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2024-09-20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通用7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1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教 学 设 计

参加集体备课教师:王金凤、赖双学、线丽宝

笔:王金凤 备课组长:赖双学 执教人: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说明

本单元内容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灯平面图形的认识,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在生活中感知这些图形的应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灯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突破方法:对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2、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突破方法:实际操作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页及 第三页的“做一做”。

教材主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三个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了解立体图形个表面的特征的同时,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圆柱的底面,以及利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

2、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直观认识为主的阶段,但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的意识。本课将通过例题学习及相关练习,使学生逐步达到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掌握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时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操作,亲身感受的实践方法来教学,从而突破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一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反馈—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出示情景图)

问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调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活动):学生自由交流,师给予鼓励。

(出示主题图)问题2: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 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提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2、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

教师指着巾在长方体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

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问题3: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2)认识正方形和圆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积木的面画了崃的?在积木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出示问题: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 小组交流后在相应图形后面板书:正方形、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认识三角形

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你会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请展示自己折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一个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三角形。(4)认识平行四边形

用这两个在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请各小组在绒面板上拼一拼,看你们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看拼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绒面板。问:谁认识这个图形?(指着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

(师生活动):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一做:、摸一摸、并侧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三角形。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订正,并指明让学生将拼成后的绒面板放到讲台上展示。

3、巩固练习

(1)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3)试一试。

1)出示一些图形,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文形,哪些是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问题4: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4)投影出示练习一第1-3题,指导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这样做并且层次分明、开放性强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全课小结

问题5: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印象。(师生活动):师问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页的例2及相应的 “做一做”。

教材例2是一个拼组图形的活动。通过用学过的、同样的平面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得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教材呈现了用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宽为长的一半的长方形拼组的例子。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文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对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2)对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前面一个课时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所掌握的方法就不同。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掌握自己认为好的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的方法,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反馈—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

教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图片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课件出示)

问题1:你们想自己拼一拼这些图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图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的拼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到原有的平面图形通过拼组可以变成漂亮的图形,以此激发学生也想要拼一拼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奠定情感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自由交流。获得以下信息:

①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

②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正方形)【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的拼组,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一些数学探究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2、探究新知

1)引导探究长方形的拼组。

问题2: 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图形拼一拼。

3)说一说: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结: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你能用几个正方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出示要求:

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把你用正方开拼成的图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问题2:利用几个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呢? 学习提示:

1)想一想:你准备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需要几个三角形。2)拼一拼:利用手中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拼出来的图形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3)说一说: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用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可操作的学习提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一步步地进行自主探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几何概念,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3、巩固练习

(1)趣味导练(课件出示)

小精聪聪看同学们学得认真,想出几道题 考考大家,你们敢挑战吗? 1)认真观察,下面的哪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2)在能拼成正方形的后面打“√”,不能拼成正方形的后面打“×”。(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5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效巩固学生当堂课所学知识,并且让学生思考、汇报,集体订正,同时让学生欣赏,自由谈话。

4、全课小结

问题4: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印象。(1)联系生活说一说。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利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你能说一说吗?(2)欣赏拼组的图形,引导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图形拼组的应用,旨在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的拼组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三角形的拼组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用一套七巧板 拼三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页的例3及第4页的 “做一做”。

数学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教材在例3中正式引入了七巧板,并让学生先”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再比一比“看谁拼的多”。既渗透了教学文化,又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的教材,使学生借此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知识与技能(1)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拼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 靠自己亲自动手操来实践来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想象空间,在该课时里,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拼摆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边拼边思考,“边

拼边思考怎样拼出跟多的三角形,然后提出例3中要解决的问题: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的多。使学生体验到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层次存在差异,学生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方面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巩固反馈→课堂总结(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漂亮图片

(2)用激情的语言来介绍七巧板的历史,让学生知道七巧板是中国人发明的一项智力游戏,使学生感到自豪并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兴趣。

【设计意图】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由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情景图。这样安排既利于学生立即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为下面的学习创设更有利的时空。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激发对七七板的喜爱之情。教师在介绍中渗透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生活动:(1)幻灯片展示七巧板的制作过程。

通过对七巧板的观察,让学生找出七巧板的特点,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

问题l:它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问题2:每种图形有几个?分别是几号?

