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2024-11-04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通用8篇)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1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食用菌栽培及加工技术》期末考

查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食用菌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必须要有合适的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其中营养条件包括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素等;环境条件包括有(空气)、酸碱度、(温度)、光照及湿度。

2、按照菌种用途不同可将其分为母钟、(原种)和(栽培种)三种类型。其中母种分离常用的手段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分离法)。

3、在食用菌生长发酵过程中,一般在(发菌或菌丝体生长)期是不需要光照的,应避光培养;在(子实体分化和发育)期需要有一定量的散射光。

4、金针菇中(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特别丰富,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在国内、外被誉为(增智菇)。

5、在已学习的几种食用菌中,其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覆土的主要有(平菇)、(蘑菇)、(金针菇)等。

6、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菌丝体)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人们主要食用的是食用菌的(子实体)。

7、根据自然状态下食用菌营养物质的来源,一般将食用菌分为三种不同的营养类型,即(腐生性食用菌)、(寄生性食用菌)、(共生性食用菌)。

8、香菇是一种(低温、变温)结实型食用菌;草菇是(高温、速生)结实型食用菌。

9、金针菇子实体生长阶段,应控制环境CO2浓度在(261.7—2930.5u mol/L)范围;如果要灵芝形成鹿角状的子实体盆景,在其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环境CO2浓度应控制在(0.03%)范围。

10、在香菇的段木栽培过程中,菇木成熟的主要标志:当菇木(树皮组织松软)、(粗糙不平),敲打时发出(浊音)或有疣状突起,说明菇木已成熟,此时即可进行浸水催蕾,架木出菇。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培养料中加石膏的作用是补钙。

2、(√)金针菇是VB1,VB2的天然营养缺陷型。

3、(×)平菇是喜碱性的食用菌。

4、(×)平菇的单核初生菌丝可直接用于生产。

5、(×)四极性异宗结合的菌类孢子制种可育率是50%。

6、(×)只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就可以形成鹿角状的灵芝盆景。

7、(√)PDA试管斜面培养基的灭菌条件为温度121℃,时间30min。

8、(√)草菇是一种高温速生型食用菌。

9、(×)竹荪栽培所用培养基中必须要添加竹类原料。

10、(√)所有栽培品种的香菇都具有形成花菇的潜力。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伞菌子实体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特征?

答:伞菌子实体主要由菌盖、菌褶、菌柄组成,某些种类还具有菌幕的残存物---菌环,菌托。

(一)菌盖:又称菌帽,是伞菌子实体位于菌柄之上的帽状部分,是主要的繁殖结构,也是我们食用的主要部分。由表皮,菌肉和产孢组织---菌褶和菌管组成。

1、形态:因种而异,常见有钟形(草菇),半球形(蘑菇)

2、颜色:各异,有乳白色(双孢蘑菇),杏黄色(鸡油菌),灰色(草菇),红色(大红菇),青头菌为紫绿色。

3、附属物:鳞片(蛤蟆菌),丛卷毛(毛头鬼伞),颗粒状物(晶粒鬼伞),丝状纤维(四孢蘑菇)。

4、菌肉:表皮以下是菌肉,多为肉质,少数是革质(裂褶菌)蜡质(蜡菌),也有胶质或软骨质的。

5、菌盖边缘形状:常为内卷(乳菇),反卷,上翘和下弯等。边缘有的全缘,有的撕裂成不规则波状等。

6、菌盖大小,因种而异,小的仅几毫米,大约达几十厘米。通常将菌盖直径小于6 cm的称为小型菇,菌盖直径在6~10cm 称为中型菇,﹥10cm称为大型菇。

2、在某些食用菌的栽培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覆土操作,试简述覆土操作的主要作用? 答: 覆土的作用:覆土后,由于覆土含有中臭味假单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它们的代谢产物含有多种激素,能促进蘑菇子实体形成。覆土能改变培养料中CO2浓度,加上土粒的机械性刺激,可促使蘑菇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到生殖生长,形成子实体。覆土层对子实体有支撑作用,能防止培养料的温、湿度急剧变化,保护料层中的菌丝体生长发育。

3、在平菇栽培生产中,发酵料的制备是一个重要环节,试述优质发酵料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应具备哪些条件有(1)料呈茶褐色

(2)有清香菌味和雪花状放线菌

(3)pH7.0~7.5

(4)含水量指缝泌水或手沾水印

4、简述无菌操作的基本规程。

答:

一、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二、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三、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操作间:

四、进行无菌操作时,凡未经消毒的手、臂、均不可直接接触无菌物品或超过无菌区取物。

五、无菌物品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灭菌容器内,不可暴露在空气中过久。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置。无菌包一经打开即不能视为绝对无菌,应尽早使用。凡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六、无菌包应按消毒日期顺序放置在固定的柜橱内,并保持清洁干燥,与非灭菌包分开放置,并经常检查无菌包或容器是否过期,其中用物是否适量。

七、无菌盐水及酒精、新洁尔灭棉球罐每周消毒一次,容器内敷料如干棉球、纱布块等,不可装得过满,以免取用时碰在容器外面被污染。

5、在食用菌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常用手段可促进菌丝纽结分化形成子实体? 温差刺激

控制湿度

保持通风,补充足量氧气。

机械刺激,比如刮掉老菌皮,搔菌。光照刺激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食用菌对环境条件需求的基本规律。答: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必须注意不同的食用菌所要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种食用菌的不同品种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而且,一个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

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70%为宜。在菌丝培养期间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求不高,主要是在出菇期间要求80%~90%的高湿环境。因此,出菇期间要注意勤喷水,以增加栽培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满足子实体生长的需要。

4.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氧气充足。这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经常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在通风换气时务必注意温度变化和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科学管理,协调统一,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5.食用菌对光线需要是比较特殊的。在发菌期间多数不需要光线,适宜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而在出菇时期却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如此时没有适量的散射光,就不能出菇或发生畸形菇。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山洞、防空洞、菜窖等。

6.酸碱度是影响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食用菌必须在适宜的酸碱环境下生长发育。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酸碱度要求是不同的,大多数都是喜欢微酸性或酸性的培养基质,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多在3~8之间,当批PH值大于7时,多数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

