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文化产业

2024-06-27

滁州市文化产业(精选8篇)

滁州市文化产业 篇1

关于促进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2-18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知识型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高附加值、高度融合性、高度创新和集约型特征的新型产业,理论界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广州市的总体创意产业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其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创意产业园区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是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当下面对的最大问题。为此,本文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趋明显,产业集约化程度、资本实力和投资价值正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产值达1.35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达2.85%。广东省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06.5亿元,占全省GDP的4.74%,同比增长14.8%,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一种以思想创造力、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它脱胎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其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无边界创意的全新特征,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中最领先的领域,推动了经济转型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当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城市建设等联动发展时,对经济转型、城镇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广州开展旧城改造与“退二进三”产业升级以来,各种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文化、研发、设计、咨询和时尚消费等5个大类,包含工业设计、电影电视广播和录像、咨询服务等23个种类的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创意产业体系。其中软件、动漫和工业设计成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最大亮点,设计类和咨询类创意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约62个,主要分布在越秀、天河、番禺、海珠、荔湾、萝岗等区域。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有6个,省级10个(包括4家省直文化单位),其他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有12个。涌现出羊城创意、T.I.T、创意大道、信义会馆、华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全市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近3000家,形成了文化创意、动漫、工业设计、广告等产业集聚整合,相关产业整体发展的局面。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正成为广州经济转型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多与旧建筑、旧码头、旧厂房的改造利用相结合,一般属于广州实施“三旧改造”的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用地往往来自于该项目中的低效用地(旧厂房、旧城镇、旧村庄,约有100平方公里左右),这种新旧结合既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又创造了新的价值。

二是园区的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由于土地性质限制,目前的园区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投入较少,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对进入园区发展缺乏动力,导致了园区众多入园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很多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税收贡献也有限,这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投入压力和持续负担,一旦有新的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往往要服从于新的规划进行转型(如红砖厂)。

三是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主要在产业中低端环节。这与上海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如国际化品牌展览、设计、招商等功能)有不少差距。

二、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地位明显不符。

2012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630.9亿元,同比增长约10%,占GDP总量4.6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

同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313.6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总量12.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9%;

同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7695.36亿元,同比增长10.8%,占GDP总量11.29%,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

同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总量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9%;

同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60.7亿元,同比增长15.6%,占GDP总量13.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

在上述比较中,无论是产业规模、从业人员,还是园区建设、产业专项基金方面,广州均无明显优势。

(二)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与广州“三旧改造”项目推进进程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点状分布,各自割裂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缺乏集聚效应,因而无法形成在市场化环境下才能自然建立的有序的产业链生态结构,难以实现产业集群性、集约式发展效应。主要原因和表现有三点:

其一,政府对园区较少长远规划,常面临为服从新的城市规划而搬迁的局面,导致优势企业不愿在园区开展投资建设,使得园区特色定位不强。

其二,大部分入园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往往是为享受园区优惠政策,优惠期过后又转入另一园区,较少做依赖园区资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其三,由于园区进入壁垒较低,聚集了大量低成本、个体规模的初级创业者(如广告、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等),其低成本、低质量、高模仿的竞争手段往往导致了低层次价格竞争,行业竞争环境不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园区企业成长性较差,存在着优势企业被迫逃离园区的“逆淘汰”现象。

(三)产业园区发展定位较低,往往沦为商业项目。

首先表现为企业多数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来样设计、来料加工环节,缺乏创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发展意识,未能引领珠三角制造业,获取的设计加工利润有限,而丰厚的创意附加值多被国外品牌商所赚取。

其次是广州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及保护力度不够,加上大量低端产品批发市场的存在,出现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迪斯尼等品牌并未授权的衍生产品市场泛滥现象。

再次是有些创意园区实际已成为商业街区,存在文化创意概念被滥用现象。园区充斥画廊、服装店、时尚精品店、咖啡店、饭店甚至“跳蚤市场”等商业业态,一些地产商为发展房地产项目打出文化创意园区招牌,实际是住宅配套的商业项目,甚至打着文化的幌子开设休闲中心、棋牌室、美容院、酒楼等,侵蚀着文化产业品牌。

三、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一)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和投入。

首先,在园区规划中减少短期化倾向,规划理念上要由单纯的利用历史街区和旧厂房转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打造永久性文化地标。如在广州中轴线南端的布局规划中就应为TIT创意园区保留一席之地,在天河区国际金融城规划中也应开辟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专区,或者保留红砖厂的城市文化标识。老城区的沙面、南方大厦一带历史建筑街区,可以规划成体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集聚高端、国际化品牌企民革广州市委员会业与产品的创意、展览、交易功能的文化园区。

其次,建立市级文化公共资源运营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特点,在目前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加强市政府产业投资力度,借鉴广州打造水务集团、城建集团成为治水和城建领域的政府运营平台的经验,建立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整合广州的文化与金融公共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融资和运营平台,打造政府文化产业主力军,带动民间投资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

再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开展产业园土地的使用权创新,引导优势企业入住并参与产业园建设投资,逐步形成各园区各自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保证创意园区获得持续发展。

(二)园区建设要与港澳国际市场及珠三角制造业体系形成对接,在广东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发挥集聚和桥梁作用。

第一,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发掘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合作空间,建立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国际化大都会需要较多的国际化品牌的支撑,以香港、澳门为样板,广州应主动与国际一线品牌对接,如汽车、皮具、陶瓷、珠宝、钟表、媒体、演艺、体育产业等时尚国际品牌,引入其创意设计、品牌展示和销售营运等功能,形成国际品牌高端创意部门的聚集区,带动国际化创意人才的聚集,培育、带动中低端配套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环境。

第二,发挥珠三角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引领珠三角传统制造业,打造品牌创意和工业设计中心,在全省经济转型中发挥集聚和桥梁作用。创造条件将珠三角企业的品牌总部、外贸客户的品牌创意和工业设计部门引入广州的创意园区,在推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众多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时装设计以及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发展。

