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食用菌(精选7篇)
野生食用菌 篇1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海拔高度为160~2 033m,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武隆县地处云贵高原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的褶皱交错地带,该地区夏季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森林资源丰富,为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根据野生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当地野生菌的生长特点,调查时间选择在2006~2008年的4~11月。调查过程中,对采集的标本做详细记载,记录各种野生菌的名称生物学特征、分布数量、生境与习性(如:海拔、温度、湿度等)以及采集的时间和地点等,拍摄野生食用菌照片,然后进行分类、鉴定。
1 调查结果
将采集的食用菌标本根据文献[1,2,3,4]进行仔细地分类、鉴定。通过样地、样带调查及对采集标本的分类鉴定,统计所采集的武隆县野生食用菌标本,共2亚门3纲4目19科25属37种,分述如下。
1.1 牛肝菌科(Boletaceae)
1.1.1 美味牛肝菌(Boletinus edulis)。
夏秋季散生。可治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
1.1.2 粘盖牛肝菌(Boletinus bovinus)。
夏秋季于松林或其他针叶林中地上丛生或群生。
1.1.3 褐绒盖牛肝菌(Xerocomus badius)。
又名黑牛肝菌,夏秋季群生,有时近丛生或单生。
1.1.4 褐粘盖牛肝菌(Suillus collinitus)。
夏秋季于松等针叶林地上单生或丛生。
1.2 侧耳科(Pleurotaceae)
1.2.1 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
春至秋季于阔叶树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1.2.2 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冬春季丛生,中药用于治疗腰酸腿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
1.3 蜡伞科(Hygrophoraceae)
1.3.1 白蜡伞(Hygrophorus eburnesus)。
夏秋季群生或近丛生。
1.3.2 美丽蜡伞(Hygrophorus speciosus)。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散生,可食用。
1.4 鹅膏菌科(Amanitaceae)
印花纹鹅膏菌(Amanita yuaniana)。夏季于马尾松和青冈林中地上散生或单生,可食用。
1.5 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
1.5.1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早春和晚秋至初冬季于腐木桩上或根部丛生。
1.5.2 盔盖小菇(Mycena galeriulata)。
夏秋季单生、散生或群生,可食用。
1.5.3 洁小菇(Mycena pura)。
夏秋季丛生、群生或单生。可食用,具萝卜气味。
1.6 鬼伞科(Coprinaceae)
1.6.1 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
丛生。药用,助消化、祛痰、解毒和消肿。
1.6.2 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
于草堆、牛马粪和肥沃草地上散生或群生。
1.6.3 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
春至秋季生长。一般可食用,但与啤酒共用会中毒。
1.7 蘑菇科(Agaricaceae)
1.7.1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春到秋季单生及群生。
1.7.2 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
夏秋季单生及散生,稀群生。可食用。
1.8 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
1.8.1 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e)。
秋季于扬、柳及桦等的树干上单生或丛生。味道较好。
1.8.2 土红环锈伞(Pholiota astragalina)。
夏秋季生于针叶林腐枯木上或树桩上。
1.8.3 黄褐环锈伞(Pholiota spumosa)。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及腐木上成丛生长。
1.9 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
1.9.1 细柄丝膜菌(Cortinarius tenuipes)。
秋季于针阔混交林中的地上群生或丛生。
1.9.2 紫红丝膜菌(Cortinarius rufolivaceus)。
夏秋季于云杉等针叶林地上群生,可食用。
1.1 0 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
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夏季丛生或群生,药用价值高。
1.1 1 红菇科(Russulacea)
1.1 1.1 红菇(Russula lepida)。
夏秋季群生或单生,可食用,嚼后慢慢有点辛辣味。
1.1 1. 2 香乳菇(Lactarius camphoratus)。
夏秋季于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1.1 2 木耳科(Auriculariaceae)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夏季生于柞、槭、椴等倒木上。
1.1 3 胶耳科(Exidiaceae)