上述各种环境因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全面的、综合的,栽培管理中不能只重视某些条件而忽视其他条件。食用菌只有在综合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才能顺利地生长发育。这是进行人工栽培食用菌首先要掌握的科学知识。

温度需求规律高→低: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子实体发育。

空气㈠需求规律:少→多,菌丝体生长期、子实体分化期略低,子实体生长期→高。通气好长得快、壮、不易生病虫害,差则菌丝弱,菇体畸形,易生病虫害;㈡通气要求:通气孔要全方位设置,气流要回旋。

湿度:低→高,菌丝体阶段:60%~70%子实体阶段:85%~90%,太少:阻碍生长,太多:阻碍生长;易染病虫害;喜湿性菌类:木耳、银耳等;厌湿性菌类:香菇、双孢菇等。光照㈠规律、菌丝体生长:黑暗,子实体分化:散射光;子实体生长:多数:7分阴3分光,喜光型:5分阴5分光,厌光型:无光或微光㈡影响:散光,分化的必要因素,光照足:颜色深,健壮,光照弱:色浅,弱,畸形或不分化。

2、试述香菇发菌期管理的重点;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菌筒的转色? 答:香菇发菌期管理的重点是保温、通风;

香菇转色的方法很多,常采用的是脱袋转色法。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太晚了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或者菌膜增厚,香菇原基分化困难。脱袋时的气候要在15~25℃,最好是20℃。脱袋前,先将出菇温室地面做成30~40厘米深、100厘米宽的畦,•畦底铺一层炉灰渣或沙子,将要脱袋转色的菌袋运到温室里,用刀片划破菌袋,脱掉塑料袋,把柱形菌块按5~8厘米的间距立排在畦内。如果长菌柱立排不稳,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横架,菌柱以70~80度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脱袋后的菌柱要防止太阳晒和风吹,这时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75%~80%,有黄水的菌柱可用清水洗干净。脱袋立排菌柱要快,排满一畦,马上用竹片拱起畦顶,罩上塑料膜,周围维持保湿保温。待人全部菌柱排后,温室的温度要控制在17~20℃,不要超过25℃。如果温度高,可向温室的空间喷冷水降温。白天温到多加遮光物,夜间去掉遮光物,加强通风来降温。光线要暗些,头3~5天尽量不要揭开畦上的罩膜,这时畦内的相对湿度应在85%~90%,塑料膜上有凝结水珠,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应注意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过大,每天还是要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的罩膜通风20分钟。在揭开畦的罩膜我时,温室不要同时通风,将二者的通风时间要错开。在立排菌柱5~7天时,菌柱表面长满浓白的绒毛状气生菌丝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增加氧气、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柱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当7~8天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1小时。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柱表面轻喷水1~2次,喷水后要晾1小时再盖膜。连续喷水2天,至10~12天转色完毕。在生长实践中,•由于播种季节不同,转色场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不同,转色的快慢不大一样,具体操作要根据菌柱表面菌丝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2

据2016年5月官网信息显示, 绩溪县动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多 (1 320余种) 涵盖150余科, 国家级重点稀有植物2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树木类物种包括黄山松、马尾松、杉木以及青岗栎等;经济类作物包括茶、桑、山核桃等;此外, 还包括元竹、毛竹等竹类, 以及贝母、丹参、黄莲、茯苓、白术等药用植物, 总计超过600余种, 农业下脚料非常适合香菇生产。

1 绩溪县食用菌产业基本现状

绩溪县人工生产食用菌 (香菇为主) 有着较长的历史, 起初就是将山上的一些树段扛回家, 放在房前屋后, 给树段接上菌种让其自然发菇。这样生产香菇大多只用于自食或作为礼品送亲朋好友。批量生产香菇则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 绩溪县袋栽香菇、黑木耳技术由原县科委从福建省引入, 瀛洲镇巧川村胡永正兄弟率先试验、示范推广。自1987年开始, 该兄弟便尝试将食用菌进行引进、试验, 并大胆进行推广。食用菌发展初期, 原材料以林木为主, 不仅消耗大量林木资源, 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此外, 食用菌的生产规模也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可以用来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越来越广泛, 比如秸秆、桑树、茶树枝等农业生产下脚料、生产肥料都已经不断变废为宝, 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

2012年5月, 胡永正兄弟等食用菌生产大户牵头组建了绩溪首个菌类种植合作社———“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开展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经营。当年, 在省农科院指导下和帮助下, 更是将山核桃脯和油茶壳纳入了食用菌原材料范围。目前, “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下辖1个菌棒生产基地、1个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以及5块生产基地, 占地面积为16 716 m2, 以及总容量为944 m3的6座冷冻保鲜库, 全社上下共有167人, 目前已初步形成从原材料到生产的工厂化生产流程。此外, 2013年引入自动化菌棒接种机, 解放了劳动力,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1 h能够实现接种1 200棒, 实现年产量近200万棒, 可以说是量与质的突破。目前, 食用菌种植已遍及绩溪县6个乡镇, 参与农户已近千户, 逐步改变了传统手工生产模式, 进入工厂化生产时代, 形成了具有新型现代农业特色的生产模式:将以前作坊式的全过程生产香菇进行了社会化的再分工, 将准备材料到菌棒生产这一复杂的技术过程与菌棒排场出菇的简单管理这2道程序进行分离, 前一复杂过程交由合作社进行工厂化生产, 而农户则抛开菌棒制作这一复杂技术过程, 直接进入到简单的田间管理, 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 也缩短了农户的生产周期。曾经是低效率的作坊式生产变身为高效率的社会化分工生产, 使食用菌生产转变为新型现代农业生产。2014年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秋季香菇菌棒130万棒, 约占全县食用菌 (香菇) 总量的3/4。

2014年起, 绩溪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对缺技术缺资金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通过县扶贫办、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达成合作协议, 通过资金支持和培训指导, 让他们拥有所需的生产条件及技术。全县首批安排140万元帮助瀛洲、伏岭、板桥头3个乡镇的62户贫困户发展香菇、木耳种植, 对纳入扶持的贫困户建大棚实行7.5万元/hm2的补助, 每支香菇棒补助1.50元 (实际销价3.00元) 。2015年以来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架菇生产技术, 新建3个钢架大棚生产架菇, 长势良好, 丰收在望。

