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权益部提案

2024-11-23

学生会权益部提案(通用11篇)

学生会权益部提案 篇1

教育科学学院权益部提案

提案题目:维护权益,教科美丽

姓名:温馨

职务:权益部见习委员

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提案人:温馨

日期:2011年11月29日

提案内容:我学院和精建部近期建立了勤工助学中心,这是我学院一

特色,但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多,兼职工作或兼职信息不好找,这是一个漏洞。据同学们反映,寝室里有丢东西现象,应该给予重视。

具体建议:作为一名权益部的见习委员,应该以同学们的权益为中心,多在学校周围观察,寻找关于兼职工作的信息。同时,对于丢东西现象应该给予重视,并且在同学中间宣传维权法律常识,对于损害同学们权益的行为或文字宣传惊醒及时有效的制止和清除

学生会权益部提案 篇2

4月16日, 由中视广信独家赞助的第四届“中视广信杯”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在外交学院开幕。

本次大赛由九三学社和外交学院联合主办, 历时两个月, 将于6月举行提案大赛总决赛及闭幕式。中视广信是本次大赛独家冠名赞助商, 并在赛事活动筹备上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开幕式上, 中视广信总经理徐建新作为本届提案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发表致词, 表示为提案大赛提供支持, 帮助大学生加强爱国意识、更好地“认识中国、建议中国、服务中国”, 是中视广信应尽的社会责任, 今后中视广信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中国高教事业的发展, 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高校学生会的权益维护功能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维权;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79-02

随着“依法治国”等重要国策的提出,以及学生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在现代高校中,学生会作为代表广大学生利益的官方组织,权益维护功能却无法切实启用。因此,探析高校学生会维权功能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学生会组织维权功能现状

(一)高校学生会维权部门日常工作缺乏建设性的举措

学生会具有维护学生权益的职能,设置了权益部专门负责处理学生的利益诉求,但是学生对于学生会维权组织或部门了解非常少,基本上都不知道学生会是否存在维权组织或部门以及维权部门能够为他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这是由于学生会对于学生维权宣传和组织的活动较少,并且受众仅仅是一部分人群,并未扩大到全校的范围内。其次,学生会内部缺乏健全的维权机制,主要依靠学生主动投诉才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在上报学校有关部门之后,无法保证后续的问题是否能够顺利解决,无法真正保证维权的效果。[1]

(二)高校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存在困境

学生会的职责是以广大青年学生为重要载体和参与对象的,实现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生会一切工作的重心。[2]但是校方出于办学目标、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学校管理等现实考虑,通常会将工作中心放到学校党政职能的部分,而对学生的切实要求和具体权益的维护缺乏关注,使得学生会很难实际参与学校的管理。学生会干部主要从事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事务,不再关注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造成学生对学校会组织的不信任与漠视。

二、高校学生会权益维护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会吸引力下降,没有广泛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

首先,现在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要成员,学生们更注重个性的表达以及希望自由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不希望学生会的工作占用自己业余的时间。再次,学生会在高校行政化下,渐渐失去引领学生思想,团结服务同学,维护学生权益等职能,基本上只剩下组织活动的功能。然而,学生会在组织活动方面又缺乏吸引力和科学性,甚至是在做所谓的“表面工程”,使得学生会的影响力、凝聚力下降,学生对于学生会感到失望。对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基本都由团委老师指定,而并不是学生直接通过选举。这种不公开选择标准使得学生干部素质偏低,使学生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组织内部减弱,无法代表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诉求。

(二)学生会干部竞选监管机制缺失,导致学生会干部整体素质较差,维权意识薄弱

学生会每年都会经过换届选举,重新形成领导集体。学生竞选时候往往面临岗位相对较少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将会退出学生会。制度上面的漏洞,致使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流失,并且选拔学生干部没有结合具体的维权工作的特殊要求,只是按照一般的学生干部选拔和聘用标准产生新干部,导致新干部维权意识和事业心不强,无法真正做好学生维权工作。其次,不少学生会没有把增强学生维权意识,合理维权教育当成工作重点,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维权工作,仅是向学校反映一些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维权职能。[3]