2)从七巧板中选出两块板,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

(3)选择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教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4)游戏环节: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析摆出一个正方形。

1)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2)然后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3)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激发对七七板的喜爱之情。教师在介绍中渗透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七巧板的制作过程虽然十分简单,但它在本节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的拼组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七巧板的认真观察,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七巧板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为后面用七巧板拼图打下基础。本环节是本节果的亮点所在,为的是让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以下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练习

(1)根据序号拼图形。

教师出示一套七巧板,每个图形上均标有序号,学生可以根据序号拼出图形。

(2)照样子,选择喜欢的图形拼一拼。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6个由七巧板拼成的作品,但不出示七巧板的序号,让学生照样子拼一拼,试一试。(3)猜一猜,拼一拼。出示第一个狐狸阴影图片。1)你们看它像什么?

2)猜一猜,它可能是由哪几块七巧板拼成的? 3)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试拼。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给四组学生四套七七板和四张纸,让这四组同学在纸上拼,拼成后教师展示在黑板上。(4)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第一个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情景图,边观察边提问边补充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4、课堂总结 完善认知

问题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说,师小结。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师小结,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板书设计: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七、教学反思:

学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

找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拼平面图形,看谁找的多?

二、目标检测

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配餐作业

回家找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拼平面图,说给父母听。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2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个主题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 向孩子们展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图画, 让孩子们欣赏。在展示的过程中, 孩子们被春天那五彩缤纷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 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我想, 能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充满情趣, 让我们的教学也变成一种游戏呢?记得在教学《柳树醒了》和《春雨的色彩》这两篇课文时, 我采用了课堂表演的教学方法。当时孩子们非常踊跃, 被请到台上来的孩子, 利用一些适当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表演, 比如在表演《柳树醒了》这首儿歌时, 扮演春雷的孩子, 一边用手做着动作, 一边还用嘴发出“轰隆隆, 轰隆隆”的声音;而扮演柳树的孩子开始是闭着眼睛的, 后来经过春雷的呼唤, 才伸了一个懒腰, 将眼睛睁开, 孩子们表演得那么认真、那么可爱。我在让孩子们表演时, 不仅是要表演课文里面有的角色, 还让他们表演课文里没有的角色, 比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 我让孩子既可以表演课文里的角色, 也可以表演课文以外的角色, 于是,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参与表演。有些孩子扮演的是课文里有的角色——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他们按照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些孩子扮演的是课文以外的角色——猫头鹰、小鸽子、布谷鸟、啄木鸟, 他们有的说春雨是黑色的, 有的说春雨是紫色的, 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 有的说春雨是无色的, 并且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就这样, 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明白了, 春雨本身是无色的, 但它滋润着万物, 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 我还注重培养孩子们动手和动口的实践能力, 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 去学唱关于春天的歌曲;利用周末的时间, 和爸妈一起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同时还通过细心的观察, 用笔去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孩子们准备了之后, 就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发现, 以及自己唱会了的歌曲、画的图画, 表现得比较出色的孩子, 就让他们走到讲台上来展示, 这样一来, 孩子们对春天的认识和体会就加深了一步。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3

3 4 5 6 7 8 9

二、比一比、填一填。(8分)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三、认认我的小手。(12分)

左手号码是( ) 右手号码是( )

四、选择正确的图形,在( )里画“√”。(8分)

1.宝宝用右手刷牙。 2.爸爸的手表戴在左手腕。

( ) ( ) ( ) ( )

3.叔叔是左手写字。 4.外婆用右手拿筷子。

( ) ( ) ( ) ( )

五、看图填一填。(6分)

(1)小鸟在小狗的( )面。

(2)小狗在小老鼠的( )面。

(3)小老鼠在小狗的( )面。

六、我会走楼梯。(6分)

(1)下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上楼的小朋友是靠( )边走。

(2)上楼、下楼和在路上行走我们都应靠( )边走。

七、数一数,照样子用“○”画一画。(16分)

汽车:○○ 花: 玉米: 人:

树: 小鸭: 辣椒: 房屋:

八、辨清物品架上的东西。(8分)

的( )面是 。 的( )面是 。

在 的( )面。 在( )的右面。

九、我当小司机(用“→”画出行车方向)。(6分)

向左转 向右转 向前走

十、辨认方向我再画。(12分)

在○的右边画 ,下边画,上边画□,左面画。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4

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

《标准》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思维差异的火花,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这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

我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有意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同学需租几条船?”过去常用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是引导学生计算一下50÷8=6(条)……2人,故得知需租7条船。但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行了“开放式教学”,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的程序,注意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开放学生的头脑”。结果,学生思路异彩纷呈,以下便是学生的几种主要解法。

(1)8×6=48(人),6条船最多可坐48人,多2个人,需租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

(3)从50人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

(4)如果每条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

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这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

