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阅读答案(共10篇)
《风筝》阅读答案 篇1
风筝阅读答案
1、如果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你认为应该怎样分,为什么?
2、“····而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看到“风筝在浮动”,“我”为何感到“惊异和悲哀”?
3、“于是二十年来毫不记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里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了久经逝去的几时的会议,而一并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里的“故乡的春天”为何“在这异地的空中”,这里的“悲哀”又是指什么,“无可把握”当应该怎样理解?
1、如果分为三大部分,那么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11自然段)第三部分(12自然段)。
2、因为“我”为“我”当时的觉得管小兄弟管的对,到现在看到书上说的,对“我”来说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3、“精神虐杀的一幕”是指:“我”当时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还虐杀了他对风筝的喜爱。
4、“悲哀”指以前封建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还十分落后和猖獗,一味的认为小孩子就因该好好的学习,玩是没出息的代表。“无可把握”想摆脱某件事物也没有办法改变。
《风筝》阅读答案 篇2
一、1、B 2、A 3、C 4、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涉及的领域多、水平高、成就大, 遍及的地域也广, 玛雅文明同古希腊人创造的欧洲文明一样, 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5、有三处伏笔“新婚不久”、“高级的音响特别显眼”、“只是对我笑着点点头”为下文哑妻怀孕、胎教以及这对夫妇听不到各种声音原来是聋哑人的情节作铺垫。6、以音响进行胎教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用小提琴培养儿子做生活强者。7、“心灵发出的悠扬乐音”是成功的喜悦感, 获得人们称赞的幸福感, 生活美满的快乐感。8、只要抓住聋哑夫妇身上表现出的是乐观、进取、坚强、慈爱的性格答,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9、B (视事:施政务) 10、A (A竟然/于是, B动词做, C坚决, D没有用来) 11、A ( (3) 不肯受官职, (5) 有意疏远宾客想退官, (2) (6) 表现了为官清谨, (1) (4) 表现了予民恩惠) 12、B (“百姓们都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错, “民称之不容口”是说“百姓对王志赞不绝口”) 13、 (1) 王志九岁时, 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 他满脸愁容,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 他的内外亲戚对此感到惊异。 (2) 王志怜悯那个寡妇的情义, 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 (3) 王志的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 王志知道这件事却不追问, 像当初那样对待那个盗车人。四、14、焉/焉/焉/焉/焉/知其恶/者/15、要想治理好家族, 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五、16、“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匆忙交替, 促引了“客路之人”的思乡之情;“日”与“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 并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的景物、时令蕴含一种旧去新来的自然理趣,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漂泊、思乡之情。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表现出了飘泊羁旅之情, 尾联的“乡书”、“归雁”传达的是思乡念亲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的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乡思愁绪。18、此题的答案可以有三种:第一种:“倚”字更好。“倚”, 倚靠, 背依之义, “倚清秋”是说词人登上“西楼”清冷秋景相伴随。从整首词的词意看, “秋”一句双关, 既实指自然的秋天, 也暗示祖国山河破碎的萧条气象。“倚”字既展示了广阔的进令背景, 也抒写了词人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 而“锁”字局限在“深院”之中, 较多表现的是词人失去帝位后的惆怅, 意境没“倚”高远。第二种:“锁”字更好。“锁”, 关住, 郁结之义。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宋幽禁在汴京一座深院中而写的。“锁”字语义丰富而含蓄, 一方面写出实景, 在词人眼中, 似乎所有的萧瑟的秋意都集中浓缩在寂寞的深院之中;另一方面表现了词人的心境, 万千愁绪凝聚在心, 无法排遣, 而“倚”字仅表现词人在清秋时节独倚西楼的情状, 重在景象的描写, 没“锁”字的意味深厚。第三种:若答两个字各有其妙,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命题者提供)
《追风筝的人》阅读教程 篇3
1. 阅读《追风筝的人》,了解其创作背景;
2. 通过批注式阅读、讨论会等交流方式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
3. 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享受阅读。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辅助材料:
1. 《<追风筝的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夏晓东)
2. 《<追风筝的人>哈桑悲剧命运分析》(作者:林芊芊)
3.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悲剧生活原因解读》(作者:张红敏)
4. 《<追风筝的人>中的精神流浪与回归》(作者:严文珍)
5.《从成长主题分析<追风筝的人>》(作者:张坤媛)
6.《对<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解读》(作者:高晓晓)
7.《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母题》 (作者:胡英歌)
8.《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作者:张光云)
9.《<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对身份认同感的追逐》(作者:曾志宏)
10.《人性的挣扎——<追风筝的人>的成长主题探析》(作者:李雅琴)
11.《放逐灵魂的流浪——解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作者:李丹)
12.《关于<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理解读》(作者:李静)
三、教学时间
四周
四、教学计划
第一周:激趣阅读·批注分享
先激发学生对《追风筝的人》的阅读兴趣,再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给每个学生发放该书,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
1. 激趣
①引用名人推荐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而媒体更是好评如潮。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此书送给女儿作为新年礼物;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上演员高圆圆感动推荐。
②展现书的成就和影响激趣
该书具有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曾在美国亚马逊3月底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过《达·芬奇密码》,并成为英国《观察家报》2005年度最佳图书,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博客来书店销售冠军。作者获颁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该书成为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
③电影预告片激趣
2007年被导演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电影,影片获得极大成功,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预告片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4NzMxNzQ4.html
