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通用11篇)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1
《基因工程》专题
1.基因工程技术引起的生物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 D. 不可遗传的变异 2.在基因工程中,把选出的目的基因(共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460个)放入DNA扩增仪中扩增4代,那么,在扩增仪中应放入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
A.540个
B.8100个
C.17280个
D.7560个 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否符合特定性状要求,④提取目的基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4.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抗虫基因的提取和运输都需要专用的工具和运载体
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
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到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
5.当前医学上,蛋白质工程药物正逐步取代第一代基因工程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则基因工程药物与蛋白质工程药物的区别是()A.都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 B.都与天然产物不相同
C.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蛋白质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不相同 D.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不相同,蛋白质工程药物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 6.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 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病毒引起的感染 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 C.大规模生产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
7.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胰蛋白酶处理培养过程中的杂交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PEG)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资金积累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8.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的某种化合物被 3H标记。一段时间后,发现 3H只集中在愈伤组织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则培养基中被标记的化合物最可能是(). A.氨基酸 B.核苷酸 C.葡萄糖 D.水
9.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则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应分别选用编号是的()
A.④② B.③② C.③④ D.④③ 10.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11.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紫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细胞脱分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而不可能发生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
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相同,都能形成杂种细胞和杂种个体
D.“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不能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能得到自己的孩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12.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T)小麦与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高杆抗锈病×矮杆易锈病
Fl
雄配子
幼苗
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 B.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 D.③过程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13.精子的变形过程中()演变为精子的尾
A.高尔基体 B.细胞核 C.内质网 D.中心体 14.当卵细胞达到()时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成熟
15.供、受体母牛选择好后,要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原因是()A、防止受体牛不愿意接受胚胎
B、只有受体与供体的生理状态相同,被移植的胚胎才能继续正常发育 C、只要发情排卵后,各阶段时间内的变化,供、受体生理状态完全相同 D、同期发情处理后,卵细胞和精子受精结合能力强
16.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一只小母羊,取名“多利”,这一方法被称之为“克隆”,以下四项中与此方法在本质上最相近的是()
A将兔的早期胚胎分割后,分别植入两只母兔的子宫内,并最终发育成两只一样的兔子
B将人抗病毒基因嫁接到烟草DNA分子上,培育出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烟草新品种 C将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脾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D将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待受精卵在试管内发育到囊胚期时,再植入女性子宫内发育成“试管婴儿”
17.下列属于精子、卵子发生上的区别的是()A.细胞的分裂方式 B.卵子在卵巢内的储备 C.成熟细胞的染色体数量 D.细胞遗传物质的变化 18.受精过程的顺序为()①第一次卵裂开始 ②释放第二极体 ③顶体反应 ④穿越透明带
⑤雌、雄原核的形成 ⑥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④⑤⑥① C.④⑤②①③⑥ D.③④②⑤⑥① 19.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人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下列有关克隆大熊猫胚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 B.兔子卵细胞质的作用是激发大熊猫细胞核的全能性 C.克隆出的早期胚胎中,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D.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
20.胚胎干细胞功能特性不包括()A.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B.体外培养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 C.冷冻保存可以进行遗传改造 D.可以进行增殖