短黑耳(Exidia recisa)。于阔叶林中枯树枝上群生。
1.1 4 枝瑚菌科(Ramariaceae)
尖顶枝瑚菌(Ramaria apiculata)。于林中倒腐木、落果及腐质上单生或丛生,可食用。
1.1 5 韧革菌科(Stereaceae)
1.1 5. 1 轮纹韧革菌(Stereum fasciatum)。
于阔叶林中腐木上叠生,引起木材白色孔腐。
1.1 5. 2 扁韧革菌(Stereum ostrea)。
于阔叶树枯立木、倒木和木桩上大量覆瓦状叠生。
1.16耳匙科(Auriscalpiaceae)
耳匙菌(Auriscalpium vulgare)。生于松树、云杉等落地的球果上,导致球果腐烂。
1.17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1.17.1朱红栓菌(Trametes cinnabarina)。
生于针阔叶树枯枝上,往往成群成片生长。
1.17.2香栓菌(Trametes suaveloens)。
主要生于杨、柳属的树木上,有时也生于桦树活立木上。
1.17.3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
生于杨树等阔叶木材上。
1.18灵芝科(Ganodermataceae)
灵芝(Ganoderma lucidum)。生于生阔叶树伐木桩旁,可治神经衰弱、肝炎、支气管哮喘等。
1.19马勃科(Lycoperdaceae)
1.19.1小马勃(Lycoperdon pusillum)。
夏秋季生于草地上。有止血、消肿、解毒作用。
1.19.2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幼时可食,味较好。
2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与利用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笔者建议武隆县相关部门制定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拟定保护措施,制定利用途径,把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把驯化种植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走强化管理、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快使这一资源绿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群众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真菌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袁明生,孙佩琼.四川蕈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野生食用菌 篇2
经研究用杜仲树叶经过科学加工的杜仲茶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的功效。
(2)降压作用
经试验总有效达92%以上。
(3)减肥作用
连续服用杜仲一个月以上,可明显降低人体皮下及内脏周围的中性脂及含量,起到不运动,不改变饮食生活,防止肥胖及减肥作用。杜仲能促进具有连结细胞与细胞功能的胶原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并加快其它蛋白质的合成,消耗体内能源,从而自然减少积蓄在体内的中性脂肪。从有关的减肥资料可知,连续服用杜仲一个月可减肥1.5~2.0kg。
(4)补肾作用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杜仲,能入肝补肾,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治肾虚腰痛,久服,轻身耐老”,杜仲列为中药上品已有多年的历史。
科学研究证明:杜仲叶与皮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在药理药效方面杜仲叶与皮具有基本同等功效。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持续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分泌类固醇荷尔蒙),改善性功能,因此,对阳 痿、遗精及肾气不足有较好效果。
(5)通便利尿
治疗便秘有特效。杜仲茶中的桃叶珊瑚甙具有利尿、通便、增强肠道蠕动作用,对便秘有效。由于有机杜仲茶能有效清除体内垃圾,分解胆固醇和固性脂肪,甚至可能有个别敏感型体质刚开始出现微量便稀现象,清除体内部分垃圾及适应后即正常。所以是公认的便秘者和肥胖者的上好饮品,可以解除便秘,减少脂肪,稳定血压。此外,对利尿也有好处。
(6)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有抗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病毒的功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7)调节心血管功能
参与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8)抗炎、抗病毒及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
肾阳虚”患者多见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低下,杜仲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9)抗衰老作用
杜仲加速人体胶蛋原蛋白的新陈代谢,防止衰老。长期服用杜仲,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机能,加速细胞间胶原蛋的代谢,促进脑细胞活性化,防止衰老痴呆症,因而可防止老化。
(10)美容美发作用
安宁市野生食用菌资源利用探析 篇3
关键词:野生食用菌,利用,管理
1 引言
