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生涯

2024-08-17

我的教育生涯(通用9篇)

我的教育生涯 篇1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

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要远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读书时就比较刻苦一些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实现了我的梦想。

我是1980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只有18岁。当时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让我无比的自豪。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人们也把教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人以智慧和阳光等等,种种光环的聚焦,让我无比的热爱上了这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

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这么多年来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做一名名符其实的、优秀的、值得党、国以及家长信赖的人民教师!

用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高尔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所以爱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教学中,我常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没有狠狠的批评过我班的任何一名学生,而是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找其用心谈心,先是找出学生身上的很多优点来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不为例就好了。这样会让学生意识到知错必改就仍然是个好孩子,让孩子看到希望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我想只有这样哪怕是次品慢慢的也会被我们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打造成精品。这就需要我们用无限的爱,去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俗话说心灵的成长一日千里不可估量!

言传身教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无德无以为师!我知道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时刻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在教师的手里掌握着孩子们的命运,也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从教34年来从没有懈怠过,一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着,虽然能力有限,但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的每一个学生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点而努力地奋斗着。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经常看一些成功人士的书籍,摄取一些心灵鸡汤来营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如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还有《细节决定成败》、《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伟人的成功之路》等等,带给孩子的永远是正知、正觉、正念、正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在教育教学中我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在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的艺术,让学生如沐浴春风般地受到教育,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参加工作以来,当了10年班主任并承担着语文、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年的工作没有请过一次假,由于年轻精力充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每天早到晚归,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使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时我乡共有11个村校,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都会名列前茅,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我班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得到了校领导和上级领导的好评,每年都是校、乡两级的模范教师,有时还会被评为县里的先进教育工作者。接着又教了24年数学,承担着副班主任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教班级成绩都能在原来(接班)基础上有大幅度提高。

在参加工作的前20年中,我积极参加教育教研活动。每个学期都会为学校做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均受到教研室领导、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在1995年参加市级教学能手比赛时获得市级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奖,96年参加盟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盟级优质课奖,2003年在中小学教学系列达标工程活动中获得达到能手课标准奖。我撰写的论文《如何上好一节课》、《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和区级奖励。在教学上,认真专研教材、研究教法,努力向课堂的40分钟要成绩,记得在教研室举办的小学数学竞赛中,我校共有10名学生获奖,其中就有我班7名,并且一、二等奖均为我班学生,让我无比的欣慰。

多年来,我一直默默的努力着、学习着、工作着,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努力让孩子们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前几年曾经带过一个毕业班并有幸当这班学生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特别的优秀,不仅小学毕业时优秀,(毕业时我班100分的有10人,99分的15人,班级平均成绩95.6分),这个成绩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更让我欣慰的是有很多学生一直到现在仍然很优秀,他们升入初中后每次月考在八中前50名的学生就有我班七八名,有时竟然全学年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全是我班学生,这样成绩的取得虽然与我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听到后依然感到很欣慰!记得去年我教五年级数学,在学校开展的口算竞赛中,我们学年共有8个一等奖,其中我教的两个班就有7人,这虽然算不了什么,但是让我很有成就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所以我努力、我创造、我乐在其中!

(盖章)

****年**月**日

我的教育生涯 篇2

答:我是1951年5月30日在日本广岛县出生的, 我的祖父做过众议院议员, 是“二战”时期在国会上为数不多的完全反对战争的议员之一。正因为他的反战言论, 整个家族曾经被日本秘密警察24小时严密监视。我祖父的兄弟, 也就是我的祖伯父, 是日本儿童研究非常著名的学者高岛平三郎 (原名:佐藤平三郎) 。我祖母的父亲师从Philipp Franz Balthasar von Siebold学习生物学和西洋学, 我的祖母是广岛县第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子毕业生, 她的一生都在做小学教师。我的父亲是银行职员, 母亲是佐藤胜子。

问:您可以称得上是出生于教育世家, 名门之后, 相信您的家人对您的未来充满了期盼。

答:不是这样的。从小我是一个身体比较虚弱的孩子。我出生的时候, 生命危急。幼年时期的我身体比较虚弱, 孩童时期我还有学习困难的征兆。到小学四年级为止, 我基本在教室没有办法集中精力超过10分钟。也正因为如此, 小时候, 我完全是在老师的呵斥中长大的。因此, 我特别讨厌学校, 甚至憎恨学校。因为我身体实在不好, 我的父母只想把我培养成做手表的手艺人。可很有意思的是, 四年级以后, 我的身体状况突然间变好了。

从儿时起我就非常喜欢读书和音乐, 我的父母对我采取了非常自由的培养方式。在我的成长中, 从来没有被父母用“快去学习吧”这类强制性的语言训斥过, 我也从未去过日本孩子常常去的私塾或者补习班。我到初中为止一直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岛上生活, 但高中以后, 我进入到了广岛县最有名的精英学校。当年参加全国学力测验, 我取得全国第5名的成绩。从那以后, 我的人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问:真没想到您这样杰出的人物, 小的时候竟然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这种经历对您后来成为著名的教育学家有帮助吗?

答: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 他们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斥骂过我, 总是让我很自由地学习, 而且把我看成一个非常普通的、非常正常的孩子。回头想想, 我也很感谢我的老师。我15岁以后, 身体基本上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那时的我不论运动能力、语言能力, 还是逻辑推理能力, 都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 但是我并不认为我已经完全康复了, 有些方面还有欠缺。比方说, 我从来记不住电话号码, 而且我发现我数字方面的能力比较弱。

作为有缺陷孩子的经历对我从事教育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自己有这个经历, 我发现必须相信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而且要进行全纳教育。我认为对小朋友来讲, 去接触自然、接触外界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问:作为全球杰出的教育学家, 请谈谈您是怎么走上教育研究道路的?