(三)学生会维权目标不明确,内部组织建设不健全,管理不科学

不少学生会对于学生维权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定位,还没有形成一套运行有序的大学生维权机制,开展的维权活动缺乏规范,组织宣传力度不够,同学们不能及时得到消息,相关的维权救济工作、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机构运作不够透明。同时,开展维权活动不能有效的从实际出发,更无法科学设计,有序开展,有时仅仅是学校领导交给了任务,则进行开展,往往表面上表现得声势浩大,然后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之后,就变得无人问津了,缺乏实质的效果,不注重维权工作的延续性、持久性和深入性。

(四)学生会维权的相关工作多受到团委的制约,缺乏影响力与号召力

在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中,团委的指导意见往往起主导性作用,有些高校团委在潜意识中把学生会作为团组织的下级准行政单位[4],造成了学生会在同学们中影响力下降。即使学生会向学校提出一些维护学生权益的提案,团委也会提前审阅,其内容会经过团委的事前修改及删除,这将导致广大学生的真实诉求无从反映。[5]同时,学生会进行的一些专题调研,经常受到团委老师的暗示或指派,严重干涉学生会的自主权利,其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对学生会维护学生权益职能的信心。

(五)高校职能部门对于学生权益问题相互推诿,导致学生会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由于高校没有设立单独的维权部门,在遇到学生维权等重大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使得学生投诉无门。即使设置有“校长信箱”、“处长信箱”等维权手段,学生反映到信箱的问题,一般会一步一步的转发到下级部门解决,然而下级部门并不能很好的站到维护学生权益的一方,使得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同时,学生群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并不能给予学生会“权力”,对于学生和学生会组织的维权行为管理相当严格,这使维权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维权功能的建议

(一)健全学生会维权规章制度

首先,高校应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大学生的权利。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构建民主管理体系。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将学生意见通过提案的方式提交给学校,增强学生在高校的章程制定过程中和学校管理方面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学生权利和利益,加快学生工作民主化的进程。其次,形成切实可行的维权模式,优化大学生维权,使得高校大学生和学生会切实加入学生维权的队伍中。

(二)构建学生会维权工作体系

学生会应该构建良好的维权工作体系和流程,能够将学生会维权工作系统化,建立有关维权救助机制。[6]学生会应该构建良好的监督及沟通机制,及时跟进学生维权工作的进展情况,做好监督工作,积极构建学校与学生维权沟通的渠道;了解学校现存的问题,督促解决,做好调研工作,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与处理。

(三)增强学生干部的维权能力

发扬民主,公开透明选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较强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保持学生会的民主性、先进性、凝聚力。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奖惩制度,将学生会干部所需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选拔指标,采取全方位的测评体系,选取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干部。

作为维护学生权益的部门,学生会干部应当具备维权的法律知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的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形成维权工作的长效机制,增强维权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维权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四)拓宽学生会维权服务范围

学生权益受到的侵害,不仅包括学生在高校之内,学生在社会各领域中也时常发生被侵权问题。因此,学生会应该与高校维权部门、法律援助组织和校外法律合作团体建立长期有效的咨询和合作机制,帮助学生解决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求诉有门”、“求诉有效”。

(五)完善学生会维权平台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平台宣传维权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引导他们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除了利用传统的讲座、演讲、征文、主题班会等手段,还应加强新媒体方面的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易信、飞信等新兴媒体的日益普及,使学生会可以建立官方公众账号,通过新媒体推送功能,让学生可以更快的获取权益维护方面的知识和帮助,同时也可用通过新媒体去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扩大学生的维权渠道。而且,通过新媒体传播快,影响力大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将学生受到权益侵害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发布,引起舆论关注,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学生会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维权渠道与新媒体相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并进,形成合力,真正构建起完善有效的维权平台,使学生会成为学生维权工作的“行家里手”。

[ 参 考 文 献 ]

[1] 魏敏敏.高校学生会组织与制度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校学生会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 石国亮,万磊. 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1).

