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pa挂靠心得

2024-10-25

weipa挂靠心得(精选4篇)

weipa挂靠心得 篇1

拿到证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亲历了这段时间挂靠的种种事情,这里说说这段时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拿证的那一天,被一堆中介围着,要电话号码,然后下午开始接到中介的电话,问我对挂证的要求和心理价位什么的,以及推荐一些公司,那时对挂靠其实没什么概念,停留在一个很混沌的认知状态,譬如挂发达省份,价格要合理、要安全等等。

后来就是在群里讨论、交流等,期间常常接到各种中介的电话或者QQ聊天,慢慢对中介行业有些了解,对企业的需要也有了一些了解,后面的感觉是这是个整体比较混乱的行业,良莠不齐,背后的企业想法也各异。这里我分别说说我遇见过情况和所想。

中介

1)和一些人的观点有些不一样,我并不认为中介就是“坏的”,要抵制的,他们的存在很必要,一来他们为我们提供信息,二来他们对各种注册流程很熟悉,会详细的介绍给我们听,让我们少走弯路,同时对不同省份的注册政策比较了解,避免我们因为不了解而挂进一些难转出的省份。但是是否有“黑心中介”?什么是“黑心中介”?我并不认为压低价格的中介就是“黑心中介”,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达成交易”,就像我们画图时,目的是“赚钱,早点完成工作”,那么什么是黑心中介?我认为主要是没有自己的原则,仅仅充当一个传话筒,对一些基本的规则不遵守,譬如三年一次付款、建设厅递交材料时付清全款、合同起算时间最迟自递交材料时起算等等,这种没有原则的中介,几乎可以断定,后面达成交易后发生什么问题他一定先把你撇在一边,因为他心中没有原则,心里想的就是他们那点中介费,至于他的“客户”,抱歉,他心中没有“客户”这个概念,这样的中介我建议大家都不要搭理,让他自生自灭吧。

2)企业的需求是刚需,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企业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而非基于“公平”,但是企业的合同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态度,我曾和几个企业谈到过合同的阶段,但是有些企业的合同真是“霸气外露”啊,几乎全是“我们”违约要如何如何,他们违约如何如何都轻描淡写,譬如因为一些情况需要我们盖章我们要无条件配合什么的,导致我们证被注销赔个十万八万什么的,中间如果国家社保联网我们要退钱什么什么的,我觉得这样的合同如果是经中介的手,那么我们不妨看看中介的态度,如果中介对你表示这样的合同“合理”,那么这个中介你也可以不用搭理他了,因为他现在无法保证你的利益,后面拿钱、拿回注册章什么的,指望他还不如指望一个3岁小孩,3岁小孩还会长大,还会懂事,他们这辈子只懂得坑蒙拐骗。

3)好的中介。我也曾遇见过好的中介,开始说实话我确实是急着想早点挂出去,所以和很多中介都聊了,有好心的中介让我如果不是非常急用钱,就等这整新证出炉的风过去,他们做这么多年知道,大部分时候是市场缺证而非缺企业,只有在新证出炉的那几个月,才是这种情况,也告诉我最低多少钱,否则不要出手,告诉我付款方式要坚持,告诉我哪些省不好转出等等,我想这样的中介有自己对行业的坚持,结果反而是获得大家的信任,大家证愿意从他手中挂出去,至少我相信,中间真有点问题,譬如保证当场拿到钱,后面拿回章,甚至后面协助你转注册等等,这样的中介都是相对可靠的。

合同

其实挂靠合同本质是违法的,这意味着即使你和企业真的发生纠纷,你也无法拿着合同去告他,这一点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网上的案例或问自己公司的法律顾问或人事部门的人,基本是被法院驳回诉讼的,所以不要以为你在合同里写的多严密多严密,其实,这些都是看看,核心是确保事实上(而非合同条款上)你能做到以下几点:1)顺利拿到你们约定的所有钱;2)拿回章的概率大,而且是真章,不是萝卜章,即使退一步考虑是萝卜章(因为我