我还是从我的经历谈起。虽然我的成绩变好了, 但我却更加讨厌学校了。我曾经一度想从高中退学去学习音乐。可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发觉老师的工作很有意思, 我随即改变了想法, 决定开始学习教育学。

在大学的时候, 我参加了大量和共产主义相关的学生运动。我上大学的时候是日本学生运动最多的时候, 我们时常举行集会反对越南战争, 我个人甚至曾经走到坦克面前阻止坦克的前进。

我在那个时候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研究。毛泽东的著作选集我也全部都读过, 我还读过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变得非常喜欢读书, 读非常多的书。我发现读原版的书很重要。这一时期我学习了多门外语。我读了德语的《资本论》, 列宁的很多著作基本上是用俄语读完的, 维果斯基的著作也是这样, 杜威的著作我读的是英文原版, 卢梭的著作我读的是法语原版。我现在觉得最遗憾的是我没有时间去学习汉语, 我当年读的《毛泽东选集》是日语译文本。

我在1975年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最开始的时候, 我对日本的教育学非常感兴趣。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城户幡太郎。城户幡太郎是日本教育学界非常有名的学者, 也是反战人士。我研究的另一个人是山下德治, 他是日本第一个从德国到俄国, 并把俄国的教育思想带回日本的学者。可以说, 这两名学者是日本教育学界的开山鼻祖。同时, 这两位学者也都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教育学者。

我在研究他们的过程中发现美国和德国关于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同, 我开始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兴趣。我发现美国对于教育, 是以科学的角度在研究, 可以称为教育科学, 简单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实证研究, 可德国则是一种精神研究。而在日本, 我发现日本的教育学是实践研究。我个人也认为, 包括我自己的研究, 我的教育学也必须是这种实践教育学。

问:可见, 读大量的书籍, 尤其是原版的经典书籍对一个学者的成长很有好处。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相应背景的学者对您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答:是的。因为有这样的理论功底, 我的硕士论文当时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这在日本很少见, 后来还出了书。这本书出版之际恰好是我打算进入博士课程学习的时候。但我突然间失去了对教育研究的兴趣, 我不想再继续读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看到如果去读这个博士课程, 我可以想象5年以后, 甚至10年以后我的样子。我那时想这样就太没意思了。实际上, 因为我对读书非常感兴趣, 也想过当出版人, 因此我曾经在几个出版社工作过。可是, 那几家出版社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了, 我就又回到了大学。

问:您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也曾经做过大量的国外如美国的研究, 您能不能谈谈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对您的影响?

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美国研究, 主要研究的是1890年~1940年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美国进步主义思潮有两个流派, 一个是社会主义的, 一个是近代主义的。我个人对社会主义流派比较感兴趣。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实践性的资料, 我搜集了3, 000多份实践记录。这个资料的搜集过程非常困难。我搜集的不是单纯的史料, 而是曾经遗留下来的关于教室活动的记录。我将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我发现在这些课程当中, 有些老师采取的是“设定一个目标, 然后让学生达成, 最后再进行评价”的模式;有些老师采取的是“先提出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去探索,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表现, 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的另一种模式。也就是说, 在一个课堂单元当中, 我们会发现有好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我认为, 把所有的事件以“单元”来区分的研究方法其思想根源始自于《资本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是采用“单元” (unit) 这个概念, 即在 (生产) “单元”中根据生产、经济发展这样的方式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我个人认为, 课程当中也有“单元”, 马克思曾经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些矛盾, 那么我在课程单元当中观察学习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矛盾和摩擦。

通过研究我当时发现四种课程流派:第一种是“发展主义课程流派”。这种课程流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为中心, 为民主主义社会做准备。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第二种强调的是确定了目标, 然后达成, 最后进行评价的课程流派。这是一个注重生产性, 以适应产业社会为目的的流派。第三种我将它命名为“学习改造主义课程流派”。这个流派基本上是以培养学生的态度、人格为中心的。这个流派最后基本上会变得比较保守。最后一种叫做“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流派”。这个流派将学校的改革看成社会改革的一个部分, 代表人物应该是美国的乔治·庾茨 (George S.Counts) 。我自己属于杜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这个流派。

当时有本书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本书是卡罗琳·普拉特 (Caroline Pratt) 编写的《向孩子学习:进步主义教育的一段经历》 (I Learn from Children:An Adventure 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 这个题目很吸引我。这是1948年出版的论文。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纽约一所非常小的一个地方学校。这所学校是1913年建校的。这所学校现在还在。如果大家去纽约的话, 请一定到这所学校去看一看。这个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创造、探究和艺术。它通过这三个方面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杜威当时也对这所学校非常满意, 并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这所学校上学。这所学校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基本上都是纽约比较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和家长几乎都是移民。最开始的时候, 学生就是在教室中自由地玩耍, 家长看到这个情景非常吃惊:“这是学校吗?”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家长发现原来这是一所这么好的学校。当时有一个学力测验, 这所学校取得全纽约市学力成绩的第一名, 从此大家开始慕名而来。这所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纽约的艺术家, 或者是当时没有出名后来变得很有名的艺术家。当时这些艺术家没有什么钱, 他们只得在最贫困的地方生活。如在社会科学领域非常有名的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 他年轻的时候非常贫穷, 就在这个区域生活, 也曾在这所学校当老师。所以说, 正是因为有这些素质非常高的老师在这个区域生活、教学, 给这所学校带来了高质量的教学。

这所学校有了声望, 很多公立学校的老师来参观, 大家看了都很震惊。书中写到, 学校需要医务室, 因为老师上课的时候时常会被累倒。当时有公立学校的校长问, “你们学校花费这么多的人力和物力, 难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校长回应说, “我们并没有浪费我们的资源, 而你们这些公立学校的老师正在浪费学生的青春”。这所学校虽然说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学校, 它的经验也比较特殊, 可却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这个学校当时不只是给美国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新的风向, 而且现在也在坚持, 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

我的博士论文主要是以这个学校为中心, 然后把美国整个相关进步主义这些领域的思潮都进行了一个梳理。也正是对这样的实践性资料的搜集和研究, 为我研究和思考教育实践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问:可以看出来, 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改革对您后来的教育研究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您后来一直致力于教育实践研究和学校改革, 您能再详细谈谈您是如何走上教育实践研究和学校改革之路的?