2 香菇棚架生产主要技术

香菇的栽培技术多种多样, 目前采用人工调控、建设菇棚, 并配合使用全熟料菌柱架式栽培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一套新兴的栽培技术。其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节约空间, 单位空间产出高、效益好;二是出菇时间长, 具备较高的转化率;三是简单实用, 便于掌握;四是低风险、成功率高;五是变废为宝, 废物再利用程度高。基于上述优势, 该技术被广泛推广与应用。

2.1 场地选择菇棚与设置

菇棚的设置方向应确保选在坐北朝南, 且便于灌溉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 房前屋后是较好的选择场地, 不仅可以避风, 还具有露天的环境, 也便于管理。

菇棚一般设置成“人”字型结构, 骨架通常用竹竿、木棍或石板等做成, 架层根据排袋方式的不同而异, 一般情况下, 横卧摆放的以5~6层为宜, 立式斜靠的3层较为合适。菇棚高度一般在2.4 m左右、菇床宽1.3~1.4 m。为了实现良好的遮荫效果, 通常在棚顶和四周用薄膜围罩, 并用高粱秆、茅草等覆盖在上面。

2.2 品种选择

经过多年实地经验, 建议选择徽菇9号、徽菇10号作为架菇栽培品种。

2.3 棚内温湿度管理

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 确保菇蕾萌发。待进入催蕾期后, 应当对棚内的温湿度严格控制, 否则将影响菇蕾的萌发, 菇蕾萌发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产量效益。通常情况下, 最适宜菇蕾萌发的湿度在80%~85%之间, 一般采用棚内定时喷水来保持湿度, 通常早、中、晚各喷水1次即可[1]。此外, 在温度控制方面, 不宜高于23℃, 并根据具体温度情况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 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多年实地经验, 发现很多农户对温湿度控制并不是很重视, 因而导致菇蕾萌发数量少, 致使第1潮菇产量低。如果通风不够, 往往会造成蘑菇形态畸形, 品质不高, 还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与传播。

2.4 选择科学的催蕾方法

对于架菇管理来说, 从接种到发菌, 再到养菌与转色, 整个周期长达6个月之久, 且该过程常在夏季高温时进行, 因此菌棒失水十分严重, 采用传统的拍棒方式进行催蕾并不合理, 常常由于失水导致第1潮出菇产量低、品质差、畸形多。应当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催蕾, 每个菌棒应注入0.4~0.5 kg的水, 确保整个菌棒重量在1.5 kg以上, 通过该方式利于菇蕾萌发, 也能够保障出菇的品质与产量[2]。

2.5 出菇管理

待进入出菇期后, 最关键的是控制好棚内的温湿度。在温度控制方面, 不能让阳光直射蘑菇, 确保棚内具备一定的遮阴度, 通过通风与喷水方式来调节棚内温度, 当温度在30℃以上时, 应当缩短盖膜时间, 并辅以浇水降温;当温度高于25℃时, 每天通风3次 (早、中、晚) ;温度高于20℃时, 每天通风1次即可[3]。在湿度控制方面, 待菇蕾长到2 cm时, 应当适当减少喷水量、降低喷水频率, 正常情况下, 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即可。等到临近采收时, 可以视情况少喷水或者停止喷水, 通常2~3 d喷小水1次较为合适, 且喷水时不要喷到蘑菇上面, 以免降低其商品价值。

2.6 采收

架菇的最佳采收时期为成熟度在7~8成时, 且保持不开伞、卷掩度好状态, 具体应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结合具体市场要求灵活掌握采收时间[4]。

2.7 转潮管理

转潮是指上一潮菇采收后到下一潮菇出菇前的这段时间, 从架菇的栽培周期来说, 通常整个周期包括4~5潮菇, 且可细分为秋季出菇、越冬期和翌年春季出菇3个阶段。可以说, 每个阶段的转潮管理各不相同, 但可以遵循同一基本原则, 便是培菌、养菌积累营养。具体而言, 在上一潮菇采收后7 d时间内封棚, 并停止喷水, 以便菌棒能够恢复弹性、菌丝恢复生长, 待其在菇脚孔长满后再进行注水, 用来刺激菇蕾萌发, 促进下一潮出菇。对于秋菇和越冬菇来说, 注水稍多些为宜, 确保注水后每棒重量在1.5 kg左右;对于翌年春菇来说, 注水量不宜过多, 以免带来烂棒问题, 应当视菌丝生长情况和前2潮出菇量灵活掌握。

摘要:着重阐述了绩溪县食用菌产业生产基本现状, 并介绍了利用大棚多层架子生产香菇的主要技术, 包括场地选择与菇棚设置、品种选择、棚内温湿度管理、科学催蕾、出菇管理、采收、转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香菇,棚架,生产技术,安徽绩溪

参考文献

[1]曹建刚.商洛市香菇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 2011 (5) :42.

[2]石芙荣, 齐秀芹.香菇立体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3 (11) :9.

[3]王金生, 蔡丽静, 史会普.夏季香菇标准化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 2007, 11 (4) :39-40.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3

一、食用价值; 味甘、酸,性凉,微寒

能清热止渴,养阴,凉血,归肝、胃、肺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凉血平肝,补血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效.可治口渴,食欲不振。能降低血压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有一定抗炎、利尿作用。 用于热病烦渴,或胃热口渴、舌干;肝阴不足,目昏眼干或夜盲;阴虚血热,鼻衄、牙龈出血。亦可用于高血压病。番茄红素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实际上,番茄红素的名称是来源于番茄,是茄科番茄属。番茄是番茄红素最丰富的食物来源。番茄红素有以下作用.第一、番茄红素不仅仅是当今工业上重要的天然食品着色剂,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很强的抗氧化剂。补充番茄红素,抵抗衰老,增强免疫系统,减少疾病的发生。番茄红素还能降低眼睛黄斑的退化、减少色斑沉着。第二、由于其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和预防心血管疾病,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第三番茄红素通过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预防和修复细胞损伤,抑制DNA的氧化,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够有效预防前列腺癌、消化道癌、肝癌、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子宫癌、皮肤癌等。

二、营养价值;