21.一般情况下,下列的细胞中分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①卵细胞 ②受精卵 ③胚胎干细胞 ④造血干细胞 ⑤神经细胞 A.⑤①②③④ B.⑤③①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⑤①④③② 22.“试管婴儿”技术是解决不孕症的有效手段,1978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例“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实际上是指受精卵在体外培养3~5天,形成胚胎后移植回母体子宫,着床着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请判断“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依据的原理是()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克隆技术 D.基因工程 23.接种过疫苗的人,在遇到同样的生物战剂(用于战争的病原微生物或毒素)时,仍然要再次接种疫苗,原因是()A.这些人已丧失免疫力
B.这些人体内没形成记忆细胞 C.原来的接种不成功
D.这些病原微生物突变快,变异性强
二、解答题
1.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绿色荧光蛋白能在蓝光或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这样借助GFP发出的荧光就可以跟踪蛋白质在细胞内部的移动情况,帮助推断蛋白质的功能。下图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注:图中通过过程①、②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切割质粒。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1)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起来,理由是:。
(2)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时,采用最多的方法是。
(3)如果将切取的GFP基因与抑制小猪抗原表达的基因一起构建到载体上,GFP基因可以作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猪,可以解决的医学难题是,可以避免。
(4)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用数字表示)。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序列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修饰(合成)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目前所用的质粒载体主要是以天然细菌质粒的各种元件为基础重新组建的人工质粒,pBR322质粒是较早构建的质粒载体,其主要结构如图所示。
(1)构建人工质粒时要有抗性基因,以便于。
(2)pBR322分子中有单个EcoR I限制酶作用位点,EcoR 1只能识别序列一GAATTC一,并只能在G与A之间切割。若在某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EcoR I的切点,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EcoR I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2分)
(3)pBR322分子中另有单个的BamHI限制酶作用位点,现将经BamHI处理后的质粒与用另一种限制酶BgIⅡ处理得到的目的基因,通过DNA连接酶作用恢复______ 键,成功的获得了重组质粒。
(4)为了检测上述重组质粒是否导入原本无ampR和tetR的大肠杆菌,将大肠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二的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三的结果(空圈表示与图二对照无菌落的位置)。与图三空圈相对应的图二中的菌落表现型是________,图三结果显示,多数大肠杆菌导入的是_____。
2.(1)野生马铃薯品种的植株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虫、抗盐碱、抗寒能力,但块茎不能食用。俄、德、芬兰专家共同做实验研究,用野生马铃薯与马铃薯的体细胞进行杂交,培育出了生活能力强的杂交系马铃薯。
①专家在实验中,需用到的酶主要有 和 酶等。②专家在实验中,需要用到聚乙二醇(PEG),其目的是。
③对于农民,种植杂交系马铃薯除可获得较高的收成外,还有什么优点?(要求写出两点)(2分)。④运用此植物体细胞杂交法可使本来存在着生殖隔离的物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兼有两物种品质的优良物种,最好用下列哪种方法?()
A、单倍体育种法 B、杂交育种法 C、植物组织培养法 D、花药离体培养法
(2)一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这种患者缺乏正常的人体免疫功能,只要稍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就会发病死亡。经研究证实,SCID病人细胞的一个常染色体上编码腺苷酸脱氨酶(简称ADA)的基因ada发生了突变。目前,人们已经找到了治疗该疾病的方案。如下图:
(1)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2分)
A.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保存 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C.具有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 D.是环状形态的DNA分子
(2)在此图过程中用到的基因操作工具分别是。(2分)
(3)研究人员将ada注入淋巴细胞,而不是其他细胞,其原因是什么?。(2分)
(4)图中的治疗方法是_______(体内或体外)基因治疗法,这是___________生物技术的应用。请列举除了在医学领域,该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一些成就。
(5)可用SCID病人的血液来作为实验“DNA粗提取”的实验材料吗?为什么?(2分)
3.2n/4n 嵌合体胚胎是指用四倍体(4n)胚胎与二倍体胚胎(2n)或胚胎干细胞(ES 细胞)进行聚合,形成由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2n/4n 嵌合体胚胎的构
建 常用方法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受精卵是胚胎发育的开端,图中的卵细胞达到 时期,才具备受精的能力,而精子需经过 过程才能和卵细胞结合。
(2)2N的ES细胞来自胚胎发育过程的 期,本实验中从功能上说明了该细胞
(3)2n/4n 嵌合体胚胎的构建用到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主要有:
(4)ES细胞经嵌合体方法培育的动物与核移植方法培育的动物相比,遗传物质来源的区别主要是什么?(2分)
2.一对健康夫妇生下一男婴,一岁时脑出血死亡,二年后女方怀孕6个月时,经羊水及脐带血诊断为男孩且患血友病,遂引产。于是夫妇俩到广州中山医附属一院做试管婴儿。医生培养7个活体胚胎,抽取每个胚胎1-2个细胞检查后,选两个胚胎移植,最后一个移植成功,出生了一健康女婴,她是我国第三代试管婴儿。请回答:
(1)试管婴儿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母亲正常怀孕生产的过程的相同之处是,不同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B、b表示血友病基因或正常基因,则父、母亲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夫妇再生一男孩,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
(3)医生抽取活体胚胎的1或2个细胞后,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判断早期胚胎的性别,你认为医生应选用____________性胚胎进行移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在人们已能够选取最理想的胚胎,其基因型应该是____________。自然状态下,出现这样的胚胎的概率是____________。该实例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4)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解决这两个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Ⅰ.请在上图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术语:①
;②
Ⅱ.上图中的③④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Ⅲ.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而美国国会反对治疗性克隆。请你谈谈为什么要反对克隆人?(2分)
选择题 1-10 CBCDC CBBBA 11-20 CCDCB ABDDB 21-24DADB 1.共12分 1.(6分)(1)可以连接 因为由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相同的(或
是 可以互补的)
(2)显微注射技术