们无法鉴别章的真伪),这个企业本身也是可靠的,发生事故的概率小或者即使发生事故,这个企业的规模让你能相信他能搞定一般的事故,而不牵连到你。

企业的选择

选什么样的企业,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标准,如果要抽出一些共同点,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

省份合适:如下几个省转出,据我了解省建设厅会有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新疆,西藏,内蒙,福建,重庆,湖北、辽宁等。

2)

地方合适:最好是大城市,原因有三点,(1)观念问题:大城市一般市场经济较发达,会以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挂靠”这件事,观念上认为效率很重要,所以一般不愿纠缠在“刁难你转出”这件事上,他们可能更多精力在找业务上;(2)城市越大,和地方上的政府部门(如建设局什么的)瓜葛就小,这点对我们挂证的也是有好处的,原因我想大家都明白;(3)在你到期或其他原因考虑转出时,客观上大城市的企业也更容易找到人来替代你,这样他“出于情非得已”而刁难你不给转出的情况会下降很多;

3)

企业本身合适。什么样的企业合适?我想大家心中的标准千差万别,我只说1点:虽然合同在法律层面价值不大,但若是企业草拟的合同,可以反映他如何看待挂靠人员,如果条文是一味的挤压类,明显不公平,那么后面即使条文被你不断的修改,那么也可以说这不是一个合适的企业,因为在他们心中,你们和他是对立的,而非合作的,一个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搭上一个把你当做对立面的企业,如果又是一个一味“撇清责任”的中介,并且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相隔遥远,任何一个阶段出点什么差错,我们基本上就自己哭去吧。

挂靠的心态

应该说经过这半个月的事情,我反而不急着挂靠了,因为经过这么多信息的冲击,我慢慢有了自己的理性认识:

1)我确信近期价格一定不会大跌,而后面一定会回涨,我确信中介和甲方对你底线的挑战是没有底线的,所以自己要hold住自己的心,因为我明白自己现在越急,或许后面就不是急,而是哭了;

2)挂靠是一件需要理性对待的事情,而非靠感性的一个“急”字能解决的,“急”则“犯错”,真的不仅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你真的能否拿到钱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你允许了别人以你的名义做事,但你却不受法律保护的问题,是你职业生涯会被别人如何描绘的问题,是你在睡着的情况下有否可能被警察带走的问题,是你3年后能否从容转出来的问题,你若自己觉得无所谓,那么想想你的家庭吧。确立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被一时的“急”给毁了。

3)驳斥所谓的“时间成本论”,有人说推后一个月挂出去,那么实际上时间成本一个月就值一万块,那么坚持这几万块的价差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计算方式就是那种没文化的人的计算方式,3年后你还能拿到多少钱的挂靠费你能预计?3年后还能不能挂靠你能预计?所谓时间和价值的关系是巴菲特告诉我们的投资要关注的第一要义,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往后挂一个月价格就上涨一万,我们就能多挂一万块,你愿意期待3年后的一万块,还是1个月后的一万块?

几点倡导:

1)理性看待挂靠这件事,自己要有原则,没有原则自己的利益只会被甲方+中介一步步蚕食,一个只懂退步的人,最后会被人逼的退无可退,你的态度决定了中介和甲方对你的态度,同样是挂靠,或许你的退让让你失去的不仅是开始的合同金钱,还有后面的拿钱

可靠性、是否给你一个萝卜章、对你转注的刁难等等,因为你是一个习惯退让的人,甲方在非得用章或其他情况需要在你和其他同是挂靠人员中作出选择的时候,他不捏软柿子,难道挑硬的捏?软柿子的形象,或许就让你给甲方留下一种不捏不爽的感觉。

2)坚持自己的付款方式:递交材料当天付清全款,类似后面拿不到尾款的情况论坛里帖子不少见,不要自己考个证,因为急着出手或贪那多1、2万块钱,结果落得个给他人做衣裳的后果,什么先付一半,再付一半的,什么注册公示后再付款的,什么一年一付的,提出这些付款方式的中介首先就是我们要抵制的,因为他们是没有原则的人,只是一个传话筒,我们不需要传话筒类型的中介,要知道,你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进行一件法律不保护你的事情,中介类似你的导游,一个心中没有原则的导游,除了宰客赚钱,估计脑袋里也没有别的了。