每100克番茄的营养成分能量11千卡、维生素B60.06毫克、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3.3克、叶酸5.6微克、膳食纤维1.9克、维生素A63微克、胡萝卜素375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1毫克、烟酸0.49毫克、维生素C14毫克、维生素E0.42毫克、钙4毫克磷24毫克、钾179毫克、钠9.7毫克、碘2.5微克,镁12毫克,铁0.2毫克、锌0.12毫克、铜0.04毫克、锰0.06毫克。

三、栽培技术;

法国红王番茄具有早熟高产、自封顶,生长势强,株高175厘米左右,7片叶着生第1花序,以后每隔2~3片叶簇生花序,侧枝少,管理方便;果型较大,单果重达150克以上,每亩产量为5000公斤以上。果色鲜艳夺目,高圆球形,味骏甜可口,不易裂果,商品性极佳,高抗早、晚疫病及病毒病。耐贮藏运输该品种果肉厚。适应性广适合早春设施促早栽培,现在已在我镇等地推广应用,深受各地菜农和消费者欢迎。本镇有常年种植番茄的传统,年栽培面积300亩以上,由于品种更新慢,加之连年种植,造成抗性,产量下降。2011年11月底,在本镇永福村马天尧农户进行种植,前作为青菜,现将其春季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基地选择;

番茄属于旱地作物,同是又是浅根系作物,一般分布在25厘米以内的土层,不耐涝,我镇春季降雨水较多,所以种植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层较深、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等田块,有利于番茄生长和发育,并为取得高产稳产打下良好基础。。

(二)栽培技要点;

1.适时播种;根据气侯条件和结合设施栽培管理,春季设施栽培更能显示其优良特性,播种时间可提早数月。为培育壮苗、齐苗、宜采用温床营养钵育苗。我们2011年11月20日播种育苗,播种前先进行种子消毒等处理,可提高其出苗率。

2、种植方式及合理密植:采用大棚温床营养钵育苗。假植時间为2011年12月28日,2012年2月5日移栽,每亩种植2800株,移栽时选用健壮幼苗,有利于成活,叶龄为6.2张,株高23.5厘米。属于适时移栽。

3、田间管理

(1)做到及时补苗和水浆管理;番茄移栽后,一星期内及时查苗补苗,如有发现有缺苗死苗株现象,及时补栽育好的预备秧苗。在水份管理上,气候干旱时结合浇水和施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

(2)除草;为了确保作物正常生长,田间除草是较重要一环。移栽前3天2月2日用二甲戊灵50毫升喷一次除草剂,防治杂草生长。

(3)适时整枝;使用一杆整枝法进行整枝,每株留4穗,前2穗每穗留3果,第4穗留2果,4穗以上留2-3片叶摘心。

(4)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设施番茄生长期,大部分生长期都处在高温高湿季节,对肥料需求量较高,同时病虫害较多,必须按照防重于治的思路,加强防治。主要防治病虫害有;蚜虫、灰霉病、早疫病、病毒病等。2012年1月21日每亩用45%洋丰复合肥75公斤撒施深耕作基肥,4月15日每亩施45%进口挪威复合肥40公斤作追肥;5月28日每亩施46%尿素30公斤作追肥.除草移栽前3天2月2日用二甲戊灵50毫升喷一次除草剂,防治杂草生长。3月27日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防治灰霉病,同时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兼治蚜虫;4月14日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防治灰霉病;4月28日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防治灰霉病, 同时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兼治蚜虫.

四、生育动态调查和经济性状考查;

1、生育动态调查:2012年11月20日播种,11月29日出苗,12月5日子叶展开,2012年2月5日移栽,叶龄6.2张,株高23.5厘米,2月28日始花,叶龄8.4张,株高31厘米,3月14日结果期,叶龄11张,株高38.2厘米,4月24日始收,株高120厘米,7月20日终收,株高120厘米,收获期长达86天.

2、商品性经济性状考查:每株成品果13.4个,果长5.8厘米,果茎7.5厘米,单果重166克,果色大红,理论产量每亩6126公斤,实际产量5283公斤。

五、经济效益显著;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4

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实例及技术探讨

介绍了采用吹脱+混凝沉淀+低氧生化+SBR为主体工艺,处理嵊州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的`工程实例.包括各个处理构筑物的尺寸及设计参数、处理效果.工程实践表明,在进水COD为2 984 mg/L,NH3-N为363.2 mg/L时,出水COD为242 mg/L,NH3-N为21.2 mg/L,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二级标准.并对渗滤液处理工艺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作 者:鲁玉龙 作者单位:浙江华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绍兴,31刊 名:给水排水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年,卷(期):200430(11)分类号:关键词:垃圾卫生填埋场 渗滤液 吹脱 混凝沉淀 低氧生化 SBR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5

2007-12-13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信息网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为了大力发展桑杆食用菌生产,延长桑蚕产业链,循环发展,变废为宝,在堆积如山的桑杆上找“黄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1月宜州市2007年科技兴菌行动——桑杆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该市德胜镇举办,来自德胜镇19个村(社区)的种桑养蚕大户、科技示范户和该市龙头等乡镇的热心食用菌栽培的农民朋友共有110多人参加学习。该市农业局邀请了广西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广西区农技推广总站经作科科长吴登、广西科学院生物所研究所副研究员何达崇为培训班授课。

据悉,去年初,宜州市已成立了广西首家桑杆食用菌公司—宜州福和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引进广西科学院研发的桑杆加工食用菌新技术,利用桑杆作原料,生产榆黄蘑、香茹、云耳、木耳等食用菌。去年福和公司培育15万筒榆黄蘑,生产出5000多公斤榆黄蘑干制品,产品热销广西区内外,今年初,又开始试育了300万筒香菇,预计年底产香菇干制品300万公斤。福和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更多种类桑杆食用菌。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6

2009-09-27 15:13:29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次数:42

大连全禾菌业刘永昶 王德林

摘要:黑木耳是中华民族食之瑰宝,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地栽黑木耳十年发展成就辉煌。科技含量低、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产业的发展。黑木耳市场前景广阔,液体菌种标准化生产是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方向。

