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2024-12-11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通用11篇)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篇1

一、概论

(一)品种分类 根据商品特性,分为鲜品和干品两大类 1.鲜品类

(1)野生鲜品类:姬松茸、鸡枞菌

(2)人工栽培鲜品类:平菇、猴头菇、香菇,茶树菇、草菇、双孢蘑菇,滑菇、金针菇、鸡腿菇

姬松茸

鸡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平菇

平菇

平菇

猴头菇

猴头菇

香菇

香菇

茶树菇 茶树菇

草菇

草菇

双孢蘑菇

滑菇

金针菇

金针菇

鸡腿菇

鸡腿菇

2.干品类

(1)野生干品类:松乳菇、红椎菌、肚菌

(2)人工栽培干品类:姬松茸、香菇、竹荪、茯苓、银耳、木耳、灵芝

松乳菇

红 椎 菌

红椎菌

肚菌

肚菌

竹荪

竹荪

竹荪

茯苓

茯苓

银耳

银耳

木耳

木耳

灵芝

(二)生物学特性(P1)

1.形态学特征:食用菌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但不管是什么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2.影响食用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p4-5):

温度、水分、光照、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酸碱度(pH值)

(三)市场前景(p6)1.营养价值

(1)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点;(2)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多糖等营养成分。

(三)市场前景(p6)2.医疗保健价值: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

二、食用菌的制种技术(P9)

菌种: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经过人工培养并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连同培养基质一同叫做菌种。根据菌种来源、繁殖代数及生产目的的不同,把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

(二)消毒与灭菌(P12)1.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防止和控制各种杂菌的污染,以获得菌丝体或栽培体的纯培养。

2.消毒与灭菌的方法(P12):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3.常见的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和紫外线杀菌法。

4.常见的化学消毒灭菌法:(1)气雾消毒灭菌法(2)液体消毒灭菌法

(三)接种与培养(P16)1.接种:将菌种移至新的培养基的过程。2.菌种培养

(四)菌种质量鉴定(P18)优良菌种的共性:“纯、正、壮、润、香”

三、食用菌的常规生产技术(P24)

四、几种地方特色食用菌栽培(P34)

(一)香菇栽培 1.营养; 2.温度; 3.湿度;4.空气;5.光线;6.酸碱度(pH值)

5(最适)

五、常见食用菌病虫害防治(P70)(一)常见杂菌种类与防治(P70)食用菌最常见和为害较严重的杂菌主要有:木霉、曲霉、链孢霉、青霉、毛霉

(二)真菌性病害的种类与防治(p77)

(三)食用菌害虫的种类与防治(p78)1.食用菌常见害虫种类(p78):

瘿蚊类 菇蚊类 跳虫类 线虫

2.食用菌常见害虫的防治方法:

(p79-80)

(1)科学合理选择和设计食用菌生产场所;

(2)培养室和出菇场的门窗安装纱门(3)灯光诱杀(4)生物防治

(5)施用植物杀虫剂(6)菇潮间隔期,用溴氰菊酯等喷洒空间、墙壁、床架。

六.(生产实例)香菇代料栽培管理技术(p36-41)

1.培养料配制:木屑78%、麸皮18%、蔗糖1%、石膏粉2%,过磷酸钙0.5%、尿素0.3%、硫酸镁0.2%。先将麸皮、石膏粉及其它辅料按比例称好,充分搅拌,然后再添加到木屑中,干翻搅2-3次,然后加水,含水量达到55-60%,再搅拌2-3遍,建堆闷2-3小时即可装袋。2.菌筒制作与培养:(1)制作菌袋(2)装料(3)消毒、灭菌(4)接种、培养 3.脱袋转色 4.催蕾、出菇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篇2

关键词: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 光照强度低, 富含氧气, 正符合食用菌生长, 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 促进果树的生长, 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 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 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 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 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 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 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 果菌结合, 做到了树上长果, 树下结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 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 宽4.2~4.5 m、高2.0~2.2 m的拱形棚, 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 (除门外) 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 棚顶用薄膜盖好 (与防虫网相交接) , 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 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 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 装袋提前50~60 d。

2.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41.8%、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2.2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 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 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 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2.3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1.00∶ (1.10~1.25)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 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 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1.9~2.0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接种完毕, 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2.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 春季气温较低, 气温低于20℃时要注意加温, 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时注意通风换气, 以利于菌丝生长。