3)坚持合理的出手价格,价格不能靠中介,只能靠我们自己坚持,因为这涉及的不是他们的利益,而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自己维护,我们要hold住多少的底线,我一人说了不算,大家自己回帖说出自己的底线,大家齐心,才能断金;

注:大家如果有心,可以在不同专业转发本贴,维持注册类证书的价格,不仅靠给排水。

weipa挂靠心得 篇2

1.已有的研究

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城镇集体企业群体中,一些非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投资举办企业初期或发展过程中,为享受国家有关集体企业的优惠政策,或为取得有关的生产和经营资格,或为保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誉,或为便于获取有关证明材料,或因原主管部门及单位取消、变更等原因,在各地区、各部门形成了数量较多的“挂靠”集体企业。(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1998)

按照这些研究者的观点,“挂靠”企业是所有制相混淆的企业,换言之是“名实不副”的。以下的论述具有代表性:

“挂靠”企业,主要是指个人企业、合伙企业等具有私营经济性质的经济实体,挂靠到集体或全民性质的单位或其主管部门;以转换所有制性质,求得经济利益上的好处。“挂靠”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企业自身本来的经济成分性质来确定其法律地位,而是以被其挂靠单位的经济性质来确定其法律地位。比如本来属于私营企业,通过挂靠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国家对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的法律规定,规避了国家的税收、贷款政策,而且模糊了企业的产权归属,损害了企业的财产权利。

但是,上述理解如果成立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同样来自政府部门的另外一些文件——很明显,这里讲的“挂靠”企业是集体所有制:

虽然很多集体科技企业是在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经费、自筹资金、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仍要找一个“婆婆”作为主管或主办单位,否则就无法开办企业。这些主管、主办单位对集体科技企业或根本没有投入,或在创办时拨入资金创办后立即抽走,因而与企业并无实质性资产关系,更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即通常所称的“挂靠”的关系。(国家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2001)

——而并非所有的情况下政府当局都不给“挂靠”企业合法地位。如: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发现部属单位所办的个别公司、企业及其子公司、联营、挂靠单位以公安部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和进行广告宣传,在招牌上的公司企业名称前冠以„公安部‟字样。……本通知请有关局级单位转发至所属公司、企业及其子公司、联营、挂靠单位遵照执行,存在这类行为的要立即制止。(公安部,1993)

按照惯例,文件“转发”一般只能在系统内部才能进行,与国家机关无关的企业没有接受政府部门文件的资格,更不用说政府对之持否定态度的企业了。可见这里“挂靠单位”乃是一合法主体;甚至可以推论这些“挂靠单位”和国家机关必定保持着相当的联系,否则“遵照执行”就无从说起了。可以谨慎地推论,这份中央国家机关文件所指的“挂靠单位”是作为合法的主体存在的。类似的还有:挂靠在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及其所属单位的企业,必须解除挂靠关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还有的文件仅指出“挂靠”企业的违法性,并不强调打击行动的所有制依据:

判定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否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标准是:……规避招标、招投标弄虚作假和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行为是否得到有效整治……(建设部,2003)可能被争辩的一点是,上述文件并非专门针对“挂靠”问题,从而没有代表性。但明确把“挂靠”企业作为一项正式工作内容的政府文件也不罕见,如:7月15日至16日喀什地区召开经贸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喀什经自治区批准(包括兵团农三师)的边贸公司已达34家,全区有500多家企业挂靠边贸公司,“挂靠”企业和成员遍及各行各业,国有、集体、个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大办经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更多关于2013年最新挂靠行情请联 系 建易网 陈 先 生 ☎ *** QQ 1465336908

在有些文件中,“挂靠”企业非但看不出是被政府部门否定的,反而可以读出完全相反的内容——“挂靠”企业简直是因政府大力推行而制造出来的:

