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共12篇)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篇1
在农村大力推广食用菌产业, 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 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用菌越来越被人们青睐。利用麦草、豆秸、玉米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技术, 是降低生产成本, 缩短栽培周期, 提高菇的品质、档次及效益, 是食用菌大发展的重中之重。
麦草、豆秸、玉米秆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既不需要特定的栽培环境, 也不需要任何机械化设备, 具有占地面积小、成本低、投入小、效益高、实用性强的特点具有简化栽培程序、缩短栽培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所需要的材料广泛, 一年四季皆宜栽培。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品种
麦草、豆秸、玉米秆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的品种只有平菇、秀珍菇、凤尾菇、杏鲍菇、双孢菇等。
2 栽培前准备
2.1 原料处理
麦草、豆秸、玉米秆立体栽培食用菌, 预处理草料的好坏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 用稻麦草秸秆一定要晒干, 霉变、腐烂的秸秆绝对不能用来栽培, 否则不仅影响产量, 严重者还会造成栽培失败。为了确保栽培成功和高产, 一定要选择新鲜、无霉烂的稻麦草秸秆。栽培之前要将稻麦草秸秆用生石灰水浸泡[1]。
2.2 室内菇房选择
栽培菇房要求有光照, 能保温, 通气好。春夏季栽培, 可选择闲置民房、仓库进行栽培, 有条件的可建标准化栽培房。如果选择旧房, 首先要把房屋打扫干净, 用漂白粉喷洒1次, 地上撒石灰, 再打开门窗通风。
3 栽培料处理
3.1 建水池
在地上挖一个长4 m、深1 m、宽3 m的池子。池内放上薄膜, 四周压实, 水池面积一般定位一次性浸泡草料250~550 kg为好。水池要建在栽培场地附近, 要有堆放草料的地方, 有排水沟。
3.2 浸泡草料方法
先将水池放入干净的水, 按1 kg水加入0.5 kg生石灰的比例, 先把生石灰放入水池中拌匀, 再将草料投入池中, 边往池子扔料边压, 要使草料全部浸入石灰水中, 再盖上木板后压上重物, 绝不能有草料露出水面。一般浸泡时间为2~3 d。
3.3 草料灭菌
为保证栽培成功, 建议将草料去除多余的水后, 进行常压灭菌。常压灭菌要使草料堆温达到100℃, 保持6~8 h, 才能达到灭菌效果。
4 菌包制作
栽培所用的打菌包模具是用木板自做的, 规格为长120cm、宽20 cm、高20 cm的长方型无底盖框架模具。打菌包薄膜, 选择地膜即可, 把薄膜剪成宽100 cm、长180 cm做包膜, 同时要准备好捆包绳子, 绳长为120 cm。把已灭菌好的草料、揭去薄膜, 摊开冷却, 草料温度下降到25℃左右就可打包。把模具放在平地上, 在模具内放3道包扎绳, 放上已准备好的包膜, 用手将膜按到模具底部进行上草料[2]。
5 菌包培养管理
菌包培养管理是栽培最为关键的一环, 管理最关键是温度控制, 每天要密切注意菌包温度情况, 在发菌时, 菌包温度保持22~26℃菌丝生长最好, 如果菌包温度超过30℃, 及时将菌包层数降低, 散开, 打开通风道降温, 仍然降不下温度就向地面洒水, 直至温度降到26℃为止。其次要检查有无杂菌污染菌包, 如果发现有杂菌污染严重的菌包, 要及时把杂菌清除培养室, 轻微的杂菌污染的菌包就采取补救措施。在发菌时要注意鼠害, 发菌5~7 d反堆1次, 把里面的菌包翻出来, 上下翻。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20~25 d菌包长好。
6 菌墙垒制
菌包长好后, 进行垒墙出菇。垒墙前, 首先要将营养土配制好, 选择水质好、质地松、无杂虫卵的深土层, 加入0.1%尿素、1%磷肥、1.5%石灰、0.1%多菌灵, 土的湿度为45%, 用手捏成团, 一触即散为宜, 再喷洒适量的敌敌畏, 用薄膜盖好闷2~3 d就可使用。其次要准备好垒墙用的泥浆和木桩。再次要将垒菌场地扫干净。垒菌墙的方法:将捆绑菌包的绳子解开, 脱去薄膜, 将菌包平行排放, 菌包上面填好配制好的营养土, 土厚1 cm, 继续上包, 然后再上1层营养土, 接着放第3层菌包。菌墙垒好后在菌墙的两边各打一木桩, 以防菌墙倒塌。菌包与菌包之间用泥浆抹平, 菌包顶上用营养土覆盖, 再用薄膜盖好菌墙[3]。菌墙与菌墙之间相隔60 cm, 以便探菇管理。
7 菌墙出菇管理
菌墙垒好后,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 7~10 d菌墙上就会出现原基, 这时需在走道上空和地面上喷水雾以增加空间相对湿度, 需要增加光照和通风。待菇蕾形成后, 把覆盖的薄膜揭掉, 要求哪个部位出了菇就揭开哪个部位。随着菇蕾长大, 每天通风量、湿度逐渐增大, 通风要开南北对流窗, 通风不要过于激烈, 以免吹干菇蕾, 每天要喷水2~3次, 空间湿度保持98%, 有光照[4]。
8 采菇
菇的采摘选择生长中期最佳, 品质、产量也最好。采菇的方法:一手按住草料, 一手抓住菇体轻轻旋转即可摘掉。大菇用刀割下, 放入框内。一般采大留小, 采完1茬菇后, 清理菌墙, 把死菇、烂菇都摘掉, 菌墙上泥土掉下要补平, 停水3~4 d, 养一养菌丝, 再喷水, 重新盖好薄膜增加温差刺激, 要有光照, 通风5~7 d后又会出菇。整个菌墙可出5~6茬菇。
参考文献
[1]丁伦保.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140.
[2]孙勇, 王小利, 张肖林.秸秆栽培食用菌高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5) :46.
[3]赵丽霞, 梁仁俊, 陈巧云.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J].江西食品工业, 2007 (4) :34-36.
