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总结(精选4篇)
初三上册语文总结 篇1
我的叔叔于勒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褴褛(Lánlǔ)手帕(pà)栈桥(zhàn)拮据(jiéjū)哆嗦(duōsuo)
挣钱(zhèng)别墅(shù)牡蛎(mǔlì)qiào开(撬)shà白(煞)
稳tuǒ(妥)保yòu(佑)xū伪(虚)张huáng(皇)bào怒(暴)ǒu然(偶)
chù目(触)cǎn象(惨)yuàn恨(怨)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福音书: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消息.②计较:计算,比较。③文雅:这里指姿势优美。④郑重其事:这里指严肃认真。
3.文学常识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心声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抽噎(yē)妒忌(dùjì)
huǎnghū(恍惚)xīxī(窸窸)窣窣niǎn(捻)子发jiǒng(窘)léng(棱)角分明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呵斥:大声斥责。②抽噎:抽搭。③恍惚:神志不清。④祷告:向神祈求保佑。⑤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⑥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⑦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⑧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⑨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4.文学常识
黄蓓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处女作《补考》。以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为主。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初三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篇2
小说写“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再通过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离乡多年后重新回乡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小说一开始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悲凉的气氛,这是为后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铺垫:“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这也正是“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境的反映。作者忍不住怀疑“这可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旋即转入对故乡的回忆:“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又恍然意识到,“故乡本也如此”,只不过是“我”的心境变化而已,“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来就没什么好心绪”。这“心境的变化”表明了“我”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离本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一段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曲折经历之后,却仍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哀,而这一切正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惑和迷茫。带着这样的心绪,“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心中自然感到了无限的凄凉。在这个意义上,“回乡”也正是“寻梦”,从而带有了一层形而上的人生况昧,这表达了一个出走异乡的现代文明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然而“我”又是带着失望与悲凉离开故乡而再度远走的,因为这时候的故乡已不能带给“我”所需的慰藉和满足,而小说因此而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雾,如茅盾所言:“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这“隔膜”具体体现在“我”与闰土的身上。小说写到“我”在听到母亲提到闰土时,脑子忽然闪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深蓝的天空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图画正是“我”记忆中的美好童年的幻影;而“我”的这次回乡,一半也是想要寻回那已经逝去的美好回忆,然而并不能,因为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而已,那一幅美丽的神异的画面,其实是“我”幼年时凭着一颗童稚的心,根据闰土的描述而幻想出来的梦罢了,“我”只是如“我”往常的朋友们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以说,此时闰土的出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虽然“我”也一直未能亲身体会到闰土所讲的装谅捉小鸟雀、海边拾贝壳和瓜田刺猹的乐趣,而这些欢乐的记忆只在“我”脑中蕴藏、发酵,加上农村淳朴的乡情,最后汇结成了那一幅神异的美妙的图画。也就是说,在那美妙的“故乡”从未在现实中真正地存在过,所谓的“我”所记得的“好得多了”的故乡也却只是永远地存在于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中,——真正有过的,那不过是“我”所幻化的故乡的美妙而已。因此要“我”“记起它的美丽,说出它的佳处来”,那“我”就“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那么所谓的“寻梦”,也只是一种充满渴望的幻象而已,一个永远悬置而不可到达的梦境。而这是在小说一开始就已潜藏的一个困扰现代人的悲哀——精神家园的失落。小说从“还乡”到再次“出走”,这真切地记录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乡土情结与现代性渴望之间纠缠难开的心路历程。
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1、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注音
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④与众分食讫
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操疑修谮()害曹丕
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延弃弓绰()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言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⑦人皆不晓其义。
4、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二、探究展示
1.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写曹丕要请吴质入府密谈时,非常谨慎“乃用大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而杨修得知这个秘密后“迳来告操”请你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諕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文中的”玄德”指的是,“关、张”分别指的是x和x两人,文中曹操所说话中隐含一则成语,即
2、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
3、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个性?
4、其实曹操对天下英雄心中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玄德来品评?玄德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5、当曹操指出“近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火,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
7、文段中曹操把天下英雄比做是“龙”,我们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写出三个有“龙”字的成语: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4
本文是朦胧诗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江河刻画了星星、萤火虫、春、鸟、睡莲、白丁香,以及静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等蕴含深刻象征意义的物象,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派
2、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活动
3、 理解诗歌中各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诗歌物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 通过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通过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 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突破:
1、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的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活动
2、 结合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等,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配套朗读带;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查找有关写星星的诗句、优美文段、歌词、乐曲等
2、 学生准备:仔细读诗,扫清字词障碍;收集写星星的相关资料;了解朦胧诗派及作者江河
教学流程设想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由三峡景观入手,配乐朗读舒婷的《神女峰》导入,引导解读朦胧诗派以及本文作者江河
2、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情感基调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诗歌的结构标志和意象
4、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5、回顾总结,加深对本文特点的再理解
课堂实录
一、 由诗作《神女峰》入课,共享收集资料,了解“朦胧诗派”
师:配乐朗读《神女峰》读后,问:这是谁的作品?你知道他是哪个诗派的吗?
生:朦胧诗派的女作家舒婷的作品
师:“朦胧诗派”,谁能把你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一下吗?
(5名学生分别从“朦胧诗派”的产生、命名由来、代表诗人诗作以及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艺术特色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了“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江河,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去拜读拜读他的处女作《星星变奏曲》,去领略一番朦胧诗的精彩
二、 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师:播放录音朗读,提示学生做好标记
问:通过预习和听范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生:体会到温情、希望的感情
师:过渡语:是啊,还是让我们去找课文自己,问问它吧!