第三,促进广州文化龙头企业与创意园区的统筹发展,打造广州品牌标杆,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广州建立了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珠江啤酒博物馆等成功模式,可引导广汽集团、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珠江钢琴、琶州国际会展中心、恒大足球俱乐部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和强势品牌,将其品牌创意、工业设计、历史文化、演艺等部门进行整合,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高端服务园区,带动产业链中小型企业发展,形成独具广州风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强化广州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三)完善园区配套功能。

第一,在园区建设中要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商务、交通、网络通讯等方面建设要跟园区建设提供配套,与传统制造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同,创意园区对创意氛围、商务服务条件和人才交流培训平台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服务贫乏的文化产业园,即便租金再低廉,往往较难有吸引力。

第二,引导高校、培训单位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专业对接。在中大、华工、广美等艺术学院基础上,强化创意专业的培养;加强创意学生就业与创意园区的对接;组织城市级大型创意竞赛活动;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宣传;在招商引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意人才团队。

第三,强化全社会的文化氛围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引导全社会推崇文化价值,创造城市、园区文化氛围,培养公众参与的热情。

第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坚实保障。相对于传统产业,数字信息产品更易复制,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保障。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加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指导、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申请专利及注册商标;引导与保护企业将品牌优势拓展至衍生产品和产业领域。

(四)强化政府服务与产业扶持功能。

第一,制定园区评审标准及加大行业监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广州创意产业园区评审标准,对园区的申报、规划、租金定价、种类、创意指数等设立标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规范文化创意园区的命名指导,对伪文化园区坚决取缔。

第二,扩大创意园区融资渠道。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或通过政府融资服务平台,扩大融资渠道,以风险投资、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帮助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搭建政府主导的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举办展会、论坛、竞赛、培训、评选等活动,聚集创意人才,培育创意市场。在网络推广、园区信息与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降低企业和人才收入税负方面争取更好政策,留住更多的高端企业和人才。

第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类知名品牌企业将品牌总部或创意基地、设计部门落户广州。

发言人:梁国雄广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常委、广东易春秋律师事务所主任

滁州市文化产业 篇2

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

文化旅游业是郑州的优势行业, 已有规划, 关键是要加快实施“双心两翼, 一带五线”旅游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 要以宋陵旅游区、黄帝文化旅游区为两翼, 强化嵩山旅游区的旅游中心地位。要配套完善郑州地区周边旅游区 (点) , 形成环城游憩带。要以郑州城区为圆点, 形成中岳嵩山旅游线、北部黄河文化旅游线、南部黄帝文化旅游线、西部巩义历史文化旅游线、东部中牟生态休闲旅游线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要完善充实“嵩山”、“黄河”、“黄帝”、“寻根”四个旅游产品的功能和内涵, 打造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著名品牌。到2010年, 将郑州建设成为包括游客集散、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信息咨询在内的中原旅游服务中心, 使文化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 占全市GDP的6.8%。

大力发展文化信息产业

要推进郑州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 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优化升级, 使之成为郑州文化产业中新的增长点;整合郑州的新闻网站, 建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 兼顾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国内知名网站;按照“一城一网”的要求, 加快郑州有线电视和省直有线电视的整合, 积极拓展包括视频服务、数据服务、电路出租、信息家电在内的有线电视增值项目。要初步建立以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公用电信网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 实现文化资讯网上运行;重点抓好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艺术教育、文化电子商务等项目建设, 以商业服务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发展电子音像和多媒体产业, 建设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电子读物出版基地;培育和发展电子音像出版物的发行网络, 使之成为郑州出版物销售的重要支柱;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 强化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努力发展出版发行业

郑州作为出版发行大市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河南出版集团和高校出版社上, 因此要尽最大努力支持它们的发展。同时, 积极筹建郑州出版社和郑州音像出版社, 以此为基础,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以信息网络为支撑, 以相关产业为辅助, 加快资源整合步伐,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组建郑州出版集团;将现有的书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市场整合为综合性的出版物大市场, 在有形市场的基础上发展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无形市场;利用网络资源, 开发网络出版物;整合现有印刷企业, 成立郑州文化产品开发印刷中心。要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居全国领先水平, 网络出版具有较强竞争力, 在国际文化交流版权贸易活动中占有一定份额的中西部最大的出版发行中心。

加快发展大众传媒业

尽快组建郑州报业、广电集团, 以资本运作为手段, 实施多领域、多层次传媒产业的资源整合, 推进传媒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按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要求, 提升传媒业的发展水平。

积极拓展会展业

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建设和完善一批像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那样高档次、多功能、固定的会展场馆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努力优化办会环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原则, 大办各类专题会展, 推出有郑州特色的文化节会, 打造3~5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展览或节会;成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 加强会展宏观管理和服务, 有效利用和配置会展资源;提高会展人员素质和办会水平, 使郑州会展业尽快走上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之路, 使郑州成为全国知名、中西部最大的会展中心。

扶持发展文艺演出业

要繁荣演出市场, 建设一批以郑州艺术演出中心为标志的各种档次的演艺设施, 发挥郑州艺术演出中心的市场效应;以《风中少林》为突破口, 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少林武术、豫剧、曲剧、杂技等精品剧目, 至少有一台天天演的戏曲晚会、一台天天演的综艺节目;搞好演出季节规划, 每年引进几家名团、几台名作;积极推进郑州重点艺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等强强联合, 适时组建郑州演出产业集团, 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 加强多方面的联合运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推动演出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法规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投入文艺演出业, 加强演出单位与传媒业、旅游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联合, 增强演出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引导规范文化娱乐业