黑木耳俗称细木耳、光木耳、黑菜,我国古文献中称之为木枞、树鸡、木蛾、木栭等。现代生物学分类中,黑木耳属于担子菌纲木耳科木耳属,木耳有毛木耳、皱木耳、盾形木耳等十几个亲缘种。

野生黑木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东北亚,尤其我国北方地区。南半球、北美与澳洲温带地区很少见,仅在澳洲东南发现,欧洲温带木耳多生于接骨木、栎木上,但黑木耳较罕见。寒带没有黑木耳,热带和亚热带(除高山地带)也少有黑木耳,?只有其近缘的毛木耳、盾形木耳等高温品种。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黑木耳是特定的气候、生态、树种条件下,大自然孕育的“精灵”。我国野生黑木耳分布在东北、华中、华北以及西南各个省、市、自治区,以东北黑木耳为最好。

一黑木耳——中华民族食之瑰宝

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是我国特产,也是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倍受亚、欧、美洲各国市场的青睐。

我国人民对黑木耳认识、采集和食用的历史悠久。远在周、秦之前,我国的祖先就懂得采食黑木耳,《周礼》记载国宴功臣时32种美食中就有“芝”、“栭”,“栭”即木耳。《礼记》中称“木栭„„皆人群燕食所加庶馐也”。北魏《齐民要术》有“木耳菹:取枣桑、犹软湿者„„柞木耳亦得”的黑木耳烹饪方法的记述。唐宋时木耳即成馈赠佳品,有很多赞美黑木耳的诗词名篇。作为药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唐本草注》、《本草纲目》等重要医药学著作中都有记述,“木耳„„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并有治疗痔疮、血痢等作用。中医学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补血活血、镇静止痛、崩漏虚弱和润肺、清涤胃肠的作用,是纺织、矿山、理发工人传统的保健品,用以清除人体污染,是难以替代的特殊医疗保健品。

黑木耳滑嫩可口,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被誉为“含铁食品之冠”,其含铁量是牛奶的1850倍,含钙量是稻米的60—80倍,维生素B2是米、面的10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干黑木耳蛋白质含量占12—16%,有“素中之荤”之美誉。

国外食用黑木耳的习惯都受到我国的影响,所谓“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黑木耳”。据张树庭先生引证资料介绍,明清时期,华人大批涌向南洋,大量采集当地的毛木耳,并从我国大量输入黑木耳。十八世纪末,西方殖民主义者从我国和东南亚大量贩运黑木耳和毛木耳,从香港集中运往欧美各国,从而黑木耳名扬世界。

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教授海斯特研究表明,黑木耳能降低人血凝块,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有奇效;而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表明,黑木耳多糖类物质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黑木耳腺苷等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他们声称找到了中国人长寿的秘密,因中国产

黑木耳,从而在欧美公众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木耳”热。在国际市场上优质黑木耳售价可达6—8万美元/吨。在德国鲜(水发)木耳售价达40马克/公斤,而瘦猪肉才卖到14马克;美国鲜(水发)木耳8—10美元/磅,一市斤优质黑木耳、香菇在美国可换回一吨小麦;日本每年消费黑木耳2.3万吨,其消费量20年增长223.2倍。建国后,我国出口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就是黑木耳。我国制定的第一个食用菌标准是1986年商业部制定的黑木耳标准。

近年来,我国著名医学家洪昭光、齐伯力等专家的《健康讲座》,面向大众介绍黑木耳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保健品”,“每人每天吃上5克黑木耳,可防治血栓”。这在我国大中城市人们的餐桌上,刮起了一阵“黑色旋风”,使黑木耳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二 黑木耳的栽培是我国特色产业

木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双孢菇、平菇、香菇、木耳)之一,木耳栽培主要是东亚、东南亚。日本、菲律宾、泰国以及我国南方主要栽培毛木耳,黑木耳大规模商品化栽培只有中国,是我国特色产业,没有国际竞争。

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菌品种,到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本草注》有“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蕈即是木耳)”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栽培方法的记载。唐朝川北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一带的山民,就采用“原木砍花”法种植黑木耳,直到清代,大巴山东段成为木耳最主要产区。这种方法也逐渐传到我国南北各地,清朝我国东北长白山也开始大量种植黑木耳。这种粗放原始的方法,或依靠黑木耳孢子自然传播繁育,或将浸木耳的孢子液浇在砍下的木段上,靠天收耳,产量极低。

解放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培育出了黑木耳固体纯菌种,发明了段木打孔接种法,这种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产量大大提高。但是两三年完成一个周期,绝对产量仍不高,每根1米长、直径为10—13厘米的优质木段,3年仅产100—150克黑木耳,还常受自然灾害的侵扰而减产。这种方法至今还被林区耳农延用。

70—80年代后,上海农科院以及河北、黑龙江、福建等地科研部门开始用木屑、棉壳、玉米芯进行黑木耳栽培的研究,并仿照菇类栽培尝试用瓶栽、块栽、床栽、袋栽等不同模式,取得一定成就。

90年代初,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总结十几年科研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理论技术体系。经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有“五大发明突破”、“六大技术改进”;以木屑、秸杆为原料,每袋装1斤干料,产干木耳40—50克,是木段产量的7.9倍;周期仅2—3个月,是木段的1/10;效益是木段的24倍;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木耳的历史,使黑木耳走向了田间大地。这项技术很快得到国家科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国重点推广计划》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获两项发明专利,2000年被中国菌协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十佳优秀科研成果”。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日本《朝日新闻》等国内外上百家新闻单位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 地栽黑木耳产业的现状

1998年南北水患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木材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砍伐木段栽培食用菌明令禁止,成为木段栽培黑木耳终结与地栽黑木耳发展的转折点。截止2004年,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列入国家计划整十年,地栽黑木耳推广到全国除西藏、台湾外所有省市自治区,有20多万栽培户,年栽培量突破25亿袋,年产干耳10万吨左右,年产值约达50亿元。东北林区和秦巴山区地栽黑木耳产业发展最快。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是地栽黑木耳项目的发源地,目前已成为地栽黑木耳最大产区,东宁、林口、海林已成为全国生产大县。1995年东宁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开始到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考察引进地栽黑木耳项目,技术培训1000多人,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全县主导产业,被中国食用菌协会确定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之一。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批发市场——“绥阳木耳大市场”,今年全县黑木耳栽培2.4亿袋,产量近万吨(约占全国10%左右),居全国之首。黑龙江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发展势头都很强劲。

