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诗歌(共3篇)
诗魂诗歌 篇1
【上篇】
浊漳千年流淌,翻卷诗词波浪,后浪推前浪。
掀开历史:箕地麦秀诗,释放出浓浓忧伤,忧国忧民的贤相。西厢闯出骁将,勇冠三军封韩王,三朝元老荣归故乡。廉村千年古树还在眺望,没入漳河的廉颇坟,萦绕着一段史诗辉煌。北原山上剑啸声,激起奴隶的雄心,叱咤风云称帝赵王,浊漳英魂千古留芳。
翻出地层:又一惊奇世界,碧水、苍林、草莽莽,珍禽、异兽、大象的牙好长好长,它们各展奇能演绎生命进行曲,热闹的奇观被发怒的火山定格悲伤,沉睡千万年,走进化石馆诉说昔日沧桑。碧眼窥探宝地放异光,化石远涉重洋,在世界各地展示着榆社是它的故乡。
地灵人杰,几度沧桑:地上星罗棋布的寺庙,标示出不同朝代的特长,展现文明走向。石佛慈容似乎还在诵经劝人行善,关帝威严好像诉说忠义,而孔圣人将仁义礼智信写书上。当从海边来深山的县令注目巽山,文风运随文峰塔高仰,是过去的里程碑,更是未来的希望。
【中篇】
新的理想:当正堂上将马列外国人头像換下了佛像,命运的追求彻底更新了,放弃了千年祈福焚香,要主沉浮登大堂。农民的镰刀和工人的锤头叠放,一面新旗帜共产党,千万人宣誓,奴隶泥腿子把头昂!
新的征程:当浊漳清漳成为抗日主战场,榆社儿女放下锄头拿起枪,誓死打豺狼。硝烟里乡亲泪烈士血塑铸英雄太行,一代将帅走向天安门的`征程中有一段浊漳,带走了多少漳源儿女过长江,洒向祖国四方,托起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新的天地:当人民议政迈入大会堂,主人的责任翻身的激情燃烧,跑步共产闹嚷嚷,煮豆燃豆萁的红海洋,当从弯路返回注目,认定改革开放是正道沧桑。分田到户不纳皇粮,自主经营活跃市场,“东方红”歌又接“春天的故事”续唱,从解放唱到富强!
【下篇】
希望的学堂:盛世修文图富强,成人扫盲,儿童上课堂,续写“四大发明”的现代文章。一声“致歉”招回文峰塔魂,榆社大学生队伍越排越长,走向四面八方,为祖国、为家乡支撑共和国大厦给力量!
跨越的步伐:文化强县口号亮,高学历的村官、公仆、厂长,拉近了城乡距离旧貌換新妆,得温饱望小康。山城伸展大变脸,商贸沿街高楼竞长,公园公交市容与大都市一样。太行山上明珠云竹湖垂钓出了榆社知名度,接轨中国梦正香!
诗词的海洋:学会的诗词、作协的华章,唱响漳源、点亮文峰、走下太行,十年一路辉煌。小荷初露角尖尖,浊漳之歌嘹亮,烛光心语、心音、心灵呼唤,山溪粼波映水银月亮,晚秋多彩人生一枝梅馨香,野翁侃诗千秋后已,在平仄声中说化石、评历史、歌发展、颂盛世、唱家乡、吟云湖、咏文峰、赞英雄、扬国威,诗化县志,情溶中华。诗词走进校园、洒向田野、融入工厂,四百“正规军”、遍地“游击队”、十三诗社,山区小县托举起全省“诗词之县”闪亮!
这片热土浊漳:曾经的史前生命,曾经的帝王将相,曾经的革命老区,曾经的改革花黄,这本身就是一首厚重的诗、骄傲的诗、激昂的诗、奋进的诗。浊漳儿女以深情酿出韵味芬芳,可与抗敌浩气媲美,文韬武略,浩气长歌,文可兴国,武可安邦!