民间资本是文化娱乐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不仅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对已有的娱乐场所进行改建, 而且还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建设新兴健康的娱乐项目和场所, 大力发展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 形成品牌;鼓励营业性的文化娱乐场所、开设公益性活动专场。

尽快发展文化制作业

影视制作、动漫制作、音像制作、游戏制作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技术含量和增值潜力的行业,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制作业。要制订制作业的专门规划, 通过设立制作园区, 营造政策高地, 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制作公司。要抓住制播分离的机遇,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组建影视制作公司, 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采取有效方式, 全力支持动漫制作业和音像制作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郑州在通信、电子、电脑、网络集成等方面的优势, 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网络游戏的研究, 并进行产业化的推广, 使郑州逐步发展成为中西部最有优势的网络游戏开发、制作和生产基地之一。

着力培植文博业

滁州市文化产业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发展基础

2008年以来,鲤城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区域空间局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区委、区政府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区服务业规划(2008-2015)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全力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中心”的目标,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加快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二、主要优势

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比较,鲤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机遇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潜在的优势产业,是国家、省、市大力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是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相比而言不需要占用很多资源、土地,可以有效规避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能源匮乏、环境不堪重负的严峻局面。

(二)文化优势

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三)区位优势

鲤城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泉州的中心城区,既是闽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沿阵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对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相对劣势

尽管近年来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区依然存在着不少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在行业氛围方面,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码娱乐等创意产业处于服务业的的高端领域,属于智力型、创意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思想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知识人才,此类人才对于所处创业环境的行业氛围较为在意,包括完善的行业交流平台、高水平的商务环境和行业扶持政策等。在这方面,鲤城区现有的条件还比较缺乏。在融资环境方面,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

四、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

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

(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首先,加快规划建设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鲤城老城区旧厂房、旧学校、旧街区等,加快规划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积极扶持“183”艺术创意集聚区发展,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其次,积极招商引资。

(三)打造品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创意产品和服务既有品牌进行整体规划,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提升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增强主导产品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经济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四)强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目前鲤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五、结论

滁州市文化产业 篇4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财政政策

(一)苏州市级财政从今年起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009年先安排1500万元,2010年起每年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各市、区也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各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二)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十大行业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产品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基地)。

(三)对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平台建设给予10~30万元的补助。对文化企业贷款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予以二年不高于一年期国家公布的基准贷款利率的贴息,总额最高100万元。

(四)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前所享受的财政扶持政策在转制后继续执行。

二、税收政策

(五)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六)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七)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转制方案确定的政策执行。

(八)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九)县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它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

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十)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十一)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具体范围按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宣部另行发文明确)内,依据国家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十二)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超过一年的,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已作为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呆滞出版物,以后处置的,其处置收入应纳入处置当年的应税收入。

(十三)经国家文化等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的(除广告业、娱乐业外),暂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十四)企业出口动漫产品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对动漫企业在境外提供劳务获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款可按规定予以抵扣。

(十五)对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纳税确有困难且符合减免条件的,经有权部门审批,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投融资政策

(十六)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在实施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所有投资主体同样适用。

(十七)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的授信额度。

(十八)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十九)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要求,鼓励各类投资公司参与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中小文化企业开展业务。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债权基金、创投基金,帮助创新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中小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十)我市确定的重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应纳入政府信用平台贷款项目计划之中,并按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报建、用地手续、配套建设、施工许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依法保护项目业主的权益。

(二十一)继续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具体政策按《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执行。

四、土地政策

(二十二)全市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县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的措施。各地在制定和安排用地计划时,要根据本地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用地比例,要优先安排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市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上首先予以倾斜。

(二十三)积极支持老城区利用国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出租兴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有权部门审核同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在不变更房屋主体结构和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最多为总建筑面积10%的配套服务设施,新建的建筑面积最多为1000平方米。

(二十四)被列入市级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纳入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优先予以保障。

(二十五)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承包、租赁国有文化企业的,国有文化企业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可以租赁方式使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收购、兼并国有文化企业的,其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评估认定,可以继续使用,如需变更出让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办理有偿出让手续。

(二十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土地及其房产经评估后资产进入转制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五、人才政策

(二十七)加快海内外中、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引进的优秀文化人才可享受苏州市《关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意见》中在户口、住房、扶持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留学人员创业团队以自由专利、专业技术、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创办文化企业的,可给予创业资助。对在国外取得的学历、学位,经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优

秀文化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申报评审或报考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十八)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引导、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和中、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面向文化单位、团体、个人,大力开展学历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苏建立文化培训机构,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办文化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文化企业职工业务水平。(二十九)定期选派人员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所需经费采取政府资助和派员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六、奖励政策(三十)获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称号的单位一次性给予奖励100万元,获省文化厅、省广电局和省新闻出版局“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称号的单位一次性给予奖励30万元。

(三十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文化品牌的,给予一次性20~50万元的奖励;文化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出口额达到50万美元以上的予以人民币5~10万元奖励。

(三十二)被列为市级以上传统特色的、非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的项目,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最多可达30万元的奖励。

(三十三)为鼓励企业多做贡献,对年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的法人代表给予奖励。奖励的金额按企业上交的税收的2‰计。

七、享受上述政策的文化企业范围详见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奖励政策不重复享受。

广州市产业规划资料 篇5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一)高端软件

1.面向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高清数字电视和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

2.服务器、桌面操作系统、高性能海量数据库的开发及产业化

3.三维CAD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虚拟现实与平台

4.行业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在通信、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中文处理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面向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商务智能软件

5.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智能卡、工业控制、汽车控制、物联网、白色家电等芯片设计

6.软件产品检验检测平台

(二)物联网和云计算

1.物联网感知技术与无线射频(RFID)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各种传感器以及智能终端联接的物联网关键设备和系统

3.电力、交通、水利、物流、环保、家居、医疗、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4.物联网商用应用系统与服务运营

