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共7篇)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篇1
关于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情况检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工作的通知》(教监厅函[2010]12号)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资金发放和管理工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决定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工作开展全面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工作范围
主要检查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中职国家助学金和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学费政策落实情况。
二、检查工作内容: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84号)和《财政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财教[2008]336号)等文件的规定,重点对照检查以下内容:(1)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清查情况;(2)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申报与审核情况;(3)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名单申报与审核情况;(4)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资金管理情况。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三、检查工作安排
此次检查由教育厅监察室、职成处、财务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同组织实施。检查分为自查自纠、全面检查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查自纠(10月1日至10月15日)。各地有关部门、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要按本通知所列检查内容逐项自查,根据自查发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整改。各地教育监察、职教、财务和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对本地区所辖学校自查自纠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各市(州)、各学校请于于10月20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报省教育厅监察室、职成处、财务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二阶段:全面检查(10月15日至10月25日)。省教育厅将组织检查组,对各市(州)、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四、检查工作要求
(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扎实组织好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同时采取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了解学校自查自纠情况,要注重实效,坚决杜绝“走过场”,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要督促学校认真整改,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检查督促各地严格按有关文件规定,规范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对象范围,申报和审核程序,发放标准和发放方式;督促各学校校长严格履行国家助学金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督促各级中职学籍和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审核学校上报的学籍和受助学生名单。
(三)要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确保国家助学资金安全、有效,对截止到2010年9月底国家助学金结余资金要摸清底数。附件:
1.2007秋季至2010年春季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报表
2.2007秋季至2010年春季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报表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八日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篇2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各项要求的落实,我部会同财政部编写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政策解答》。现印发你们,供参考。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政策解答
1.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2、2005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分别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整个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每年扩招1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达到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均创历史最高记录,促进我国教育整体结构趋向协调。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就总体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有不少学生因为得不到有效资助,不能顺利入学或完成学业。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将制约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业已取得的发展成果。
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按照国务院的部署,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政策,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制度建设,并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亿元,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了80万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约占在校生的5%。加上地方资助资金,2006年共资助了2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但是,这一资助规模同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并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陈至立国务委员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门必须向每一位具备资质的青年敞开,决不能让他们因经济困难而被拒在校门之外。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今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2个配套文件。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重要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体现了“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一是在经费投入上,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在财政投入的分担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倾斜。三是在政策导向上,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公平接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四是在资助方式上,形成以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学生半工半读、学校减免学费以及企业行业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五是在责任划分上,中央与地方、各相关部门及学校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操作办法简便易行,并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制度设计着眼于系统性和长期性;二是财政投入大幅度提高;三是经费分担更加合理;四是资助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五是政策导向明显。
3.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务院《意见》规定,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第三年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国家助学金是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体。
(2)奖学金制度。由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等职业学校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开支。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4)学费减免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都要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
(5)助学贷款制度。国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小额助学贷款,可由地方政府予以贴息。
(6)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制度。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上述各项助学措施互为补充,有机地构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受资助的学生将达1600万,约占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90%。
4.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什么?
答: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的中专部和中等职业学校等。
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原则上主要包括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学生、革命烈士子女、残疾学生和因突发事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
5.民办学校学生是否享受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
答: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已明确规定:凡经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均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各地民办学校如何享受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由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对享受资助政策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学费标准、招生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学费,并同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要求一样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
6.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是什么?
答: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在录取新生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指南》随同入学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录取的新生。
第二,新生和二年级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农村学生提供户籍证明,城市学生提供有关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规定,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将初审结果在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汇总表》报至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审核、汇总。
第四,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审核意见报同级财政、教育部门审批。同级财政、教育部门向同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所辖学校批复审核意见。
第五,学校于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7.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是多少,以何种方式发给学生?
答: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符合资助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
学校要为每位受助学生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国家助学金由学校直接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一律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
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否申请助学贷款?