(3)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②①③④ 2.(6分)(1)筛选(鉴别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2)-------------(2分)
(3)磷酸二酯键
(4)能抗氨苄青霉素,但不能抗四环素pBR322质粒
2.(17分)1(1)(6分)
①纤维素酶 果胶酶 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③可少施农药;可在盐碱地区种植-----------------------(2分)。④C 2(1分)(1)ABC--------(2分)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3)腺苷酸脱氨酶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淋巴细胞才能产生抗体等免疫物质----------------(2分)
(4)体外 基因工程 举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外的应用即可,如有抗虫转基因植物,抗逆转基因植物等。
(5)不能,因为人属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细胞核、线粒体,所以几乎不含DNA,很难提取到DNA。---(2分)
3.(21分)1(7分)(1)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精子获能
(2)囊胚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3)动物细胞的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胚胎移植(写对2个得1分)
(4)用ES细胞经嵌合体方法克隆的动物是完全的复制体,而用核移植方法克隆 的动物只是核型一致,但胞质类型却不一定相同。---------------(2分)2(14分).(1)双亲生殖细胞都融合为合子 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产物
1BBb(2)XY XY 2
1BB(3)性染色体形态 女 XX 4
(4)Ⅰ.①细胞核
②内细胞团细胞 Ⅱ.细胞分化
Ⅲ.-------------------------(答案合理即可,任意答对两点给2分)
①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
②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③是在人为地制造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不健全的人
④克隆技术尚不成熟,可能克隆出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孩子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2
一、关于选修课本的教学
1. 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在选修课本中,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学习难度在逐步加大。每个模块的课文数量增加为4篇, 课文词数增多, 生词占的比例增大。特别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才能明确词汇的含义, 一词多义、熟词生义现象频繁出现。
另外, 进入选修课本的时候, 已经是高二学年度中期, 很多学生遭遇了单词学习的瓶颈。这些学生发现用自己以往的一套学习词汇的方法, 记忆生单词十分困难, 有些单词虽然勉强记住了, 但在使用过程中却错漏百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学习的文化素养不高, 导致不能高效地记忆单词, 更难以正确使用单词。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升学就业, 也违背了新课标中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基础的原则。
2. 建立新的词汇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词汇传统教学方法大都是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或难点词汇提取出来专门讲解, 先教学生读单词, 然后举例讲解。这样的词汇教学是完全孤立的、枯燥的教学, 而对一些无法展开的单词则没有任何讲解, 这样任务就转给了学生, 自然大多数学生也就只有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单词。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第一天讲完单词, 当天就要求学生强行记忆, 第二天就要求听写,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学习方式导致了学习任务的失败。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从运用的角度出发, 要从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词汇的意义, 特别强调体现文化意识。因此, 教师应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语境中展开词汇教学。任何词汇的使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学生学习词汇时, 只有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 才能正确把握词义, 掌握用法。
二、注重词汇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英语教师可以以词汇教学为切入点, 既讲语言又讲文化。
1. 词汇文化内涵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和体现并承载着文化内涵的元素, 语言的文化特色也首先是在词汇中体现出来, 语言与文化这种复杂的关系在词汇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单词通常有三个角度的含义:词语意义、语法或结构意义以及社会和文化意义。在这个层次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词汇的文化内涵, 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在长久人际交往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素养。
词汇教学要指导学生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使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了解异国文化, 了解影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因素包括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
2. 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
在英语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去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目前多数外语教材都会把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汇在课文后加以注释, 除了这种注解法外, 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 采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讲解故事、介绍词源来导入。更重要的是,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 为学生设置和提供语言交流的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文化的交流。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材料, 在实践中接触和体会英美文化, 有效地扩展知识面。这样, 教师能从中找到授课的切入点, 更容易地发现学生在词汇运用上容易犯的文化错误, 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3. 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原则