5.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 6.云计算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制造业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7.云安全服务平台的研发及产业化 8.高性能计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9.云计算资源自动调度管理中间件

(三)电子商务

1.电子认证、电子支付、信用、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

2.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信用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等电子商务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创新

3.综合性和行业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

(四)下一代互联网

1.高端路由器、千兆比以上网络交换机开发与制造

2.基于万兆高性能下一代互联网的芯片、系统以及相关测试设备 3.软交换设备、网关

4.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 5.下一代互联网在科研、商业以及其他重要行业的应用

(五)新一代通信(含移动互联网)

1.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设备、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2.3G增强/长期演进型技术产品 3.新一代通信网络安全产品与系统

4.通信网络设备、智能天线及配套覆盖系统、智能终端、芯片、电源以及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5.无线宽带城市建设,无线局域网技术开发、设备制造 6.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

7.新一代通信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 8.支撑通信网的路由器、交换机、基站等设备 9.同温层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10.数字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路由器、网关灯网络设备制造

(六)集成电路

1.线宽0.8微米以下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先进封装与测试 2.专用集成电路制造

3.集成电路的设计和测试平台 4.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制造

5.集成电路关键专用材料研发与生产

(七)新型显示

1.高世代TFT-LCD面板和驱动电路、玻璃基板、靶材、彩色滤光片、偏光片、LED背光源及专用设备

2.有机发光显示屏(OLED)面板、薄膜晶体管(TFT)、发光材料、驱动IC、玻璃、靶材、封装材料、印刷技术、专用制造与检测设备

3.激光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器件及关键部件

4.高世代液晶电视模组生产、模组整机一体化和整机升级项目建设 5.AMOLED材料、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检测平台 6.低成本金属氧化物TFT共性技术开发及应用

9.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和筛选;南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基因鉴定;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防治重大疾病的海洋药物和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开发

(二)生物医学工程

1.新型医用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医疗急救及移动式医疗装备、肿瘤治疗器械及设备、临床生理与生化诊断仪器及试剂

2.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家用医疗器械、新型计划生育器具(第三代宫内节育器)、新型医用材料、人工器官及关键元器件的开发和生产,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3.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可降解材料,具有避光、高阻隔性、高透过性的功能性材料,新型给药方式的包装;药包材无苯油墨印刷工艺等)

(三)生物制造

1.发酵与酶工程新技术与产品、新型酶制剂等微生物制造

2.功能食品关键技术和产品、添加剂的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3.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生物基材料

(四)生物农业

1.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渔业新品种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及代用品开发和生产

2.动植物新品种及农产品保鲜、贮藏、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实验动物标准化养殖及动物实验服务

3.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下规模化种植濒危稀缺中药材;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

4.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5.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兽用新型诊断试剂与生物疫苗、新型高效饲料及添加剂、生物肥料

(五)高端健康服务 1.健康管理

2.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3.远程医疗服务

4.社会化、专业化的康复和护理服务 5.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 6.生物信息服务

7.个性化诊疗技术服务与推广

三、新材料与高端制造

(一)高端金属材料

1.特种钢铁材料、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精密合金板、耐高温合金材料等精品钢材

2.高性能镁、铝、钛、铜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等关键结构和功能材料开发 3.高性能稀土材料,高效稳定发光稀土材料、稀土功能助剂、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

4.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

(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1.高性能塑料合金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改性塑料、高性能橡胶制品与塑料制品

2.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 3.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其改性塑料;先进聚合物物复合材料 4.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介入治疗器具材料、骨科内置物及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及产品、专用手术器械及制品

5.生态和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及产品、环保涂料、粘合剂、高纯溶剂与气体

(三)精细化工材料

1.环保型高性能涂料和黏合剂、环保型吸水剂、水处理剂,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

2.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新型表面活性剂

3.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高性能液晶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

4.安全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

5.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船舶等涂料、高性能粉末涂料

(四)特种无机材料 1.半导体与光电子材料

2.符合小型化、集成化、宽带高频化要求的各种陶瓷功能材料 3.风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用非晶硅材料

4.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67 8.数控刀具、量具、量仪及高档磨具磨料 9.机器人及工业机器人成套系统 10.注射成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11.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四、时尚创意

(一)动漫游戏

1.动漫创作、制作、传播、出版、衍生产品开发与产权交易,原创动漫影视产品,多媒体教育动漫影视产品,动漫与网络游戏创作工具、软件、环境平台及服务

2.基于计算机、掌上终端和交互电视的网络游戏

(二)时尚产品

1.迎合市场消费趋势,具备创新设计理念和高技术含量的时尚产品设计和制造

2.手机流媒体、移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建设 3.时尚资讯服务

(三)创意设计与策划

1.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服务 2.工业设计

3.广告设计、品牌策划 4.建筑与规划设计

5.专业时尚策划、发布、展览等服务

(四)高档工艺美术品

1.高档工艺礼品产业研发设计和生产 2.原创油画、版画

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一)太阳能

1.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成套装备制造、专用材料、器件工艺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先进的各类太阳能光伏电池及高纯晶体硅材料

3.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

4.光伏发电应用模式创新

5.农业大棚、厂房屋顶以及机场、车站、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等光伏推广应用

6.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 7.太阳能光伏类产品的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8.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二)风能

1.自主研发的风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主轴、轴承等关键部件,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机械研发及制造

2.风机整机制造、风电技术开发及配套产业;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机组制造、超级紧凑型、抗台风型风电机组制造

3.直驱式垂直轴风力发动机以及风电机组变桨控制技术、并网控制技术、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等重点技术开发

4.风电用齿轮箱、发电机、轴承、叶片、偏航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

5.小型风机和风光互补系统的装备制造;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风电互补与蓄能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