2.5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 菌包菌丝吃透料, 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 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 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 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 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 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 行距一般为20~24 cm, 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1.0~1.5 cm的竖裂口, 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 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 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 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 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 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 晴天多喷, 雨天少喷, 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 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2.6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 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 不伤小耳, 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 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 将耳床清理干净, 杀虫杀螨1次, 停水2~3 d, 以利于菌丝的恢复, 4~5 d第2潮木耳现蕾,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 菌肉肥厚嫩白, 营养丰富, 味微甜而鲜, 耐贮性好, 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 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 7月上旬覆土, 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3.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36.8%、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3.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3.3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 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3.4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 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3.5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 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 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 它透气性好, 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 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颗粒, 调成含水量为20%~30%, 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 建堆, 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 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 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 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 把畦面弄平, 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 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 12~14 d后菌丝扭结, 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 加强通风换气, 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 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 一般不喷水, 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 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 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 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3.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 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 品质最好;采收过迟, 成熟过度, 品质下降;过小采收, 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 把菇体分开, 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 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 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 停水2~3 d养菌, 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 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 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 侧生, 嫩滑可口, 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 耐储运, 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高, 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 低于4℃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 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 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4.1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47.06%、玉米芯44.76%、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0.2%。

4.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4.3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1.0∶ (1.2~1.4)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2.0~2.2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套上套环, 用胶圈把报纸 (已灭菌的) 扎紧在套环外封口, 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 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 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4.4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 菌丝吃透料, 少数菌包现蕾, 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 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 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 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 每天喷水2次, 3~4 d现蕾, 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 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 宜喷雾状水, 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4.5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 及时采收, 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 拔下整丛菇体, 小心放入框内, 避免损伤, 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 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 去掉小菇, 分级真空包装, 每袋2.5 kg。采完一潮后, 清理菇脚, 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 5~7 d即可转潮,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参考文献

[1]储利慧, 陈生良, 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6) :92-93.

[2]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04 (9) :34-35.

[3]刘岩岩, 张敏, 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130-131.

[4]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 2014 (1) :23-24.

[5]沈渊, 姚明军, 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1) :144-145.

食用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 篇3

一、生产季节及茬口安排

9~11月生产平菇,12月至次年5月生产鸡腿菇,6~8月生产草菇,中间一般间隔10天左右,进行棚室清理和消毒等工作。

二、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

1.平菇生产

平菇生产一般从8月底开始拌料,主要栽培原料为棉籽壳和玉米芯,外加米糠、麦麸等辅料,同时按比例加入复合肥、石灰、石膏、杀虫杀菌剂等,原料拌好后,一般用塑料薄膜覆盖20小时左右后开始装袋,袋子用直径为22~25厘米的聚乙烯筒料截成40~50厘米长,每袋装干料1~1.5公斤。平菇品种选用广温型、适应袋栽、菇形美观、头潮菇转化率在60%以上的新品种“1912”。该品种菇体片大,特整齐,盖大肉嫩,口感好,不破碎烂边,在本地栽培9月下旬就可以出菇,全生育期转化率可达300%左右,很受菇农喜爱。此地平菇生产周期内一般可采3~4茬菇,然后就清理菇棚,进行鸡腿菇生产。中间生产管理同常规管理,没有特别要求。

2.鸡腿菇生产

鸡腿菇生产从11月下旬开始拌料,主要栽培原料是棉籽壳,辅料是米糠、麦麸,外加复合肥、石灰、石膏等,鸡腿菇发菌期一般在25~45天,拌料后用塑料薄膜盖2~3天,等料中心温度达到70℃左右持续约半天,进行翻堆1~2次,1星期左右后开始装袋,袋子选用22厘米×4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的同时进行打眼播种,品种选用“特白33”,用小菌种块堵塞料眼,一般每袋四周间隔打10~15个眼,播种后将袋子呈“井”字形进行排列,一般叠4~5层。由于鸡腿菇必须覆土才出菇,因而发好菌后,一般破袋进行覆土。覆土层要求土质疏松、富有营养,同时进行杀虫杀菌,以免污染影响鸡腿菇生长发育。鸡腿菇菌丝覆土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出菇,出菇后及时采收,防止菇老化开伞,影响质量。每采收一茬菇后,都要补充水分和营养,正常管理可以出3~4茬,每100公斤干料可出100~150公斤鸡腿菇。

3.草菇生产管理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 篇4

教学目的:使全体学员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高产技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常见的食用菌