三、 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找找:诗歌中是否有反复出现的诗句?
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稍后有的学生在与同桌交流
生答:有反复出现的诗句:是“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如果…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师:这两组句子都是什么关系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相同吗?
生1:这两组句子都是递进关系的,都是否定语气
生2:这两组句子都是假设关系,都是否定语气
师问生2:你是用什么判断是假设关系的?
生2:因为有“如果”一词(同学们表示赞同)
生3:我认为第一个是肯定语气,因为我认为“谁不愿意”是反问(同学们再次表示赞同)
师:[分组合作]请大家合作,自学:反问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问句还有哪几类?你能找几个这些各类的句子吗?(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反问句的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一节朗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教师评读
师:“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的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作者描写这个情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有一种宁静的感觉
生2:自由自在的感觉,你看“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啊
生3:有温柔的感觉,“柔软”一词可见吧
生4:由“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我还认为有浪漫的感觉(全班认同,鼓掌)
师:[分组合作]请大家分组合作,自学:比喻有怎样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把我们收集的精彩的比喻句讲给你的伙伴,可以吗?你能就我们今天学习时的“心情”,写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吗?你知道比喻有几种类型吗?(教师参加一组的合作学习) 随后,生积极参与交流自己写的比喻句
师:“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也用了什么修辞格?作者描写这些情景又给我们怎么感觉?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
生1:都用的是比喻给我光明、美好、浪漫,反正是好的感觉
生2:“蜜蜂”一词,我感觉到甜蜜和自由
生3:“鸟落满枝头”让我感觉到无忧无虑、幸福、乐趣
生4:“星星”使我感觉到光明
生5:“白丁香朦朦胧胧”我感觉到温馨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反过来想想:“光明、美好、浪漫、甜蜜、自由、温馨、温柔、宁静”的光明、美好氛围的营造,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
生:通过“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鸟、白丁香”来表现的
师:这些事物,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平常见贯的,但在此文中,作者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那么,这些被诗人赋予特殊的意义的事物,就是诗作中的物象或意象,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物象或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的问:第一节作者传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生:光明、美好、浪漫、甜蜜……
[能力训练]
师:你能说说诗人们眼中的“柳”这个意象的含义吗?可以用资料佐证吗?比如:诗词句,现代诗歌中的句子等等来佐证一下
生1:它暗含离别之意,“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就是的,老师曾说,“柳”与“留”谐音
生2:它还有思乡的意义,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它还有“送别、伤感、春天和美好”的意象
师:你还知道其他的事物的含义吗?
学生又说了如:绿叶、竹、菊、鸿鹄、春风、珍珠的物象的含义
师:母亲节,我送了一束康乃馨给她,代表我的什么心愿?
生:美好、幸福、母爱
师:同学生日,你送什么给他呢?为什么?
生1:君子兰,愿他品行如君子
生2:一幅万年青为主题的画,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你们认为这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1:意象有“大雪、青松”,反映了青松的高洁
生2:我觉得除了从诗面上反映青松的高洁外,还是陈毅同志的自喻,是说不管形势有多么恶劣,他都要如青松一样,保持自己对自己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忠诚,保持自己的清白,表达了他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
师:是啊,同学们理解的很好那么,本诗歌的第二节中,你觉得有哪些意象呢,给我们怎样的意境?
生1:“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是寒冷、黑暗、残酷的意境
生2:还有“瘦小的星、冻僵的夜晚、火、太阳”
师:我们看一下,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
生:两类“火、太阳”是一类
师:我们一起把后4行朗读一遍,是什么意思呢?
生1:反映了诗人的追求
生2:反映了诗人的那种牺牲精神
生3:诗人有向往光明的愿望
四、 比较阅读,体会诗歌的主旨
师:前后两节给我们的意境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如何理解呢?
生:前一节是光明、美好的,后一节寒冷、黑暗、残酷的,作者肯定了光明、美好,否定了寒冷、黑暗、残酷,反映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理想的向往,歌颂了诗人的牺牲精神
师:大家看,前后两节诗节奏相同,结构对称,句式大致相类,修辞大致相同,就像我们音乐学科中的什么?
生齐答:曲调
师:题目 “星星变奏曲”中“变奏”我们如何理解?
生1:变,主要是前后两节的意境不同,形成鲜明的对照
生2:句式只是大致相类,也有变化,用字用词也不是完全相同,也有变化
师:《星星变奏曲》,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现了追求光明、美好的主题,前后两节诗节奏相同,结构对称,句式大致相类,修辞大致相同,但前后两节的意境不同,形成鲜明的对照,句式和用字用词也有变化,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使前后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变奏曲”
五、 回顾总结,加深对本文特点的理解
本诗歌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江河的处女作,本诗歌在主题、创作手法、诗歌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点全诗歌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都以“如果…”的假设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用一系列的物象,含蓄的构造了对照鲜明的两种意境但诗歌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景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与太阳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六、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仿照本诗的结构特点,写一节诗歌,表达某种期盼
【初三上册语文总结】推荐阅读:
初三上册语文期中考试12-04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08-23
初三语文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说课稿05-15
初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10-16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有哪些08-23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填空解读09-25
初三上册历史教师01-07
重庆初三上册联考08-12
英文初三上册短语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