安宁市隶属于昆明市, 位于滇中高原的东部边缘, 地处东经102°10′~102°37′, 北纬24°31′~25°06′之间;南北长约66.5km, 东西宽约46.5km;总面积1321km2, 是昆明通往滇西8个地州, 并经畹町直接与缅甸相连的交通重镇。市境东北与西山区相连, 东南与晋宁县接壤, 西边与易门、禄丰县毗邻。整个安宁农村主要收入以烤烟为主,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菌子种类繁多, 也是当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 随着大众对野生食用菌的偏爱, 野生食用菌的价格也在节节攀升, 在农户的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此次调查就是为了了解当地野生食用菌在农户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野生食用菌的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 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2 调查村的选择
在当地林业局的推荐下, 根据菌子主要种类及利用情况, 此次调查选取了安宁市青龙镇赵家庄村委会棕树园村民小组 (彝族) 、禄脿镇北冲村委会李家院、赵家沟村民小组、安丰营村委会大哨村村民小组、草铺镇权甫村委会石坪村民小组、八街镇一六街办事处磨南村委会磨南德村民小组、五岳村委会小五岳村民小组作为调查对象。
3 调查方法及内容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了农村快速评估方法, 运用随机访问、半结构调查、农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调查技术与方法[2], 收集了以下主要资料。
3.1 农户调查
人口、年龄、文化程度等家庭基本情况, 土地多少、劳动力的分工, 农作物种植情况、主要经济来源、养殖情况, 菌子的种类、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的分工和市场销售情况等。
3.2 村社领导及护林人员调查
全村基本情况、主要收入来源, 森林资源现状、管护及利用情况, 以及菌子的利用情况等调查。
3.3 参与性观察
当地野生食用菌的种类及市场销售情况等。
3.4 商贩及饭店调查
野生食用菌的种类、采集时间、采集量、市场销售情况等。
4 调查结果
4.1 野生食用菌种类
根据调查, 安宁市野生食用菌至少有十几种, 主要包括松茸、青头菌、牛肝菌、干巴菌、鸡枞、香菇等, 还有许多当地俗称的如刷把菌、皮条菌、冲菌、铜绿菌、松毛菌等, 其中主要以松茸最多, 其价格昂贵, 生长的范围相对较大, 因此采集的人也就最多;其次是干巴菌、牛肝菌等。
4.2 野生食用菌的采集时间
由于菌子对雨水的需求, 各类菌子的生长期也不一样, 因此采集的时间也就不一致, 但大多都是在6月份以后 (昆明的雨季一般在5、6月开始) 开始大量采集。根据调查了解到, 松茸一般采集时间是6~12月, 但最多的是在7~10月, 这段时间几乎家家都有人上山采集。
4.3 野生食用菌的采集地点
松茸主要生长在松树下, 对土质要求较高, 要有较厚的腐殖土, 且呈颗粒状, 有些土质带有白色, 主要分布在阴坡及阴阳坡交界处, 是松茸的主要采集地点;香菇则主要集中在阴坡上采集, 其它菌子大多在阳坡采集。
4.4 野生食用菌的利用方式
农户对于菌子的利用主要依据市场的需求而不同。对于市场价高的如松茸、干巴菌等主要以销售为主, 而对于价格较为低廉的菌子则主要用于农户自己消费。同时, 农户对于菌子的利用还依赖于交通, 如:有些菌子如果有人来到村子收购时, 农户则采集后主要用于销售;如果无人收购时, 再加上市场价格太低, 农户则将采集的菌子用于自己消费, 如一些铜绿菌、见手青等, 如果量较少, 即使有市场需求, 但由于价格太低, 农户采集后要拿到集市上卖掉, 有时这些收入还不足来回的车费, 因此许多农户就不愿意拿采集的菌去去市场销售。另外, 众所周知, 松茸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且价格昂贵, 但是对其品质要求也是挺高的。对于那些达不到要求的松茸, 农户多半也是用于自己消费。
4.5 野生食用菌的管理
安宁市森林资源丰富, 从2000年开始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 各个镇村都有自己的护林人员和防火人员从事森林资源的管护和防火任务, 而对于菌子的管理则无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只是在防火期内为了护林防火, 由天护林人员和防火人员组织对进山人员进行管理, 限制人们带火种进山。另外, 由于安宁森林面积大, 仅护林人员和防火人员 (只是在防火期间存在) 进行管护, 力量不足, 需要当地的农户积极参与进来, 因此, 在农户采集菌子时, 一般是没有特殊管理的, 只是对采集林木才会进行管理。因此, 菌子的管理实际上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4.6 野生食用菌在农户收入中的地位
根据调查, 对于采集松茸的多数农户来说, 其收入可以占全家收入的1/3左右, 其它收入主要为烤烟、打工和养殖。有些采菌子多的农户, 一年仅此项收入就可达30000~40000元左右, 主要以松茸为主, 采得少的农户一年也可收入3000元左右。
5 存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对于菌子来说,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越采越少。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5.1.1 缺少对野生食用菌采集时间的管理
由于菌子都有生长期, 特别是松茸, 主要用于出口, 因此, 对它的大小品质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由于农户可以每天都上山采集, 加上价格较高, 因此无形之中就形成了竞争, 也就是谁见了松茸, 不管大小一般都会采集回来。对于太小的松茸, 即使采回来也不能以高价销出, 但农户大多也不愿让其留在原地继续生长, 而是采回家用于泡酒或连同合格松茸一起卖出, 致使松茸品质较低, 销售价格不高, 同时合格产品越来越少。
5.1.2 缺乏野生食用菌生长地的管理
菌子主要是依靠菌丝来生长的, 农户上山采集菌子时, 除了自己知道的“窝子”外, 其它地方一般都会边走边拿根小棍或是镰刀到可能有菌子的地方或树下去刨, 有时由于刨得过重, 破坏大, 致使菌丝被破坏或菌子生长环境被破坏, 使得菌子越来越少。
5.1.3 对采集人员的监管缺失
由于松茸市场价格高, 因此许多人都上山采集松茸, 除了本村以外, 其它村子甚至其它县市的人员都来采集, 因此也就造成大小松茸一起采, 而且越采越少。而对于其它菌类, 由于价格较低, 则一般是顺道采集回来。