二、学习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

塑料大棚丰产栽培与食用菌常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我们以典型的低温品种香菇、典型的高温品种紫木耳以及大多NT中温型品种的平菇为代表,采用塑料菌袋栽培的方法,简介其大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1.大棚香菇丰产栽培技术1.1栽培准备工作 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二种。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1.2转色、出菇管理 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15℃之间。每收获1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②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温差。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2.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2.1发育条件 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其菌丝体培养宜在黑暗中进行,因在较强散射光照射下,会过早成熟,影响产量。子实体则可在高温高湿强光直射下旺盛生长,耳片大而肥厚,颜色紫红至紫褐,品质优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2.2栽培方法 有三种,均采用17厘米×34厘米的筒膜料,两头接种,然后栽培。2.2.1床架式 设置床架方式与香菇同。再将菌袋两端用绳子扎紧,袋面上用刀片划上4~5条纵向缝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为卧放在床架上,排满后,需盖上地膜。2.2.2吊挂式 棚内设成排木桩,菌袋吊挂在木桩上,其间距离自定,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即可。菌袋齐地面至桩顶一一吊挂,袋距5厘米,桩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后,每3~5行桩用整块地膜全部罩盖住即可。2.2.3沙畦式 内设数个长方形不漏水的浅床坑,上铺河沙,厚5~10厘米,此法最适高温干旱情况下应用。排放前沙层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设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桩吊挂菌袋以增加产量,排、吊完好用整块大膜覆盖。2.3四季管理2.3.1春季 先于冬季在室内加温培养菌袋,早春排放出菇。棚温白天控制在之5~30℃,夜间控制在5~10℃以上,晴天在棚内喷水,虽降低了棚温,但不会降得过低,而水与水气会吸热并贮存,晚上释放以提高棚温。这对于延长棚温在15℃以上时间,促进紫木耳生长有利。2.3.2夏季 气温由低向高,对耐高温的紫木耳栽培有利。主要是降温保湿,一是揭去棚膜,加盖二层遮阳网,二是喷水保湿,可使棚温下降4~8℃,促进生长。2.3.3秋季 为培植紫木耳的黄金季节,初秋仍须降温保湿,晚秋则要覆盖棚膜保温,气温高时又要揭膜降温,以利获得高产、稳产。2.3.4冬季 利用秋季自然温培养菌袋,初冬排放。晴天可适当揭膜降温,风雨天就要盖膜保温。晚冬气温偏低,可加强升温管理,尽力延长15℃以上气温时间,以促生长。3.平菇栽培技术要点3.1发育条件平菇品种有高、中、低温型和广温型等数种,菌丝生育温度为5~36℃,子实体为5~30℃,一般为8~18℃,最佳制种期为9月~翌年4~5月。平菇耐湿,栽培时可直接喷水在菌袋和菇体上,其子实体发育期间,需充足氧气,故栽培时要常开前后门和提升棚膜,降低裙膜通气供氧。3.2栽培方法 有3种,均采用22厘米×44厘米的菌袋,两头接种,出菇。3.2.1床架式 床架设置同香菇,排放菌袋,间距不少于5厘米,只排放一层,两头及破缝均可出菇。3.2.2墙式 在床架上像砌墙样,将菌袋码放成墙式,一个床面可堆成两道袋墙,长与床同,高约3个菌袋直径的高度,为立式结构,只能两头出菇。3.2.3地面式 不用床架,菌袋直接在棚内堆砌成墙式,长与棚同,高度以高而不倒为度,中间高,两边低,与棚相似。3.3四季管理3.3.1秋季(10~12月)选用中温及广温型品种,10月上旬开始进行菌块排放及出菇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通气-保湿,需保持棚温在8~18℃之间。3.3.2冬季(1~2月)选用低温和广温型品种,主要管理措施是保温通气保湿,在一天中尽可能延长棚温8~18℃的时间。3.3.3春季(3~6月)选用中、高温型品种。前期以保温通气一保温措施为主,后期以降温一通气一保温措施为主。3.3.4夏季(7~9月)选用高温型品种。揭去棚膜,加盖遮阳网,主要管理措施为降温,使棚温降至28℃以下,同时加强水的管理,经常喷水降温保湿,以促高产。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叶子的各种食用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倾听习惯。

3、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教育幼儿多吃蔬菜,不挑食。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食用的叶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叶、鱼腥草等。

2、方篮若干个(标有生吃、熟吃、做药等图形标志)。

3、课件《可以食用的叶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

1、师生共同回忆叶子的用途,许多叶子我们人可以吃。

(1)师:小朋友们平时吃过那些叶子呢?你是怎么吃的?

(2)集中讨论:你吃过那些叶子,你是怎么吃的?

2、教师小结:原来叶子有这么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药吃。

二、分类活动。

1、第一次分类:

师: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可以吃的叶子,请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那些叶子你吃过,你是怎么吃的,然后把它放入三个相应的篮子里。

(依次出示三种标志并作解释)。

2、教师检查其中一组幼儿分类情况,指出明显的错误,引导幼儿进入第二次分类。

师:小朋友分得这么多,老师都检查不过来了,请小朋友也来当当小老师,检查一下别的小朋友分得对不对,好吗?如果不对,请你把它找出来,放在合适的篮子里。

3、小结,请幼儿说说:你发现哪些叶子分错了,你是怎么分的。

4、师:其实我们可以食用的叶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1)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叶子的食用方法。

(2)显示一些可以食用的叶子,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叶子叫什么,是怎么吃的。

5、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可以吃的叶子,你们知道它是从那里来的吗?是谁种出来的`?