对经营能力差,安全管理薄弱的个体私营业户,推行“挂靠”管理,即把个体私营业户纳入经审查具备丰富管理经验和资质等级较高的运输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建立安全预防机制,增强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初步阅读之后,我们得到的是一系列令人困惑的事实:与研究者依据的定义相矛盾的是,除了非集体所有制的“挂靠”企业,还有集体所有制的“挂靠”企业;官方的态度有时是严厉禁止,有时又是容许甚至鼓励。没有官方机构出面来解释这些矛盾的用法或提出修正,研究者也没有给出能够容纳这些矛盾的新定义。

2.“挂靠”企业的历史

2.1“挂靠”企业用法的出现——计划体制语境中的“挂靠”企业

最早一份正式提及“挂靠”企业的公开法律文件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执行<工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1985)。

冠“分公司”名称的,必须有隶属的上级公司机构,方可准予登记。凡采取松散的挂靠形式的,其挂靠的分公司不得冠以总公司的名称。总公司所属分公司的下属企业不得冠总公司的名称。

此处所谓“挂靠”的背景是我国当时的公司发起制度:公司专指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它们中所有的国有公司、绝大部分集体所有公司都是由“主管部门”给予发起许可的(方流芳,1992:55-64)。当新设立的公司与其行业主管部门并非直接隶属,并且将这种公司与一般意义上的分公司区分开来有现实意义的时候,官员们似乎不经意的创造了“挂靠的分公司”的表达。

“挂靠的分公司”是一个新创造的语词,但是“这里的„创造‟,不是说人们随手拾起了这个名词,又随便使用它,而是在限定条件下的创造”(方流芳,2000)。官员们早已在某些公文的表达中习惯了“挂靠”的用法:例如党员必须挂靠党组织、社会团体必须挂靠政府机构等。所有这些“挂靠”都表达了同样的含义:不依附另一个合法性勿庸置疑的主体,“挂靠”者就不能合法存在。虽然企业还从未有过“挂靠”的说法,但是面对借助“总公司”才能取得其合法地位的企业,官员们不难将稔熟的“挂靠”与之联系在一起。于是,“挂靠的分公司”这一表达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这个用法显得如此自然,以致人们没有从中意识到什么新的东西。“挂靠”的是分公司,而不再是学会、事业单位,似乎没有产生任何有实质意义的不同。究其原因,我们就必须讨论当时(1985年)的“公司”的性质:在“精简政府机构”的运动中,相当一部分主管部门改名为“公司”,它们实际上只是“垂直系统内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主管部门”(方流芳,1992:55-64),无论“行政性公司”还是“试点的企业性公司”,都只是国家权力的延伸。“挂靠”的分公司和“挂靠”的其他单位如事业单位、学会相比,没有任何值得让人惊奇的特质。因为“公司与承担政府经济职能的其他行政机构只有名称上的差别——它们同是纵向权力系统中的一级阶梯,既是„下属单位‟所依附的„主管部门‟,又是受„上级主管部门‟统辖的„下属单位‟”(方流芳,1994)。把企业从其他作为国家权力载体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区分出来并没有实际意义。由此,“挂靠的分公司”的用法所强调不是分公司而是“挂靠”。因为,“挂靠”与否标志着公司与国家权力系统或紧或松的联结,而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差别。

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挂靠”企业一词强调的是机构和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每一个机构都应当有一个主管部门,机构的合法性存在于它和主管部门的联结之中。换言之,没有主管部门的组织不能合法存在——这是最权威的无字的法律。

2.2“挂靠”企业意义的嬗变——所有制语境中的“挂靠”企业

198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处理个体、合伙经营及私营企业领有集体企业<营业执照>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987年通知”)里出现的“挂靠”企业增加了更多的信息。上述“联结”的意义固然还在,但不再局限于该含义。在“挂靠”企业的内涵中新出现的一个语词是“所有制”。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企业登记工作中,审查不够严格,将某些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人经营的工商业定为集体企业,将一些国营或集体单位以下属企业名义代私人经营者申请登记的定为集体企业,有的还把挂靠集体企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人经营的企业,定为集体企业。这些企业领取的《营业执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给司法机关审理某些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造成了困难,同时也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