(三)核能

1.核电主设备成套制造、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核岛辅助设备研发及生产

2.与国际接轨的核蒸汽供应系统(NSSS)建设、核蒸汽供应系统供应商培育

3.核级锆产业和EPR第三代核技术燃料组件制造产业 4.核安全级泵、阀、管道、仪控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 5.核级直流电源和蓄电池开发

6.以核电设计、建设安装、运营和技术支持为重点的高端核电服务业 7.核技术在工业、医疗等各领域的应用 8.先进核反应堆建造与技术开发

9.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

10.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应用型加速器产业化 11.先进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12.辐射防护技术开发与监测设备制造

13.核设施实体保护仪器仪表开发、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核电站延寿及退役技术和设备

(四)其它新能源

1.生物质能装备研发、制造与技术应用

2.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3.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及核心装备的制造与应用 4.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设备等研发和制造 5.新能源资源评价及开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

(五)高效节能技术装备

1.能效更高的工业锅炉、汽轮机、内燃机、电动机、冷却设备等新一代节能机电产品

2.新一代室内室外节能照明产品和系统;高效节能电光源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及固汞生产工艺应用

3.满足国家最高能效标准,能够与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标准、指令对接的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微波炉等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

4.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

5.先进燃烧技术、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液化天然气冷量回收和利用技术、无功补偿技术、电效管理技术、高压和低压智能节电技术、低损耗配变技术、节能变压器、节能风机、余热/余压/余能/余气回收利用等技术开发和应用

6.冰蓄冷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制造

(六)先进环保技术

1.工业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有毒、有机废气、恶臭处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三废”处理用生物菌种和添加剂开发与生产;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

2.垃圾分类和厨余回收利用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推广;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科学开发;微咸水、苦咸水、劣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及海水淡化工程;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

3.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工程;环境监测体系工程;流动污染源(机车、船舶、汽车等)监测与防治技术;电网、信息系统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城市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削减和控制重金属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4.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含汞废物的汞回收处理技术,含汞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6.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开发及应用

7.危险废弃物(放射性废物、核设施退役工程、医疗废物、含重金属废弃物)安全处置技术设备开发制造及处置中心建设

8.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研发与生产 9.碳捕获、存储及利用技术装备

(七)资源循环利用

1.废旧汽车、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机床产品、农业机械、船舶等废旧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再利用、再制造,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再生资源、农林废弃物等的循环利用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3.废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

4.区域性废旧汽车、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船舶、废钢铁、废旧木材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

5.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印刷电路板、废旧电池、废旧船舶、废旧农机、废旧灯管、废塑料、废橡胶、废弃油脂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

6.墨盒、有机光导鼓的再制造(再填充)7.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及设施建设

8.重复用水技术应用;新型水处理药剂开发与生产;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

9.废旧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混合混凝土

(八)节能环保服务

1.节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培育;能效测评、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和材料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

2.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等环境服务业体系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咨询、环保产品认证及咨询等环保咨询服务业

六、新能源汽车

(一)新能源汽车整车

1.纯电动(含增程式)、混合动力(含插电式、中度及以上油电混合式)乘用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2.纯电动、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插电式、中度及以上油电/气电混合式)客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3.纯电动专用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4.轻型纯电动乘用车研发与产业化

(二)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1.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2.动力电池关键材料

3.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 4.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的一体化系统 5.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 6.纯电动汽车专用底盘平台 7.节能型车用电动空调

8.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及智能充电管理系统

(三)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

1.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检测和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新能源汽车标准实施及地方标准体系建设

3.车载充电设备、非车载充电设备,智能快速充电技术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中的禹州市中药产业 篇6

禹州市地处中原腹地,背扼伏牛山系,俯瞰豫东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岗、平地形地貌错落有致,山水园林风光秀丽。全市辖26个乡镇(办)、657个行政村,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125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2.2亿元,增长13.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5亿元,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亿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8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7565元,增长12.5%;三次产业比例为8:72.5:19,2011年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第63位,继续保持“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称夏邑、阳翟、钧州。悠久的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因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这里诞生,享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并以黄帝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钧瓷文化和画圣文化而闻名遐迩、驰名中外。古往今来,历代先贤圣医在此行医采药,取得了中医药理论的伟大成就,名商大贾在此坐堂开庄,汇集天下药材,故得“天下药都”

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史和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使禹州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自古就有“医到禹州方为妙,药到禹州倍生香”的神奇传说。

一、历史沿革

自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在禹“率众臣研究医学,教民疗治百病”,开创“歧黄之学”伊始,神医扁鹊、华佗在此坐堂行医,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在此悬壶济世,禹州因此成为中医药的发源地之一。后人依托黄帝之名编著的《黄帝内经》就是采用黄帝与大臣岐伯、雷公、桐君、少俞、俞跗等论医对话的形式编写而成,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经”。唐代药王孙思邈长期在禹行医采药,研究医学,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胜于此,因此用千金作为书名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是唐代之前医学成就的系统总结,在中国医学及药物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明周定王朱橚一生热衷于植物医学研究,就藩开封后,亲自在禹州实地考察、采集标本,著就《救荒本草》、《普济方》等医学专著。南北朝时期的禹州籍医学家褚澄以医术显著于世,编写的《医病十论》,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神奇的传说,圣医的遗迹,绝妙的禹药,以及独特的炮制技艺,赋予了禹州医药之源的特质,医药之魂的风采。充分诠释了中医中药密不可分和根植民间、普济百姓的中医药理论,造就了禹州磐石般的中医药文化。为禹州药市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禹州人为纪念唐代药王孙思邈云集祠庙,隆重祭奠,由供奉活动逐而形成药材交易市场。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药商汇集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之一(禹州、亳州、安国、樟树)。至清乾隆年间,药市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内而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舟车节转而至”,时禹州有大小药商2000余家,药行、药棚林立,药庄、药铺环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每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为壮观。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特点划分的经营门类(细分市场),形成了药棚帮、丸散帮、甘草帮、怀药帮、祁州帮、亳州帮等18个帮会组织,并且捐建庙堂,联盟结社。现存于禹州西北隅的“山西会馆”、“十三帮会馆”、“江西会馆”、“怀帮会馆”以其宏伟的建筑艺术及行帮组织的经营盛况,成为禹州作为天下药都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制论》源于雷公和雷公封地禹州方山,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禹州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著称于世,在“浸、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成为禹州药商必不可少的技艺和“前店后作”的传统经营特点。1921年后,由于军阀混战,战事不断,致使禹州药市被迫停业。