教师鼓励幼儿将平日里看到的农民伯伯及爷爷奶奶种菜的样子大胆的表现出来。

三、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营养,要多吃蔬菜。

2、知道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要尊敬他们。

【活动延伸】

1、制作叶子拼盘。

2、制作生菜沙拉。

3、继续了解可以食用的叶子的名称、食用方法。

活动反思:

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第三节 灵芝(食用菌种植技术) 篇6

一、课时安排 5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灵芝的药用价值。2.掌握灵芝栽培与管理方法。3.掌握灵芝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灵芝的栽培过程与管理。

2.灵芝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难点:

灵芝出菇期条件的控制以及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教具 电化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

复习旧课:香菇栽培过程与注意事项。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珍稀食用菌(灵芝)栽培方面的知识。

II.新课

一、灵芝栽培的基本情况

灵芝(Canoderma lucidum(Leyss,es Fr.)Karst)又名赤芝、灵芝草、还魂草。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灵芝科,灵芝属。

灵芝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药用菌。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同时,灵芝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古今药理与临床研究均证明,灵芝确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灵芝的功效有详细的极为肯定地记载。现代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药理作用,并证实灵芝多糖是灵芝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主要成分。现在,灵芝作为药物已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无毒副作用,可以药食两用。

二、灵芝的生长发育与常见的栽培品种

灵芝属高温型菌类,灵芝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0~37℃,最适温度为25~33℃。在菌丝生长阶段,不宜见光,培养基含水量以65%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须有散射光照射;生长的pH值6~6.5即可。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选育,在栽培应用上,灵芝应用的菌株类型很多,根据地域不同,主要有信州2号、泰山灵芝、韩国赤芝、日本红芝、东北木灵芝、灵芝10号和赤芝等等。各地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三、灵芝栽培技术

灵芝的栽培步骤主要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制种、发菌阶段,第二阶段为出芝阶段,以下具体介绍栽培的过程:

菌种制备→培养料灭菌→接菌→栽培管理→采收

1.菌种的获得和选择标准

灵芝菌种除了从市场上采购外,可以自己分离制备。灵芝菌种是根据灵芝无性繁殖原理,从开放环境中把灵芝分离出来,单独培养,并经提纯、扩制而得到的单一的灵芝纯培养菌丝体及其培养物。

灵芝菌种选择的标准主要是:菌种能维持较强生物活性、菌丝纯度高、产量高、抗病力强。2.培养料的选择、配方与处理

灵芝栽培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棉籽壳)加麸皮或玉米粉。木屑栽培产量低,出芝缓慢,菌盖小;但组织致密,形状好;棉籽壳栽培,产量高,出芝快,菌盖大,但质地疏松。培养料不同,对灵芝的功能有较大影响,例如,以药用性能为主的灵芝,宜用小段木、木屑和麸皮为基质;而以观赏为主的灵芝,可用棉籽壳、玉米芯等有机质作为栽培基质。

常用培养料配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木屑70%,麸皮18%,玉米粉12%,石膏粉1%,含水58~60%。

(2)木屑73%,玉米粉5%,麸皮20%,糖1%,石膏1%,含水58~60%。

(3)棉籽壳83%,玉米粉10%,麸皮6%,石膏1%,含水60~65%。

(4)玉米芯75%,麸皮18%,玉米粉5%,石膏1%,含水62~65%。

(5)棉籽壳75%,麸皮18%,玉米粉5%,石膏1%,糖1%,含水60~65%。

(6)棉籽壳39%,木屑39%,玉米粉20%,石膏1%,糖1%,含水60~65%。

3.栽培方式与出菇管理

根据地域的不同,灵芝的栽培方式有所不同,主要的栽培方式有段木熟料栽培和代料栽培。以下主要介绍段木孰料栽培方式:

(1)段木准备与接菌

利用段木栽培,在适宜的气温下1年可出2批菇。为了确保栽培灵芝的产量,可提早接种发菌和选择合适的段木。首先,段木树种应选用材质较硬的阔叶树,如壳斗科的米楮、栎树和枫树等树种;其次,段木采伐时间,要选择在接种前60d左右。当树木表皮略干,内心还是湿润时及时用于制袋。再次,栽培规格视段木直径不同而定,如直径在2~4cm的树枝。可截成25cm长。几根捆扎成束,放入袋内,经过灭菌后两头接种。如直径在12~20cm的木材,可截成15cm长的段木,套上袋子,用一头接种的方式接种。(2)接种发菌管理

经切割好的段木装入袋内及时灭菌,袋子宜用0.6mm厚的筒料袋或其他袋子,并防止划破。在灭菌后,及时冷却接种,接种后将菌袋搬入发菌室发菌,温度控制在20~26℃,经过60d左右菌丝即可发透整个培养料,此时控制好温度,即可进入出芝管理阶段。