[3] 李凯.关于学生会加强大学生维权工作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0(4).

[4] 尤建设,陈晓丹.“五位一体”,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学生会组织[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

[5] 沙例.高校行政化下学生会利益表达机制弱化问题的调查研究——以L大学校学生会为例[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

[6] 林伟雄.关于加强大学生维权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9(7).

图书馆关于学生提案的答复 篇4

1、关于“图书馆极少的学生出入”,图书馆本学期已经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比如“书友会”、“图书馆馆报”、好书推荐“、“新书展示”、“图书黑板报评优活动”等,期待广大同学们多多参与到图书馆的读书活动中来。

2、关于“图书馆利用及馆藏”“ 建筑工程类图书缺乏”,根据图书本学年的工作计划,图书馆本学期已经开始着手馆藏新书的采购,敬请期待。目前图书馆已经采购建筑工程类图书700多册,都已完成编目上架。之后也将继续配合建筑学院老师进行建筑类专业图书的采购。图书馆每个月都会购买少量热门畅销新书,并在新书推荐的书架进行展示,供师生借阅,深受同学们喜爱,由于每个月新书数量有限,借阅机会也有限。

3、关于“图书馆内教师、学生所需的最新图书、资料、杂志太少,且馆内阅览室设施不完善,环境暗淡,导致部分学生和老师没有心情去阅览,甚至不愿意去阅览”“ 图书馆里没有指示路牌”图书馆阅览室现在报刊杂志322种,都是经同学们和老师推荐购买的。今后如果同学们有喜欢的杂志图书馆没有的,可以向阅览室老师推荐,由图书馆老师审阅后,可再今后的杂志订购中添加。图书馆本学期开学初已经申请更换阅览室窗帘和相应的氛围布置,目前已经更换了书架的指示标牌和指示路牌,方便读者借阅。

4、关于“图书馆周六日不开馆”、“ 图书馆时间不合理”图书馆阅览室周末没开门” 图书馆根据现有人员实际情况,图书馆开放时间如下:

图书馆(借阅室)周一~周五:

早上:9:00—12:00

下午:14:00—17:30

图书馆(阅览室)

周一~周五 :

早上:9:00—12:00

下午:14:00—17:30

晚上:19:00—21:30

周日:

早上:9:00—12:00 下午:14:00—17:30 晚上:不开放

学生会权益部月总结 篇5

三月份,我们主要进行了走寝,查寝,3.15维权活动和部门工作例会等活动。

在走寝过程中,我们主要就寝室成员生活学习情况和学生意见进行了收集。在查寝工作中,辅导员老师也一起进行了检查。我们主要对寝室使用违规电器,寝室卫生状况进行了检查。大部分寝室卫生状况良好,但还有少数寝室垃圾随意堆放,地面脏,卫生情况较差。辅导员在检查过程中对优秀寝室进行了口头表扬,希望继续保持。批评了个别脏乱差寝室,希望寝室成员积极打扫寝室卫生。活动总体进行顺利。

在3.15维权活动中,我院权益部联合多学院在青广摆摊,关于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收集同学们遇到的侵权事件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遇到的各方面不便。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将同学们反映、意见、投诉较多的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同学们遇到的相关问题,尽最大努力维护同学们的合法权益。部分问题已经经过校学生会反映到有关部门,现在正在进行协商解决。提高同学维权意识,维护同学合法权益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载体、搭建维权平台、丰富活动内容、贴近同学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我们一定能在维护同学权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佳绩频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学院党总支和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学生科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各学院特别是学生会权益部紧密地联合起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努力,一定能在提高全校同学维权意识、营造全校性维权氛围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三月份的部门例会中,主要阐述了前段工作中各干事遇到的问题,并互相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在之后的是工作中得以完善。会议中还了解了干事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对干事的工作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部长说明了即将举办的活动要求,并对干事在活动中负责的方面进行了分工。预祝以后的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总体来说,部门在三月份的工作比较顺利,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尽我们所能去提升活动质量,服务同学。