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

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

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

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在教学图形与变换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几何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还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准备了其他的实物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等的概念。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中我除了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之外,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一步、两步……再如,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

平移和旋转的特征。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和要求。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再如低年级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

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

受、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如:“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三、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

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比大小、建立计数单位“千、万”的概念,近似数概念,会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在教学教程中我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都能牢固建立万以内数的概念,从千以内数过渡到万以内的数,掌握一般规则。通过精讲精练,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大小掌握非常好。近似数比准确数易记,学生能写出离准确数很近的数,但找到的数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整百整十数或整百数或整千数,学生头脑中没有四舍五入的概念。因此仅管无带着学生反复比较可能写出的几个数,但仍有部分学生写出的近似数不够合适,对于整千、整百数的加、减法,学生初学时总是多一个0或少写一个0,因些我下大力气让学生学会把它们化成几、几十几个千或百,学生最终基本能够利用几、几十几个千或百

准确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口算。

整个单元教学我通过作业反馈、测验反馈,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基本突破各个教学重难点,只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要加强提升的方面,要让学生重视计算的准确率,认识到细心、认真这些优良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

养成这些品质。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

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

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

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

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

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我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

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5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笔算的每一步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将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笔算竖式的每一步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和书写格式,明确笔算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的往下除,并让学生明白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由于学生在笔算时最易发生的错误实在除个位时,不是把个位数抄下来在除,而是接着在原被除数的位置除。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加引导。分橘子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且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竖式写法时。让学生尝试操作,通过分一分,得出十位剩余不能直接分,要拆分成单个与个位数合起来在分的道理,在小组间交流,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景中思考,讨论。而本节课不足时学生在计算中,还是会出现余数比除数打的情况发生,这需要学生加强练习克服。商是几位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例

1、例2的内容。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我放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出示课件:

趣味竞猜。)

预设:长方体和球体、长方体和圆柱体、长方体和圆锥体;圆柱体和球体、横着放的圆柱体和竖着放的圆柱体、横放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体。看来,同学们只看正面图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作好准备。)

(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看一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探究问题: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设计意图:给出探究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摆放方法的1/4 的图形。

多样化。)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①呈现摆法。

教师:谁来说说你的摆法?(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然后反馈全班同类型的摆法有多少。)预设:

②观察验证。

教师:这些摆法你试过了吗?快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摆一摆。观察一下,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吗?

③揭示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摆了那么多图形,其实这些图形的摆法都是有联系的,你们看这三种(手指第一行)都是先摆好三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有三个小正方体(边说边摆),再在它们三个的后面任意摆一个。从正面看,前面的小正方体遮住了后面摆的小正方体。所以从正面看仍然是三个小正方体。谁能说说第二行是怎么摆的?

学生:第二行也是先摆好三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有三个小正方体。再在前面的任意位置摆一个。从正面看,后摆的这个遮住了前面摆的其中—个小正方体,还是不影响从正面看到的图形。

教师:说得真好!第二行的摆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呢!大家看看,如果我们把三个当中的一个前移一下,或后移一下,方法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4)应用体验。

教师: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还是三个正方形,你还会摆吗? 预设:放在后面被遮挡住或放在前面挡住已有的一个都行。

教师:我们刚才根据正面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几何体,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正面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根据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摆法是多样的。最后,我们发现虽然摆法很多,但是有规律可循。所以,只看一个面并不能确定组合的几

2/4

何体究竟是什么样子,还需要从更多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只看一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最后增加的体验练习,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根据三个面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形状吗?(出示课件教材例2)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教师:现在有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可以怎样摆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和同桌交流后再动手。摆好后同样可以自己验证摆出的图形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的经验,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还原的逆向思考。)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教师:谁来介绍你的摆法?(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1(边说边摆):我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用两个小正方体摆出这样的形状。然后再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在原来的形状上增加一个小正方体,这时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不变。最后再看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发现这个小正方体应该往下挪。

教师:现在摆出的形状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学生从三个方向验证。)学生2:我是先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先摆出来(),然后发现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都符合。

学生3:我先根据这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想象该怎样摆,然后摆好后再验证。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摆出来的图形一样吗?(一样)教师:通过拼摆,大家有什么发现?