答:国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小额助学贷款,可由地方政府予以贴息。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般年龄偏小,有些入学时尚不具备承担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助学贷款可提供给学生家庭。同时,具备实力的职业学校可由学校集中贷款后,与学生家长协商确立延期支付学生学习费用合同。
9.如何加强对助学金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助学金用在实处?
答:一是明确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助学工作负主要责任。
二是加强管理。学校要制定本校国家助学金具体实施办法,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助学工作。要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备查。教育部将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统一电子注册。
三是强化监督。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行为,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财政部、教育部将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予以表彰。
10.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实施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学是否就不用交费了?
答:按照国家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主要是资助学生的生活费用,学生还是要按照规定交纳学费等费用。为了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国务院《意见》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五年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实施后,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主要用于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于补贴学费。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对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要通过学校减免学费、行业企业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等方式帮助解决。
实行新的资助政策以后,绝不允许一边加大助学力度,一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
11.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将如何实施?
答: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其意义十分重大。
为大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实习工作,加强规范管理,教育部、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指出,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能接受职业技能训练,也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教育。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定期开展团组织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要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学生本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还要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要加强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做到实习计划落实,思想工作跟上,指导教师到位。
《办法》还要求,组织安排学生实习,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高度重视劳动保护工作。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体力劳动强度过大和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开展,企业的态度很重要。为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出台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按照财税〔2006〕107号文件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第八条规定,企业可在税前扣除的实习生报酬,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含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加班工资、年终加薪和企业依据实习合同为实习生支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办法》还规定,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与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否则其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不得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助学金和免学费的国家政策 篇3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实施方案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以及河北省细则的规定,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我校助学金和免学费工作将依据以下方案实施。
一、免学费政策范围
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对我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免除学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城市学生总数的10%免除学费。
免学费标准按照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在2012年6月30日前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我校学生每年免除学费2300元。
二、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
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上级政策,我校享受助学金范围按照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所有户籍性质的学生)的15%确定。
助学金继续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
三、免学费和助学金申请、审批程序仍按照我校原来的相关 1
文件规定实施。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篇4
【发布文号】教技厅[2005]7号 【发布日期】2005-12-15 【生效日期】2005-12-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
强监管的通知》的通知
(教技厅[20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为严肃财经纪律,确保合理有效地使用好科技经费,现将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于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国家现行各项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的,依照现行规定执行;没有文件规定的,依照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的管理,尤其是要严格规范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和结余经费的管理,切实提高国家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各单位接到本《通知》后,要按照科学技术部要求立即开展课题经费自查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并于2006年1月10日前将自查和整改情况报我部科学技术司和财务司。
联系人:教育部科技司计划处 刘 磊
教育部财务司预算与审计处 何光彩
联系电话:66097841、66097531
传真:66096298、66097532
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关于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
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
各有关部门、单位:
“十五”以来,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逐步完善评审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监督,科技经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通过近两年的科研专项经费审计和监督检查发现,在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为严肃财经纪律,确保合理有效地使用好科技经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四部委《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国办发[2002]2号)以及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现就规范课题经费使用和监督管理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禁从课题经费提成用于人员奖励支出。一些单位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经费,自行制定内部政策,从获得的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作科研人员奖励支出。按规定,人员费应按照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国家相关标准在课题预算人员费科目中据实列支。人员费必须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课题经费用于人员奖励等超出预算范围的支出。