二、发展现状

步入新世纪的禹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中药材专业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为禹县中药材市场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83年,禹县政协委员提出恢复中药材市场的建议议案,1984年,禹县中药材市场在城内南关御史坊街恢复运行,当年开业集体、个体药材行49家,至1985年增加至114家,1988年,市场内药行总数达162家,市场内外从事药材贸易的人员3000余人。

由于市场规模逐渐扩大,1990年,药材市场被新建的郑平路西1号药材市场取代。市场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103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187座3-7层经商楼、496间门面房,并融转运、食宿、储蓄、邮政、医疗、经营、药检、信息传递于一体,市场入驻经营商户达到236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交易额约4亿元。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家一部两局批准为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由于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药材市场逐步被城市所包围,大型货物运输车辆进出不便,现有市场商户已经饱和,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进一步加快禹州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异地建设新中药材专业市场,2002年建成了占地面积400余亩,街道三纵十三横,门店2000余间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市场现有药商650余家,经营中药材品种2000种以上。市场内商店、宾馆饭店、医药物流、货运、洗浴及其它服务行业15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0人。商户中禹州本地占三分之二,三分之一外地商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多次规范整顿,整个市场已步入管理有序、稳步发展的轨道。为加强横向联合,活跃医药经济,进一步提高禹州中药材市场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以“文化、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暨中医药交易大会,累计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成为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极大地提高了禹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上拥有多种“禹字头”道地药材如:禹梁石、禹全蝎、禹漏芦、禹地黄、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密二花、豫西丹参等,2005年禹州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域认证保护品种。2008年,“禹州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禹州药会”被被列入河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禹州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为中医药国粹的弘扬和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二)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生产的规模种植和基地化建设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地药支撑。201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

积已达40.1万亩,主要品种有牛蒡子、杭白菊、迷迭香、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黄、杜仲、山茱萸等,其中木本药材近30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全市人均增收300元以上,被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牛蒡子、石榴两种中药材取得省标准化农产品认证,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四个药材品种取得了道地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禹州成为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20余万人走上了种药致富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培育下,中药材生产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建设基地,优质高效”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规划,强力实施,形成了以基地药业、景观药业、公路药业、绿化药业为特色的中药材生产格局,使中药材种植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旅游业、荒山绿化、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中医药加工业。

目前禹州现有中药制药企业二家:

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它是河南省五大制药企业之一,也是河南省第一个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该企业年消耗禹州地产药材5000吨,采用尊古炮制与现代工业制药工艺相结合,开发出12种剂型12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品种有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牛黄解毒丸等。年销售收入7800多万元。

河南省中加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拥有9个国药准字号产

品。

禹州市中药提取企业二家:禹州市森源本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禹州久源堂药业有限公司。

禹州市森源本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按照GEP标准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年加工植物药材1500吨,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该公司先后与朱阁乡马坟村联合建立的5000亩中药迷迭香种植基地,与顺店镇联合建立了万亩中药材青蒿种植基地,目前正在按照GAP标准进行建设。

禹州久源堂药业有限公司始于北京九源堂联合组建的保健品生产厂家,位于市西工业区。其产品是以中药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保健饮料,2010年公司主营产品交易量8万吨,销售收入17706万元,实现利税994万元。签订了7000亩优质中药材种植意向书,直接带动农户6000户,确保了公司产品的强力势头,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良性快速发展。

禹州市中药材加工企业有四家:禹州市金地饮片有限公司、河南宋基青山饮片有限公司、河南千方药业有限公司、禹州市凯旋药业有限公司。

禹州市金地饮片有限公司是全国44家饮片生产定点企业之一,承担有省科委下达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和《中药饮片现代化基地建设》重大研究课题。现有生产车间4个,四条常规饮品切制生产线和一条毒性中药饮片加工生

产线;中心化验室、标本室、资料室等辅助设施齐全。生产品种800多个,1200多个规格,年加工饮片2500余吨,产值2500多万元。其产品多次荣获全国质量评比一等奖,在全国同行业享有盛誉。联合北京大学药学院开发生产有枚椇葛、双花茶、百草润、花果子四种保健茶饮,并开发生产了炒菜系列调料、凉拌系列调料和炖肉煮汤系列调料。

河南宋基青山饮片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青山在禹州益众医药有限公司为基础于2004年组建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也是河南首个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公司位于朱阁乡朱阁村,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年加工能力4500吨,全年实现销售产值500万元。该公司实行尊古炮制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上禹州中药炮制的精髓,吸取现代中药炮制的精华,与河南中医学院、省医药设计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按照药品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设,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制定了禹白附、禹南星、丹参、黄芩、地黄、玄参、板蓝根、柴胡等100多个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并按照GMP要求制定了一整套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体系。

河南千方药业有限公司位于禹州市夏都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建成有普通饮片、毒性饮片两条生产线,同时配套有质量检验中心、仓储中心。生产中药饮片(包括毒性饮片)500多种,年可加工原药材2000吨,产成品1500吨,年产值6000万元。主要经营品种

主要有甘草、代黄、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等。

禹州市凯旋药业有限公司位于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瓷苑路,占地20亩,总投资5000万元,现建有中药饮片车间、液体制剂车间、固体制剂车间,是严格按照国家认证标准建设的保健品及中药材深加工的综合企业。