[4]张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之食用菌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6) :125.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篇2
(一)品种分类 根据商品特性,分为鲜品和干品两大类 1.鲜品类
(1)野生鲜品类:姬松茸、鸡枞菌
(2)人工栽培鲜品类:平菇、猴头菇、香菇,茶树菇、草菇、双孢蘑菇,滑菇、金针菇、鸡腿菇
姬松茸
鸡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枞菌
平菇
平菇
平菇
猴头菇
猴头菇
香菇
香菇
茶树菇 茶树菇
草菇
草菇
双孢蘑菇
滑菇
金针菇
金针菇
鸡腿菇
鸡腿菇
2.干品类
(1)野生干品类:松乳菇、红椎菌、肚菌
(2)人工栽培干品类:姬松茸、香菇、竹荪、茯苓、银耳、木耳、灵芝
松乳菇
红 椎 菌
红椎菌
肚菌
肚菌
竹荪
竹荪
竹荪
茯苓
茯苓
银耳
银耳
木耳
木耳
灵芝
(二)生物学特性(P1)
1.形态学特征:食用菌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但不管是什么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2.影响食用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p4-5):
温度、水分、光照、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酸碱度(pH值)
(三)市场前景(p6)1.营养价值
(1)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点;(2)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多糖等营养成分。
(三)市场前景(p6)2.医疗保健价值: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健康。
二、食用菌的制种技术(P9)
菌种: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经过人工培养并进一步繁殖的食用菌的纯菌丝连同培养基质一同叫做菌种。根据菌种来源、繁殖代数及生产目的的不同,把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
(二)消毒与灭菌(P12)1.食用菌制种和栽培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防止和控制各种杂菌的污染,以获得菌丝体或栽培体的纯培养。
2.消毒与灭菌的方法(P12):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3.常见的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和紫外线杀菌法。
4.常见的化学消毒灭菌法:(1)气雾消毒灭菌法(2)液体消毒灭菌法
(三)接种与培养(P16)1.接种:将菌种移至新的培养基的过程。2.菌种培养
(四)菌种质量鉴定(P18)优良菌种的共性:“纯、正、壮、润、香”
三、食用菌的常规生产技术(P24)
四、几种地方特色食用菌栽培(P34)
(一)香菇栽培 1.营养; 2.温度; 3.湿度;4.空气;5.光线;6.酸碱度(pH值)
5(最适)
:
五、常见食用菌病虫害防治(P70)(一)常见杂菌种类与防治(P70)食用菌最常见和为害较严重的杂菌主要有:木霉、曲霉、链孢霉、青霉、毛霉
(二)真菌性病害的种类与防治(p77)
(三)食用菌害虫的种类与防治(p78)1.食用菌常见害虫种类(p78):
瘿蚊类 菇蚊类 跳虫类 线虫
2.食用菌常见害虫的防治方法:
(p79-80)
(1)科学合理选择和设计食用菌生产场所;
(2)培养室和出菇场的门窗安装纱门(3)灯光诱杀(4)生物防治
(5)施用植物杀虫剂(6)菇潮间隔期,用溴氰菊酯等喷洒空间、墙壁、床架。
六.(生产实例)香菇代料栽培管理技术(p36-41)
节能日光温室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 篇3
1.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日光温室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不仅适于蔬菜生产,而且也适于食用菌栽培。不仅可以单独建立专用温室进行专业化生产,而且可以在以蔬菜栽培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闲地和蔬菜生产所创造的小气候条件,插空进行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意义:一是出口量大,换汇率高,是比较好的外向型农业。二是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是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好门路。三是有利于丰富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正在向着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和周年生产方向发展。我国的食用菌将是一项举世瞩目,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2.食用菌专用型日光温室的建造
2.1建造要求 冬季增温、保温效果好,最低温8℃以上;夏季遮光降温效果显著,最高温保持在30℃以下;通过遮荫通风等措施,使温室昼夜温差保持在10℃以下;散射光照射。
2.2温室结构及参数 采用半地下拱圆式结构,其主要参数:地下深度1.5m,后墙厚度1.3m,后墙高2.0m(地下1.5m,地上0.5m),跨度7m(前屋面水平投影4.5m,后屋面水平投影2.5m),后屋面仰角38°,前屋面地角60°,前角40°~70°,腰角25°~35°,顶角12°~13°,屋脊高3.8m,东西山墙和后墙地上部中间各设一个子 50×50cm通风口。其余参数及建造方法对照蔬菜日光温室。
3.灭菌灶的建造
3.1建造要求 要求容量适中,400~500袋为宜;升温快,从点火到达到95℃以上温度时间不超过4小时;保温好;燃料消耗少,建造成本低;不易损坏;便于操作维修。
3.2类型、结构与建造方法 灭菌灶有直接加温灶和间接加温灶。生产实践证明,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如果新建灭菌灶宜采用改良通气式灭菌灶。可用油桶。拧去开口较粗的盖子做气孔,中部开15cm见方的喇叭形加水口,用砖砌一锅台,油桶平放于锅台上,通气孔留在前部上方,加水口向上,旁边砌长1.8m,宽1.5m,高1.8m的长方形或半圆形灭菌室,门0.6×0.8m,内壁抹光,下部用砖头将篦子支起,篦子上铺1~2层纤维袋以防灭菌时将菌膜戳破。油桶与灭菌室用直径4cm左右的橡皮管连接。停电频繁的地方以吸风灶为好,地点选在温室工作室周围或庭院内。
4.原料选择
主料:棉壳、玉米芯、玉米秆、麦草、锯末等。
辅料:麸皮、玉米粉、石灰、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
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玉米芯、玉米秆、麦草等必须粉碎成黄豆粒大小或粉末。
5.菌种、菌膜
菌种一般从专业研究单位或制种单位购进,选择适合栽培季节,商品性好,产量高,抗杂菌能力强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平菇有P09、P6,金针菇有金12、金杂19、Fv57,香菇有香39、香13等,购买时选择菌丝洁白,无污染,菌龄适宜的菌种。菌膜要求厚度适宜,无微孔,柔韧性好,半透明。
6.操作方法
6.1拌料 按配方将料搅拌均匀,应先将主料与麸皮、玉米粉等干拌和匀后,将石灰化入水中,以石灰水与料拌匀,堆2~3小时装料。如果玉米芯颗粒大,可提前1~2天泡湿闷透,再加入其他料拌匀。
6.2装袋 装入裁好的塑料袋中,用四指压实,每袋湿重约2.7~3kg为宜,袋口用纤维或线绳扎紧,达到不透气为准。
6.3灭菌 依次码入灭菌室,下部留10cm、中部留5cm的空隙,码满后封门。用大火烧水,蒸汽能通入灭菌室底部,待灭菌室温度上升至95℃以上计时,维持12小时停火,再闷10小时后取出,搬入接种室接种。
6.4接种 将灭过菌的菌袋搬入码在一边,放入菌种及接种用具,密闭门窗,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用量5mL/m3和2.5g,6小时后接种。接种人员洗净双手,迅速进入接种室,手指用75%的酒精消毒,将菌种接入菌袋,每瓶菌种接5~6袋,接种后袋口扎松一些。接种时注意防止空气对流,操作要快速准确,发现污染菌种应弃之不用,工具彻底消毒一次。
6.5发菌 将接好的菌袋搬入温室,顺排或“井”字形码起,夏季码4~5层,冬季可码6~8层,用草帘遮荫,加强通风,温度保持10℃~25℃,湿度60%以下,每周上下翻动一次,挑出污染菌袋,放到低温通风处发菌。菌丝长到离袋口10~15cm后套上颈圈(打包带制成直径4cm环),盖上报纸,扎上皮筋。
6.6出菇管理 码袋。温室后墙跟留1m走道,其余地按南北方向作垄,垄宽30cm、高10cm、宽70cm,将菌袋顺码于垄上,可码8~10层;温度管理。出菇阶段温度保持在15℃~20℃为宜,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8℃,夏季结合通风、遮荫和喷水降低温度,冬季通过揭草帘调节温室内温度;湿度管理。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用干湿计来测定。湿度低时增加喷水次数,少喷勤喷,菇小少喷,菇大多喷,阴天少喷,晴天多喷;通风管理。出菇阶段应尽量改善通风条件,但风速不要过大,不要直接吹在菇体上,夏季顶风口常开,用草帘遮住即可,通风量不足时扒开前部边缝通风。冬季在早晨10点以后通风,以保持温室内温度;光照管理。出菇阶段每天保持6小时以上散射光为好,强光不利于食用菌生长。夏季结合降温在棚膜外用草帘、麦草、玉米秆、树条或种植绿色植物遮荫。冬季在棚内上部搭设遮阳网,纤维袋等材料遮荫,易发霉材料不宜在棚内使用。