“所有制”是如何出现在“挂靠”企业含义之中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人经营的工商业”为何要登记为与真实身份不符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或者说私人通过虚假登记要获取什么。在19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体制:在实施改革的经济领域,或是市场取代计划,或是削弱计划权力,一统天下的计划体制不复存在。然而,计划体制下的许多制度却一直保留下来,只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其性质发生了变异。在计划体制下,主管部门是连接计划权力核心和生产厂家的中间环节;新经济体制下的主管部门虽然逐渐失去了直接控制企业的权力,却获得了计划体制下不曾拥有的可变现的权力: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建立企业,企业携行业垄断权力进入市场吸附超额利润,再将利益返回该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诸如主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乡镇或者街道,则代表下属企业向行业主管部门争得垄断经营权或者经营特许,再从下属企业经营所得中取得收益。

从企业角度看,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国家统一计划的产物,无条件地获得了垄断经营权利或经营特许;集体所有制企业则是作为地方主管部门直接建立的企业,自然以该主管部门争取到某种经营特许为前提;而没有主管部门的“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人经营的工商业”必须登记为与其真实身份不符的公有制经济性质,才能合法地获得一个主管部门和它所代表的经营条件。

“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人经营的工商业”寻求主管部门的努力,反映了当时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主管部门制度是该体制的具体实现方式。在1980年代,所有制身份本身就是企业与国家权力系统联结紧密与否的证明: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公有制企业是国家权力的延伸,而“个人投资、家庭投资、合伙人投资的私人经营的工商业”对国家来说则“非我族类”。

完全禁止私有制存在,这正是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政策。1950年代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实行了对私人经商的一般性禁止政策。1980年代初,政府为解决城镇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而废除了一般性禁止,允许以私人名义从事工商业(中共中央,1980;国务院,1981)。一般性禁止取消之后,国家根据所有制分配资源的形式转换为对私人经商的登记特许制。登记特许制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允许经商的条件是私人必须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以取得作为“合法经营权”凭证的营业执照:“无照经营”从来就是被严厉禁止的,违者会受到最重为刑事追诉的惩罚;其次,登记特许制还表现为国家允许经商的规模:法律和政策对个体工商户的明确限定是“雇工在7人以下”,雇工超过7人的私人经营者即使想要获得合法身份仍无路可走;第三,通过登记获得了合法身份的私人经营者被置于“经营范围”的限制之下:企业经营范围除明示列举之外均为禁止经营,企业必须事先获得经营范围的审批,而事实上取得某些审批相当困难。1980-1990年代泛滥的行政性垄断加强了登记特许制。1988年以来,各个行政部门纷纷以“清理整顿”的名义颁发专营命令,制订行业许可或行业审批规章(方流芳,1992:55-64)。行政性垄断加强了差别待遇的效力,除了明示禁止经营的项目,私人企业被行政性垄断阻止于多数行业之外。面对壁垒森严的行业准入门槛,公有制企业通过内部渠道取得特许尚有可能,对于私人企业来说则难于上青天。

经商的一般性禁止、登记特许制、行政性垄断分别和共同塑造了经营特许、行业准入、税负、物资供给、贷款条件、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依据所有制类型而定的差别待遇。在这样的条件下,私人投资者明智的选择就是成为“挂靠”企业。

在私人主动“挂靠”的另一面,是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作为主管部门接收“挂靠”。“1987年通知”提到的“以集体名义代私人投资者申请登记为集体企业”,在后来的文件中简化为“接收„挂靠‟企业”。