答:我27岁的时候到三重大学工作。当时我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可以培养老师的老师。可是在工作过程当中, 遇到了“尾鹫中学事件”, 这是日本的第一起校内暴力事件。当时有53名警察到了这所学校。因为这事件, 我突然间患上了“失语症”, 一段时间内失去了任何关于教育的话语。我不知道该如何写老师, 如何说老师;也不知道该如何说学生,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述我一直以来学过的关于教育学的任何东西。自那以后的两年我什么都没有写, 而是不断地学习。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走进学校进行观察, 开始每天都到学校观察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老师是怎么教的, 我把这些细节用笔记录下来。我当时给自己的笔记起名为“潘多拉的盒子”。大家知道“潘多拉的盒子”里边放了非常多的恶魔, 我认为如果我们把它打开以后, 那些坏的东西都会跑掉, 最后留下的就是希望, 我对这个名字很满意。

其实, 进入教室就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过程, 和教师进行这样的交流合作, 就是让我们把那些不好的东西完全排除掉, 留下希望。我认为, 只知道教育学、心理学, 还不能完全真正地理解老师的工作, 必须非常综合性地去理解。但同时, 要对教师的工作抱有希望, 绝对不可以失去这个希望。我最开始用英语写的文章也采用了这个题目“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这是我对教育学进行的一个反省。

作为教育学者, 我发现教育学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对于学习并没有真正好好地去研究和探索。从那件事以后, 我做了非常多的日本教育改革, 涉及文部科学省、教师工会、学生。可是, 仅有这些是无法进行学校改革的。因为改革一定会有一个主导者出现, 但正因为有了这个领导, 就会让这个集体变得划一, 就会有集中。我认为要改变学校, 就不应该采取以领导为中心的改革, 而应该是网络式的革新, 也就是把不同部门联合起来, 让大家开展非常多的合作。然后, 把这个工作变换组合,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做的像网络交流一样的工作。因此, 我现在整个改革的方式是:先定下来改革的愿景, 然后和各方进行协同合作, 最后把这些所有的工作融会贯通。

我除了在教育学当中的反省外, 还有对国际性的反省, 对整个保守主义的反省, 对实践和理论脱离的反省, 还有对于政治主义的反省。

在我三十几岁的时候, 整个教育研究从量的研究方法转向了质的研究方法。正好当时整个研究领域也是这样的一个动向, 无论是言语学、精神分析学, 还是文化人类学, 质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多了, 这特别体现在从建构主义向后建构主义的过渡。这种情况下, 我受这方面思潮的影响选择了后建构主义。后建构主义来自于建构主义, 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讲, 大家认为是意识决定行动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行动决定你的意识, 行动改变了以后, 你的想法就会改变。也就是说, 你碰到了这个东西以后, 这个东西发生改变, 这是唯物主义。如果你要走动的话, 你周围的空气也会发生改变, 这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说, 我个人把它认为是行动中心主义。

问:您认为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研究者, 自身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功利主义色彩的社会里, 如何保持研究者内心的平静和执着?

答:我认为第一是要趁着年轻, 集中精力做事。我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一个做事的原则, 就是不为挣钱干事, 趁着年轻应做更有意义的事。因此40岁之前, 我从来都没有做过一场讲演, 也没有写过一本书。这段时间我没做过一件这样挣钱的事。这点对教育研究者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二是要走进课堂, 走近教师。1988年, 我36岁的时候到东京大学工作。从那时到现在, 我所坚持的就是每个学期一定去2~3所学校访问。我一直不断地到学校去观察, 采访。我刚开始做的10年中, 拜访了1, 000多所学校。到目前为止, 我走访了20个国家的500多所学校。我从各个国家汲取经验。作为教育研究者, 走进课堂, 走近教师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就是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基本上讲, 做教育是一个非常花钱的事, 做教育改革也有很多权力的干扰。即便这样, 有时也不见得取得成功。所以说, 我们必须向学生学习, 从教师身上学习, 从我们的研究者同事身上去学习, 这个对我们研究者是最重要的。

我从很多老师、同仁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方说稲垣忠彦老师, 我的老师, 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 从事课程研究。两年前他去世了。稲垣忠彦老师虽然身为日本教育学界学问重镇东京大学的领军人物, 可他总是用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向东京大学的同僚学习, 向周围人学习。从他身上我认识到, 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当中, 是集体的一员, 必须从集体当中学习。我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学者,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这一非常重要的品质。我的老师曾经讲, 教育学者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一线教师的, 反倒是我们教育学者应该向一线教师学习, 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学习的对象不仅有教育学家, 还有政治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演员, 以及其他领域的人。我从中国、韩国、台湾地区的学者那里也学到很多。

第四是不要惧怕失败。我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许多都失败了。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 有这么多的教育失败经验。但是请大家回头想一想, 有人敢说“我做学校改革成功了吗?”我估计能这么说的也只有杜威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校改革是非常艰巨、困难的。学校改革单纯地想改变课程, 或单纯地想改变教育行政、教学方式、学校的运营方式, 这是完全不够的。

第五是要和海内外的学者广泛进行合作。我觉得我非常有幸能够跟海外学者们进行许多的合作研究。比方说, 我在美国同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的老师都进行过合作研究。我也参加了卡耐基财团提供的项目研究。特别是与霍尔姆斯小组的合作研究, 让我对教师教育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当时我做这个研究的时候, 美国是没有把教育学者和学校教师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的。虽然我在日本做相应的研究已经进行了10年, 可美国当时这样做的很少。因此, 我参加了卡耐基基金的课题以后, 美国很多地方邀请我过去。我个人认为, 这段经历对于我整个的研究方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很多教育学家, 脑子里只有自己国家国民教育的概念。实际上在我的那个年代, 日本的教育学界用英文写论文的我是第一人。当时我认为封闭是绝对不行的。