6.7采收及采收后管理 菇长到七八成时,即菌盖即将开展,边缘下卷时应及时采收,采收太早影响产量,太迟菇盖充分成熟会产生孢子,孢子浓度过大,人吸入后会产生孢子过敏,出现咳嗽、痰多、胸闷、发烧等症状。因此要通过及时采收、采前通风及喷水等措施防止孢子过敏;采后管理。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死菇、烂菇,在于2~3天后浇大水。出菇两茬后可给菌袋补充营养,营养液配方可采用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0.1%,有条件的出菇三茬后可埋土出菇。
7.病虫害防治
7.1病害种类及特征 木霉。菌落生长迅速,气温25℃左右时2~3天就能完成一个世代,菌丝体白色、产生孢子后呈不同程度绿色,故又称为“绿霉”,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原料不新鲜和灭菌不彻底时容易发生,接触空气、工具、原料和人体传播;青霉。菌丝体白色,孢子粉蓝绿色,发生条件及传播同木霉;黄曲霉。菌丝呈黄绿色,最适生长温度范围40℃~45℃,在25℃~30℃之间生长依然很快,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在发霉的玉米芯中普遍存在,有的菌株会产生黄曲霉素这种致癌物质,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和研究,消毒不彻底和环境不清洁极易产生;黑曲霉。菌落开始呈白色,后变为黑色, 因此称它为“黑霉”,适宜生长温度25℃~30℃,种菌袋灭菌不彻底及原料不新鲜时极易发生;根霉。菌落初期呈白色絮状物,而后普遍为灰褐至赤黑色,制种,压块或脱袋后都会发生,生长适宜温度范围25℃~30℃,相对湿度90%~100%。
7.2防治措施 原料要新鲜,使用前曝晒3天。拌料水量适宜,含水量最高不超过65%;灭菌火力要猛,温度、时间要达到要求;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包括空气、土壤、有机质等都有霉菌的存在,特别是孢子,可以随风飘扬到处传播,因此,搞好环境卫生、净化空气,可以降低霉菌孢子的密度减少杂菌的为害,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用具、出菇条件等各项操作环节和场合,都要搞好日常的清洁卫生,做好空气、地面的消毒,可用0.2%肥皂水或3%~4%碳酸溶液或5%~20%的石灰水澄清液等进行交替喷洒,将场地、菇房四周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清除掉,严防传播杂菌而污染空气和环境;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消毒接种人员要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操作时不要随便出进,冷却、接种,培养场所要求“闲人免进”,以防带来杂菌孢子;改善环境因子。杂菌发生的快慢、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环境因子,当气候、温度等条件有利于食用菌发育,菌丝体生长力旺盛,抵抗力就强,霉菌就不易发生,甚至抑制战胜杂菌。反之,杂菌就会乘虚而入,蔓延危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除注重清洁消毒外,主观采取调节环境温湿度,严防温度上升到28℃以上,尽最大可能创造适宜食用菌菇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这是防治杂菌的最有效措施;使用药物,为防治杂菌污染,在配料时可按每100kg培养料加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200g拌匀,可有效控制杂菌。
7.3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是菇蝇、菇蚊,主要咬食培养料中菌丝体及子实体根部。其防治方法:原料暴晒、杀死部分虫卵;门窗钉上尼龙沙网,防止成虫飞入;结合补水,添加3000倍灭幼脲或3000倍敌杀死,杀死幼虫。发现菇蝇菇蚊,在光线较亮处放置蘸过敌敌畏药液的棉团;隔3~5天用4000倍敌杀死或1000倍杀灭菊酯轮换喷雾防治。
另外,老鼠危害也不可忽视,它主要偷食菌种菌袋,传播杂菌,防治时可在鼠洞和场地四周洒上拌有磷化锌药剂的麦粒、瓜籽、葵花等,也可用邱氏鼠药或其他灭鼠方法防治。
安龙县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安龙县,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安龙县属于科技部“黔西南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 地处贵州西南部, 该县地跨东经104°59ˊ~105°41ˊ, 北纬24°55ˊ~25°33ˊ之间, 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 靠近广西和云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常年温和, 雨量充沛, 年降水量为1256mm, 年平均气温为15.6℃, 年日照数1504.7小时, 无霜期288天。全县总人口4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 占总人口的89%, 属典型的农业县。其总面积有2237km2, 耕地面积20.4万hm2, 旱地1.05万hm2, 水田9933 hm2。近年来, 安龙县依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促进农业产业化。
1 食用菌培养料的配制
对于食用菌培养料的配制, 应根据比例要求搅拌干料, 用水将一些微量元素化开并与干料混合, 然后不断搅拌, 直至培养料达到均匀的干湿程度。此外, 对于培养料的含水量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因为含水量关系到食用菌菌丝的生长, 最好将含水量大约保持在55%, 要是偏低, 则可能造成产量降低, 偏高则会引起原料浪费的情况发生。所以, 要按照原料中的木屑粗细软硬以及空气湿度变化合理调整含水量。同时, 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 在结束培养料配制后, 要及时对培养料进行装袋杀菌。通常在完成配制培养料的7小时以内, 应该进行装袋。可将培养料放入锅中加热至100℃, 接着通过冷气阀降至0℃, 再重新加热到100℃,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使用猛火加热以及通过温火保温, 完成灭菌过程。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漏气发生, 否则灭菌效果将大大降低。完成对食用菌培养料的配制工作, 有利于食用菌产量的提高, 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2 选择优质菌种和出菇棚场地
首先必须对安龙县本里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 根据食用菌的生长环境, 对菌种进行合理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对发生病虫害的菌种进行使用, 选择适宜安龙县的优良菌种。在接种时, 必须严格把关, 按照科学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 以保证成功率。对于接种室的选择, 必须远离污染源, 同时选择干燥密封的环境。在对菌袋进行严格消毒并经过3个小时的冷却之后, 使其降至适当的温度然后进行接种工作。工作人员和工具都要经过消毒之后, 才能进行接种, 接种要保证迅速和准确。
对于出菇棚场地的选择上, 应该靠近清洁安全的水源, 同时保证空气正常流通。此外, 挑选时不能靠近生活区、垃圾场以及医院等场所。在确定出菇棚场地之后, 必须对其进行翻土、晒土和灌水工作, 而不是采取传统上的农药作业。在搭建出菇棚场地时, 要确保使棚体更加牢固, 使排水更加畅通无阻, 同时在周围要设置通风孔, 搭建一层较厚的薄膜和遮阳网, 保证出菇棚场地内的温度。
3 选择合理的培育环境
3.1 湿度要求
食用菌的培育环境必须注重空气湿度问题, 因为空气湿度关系到菌类子实体的生长情况。要是这一参数过低, 就可能导致水分蒸发过快, 使得食用菌产量大幅降低;要是参数偏高, 水分难以蒸发, 造成菌体内营养供给不畅, 子实体停止生长。要是这一指数长时间偏高, 子实体就可能腐烂变质, 甚至造成大规模的细菌传染, 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3.2 通风要求
和人类类似, 食用菌在生长的过程中也需要足够的氧气, 再将O2吸入之后释放出CO2。据调查显示, 适量的CO2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但是如果培育环境密闭不透气, 就可能造成CO2堆积, 造成菌丝生长过慢甚至停止生长, 出现菌丝死亡现象, 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必须使培育环境保持通风, 确保合理的CO2浓度。
3.3 光照要求