首先,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导入要把握好尺度, 分清主次, 应该是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不可喧宾夺主。文化的渗透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的词汇教学, 阅读课上要把握好讲解和实践的时间, 适当地通过网络手段、课外时间进行文化教学。其次, 要注意实用性原则, 让学生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多操练, 学以致用。另外, 语言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文化内涵导入亦应如此, 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导入文化的难度, 使学生可以掌握好并能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文化导入要与语言教学结合自然, 应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鉴别中外文化的异同, 对外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三、结论
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拼写、读音、字面意义等表面层次上,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内涵的导入, 使学生了解英语词汇丰富的内涵, 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 这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通过分析比较, 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 使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六高级中学英语组)
摘要:随着牛津英语教材的普及, 反响比较强烈,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牛津英语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简单论述了“激趣”教学在初中牛津英语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生;牛津英语;激趣教学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 是逆反心理最重的时候, 他们大多数都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认真学习, 而且偏科严重, 对于没有吸引力的课程都会选择敷衍了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社交语言, 相对于母语来说, 学生接受英语十分困难, 如果他们对英语没有任何兴趣的话,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会寸步难行。
一、初中牛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图文并茂, 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 牛津英语中大量的词汇却一直是学生头疼的问题, 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一种抵触情绪, 时间一长, 就会对牛津英语没有了任何的兴趣。
(1) 多数的教师自身综合素养不全面, 对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 加上实践经验不足, 很难处理好突发性的问题。如在课堂中,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师却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样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当代英语教材大多数都是根据文化来撰写的, 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距, 许多教师很难将文化底蕴融入进课堂教学之中, 这就很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如果这时教师主要讲教材上的知识, 而不加上课堂实际应用效果, 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没有生机, 学生自然而然就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教学如何应用到牛津英语教学之中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让学生充满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综合教学经验,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仅供参考。
(1) 教师在自身方面要不断地吸收各种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扩大对知识面的掌握。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了, 才能将清楚的答案提供给学生。同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亲和度息息相关, 只有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才会对英语有初步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要从根源上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当我们以一种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的时候, 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 不仅学生会努力地学习, 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
(2) 牛津英语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它是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肢体语言有时候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延伸都会让学生们信心百倍。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将学生能读懂看懂的英语报纸、杂志等带入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讲牛津英语教材8B中的有关合成词用法时, 如果只按照教材给出的内容讲解, 学生会觉得十分的乏
味枯燥, 记忆程度自然而然就﹃下降了。但是如果将英语杂志激等课外教材带入课堂教学之中, 并且让学生自己观察杂志趣里面的合成词, 并且通过游戏﹄的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互动, 如教生讲个笑话或者唱首果学生表现得不理想, 歌就, 这样让学江苏学学习的乐趣不仅能让学, 也能顺利地完成生在玩中体验到泰州在所学课程并且加以巩固, 课堂●初 (3) 学习英语不光是气氛自然也就变得活跃了。在朱中学习语言, 更多的是在了解一慧牛当地导种文化, 入文化底蕴与内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就适津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在英英中的美好语学习中, , 才会用心地去学英学生只有发现了其语时语。候如, 我在讲牛津英语第三单元中讲的是青9A少的中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我适的剧呈现给学生时地将《成长的, 这样不仅让学烦恼》这部喜应生了解了美国的文化, 提高了用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他们也
能自主地总结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距, 从而为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合理利用有效的资源,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英文视频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多与外界交流, 逐步完善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间接地强化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余时间, 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英语竟说、竞猜等精彩游戏。如我在课余时间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笑话王”的活动, 不限制学生是否原创, 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在寻找中获益。