5.1.4 缺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根据调查, 自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森林生长越来越好, 同时由于森林越来越密, 许多地方逐渐不再适合于菌子的生长, 致使菌子的产量有所下降;再加上最近几年不时会有火灾发生, 地表被严重破坏, 腐殖土稀少, 致使菌子生长环境改变, 菌子也越来越少。
5.1.5 市场监管不力
根据调查, 农户采集来的菌子 (主要指松茸) 一般都只能卖给固定的几个人, 由于价格较高, 为了统一价格, 许多中间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因而在一定情况下形成了公平背后的垄断, 致使农户售出的松茸缺乏市场的调节, 价格难以抬升。
5.1.6 市场销售受限
松茸主要用于出口, 因此其市场需求较大;而对于其它菌类, 则主要以当地消费为主, 因此, 消费群体少。
5.2 建议
5.2.1 加强对菌子采集时间的管理
对采集时间的管理主要是为了让菌子特别是松茸能生长得更好, 减少对小松茸的采集, 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村规民约等进行约束, 目前在云南已经有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吸取。
5.2.2 加强对松茸采集大小的管理
由于采集回的松茸不论大小都直接卖给收购商, 从而造成整体价格太低, 通过对松茸采集大小进行管理, 则可以使松茸的价格有所提高, 同时也增强其本地松茸的市场竞争力。
5.2.3 引入市场机制,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理
针对松茸初级收购商受上一级中间商的控制, 形成价格较统一, 缺少竞争, 收购价较低的情况, 政府可以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以提高松茸的市场价。
5.2.4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 除了林业专业人员外, 还应积极调动当地农户参与。在防火期加强对进山人员的管理, 以尽量减少火灾发生。
5.2.5 政府引导投资, 建立各类菌子加工厂, 以提供多样化产品
对于许多市场价格较低但产量较大的菌子, 则可以通过就地建立菌子加工厂, 对菌子进行保鲜或制成菌子罐头。
5.2.6 积极开拓市场, 扩大需求
政府可以积极拓展菌子消费渠道, 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 特别是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 让外界来认识和了解安宁的菌子, 从而将菌子销往需求量大的地区, 包括许多大中城市。如, 安宁离昆明较近, 可以组织进入昆明市区销售;同时也可以积极打开许多省外市场。
5.2.7 开展各类旅游休闲等, 从而带动菌子的发展
利用安宁的特殊地理位置, 发展各类旅游休闲活动, 吸引城市居民, 从而带动菌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宁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野生食用菌 篇4
1、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现状
1) 资源状况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土壤种类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 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 其种类之多, 分布之广, 产量之大, 已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一大绿色产业。以松茸为例, 云南46个县市区分布有松茸, 其中20个县市为松茸主产区, 年产松茸近2 000吨, 约为全国松茸总产量的70%~80%, 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首位。目前云南境内经济价值高、美味可口的珍贵野生食用菌已超70种, 流行的主要有被誉为“蘑菇之王”、能强身健体的松茸, 被视为食用菌珍品、养颜美容的羊肚菌, 素有“猴头燕窝”之称、利五脏助消化的猴头菇, 能强身补肾的“菌中之王”黑虎掌, 能防癌抗癌的“菌中皇后”竹荪, 以及健胃消食、提神平肝的老人头, 清热解毒、养颜补血的黄牛肝, 益胃消肿、止血治痣的鸡枞菌, 消肿止痛的珊蝴菌, 理气化痰的青杠菌, 强身美容的鸡油菌, 消食健胃的野生香菇等等。
2) 产业现状
作为野生食用菌资源大省的云南, 采集、销售野生食用菌已成为许多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手段, 同时, 野生食用菌鲜货、干品及药理保健产品的开发, 带动了野生食用菌加工、贸易等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对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云南野生食用菌加工经营企业已超百户, 总产值近20亿元, 年出口创汇亦过亿美元。
2、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的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产业健康成长, 初级产业的盲目扩容和高端产品的缺失, 会造成资源的无形损耗和产业的停滞不前。目前云南的野生食用菌产业在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利益驱使下, 整个产业问题已凸显。
1) 开采过程破坏严重
因为野生食用菌的时效性, 促使农户掠夺性地、放任自流地不规范采摘, 导致野生食用菌资源遭受很大破坏, 保有量持续下降。而对于经济价值高的, 抢采、早采更是严重, 造成菌类资源急剧萎缩。
2) 流通过程损失过大
农户因缺乏科学实用的保鲜和贮运技术, 采摘后的菌子原始地随意堆放和落后的简易包装, 使野生食用菌在流转过程中处于无保鲜状态, 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以至消费终端的产品整体品质下降, 价格下滑。
3) 产品处于低端市场