2001年, 我获得了“全美教育学院的终身会员”这样一个荣誉 (类似于教育学界的诺贝尔奖) 。我个人是外国人的院士当中第5位被选为全美教育学术会员的外国研究员, 同时我也是年纪最轻的研究员。在美国的经历为我的研究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因为我被选为终身会员, 这给我带来了很多和其他国家联系、合作的机会。

2006年, 我受邀到美国的教育学会大会去做讲演。2009年之后, 我被授予“终身名誉会员”的称号。除此之外, 我还受邀到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墨西哥学院大学 (El Colegio de México) 、柏林自由大学等做过教授。和其他研究者比较起来, 我个人觉得自己非常有利的方面是我能和世界上非常多的优秀学者一起合作。我的论文被翻译成了汉语、韩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印度尼西亚语。汉语版著作既有简体字, 也有繁体字版。在中国, 我联系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最近同北京师范大学的联系也比较多了。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在人民大会堂做讲演, 我获得了“中国的朋友、当代的杜威”这样的奖章。

问:谢谢您给我们提供这么多宝贵的经验, 您能不能简单总结一下您的个人成就?

答:在东京大学我工作了24年。我在东京大学最令我自豪的是培养了非常多年轻研究者。到目前为止, 已经培养了近200名的研究者, 包括今天担任我翻译的博士生于莉莉。他们都是值得我尊重的人。

我到东京大学以后撰写、出版了许多论著。有介绍老师工作的课堂记录, 有关注整个日本教师的《日本的教师》24卷本, 还有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专著, 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类的著作。

我个人的研究概要主要体现在三本专著:一是《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二是《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 这两本专著在中国以《课程与教师》之名合二为一出版。三是《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这是我个人的学术代表作。目前, 我还有三本重要的著作正在撰写和翻译中, 分别是《学校的哲学》、《学习的哲学》和《教育实践的哲学》。第一本已经写完了, 其余两本正在着手编辑。

在日本教育学界, 常常有些专有名词是我最先提出来的。我认为, 教育学的实践是基于活动当中、行动当中的。这种情况下对概念的加深理解非常重要, 所以我会对那些概念进行再定义, 重新整理这些概念, 不断地融合、反思构成教育实践学, 这是我自己研究的一种哲学。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也是在我自己教育改革失败经验上提出的。我的“学习共同体”是以愿景、哲学、活动方略和活动体系这三部分组成的。愿景就是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学校。支持我教育理论的教育哲学有三种:公共性哲学、民主主义哲学和卓越性哲学。“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是相互支持、相互倾听的关系。我认为, 如果能够完全实现愿景、哲学和行动纲领的话, 我们就能实现非常好的学校改革。以滨之乡小学的改革为例, 这所学校做得非常棒, 连我自己都很惊讶。这所学校本身是一所薄弱学校, 可是经过改革之后, 它让学生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所以我现在可以说, “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不让每一个教师掉队”这种教育理念其实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我个人的经验已经证明了。

总之, 我自己觉得非常幸运被大家所看重, 并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支持。我提出了“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不让每一个教师掉队”这个改革理念以后, 在日本得到了非常大的响应与支持。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还得归功于很多年轻研究者的支持。在海外, 我也得到众多老师的支持, 我觉得非常荣幸。

我认为, 我是一个非常幸福的研究者和非常幸福的人, 我想没有谁能像我这么幸福了。我周围有非常好的老师、非常好的朋友、学生及同事。而且, 还有和我合作关系非常好的教师们, 以及那些能够接受我、能让我去研究的儿童。我还有非常好的编辑。我将用我的余生, 今后不仅是做学术研究, 而且还要为整个亚洲的和平及学术交流尽我自己的一份力量。

问:谢谢。今天非常荣幸能听到佐藤学先生的人生故事。我们非常佩服您卓越的语言能力, 佩服您著作等身, 关注和研究实践问题。从您身上我们发现, 教育学者的全部成就是需要用一生的经历来铸造的。教育学者不拒绝读书, 但只读书也是不够的, 更需要走进实践。

注释

我的教育生涯 篇3

以上所述,是十年前我与力建兄相识的开端。那一年,我在浙江大学筹备三年之后,成立了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由周其仁建议,跨学科中心的权力结构是:学术委员会之下设置中心主任,我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我的老友叶航担任中心主任。同时,我也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授课,是那里的教授和博导。2001年至2003年,我在北大和浙大讲授“新制度经济学”。2004年以后,我讲授“新政治经济学”。我和小李每年去杭州讲学,喜欢围着西湖散步。“非典”之前,西湖周边的街道很清静。我们常从曙光新村(浙江大学给我买的一套很小的旧房)穿过植物园,走到北山路,再走到“湖畔居”。路上大多是湿润清新的树林和湖水,很难想象十年后的杭州如此污浊。2005年初春,我和妻子到香港度假,途经广州,拜访信力建和他的信孚教育集团。

信孚集团那时已有十几所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我们访问了一所正在实验新教学方法的“打工子弟”小学,在广州的棚户区,几乎没有校园,只有两栋楼房,算是教室。我们还访问了一所孤儿院,路途相当远,似乎在山里。在黄石中学与老师们的座谈,给我印象很深。男教师很少,其中一位,很年轻。很可能因为待遇不高,他曾离开信孚集团,到其他学校工作了几年,又回到信孚集团。他说还是信孚更好,从理念到同事,都更好一些。直到今天,中国的民办教育仍处境艰难。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温州教育政策允许民办学校的教师享受与公立学校教师同等的工资待遇,算是“政策试点”,尚未推广到广州。信孚教育最初发展阶段的经费,由于教育管理机构禁止“乱收费”,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孚的资本运作。我记得力建向我解释过,信孚资本在投资领域获取的利润,相当大的一部分要拨入信孚教育。虽然,民办学校的教师仍不能合法领取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