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是私人主动“挂靠”和主管部门接收“挂靠”现象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与登记为个体、私营企业相比,登记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至少可以不负担私营企业那么高的税负、拥有获得平价物资和银行贷款的合法名义以及可以免除其他风险。另一方面,接收“挂靠”企业是各级党政机关将权力变现的现实选择(方流芳,1992:55-64)。除了少数主管部门通过直接建立垄断性企业将权力变现外,其他部门,如大部分地方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只能依靠部门特权接收“挂靠”企业——这是相对稳定、安全的获益渠道。接收“挂靠”企业的不仅限于行政机关、公有制企业,妇联、学校、残联等社会团体,凡是可以自办企业的都无一例外的可从这种特权中受益,从而“挂靠”企业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例如在广州市天河区。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席卷全国的“全民经商”浪潮中,天河区机关的大多数部门也赶了一趟“潮”:有点财力的投资办个公司搞起了经营;有门路的搞些“挂靠”企业收取点挂靠管理费;手中有点权力的则更干脆,摆起个公司的壳子,把本由政府部门行使的行政职权划过去,就堂而皇之地收起“经营收益”来了。一时间,不但各个经济部门都有各自的下属企业,就连工、青、妇等群团机关也办起了企业作为“小钱柜”。据不完全统计,“企业热”鼎盛时,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区纪委属下的47个部门中,有30个部门自办企业40多家,此外,还有“挂靠”企业近百家之多,仅区劳动局麾下就有26家“挂靠”企业。

国家对“挂靠”企业的态度是严厉禁止。1989年清理整顿公司运动中政府要求,“认真清理以国营、集体公司为名的私人投资企业,严格划分所有制性质。凡私人投资或合伙投资兴办的私营企业,不准作为国营、集体所有制公司办理登记,违者应追究当事人及审核、审批机关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1989)。

“严格划分所有制性质”作为禁止“挂靠”企业存在的合理性说明,表达的是对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的维持。“1987年通知”否定“挂靠”企业的理由仅仅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所有制性质”,[12]而没有论证它会导致什么损失。单单危害了所有制的纯洁就足以说明“挂靠”的不合法,这一点在当时的语境中是不证自明的。而在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中,虽然没有出现“挂靠”企业字样,但从内容上看却是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意见的全面推行。同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加强城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决定》中更明确规定了对这类企业的惩罚方式。

2.3清理甄别运动——消灭“挂靠”企业的尝试

“挂靠”集体企业的长期存在,导致集体企业户数的虚增和资产总量的失真,影响了国家对不同公有制经济性质企业的正确判定,以及影响财会制度和税收政策的规范执行。为此,在1998年全国全面开展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将认真组织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1998)

1998年的清理甄别“挂靠”企业是中央政府发动的专门解决“挂靠”企业问题的一次运动。这类“挂靠”企业有:

(一)登记注册为集体但实际为私营(或个体)的企业。

(二)登记注册为集体但实际为国有的企业。

(三)登记注册为集体但实际为私营投资者共同投资举办和经营的个体联营或合伙企业。

(四)登记注册为集体但实际为非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或单位投资举办的国有合资、合作或联营企业。

(五)登记注册为集体但已名存实亡,有关“挂靠”主管部门、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未督促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仍对其承担管理责任的企业。

(六)登记注册为集体但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各类“挂靠”社会团体或经营单位。

weipa挂靠心得 篇3

(1)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用人单位选拔、聘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真正能证明自己学习经历的就是你的档案。档案里面有各个时期的学籍卡、成绩单、各方面的评语、获奖证明、党团材料。这些都是原始材料,不可复制,高校学生必须了解其档案转递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档案的转递工作,使自己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南方人才市场档案挂靠 办理广州户口 qq:834661062.电话:***(微信同号)

(2)毕业生档案内一般包括:《高校毕业生登记表》;记录在校期间所学全部课程及实验、实习、设计等成绩的《学习成绩表》;在校期间的一切奖惩材料;入团、入党志愿书;毕业离校前的体检表;毕业生报到通知书(白色报到证副本)。

(3)毕业生落实档案去向的同时应向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档案的同志确认档案袋内材料是否齐全,如有错漏及时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

毕业生毕业后的档案去向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国企、事业、公务员单位落实就业的,档案直接寄送到单位的人事部门; ②在其他性质单位就业,且单位在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了挂靠的,档案寄到相关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

③申请出国毕业生档案寄送到生源地人社局。④专升本的毕业生档案寄送到录取学校。

⑤未就业毕业生,《报到证》开往生源地人才市场的,毕业生档案寄送到当地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