二、严禁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课题成本。课题管理费是指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课题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房屋占用费和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费或折旧费等。按规定,课题管理费应按照财务制度允许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列支。严禁课题依托单位直接从课题经费中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变相截留课题经费的行为。
三、严禁挤占挪用课题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的行为。课题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不得将课题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和与课题研究活动无关的宴请,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方式变相谋取私利,不得用课题经费经商办企业。与课题研究活动相关的必要支出,也要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
四、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课题经费预算。按规定,课题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由于课题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课题经费总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可以进行调整,但必须按原程序上报批准后执行。对于课题经费预算科目之间的调整,调整幅度超过10%的,必须按原程序上报批准后执行;调整幅度不足10%的,需在课题结题报告中详细说明调整的理由、金额等情况,并在课题验收时予以确认。
五、严禁编制虚假预算套取课题经费。部分课题在申报预算时,存在编报虚假预算现象,虚列人员费、考察调研费、会议费、设备购置费、对外协作费等,课题完成后形成课题资金大量结余,长期挂账用于课题以外的支出,造成科技资金的极大浪费。从2006年开始,对课题结余资金问题,我部将在结题验收和专项审计中加大清查力度,对专项经费5%以内且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课题结余经费,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留给依托单位用于补助科研发展支出;对课题经费结余超过5%或结余在20万元以上的课题,必须将全部结余资金按原渠道上缴。
六、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部分课题存在不及时结题或结题后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的情况,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由课题组甚至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取,影响了科技预算的严肃性。课题必须按规定及时结题,特殊原因确需延期的必须按程序提前办理课题延期手续。课题验收结题后应在一个月内办理财务结算手续,认真清理账目,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按规定妥善处理结余经费,课题组不得以任何理由继续占用课题结余经费。
七、严禁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在课题申请时,部分单位为争取课题经费,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将课题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原值等列入配套,加大配套资金额度套取科技资金。在课题执行中,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不提供配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承诺提供配套资金的各有关单位应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付,并将配套资金和专项经费纳入课题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
八、严禁课题经费脱离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管。目前,在课题管理中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轻经费监管,重预算、轻决算的情况,科研人员自行编制财务决算报表,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督缺位,导致账表不符、财务数据不真实的问题经常发生。按规定,课题负责人行使经费使用自主权应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和依托单位的日常监督下进行。课题执行各方应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课题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接受依托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保证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和财务核算的准确规范。
九、各主管部门、课题依托单位、课题负责人应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分级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1、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严格执行批复的课题预算,坚持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课题经费,自觉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检查。
对有违反上述第三、四、五、六、七、八条之一行为的,科技部将视具体情况对相关当事人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暂停课题拨款、通报批评、终止课题执行、追回已拨经费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其课题申报资格并记录相关当事人的信用;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将违规违纪行为及处理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告。
2、课题依托单位要认真履行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高课题经费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时修订与之不符的内部管理规定。课题依托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课题经费管理工作,杜绝本单位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对有违反上述第一、二、六、七条之一行为或对第三、四、五、八条之一相关职责履行不力造成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的,科技部和主管部门将视具体情况对课题依托单位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直至一定时限内取消该单位课题申报资格并记录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的信用;构成违纪的,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单位负责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并将违规违纪行为及处理结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告。
3、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将课题经费作为本部门经费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审计、专项检查、绩效考评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要对所属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加强指导,提高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要加强与科技部的沟通,杜绝本部门所属单位在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科技部将根据各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记录其相关信用。
4、科技部将不断完善科技经费监管体系建设,建章立制,指导和规范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将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对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抽查,加大对课题经费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的行为。
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接到本通知后,要认真组织所属单位开展课题经费自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年年底之前纠正完毕,并于2006年1月15日前将自查和处理结果汇总报科技部。
科学技术部
2005年11月16日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篇5