诗魂诗歌 篇2
经典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正如马克思所说:“风格就是人”, 创作主体的精神个性不同, 其文学风格也就不同。孟郊诗歌清寒凄苦的审美意境和瘦硬峻峭的诗风, 正是其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主因。而精神个性又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产物, 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因素, 因此, 只有通过对孟郊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及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的探讨分析, 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经典文学个案的人文精神, 进而探求其中所蕴涵的与文学发展、文学传播有关的规律性现象和理论, 以期对目前及今后我国的文学活动有所启示。
一
孟郊一生受儒学思想影响很深, 虽然“垂老抱佛脚, 教妻读黄经” (《读经》) , 但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他的精神世界, 因此, 孟郊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完全是建立在儒家的思想基础上的。
首先, 孟郊具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他在《上常州卢使君书》中说:“道德仁义, 天地之常也, 将有人主张之乎, 将无人主张乎, 曰, 贤人君子有其位言之, 可以周天下而行也。无其位, 则周身言之可也。”这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的表白。
其次, 孟郊具有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他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是建立在以儒家的“义”为基本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孟郊十分重视道德情操的完善。孔子在《荀子·法行》一文中提出君子所具有的品德应包括仁、知、义、勇、诚等, 孟郊则终身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以青松自娱自勉, 以坚而不屈、折而不挠、仁慈廉洁的标准要求自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孟郊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是完全建立在儒家的思想基础上的。与此不同, 孟郊的审美情趣对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则是在继承之外又有所背逆, 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特征。
第一, 孟郊继承了儒家“比德”的审美观, “比德”是指审美主体能够从自然物象中意识到人的某些品德美。孟郊在其诗作中常以松、荷、竹、玉、琼、霞、鹤等自然物象比喻高洁, 以刀、刃、剑、石等物像比喻坚贞、刚强, 以冰、霜、雪等物象比喻清寒、洁净。
第二, 孟郊对儒家“抒情言志、以理节情”的审美观有所继承又有所背逆。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认为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既能使人感发志意, 陶冶性情, 又能提高人们观察、辨别事物的能力, 还能疏导抑郁的思想感情。但孔子同时也提出了《诗》可“抒情言志”, 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但要受到一定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 “发乎情, 止乎礼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否则便流于“邪”和“淫”。孟郊的诗歌在继承“抒情言志”审美观的同时, 冲破了“以礼节情”的束缚, 表达出了他“不平则鸣”的诗魂和精神。孟郊在诗歌中揭露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抒写民生疾苦、吟唱自己贫困饥寒的生活, 充满着浓郁的哀痛忧伤的悲苦情调, 诗人郁闷不平的内心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最为强烈的宣泄。
二
“诗人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的确立, 是诗的美学价值赖以获得的基本前提。诗人的个性和人格闪耀着什么样的光泽, 他的诗歌就吐着什么样的芳香。” (1) 作家的生活经历、心理素质对于精神个性的形成有着直接具体的影响。
首先是科场的失利。孟郊四十一岁结束隐读生活, 第一次到长安应进士试。本以为苦读积学几十年, 一旦应试, 必马到成功, 却不料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美梦, 他失败了, 这对他的打击之大不言而喻, 他在《落第》诗中道:“晓月难为光, 愁人难为肠……弃置复弃置, 情如刀刃伤。”
其次是仕途极其不顺, 一生做官不过县尉、参谋之类, 官小位卑, 与他远大的政治理想相去太远。
再次是他的家庭生活极其不幸, 三个爱子先后夭折, 又加上伴随终身的贫穷, 世俗人情的虚伪冷酷, 使心高气傲的诗人备受打击。
以上种种挫折与不幸使孟郊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性格都逐渐发生了改变。《旧唐书》说孟郊的性格“孤僻寡合”, 最推崇他的韩愈也说他“色夷气清, 可畏而亲”, 可见孟郊是个神清气爽、才情俊杰、孤傲狷介、外貌冷峻的人。生活遭遇导致了他孤僻狷介的个性, 同时, 他的个性又是蔑视世俗、自视清高又怀才落魄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孟郊孤僻狷介的独特个性实际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激切不平”, “正是愤世嫉俗的心理, 促使一部分人采取了不拘常格的狂放作风。同样道理, 诗歌领域里的追新逐奇, 趋险入怪, 也是也是一种‘不平则鸣’的反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穷饿其生, 思愁其心肠’的待遇, ‘郁于中而泄于外’, 往往会发出不同凡响的新声异调。所谓‘搜其抉怪, 雕镂文字’, 就是这种基于不平而力图矫俗的人生态度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表现”。 (2)