对于食用菌的出菇, 必须采用散射光刺激。一般而言, 子实体的颜色随着光照的强弱变化而变化, 光照越强, 子实体颜色越深。在进行栽培时, 工作人员应该根据食用菌种类的不同, 可以利用遮阳网等, 相应地对光照情况作出调节, 保证光照符合食用菌生长需求。
4 选择无污染的肥料
为了保证食用菌满足人们健康无污染的消费需求, 要采用无污染的肥料和施肥方式。比如, 将按标准混合好的酵母膏和蛋白胨溶液均匀地洒在食用菌上, 促进食用菌生长变快。对于人畜粪便的喷洒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首先要对其进行加热, 之后兑入清水, 按照1:10的比例进行喷洒。此外, 就生长的中后期而言, 可以在食用菌表面喷洒300倍液的米醋, 采摘前3天内每天都洒1次, 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喷洒豆浆水, 将混合好的豆浆水喷洒到食用菌上, 接着用清水进行第2次的喷洒。
5 结语
食用菌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食品, 是当今市场上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栽培技术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以达到高产量高质量的要求。该产业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应该满足绿色健康无污染的要求, 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 因此对这项技术应该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成群.食用茵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2] 车勇.王红艳两种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 (5)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种植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重点讲授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介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推荐参考书目: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版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0版、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二、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第五节 毒菌
第一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菌种的保藏方法。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地位;食用菌的生活史。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一、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一、食用菌的生长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三、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二、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四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方法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和复壮措施 第二章 菌种的制作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熟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了解:液体菌种。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二、母种的转接
三、组织分离
四、孢子分离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一、谷粒原种
二、棉籽皮原种和锯木屑原种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制作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
二、接种与培养 第四节 液体菌种
第三章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香菇和侧耳的栽培技术。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菇
一、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侧耳
一、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侧耳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黑木耳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银耳
一、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银耳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金针菇
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栽培技术 熟悉:鸡腿菇的栽培特点。了解:竹荪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孢蘑菇
一、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草菇
一、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草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鸡腿菇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竹荪
一、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二、竹荪的栽培技术
第五章 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掌握:白灵菇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熟悉:茶树菇、灵芝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灵菇
一、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杏鲍菇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茶树菇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灵芝
一、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二、灵芝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猴头菇
一、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掌握: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熟悉: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了解: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第七章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熟悉: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了解:食用菌深度加工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
一、冷藏技术
二、低温气调储藏技术
三、辐射处理
四、减压储藏
五、速冻加工技术
第二节 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
一、盐渍技术
二、糖渍技术
三、干制技术
四、罐藏技术
五、冻干加工技术 第三节 食用菌深度加工
一、食用菌糖果与休闲食品加工
二、食用菌饮料加工
三、食用菌浸膏、冲剂加工
四、食用菌调味品加工
五、食用菌美容化妆品加工
六、食用菌保健药品加工 第四部分 实验指导
一、实验条件与要求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二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三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实验四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 实验六 香菇栽培技术 实验七 金针菇栽培技术 实验八 木耳栽培技术 实验九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实验十 白灵菇栽培技术 附:实验一到实验六为必做实验 附录:
1.常用母种培养基配方
食用木槿栽培技术 篇6
一、地块与品种选择 木槿适应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高,不论是在黏土中还是在碱土中都能生长。它既耐阳也耐阴,既耐湿也耐旱,既耐肥也耐瘠,但最喜温暖湿润的环境。生产上要达高产还是应选向阳、水源充足、土层深厚的砂壤土。也可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山坡空地、边角空地、田埂等地插植,还可在菜园、果园周围单行栽植当做篱笆用,既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木槿的花型有单瓣、重瓣,花色有纯白、淡粉、紫色等,作蔬菜栽培多选重瓣纯白、重瓣淡粉品种。
二、培育壮苗 木槿可采用种子繁殖与扦插繁殖。木槿由于种子育苗生长缓慢,生产上一般采用扦插育苗。苗床可不施基肥,按畦宽100厘米、高25厘米、沟宽30厘米的规格整地做畦。扦插密度:每畦3行,株行距15厘米×30厘米,每平方米大约可插21~22株。春季大约3月份,在枝条萌发之前,结合修剪选1~2年生健壮枝条作插穗,每穗长15~17厘米,插穗入土深度10~12厘米,插后压实土壤、浇透水。应依各地气候条件采取保温、保湿措施,如搭拱架盖膜或草帘等,约1月可发芽,当气温上升时即掀去覆盖物。北方露地育苗冬季将苗木挖起假植于壕沟内埋土防寒越冬,翌年春移植大田。
三、大田施肥整地 大田施足基肥,肥料以腐熟的猪牛栏粪为好,可按每667平方米(1亩)施5000公斤的用量,深翻细耙。
1.硬枝直接插植:整成畦宽40厘米、沟宽20厘米、高25厘米的垄,按株距50厘米的规格,实行单畦单行插植。或整成连畦带宽90厘米、高25厘米的畦,按株距60厘米的规格,实行单畦双行“品”字形插植。
2.苗木移栽:定植穴施足基肥。畦宽根据苗木大小、便于操作而定。
四、大田栽植 在当地气温稳定在12~15℃以上时,植株开始萌芽前,即可进行大田直插或移栽。
1.春季硬枝直接插植:选2年生的健壮未萌芽的枝条,截成长为20~25厘米的插枝。准备好一根小尖棍,按预定的株行距先行插好小洞,然后再将木槿枝条插入,入土深度为插条长的2/3~3/4。插后压实土壤并立即小水漫灌。木槿直插大田是利用木槿扦插有当年开花的特性,头年插植密度可按扦插育苗的密度,第2以年后只需在每年春季萌芽前,按一定的密度进行间苗,间苗的依据是保证木槿当年有足够的营养面积,能够夺取鲜花高产。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冬季温度不是很寒冷、木槿能安全越冬的南方一些地方。
2.苗木移栽:密度按株行距50厘米×80厘米,挖好定植穴,定植穴内施足基肥,肥料可选用塘泥或垃圾肥土拌复合肥。1~2年生苗可裸根蘸泥浆或稍带泥土,栽植时须将苗木的根部伸展自如地放于定植穴内,然后填土踏实,栽后浇足定根水,以后隔2~3天视干湿情况再浇水。注意木槿苗木要随挖随植。
五、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时,定植穴施足了基肥的,后期一般可少施肥,但为了提高鲜花产量与品质,4月上中旬待植株展叶后,宜用0.2%磷酸二氢钾追施一次液肥。6月份是进行修剪培养高产树型时期,在开花前,应对树势较弱的进行追肥,用垃圾土拌适量的磷肥,并结合除草、培土施于基部。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开花期天气干旱要灌水。开花期应适量补施液肥或磷肥,并结合除草培土。木槿在生长期一般要进行2~3次除草培土。秋季末应注意修剪,把迟秋梢、过密枝、弱小枝、病虫枯枝剪去,有条件的秋后灌水1次,以增强木槿的抗寒能力。在花期结束后,要培土防寒过冬。
六、病虫防治 木槿生长期病虫危害较少,主要是易受蚜虫、卷叶虫、毛毛虫及蚂蚁的危害,要注意早期防治,并提倡物理、生物等无公害防治,尽量少用农药,特别要避免在开花采收期使用农药。
食用栝楼高产栽培技术 篇7
关键词:食用栝楼,栽培技术,高产
栝楼又名瓜蒌, 是葫芦科栝楼属藤本植物。栝楼栽培劳动强度低, 经济效益高, 适宜于大面积栽培, 是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1 培育壮苗
早发壮苗是栝楼高产栽培的必要条件。早发健壮的栝楼苗生长时间长, 产量高, 抗病性强。对于新栽栝楼苗, 应在精选优质种根的基础上, 利用小拱棚集中育苗, 当栝楼苗高20~30 cm, 最低气温高于10℃时适时移栽到大田。栽后立即浇透定根水, 并适当培土保墒。老栝楼田在最低气温高于10℃后, 及时将冬前覆盖在栝楼基部的土壤移开, 提高低温。在遇到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 确保栝楼早发壮苗。
部分种植户为了减少栝楼苗移栽过程中的活棵时间, 用栝楼根在大田直接栽插。由于早春温度较低, 为了增加温度, 采用小拱棚覆盖。虽然该方法也能增加地温, 促进生长, 但在高温天气必须及时破膜放风, 否则极易烧伤幼嫩的栝楼幼苗, 推迟出苗。放风时可以用燃烧的香烟头在薄膜上破洞, 并在苗高10 cm左右及时去薄膜。
2 控制长势
创造条件尽可能增加栝楼生殖生长是食用栝楼高产栽培的关键。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 只有栝楼植株生长健壮才能转入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正常的生殖生长使营养生长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若营养生长不良, 则栝楼无法进行正常开花结果, 这正是野生栝楼产量极低的重要原因。过旺的营养生长反而抑制栝楼向生殖生长转化, 大量的营养物质被旺盛的枝叶消耗, 同样也抑制着生殖生长[1]。过旺的营养生长同时导致田间郁闭, 通风透光不良。一方面, 部分叶片无法接受足够多的阳光, 只消耗营养却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 通风不良导致局部湿度过大, 易引起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的大发生。因此, 有必要对栝楼进行合理整枝, 除去过多的消耗枝, 保留结果枝, 将有限的养分集中供应栝楼果实的生长。
栝楼在上架后1 m左右时就应及时去顶, 促进分枝, 每株主藤在不同的方位留3~5个分枝, 尽量在田间分布均匀, 充分利用阳光。由于栝楼果实主要集中在主藤和一次分枝上, 所以为了促进栝楼挂果, 必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二次分枝, 防止田间郁闭, 并在一次分枝达到1 m左右时及时去顶, 促进幼果生长。
3 强化授粉
决定栝楼产量的关键因素是授粉情况。在种植栝楼时, 种植户都会相应种植雄株, 但由于病害等原因, 使栝楼雄株不断减少, 加上部分种植户认为雄株不能结栝楼而减少雄株的种植数量, 减少施肥量, 最终形成雄株数量偏少, 生长迟缓, 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足够多的花粉供雌株授粉, 导致坐果率降低, 栝楼空秕率增加, 产量降低。必须充分认识雄株的重要性, 栽插不低于栝楼总株数5%的雄株, 并加强管理, 促进雄株早开花, 在雄株缺棵时, 必须及时补种[2]。
为了确保栝楼能进行充分授粉, 可以在田间释放蜜蜂促进授粉。在没有蜜蜂的情况下, 亦可以进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时先用干净的毛笔收集新开放的栝楼雄花, 并尽快将收集的花粉用毛笔粘到雌花的柱头上, 进行人工授粉。一般情况下, 每朵雄花可以授粉5朵雌花[3]。
4 防控病虫
随着栝楼种植年限的增加, 栝楼病虫害发生程度急剧增加。当前全省食用栝楼普遍发生的病虫害种类主要有炭疽病、根结线虫病以及蚜虫和各种食叶害虫。栝楼炭疽病侵染叶片引起早衰, 侵染果实早期引起腐烂, 后期侵染导致果实产生僵果或开裂, 病果产的栝楼籽不饱满, 并且有明显的苦味, 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栝楼根结线虫病不但在栝楼的根部产生根结, 消耗营养, 使植株生长不良, 而且在侵染时留下伤口诱发枯萎病等根部病害的发生, 直接导致栝楼植株死亡;蚜虫吸食栝楼的幼嫩组织, 对栝楼幼苗影响较大, 导致栝楼生长迟缓, 并传播病毒病;近年来, 斜纹夜蛾等食叶害虫在栝楼生长后期大面积发生, 部分地区的叶片全部被啃食, 造成栝楼无法正常成熟, 白籽瘪粒多, 影响产量[4]。
为了确保栝楼高产、稳产,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 控制栝楼病虫害。在栝楼栽种前, 优选种根, 剔除有病变的栝楼根, 并使用菌线威浸根, 防止将栝楼根结线虫病和枯萎病带入大田;清沟沥水, 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栝楼苗期使用吡虫啉等药剂防治蚜虫, 上架后根据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及时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等药剂防治;在7月初栝楼炭疽病刚发生时使用咪酰胺、世高、福星等高效药剂防治炭疽病。
参考文献
[1]徐和兴, 王长水.瓜蒌的生物学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2) :80-81.
[2]吴慧平, 徐劲峰.安徽省潜山县栝楼根结线虫发生危害及大田药效试验[J].植物保护学报, 2006, 33 (1) :59-62.
[3]魏秀章, 兰建军.食用栝楼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 2004 (3) :35-37.