目前的野生食用菌经营企业, 大多以简单的原料收购和初级加工销售为主, 生产手段简单, 科技含量较低, 产品品种单一, 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4) 企业停留中小规模
现有野生食用菌经营企业绝大多数实力单薄, 生产规模小, 技改能力差, 更未配备产品研发团队, 以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难以实现规模和品牌效应。
5) 缺乏现代营销理念
产业的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产业健康成长, 初级产业的盲目扩容和高端产品的缺失, 会造成资源的无形损耗和产业的停滞不前。目前云南的野生食用菌产业在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利益驱使下, 整个产业问题已凸显。
6) 引入现代营销理念
准确把脉目标市场, 并有效传送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 是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法则。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理念在悄悄改变, 消费需求在日益丰富, 因此企业必须转变经营观念, 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 致力于以发现和满足人类需求为出发点, 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规划市场营销方案, 加强市场营销组织, 通过产品推介会、品尝会和宣传会, 积极应用绿色营销、文化营销并辅以适当的传媒手段, 同旅游业、餐饮业结合起来, 进行跨行业、跨区域的营销, 强化品牌宣传和建设, 提升品牌声誉和影响力, 才能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野生食用菌 篇5
野生食用菌是生长在天然树林中、在自然界完全处于野生状态的野生菌, 主要分为两类, 腐生菌和菌根菌, 菌根菌目前为止还无法进行人工培养, 而腐生菌是可以经过人工驯化实现人工栽培的, 也可工厂化栽培。本申请人自天然林场采集到一株野生菌, 在经过多次驯化后, 现可以进行人工栽培。栽培菌种根据形态学特征, 初步断定为侧耳属。因其菌柄中生, 又属于侧耳属的大型真菌, 所以本发明中将其命名为中柄侧耳。
2、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野生腐生菌为标本, 经人工培育、驯化而成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栽培方法。
所述的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的栽培方法, 以侧耳 (Pleurotus sp.) P26297为母种进行培育, 发菌、出菇管理、最后到摘菇。该菌种的子实体成熟后有明显的海鲜味, 经检索食用菌图鉴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DNA检测, 确认该菌株为国内外首次发现的侧耳属的一个新物种。
当采用试管培养进行培育时, 将母种接种到试管培养基:4 gK2HPO4, 2gMgSO4, 20g琼脂, 10g蛋白胨, 加水至1000mL, pH自然。
当采用液体培养时, 将母种培育出原种或栽培种, 再将原种或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 原种或栽培种使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玉米粉40g, 蔗糖20g, 4gK2HPO4, 2gMgSO4, 2g琼脂, 加水至1000mL, pH自然;栽培料碳氮比为20~35。
当采用袋料培养时, 将母种培育出原种和栽培种, 再将栽培种播种到配制好的栽培料上, 所述栽培料为袋料培养基:棉子壳48%、麦麸18%、木屑30%、轻质碳酸钙2%、石灰2%;
上述培养基含水量65%~68%, 原种和栽培种所使用的培养基为常规培养基。
野生食用菌 篇6
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简称ITS) , 又叫内转录间隔区, 是位于真菌核糖体DNA上18 s和28 s基因之间的区域片段, 其两侧分别是18 s RNA基因和28 s RNA基因[2], 它的长度一般为650~750 bp。自White设首个ITS引物以来[3,4], ITS序列分析技术在真菌分类和鉴定的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Amicucci et al[5]分析了块菌属真菌ITS区段的DNA序列, 设计出块菌的特异性引物, 该特异性引物能对块菌属真菌的ITS区段进行专一性扩增。利用该引物对与块菌形态相似的未知菌株进行扩增, 通过扩增结果, 可以推断出菌株的确切种类[6]。
该研究将传统的形态学鉴定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通过对一种野生大型真菌的菌丝、孢子、子实体等形态特征鉴定, 结合它的ITS序列分析初步弄清该菌株在分类学中的地位, 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系笔者于2006年6月2日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的竹林内采集 (图1) , 通过组织分离并驯化后的菌株, 子实体经福建省医科所动物实验室完成其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证明其无毒可以食用。
1.2 菌丝形态观察
将配制好的PDA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瓶中, 120℃, 0.13k Pa, 灭菌25 min后待其冷却后倒入灭菌的平皿中备用。在无菌条件下将活化好的菌种接入已制备好的PDA平板中, 然后轻轻用镊子在平板内与平板成45°插入3~4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的盖玻片, 平皿封口后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3~4 d后将盖玻片取出, 分别进行菌丝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