我和小李连续参加了几场与信孚教师们的座谈会,深受感动,热泪盈眶。我从心里尊重这些在民办学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并坚持自学新知识的教师们,我满怀激情地参与他们的各项工作,连夜评写他们的读书笔记,并在次日公布最佳成绩。我们策划更适合这些教师的培训方案,尽管这一方案并未实施。

访问信孚学校,對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社会调查,而且是真切的生命体验。那时,我从二十年海外生活返回中国,试图融入这个与1985年以前完全不同的“陌生”社会。

浙江大学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我在国内筹办和主持的第一个学术机构。在那里,我们主要研究演化社会理论和中国社会变迁遇到的基本问题(参阅汪丁丁《在市场里交谈》“附录”)。2001年,纯粹是偶然,我在北京家中接到沈昌文从大连来的电话,说他旁边有一位神秘女士坚持要他亲自邀请我访问东北财经大学。沈公是国内出版界的领袖人物,与我母亲相识几十年,他还是我儿童时期无线电收音机的启蒙老师。我在《读书》发表的那些文章,1993年至2003年期间,几乎都是沈公亲自校对之后发稿的(那时他主持三联书店及《读书》杂志的工作)。于是,沈公的神秘电话,引导我2002年第一次访问东北财经大学。公开演讲的礼堂,可容纳五百人。那一届的东财校长是统计学家(后来担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他拿着笔和记事本,坐在台下第一排。灯光强烈,令人窒息。我很容易紧张,又很少在公众面前讲演,那天晚间更加紧张。我的讲演主题是“经济学与人文精神”,是我常探讨的主题。

我的教育生涯 篇4

陈华榕

初冬的风送来了实习圆满成功的号角,也吹响了别离的笙箫。指尖敲击着,一个个画面,一个个镜头,闪过脑海,回忆流淌在指尖,静静滑落在这均中的夜晚。

从9月13日-11月5日,为期两个月,在佛山市顺德区xx镇xx中学(省一级学校)高一年级实习,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学科的15位实习老师们,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并获得学校领导老师还有学生的一致好评。此教育实习之行,半涉社会,学到的东西确实比书本上多很多,用四个字总结就是:不虚此行!细说来有四个主要方面:

从师之道,必严谨细致

教育实习能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对于我们师范生是非常重要。在实习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实习前两周,进行了听课,我把一个单元的五个新课(包括阅读课、听说课、communication workshop,culture corner)全都听了一遍,并且一个新课重复听来自重点班和普通班老师的授课,基本了解北师大版英语课一个完整单元的授课目的、主要内容和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技巧,也了解了老师根据重点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基础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输入量和难易度。听课期间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好听课反思,课后和同科组的英语老师们虚心请教相关经验(特别是和有丰富的高考带课经验的陈月明老师,据说他对高考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很明晰,上课可以分清重难点,课堂40分钟非常高效。)对于听课过程遇到的困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也主动和科组长取得了年级统一备课资源,开始尝试依据《教师用书》的相关备课要求,模仿第一单元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前做好下一单元的教案和课件,做好授课准备。

第三、四周,开unit2新单元,指导老师梁副校长放手让我去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新授课,由于校长只带一个班级,意味着我也只需要给一个班上课,不需要上重复课。因为校长授课进度比较慢,所以比别的班级慢了1.5个课时,所以,上新课前我都会去听别班的课,看看老师授课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严格依照新课标标准和立足于该校学生的水平,结合传统教学和创新理念,依据教师用书的授课目的,好好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为每节课的成功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梁校长听了我的每一节课,并且给予我比较独特的指导和意见,如:上新课前,呈现此课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使学生清晰教学环节,有了心理准备,促使课堂顺利进行;一节课上完后,利用3-5分钟总结一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思绪更加清晰明了,也关注了老师再三强调的知识点,等等。

听课和上课期间,我及时根据授课速度还有学生学习的进度,布置适当的作业量,批改作业时认真做好批注(包括修正、建议和鼓舞等),及时向校长汇报作业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如听写不合格的采取重新听写和适度罚抄、作文马虎应付或是字数不够的采取范文指导和重写等),基本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知识。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有首先付出对学生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师生之间架起了感情的桥梁,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才会有实效。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消除学习不好同学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还没来得及叹惋时间的流逝,2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悄悄到了尾声。一个人从办公室出来,均中的夜晚很安静,有月牙儿陪伴我,不觉漆黑,突然有种不舍。今天已经是28号了,倒计时7天,孩子们由内而发的不舍之情早已透漏无遗,要不,又如何会大老远看见我就飞奔过来亲切地叫我,又如何会在我下宿舍的时候,给我一个个大大而热烈的拥吻,又如何会在集体照结束后,一个个喊着和我单拍,又如何会在我结束了教学任务最后一节后,还时不时问我“老师,明天是不是你上课呢?”孩子们的纯真和热烈的情感,让长时间呆在各种压力和竞争之下而变得有些麻木和冷酷的我,也逐渐被感化,甚至心被融化了。今晚熄灯前又去了一趟学生宿舍,看着孩子们都趴在床上写东西,一笔一划,一句一行,时而嘴角上扬,时而眉头紧锁,似沉思,似回忆,很专注的样子。我小声咳嗽了一下,有人大叫起来。然后她们赶紧把那张纸收了起来,说“老师别偷看啊!”据一个女生说,是写给我的,保证要让我看了会感动到哭…后来,熄灯的哨子吹响了,不舍地和学生们告别了,回到宿舍,开机,指尖敲击着,一个个画面,一个个镜头,闪过脑海,回忆流淌在指尖,静静滑落在这均中的夜晚。

我的护士生涯 篇5

小时侯我体弱多病,隔三差五总去医院看医生,打针、输液成了家常便饭,于是对“白大褂”有了一种特殊的敬畏。上学后我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梦想着自己身着洁白的护士服轻盈地穿梭于病榻之间,神圣而高雅;周围没有了病痛,只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可是从我踏入医院的那一刻起,忙碌的身影让我明白了护理工作的繁重与劳累,理