果园间套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篇8
关键词: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 光照强度低, 富含氧气, 正符合食用菌生长, 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 促进果树的生长, 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 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 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 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 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 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 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模式, 果菌结合, 做到了树上长果, 树下结菇,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 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 宽4.2~4.5 m、高2.0~2.2 m的拱形棚, 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 (除门外) 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 棚顶用薄膜盖好 (与防虫网相交接) , 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 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 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 装袋提前50~60 d。
2.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41.8%、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2.2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 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 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 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2.3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1.00∶ (1.10~1.25)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 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 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1.9~2.0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接种完毕, 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2.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 春季气温较低, 气温低于20℃时要注意加温, 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时注意通风换气, 以利于菌丝生长。
2.5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 菌包菌丝吃透料, 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 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 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 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 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 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 行距一般为20~24 cm, 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1.0~1.5 cm的竖裂口, 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 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 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 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 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 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 晴天多喷, 雨天少喷, 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 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2.6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 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 不伤小耳, 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 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 将耳床清理干净, 杀虫杀螨1次, 停水2~3 d, 以利于菌丝的恢复, 4~5 d第2潮木耳现蕾,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 菌肉肥厚嫩白, 营养丰富, 味微甜而鲜, 耐贮性好, 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 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 7月上旬覆土, 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3.1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36.8%、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0.2%。
3.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3.3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 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3.4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 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3.5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 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 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 它透气性好, 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 把土粒敲成0.5~3.0 cm大小的颗粒, 调成含水量为20%~30%, 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 建堆, 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 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 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 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 把畦面弄平, 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 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 12~14 d后菌丝扭结, 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 加强通风换气, 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 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 一般不喷水, 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 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 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 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3.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 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 品质最好;采收过迟, 成熟过度, 品质下降;过小采收, 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 把菇体分开, 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 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 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 停水2~3 d养菌, 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 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 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 侧生, 嫩滑可口, 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 耐储运, 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高, 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 低于4℃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 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 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4.1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47.06%、玉米芯44.76%、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0.2%。
4.2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4.3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 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 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1.0∶ (1.2~1.4) , 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 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 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 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 上下均匀一致, 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2.0~2.2 kg, 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 每框9袋。装袋完毕, 立即装炉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 温度到达100℃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 炉温下降至60~70℃时进行御炉, 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 待菌包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 1个菌包用种为8~10 g, 套上套环, 用胶圈把报纸 (已灭菌的) 扎紧在套环外封口, 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 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 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4.4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 菌丝吃透料, 少数菌包现蕾, 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 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 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 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 每天喷水2次, 3~4 d现蕾, 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 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 宜喷雾状水, 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4.5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 及时采收, 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 拔下整丛菇体, 小心放入框内, 避免损伤, 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 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 去掉小菇, 分级真空包装, 每袋2.5 kg。采完一潮后, 清理菇脚, 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 5~7 d即可转潮, 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 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参考文献
[1]储利慧, 陈生良, 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6) :92-93.
[2]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04 (9) :34-35.
[3]刘岩岩, 张敏, 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130-131.
[4]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 2014 (1) :23-24.
[5]沈渊, 姚明军, 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1) :144-145.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篇9
一、教学目标设定
食用菌栽培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实用技术课程, 这就决定了这门课不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目的, 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和掌握有关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生活条件、菌种生产、病虫害防治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系统掌握食用菌的制种技术和栽培生产技术, 提高科学实验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为今后更好地完成科研与生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 大多数院校开设的食用菌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时数非常有限。以我校为例, 所开设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只有34学时, 要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困难。因此, 课程内容的设计就十分重要。经过分析, 我们确定了课程内容优化的基本方向。首先, 选修该课程的是大三或大四年级的学生, 已基本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因此, 在有限的课时中, 理论课的学时数不宜占太多, 尽量多安排实验操作,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表1) 。其次, 可以把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起来, 在实验课过程中, 随时穿插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样做不仅能缩减理论课学时数, 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实验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因此, 实验内容的设计务必要体现该课程的精髓。我们将实验内容从整体上设计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 如图1所示。以菌种组织分离→一级种制备→二级种制备→三级种制备→栽培为主线, 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食用菌的整个生产流程;各项实验之间既独立, 又相互联系, 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 使课程更趋系统化, 也更接近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同时, 因为栽培过程的不确定性, 使实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性和研究性。事实证明, 只要是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事情, 学生就会有热情和积极性。许多学生在课后总结中表示, 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门选修课能引起他们关注和兴趣的正是实验环节, 这种人人亲自动手的经历以及出菇试验的成功, 让他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还有学生表示, 食用菌栽培这门课是大学期间印象最深收获最大课程之一。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综合性实验中, 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全程参与实验过程, 教师只是对实验目标提出要求, 并在学生实验操作中进行指导。以往, 实验课课后的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无法参与。就食用菌栽培而言, 实验课上只能安排培养基配制灭菌、菌种组织分离以及接种等内容, 而对整个培养过程特别是出菇管理等一些重要环节却无法安排在课内进行, 导致学生最后对栽培管理方面的操作仍是空白, 甚至怎样出的菇学生都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一方面从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器皿的清洗包扎灭菌、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另一方面, 在进入出菇试验阶段,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将菌袋带回宿舍自己进行管理, 要求学生随时观察和管理子实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并将结果详细记录和拍照。由于从菌种分离到各级菌种的制备乃至出菇试验, 都是学生独立进行操作, 无形中使学生有一定的压力, 他们必须认真对待, 尽量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 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结束后, 学生要将整个实验过程综合起来完成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 要求写成统一论文格式, 特别是实验结果要求附有照片, 最后, 汇报实验结果。经过这种系统的实验训练后, 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了整体的认识, 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基本技能都得到了加强。
2. 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尤其是对应用性很强的食用菌栽培课程来说, 一味地“纸上谈兵”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 由于这门课的课时数非常有限, 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必须依靠学生课外自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 一方面可以改革以往书本一统的局面, 从单调的文字、图片转向声、影、光的立体展现, 使学习过程生动形象;另一方面, 将无限的网络资源与教学进行整合,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出去, 实现多种教学手段, 为研究性学习营造条件和途径。为此, 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发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网络课堂, 重点设置了以下几个模块: (1) 学习资源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大纲、电子课件、图库、视频动画资料、参考文献库等; (2) 实践创新模块:包括实验指导、常规仪器及使用、设计 (研究) 性实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 (3) 学习交流模块:以E-mail方式和ICQ提供个别答疑, 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问题解答, 以BBS、聊天室等方式提供问题讨论。网络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最佳途径, 使教学多方互动, 为课程提供鲜活的案例, 让课程更具有现实性, 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也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3]。长期以来, 单一的考试形式使不少学生习惯于平时抄笔记期末突击背笔记的不良学习习惯, 很难调动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对食用菌栽培这样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我们一方面强化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过程性评价, 另一方面, 也不忽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把考核分成两大部分:理论占50%, 实验占50%。其中理论考核采用了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或可行性报告的形式, 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实际中去。调查报告或可行性报告分小组进行, 全部完成后, 组织汇报、总结和讨论。实验考核项目及所占比重为:实验设计10%, 实验操作20%, 实验论文20%。实践证明, 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针对食用菌栽培课程特点, 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新生.用科学试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食用菌实验教学[J].菌物研究, 2006, 4 (3) :82-86.