中药饮料一家:禹州市银梅有限公司。

禹州市银梅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员工120人,占地6.6万平方米,年生产银梅系列饮料5万吨。

医药物流在建企业两家:分别是河南省华中医药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万家中药材物流有限公司。

“华中医药物流中心”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河南省华中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位于禹州市轩辕大道北段,占地面积476亩,投资3.8亿元人民币,设计规模为年流量100亿元,总建筑面积331134平方米。全部按照国家GSP 标准设计建设。2010年被河南省发改委确定为河南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前,该中心7幢GSP标准化仓库已经建成,其中3幢已投入使用,厂家办事处主体工程已近完工,电子交易大厅主体已经竣工。

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9.3亿元,规划用地247140平方米。其中,兴建3、4星级酒店和办公楼约3万平方米,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约2500平方米,中药材仓储中心约6万平方米,药材晒场约2万平方米,物流停车场约67000平方米。公司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运营管理。

以仓储租赁、中药材期货交易、中药材种植、货运代理(物流配送)及酒店为主,建立定时交割仓储管理制度、权威的第三方质量检验制度和便捷的现货储运交割体系。目前,该物流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中,仓库建设全面动工,道路正在修缮。

滁州市文化产业 篇7

一、广东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我们认为, 不管国内外如何定义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它们都源于“文化”和“创意”两个核心词。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并吸收了南方苗瑶畲各族文化最终形成的客家文化, 其构成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 作为主要的客家人聚集地, 由于融入了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 再加上长期生活在丘陵地环境影响, 形成自己独具地域特色的梅州客家文化;不同时期的客家人, 在社会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就形成了这个地域特有的珍贵资源。“创意”是产生社会新事物的能力, 这些创意必须是原创的、独特的以及有意义的。“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依靠文化的积累, 以客家文化为基础, 发挥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创新出新的内容并将其转化成商品和服务的产业。

二、梅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客家文化历史资源丰富。

梅州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丰厚, 客家民居和名人名居众多, 民俗风情独特, 是“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如梅州客家地区的围龙屋、土楼、五凤楼、走马楼、多杠楼、四点金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构成家围龙屋建筑特色, 其建筑风格集中展现有府第式、中原宫殿式、四合院式等, 反映着梅州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初步调查反映, 这些客家古民居大都处于青山绿水之间, 形成了绚丽而神秘的画卷, 构成了客家人独特的人文景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名人故居 (旧居) 和特色古名居约500余处。

(二) 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进一步形成。

由于梅州市地处经济发展较早的广东省, 再加上其特有的客家文化, 引来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都积极投身本地社会文化经营, 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投资方向, 再凭借其与港澳毗邻的地缘优势,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由于外资投入比例大, 呈现出集体、民营、国家、个体、股份制及梅港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 逐渐构成多元化格局, 为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梅州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 提升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在广东梅州服务业的现实重要性。

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1月14日《关于印发梅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精神, 提出梅州在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有:客家文化 (梅州) 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客家”文化产业园首期、嘉应歌剧院、千佛塔文化旅游区、足球文化产业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客家文化艺术品街区、客家小吃文化街区、中国梅州中华文化养生谷、林风眠艺术产业园、广东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客家文化与动漫创作传播、低碳经济下的建筑设计、客家民居研究与发展、《中华客家》大型动漫、世界客家动漫创意旅游园、企业管理策划包装服务平台、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院线制电影院、影视制作中心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梅州文化创意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其现实意义也会更加丰富。

(二) 通过构建梅州的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 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梅州发展文化产业, 应体现本地特色, 重点在“客”字上做文章, 因为“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 只要有特色就有市场、有发展。同时, 我们也不能排斥外地有益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经验, 应做到与时俱进、扬长补短, 努力在各方面构建自己的文化品牌特性, 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构建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梅州市是全国5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一是突出抓好现代化城市的规划, 搞好客家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设和城市雕塑, 提高名城的文化品位。要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财富”的意识。二是做好“客”字文章, 发展梅州生态游、客家特色游、客家风情美食游。梅州山清水秀、景区众多。如反映生态特色的国家5A级风景区雁南飞和4A级风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那里空气清新, 风景迷人, 是休闲、健身的好场所。我们的目标是要建成毗邻广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绿色后花园、天然氧吧, 吸引中外游客到梅州休闲娱乐。

2. 构建梅州客家文化艺术的品牌, 发展客家特色文化产业。

梅州客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尤其是客家山歌源远流长, 是梅州的一张名片。由山歌发展起来的剧种———山歌剧已走上振兴繁荣之路。古老的汉剧也焕发了新的生机。近些年来山歌剧《等郎妹》、《山魂》、《桃花雨》, 汉剧《白门悲柳》、《尘埃落定》和一大批群文小戏等节目已过珠江、上长江、赴上海、奔北京演出, 屡屡获奖, 美名远扬。因此, 我们要认真做好优秀节目的推介工作, 把戏剧演出推向市场, 把文化艺术的优势转化为文化艺术的产品,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梅州客家民间艺术丰富, 我们要认真挖掘、整合、提高和加大宣传的力度, 倡导健康向上的民间习俗, 扶持发展客家民间艺术。

3. 构建梅州客家民俗文化的品牌, 做强做大民俗文化产业。

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多姿多彩。在传统表演艺术中, 客家戏有广东汉剧、山歌剧、采茶戏、华朝戏、提线木偶戏等;民间舞蹈有龙灯舞、火龙舞、杯花舞、船灯舞等;民间音乐有汉乐、山歌、竹板歌与民间小调等。这些总是带有很强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的民俗文化, 总是与当地的山山水水紧密相关。它们既是一种特色, 又是一种局限性;而且也是海外华侨回乡寻根问祖、探亲旅游、项目投资的精神纽带。