解了护士华彩外衣的背后有更多的辛苦与困惑。在这里,我明白了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永远是爱与奉献的演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在每个瞬间,给需要照顾的病人送去温暖,用我们的诚心去驱赶病魔,用我们涓涓细流般的爱意来安抚每一颗被病痛

折磨的心。

在春秋轮回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绝望眼神,太多悲欢离合与不如人意,生命就在不断聚聚散散中悲悲喜喜;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看着生命随时可以诞生,也随时可以终止。我学会了处事波澜不惊,感受更多的是生命的无奈与脆弱。我庆幸我的选择,让我能如此贴近生命,去聆听生命,触摸生命,感悟生命,让我学会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我用赤诚的爱心、娴熟的技术、扎实的专业技能并结合微笑服务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用我的热情去感染病人,化解他们的悲观情绪。我相信微笑是一剂良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段话是对护士工作最好的诠释。自从我跨入护士的行列就没有想过要拥有商人的巨大财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一生都得做平凡的事,享受平凡的骄傲。我们的职业不允许有丝毫的哗众取宠,于是我收获了心灵的安稳和自我的尊严。我的心愿便是如此的实实在在,一

点也不带飘渺的色彩。

在医院里,我走过了清纯的少女时代,从一个羽翼未丰的小鸟变为成熟的天使。已经有十年护龄的我,深知燕尾帽的分量。当我们为患者点燃康复之灯的时候,我心情是如此的平静祥和。

我不是教育家,不能用深邃的思想衡量我的价值;我不是诗人,不能用华丽的词语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声歌颂我的岗位。然而,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我要用浓浓的情愫,奉献我的爱心;我要用凝重的感

我的小学生涯 篇6

白芝桦 阳泉市新华小学

,我怀着对校园的憧憬和向往,来到我的母校――新华小学,从此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涯。而如今,我已在这里度过了5难忘个春夏秋冬。这五年;我从一个茫然无知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有思想,有知识的少年,这五年;我收获了很多快乐,也承载了许多烦恼,这五年;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人生的理想和希望。

新华小学――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学习,我在这里成长。操场上,留下了我深深的足迹。我留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但让我跟不能忘怀的是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是老师无私的把知识传授给我们。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一堂堂精彩的的讲课,倾注了他们很多的热情和精力。我们在学习中成长,他们在教学中变老。每当我们在学习上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不知他们有多高兴!我想,不管今后我身在何方,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亲爱的小学老师!

记得是去年夏天,学校组织“夏季运动会”.操场上时常响起‘加油,加油’的声音,真是热闹极了。不一会儿,就轮到6年级的.了,这次我们是势在必得,因为选手都是我们班短跑最快的。随着裁判一身令下,选手像疯风一样,‘刷’的冲了出去,第一棒很快就完了。第二棒,第三棒,到最后一棒时,刘鑫却出了岔子,鞋带开了,这下完了,我们的心情一下子跌倒了深谷,但让我们惊讶的是,刘鑫既然在最后一秒把鞋带记好,冲了出去最终我们班得了第一。我们看到这一幕开心极了,全班同学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在这欢歌笑语中,我能够深深的感受到,原来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多么的大,有多么得深,特别是全班同学一起欢呼的时候。想到这里我眼眶慢慢湿润了。

是啊,同学是多么的可爱,和同学们一同经历那么多,渐渐地,都快成为一家人了,在你快乐的时候,他会与你一起分享。你悲伤的时候,他会安慰你。经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我一直有个马虎的坏毛病,我希望,在我小学的最后一年中,我可以改掉这个毛病。在毕业考中考得好成绩,来回报我的母校,回报老师对我的精心呵护。

班级:六年级一班

我的文学生涯 篇7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 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 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 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 他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 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 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 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 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 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 人要本分啦, 勤俭啦, 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的规范, 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 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 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 除了当农民种庄稼, 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 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 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 自学四年, 练习基本功, 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 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 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 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 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 我使自己的学习进入秘密状态, 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 每被问及, 只是淡然回避, 或转移话题。即使是我父亲也不例外。

我发表的第一篇习作是散文《夜过流沙沟》, 一九六五年初刊载于《西安晚报》副刊上。第一篇作品的发表, 首先使我从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 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我仍然相信我不会成为大手笔, 但作为追求, 我第一次可以向社会发表我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声音了。我确信契诃夫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 就按上帝给它的嗓子叫好了。”我不敢确信自己会是一个大“狗”, 但起码是一个“狗”了!反正我开始叫了!一九六五年我连续发表了五六篇散文, 虽然明白离一个作家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 可是信心却无疑地更加坚定了。不幸的是, 第二年春天, 我们国家发生了一场动乱, 就把我的梦彻底摧毁了。我十分悲观, 看不出有什么希望, 甚至连生活的意义也觉得黯然无光了。我一生中最悲观的时期, 就是在这一段。我发现, 为了文学这个爱好, 我可以默默地忍受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灵上的屈辱:而一旦不得不放弃文学创作的追求, 我变得脆弱了, 麻木了, 冷漠了, 甚至凑合为生了。

一九七八年, 中国文学艺术的冻土地带开始解冻了。经过了七灾八难, 我总算在进入中年之际, 有幸遇到了令人舒畅的文学艺术的春天。初做作家梦的时候, 把作家的创作活动想象得很神圣, 很神秘, 也想象得很浪漫。及至我也过起以创作为专业的生活以后, 却体味到一种始料不及的情绪:寂寞。忍受寂寞吧!只能忍受, 不忍受将会前功尽弃, 一事无成。忍受就是与自身的懒怠作斗争, 一次一次狠下心把诱惑人的美事排开。当然, 寂寞并不是永久不散的阴霾, 它不断地会被撕破或冲散, 完成一部新作之后的欢欣, 会使倍受寂寞的心得到最恰当的慰藉, 似乎再多的寂寞也不算什么了。尤其是在生活中受到冲击, 有了颇以为新鲜的理解, 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理的时候, 强烈的不可压抑的要求表现的欲念, 就会把以前曾经忍受过的痛苦和寂寞全部忘记, 心中洋溢着一种热情:坐下来, 赶紧写……