[2]王颖, 杨柳, 叶明.微生物学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 (3) :437-441.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篇10
钦廉林场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气候区,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资源丰富, 适宜林下栽培食用菌。林下种植平菇, 每季可产鲜菇48.75 t/hm2, 按照市场价7.6元/kg计, 直接产值37.05万元/hm2;林下种植金福菇, 每季可产鲜菇30.00 t/hm2, 按照市场价11.0元/kg计, 直接产值33.00万元/hm2, 可见林下栽培食用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 栽植地选择
选择远离污染源、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源充足、遮荫好、散射光充足、便于管理的林下地块, 林木株行距2 m×3 m。
2 品种选择
根据林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林下小气候环境, 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温型金福菇和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
3 食用菌林下栽培模式
3.1 林下行间地表栽培
地表栽培食用菌是将菌棒 (菌包) 摆放在林下行间的畦面上出菇的方法, 适合地栽的食用菌有平菇、秀珍菇、鲍鱼菇等。地栽的工艺包括室内菌棒的生产和培养, 室外林下菌棒摆放、出菇管理等[2]。
3.2 林下行间覆土栽培
覆土栽培食用菌是在林下空地挖一定规格的畦坑, 然后将菌棒脱去塑料袋摆放在里面覆土栽培的方法, 适合覆土的食用菌有鸡腿菇、金福菇等。覆土栽培的工艺流程包括室内制作菌棒、室外整地作畦、菌棒脱袋覆土、出菇管理等[2]。
4 林下地表栽培平菇技术
4.1 栽培季节
林下栽培平菇是需要在林下自然温度下完成平菇的生产过程, 应考虑菌丝对温度的要求, 将平菇生长季节安排在8—11月, 9月上中旬做菌棒, 10月开始出菇[3,4]。
4.2 装袋接种
选用90%以上棉籽壳和玉米芯为主原料, 10%以下的尿素和过磷酸钙为配料, 将其混合加水调匀, 含水量为65%~70%;然后堆积发酵, 料堆深处温度达55℃左右时, 翻堆1次再堆积;待温度再次升至55℃左右时, 保持24 h, 再翻堆散热, 装袋后采用菌袋两头接种, 菌袋长满菌丝, 即为菌棒[5]。由于林下空间广、管理粗放, 自然环境难以控制, 林下栽培平菇采用熟料袋栽培, 在室内待菌丝长满菌后再移到林下摆放, 出菇, 以确保栽培成功。
4.3 场地准备
菌棒移到林下的前3 d清理场地, 即将林下杂草、枯枝清理干净, 整平地面, 用0.3%敌敌畏溶液喷雾消毒场地, 然后在地面均匀撒1层生石灰粉, 以杀死林下害虫[6,7]。
4.4 菌棒摆放
为避免菌棒与地面之间接触引起污染, 在3 m宽的行距里搭建2排离地面15 cm的竹排或木头架子, 将菌棒摆放在竹排上, 连着摆放3层, 可摆菌棒12万个/hm2。
4.5 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主要注重于湿温度的调节, 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控制在8~15℃。另外, 阴雨天气, 注意防风遮雨;高温天气, 注意遮荫。
4.6 适时采收
菌盖充分展开, 但边缘紧收, 颜色由深逐渐变浅, 下凹部分开始出现白色毛状物。
5 林下覆土栽培金福菇技术
5.1 栽培季节
为便于管理, 金福菇栽培季节选择同平菇一样, 8—9月做菌棒、覆土, 10月开始出菇。
5.2 装袋接种
选择干燥、无霉变及不腐烂的棉籽壳60%、玉米芯24%和麦麸14%为主原料, 1%石灰和1%石膏为配料, 加水混合均匀, 含水量为65%~70%, 然后堆积发酵, p H值6.5~7.5;料堆深处温度达到60℃时, 翻堆1次再堆积, 待料温再次升到60℃以上后保持12 h再翻堆;通常发酵3~4 d, 翻3次, 可散堆降温, 人工装袋接种。
5.3 畦床准备
菌棒覆土前10 d清理场地, 即将林下空地上的杂草、枯枝全部清理干净, 再用0.3%敌敌畏溶液喷雾消毒场地;菌棒覆土前4~5 d, 在3 m宽的行距里挖长15 m、宽1.2 m、深10 cm的畦床 (一般长度视林地情况而定) , 晾晒3 d, 然后在畦面及四周撒1层石灰粉灭菌杀虫。
5.4 脱袋覆土
将菌棒剥去全部塑料袋, 横排放入畦中, 每畦摆放550个菌棒, 中间不留空隙, 可摆放菌棒9.9万个/hm2;在摆满菌棒的畦上覆盖一层厚3~4 cm、已消毒、土块细碎的塘泥, 再喷水使覆土层湿透为止;畦上搭建高50 cm左右的小拱棚, 并覆盖薄膜进行保湿, 四周用土压住薄膜。
5.5 出菇管理
覆土后,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 20~25 d出菇, 当菇体长至3 cm高时, 每天喷水1~2次, 空气相对湿度85%~90%, 子实体进入成熟期, 停止喷水, 避免烂菇[8,9]。
5.6 适时采收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需要5~7 d, 菌盖肥厚紧实, 菌膜尚未破伞时适宜采收, 品质最好。采收后, 剔除料面上的老化菌丝和残留菌柄, 并整平料面, 停水4~5 d后, 再补水养菌出菇, 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 一般可以采收3批菇, 生物学效率平均在68%以上。
摘要:介绍广西国有钦廉林场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包括栽植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等方面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林下栽培,国有钦廉林场,广西
参考文献
[1]高顺.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2) :15.
[2]陈丽, 陈振妮, 陈志玲.香蕉园套种食用菌技术, 食用菌[J].2008 (2) :47.
[3]刘华, 吴洪兴, 史善坤.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麦类文摘 (种业导报) , 2007 (9) :28.
[4]高银.食用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麦类文摘 (种业导报) , 2007 (7) :33-34.
[5]张水旺, 邵爱琴, 赵付安.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其开发潜力[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7) :26-28.
[6]吴志英.平菇的人工栽培[J].河南农林科技, 1982 (11) :29-31.
[7]潘春彩, 石朝民, 袁建生, 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6) :71-72.