【发布文号】鲁政办发[2001]59号 【发布日期】2001-06-26 【生效日期】2001-06-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1〕59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拟定的《山东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六月二十六日
山东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暂行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二00一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帮助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各商业银行开办、省财政贴息、适用于我省省属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助学贷款。其目的是帮助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基本生活费,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条 第三条 各商业银行均可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回收等项工作。1所高校只能选择1家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第四条 第四条 本办法中所指借款人是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贷款人是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各商业银行。
第五条 第五条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纳入正常的贷款管理。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六条 第六条 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成立山东省国家助学贷款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协调组),并在省教育厅设立山东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作为协调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七条 第七条 协调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领导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协调省教育、财政、银行等部门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确定省属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导计划。
第八条 第八条 管理中心根据协调组确定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导计划,接收、审核省属高校提交的贷款申请报告,核准各学校贷款申请额度,并抄送省级各贷款经办银行;统一管理省财政厅拨付的贷款贴息经费,并根据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数量按季向各贷款经办银行划转贴息经费;向经办银行提供有关信息材料,并协助经办银行监督、管理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办理协调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九条 第九条 各学校学生工作处统一管理本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同学校财务部门与有关银行协商后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并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管理中心备案;与经办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协议;对申请贷款的学生进行资格初审,按期向管理中心报送全校贷款申请报告;根据管理中心核准的贷款申请额度,将经初审的学生贷款申请材料报送经办银行;协助经办银行组织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及时统计并向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提供学生的变动(包括学生就业、升学、转校、退学等)情况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情况;办理管理中心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十条 第十条 各贷款经办银行负责按国家信贷政策制定助学贷款的具体管理办法;负责审核学校报送的学生个人贷款申请等相关资料,审查发放贷款;负责贷款的管理。
第三章 贷款对象和条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贷款对象为省属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申请贷款的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三)学习刻苦,成绩较好;
(四)在校期间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完成学业所需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
(五)诚实守信。
第四章 贷款计划的确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学校应于每学年开学后及时布置学生贷款的申请工作,当年9月底前,根据学生的贷款申请,将学校贷款申请报告(包括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所占在校生比例,计划贷款额度等内容)报送管理中心。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将学校贷款申请报告审核汇总,根据省财政厅核定的贴息经费并结合协调组确定的国家助学贷款指导性计划,按照各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确定学校贷款最高额度,于每年10月15日前下达给各学校,同时抄送省级各贷款经办银行。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省级各贷款经办银行根据贷款控制总额、各学校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及所处地理位置,将贷款控制总额于10月底前分解下达到相关的具体经办银行。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学校收到管理中心下达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通知后,于10月底开始与具体经办银行办理具体贷款事宜。
第五章 贷款申请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学生申请贷款最高额度为:在读学年数×〔所在学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所在城市规定的基本生活费一个人可得资金(包括家庭提供的资金和社会、学校等其他方面的资助)〕。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只能申请1次国家助学贷款,并须在新学年开学后15日内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一般须具有经办银行认可的担保,担保人应当与经办银行订立担保合同。确实无法提供担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经学校介绍人和见证人推荐,可申请信用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应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借贷双方须依法签订贷款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借款人的身份证号码及有效联系方式,并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还款承诺逾期1年不还贷款又未提出展期的,可由贷款人在其就学的高等学校或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予以查询。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借款学生须凭本人有效证件向所在学校领取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等有关材料,并如实填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借款学生须如实提供如下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未成年人须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借款证明);
(二)家庭有关人员收入证明,或其他渠道取得收入的证明材料。
第六章 贷款的审批与发放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学校负责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规定和管理中心下达的贷款额度,对借款的学生进行资格初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学校在收到借款学生的借款申请后,应按有关规定对申请表内容及所提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查;在此基础上,向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报告,并根据管理中心确定的学校贷款额度,在初审合格的学生贷款申请表上加盖公章予以确认,并编制《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名册》。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学校在做好上述工作后,应及时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名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和经办银行要求的其他材料交经办银行。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经办银行在收到学校报送的借款人申请材料后,于20个工作日内将审查后同意发放贷款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名册》送交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借款人办理有关手续。未成年人须按经办银行规定由其法定监护人在贷款合同上签字认可。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经办银行收到学校送达的借款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合同等材料后,经审查无误,编制放款通知书,并通知借款人所在学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国家助学贷款可实行一次签定合同,分年发放学费、住宿费贷款,分学期发放基本生活费贷款的办法。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学费和住宿费贷款由经办银行按学年直接划入借款人所在学校指定的帐户,基本生活费贷款由经办银行直接划入借款人的活期存款帐户。基本生活费贷款1学年按10个月发放,每学期第1个月发放。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将经办银行批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及贷款金额汇总,上报管理中心备案。