(3)出芝管理

灵芝出芝期在6~8月,管理的重点是降温、保湿、通气。此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作畦埋袋。在大棚内做好长畦,两畦中部留走道0.5m。在畦子上每隔2.5m处,做一25cm宽的小埂作为踩脚处。畦的深度以摆下15cm长的菌袋为宜。在畦底撒上石灰,喷多菇丰和菇虫净各500倍,5~7d后,即可排袋。

菌袋成熟的标志是:手按菌袋菌丝较松软,具有弹性,接种口原基冒出,袋面有的菌丝分泌出黄色的菌液,此时正好是脱袋埋土的适宜时期。菌袋排放可以横排也可竖排,一般短袋子竖排,长袋子横排。排袋时每袋间隔2~3cm。将菌袋脱下,段木排好后,覆上干净的菜园土或者山林土,覆盖厚度在2cm左右。最后浇水,使棚内的空气湿度达90%左右。经过10~15d的培育,原基露出土面,逐渐分化出芝盖而长大。

其次,适时采收。当芝盖边缘嫩黄色的生长层转化为红褐色时,芝体即停止生长,继而开始弹射孢子,使芝盖表面覆盖上一层孢子粉。当孢子散尽后,即可采收。采收时可用锋利的小刀割断菌柄,及时将菇体放于烘箱内烘干或及时晒干,分级后包装。

4.病虫害防治

灵芝在发菌和出芝过程中均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尤其在出芝期间,白蚁、跳虫、夜蛾、窃蠹,露尾甲虫等是主要害虫。木霉、粘菌和发网菌等都是侵染芝体的竞争性杂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防治:

(1)选用抗杂性好、菌丝生长势强适应本地栽培的灵芝品种

在接种时,加大接种量,可使灵芝菌丝以绝对优势迅速占领培养料,减少杂菌的污染机会,起到以菌抑菌的作用(2)搞好栽培环境的清洁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对防止污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房内要及时清除菌渣、垃圾,彻底清洗菌种培养架,并进行空间消毒,消灭杂菌隐匿场所,减少地表飞扬尘土以减少传播媒介。

(3)用具和培养料的灭菌要彻底,操作要树立无菌意识。

通过对一些用具和培养料进行充分的灭菌,可以杀死虫卵和一些杂菌,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加强早期防治 栽培期间要经常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感染杂菌或者出现虫害,应立即进行处理,杀灭杂菌和虫害,确保灵芝的顺利生长。

(5)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主要针对虫害,根据发生虫害的类型喷洒不同的药剂。例:跳虫可用100倍敌敌畏喷于纸上,再滴上数滴糖蜜,将药纸分散放置在跳虫发生的土上进行诱杀。

III 作业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篇7

钦廉林场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气候区,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资源丰富, 适宜林下栽培食用菌。林下种植平菇, 每季可产鲜菇48.75 t/hm2, 按照市场价7.6元/kg计, 直接产值37.05万元/hm2;林下种植金福菇, 每季可产鲜菇30.00 t/hm2, 按照市场价11.0元/kg计, 直接产值33.00万元/hm2, 可见林下栽培食用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 栽植地选择

选择远离污染源、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源充足、遮荫好、散射光充足、便于管理的林下地块, 林木株行距2 m×3 m。

2 品种选择

根据林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林下小气候环境, 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温型金福菇和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

3 食用菌林下栽培模式

3.1 林下行间地表栽培

地表栽培食用菌是将菌棒 (菌包) 摆放在林下行间的畦面上出菇的方法, 适合地栽的食用菌有平菇、秀珍菇、鲍鱼菇等。地栽的工艺包括室内菌棒的生产和培养, 室外林下菌棒摆放、出菇管理等[2]。

3.2 林下行间覆土栽培

覆土栽培食用菌是在林下空地挖一定规格的畦坑, 然后将菌棒脱去塑料袋摆放在里面覆土栽培的方法, 适合覆土的食用菌有鸡腿菇、金福菇等。覆土栽培的工艺流程包括室内制作菌棒、室外整地作畦、菌棒脱袋覆土、出菇管理等[2]。

4 林下地表栽培平菇技术

4.1 栽培季节

林下栽培平菇是需要在林下自然温度下完成平菇的生产过程, 应考虑菌丝对温度的要求, 将平菇生长季节安排在8—11月, 9月上中旬做菌棒, 10月开始出菇[3,4]。

4.2 装袋接种

选用90%以上棉籽壳和玉米芯为主原料, 10%以下的尿素和过磷酸钙为配料, 将其混合加水调匀, 含水量为65%~70%;然后堆积发酵, 料堆深处温度达55℃左右时, 翻堆1次再堆积;待温度再次升至55℃左右时, 保持24 h, 再翻堆散热, 装袋后采用菌袋两头接种, 菌袋长满菌丝, 即为菌棒[5]。由于林下空间广、管理粗放, 自然环境难以控制, 林下栽培平菇采用熟料袋栽培, 在室内待菌丝长满菌后再移到林下摆放, 出菇, 以确保栽培成功。