四、结语

广东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就是通过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 加大对外宣传的营销力, 培育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产业, 建设一个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如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广东梅州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文化产业园, 把这些园区通过旅游线路的规划都像一颗颗“珍珠”给串联了进来, 吸引着珠三角及海内外的广大游客来梅州旅游观光消费, 寻根祀祖消费、养生保健消费等, 极大地促进了梅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 也把客家文化通过这一个个载体传向了四面八方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滁州市文化产业 篇8

关键词:动漫产业 创新 举措

1 国内动漫产业的基本概述

国内的动漫产业,主要是指以“创意”为核心,通过动画、漫画为承载载体,包含多种媒介,如动漫类图书、时尚杂志、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等动漫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制作生产、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和销售,同时包括与动漫形象产品有关的一系列文化艺术衍生品行业。国家的产业政策中明确对于文化动漫产业的规划是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指导,定义其为新兴产业。动漫产业是高科技含量、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先进的动漫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2 徐州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徐州动漫产业相比较经济发达城市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我市已有包括徐州原动力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在内的10多家动漫骨干企业。通过对苏北地区特色经济基础的综合分析,加之延伸至整个淮海地区优势地理、人文环境的详细评估,发现徐州具备发展动漫产业的一些必备基础条件,水土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名人故居丰富,人力资源相对质量素质较高等优势条件是徐州地区综合区位优势。

2.1 产业环境分析 徐州地处我国南北交通要塞,是苏北及淮海经济区高新产业的龙头和枢纽,这一地理优势是徐州地区创意动漫产业发展的有利保障。徐州在历史上也是比较有名的古城,自古历史名流文人骚客来来往往,文化质朴自然,社会风气文明开化,出现过彭祖、刘邦等历史人物,此外徐州市也是近代徐蚌会战的主战场,战争文化遗迹资源丰富,是考古历史学家研究战争的宝贵之地。徐州地理环境资源优美,著名的旅游资源云龙湖、九里山古战场等广为人知。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徐州也有美术之乡这一称谓,原因是徐州历史上画家胜出,书画文化盛行。这些文化和人文地理特色对徐州今日的动漫创意文化发展大有裨益。

2.2 产业政策分析 对于产业政策国家的支持力度很大,在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江苏省对于文化动漫产业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大。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走在全国前列。出台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都在具体落实。相信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徐州地区的动漫文化产业一定会受益良多。2008年8月,出台了《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重点推进包括动漫在内的多个文化产业发展。

2.3 产业平台建设分析 2006年10月,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中国矿业大学建成了集科研、产品及人才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其中,动漫基地是科技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市经过多方论证,与台湾知名动漫企业诚美堂公司合作建成了一座集文化、动漫、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动漫博物馆,并作为动漫示范教育基地,这也是目前国内首家、亚洲最大的动漫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动漫基地。

2.4 产业服务分析 展会比赛,作品创新在一定人群中逐渐宣传到位,在比赛、会展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同时,徐州市各高校纷纷还组建了各类动漫社团,如中国矿业大学美术协会,江苏师范大学也漫人动漫社、无影动漫社、静澜七海动漫社,九州大学樱兰动漫协会等都是实力较强的在校动漫社团,涉及COSPLAY,动画、漫画、摄影等各项与动漫相关的制作。

3 加快徐州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引导原创动漫生产,激发创作活力 依托徐州汉文化,大力扶持动漫企业和动漫爱好者积极创作富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点的动漫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研发和原创能力,着力提升产品内涵、艺术和制作水平,鼓励内容创新,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同时,政府在制作、资本、宣传等方面为优秀动漫创意产品搭建推广平台,支持和鼓励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各类传播、推广活动,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3.2 创新盈利模式,完善动漫产业链条开发 积极引导动漫企业探索创新产业盈利模式,大力发展动漫市场,帮助动漫企业加大盈利。促进与动漫形象有关的衍生产品研发和销售,延伸动漫产业链,扩大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同时,高度重视漫画创作在动漫产业链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漫画作品。为地方原作品提供高质量的展示舞台,积极鼓励不同作品间的相互借鉴、交流、融合。政府要鼓励各类演艺机构与动漫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动漫的创作和演出,塑造动漫演出经典形象。进一步贯彻落实“泛动漫”产业观,大力发展推进有创意的文化艺术产品实际运用,拓展其应用空间,寻找更合适的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利润来源。

3.3 优化动漫产业布局结构 加强统筹规划,注重资源整合,有重点、有层次地将动漫产业与区域优势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动漫产业,要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重点建设1-2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动漫产业示范基地,优化基地布局,努力完善产业集聚、产品展示、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功能。

3.4 加快推进动漫技术创新 地方政府要对优势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支持,鼓励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合作范围,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引进高校的人力资源,密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入合作,实现在现有技术上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全面提升本地动漫技术应用能力和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3.5 加强动漫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优秀动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依托自身丰富的基础设施优势,扩大与高校的合作,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实训基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模式。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意的提出,产品的制作形成,到市场推介销售,都离不开一线的优秀员工。

因此,在从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抓住核心,提高人才队伍的质量,加大资金投入。

4 结束语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凭借着自身的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已经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动漫产业前进之路。动漫企业的努力创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徐州正在逐步打造更加完善的动漫产业链,缩短与发达城市间的距离,力争有更多的优秀动漫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徐州动漫产业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R].中国文化部,2012(1).

[2]高建宁.江苏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2).

[3](日)中野晴行 著.甄西 译.动漫创意产业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

[4]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2).

[5]何成战.我国动漫产业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J].大众科技,2013(5).

[6]斯燕.加快无锡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J].法制与经济,2011(12).

[7]陈玥.芜湖动漫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8]鲍锐.江苏动漫产业的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6).

上一篇:听不见的小朋友作文600字下一篇:南京大学2016年审计硕士(MAud)招生简章与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