证书挂靠协议 篇4

甲方:

乙方:身份证号码:

因公司发展需要,经过双方协商,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达成本协议:

一、聘用期:甲方聘用乙方的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甲方向支付乙方报酬元。

二、乙方向甲方提供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身份证等甲方办理注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甲方收到乙方证书时,应支付乙方证件押金元整。如不能成功注册,属甲方责任的证件押金不予退还;属乙方责任的,乙方应及时退还甲方支付的证件押金,甲方在收到退还押金的同时将乙方的所有证件退还给乙方。注册成功后,证件押金自动转为应给乙方的报酬一部分,执业印章由乙方保管,除一级建造师证书外的原件注册完毕3日内归还乙方保管。

三、自成功注册之日(以建设部网站公示为准)2日内,甲方应支付给乙方剩余报酬元。个人所得税由甲方缴纳

四、聘用期间,乙方应配合进行每年的继续教育等维持该注册证书所必需的活动,以保证注册证书的正常使用及满足乙方今后转注册的条件。乙方继续教育等维持该注册证书所必需的活动的所有费用均由甲方承担。鉴于国家法律规定建造师必须要有业绩,为对乙方负责,乙方同意由甲方无偿安排合适的工程为作为乙方的工程业绩(安排前,甲方应征得乙方同意,乙方有权核实工程的安全状况及质量状况,工程中的所有法律责任有甲方承担);否则由此导致的建造师因无工程业绩不能延续注册的责任由乙方承担。

五、聘用期内,乙方应承担以下责任和义务:

1、乙方承诺所提供材料、证件真实、有效,保证在协议期限内甲方为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注

册证书唯一使用人,乙方不得再在第三方注册、使用。

2、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将证书信息变更,不得有挂失、注销证书等影响甲方正常使用的行为;

3、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需乙方亲自到场办理相关事宜的,甲方应提前三日通知乙方,乙方应根据甲方需要全力配合;所有差旅费由甲方支付,食宿由甲方提供,并给予每天一百元的补助。

4、乙方对所知悉的甲方的所有情况有保密的义务;

六、聘用期内,甲方承担以下责任和义务,否则承担违约责任:

1、妥善保管乙方资料和证件;确保资格证书及注册证书完好无损;如果由于甲方原因发生乙方的证书丢失或吊销,甲方应赔偿乙方相关损失,其相关损失计算方法如下:资格证、注册证丢失:甲方承担重新办证的全部费用,并赔付乙方10000元;资格证、注册证因甲方过错被吊销的,甲方赔付乙方50000元;

2、按协议约定期限及时准额支付费用;

3、未得到乙方书面认可,甲方不得将乙方的建造师资格证书变更注册到其他单位,不得做出有损于乙方利益的行为。因甲方原因给乙方造成行政、法律后果和经济损失的,全部责任应由甲方承担。

4、乙方提供证书使用的范围仅限于甲方公司企业资质就位、年检及主管部门检查需要等。甲方不得将乙方的证件作工程投标等其他用途;否则,由此出现的责任均由甲方承担。

七、履约期内,如乙方需取回证书暂用(不得进行损害甲方权益的行为),应征得甲方同意并提前五天通知甲方,且在约定期限内归还。若证书正在使用,则需等甲方使用完毕后方能暂时领用。

八、解聘、续聘:乙方要求提前解聘的,如不损害甲方的直接利益,甲方应予同意,并按照规定给予办理解聘手续,乙方须退还甲方已经支付的未到期费用。如甲方要求提前解聘的,则甲方不得要求返回已经支付的证书使用费。聘用期满,双方有意签订续聘合同时,具体条件由双方另行商议。协

议履行完毕后,如不再续约,甲方应3日内归还乙方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并按要求为乙方办理解聘证明以及办理建造师注册变更等相关手续。

九、双方应自觉履行本协议书的各项条款,否则,违约方应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 20000元并赔偿造成的其他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有权随时中止本协议并无须支付任何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壹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聘用期满自动失效。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上一篇:神州谣朗诵下一篇:家长委员会学校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