综上所述, 学生能够接受、容纳多少知识与教师有关,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学生以后学好英语起好良好的铺垫作用, 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他们才能在心理上接受英语。所以, “激趣”教学不仅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将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3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生物选修三模块
【分类号】G633.91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生物科技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更加重视介绍现代生物科技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本模块关于原理和方法的介绍相对详细一些,在配有流程图的同时,还有一定篇幅的文字说明。尽管如此,本模块有些内容较深,难以理解,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本模块的的教学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
一、Flash动画演示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
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抽象的内容也会变得简单易懂,比如在学习“基因工程表达载体的构建”这一部分知识时,强调需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而在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个过程,然后用Flash动画进行演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而且记忆深刻。再比如,讲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反应时,也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PCR的每阶段的反应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比起教师在黑板上大篇幅的“涂涂画画”要事半功倍的多。
二、图片展示现代生物科技的成就以及一些前沿知识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生物高科技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生物科技的成就不断更新,课本知识早就跟不上一些前沿的研究的步伐,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展示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仅仅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上已有的图片和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新闻等,给学生展示近几年的一些成就,比如,可抗癌的转基因"紫番茄",可补钙的转基因胡萝卜,导入了转基因疫苗的抗乙肝西红柿,能发荧光的小型热带鱼——“荧光鱼”。再比如向学生介绍转基因技术在帮人类预防乙肝、糖尿病方面的贡献,这些图文并茂的知识的介绍往往能引起的对现代生物科技的惊叹以及憧憬。
三、视频呈现实验操作和一些生命现象
本模块的教学中涉及到了许多现代生物技术的实验,而在农村高中,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开展这些生物实验,教师本人也都是在上大学时进行过这些实验,无法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泛泛的空谈只能使得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来。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下载相关实验的视频,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不仅使学生兴趣大增,还可以使实验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比如在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学时虽然给学生不断地在强调实验过程的无菌操作,但是学生根本想象不来什么超净工作台、什么高压蒸汽灭菌锅,而视频演示一目了然,无须教师费尽口舌长篇大论,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时也可以这样做。
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在学习“胚胎的早期发育”这部分知识时,虽然教材上只介绍到胚胎发育到原肠胚,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胚胎发育的整个时期的视频,从奔涌的精子到呱呱坠地的婴儿,个体的发育是那么的神奇,学生在感叹生命的神奇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一个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更能能受到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是多么的辛苦!这样的一堂课,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是对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四、纪录片拓展学生视野
本模块的很多内容和现实联系紧密,一些好的纪录片也为教学增彩不少。在学习 “试管婴儿引发的争议”这节课时,给学生播放“老梁观世界----你不知道了试管婴儿”,学生对视频内容非常感兴趣,视频中通过一些名人实例介绍了中国的三代试管婴儿,并且涉及到了相關的“伦理问题”,看完视频再组织学生讨论“试管婴儿引发的争议”就轻松的多。再比如,学习“禁止生物武器”这节课时,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很多,对生物武器的危害教师除了用多媒体图文展示意外,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播放纪录片《生物武器》,让学生了解世界大国的生物武器的研究历史以及生物武器的危害。再比如,学习“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发展前景”时,给学生播放凤凰卫视大型纪录片《穿越风沙线》,让学生深刻体验我国大区域内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以及建设生态工程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纪录片了解我国生态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与此同时,我还给学生播放了与生态工程建设有关的纪录片《大美陕西》(节选),学生不时的惊叹: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原来可以这么美!
五、网络图应用于专题知识的串联复习
本模块中每个专题的知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模块知识复习时,细枝末节、相互错综的知识点比较多,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网络图,形成网络化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基因工程》时,制作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网络图,联系基因工程的一个概念,两个理论基础,三种操作工具,四个基本步骤,以及基因工程在动植物方面和医疗方面的应用,再加上与蛋白质工程的联系,将相关知识“一网打尽”,帮助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进行联系,在复习中起到很大作用。
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合理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学生和外界沟通的媒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能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现代生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峰.走进高中生物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2006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9-130.