1.3 子实体、孢子及单菌落形态观察
选取适当的草粉培养基混匀后调整含水量至60%, 常压灭菌12 h, 菌袋冷却至室温后, 在无菌条件下接种, 在28℃培养室中培养, 待菌丝充满整个菌袋, 脱袋、覆土厚2~3cm, 整齐地排放在树林里的畦上进行出菇管理。当子实体高度达到15~25 cm时可以进行采收, 采收后观察子实体形态 (菌盖、菌褶、菌柄等) , 然后选择朵形完整、盖厚、无腐烂、无病虫害、成熟度适度的子实体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 再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在无菌条件下, 用铁线固定, 放在培养皿上或挂在玻璃漏斗下, 菌褶朝下, 然后用有孔钟形玻璃罩培养皿上或用玻璃漏斗盖在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上, 该装置在25℃的温度下保持12~20 h, 待孢子印形成, 进行孢子收集[7,8], 分别用40×16倍、100×16倍显微镜观察孢子形态, 并挑取单个孢子于含PDA培养基的平板上, 置于28℃恒温培养3~4d, 从而获得该菌株单菌落形态。
1.4 ITS序列测定
样品DNA的提取方法参照改进的CTAB方法进行[9]。PCR扩增反应在美国应用生态系统公司的2720型PCR扩增仪上进行, 反应体系为25μL, 内含双链DNA模板 (约15ng) , Mg Cl2 (215 mmol/L) , d NTP (200μmol/L) , 正、反引物分别为ITS1:5′-TCCGT AGGTG AACCT GCGG-3′和ITS4:5′-TCCTC CGCTT ATTGA TATGC-3′2μmol/L, 由上海英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Taq DNA聚合酶 (1U) , 10×PCR Buffer (100 mmol/L Tris-HCl p H值8.3, 500 mmol/L KCl) 均为Takara公司的产品。扩增反应程序:95℃预变性5 min, 95℃变性1min, 55℃退火1 min, 72℃延伸90 s, 循环35次;72℃延伸7 min, 4℃条件下保存。扩增得到核糖体DNA的ITS片段 (包括ITS1, 5.8 Sr DNA和ITS2) 。PCR产物用QIAGEN公司的PCR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 用OMEGA公司的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测序工作由上海博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菌丝体形态特征
供试菌株菌丝为淡黄略带白色, 呈绒毛状, 不致密, 爬壁力较弱。在40×16倍和100×16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 菌丝有隔膜 (图2 a) , 有锁状联合现象 (图2 b) 。
2.2 供试菌株单菌落形态
供试菌株的菌丝为乳白色, 边缘规则, 略成半球状突起。单菌落菌丝不太致密, 白且细, 呈放射状向外扩张, 边缘规则 (图3) 。
2.3 ITS序列测定
用CTAB法提取供试菌株菌丝体中的基因组DNA, 进行体外扩增, 2条引物分别ITS1 (TCCGTAGGTGAACCTGCGC) , ITS4 (TCCTCCGCTTATTGATATGC) , 所得ITS序列产物片段大小在500~750 bp (图4) 。
将供试菌株的ITS序列进行TA克隆并转化, 挑取若干单克隆扩大培养后送样测序, 结果扩增的目的片段为565 bp, GC含量为41.24%, 其中带框部分的为5.8 s RNA序列 (图5) 。
注:M:Marker;1、2均为供试菌株。
将测序后的结果在EMBL上进行比对, 发现供试菌株与金福菇 (Tricholoma giganteum, 登陆号EU051917) 的物种同源性最高, 由序列比对结果可知 (图6) , 结合传统的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发现这株未知菌株与口蘑属亲缘关系较近, 对得到的ITS序列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1) 。发现此结果与传统的系统分类学结果一致, 最后笔者将该供试菌株经初步鉴定属无隔担子菌亚纲 (Homobasidiomycetidae) 伞菌目 (Agaricales) 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 口蘑属 (Tricholoma) , 暂命名为金山巨菇 (Tricholoma sp.) 。
3 讨论
形态学特征的传统分类法优势主要表现为形态特征不仅易于观察和比较, 而且由于是多基因同时决定,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无管是从宏观形态特征进行描述, 还是从微观结构进行描述, 由于外界的环境条件、表型的可塑性和基因变异等原因, 尤其是地域分隔的原因, 造成了食用菌种内的形态多样性较高的现象, 这就使得菌物分类学家对它们的种和亲缘种的鉴定存在分歧, 难以统一。而当遇到形态学方法已不能有效区分的疑难种的时候, 就可以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它们的重要补充, 为之提供更多有效的分类信息。现代分类学研究的趋势将以形态学研究为基础,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化学、生态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类研究, 使其在解释系统发育、生物进化和生物亲缘关系上可以使用更多信息, 研究结果更趋于自然。
该研究将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真实反映物种间的差别。核糖体r DNA基因转录内部间隔区 (ITS) 序列分析可以应用于属下种间及亚种水平的鉴别, 研究具有可行性, 通过对菌株系统发育树的绘制。因此, 菌株的分类地位也更加清晰, 可为菌株命名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庭, 马海萍, 林懿宁, 等.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健康的作用[J].中国食用菌, 2007 (6) :3-8.