2. 批注式阅读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重点语句、精彩片段、思想感情,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将欣赏、疑问、批评等感受,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
第二周:情节巩固·交流展示
为巩固、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进行情节问答PK赛。在学生对情节全部把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读后感或者手抄报的形式初步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成果。
1. 情节问答PK赛
PK赛内容:
①填空题。如:苏联入侵阿富汗,1981年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留给 照看。(拉希姆·汗)
②看图复述情节。如:
③优美文段背诵。如:
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PK赛形式: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前期准备活动,每个小组以PPT形式准备5道选择题和2幅图片,并各自背诵积累的优美文段。教师收集各组选择题和图片,删掉过于简单或重复的内容,让各组重新修改整合。比赛时,每组轮流派代表上台展示,让其他组成员进行抢答,累计分数,选出最优秀小组。
2. 读后感或手抄报
让学生将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读后感,或用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形式展示出来。
第三周:讨论深化·情节改编
在学生对小说内容大体感知后,通过讨论会的形式探讨小说的主题等相关内容。在深入探讨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改编情节。
1. 讨论会
讨论形式:
各小组由组长事先抽签决定谈论问题,带领队员收集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讨论并综合得出小组意见,最后各组派代表到讲台进行展示分享。
讨论内容:
①分析概括阿米尔、哈桑的人物形象。
②“风筝”意味着什么?
③阿米尔对哈桑是怎样一种情感?
④什么造成了哈桑的悲剧命运?
⑤怎么评价阿米尔对父亲的情感?
⑥阿米尔怎样在精神救赎中成长?
2. 情节改编
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他们在小说阅读中感到遗憾并希望修改的情节进行改编。并将改动后的作品与原著相比,阐述哪个更好,写成短文。
第四周:课前演讲·最佳推荐
由书及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在学生深入讨论小说主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并写推荐词。
1. 演讲
指导学生以“我心中的风筝”为主题学写演讲稿。每次课前请两三个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每人演讲时间为2-3分钟。学生演讲完毕,适时进行点评指导。
2. 推荐词
将自己的读书感悟浓缩成推荐词,以推荐给其他朋友看。在全班评选3条“最佳推荐词”。
推荐词范例:
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的分岔……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前。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出版商周刊》
五、教学成果
批注、PPT、读后感或手抄报、改编短文、演讲稿、推荐词。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读书活动全员参与,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较为丰富,适时设置一些小组PK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取呈现PPT制作、读后感或手抄报、改编短文、演讲等多种展示形式。
2. 结论性评价:针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重要内容,在环节设计中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学生通过PK赛、讨论掌握了小说内容。
七、教学反思
《风筝仙女》阅读答案 篇4
我们的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的时候,便有人在这里放风筝了。放风筝的不光我们这些就近的居民,还有专门骑着自行车从拥挤的闹市赶来的孩子、青年和老人。
我的风筝实属普通,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一行小字,以及邮编多少多少什么的。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该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着我:“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我要说我的仙女实在是充满灵气:她是多么快就够着了上边的风啊。高出的风比低处的风平稳,只要够着上边的风,她便能保持住身体的稳定。
我关照空中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是它们那活生生的呼吸,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
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放风筝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吱”地停在地边,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好不气派的一支队伍,实在把我们给“震”了。
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随员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他站在地里的姿态,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在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他告诉我说,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会糊风筝却买不起线,他用母亲拆被子拆下来的碎棉线代替风筝线。他把那线一段段接起来,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思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风筝阅读答案 篇5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评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许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怒,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选文中“我”对风筝十分厌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我”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
②“我”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从选文中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你觉得小兄弟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我觉得小兄弟具有创造精神。
3.选文中“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选文中“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是指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选文中“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是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5、选文的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话说风筝》 阅读参考答案 篇6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15分)
话说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小题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2分)
小题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 ”。
小题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4分)