4.3 场地准备

菌棒移到林下的前3 d清理场地, 即将林下杂草、枯枝清理干净, 整平地面, 用0.3%敌敌畏溶液喷雾消毒场地, 然后在地面均匀撒1层生石灰粉, 以杀死林下害虫[6,7]。

4.4 菌棒摆放

为避免菌棒与地面之间接触引起污染, 在3 m宽的行距里搭建2排离地面15 cm的竹排或木头架子, 将菌棒摆放在竹排上, 连着摆放3层, 可摆菌棒12万个/hm2。

4.5 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主要注重于湿温度的调节, 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控制在8~15℃。另外, 阴雨天气, 注意防风遮雨;高温天气, 注意遮荫。

4.6 适时采收

菌盖充分展开, 但边缘紧收, 颜色由深逐渐变浅, 下凹部分开始出现白色毛状物。

5 林下覆土栽培金福菇技术

5.1 栽培季节

为便于管理, 金福菇栽培季节选择同平菇一样, 8—9月做菌棒、覆土, 10月开始出菇。

5.2 装袋接种

选择干燥、无霉变及不腐烂的棉籽壳60%、玉米芯24%和麦麸14%为主原料, 1%石灰和1%石膏为配料, 加水混合均匀, 含水量为65%~70%, 然后堆积发酵, p H值6.5~7.5;料堆深处温度达到60℃时, 翻堆1次再堆积, 待料温再次升到60℃以上后保持12 h再翻堆;通常发酵3~4 d, 翻3次, 可散堆降温, 人工装袋接种。

5.3 畦床准备

菌棒覆土前10 d清理场地, 即将林下空地上的杂草、枯枝全部清理干净, 再用0.3%敌敌畏溶液喷雾消毒场地;菌棒覆土前4~5 d, 在3 m宽的行距里挖长15 m、宽1.2 m、深10 cm的畦床 (一般长度视林地情况而定) , 晾晒3 d, 然后在畦面及四周撒1层石灰粉灭菌杀虫。

5.4 脱袋覆土

将菌棒剥去全部塑料袋, 横排放入畦中, 每畦摆放550个菌棒, 中间不留空隙, 可摆放菌棒9.9万个/hm2;在摆满菌棒的畦上覆盖一层厚3~4 cm、已消毒、土块细碎的塘泥, 再喷水使覆土层湿透为止;畦上搭建高50 cm左右的小拱棚, 并覆盖薄膜进行保湿, 四周用土压住薄膜。

5.5 出菇管理

覆土后,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 20~25 d出菇, 当菇体长至3 cm高时, 每天喷水1~2次, 空气相对湿度85%~90%, 子实体进入成熟期, 停止喷水, 避免烂菇[8,9]。

5.6 适时采收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需要5~7 d, 菌盖肥厚紧实, 菌膜尚未破伞时适宜采收, 品质最好。采收后, 剔除料面上的老化菌丝和残留菌柄, 并整平料面, 停水4~5 d后, 再补水养菌出菇, 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 一般可以采收3批菇, 生物学效率平均在68%以上。

摘要:介绍广西国有钦廉林场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包括栽植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等方面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林下栽培,国有钦廉林场,广西

参考文献

[1]高顺.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2) :15.

[2]陈丽, 陈振妮, 陈志玲.香蕉园套种食用菌技术, 食用菌[J].2008 (2) :47.

[3]刘华, 吴洪兴, 史善坤.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麦类文摘 (种业导报) , 2007 (9) :28.

[4]高银.食用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麦类文摘 (种业导报) , 2007 (7) :33-34.

[5]张水旺, 邵爱琴, 赵付安.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其开发潜力[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7) :26-28.

[6]吴志英.平菇的人工栽培[J].河南农林科技, 1982 (11) :29-31.

[7]潘春彩, 石朝民, 袁建生, 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6) :71-72.