选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2.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
3.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重带、轻带、中带等)。
4.细胞染色法——活细胞染色(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碘染色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死细胞染色(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甲基绿—吡罗红)。
5.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泌蛋白形成;光合作用[H218O、C18O2探究O2中放射性的来源;14CO2→14C3→(14CH2O)探究C的转化途径];DNA半保留复制(15N、3H、32P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35S);基因诊断等。
6.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修1,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鉴定)。
7.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
8.浓度梯度设置实验——探究生长素对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选修1,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佳洗涤效果,探究果胶酶活性的最适条件)。
9.假说—演绎法——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果蝇为材料)。
10.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11.抽样方法——估算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蚜虫、昆虫卵)等种群密度。
12.标志重捕法——估算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
13.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高中生物选修必考知识点 篇5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 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 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 ,其转化方法是:
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 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 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DNA-DNA)技术。
2. 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 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 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生物抗虫或抗病的鉴定等。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 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2. 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3. 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4. 基因诊断:又称为DNA诊断,是采用基因检测的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了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体。
(四)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
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
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
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6
在学习“细胞液”这一概念时,我们很容易把它错误地理解为“细胞膜中的液体成分”,这是符合人类对这一概念的感性认识!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液泡”这种细胞器。
在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中由于当初研究技术的限制、观察仪器的落后,人们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发现植物细胞中90%以上为液体环境,即把其命名为“细胞液”,而当初却误以为是细胞膜中的基质;但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发现当初观察到的实为植物细胞中的一个细胞器“液泡”中的成分。这一点我们应该不难理解,由于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的体积占95%以上,把其他细胞器以及细胞质挤的只占有不到5%的空间,很难被人发现。而这在生物学的研究历程中并非特例。如我们在学习“细胞学术的建立与发展”时,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简易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就把这些小室称为细胞,实际上胡克当时看到的是细胞壁。虽然胡克发现的是个错误的惊喜,但这仍是人类发现细胞的第一步。而我们在命名“细胞液”这一概念时,也许由于当时的疏忽,但生物学家已经把“细胞液”这一概念抢先命名,因此只得把后面真实发现的细胞质定义为“细胞质基质”。这样就给我们在实际的生物学概念学习中带来一定的不便与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细胞液”概念清楚地讲授给学生,避免错误地理解。也许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学习这么一个单纯的概念,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有这样想法的人大错特错,因為“细胞液”这一概念在我们高中生物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学习“质壁分离现象及其应用”这一知识板块时,其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重要条件之一为“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细胞液”这一概念后,才能有效地学好“质壁分离现象及其应用”知识板块。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7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8
江苏省高邮中学(225600)王裕富
1.口服降血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都有治疗作用吗?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2004年版(以下同)第13页,“对于糖尿病,目前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但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较轻的糖尿病患者,通过调节和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中可以看出,口服降血糖药物,只对于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的病因不同,Ⅰ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与其有关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和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能造成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脊髓灰质炎的病毒的结构可能和胰岛B细胞上一些物质的表面结构很相似,人体产生的针对这些病毒的抗体会损伤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自身免疫病”的知识可帮助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与其有关的因素有遗传因素、肥胖等。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Ⅰ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靠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不能口服,胰岛素如..
果口服会被消化分解,失去作用。Ⅱ型糖尿病患者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尽管口服降糖药物..
对治疗Ⅱ 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药物治疗无法替代饮食及运动治疗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技术的成熟,糖尿病的成功治疗定会早日实现。
2.C4植物的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才进行C3途径吗?
第31页简答题,“科学家发现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粒;C3植物的情况正好相反。请你解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按该题所给的信息,C4植物的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才进行C3途径,围绕维管束鞘的叶肉细胞以外的叶肉细胞能否进行C3途径呢,很多大学教材、资料没有明确的说法,笔者认为其他部位的叶肉细胞是可以直接进行C3途径的。
3.囊膜是病毒生物体的一部分吗?