第七章 贷款的变更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借款学生的贷款金额确定后,在贷款期限内一般保持不变。中途要求中止贷款的,可通过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中止贷款发放。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追加贷款金额的,可另行办理追加贷款的有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在借款期间,学生出国(境)留学或定居的,必须在出国(境)前一次还清贷款本息,有关部门方可为其办理出国手续;学生转学的,必须由所在学校和经办银行与待转入学校和相应经办银行办理该学生贷款的债务划转手续后,或者在该生还清借款本息后,所在学校方可为其办理转学手续;退学、开除和死亡的学生,学校协助经办银行清收该学生贷款本息后办理相应手续。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期间,如违反经办银行有关规定,经办银行可停止发放贷款,并可要求借款人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第八章 贷款期限、利率及用途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借款人毕业后4年(由经办银行根据贷款时间相应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的,在读期间贷款期限相应延长,贷款本息在研究生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后4年内还清。助学贷款是否展期由贷款人与借款人商定。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不上浮。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贷款用于支付借款学生学习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基本生活费贷款用于借款学生自身日常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借款学生应严格按照贷款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
第九章 贷款贴息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为体现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照顾,减轻学生的还贷负担,省财政对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省属高校学生给予利息补贴。学生所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的50%由财政贴息,其余50%由学生个人负担。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省财政厅拨付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经费,并实行专户管理。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部分按季结息,各贷款经办银行于每季末月的21日将所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应计利息、财政贴息汇总数及分学生数报送管理中心。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管理中心每季末按照各经办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清单与各高校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贴息经费划入经办银行。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管理中心应加强对贴息经费的管理,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担保和贴息,不断扩大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捐款力度,增加贴息经费来源。
第十章 贷款的回收、计息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提前归还的部分由经办银行按合同约定的利率和实际使用时间计收利息;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贷款人按规定计收罚息,财政不再予以贴息。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借款人毕业后,学校应将掌握的借款人去向、变动情况、联系地址等函告经办银行;借款人应按照合同要求,及时向贷款人和学校通报变动后的单位、联系地址以及还款方式、贷款担保等有关变化情况。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借款人毕业后到异地工作的,可采取通过异地金融机构汇款到贷款经办银行的方式归还贷款;贷款人也可与借款人工作所在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协商,办理贷款转移手续。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对未还清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其接收单位或工作单位负有协助经办银行催收贷款的义务,并在其工作变动时,提前告知经办银行。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国家助学贷款发生呆坏帐,经办银行应逐级报所属各商业银行总行核实,根据有关规定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税前核销。
第十一章 贷后管理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学校、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应制定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并对贷款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学校应妥善保管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证明材料等有关信息资料,配合经办银行建立学生个人信誉档案,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回收、变动等的微机化管理。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贷款经办银行要建立借款人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可通过报刊及有关信息系统通报违约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及违约行为;依法追究违约借款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及时向管理中心报送已经经办银行核准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册、贷款金额及贷款协议等变动情况。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管理中心应及时了解国家助学贷款计划以及贷款申请、发放、回收、变动等情况,并指导学校的贷款管理工作。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财政拨款的普通高等院校。各市财政拨款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可参照执行。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各学校应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贷款经办银行备案。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三条 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篇6
关于申报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1]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劳动保障局、财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经研究,决定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2011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重点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使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资金安排上,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学校和项目倾斜。在建设内容上,重在强化内涵,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原则上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二、工作程序
(一)地方预审推荐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开展本地区项目学校预审遴选工作,根据中央下达的项目学校控制数(名额分配见附件3),确定本地区拟推荐申报的项目学校,由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统一将项目学校名单及申报材料报至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
(二)中央组织复核