北京风筝特点:_____________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小题1:(3分)由“木”到“帛”,到“纸”到“化纤”。(每空1分)
小题1:(3分)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天津风筝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2分)。
小题1:(3分)不能。因为“据说”是无信用证据的说吱。去掉之后,“这个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的说法就成了事实,与实际不符(2分)。“据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4分)北京风筝特点:历史悠久(2分)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2分)
《风筝畅想曲》阅读答案 篇7
2.家乡的风筝(特别是叔公编制的风筝)有哪些特点?
3.第④段详写叔公对风筝的热爱与钟情(自出材料、送人、自放风筝等)有何作用?
4.第⑤段中两次提到叔公的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用“”在下面划分文章的结构。
①②③④⑤⑥
6.第⑥段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风筝,在妈妈手里牵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7.仿照下面的句子造句。
例: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断线的风筝,飘飘摇摇,没有方向。
仿:没有理想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面句子所提供的语境,仿照加点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鲁迅风筝学练优阅读答案 篇8
1.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作者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哪一幕?2.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什么?3.第二段中的加点词“不幸”应作怎样的理解?从中你能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4.“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两句重复的话是弟弟说的吗?如果不是,那是怎么回事?5.“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1较好的动手能力.作者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我在发现小兄弟瞒着我偷偷的作风筝时,把他做好的风筝,踏扁了.2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把弟弟的天使扼杀了,剥夺了他童年的乐趣.3虐杀者已觉醒,而被虐杀者却浑然不知,早已忘却,这是一种怎样的不幸呀!作者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4.不是,是作者想像弟弟在听到我的道歉时所说的话.5.说明当时的社会教育是多么的错误,虐杀者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这是一件怎样的悲哀呀!篇三:鲁迅风筝学练优阅读答案
鲁迅《风筝》阅读答案
1、冬天,能看到风筝本应该是一件高兴事,但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
2、“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惩罚”这个词?3_百度作业帮 鲁迅《风筝》阅读答案
1、冬天,能看到风筝本应该是一件高兴事,但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
2、“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惩罚”这个词?
3、阅读了本文段,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g妹撸过462014-09-28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2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2014-09-28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2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篇四:鲁迅风筝学练优阅读答案
《风筝》阅读练习带答案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风筝》阅读练习带答案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风筝》阅读题导学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风筝》阅读题导学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答案: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 头不禁悲哀。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 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 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 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 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 15 个字)。答: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答: 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答: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 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答:
6、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屋里”时,小兄弟有 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一百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 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
3、扼杀儿童 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5、儿童的天性一 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6、他愣愣的站在原地,不知不觉两行泪竟流了下来。他蹲下身,想去捡那风筝的“残尸”,却发现有液体滑落到嘴里,比盐还要咸。原来我也会哭,小兄弟拾起已经被折断了的木头支架,心中溢满了委屈。那一刻,好像所有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但他心里,却还是怪不了哥哥。他是为了我好呢。小兄弟喃喃着。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段选自课文《 风筝 》,作者 鲁迅,原名 周树人,并写出他的一部代表 作《 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①恍然大悟(wù): 形容突然醒悟 ②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文中的“严冬”意义一样吗? 前一个“严冬”是指: 天气的寒冷 后一个“严冬”是指: 写我的心情沉重
4、“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悟”具体指什么? 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5、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果然”一词? 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6、文章第②段中带点的“荡漾”在句中有什么含义? 看见远处一二风筝浮动,想起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在这“天 空中荡漾”。
7、哪些景物“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你认为作者为何要写如此美丽的“春日 的温和”景象呢? 景物:杨柳、山桃、风筝;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将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 中春天的“温和”映衬,透露了不满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8、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我”得知弟弟背着“我”做风筝时的狂怒心情?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的“我”摧残小兄弟的风筝时的动作神态的词,感受 一下,“我”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和感情?)抓断、掷、踏扁; “我”当时非常的愤怒,觉得弟弟这样瞒了“我”做风筝是对 “我”这个做兄长的权威的挑战。
