允许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行为时,享有权限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双重标准,不能变成为所欲为的任意活动.3,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和专门化的法律职业队伍,实现司法制度从不健全,到初步健全,再到形成公正司法程序的转变.目前,学者们普遍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司法改革.因为司法权被认为是一项终极性的权力,司法权的不公正会导致受损害的组织和个人无处使自己的权利获得最后的恢复和补偿,在刑事审判中还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剥夺人的自由和生命.有人形容:“医生可能把病人治成死人,但很少把好人治成坏人”,因为好人一般不前往医院.但司法行为不同,它有可能将一个无辜的人或受害的人致于死地.为此,保证司法公正对于法治建设极为重要.司法公正有很多标准要求,最主要者为:(1)要使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允许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对正常的司法活动进行干预,法院为防止国家权力滥用而对公民提供法律保护;法官受法治引导,无所畏惧地执行法治.(2)要坚持程序公正的司法原则,使程序符合正义的要求.程序公正,有利于错案追究和法律监督,上诉,申诉,抗诉,辩护,陪审等程序的执行,会预防或纠正某些不该发生的司法错误.反之,程序不公正贻害无穷.如在程序上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说起来易,做起来难,法官吃请,长官干涉,证人伪证等,都可能导致同罪异罚.(3)要走法律职业化道路.法律职业化,主要是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人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法律是靠人执行的,如果司法权力掌握在无知,盲从甚至野蛮的非职业者手中,很难想象法的执行会合理公平.如有的警察配枪以后滥杀无辜,就是教训;而复转军人进法院目前也正在受到学术界的尖锐批评.法律的职业化含义应该包括:第一,法律工作者应当熟谙法律知识,掌握办案技能;第二,法律职业者应当有严格的任职资格,实行考试任用考核制度;第三,法律职业应具有专职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司法的中立.4,注重政治关系的法律化调整,实现从民主制度不完善,到初步完善,再到民主制度真正落实的转变.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特别是掌握政权的统治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比如,要达到法治目标,行政手段,政策手段,计划手段就必须适当的放弃;当官者的权力就必须受法律限制;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也会受一定的制约.具体而言,有下列要求:(1)大部分政治行为由法律调整,政治活动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2)国家权力受到控制,包括受法律控制,受权利控制,受其他权力制衡;(3)政策可以指导立法,但不能代替立法;当法律调整与政策调整发生矛盾时,应以法律为准绳;(4)法律保障民主的体制,民主的权利,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5,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应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国家则承担赋予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享有免受国家非法干预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公民也应自

上一篇:中班体育游戏活动《跳圈比赛》下一篇:2015国考申论热点:行政审批与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