[2]赵欢, 吴卫, 郑有良, 等.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4) :959-962.
[3]WHITE T J, BURNS T, LEE S.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y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ribosomal RNA genes[C]//InnisMA, ed PCR protocols: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Academic, 1990:15-22.
[4]陈凤毛.真菌ITS区序列结构及其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 2007 (2) :5-7.
[5]AMICUCCI A, ZAMBONELLI A, GIOMARO G.Identification of ectomy-eorrhizal fungi of the genus tuber[J].Mol Ecol, 1998, 7 (3) :273-277.
[6]白树猛, 田黎.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1) :52-53.
[7]曹素芳, 林建松, 林东星.灵芝组方保肝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05 (6) :48-50.
[8]江微, 杨江华, 李川.食用菌菌种分离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 2009 (7) :161-162.
我国食用野生蔬菜的开发与利用 篇7
1 人工栽培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同于西方欧美国家, 菜谱中主要是以蔬菜为主。虽然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食物中鸡鱼肉蛋的含量高了,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富营养”病。所以, 现在多数人更加重视蔬菜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人工栽培蔬菜产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1.1 种类数量少、更新换代缓慢
由于科技手段的欠缺以及重视程度不够, 古时蔬菜的育种一直没有跨越式的发展, 人们食用蔬菜的种类没有太多的变化。到了近代,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带动下, 食用蔬菜的种类逐渐增加,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品种较少, 种类更换慢。
1.2 药食性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 人们更注重蔬菜的药食性, 希望通过食用蔬菜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然而, 目前的饮食结构中能够起到这样作用的蔬菜种类不多, 并且具有药效性的蔬菜品种较少。
1.3 营养退化
由于错误饮食观念误导、饮食习惯的惰性发展和营养知识的缺乏, 多数人片面追求蔬菜视觉效果和产量, 造成很多蔬菜原有的营养价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甚至有些蔬菜的营养成分降低。研究表明, 一些食用番茄中维生素含量比过去下降了十几倍。因此, 蔬菜营养的退化也是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
1.4 污染严重
随着现代工业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再加上多数菜农为了追求蔬菜的外观效果和产量,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工药品, 蔬菜污染严重, 从而给人的身体带来很多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2 我国野菜的资源及特点
2.1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极其丰富,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食用的。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艺林和傅德志先生统计, 全国食用的野生蔬菜213科1 822种[3], 实际上可食用的野菜种类数量要更多。随着人们对野菜研究的不断加深, 会发现越来越多可食用的野生蔬菜。
2.2 营养丰富、口味独特
由于野菜生长的土壤、环境和气候与人工栽培蔬菜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 其营养成分和口味也有很大的不同。野菜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 而且野菜所含VB1、VB2、VE、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的比例一般均高于甚至远远超过同科同属的人工栽培蔬菜[3]。
2.3 药食性强、保健作用明显
野菜还是防病治病的良药。我国历来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在野菜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野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对人们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医疗和保健作用。例如: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防止感染性疾病与肿瘤;黄酮则能抵制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皂甙具有显著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有些野菜还具有人工栽培蔬菜很少具有的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如传统山菜香菇中具有一种一般蔬菜所缺少的维生素D原, 在人体内能够接受日光作用变成维生素D, 能够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4]。
2.4 食用安全无污染
多数野菜生长在山地海底、林里树下、湖旁水边、高原洼地及草原荒漠等地方, 远离城市、农村和工矿企业等污染环境, 不受化肥、农药、“三污”等污染, 食用安全放心, 属于绿色食品, 甚至有些野菜品质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
3 野菜开发利用现状
3.1 历史悠久、发展缓慢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食用野菜的习惯和传统, 对于野菜的采挖、种植和基础理论研究也有所涉及。公元5世纪初, 一部以指导人们辨别可食野菜, 从而度过荒年为目的的著作《救荒本草》问世,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食用野生植物图谱, 对后世本草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又相继出现了王磐的《野菜谱》等多部同类著作, 引起了社会上对食用植物的研究热潮, 后来该书又被《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全文转录, 可见《救荒本草》对后世本草著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5]。然而, 古人虽然对野菜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但是还没有进行野菜的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等工作。