[8]苗长海.凤尾菇及其棉籽壳生料栽培技术[J].河南农林科技, 1983 (4) :20-21.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篇11
培训方法:培训分面授、函授。函授费380元(含资料光盘、菌种、消毒粉、塑料袋等),面授费680元。一般学期7~10天,食宿自理200元,如在规定时间内没学会可继续学,直到学会为止,不增加任何费用。
报名方法:参加培训的读者,请将函授费380元或面授费680元直接汇到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并注明汇款要求。接到您的汇单后,我们将及时为您寄发函授教材或面授通知书,凭通知书便可到食用菌培训基地参加学习。
汇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
邮编:330009
联系电话:0791-86616743
86635947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篇12
关键词:酱香型白酒糟,食用菌,技术,研发方向
酱香白酒是贵州的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 在茅台镇以及赤水河畔酱香白酒生产企业近1000家, 年产酱香白酒糟达300万t[1]。可以通过生产饲料、加工农用有机肥、栽培食用菌等途径实现酱香白酒糟的资源化利用[2]。酱香白酒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且含有大量的残余脂肪、蛋白、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无氮浸出物等, 其碳氮比 (C/N) 为12.71, 远低于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基质棉籽壳、玉米芯和木屑等, 酒糟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 可栽培双孢蘑菇[3]、平菇[4]、杏鲍菇[5]等食用菌。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酱香白酒糟栽培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的关键技术, 并结合酱香白酒糟的特点, 讨论利用酱香白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研发方向。
1 酱香白酒糟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
1.1 菌种选择
应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好、遗传性稳定的食用菌菌种, 尽量从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购买菌种, 购买时注意选择菌丝颜色正常无污染的菌种。投入生产前, 必须了解菌种生长特性并对该菌株进行出菇试验, 食用菌菌种要及时接种, 若不及时接种, 菌丝活力就会减弱, 且容易感染杂菌。其次, 计划生产前应根据备料确定菌种的数量和准备时间。
1.2 科学配制培养料
酒糟的碳氮比低, 应选择碳氮比高的材料, 如甘蔗渣、杂木屑等与之复配调节碳氮比。此外, 酱香白酒糟透气性差, 要选择有利于通气的材料, 如秸秆粉等, 如用木屑、玉米芯等粉状材料则要求粒径4mm左右。木屑不能选择含芳香物质的树种, 如松杉柏、香樟等;含蜡质丰富材料如小麦秸秆等要先进行发酵处理, 否则会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
据试验, 以下配方生产效果较好。配方一:酒糟40%、木屑24%、玉米芯34%, 石膏、过磷酸钙各1%;配方二:酒糟40%、木屑30%、玉米芯28%, 石膏、过磷酸钙各1%。根据资源情况, 按照其中一个配方将料备齐后, 加水充分搅拌并使含水量达到65%左右, 含水量以手捏料有水滴渗出但不形成水流为宜, 培养料的pH值用氧化钙调节为8, 再闷2~4h, 即可装袋。
1.3 培养料装袋和灭菌
选用宽15~17cm、长33cm的塑料袋, 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 一定要做到松紧适度才能有效避免后期袋中周身出菇的现象, 装袋最好在拌料后5h内完成。装好袋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结, 放常压锅中灭菌, 在100℃的高温下蒸8~10h。
1.4 接种和养菌
待培养料彻底冷却后, 在接种箱内或无菌室内酒精灯火焰下接种。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 菌种尽量盖满培养料表面, 0.5kg菌种可接种25~30个菌袋。接种后及时将菌袋移入培养室, 培养室温度前期控制在22~25℃, 等菌丝覆盖料面后可降至20℃培养;培养室相对湿度应维持在70%;前期早晚各通风20min。中后期应在早、中、晚各通风30min;菌丝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20~25℃) , 24h菌丝开始萌发, 约30~40d即可满袋。养菌过程中7~10d倒一次袋, 倒袋时剔出破碎及杂菌感染的菌袋。
1.5 搔菌与出菇管理
a.搔菌菌丝长满袋后, 必须再培养8~12d。等菌丝生理成熟后, 采用工具将菌袋料面接种块及老菌丝层扒弃, 要求平整。
b.菌丝恢复期管理搔菌后的1~5d是菌丝恢复期, 在此期间不需要光照, 温度应控制在14~17℃, 常换气通风, 保持室内足够的氧气浓度;湿度控制在95%~100%, 保持料面和地面湿润, 如料面干燥, 可适度补水。
c.催蕾期管理催蕾期是从料面出现大量原基至菇蕾生长至0.5cm之前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 不需要光照, 出菇房开始缓慢降温, 金针菇一般每天降低1℃至6~8℃, 杏鲍菇最适温度为15℃;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 地面保持微湿, 以防止料面干燥导致原基脱落;如果菇蕾出现吐水现象, 则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减少通风量, 提高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d.抑制期管理催蕾期结束到采收前为抑制期, 一般为菌袋移入菇房后的第10~20d。当金针菇子实体长到0.5cm时, 开始降温抑制, 降温至3~5℃, 并通过光抑制和通风来控制子实体整齐度和菇盖大小, 抑制金针菇过快生长;当金针菇菇盖达3~4cm时, 可以根据情况升温达6~8℃。在杏鲍菇主蕾长度3.5cm时进行修蕾, 方式为留2个主蕾, 杏鲍菇子实体生长期最佳温度为16℃。此后, 金针菇保持菇房处于黑暗条件, 杏鲍菇最佳光照强度为100lx;最佳空气相对湿度为90%, 当发现子实体或菌袋表面出现杂菌或病菌感染时, 应分析病菌来源, 迅速对地面、菇房和床架消毒, 并检查通风系统, 降低菇房空气湿度, 清理染菌菌袋。待子实体生长到符合商品菇要求时, 及时采收。
2酱香白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研发方向
酱香白酒糟pH值为3.7, 水分含量65%以上, 极易腐败, 不便存储, 若不及时处理利用,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6]。除采用鲜酒糟即时利用外, 可采用暴晒或烘烤酒糟挥发其中的醇类、醛类物质, 并加氧化钙调节pH值, 实现酱香白酒糟的存储备用和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通适化。
利用酱香白酒糟基质化栽培食用菌, 由于不同食用菌对酒糟的适应性不一样, 同一种食用菌的不同菌株对酒糟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 因此要开展适宜酒糟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食用菌优良菌株的筛选和食用菌酒糟栽培基质配方研制, 使酒糟基质化栽培食用菌实现高产优质与节本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季克良, 郭坤亮.茅台酒高温工艺应激条件对活性酵母细胞衍生物的影响[J].酿酒科技, 2005 (3) :46-48.
[2]李青.贵州省白酒酒糟综合利用的探讨[J].酿酒科技, 2014 (10) :92-93.
[3]梁峰, 刘秀花, 闫永峰, 等.白酒酒糟成分分析[J].商丘师专学报, 1999 (6) :14-16.
[4]朱斌.酒糟是双孢蘑菇栽培的合适基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51-52.
[5]王冲, 连宾, 潘牧, 等.酱香型白酒丢糟代屑栽培平菇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 (9) :146-149.
【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推荐阅读:
食用菌栽培技术11-15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12-11
食用淮山高产栽培技术11-26
优质食用玉米栽培技术07-31
食用百合的栽培要点07-03
食用菌新技术01-13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11-04
冷链食品安全食用技术指南11-14
特色食用菌10-31
食用菌论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