吉林省近年来地栽黑木耳发展迅速,吉林黄松甸镇今年发展到8亿袋,遍地都是黑木耳,成为与东宁县绥阳镇齐名全国黑木耳大镇。

在陕南、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年生产已达1亿袋以上,仅次于东北林区的第二大木耳生产基地。该地黑木耳多以林下地摆栽培、全光育耳为主,以适应当地温湿度高的特点。

我国山东、江苏、湖南等产棉区,人们用棉杆、棉壳为原料地栽黑木耳;吕梁山区用玉米芯、果树枝条地栽黑木耳;在甘肃、新疆地栽黑木耳作为旱地节水农业项目大力推广,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列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项目,在广西、云南的老少边穷市县,地栽黑木耳使许多农户脱贫致富。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林地木耳、玉米套种、果园木耳等区域化栽培模式。人们把地栽黑木耳在南方的推广称作是“北耳南移”。

四 地栽黑木耳产业存在的问题

和所有的新技术一样,地栽黑木耳在其发明推广之初是先进领先的,但面对今天的科技进步与市场变化,就显示出许多的不足:

科技含量低、组织化程度低(两低)是其不足的主要根源。目前地栽黑木耳和我国其它食用菌生产一样,采用手工作坊、分散无序的小农生产方式。全国20万户耳农,家家搭灶、代代转接,拼劳力、等季节、靠经验,都在无标准地低水平重复。

成本高、风险高(两高)是其不足的主要表现,落后的生产方式,都是靠原料与劳动力的累加,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量,但其结果如同锹镐锄镰种地一样,耳农忙了大半年,还要面对菌种风险、技术风险、气候风险、污染风险的步步困扰。

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差(两差)是其不足的最终后果。非标准的生产,非人为控制的气候,再加上大量农药的薰蒸,挫伤着菌体活力,损害着劳动者的健康,更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有的连无公害标准都达不到,别说绿色标准、有机标准,怎能通过国际市场的个个 “壁垒”?20多万耳农都在忙栽培,谁在搞加工、搞品牌?产业链条短得可怜。入世以来,许多人原以为食用菌出口迎来了机遇,但据中国菌协报道,近5年来食用菌出口创汇损失近50亿元。面对国际市场高出我们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耳农收入的还只是原料钱和辛

苦钱,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效益空间我们没有占据。

针对目前地栽黑木耳产业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抓住症结,打开瓶颈,找到出路,明确方向迫在眉睫。地栽黑木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在于提高科技含量和拉长产业链条(一提一拉),只有这一提一拉,才能和国际大市场接轨,和国际要求的标准化接轨。

五 地栽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方向

提高生产栽培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设施提高生产水平,改变生产方式,是广大耳农最期盼的事情。而“液体菌种标准化生产”正是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方向。

液体菌种标准化生产是我们近两年主攻开发的食用菌科研项目。建立标准化菌包(种)厂,采用以液体制种为技术核心的整套机械化制袋、灭菌、接种、养菌的一条龙“液体菌种菌包机械化生产线”,可像工厂中生产工业零部件那样快速、大量、高质量地制作和培养高质量的菌包(种),然后将菌包分散给农户出耳。

黑木耳生产的特点是:主要劳动、技术、时间、风险都集中在前期制种、做袋、养菌环节,而后期出耳则粗放简单、占地较多。该模式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前端由企业组织生产,通过标准化生产线,化解了烦琐、复杂、长时间、高污染的制种、做袋、养菌风险,并且克服了化学农药消毒造成的污染;后期由千家万户承担,回归自然环境下出耳,从而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优质黑木耳。龙头企业还可以利用生物保鲜技术进行加工,直接供应国内外精品超市。该项目是农业产业工业化生产的典型,尤其适于政府“公司加农户”方式发展。和普通地栽黑木耳比表现出六大优势:

1、周期短:从制种到采收前后不超60天。其中液体制种仅3天(是传统固体菌种的1/10),养菌需20天左右(是过去的一半),出耳仅30天左右。

2、成本低:生产中降低菌种成本(用种成本3分钱/袋左右)、劳力成本(省一半以上),简化了工序。

3、污染少:黑木耳菌丝比一般菇类弱,因此传统的栽培方法污染率高,而液体菌种萌发吃料快(24小时菌丝布满培养料面);液体菌种自动接种机可在百级无菌环境下,整筐快速接种,能有效控制污染。

4、出耳齐:栽培黑木耳,菌龄比其它菇类更敏感,菌龄越长,形成子实体能力越差。液体菌种使黑木耳养菌加快一倍,袋内菌丝上下菌龄差异小,上下出耳一致,因此,黑木耳最适于液体菌种栽培。机械化制作菌包,拌料匀均含水量精确,装袋标准一致,所以出耳整齐,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产量提高11%左右)。

5、标准化:机械化与自动化、工厂化使该生产可控性提高,生产质量有保障,能够确立制定和执行生产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的黑木耳产品整齐一致,生产全过程不施化学药物。

6、产业化:该项目既可投资建厂独立实施,又可带动千家万户,可从生产到加工产业化综合开发。

液体菌种标准化地栽黑木耳,使生产由手工变机械了,成本由高变低了。技术由复杂变简单了,规模由分散变集中了,周期由一季变多季了,风险由高污染变为低污染了。

伊春林业局2004年初引进了一条液体菌种菌包生产线,仅一个月生产菌包60万袋,分散到林区职工60户家庭进行出耳,袋产干耳均在1两以上。过去60个农户生产的设备投入远远超过这一条生产线,而这条生产线却化解了各家各户的风险。伊春市、黑龙江省及森工系统报刊、电视台予以报道,反响强烈。