[8]苗长海.凤尾菇及其棉籽壳生料栽培技术[J].河南农林科技, 1983 (4) :20-21.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篇8

一、栽培季节

灵芝是一种在夏季高温季节生长的菌类,北方地区袋料生产一般宜在5~10月生产。栽培前一个月应进行制袋。

二、栽培料配方

1.棉籽壳88%、麸皮10%、石膏粉1%、糖1%。

2.棉籽壳40%、棉柴40%、麸皮19%、石膏1%。

3.木屑38%、棉籽壳50%、麸皮10%、石膏1%、糖1%。

4.棉籽壳99%、 石膏1%。

三、装袋

可采用聚乙烯折角袋,手工装袋。要求场地平整,以防刺破菌袋,影响成品率。装袋方法:先把少量的两个角压入袋内,做成4个角的底部,并压紧袋内的培养料使之立稳,最后用手指压实、压平。装好的料袋要求四周光滑、均匀,使袋呈圆筒形。注意不要装得太满,装好后用塑料绳扎口。

四、常压灭菌

最好用自动升温灭菌炉,省时、省力、省柴(煤),灭菌彻底。一般栽培户可用油桶改制成常压灭菌炉,将油桶上盖割去,下部留32厘米做水箱,上面做两层活动蒸屉,在桶底部焊放水口,在距桶底12厘米处焊L形加水口兼作缺水报警口,在距桶底40厘米处留测温孔。使用时先将灭菌桶放在炉灶上加水至32厘米处,将菌袋直立排放在蒸屉上,在测温口插入温度表,桶口用双层塑料膜扎好,但不要绷紧,以使蒸汽上升后自然鼓起呈球冠形,让冷凝水流至桶壁以免滴到瓶袋上。待烧至上盖鼓起,测温口有大量热气呈直线外喷,料温达100℃时,即可计时。灭菌时如加水口有蒸汽冒出时,应加热水补充,防止烧干锅。当温度上升到100℃时,保持10~12小时即可。

五、接种

建议用快速巧制菌种方法接种,省工、省力,接种后无药物影响,发菌快、菌丝壮。也可把灭过菌并冷却到25℃左右的料袋连同菌种一并放入接种箱进行消毒,半小时后用消毒过的接种钩将菌种弄碎,让瓶口对着袋口,把已弄碎的菌种倒入袋内,均匀地撒在袋料表面,形成一薄层。接完种的料袋就可以放进培养室了,室内可用竹竿搭起立体的培养架,以便更好地利用室内空间。

六、场地准备

为了给灵芝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在太阳棚内开沟做畦,按大棚方向和长度挖宽100~120厘米、深30厘米的畦。棚内视宽度而定可以多挖几条畦,但两畦之间要留40厘米做走道。场地内要用0.2%的多菌灵液喷洒地面及棚壁,并在畦底部撒一层草木灰,严格控制污染源。

七、覆土出芝

将长好菌丝的菌袋用1%高锰酸钾液进行袋表面消毒,然后用刀片将袋划破,揭去薄膜,竖立在提前挖好的畦内,菌袋间距2~3厘米,空隙处用沙壤土填充。整个畦摆满后,在菌袋顶再撒约1厘米厚的草木灰,上面盖约2厘米厚的沙壤土。盖土以后向畦内补水,一般在50公斤水中加500克复合肥,这样不仅可保湿,还可促进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

八、覆土后管理

在此期间要以保湿、通气为主,防止直射阳光,6~10月在太阳棚内栽培时,应将保温被掀起,棚顶可以用遮阳网遮光。一般覆土7~12天菌丝可扭结形成原基,半个月以后,原基陆续长出地面,20天左右原基分化形成菌柄,这时可根据出芝密度适当去掉一些连柄芝,以防菌盖长大后相互挤压,影响质量。菌柄经半个月生长后陆续长出菌盖,颜色由白色逐步转为淡黄色,进而加深至黄褐色。在此期间应保持空气湿度在85%~95%,给予散射光,棚内温度提高到29~30℃。

九、采收加工

食用菌新技术——制种简化革新法 篇9

“食用菌制种简化革新法”是一种可免除传统制种所需要的系列昂贵设备、原料、药物、用品,节省投资数千元。生产的菌种抗性特强,既耐高温也耐低温,用于扩繁接种成功率达100%,制种周期缩短20~30天。

一、制种原料革新 简化常规法以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为原料,混匀配制成的PDA培养基,用于接植1级试管母种;革新以农家随手可得的麦粒、谷粒、玉米粒、玉米芯、树木枝条等任选一种为原料,并辅以菌种包衣剂包衣后制成的全营养高氮型颗粒状食用菌种通用培养基,用于接植1级试管母种、2级瓶装原种、3级瓶装栽培种。1支试管母种培养基的原料成本只需3分钱,1瓶原种或1瓶栽培种的原料成本也只有2角钱,既省钱,又实用。

二、高压灭菌革新 简化母种或原种培养基放入专用高压灭菌锅内,每平方厘米放入1.2公斤,在蒸汽压力下保持30~40分钟的灭菌方式;革新为放入做饭用的“苏泊尔”家用压力锅内,当蒸汽从限压阀孔喷射时保持40~50分钟,冷却至常压后取出。

