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败局二有感

2024-11-29

读大败局二有感(精选2篇)

读大败局二有感 篇1

读《大败局》有感我主要看了《大败局1》中的巨人:“请人民作证” 文弱书生的豪赌天性(史玉柱)飞龙:被诗意宠坏 广告开道飞龙腾起(姜伟)南德:一个“堂吉诃德”的中国版本 牟其中是企业家吗?(牟其中)《大败局2.》中的健力宝:“东方魔水”是如何变味的 “东方魔水”:一个橙黄的传说(李经纬)。作为90后的我,我熟悉的只有健力宝,其他的都很陌生。但通过读这本报告书,我知道:这4个企业都曾经在90年代叱咤中国,都曾经在短时间内让世界为之侧目,同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土崩瓦解。他们是时代的宠儿,同时也是时代的弃儿;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探路者,更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除了极少数企业现在能苟延残喘,但早已风光不再,大多已经随着那个时代离我们远去。

但是,我想说我们不能以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看待与评价企业和企业家们,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时代特点出发,理性的为这帮初吃螃蟹的被“亨利•卢斯”称为“最伟大职业”的群体作评。当然,作者也是这样写的,作者把他们的失败归结成一段具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史,而在这段历史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中国的现实商业环境、企业家的整体浮躁、当然,还有那些近乎神话色彩般的企业败局。

那个时代造就那个时代的英雄

要分析他们的成与败还得首先拿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商业环境和消费群体说起。

那个时代,物质匮乏,消费者,接触的商业信息也不多,更缺乏对商业信息的基本判断力,所以那个时代如果你头脑灵光,或者能够贩卖一个新的商业或产品概念你就能够成功,比如史玉柱、李经纬。那个时代你只需要把广告无条件的大轰炸即使你脑袋不灵光只要敢投钱,套用《天下无贼》中的一句话:即使你的广告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你也能够成功。

众多企业老板的管理感觉也是处于一种轻视和愚民的心态,可惜最终成也百姓,败也百姓。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也许以前的忠实客户反而成为你的嘲笑者和幸灾乐祸者,因为中国百姓是最好愚弄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也是一群喜欢仰视英雄,践踏英雄的一个特殊群体。牟其中不幸也就成了这样的一个正反“英雄”形象,风光之时,其美名美事上了小学教课书,被赞誉为那个时代的英雄;凄凉之时却是牢中思考,此人无法一言而断之,只能用怪才来形“中国式失败基因”

作者真正把那些背后影响企业成败的制度制约、政商关系及企业家的欲望膨胀等因素裸露在世人面前,为后来者寻找到一些共同的、具有启迪价值的“中国式失败基因”。概括起来有三条:

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草创型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功利的、不择手段的理想主义者”的俱乐部,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蔓延着一种病态的道德观。

这些企业家中的绝大多数就他们个人品质和道德而言算得上无可挑剔,甚至律己之严达到苛刻的地步。可是,他们对民众智商极度地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他们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的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而我们的公众舆论和社会集体意识又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考量标准,对那些取得辉煌市场业绩的企业家们往往无意于追究其过程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这一现象,几乎成为阻碍中国许多新生代企业家真正走向成熟的最致命的痼疾。这种种的蔑视、漠然和淡薄,最终必定会伤害到企业家自身及他们的事业。

二、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

而我们的许多企业家则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在捍卫市场公平这个层面上,他们的责任感相当淡薄,往往信口开河,翻云覆雨。他们是一群对自己、对部下、对企业负责的企业家,而对社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均衡有序则缺少最起码的责任感,这种反差造成了他们的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分裂症状。

三、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文中讲述了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经济”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如果用这个标尺来衡量,我们自然可以清醒地扪心自问,到底我们离“企业家经济”还有多远?这也正是本书希望表述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中国企业家要真正成为这个社会和时代的主流力量,那么首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一项比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乃至种种超前的经营理念更为关键的工作,是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

企业家与企业成败

我自始至终都坚信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玉柱巨人大厦垮台时候,仅仅差两千万就可以救活,而最终却没有救活的这样一个悲惨而又无奈的处境。而两千万仅仅是他高峰时候一个分公司一个月的经营收入而已,可当他倒下的时候,由于前期管理的未深入,忽视了对资金管理的风险和隐患,造成危机来临时候,大部分资金被各分公司截留,卷走。所以企业什么时候倒下,50%来自老板的心态,另外50%也来自于老板的管理能力。

企业家的思想就是企业的思想,企业家的灵魂就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的处世之道就是企业的文化,华为集团的任正非作为一名军人出身,所以走进华为我们可以处处体会到一个军事企业的标准。海尔集团的张瑞敏秉承了德国集团的严谨与认真,所以才会有了张瑞敏挥锤怒砸70不合格台冰箱的故事,也才有了今天早已走向全球的海尔集团。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时却用了一句“企业应该当孩子来养,当猪来卖“,确实把中国人噎的够呛。也许朱新礼是对的,宗庆后也不一定是错的,谁对谁错以后自然会见分晓。一个企业家的素质,包括他的视野,思想,知识水平等等都将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甚至是企业的存亡。

书中我特别话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在他199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第一次指出美国经济已经从“管理型经济”转变为“企业家经济”。

史玉柱曾经告诫我们“少看成功学,多看失败的学问”,成功的是你学不来的,唯一能学到的是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些对你来说远远比那些成功学要有用的多。尤其是那句“人这动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败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更是发人深省。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家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应当由他们承担责任的这个年代,他们发动了一场

最具激荡力的企业革命,他们的使命与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进步,他们的悲剧也成为一个国家进步史的一部分。他们全都几乎身无分文,可他们全都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奇迹,他们全都具备成为英雄的禀质,可是最终他们全都有着一段烟花般瞬间璀璨又归于寂寞的命运。记住他们,就记住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曲折和悲壮。

读大败局二有感 篇2

----读吴晓波《大败局2》有感

罗小静

读完吴晓波的《大败局2》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如同庞然大物的企业经不起风雨的洗礼能在瞬间崩溃,为什么中国少有传承几百年像可口可乐那样的经典企业?书中健力宝的陨落,德隆的破产,科龙的覆灭,中科系的崩盘,顺驰的倒塌,托普的梦碎,铁本的死亡,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的神话,到底什么成了他们的致命因素。

翻阅了大量资料,通过对比中西方企业的发展历史,发现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在西方国家,早在1768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已经萌发了法人治理结构的设想,随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被研究、完善、运用,而中国早期企业绝大部分是家族企业,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败局2》中提到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果,我想这也许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完善的治理机制构成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国务院相关文件也曾提出,要“以建立健全国有大型公司董事会为重点,抓紧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国务院国资委把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特别是董事会建

设作为国企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时至今日,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首先,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的基础。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职代会、经理层,董事长与总经理等内容。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基础性、根本性的;董事会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监事会、党委会、职代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其次,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是健全公司治理的关键。董事会一方面是股东利益的代表,是实现出资人职责到位的最终体现。另一方面,董事会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监控,并负责选聘、激励、评价与考核经理人员,在企业内部是推动企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董事会必须完善以决策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运作机制为主的公司治理机制。

上一篇:2016—2017第一学期秘书处工作总结下一篇:房地产渠道专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