普通地栽黑木耳产业在过去十年发展中,创下了辉煌,而液体菌种标准化生产将使黑木耳产业实现工厂化、标准化改造与革命。

原条合理造材技术要点及实例评析 篇7

1 多节原条造材

树木上均生长着节子, 仅是数量、大小不同而已。据统计, 确定原木等级时, 有70%~90%的情况取决于节子。树干上节子的分布因树种不同而异, 一般情况下, 梢部节子最多, 中部节子均匀排列, 且多死节或漏节, 根部节子少或没有。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应把节子 (含活节和死节) 最多、节子直径最大的部分造成直接用原木或枕木。 (2) 符合锯切用原木标准时, 应根据节子的密集程度和尺寸大小, 在提高原木等级和售价的前提下, 既可将节子分散在几段原木上, 也可将节子集中在一段原木上。

2 漏节原条造材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针叶树中, 漏节为初期的, 应将个数少的漏节采取分散设计的方法, 将其分设在两节原木上;中部有数个漏节时, 要跨上1~2个轮生活节, 把好、坏材分界于两个原木段上。后期漏节俗称“瞎牛眼” (里淌油) , 一般设计4m材。 (2) 阔叶树漏节, 根据树种不同, 一般在漏节上部至0.5m处或漏节下部0.5~1m处划线即可截住。

3 腐朽原条造材

3.1 根部心腐原条造材

原条根部心腐在东北林区非常普遍, 据统计, 根部有心腐的原条占40%~45%, 是影响原木等级和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的主要木材缺陷。因此, 掌握好根部心腐规律, 对搞好合理造材工作很重要。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根端心腐材质不超过等内材限度的, 应视树干部位各段等级设计短材或长材。 (2) 根端心腐材质超过等内材限度的, 腐朽长度1.0m以上的, 可按次加工原木、造纸用原木和薪材长度设计2m或2m以上入度;长度不足1.0m的, 进行墩根, 墩根长度可视原条第1节材质符合几等就墩出几等, 严禁坏材带好材。 (3) 如果根部心腐过大, 为防止坏材带好材, 可采取跟锯量材法, 先造一段短材, 看锯口断面的腐杯程度, 再确定下一段木材的长度;如腐朽严重, 在能够提高下一段原木等级的情况下, 宁可截掉0.5m左右长茺, 也不造2m的短材。

3.2 根部外腐原条造材

一般原条的根部外腐, 多数为外伤, 偏枯引起的腐朽, 只要把外露腐朽部分让过, 即可截住;但也有的外部腐朽已引起内部腐朽, 这时应注意观察其腐朽程度。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一般情况下, 将根部外腐部分设在一个原本段上, 并防止坏材带好材。外腐长度超过1m, 腐朽厚度又不超过3等材标准的, 可以造成2m长的短材;如腐朽所在断面优良部分的最短直径在24cm以上时, 可造2.5cm的枕资。 (2) 外腐长度不超过1m, 外腐厚度超过3等材标准, 为防止坏带好材, 可进行墩根处理。

3.3 干部腐朽原条造材

树干内部腐朽多半是由于漏节引起的, 造材前, 可通过观察树干外部的漏节、外伤和真菌植物, 以及树皮颜色变化来判断内腐的长度。树干内部腐朽一般自漏节处上下蔓延, 形状为雪茄形。一般规律是:漏节往外凸, 内腐短浅;漏节往内凹, 内腐长深。一般在漏节上下1~3m内是造不出经济材的。树干内部腐朽的灯型, 通常为筛孔状、粉状, 有时也会形成空洞。粉状漏节内腐上下各1m;筛孔状漏节内腐上下为2~3m;若树干中部有漏节, 根部又有铁眼, 往往是一漏到底盘若树干分岔处有外伤, 形成上漏, 往往可腐朽到腰。即“上漏到腰, 腰漏到底, 漏上不超过1m”。

树干外部腐朽, 一般只是发生在局部。树干整圈外部腐朽, 多见于倒木和站杆。若树干上没有漏节、粉状腐朽和虫眼, 外围虽然腐朽, 但中间材质还是好的。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应将干部腐朽部分造成短材, 禁止将腐朽部分造成在两段原木上, 也不要造成两头好、中间坏的原木。 (2) 如果腐朽蔓延较长, 在提高等级的原则下, 可灵活地将腐朽设计在两节或多节原木上。 (3) 中部外腐, 如翻花节, 扁平状等, 可在正常部位的上、下各再让去0.5~1.0m, 即可截住。 (4) 整圈外腐应将根部造成2~3m的短材, 若树干部分优良部位最小直径为24cm以上, 可造成5m枕资。

3.4 梢部腐朽原条造材

梢部腐朽, 一般是从上向下蔓延, 越往下越轻,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凡根部未呈空洞, 并有红褐色腐朽, 如下方有1个较大活节, 一般腐朽深度较浅, 在1m左右;若梢部已呈空洞, 下方又没有活节, 腐朽深度较深, 在2m左右;若梢部已腐朽, 树干上漏节又较多, 可能整根原条贯通腐朽, 一般不会造成出经济材。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应采取跟锯造材法, 防止坏材带好材。 (2) 应梢部造成短材 (薪材) , 使内腐外露, 以判断腐朽程度。 (3) 若一根原条同时存在根部腐朽、干部腐朽和梢部腐朽, 造材时, 应仔细进行合理设计, 并要做到跟锯造材。

4 弯曲原条造材

弯曲是树木干形缺陷常见的一种, 阔叶树较多, 针叶树较少。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见弯取直, 大弯变小, 争取在弯曲拱高最大处下锯, 缩小弯曲度。 (2) 急弯部分, 原条中间段, 可将其长度截去;在原条根部, 可截去不超过1m的部分。

5 虫眼原条造材

生长着的树木及倒木、原木都会受到害虫的蛀虫, 不同的害虫给木材带来的危害也不同, 有的仅危害树皮和边材表层, 危害性较小;有的钻入木质深处, 造成的危害性较大, 除上述直接危害外, 菌类也常常通过虫孔道侵蚀, 引起木材变色和腐朽。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造村时, 应根据虫眼的大小、密集程度, 适当集中或分散在一根或几根本段上, 以提高木材等级和售价。另外, 还应尽量设计对虫眼不加以限制或限制较宽的材种, 如枕资和锯切用材。

6 双丫原条造材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对带有双丫的原条, 造材时应尽量避免造成双丫材, 更不应以较细的一个枝丫作为材长进行造材, 以免影响使用和减少材积。一般要在双丫连接处下锯, 但双丫下部长度不足2m时, 可在双丫主干上部设计2m长原木, 将较细的一个枝杈划线锯齐, 不得造叉形材。