我的代购生涯 篇8

无意中商机现

娜娜是个在校大学生,爱漂亮是女人的天性,她也和许多普通女孩子一样喜欢逛街买衣服、手饰和鞋。男朋友常笑她说:“只要一看到有打折的东西就像牛看到青草一样,钻进去就出不来了。”“女孩子都是这样的,不仅是我一个。”娜娜常常反驳说。后来,娜娜又发现个能买东西的好地方——网络。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便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方便省事,几次购物后,娜娜就爱上了网购。平时没事,她便在网上闲逛着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好东西。她最喜欢到一个专业的女士网站,上面有很多喜欢打扮自己,喜欢购物的同道姐妹,大家常常发贴子分享自己淘到的好东西,如化妆品、衣服、鞋;也分享打折消息,让想省钱买好东西的姐妹有第一资讯。打折消息怎能错过,一次,娜娜看到北京各大商场打折消息便进去看有些什么好东西。一看果真不错,许多大晶牌都参加活动,后面跟贴的外地姐妹羡慕得口水直流,有的姐妹说,我在家买的衣服是原价真是太不划算了;还有好多姐妹都在感叹想到北京购物。娜娜看其中一个发言的莎莎是自己网友,她想周末自己不也要逛街,可以顺便帮她代。便问她要什么东西。姐妹一听有人帮自己代特别高兴,赶忙把自己看中的衣服的品牌、型号抄给娜娜。娜娜逛商场顺便就买了那件衣服,然后寄给她,莎莎特高兴,她问娜娜要了帐号说把邮费给她。娜娜一查帐发现莎莎多打了几十块钱。她打电话执意要退给莎莎,莎莎说,要是我在家里买,要多花一百多块,你帮我买都省了太多钱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娜娜想,如果我帮那些想买衣服的姐妹代买衣服,只收少量的代购费,她们也能省钱,我不也能做勤工俭学了吗?

盈利初体验

娜娜瞄准北京最近又有几个大型商场做活动,便主动在论坛里发贴子透露出打折消息,并且申明自己可以帮他们代购,每件只收取少量的代购费。本以为应该很多人响应,没想到问者稀少。娜娜觉得奇怪,她发信息问一网友,为什么不让自己带呢?网友说,我们怎么敢相信你呢?娜娜一听对呀!她便让姐妹先详细说明自己要买的东西,自己买到后,再付款;为了让姐妹们相信自己,她留下了家里电话、手机号码、居住地址等,网友们看到了娜娜的诚意,再加上莎莎也现身为娜娜做证,大家便告诉了她自己要买的东西。

借了一笔钱,到了商场,娜娜就开始采购,商场里的人都奇怪地看着这个年轻,挎个大包小包的女孩子,纷纷揣测她是什么职业。有的说她是二奶,才买这么多东西:有的说她是高级白领,说不定是海归回来的经理人;有的说她是有钱人家的女佣人,买的东西有三十岁人用的,有二十多岁用的,都不同,跑遍商场,营业员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有的服务态度还很恶劣。因为要代齐网友说明的型号,娜娜不得不多问营业员,这是什么型号,我要什么颜色,营业员翻翻白眼,没好气地说;“你不会看啊!”娜娜只好自己对着衣服上的看。东西多得拿不动了,她打电话把男朋友叫来当搬运工。回到家后,男朋友心疼地看着她红肿的脚说:“你为挣这点钱何必呢?”“人们现在离不开网络,又想图省钱省事,我肯定能有所作为的。”对照着单子,娜娜挨着打电话通知网友们货到了,让她们把货的钱加上每件代购费二十元打到自己卡上,大部分网友都主动把钱打了进来,也有几个网友说不要了。

不要的货品,娜娜只好拍了照片放在网上卖,可能是有照片的原因,这几件货都很快卖出去了。把全部货品发完后,娜娜数了数钱,只是往返商场一趟便赚了几百块钱。更惊讶的是她发现还多出了二十块钱。是一个网名叫江海明月的女孩多打的。她打电话想告诉女孩子她多打了钱,没想到女孩说,我看到了衣服,真是太棒了,是我想买的那件,你帮我这么辛苦地买回来,多给你点应该的,反正也省了很多钱了。娜娜感动得眼泪直转,所有的疲累在她这些简单却真挚的只言片语中化为乌有。

费心思,让顾客自己掏腰包

娜娜现在一出门第一反应就是看哪个商场打折,有打折的商场就立刻进去问有哪些品牌参加活动。然后把详细情况贴到网上。有了第一次的合作,找娜娜代购的姐妹也信任她了。姐妹担心她个人的钱不够,便定出一个办法。要定货就先交一百的定金,等收到货后再把钱全额给她,让她即有资金买东西,又不会初次找她代购的人不放心。

许多商人都说赚女人的钱容易,娜娜加入其中才发现,赚女人的钱虽然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因为女人只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花钱,不喜欢的即使是一毛也不愿意用出去。女人的挑剔在买东西上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女人看好了一件衣裳,本来买下蓝色,娜娜刚准备寄给她,她又说要白色,娜娜只好再到商场里去换。有的商场做活动,不愿意调换衣裳,她再三劝说网友也不愿意买自己不喜欢的颜色,只好自己拿到网上卖。

有回网名叫雪杉的女孩刚开始打电话给娜娜说要小号的连衣裙,娜娜买回来寄给她后她说自己不能穿小号的,要换大号,娜娜耐心地告诉她商场搞活动是不能换,结果雪杉破口大骂,说娜娜是骗子,当时听得娜娜就呆了。她没想到自己做代购这么久,还有人这么说自己,当时的委屈就像水一样弥漫开,泪水叭嗒叭嗒地掉下来。吃一垫长一智,娜娜现在都会事先说明情况,让网友们看清楚再下定单,对待网友她相信只要自己付出真诚就会获得他们的认可。