9、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 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10、第④段的画线句中,“抓断”、“掷”、“踏扁”等动作描写,表现出“我”的 什么特点? 独断专横,蛮不讲理
11、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12、为什么说不让弟弟放风筝是“精神的虐杀”? 因为在我的强制下,剥夺了弟弟游戏的权力,使弟弟无法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 于弟弟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13、第⑤段的画线句中“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
14、“我”极力去讨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 有什么作用? 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15、第⑧段和第?段中加点的两个“沉重”的内涵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不一样。前一个 “沉重” 是对自己的过错深感内疚,想寻求宽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后一个“沉重”是从弟弟对此事的淡忘,或者是习以为常中,“我”深感这种悲 剧还将延续的痛苦。
16、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7、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分析这句 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惊异” 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季放起风筝来了。“悲哀” 是因为想起小时候 “精 密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救。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 起下文的作用。
18、课文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 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 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9、“我”为什么要反对弟弟做风筝?这种做法对不对? 因为我认为做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行为。不对,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禁 止弟弟放风筝就是扼杀了弟弟的天性。20、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用“ ”划出来。(我不幸偶而看了一 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1、“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为什么受到了惩罚? 因为“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于是良心受到了谴责。
22、后来,“我”为什么要“去讨他的宽恕”? “我”懂得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当年“我”的行为虐杀了精神,扼杀了儿 童的天性。
23、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了惩
2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 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 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但离“我”已久远了,所以“久经逝去” ;看见远处风筝浮动,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觉得 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 么样的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
26、成年后,鲁迅对此十分自责,认为这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你怎么看 “我”的这一自责行为? 抓住鲁迅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来回答即可。
27、看了这篇文章,你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严厉地解剖自己,勇于认识错误,严肃认真的人。
28、作者懂得了游戏的意义,良心受到了谴责,总想补过,说明了什么? 他并不因为自己当年的动机是为弟弟好而原谅自己,也不因时间相隔久远而不了 了之,反而心情沉重,说明他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的人。
29、划出文中小兄弟喜欢放风筝的语句。“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 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30、从语段中找出小兄弟的秘密被发现时的神情。并说出这样写的作用。惊慌、瑟缩、绝望,突出小兄弟的胆怯可怜。
31、发挥想象,小兄弟的风筝被“我”踏扁后,他心里会怎么想? 略
3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具有创造精神,或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33、文中对于小兄弟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读后,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的外貌描写来看,小兄弟多病,很瘦,值得同情; 从小兄弟看风筝时,时而惊呼时而跳跃的动作神情来看,小兄弟天真活泼,对放 风筝有着强烈的爱好;从他自己做的蝴蝶风筝来看,小兄弟聪明,动手能力强。
风筝节选阅读答案 篇9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 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 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用一句话概括刘老师放风筝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刘老师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为什么“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第二段中的议论句,并指出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放风筝时刘老师的淳朴、热情、开朗,让人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2.动作、语言、神态。
3.刘老师放风筝时那种生命的活力和纯真,使“我”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丝毫没有感觉他已年过半百。(意对即可)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风筝赏析详解 篇10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风筝赏析,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许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c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怒,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答:
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答: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风筝 阅读答案
【《风筝》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中国风筝》阅读理解及答案10-20
理想的风筝现代文阅读答案11-08
三年级放风筝阅读答案12-01
追风筝的人现代文阅读题答案11-30
做风筝与放风筝作文550字06-18
五年级写制作风筝的作文:DIY风筝05-19
校园风筝大赛活动策划书:感恩风筝季09-03
风筝06-19
风筝艺术07-08
潍坊风筝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