很多动物病毒在核衣壳之外还有一层囊膜。囊膜的成分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相似,是病毒以类似“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内释放过程中获得了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它不是在病毒核酸的指导下合成的,所以它不是病毒的生命组成部分。
囊膜上有特异的糖蛋白分子,有高度的抗原性,并能选择性地与寄主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有囊膜病毒失去囊膜后便丧失了感染性。正在研究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多肽药物就是利用蛋白质多肽与病毒囊膜蛋白质相互作用,阻断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以达到防治病毒感染的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SARS病毒具有同样的囊膜结构。对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应该讲透,但要把握好“挖坑”与“挖井”的尺度,用已建立的知识去拓展重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信地址江苏省高邮中学1703信箱(225600)王裕富
联系电话0514—4662256***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9
一、理清选修与必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就要预估学生什么地方可能会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开展侧重点的教学。 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議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会非常配合。
二、把握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多元的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较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教学,自然是不合时宜的。
三、走近高考,教学与专题复习挂钩
高中的主要任务是高考,因此可将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这样一则可带给学生愉悦感,二则可避免教学单一枯燥。所以在诗歌部分,可以与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配合教学;散文部分,则可以安排与古文阅读相配合教学。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写作教学相渗透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10
<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 篇11
问题情境:
1.放映植物组培的录像(发展史、技术过程、应用等)。
2.传看脱毒马铃薯组培苗实验材料。
3.用投影仪打出植物组培过程简图。
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架起了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在学生充分复习、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组培的过程。
如果到此为止,学生虽抓住了知识的主干,但却错过了深化知识,发展智力等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例如: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3.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在植物组培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给予科学正确的解释。
教师做适度的知识扩展,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自然延伸。例如:
1.影响脱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而两者不同的浓度配比在再分过程中,分别对诱导根或芽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高时,有利于芽的发生;浓度比低时,有利于根的发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2.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应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
3.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主要有不定芽方式和胚状体方式两种。教材和录像中介绍的均为不定芽方式,而后者需要在愈伤组织形成后,对其进行处理,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再诱导其分化出具有胚芽、胚轴、胚根的胚状体,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
关于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在录像及必修课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只要对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予以点拨。例如: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时进行的是大规模的细胞培养而非组织培养,前者只需培养至愈伤组织即可,后者则需诱导产生完整的植物体。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就制造人工种子时,在胚状体和人工种皮之间添加何种胚乳成分展开设计,为学生创造广泛、自由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
问题情境:20世纪60年代,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让番茄和马铃薯杂交,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植物。
提出问题: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迁移,使学生在最佳思维状态下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明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是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牧体的方法(强调起止点)。
提出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一般会想到应该是位于细胞外侧不具生命力的细胞壁。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壁方法呢?
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可联想到酶有专一性,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索和果胶,所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将不会对其内的原生质体造成损伤。
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下一部该做何处理?
应该诱导其再生壁,才能成为完善的杂种细胞。
4.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学生可将植物组墙技术迁移运用于此问题的解决。
播放课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把以上零散的知识串接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师生共同归纳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见“板书设计”)
教师点拨
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是利用离心、振动、电刺激促使原生质体的融合;化学法是用聚乙二醇(PEG)等试剂作为诱导剂诱导融合。
2.在细胞杂交过程中,除了形成AB型融合细胞外,还能形成AA型和BB型两种融合细胞,但只有AB型细胞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所需的杂种细胞。因此,在杂种细胞形成后还应有一个筛选过程。
3.指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8 总结:在学完三个知识点后,需引导学生清理知识问的脉络(例如:细胞全能性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而植物组培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技术环节之一),抓住主线,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做到融会贯通。
智能训练:出示“白菜—甘蓝”的投影照片。
设计方案:白菜和甘蓝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进行传统的有性杂交。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如图这样的“白菜—甘蓝”植株呢?
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促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不仅巩固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1.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幼苗时,下列条件中不需要的是()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C.离体状态 D.导入指定基因
2.植物体细胞杂交能解决不同种植物之间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有性杂交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不涉及()A.使用限制性内切酶 B.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诱导两种不同的细胞融合 D.选择有利于杂种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培养基 下列选项中,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A.花药的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植物体细胞杂交尚未解决的问题是()A.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B.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
C.让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本的性状 D.尚未培育出属间杂种植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9 3.“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和耐储藏等优点。下图是“白菜—甘蓝”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他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白菜细胞
③
④ ⑤
杂种植物幼苗
②
甘蓝细胞
(1)在上述过程中,实现①②过程常用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程③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过程的诱导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过程。若用化学法,所用化学试剂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④是细胞壁的再生过程,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白菜细胞中含2M条染色体,甘蓝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体,则杂种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对白菜和甘蓝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能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应含__________条染色体。
(5)通常情况下,白菜和甘蓝有性杂交是不能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6)⑤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先诱导细胞分裂形成_______________,再由它分化形成杂种植物幼苗。
(7)植物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2)原生质体融合 聚乙二醇(PEG)(3)高尔基体
(4)2M+2N M+N(5)存在生殖隔离(6)有丝分裂 愈伤组织(7)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培育作物新品
用心
爱心
【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选修三总结11-21
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08-19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07-02
生物选修三细胞工程01-08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07-09
高二选修三生物实验教学计划01-09
生物学视域下高中生物11-23
高中生物课程05-29
高中生物实验10-02
高中生物课堂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