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成专家组,对各地推荐申报的项目学校材料进行复核,根据需要对项目学校申报信息进行现场抽查。
(三)社会公示
复核结束后,在教育部网站(),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专栏,浏览并下载本通知及附件的电子文档。
附件:
1.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doc
2.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格式).doc
3.201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控制数名额分配表.doc
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 篇7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1]107号 【发布日期】2001-09-18 【生效日期】2001-09-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落实
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1〕107号2001年9月18日)
为了确保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我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做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落实好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按照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认识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重要性。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要正视农村面临的困难,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努力维护退耕农户的根本利益。
二、二、严肃政策,加强监督,坚决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十不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文件规定:国家给退耕农户每亩退耕还林还草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医疗和教育补助20元,补助年限暂定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国家向退耕农户提供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每亩50元的种苗费补助,用于退耕还林还草农户自行选购种苗。各地一定要认真组织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按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合格面积,将退耕还林补助钱、粮兑现如数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在退耕还林补助钱、粮兑现中,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十不准”:
(一)不准虚报、冒领、骗取国家退耕还林钱、粮补助。退耕还林补助钱、粮必须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组织检查验收后的合格面积兑付,严禁虚报面积,骗取钱、粮补助。
(二)不准用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抵扣税费。退耕还林钱、粮补助必须如数兑付到退耕农户,兑现过程中不允许用退耕还林补助钱、粮抵扣农业税及“三提五统”等各种税费。
(三)不准用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抵扣种苗费。
(四)不准克扣退耕农户钱、粮补助。
(五)不准给退耕农户兑付陈化、变质的不合格粮食。
(六)不准将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变卖后以现金的形式兑付。
(七)不准按人口平均兑付退耕还林钱、粮补助。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是国家鼓励农民退耕还林的一种补偿政策,给农户兑付钱、粮数量必须依据各户退耕还林合格面积,严禁平均分配。
(八)不准将粮食运费分摊给农民,退耕还林粮食兑付,要充分利用现有粮食购销网点,就近供应给退耕农户,粮食调运费用不得向农民分摊。
(九)不准将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挪作他用。退耕还林钱、粮补助属国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只能如数兑付给退耕农户,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
(十)不准毁林复耕。坡耕地退耕还林后,要与农产及时签订退耕还林承包合同,并核发林权证,明确林木所有权。对退耕还林地要依据《 森林法》予以保护,严禁毁林复耕,对毁林复耕的要依法查处。
三、三、强化措施,积极整改,进一步抓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序复杂、群众参与度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各地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采取措施,积极整改,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项目责任人,对退耕还林的数量、质量、效益负全责。各级计委、财政、林业、粮食等有关部门都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在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计划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审核、计划的汇总、基建计划的编制和综合平衡;财政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监督资金的使用:林业部门作为退耕还林的主管部门,要发挥工程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对退耕还林质量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检查监督,搞好种苗服务和技术服务;粮食部门要承担起粮食兑现的责任,并对粮食兑现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各级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处理农民反映的退耕还林质量及政策兑现的有关问题,要加强日常工作的汇总、检查、督办。
(二)全面检查,迅速整改,坚决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退耕还林各项政策。去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的4个县(区),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退耕农户负责的精神,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和工程实施的情况,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对查找出来的不按规定兑现政策的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对未按国家政策兑现粮食和补助资金的,要迅速将钱、粮兑现到退耕还林农产手中;对出现严重问题的地方,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那些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不法分子,要坚决依法严惩。省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工程县(区)实施和政策兑现的情况要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核查,并在全省通报结果,今年启动的县市,要及早制定兑现方案,为下一步落实和兑现退耕还林政策做好准备。
(三)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各地要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完整整地交给群众。
(四)实行“六公开”制度,增强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透明度。为了将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暗箱操作,杜绝钱粮兑现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各地要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实行“六公开”制度,即对每个退耕农户的退耕地点、还林面积、栽植模式、造林树种、验收结果和政策兑现情况通过张榜的形式公布出来,增强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和政策兑现情况的监督,使群众掌握和了解政策,消除疑虑,确保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100928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落实】推荐阅读: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2部门关于《攀枝花市中等职业07-04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转发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发09-28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07-13
粤府办 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06-17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服务海11-11
转发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11-16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公安部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11-22
海淀电大转发北京电大关于开展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