现在商场活动越来越多,给了娜娜好机会,她的服务态度好,对人真诚,为了帮人换到合适的衣服宁愿自己多跑几趟,有信誉,生意越做越大,很多网友都慕名找到她让她帮自己代东西。经常出入商场买大量的东西,娜娜在每个商场都办了张会员卡,不但可以有折扣优惠,还能积分参加各种活动获得一些额外的赠品,娜娜再把其中不用的赠品倒手一卖又可以赚钱。活动密集时,娜娜一个月便能赚上万元,而买到合适的衣物的网友也省了钱,真是一举两得。

经常去商场买东西,她有时会跟售货员聊天,售货员见她在自家买的东西多,也乐意和她聊,她和许多名牌专柜的售货员都成了朋友,有什么活动时售货员便最先通知她,这是后来模仿她也做代购的同行没有的信息。一般做活动时很多商品都缺码,娜娜收到网友订单后便让售货员把这个型号留下来,这样便避免了答应别人代购的东西却代不了,保持了自己的良好信誉。而且有的品牌有内购价格,她利用自己的好人缘打通关系,还能拿到内购价便宜卖给网友,她和快递公司也谈了最便宜的价格,这样几方面下来,自己的利润也提高了。

代购中娜娜还和很多网友成了好朋友,女人常常互相点评衣服,她凭着自己的良好品位赢得了朋友的肯定,她们常会问她关于买衣服方面的问题,娜娜都会认真分析,依靠自己对服饰的把握,给她们最好的建议,买了衣服后网友穿着漂亮的衣服常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她一起分享自己的好心情,有的干脆直接把钱打给她,让她买她觉得好看的,只要型号对就行。受到网友信任,娜娜的生意越做越容易,越做越顺。就这样,娜娜付出了一些劳动,月收入却是大大增加了,在学校她可以明符其实的小富婆了。赚了钱,她给男朋友买了套好西装,奖励这个临时搬运工。

做生意讲天时地利人和,娜娜可谓将这三者发挥得淋漓尽致。天时,只有在这个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才有网上购物;地利,北京的商场繁多,活动比别的地方频繁,折扣空间大;人和,如果没有网上的好人缘,如何能聚集起这些财富呢?当别人用网络聊QQ,灌水时,娜娜就利用网络,挖到个小金娃了。

我的打工生涯 篇9

我应该是出来工作比较早的,在未满16岁的时候我就在北京工作,当时是帮人家卖东西,在北京呆了半年左右就会老家了。虽然说那时候工资不多,但半年时间我还是存了多RMB。

在家过完年就出来东莞了。刚来东莞的时候年龄小。不够18岁。所以难进厂,那时候身上又没带很多钱,又进不去厂。老乡也没办法,我那时候感觉举目无亲的,特别无助,有种想哭的冲动。后来听说我堂姐在东莞,我就一个人坐车去那里。我堂姐帮我找了个工厂。做食品的,工厂很小,才几十个人。在那里做了2个多月,我就坐到主管助理了。我现在感觉我那时候蛮嚣张的,还是太年轻了啊,呵呵。感觉谁我都不放在眼里。过不了多久我就辞工了 并且还是在我堂姐反对的情况下辞工的。

和我一个一起辞工的同事出去找工作,找了1个多月。天天进什么职业介绍所,钱倒是花了不少。就是没找到一份好工作。结果我们2个的钱都花完了,逼不得已要分开了他就回家了,我就又厚着年皮找我堂姐去,进了他那个厂。厂是做玩具加工的,也不是太大。因为我姐是管理这厂的。所以每次发工资给我以点零花钱,其他的就帮我存起来。在那里做了差不多快1年吧。我感觉我学的技术也差不多可以出去找到工作了。加上做的有点烦了 所以就又踏在了无业游民的路上。

找了个公司不错。那时候我也快18岁了。在那个公司的时候,做的也比较开心。一直做了一年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这行上面没什么发展前途和关系,所以打算转行。 本来我是打算和我同学带上几千RMB一起出去完面的世界看看,见识下,看又没有什么别的商机的,

但临时快要走的`时候他不去了,说实话一个人我有不是很敢去。所以计划泡汤。

我有个朋友是计算机的,我就过来了。也就是现在这份工作。我是这样看待这份工作的。比厂里的普工要好玩,要轻松。上班时间要短,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工资也比较稳定。至少不会比厂里普工少。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人变得很懒惰了,但是越是这样我感觉压力越大,越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现在我还在这份工作上做着。本来早就打算离开的,因为我怕再呆下去,以后离开这里的时候我都不认识我了,一个懒惰的我。但是在现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还是决定多呆一段时间,或者说多学点知识。多多益善嘛。

在我未满16岁还没出来工作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定了目标的,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年轻气盛的,还是太狂了。野心还是太大了。现在出来参加工作几年了。我也渐渐明白了很多事,不是有目标就可以成功的,还需要付出努力。本来我还说出来要赚多少多少钱的。多少岁有多少资产的,现在看来一切都还没实现。并且还相差的太远,连存款都没有。事实比我想象的还要残酷。

本来打算配电脑拿过来卖给别人的,但了解情况后感觉配一台电脑的价钱太高,赚不到钱,所以我宣布计划失败。本来准备去朋友那里加盟一家卖东西的店的,但因为季节的原因,暂时加盟不了。所以我宣布计划中止中…本来打算过完年回去和朋友一起开网吧的,但是开网吧好像要至少50W的押金。加上买机器和其他的一些成本大概需要90W。如果需要押金的话,就没钱,宣布计划中止…如果不需要押金。过年回家开网吧…今年暂时的几个计划就是这样子。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歌词早安少女下一篇:爷爷种菜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