预设1:从这三个方面观察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而只观察一个面不一定能知道物体的形状。预设2:这里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可以确定物体的形状。预设3:不管哪种摆法,最后结果都一样。

小结: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

3/4

验证加以确认。通常,由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可以确定原来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这里根据观察到的三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确定的,体会还原过程的多样性,以及最后结果的确定性,注意引导学生由几何直观过渡到空间想象与分析推理。当然,有时候由三个面摆放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还需要结合进一步的信息去确认,这里不作要求。)

(三)实践应用

教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下面你能用自己的发现来完成这个挑战吗?我们来动手,根据这三个面看到的情况摆一摆,并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

1.“做一做”。

教师:这是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拼摆的?如果想不出,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视图通常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形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哪个几何体符合要求?在对的括号里打“√”。

教师:如果上面看换成是哪个图形?(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改 篇7

教学内容:1.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应用20以内的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20以内减法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形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3.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课时划分:

1.十几减9…………………………………………………1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3.十几减8、7………………………………………………1课时

4.练习二……………………………………………………1课时

5.十几减几…………………………………………………1课时

6.练习三……………………………………………………1课时

7.复习(一)…………………………………………………1课时

8.复习(二)…………………………………………………1课时

9.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1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式表达。(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桃子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小猴贝贝的水果店看一看,有没有新鲜的桃子上市,好吗?

生:好!

(教师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猴贝贝今天--共准备了几个新鲜的桃子?从这幅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小猴贝贝今天一共准备了13个桃子,小兔乖乖买了9个。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还剩多少个?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该如何列式呢?

生:13-9。

师:怎样计算13-9呢?

2.探究13-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操作探究。13-9等于几呢?请小朋友看着图想一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计算13-9可以怎样想,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4等于13,13减9等于4,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可以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现在老师就要出题考考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生:能。

三、实践应用(“想想做做”的全部内容)’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左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9块。

生:左右两边一共15块。

师: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算一算右边有几块。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交流。

(2)(出示右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能看懂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吗?

生:左边有9条黄瓜,左右两边一共有17条,右边篮子里有几条?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我是把11分成10和l,先算10-9=1,再把1和1相加等于2。

生:我是把9分成4和5,先算14-4=10,再算10-5=5。

生,:我是想9+9=18,所以18-9=9。

4.完成“想想做做”4。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不错,接下来我们同桌同学进行口算比赛。分别拿出9~19的数字卡片,用10~19的数字分别减9,一个拿卡片,一个说出算式和答案,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开始行动,加油哦!

学生同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完成“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十几减9的知识。在这堂课上有许多的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列式,而且计算时方法多样,老师觉得十分满意!

第二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本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计算。(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12-9=15-9=5+9=17-9=

14-10=13-9=4+9=10-9=

17-7=7+9=11-9=9+9=

二、口算练习

1.开火车。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看哪列火车开得稳,开得快,好吗?

生:好。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的口算练习,然后让其中一组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来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进行校对。)

2.试一试。(课本第3页第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第2题。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算一算。(课本第3页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4.练一练第6题。

(1)让学生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反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认真观察第一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呢?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图上一共有14个足球。左边的箱子里装有9个足球,小男孩拿走了5个足球。

师:那你们能根据图上的意思将算式补充完整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反馈。

师:现在再请小朋友观察右边的这幅图,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将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这幅图,说说看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2表示这里一共有12位小朋友,9表示左边站着9位小朋友,12-9=3是求右边站着3位小朋友。

师:XX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获得了这些数学信息,而且说得非常好,其他小朋友会说吗?

生:会。

师:那谁还愿意来说说看呢?

学生个别反馈。

2.练习一第3题。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猴走过每个树桩吗?

生:愿意。

师:太好了,你们能将小猴所走过的树桩的算式写出来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来比赛,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帮助小猴走过每一个树桩,并且计算结果可不能错了,否则小猴就会从树桩上掉下来了。好,现在开始吧!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反馈。

3.练习一第7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认真观察左边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15枝铅笔,这是图上告诉我们的。我还知道了右边放着9枝铅笔。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铅笔盒里放着几枝铅笔?

师:你怎么知道它要我们求笔盒里几枝呢?

生:因为它将问号打在了笔盒上,所以是求笔盒里有几枝铅笔。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列算式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右边的这幅图,你们会列算式进行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4.练习一第8题:看图说一说,填一填,再计算。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并且将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填人括号中,将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学会了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像今天这样,懂得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第三课时十几减8、7

教学内容: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本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或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8或7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8或7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计算老师出示的口算卡片。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茄子先生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原来箱子里装有15把小号。

生::茄子先生要从中拿走8把,问还剩多少把?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从15把小号中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应该怎样列算式来表示呢?