三、常压灭菌革新 简化栽培种培养基放入常压灭菌锅内灭菌8~10小时;革新为放入太空灭菌包(自制材料费约30元,可容纳500~800瓶)内灭菌3~4小时。

四、接种方法革新 简化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用甲醛、高锰酸钾等药物熏蒸灭菌后,再辅以酒精灯火焰才能进行封闭式接种的老方法;革新为用“四不型”食用菌无菌接种器,不用电、不用蒸汽、不用酒精、不用药物熏蒸灭菌,直接对各类食用菌进行全流程全开放式接种移植,成品率超过99%。

五、熟料制种革新 简化平菇、凤尾菇、红平菇、鸡腿菇、榆黄菇等食用菌的3级栽培种生产,用经蒸汽常压灭菌后的“熟料”接种培养;革新为用生料直接装袋接种生产。装料后中间打通气孔呈通透状,接入全营养高氮型颗粒状原种(用种量15%),适温培养。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篇10

作者简介:邓玲姣(1966-),女,广西全州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研究生学历,教授,从事食用菌栽培和教学研究。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3 )。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6 )。

[3]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春季栽培食用菌应抓好哪些环节 篇11

平菇选择8359及农科12等,香菇选择农香66号及农香69号等,鸡腿菇选择Cc528及Cc833等,猴头菇选择农科H08及H920等,柳松菇类选择鲁柳1号及鲁柳2号等,茶薪菇选择茶薪菇5号等。

2. 加强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①防止菌盖干裂。春季的风较为干燥,尤其是长江流域,如仍按照秋冬季节的水分管理措施,则往往导致菌盖表皮破裂形成花菇,再加上采收运输过程的边缘破裂,使得蘑菇的商品价值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平菇、鸡腿菇等品种上。解决措施:春季喷水应本着“少喷、勤喷”的原则,并往地面浇大水使之蒸发,保持棚内空气湿度在80%以上。注意该法不适用于香菇的花菇生产。

②采后不可泡水。笔者曾在某蔬菜市场看到,一堆看似“水分饱满”的平菇,仔细看色泽却很暗淡,原来是采后泡水所致,如此高含水量的蘑菇,味道、口感势必变差,当然价格就很便宜。为消费者和食用菌产业着想,生产者应避免这种行为出现。

③防止菇体老化。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现实问题之一,部分菇农朋友总是以为菇体越大产量就越高效益就越好,其实不然。生产上强调最晚八成熟采收,即使暂时无法出售,也要采掉,以利下一潮菇的发生和生长。

④选好菌株。实际生产中,不少菇农朋友的栽培失利都是因为没有选对菌株,如低温季节选择了高温菌株等。生产者可自己驯化合适的菌株,也可从技术力量雄厚的供种处选择菌株。

3. 做好病害防治

首先要严格消毒,对培养室(棚)内交替喷洒百病傻和赛百09,密闭2天后再启用。其次是控温降湿,应根据食用菌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调控室内温度和空气湿度。再次是做好主要病害的防治。

①黄菇病。属细菌性病害,春季普遍发生。防治:发病初期,喷洒2遍黄菇一喷灵300倍液即可有效杀灭;发病中期,可将用药浓度提高至100~200倍液;发病后期极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可在清理病菇及料面基础上,喷洒1次黄菇一喷灵,随即再喷洒1次百病傻300倍液。

②软腐病。前期应及时摘除病菇,破坏料面,然后喷黄菇一喷灵;中后期加大浓度,并配合喷洒1~2次百病傻300~500倍液。

③褐腐病。采掉病菇,划开料面,喷施百病傻300倍液,连续2次。

④斑点病。喷洒蘑菇杀病灵300倍液1~2次。

⑤幼菇萎缩、死亡病症。幼菇刚刚完成分化时即开始发黄、变软继而死亡,严重者在菌盖分化前的菇蕾阶段即已变色、死亡,该病症除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形成外,发菌期间菌袋温度偏高也可导致其发生。对侵染性病症,先清理料面,然后喷施百病傻200~300溶液,连续2~3次即可;对“发烧”的菌袋则无药可施。

4. 重视虫害防治

①菇蚊类。包括菇蚊、菇蝇等,其卵在基料内孵化,幼虫前期在料内取食菌丝,后期咬食蘑菇菌柄及菌盖组织,表面喷药基本无济于事,必须采取药物熏蒸予以杀灭,一般每立方米用3~4片磷化铝。

②线虫类。该类害虫往往在出菇面形成团堆集中为害,主要是吸食菌丝,导致菌丝萎缩、死亡。可用食盐水浸袋,通过食盐的渗透压,使线虫体内缺水、失活死亡。

③螨类。多为上年菇棚里残存,最大为害是咬食菌丝,杀灭办法是喷洒扫螨净类药物,并随之覆盖塑料膜使药物渗透。

④其他害虫。包括蝼蛄、跳虫、马陆及鼠类等,发生的季节性较强,因春季为害较轻,故不作赘述。

上一篇:测量学实习报告报告下一篇:电厂热控监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