三
艺术修养也是创作主体主观世界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孟郊诗歌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也是继承和发扬前人文化遗产的结果。孟郊在诗歌创作的内容、技巧甚至创作态度和精神上, 都比较全面地吸取了杜甫的创作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孟郊继承了杜甫苦心孤诣的创作态度, 并将这种创作态度发展到了以毕生精力和心血苦吟的程度, 苦心为诗以至于“夜吟晓不休, 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 心与生为仇” (《夜感自遣》) , 诗人已经不是用笔在写诗, 而是在用生命和心血在唱诗。孟郊正是继承了杜甫的创作态度, 潜心于诗歌艺术的探索, 才形成了自己高古清远、鲜峭峻瘦的语言特征。
孟郊继承了杜甫写实的创作精神。孟郊在《读张碧集》一诗中叙述了自己的文学见解:“天宝太白殁, 六义已消歇。大哉国风本, 丧而王泽竭。先生今复生, 斯文信难却。下笔证兴亡, 陈词各风骨。”显然, 孟郊对大历以来诗坛上盛行的那些流连光景、平庸浮艳的娱乐统治阶级的诗风是极为不满的, 明确地提出了诗歌创作应继承“六义”的传统精神, 这正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体现。
孟郊继承了杜甫创作内容“苦寒”的一面, 并不遗余力地在诗歌中予以展现, 构成其诗歌审美主题的特质之一。可是, 孟郊的“苦寒”与杜甫的“苦寒”是不尽相同的, 杜甫“苦寒”诗中那种幽默而近于乐观、悲壮而近于豪迈的博大宽阔的襟怀和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孟郊是没有的。究其原因, 乃是时代环境所致。杜甫生活在唐自盛转衰的时期, 曾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的鼎盛, 因而具有盛唐恢弘的气势, 昂扬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虽经离乱、贫寒的境遇, 但对平定叛乱、恢复盛世充满信心。而中唐时期, 国势已逐渐趋于衰落, 元和中兴也只是昙花一现, 一些有志于复兴的士人们盼望和等待来的只是更大的幻灭和绝望。因而, 孟郊诗歌更多的是表现秋天暮日、吟虫枯叶、贫病老死、凄清寒冷, 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悲观、绝望、消沉的气息。这便是孟郊继承发扬了杜甫诗歌奇险苦寒的传统而缺乏其乐观进取精神的时代根源。
综上所述, “文学传播不是简单的同化, 而是内外互动、多元共生。” (3) 孟郊诗歌审美意境的内核结构正是在诗人主观自我的内在蕴涵和社会文化的外在动因相互结合、不断演变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 其诗歌审美意境既具有自我的独特性, 又表现出时代的、社会的共同性。因此, 揭示其生存方式、心态变化与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对深入了解其创作的整体走向, 对正确把握古代文学的特质及其与人生苦难的关系, 进而把握其传播特征都是颇具开拓意义的积极探索。
摘要:孟郊的诗歌创作发扬并拓宽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领域, 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和艺术风格是作家个性精神与社会现实、内在世界与外在表象相互冲突、融合的结晶。
关键词:文化传播,孟郊,诗歌,审美意境,精神个性
注释
1 孙子威主编:《文学原理》,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89, P.163
2 陈伯海:《唐诗引论》, 知识出版社, 1988, P.125
草堂诗魂阅读答案 篇3
A. 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 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 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 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 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5.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6.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4. BD 5.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6. 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诗魂诗歌】推荐阅读: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11-08
诗歌或诗歌传播媒体05-15
原来诗歌是这么美的诗歌09-05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10-20
优秀诗歌:我的诗歌与生活08-19
建党节诗歌:庆七一诗歌11-02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11-20
教师节诗歌赞美老师诗歌朗诵09-01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毕业典礼诗歌朗诵:不是诗歌的真心倾诉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