生,:15-8。(师板书)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从总数15里拿走8,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可15-8又该怎么计算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也可以用小棒摆摆看。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想出的算法最多。

(1)学生小组讨论。

(2)集体反馈。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

15-8=715-8=7想:8+()=15

8+7=15

53105所以15-8=7

15-5=1010-8=2

10-3=72+5=7

师:原来“15-8”有这么多种的算法,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啊!能想出这么多种的计算方法。既然有这么多种方法,小朋友计算时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最简便?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8+7=15,15-8=7,这样想加法算减法比较快,也比较简便,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应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明白了吗?

3.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是从15把小号中拿走了8把,现在请你们从15把中拿走7把,会剩下多少把?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并试着列出算式。

(1)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还不熟练的学生进行摆小棒。

(2)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生:我是先算10-7=3:3+5=8。

生:我是这样想的,7+(8)=15,所以15-7=8。

师:这些同学十分爱动脑筋,都能很快地得到答案。真是非常棒!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15把小号换成13把了,同样要拿走7把,还剩多少把?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

师:好,现在你们就动笔算一算,然后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这道题大家解决得不错。那么老师又想考考你们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三、巩固练习

1.先圈一圈,再计算。(课本第6页第1题)

(1)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反馈。

2.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意,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说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师:谁愿意根据第一幅图说说14-8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4表示有14粒豆子,8表示左边有8粒豆子,14-8=6可以求出右边有6粒豆子。

老师同样再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二幅图表示的含义。

3.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并说清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

5.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5。

这是一道拓展题,要让学生学会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计算所有十几减8或7的算式,这道题就是要让学生说说十几减8或7的方法,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课时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好的计算方法了吗?

第四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本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师: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老师请小朋友来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最快,算得最好。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

13-8=8+9=16-7=14-7=

15-7=12-2=12-8=4+7=

二、导入激趣

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小红花,哪一位小朋友表现得好,他就可以得到红花作为奖励。看看这节课谁最出色,得到的红花最多。

三、练习

1.夺☆比赛。(第2、4题)

师:本次夺☆比赛分成两道大题,每做对一道小题就可以得到一颗☆。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练习二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让学生说清每一组两个算式数字之间的关系。

3.练习二的第3题。

师:图上有两只小蚂蚁正在打开每一扇门,只有当它们计算对了,门才能打开,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你们将每一扇门的算式写在旁边,开始吧!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

4.在○里填上“>”、“<”或“=”。(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二的第7、8题。

(1)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2)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说一说两道题中每组算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6.比比谁先回到家。(练习二的第9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大家都顺利通过了老师的考验,现在我们要向森林出发了。

师:森林里有两只小动物,你知道它们是谁吗?

生:小松鼠和小老虎。

师:那么它们在森林里做什么呢?

生:它们要来比比谁先回到家。

师: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吗?

生:愿意。

师:很好。现在请一、二两组的小朋友把小松鼠送回家,请三、四两组的小朋友把小老虎送回家,我们比赛一下,看看是小松鼠先到家,还是小老虎先到家,好吗?

生:好。

师:那就赶快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看看是哪两组的同学先完成,并集体反馈计算结果)

7.解决问题。(练习二的第5、10题)

(1)让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都表现得很好,都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在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呢?

第五课时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课本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几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

12-7=11-9=6+9=14-9=

15-8=14-7=6+7=3+9=

5+8=8+7=16-8=12-8=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师:今天,小兔子带着她的好朋友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去摘蘑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上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草地上有两种不同颜色的蘑菇,一种是蓝蘑菇,一种是花蘑菇。

生:我还知道小兔子一共采了11个蘑菇。

师:小朋友说得棒极了!这时,小兔子给她的好朋友小老鼠提出了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第一个问题是,蓝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

生:另一个数学问题是,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多少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老鼠完成这两道数学问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然后全班集体反馈交流。

生:11-5=6,11-6=5。(师板书)

师:XX同学的列式计算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11-5和11-6,你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算法最多?

1.学生讨论。

2.集体反馈。

师:原来“11-5”有这么多种算法。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那么在这些算法当中,哪种算法最为简便呢?现在也请小朋友好好思考一下。

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看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5+6=11,所以11-5=6,这样做减法想加法的计算方法最为简便。所以,以后我们计算时,要尽量选择这样的方法。

师:那么,谁愿意用这种方法说说11-6,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生:因为5+6=11,所以11-6=5,我用的是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来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1。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看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生:能。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2.课本第10页的第2、3、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计算结果,并说说每道题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3.课本第10页的第5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四、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上一篇:内装设计防火规范局部修订条文公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新训骨干集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