3.2 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对野菜的功效、价值、开发与利用一直没有足够重视, 许多人一直认为野菜的营养、价值和产量都不如人工栽培蔬菜, 因此, 在种植和开发上一直没有得到大力的发展, 近年来, 人们开始认识到野菜的功效与价值。
3.3 基础研究欠缺
虽然我国野菜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就全国野菜资源全方位普查仍未进行过。对于大部分野菜的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和功效、生理活性物质和加工开发等相关工作研究较少, 相关书籍和资料也较少。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专门科研结构以及科研人员也较少, 相关的课题项目也很少,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野菜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前期的基础科研工作, 野菜的后期开发利用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4 缺少政策支持
由于政府和百姓思想上重视不够, 财力上投入不足, 没有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支持;科学工作者没有条件从事野菜的研究;菜农没有动力和积极性进行野菜的种植;没有丰富的原料、税收的优惠和经济效益, 菜商就更没有兴趣进行野菜的加工和开发。
3.5 开发利用粗浅
由于受到原料种类少、产量规模小、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加工者自身各种条件的限制, 目前的山野菜加工比较简单, 仍多以盐渍方法进行, 其它形式的加工和产品类型仍较少。经盐渍的山野菜, 因色泽、品味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营养损坏, 使野菜特有的价值大打折扣。
3.6 规模效益不显著
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和地区已经开始种植部分野菜, 如南京地区, 多数仍然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形式, 但是规模不大, 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 再加上菜农自身知识限制和科技帮扶落后, 野菜的真正地巨大效益未体现出来。
4 野菜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措施
4.1 改变观念、加大野生资源调查力度
科研院所和各种媒体应加强宣传, 普及野菜相关知识, 使人们认识到野菜的价值和应用前途。各级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更应重视野菜的开发与利用, 应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科研课题, 完成全国性野菜资源考察, 促进野菜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高认识, 加大力度, 专构、专人、专题解决野菜相关问题。
4.2 增加基础研究
采用先进的设备、方法对野菜的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和功效进行细致研究,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为后期野菜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4.3 杂交育种、规模化生产
根据各种野菜的生长特性、适应性能和商品化前途, 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育种驯化栽培,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 使种子数量及质量有所保证, 人工栽培简单易成活、生产性能好、商品价值高, 实现规模化生产。
4.4 精细加工、产品多元化、提高附加值
对于采集和驯化栽培的野菜, 不能进行简单的商品行为, 而要进行精细加工, 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提高野菜的附加值。为更好地保存其天然性, 需要大胆探索, 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山野菜的贮藏保鲜技术, 改进加工方法, 生产出具有天然色味的山野菜, 保留其天然特色, 提高其经济价值。
4.5 创立美味食谱和医疗保健配方
对于野菜的食疗价值要充分进行挖掘和开发, 聘请营养师或相关科技人员创立多种多样美味食谱和医疗保健配方, 使野菜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水平的需求。
5 野菜的开发前景
野菜可以使人们饮食内容更加丰富, 也能为野外生存者提供必要的食物来源。因此, 野菜相关产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野菜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 人工栽培的野菜就很难保证绿色无污染, 还有少数野菜周围环境有污染源;其次野菜因种类、环境以及季节的不同, 其营养物质和特殊化学物质也不同, 再加上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力不同, 所以, 在食用野菜之前要加以了解和选择, 以防出现中毒腹泻等现象;此外, 一些野菜由于外观和内含特殊物等原因, 在食用和加工之前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如冷浸、热焯和特殊化学物质处理, 以免对不适宜人群造成伤害。
虽然我国野菜资源丰富、数量极多, 但是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仍然要确保野菜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些野菜资源极其稀少珍贵, 若滥采乱挖, 不加节制和保护, 不仅浪费有限的资源, 而且还会造成环境的破坏。综上所述, 我国野生蔬菜应采取有效的发展和利用, 使其为人类健康造福。
摘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消费理念的改变, 传统的人工栽培蔬菜产业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野生蔬菜固有的功效和特点恰可以弥补其不足。为了促进我国食用野生蔬菜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对人工栽培蔬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食用野生蔬菜的作用进行综述, 详细分析了野生蔬菜的开发与利用措施, 以期可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野生蔬菜,人工栽培蔬菜,食用,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汪兴权.野生蔬菜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3.
[2]赵丽华, 张美枝, 赵利明, 等.野菜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 (12) :235-237.
[3]陈子牛, 李泸, 易伟.野菜开发与利用 (3) ——昆明地区野生蔬菜种质资源探讨[J].长江蔬菜, 2002 (8) :4-7.
[4]张存利, 李琰.我国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途径[J].中国林副产品, 2000, 5 (2)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