7 裂纹、夹皮原条造材

合理造材技术要点: (1) 已腐朽或未腐朽的夹皮, 应视腐朽程度和夹皮长短, 集中量造成在一节原木上, 如能提高原木等级, 可分造在两节原木上。 (2) 根部裂纹合乎1、2等限度的可量造长材。否则将裂纹部分集中量造在一切短原木上, 如不影响下节原木等级, 可将裂纹部分的长度适当地分散在下节原木上。贯通断面的开裂或劈裂, 长度在2m以上的, 通过量材设计可散开, 分为两根半圆的原木。中部裂纹超过2等限度时, 在提高等级的原则下, 可分别设计在两节原木上, 否则可集中在一节原木上。

摘要:合理造材是木材生产的关键, 也是提高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本文对木材原条的几种特殊情况的合理造材进行了探讨。

食用菌生产技术及实例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实例

一般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 为了满足柱轴压比的要求, 同时又要控制柱截面不过大, 柱子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是一种必然。而对于以受弯为主的楼层梁板, 过高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却是不需要且不适宜的,前者指对其抗弯承载力的贡献不明显, 后者则指对构件承受非荷载应力(混凝土收缩应力、温度应力等) 不利。由此可见,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必然存在, 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大, 两者的设计强度差距会越大, 当然该区段主要存在于高层建筑的下部。

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处理

1.1 与基础的相接

柱与独立基础或底板不同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 一般设在基础或底板的上表面, 与混凝土施工缝相重合, 以方便施工。若为独立基础, 亦可设在梯形截面的变截面处。

1.2 柱与梁相接

柱与梁相接的节点核心区受力非常复杂,且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设在距离柱为梁高的梁上。如果梁和板的混凝土等级相差较大, 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可留在弯起钢筋等于板厚的竖直截面上。

2 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2.1 选择合适水泥

要求商品混凝土公司选择比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 实行定点采购, 使水泥质量相对稳定。

2.2 减少水泥用量

为减少水泥水化热, 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 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 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³。

2.3 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

根据设计要求, 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 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 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 水灰比可控制在0.55 以下, 初凝时间延长到5 小时左右。

2.4 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

选用10.4mm 连续级配碎石,细度模数2.8~3.0 的中砂。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 并不得混有有机质杂物。

2.5 加强技术管理

2.5.1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加强计量监测工作, 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 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 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

2.5.2 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 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节点, 都要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技术应用总结, 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仔细分析, 讨论研究, 做到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2.6 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備

2.6.1 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6.2 承台浇注采用自由式泵送, 并用塔吊配合, 以免接、拆泵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

2.6.3 人员安排应满足施工方案的要求, 事先做好人员调动工作, 对人员做到有序管理。

2.7 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 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

3 实例分析

某大厦有2 栋31 层的高级商品住宅楼组成, ±0.00 以上设四层裙楼, 二座塔楼, 地下室二层, 总高度为92.60m, 建筑物结构类型为钢筋砼框剪结构, 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 主楼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承台板厚3.00m, 平面45.2m ×45.2m, 承台混凝土量为6129.12m³。地下车库承台板厚1.00m, 混凝土量为2426m³,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 抗渗等级S6。

3.1 选择砼原材料

为保证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原材料的选择极为重要,对进场材料要选择,符合各项规范要求方可使用。水泥:选用5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并适当掺加粉煤灰。碎石:选用级配较好的花岗岩碎石,粒径为10~3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且不得含有有机杂质。砂: 选用级配较好的中粗砂,含泥量不得超过2%,通过0.315mm 筛孔的砂不得少于15%。外加剂: 选用具有缓凝系减水剂和膨胀剂, 从而降低水灰比。

3.2 混凝土施工方案

3.2.1 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群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种承台施工的顺序由浅到深,降低了裙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3.2.2 主楼3.00m 厚承台设计时,采用“水平分成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隔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3.2.3 砼的布料顺序,砼的浇筑拟采用“由一边向另一边推进,由远而近,一次浇筑,一个坡度,薄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布料。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砼输送泵设在场地中间,铺设砼泵管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从西向东,由中间向两边浇筑。为使砼的水化热尽快散失,浇筑过程中拟按斜面分层浇筑,斜面坡度由砼自然流淌形成。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浇筑层的长度过大,增大每层的浇筑时间,导致施工冷缝产生,而且由于每层砼量大,砼散热不快,各层间的约束力大, 为有利于防止温度裂缝和约束裂缝的产生。每层砼必须在下层砼初凝前浇筑完,逐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浇筑完。

3.2.4 砼的布料方式,砼的布料均采用砼输送泵布料,基坑两侧采用溜槽配合施工。浇筑时,应在浇筑点2~3m的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砼的分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内,按1:6~1:10的坡度分层浇筑。

3.2.5 砼的振捣,砼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每作业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捣砼,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版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为400mm,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直上直下”。砼的振捣顺序为从浇筑的底层开始逐层上移,以保证分层砼之间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层的上、下部布置三道振动棒。每一道布置在砼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中间, 第三道布置在坡角处,振捣下部砼,使之自然流淌成坡度,然后全面振捣。

3.2.6 砼的泌水及浮浆处理,由于砼采取分层浇筑,砼的上下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且砼的坍落度较大,其内在自由水较多,故各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在砼的浇筑过程中,应先在未浇筑的一边设置集水坑。

3.2.7 砼的表面处理,因砼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2~3小时,按标高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槎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平整, 在砼初凝前再用铁槎板压光。

3.2.8 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砼浇筑后,要及时做好砼的保温保湿养护, 缓慢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

3.2.9 混凝土的养护,为防止砼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温度应力大于同期砼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决定采用覆盖和蓄水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砼的养护,保温覆盖的方法是:在砼浇筑约4小时后,先在板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再铺2~3 层麻袋进行保温,蓄水深度约100mm。

4 结束语

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应合理。泵管上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土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为1:3,砂率宜在40%~45%之间,水灰比宜在0.5~0.55之间, 坍落度宜在15~18之间。

上一篇:餐饮项目整体策划方案下一篇:学习励志手抄报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