论学生打工行为劳动权益保护 篇6

关键词:学生,打工,劳动权益,维权

1 概述

随着我国中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以大学生、中职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兼职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通过自食其力可以为自己谋得经济来源显然是好事, 而且也能够提高实践能力, 积累社会经验。但与此同时, 学生群体普遍法律知识, 法律概念也比较淡薄, 容易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遭到人身伤害或是蒙受经济损失。有问卷调查表明, 学生在寒、暑假做兼职打工时遭到人身、财产侵害时缺乏维权意识的比例高达7成。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打工时一般只注意劳动报酬, 普遍没有和雇主签订劳动协议, 忽视了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随着打工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 兼职岗位和学生之间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 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要求雇主签订有关的劳动协议, 为日后的劳动权益纠纷埋下了伏笔, 往往因为没有签订协议而缺乏维权证据。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打工行为的权益保护成为社会、学生、学校三者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但要有效的维护学生在打工期间的合法权益, 又不单单是签订劳动协议那么简单, 涉及到一些法律上的灰色区域, 这也增加了学生维权的难度。

2 学生打工维权困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打工维权困难的原因较多, 除了学生普遍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外, 法律层面上的固有问题和救济途径缺乏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本节中将重点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2.1 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学生打工权益的有效维护的最终依据必然是法律, 但在有关法律条文上却存在冲突, 这使得打工学生的法定身份在法律上存在问题。在现行法律中, 都将学生 (年满16周岁) 所参加的有偿劳动行为中的角色视作特殊劳动群体, 和普通劳动群体区别对待, 不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而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 则明确的提出了“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打工学生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的合法身份, 也为学生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为这一规定实质上排除了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法律上的劳动关系的可能性, 而只能建立起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将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一旦打工学生发生人身损害等意外事故, 就只能依据民法的有关条款来寻求赔偿, 增加了学生维权的难度。因此现行法律对打工学生合法劳动身份的否定是造成学生维权困难的根本原因。

2.2 谁来帮打工学生维权

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的打工行为大多属于分散、个体性的行为, 一旦发生纠纷, 学生往往会处于势单力孤的境地。在自身能力、经济能力和法律知识有限的情况下, 既要学生单独面对用人单位, 又要遭遇法律上设置的瓶颈, 因此要学生靠自己去维权几乎不可能。作为学生, 最可能依靠的对象自然是学校。而学校对学生打工行为普遍抱着既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对于发生的劳动纠纷, 学校一般不闻不问, 让学生自行处理, 这也使得学生失去了最后依靠。

2.3 用人单位的“唯利是图”与官方的“无可奈何”

如前文所述, 在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 在法律层面上只能通过一般民法规定或合同约定来实现维权, 这很大程度上将打工学生的劳动权益的维护让用人单位“自律”的方式来完成,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在2006年广州发生的麦当劳兼职学生最低工资事件 (当时兼职学生的最低小时工资仅为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半, 而且无任何加班费等附属福利) 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事件的处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麦当劳给出的理由是兼职学生既不属于全日制用工也不属于非全日制用工, 因此根本不受“最低工资”约束, 加之打工学生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资格, 因此也不在《劳动法》管辖范围内, 所以打工学生的报酬完全由他们说了算, 而且不用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而我国官方的表态仅仅是要求麦当劳“合理的”支付打工学生的报酬。甚至于社会保障局对此事的官方意见中明确表示“肯德基不存在违法用工问题”。这类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发生过多起 (如常凯评洋快餐打工事件、贾俊玲洋快餐打工事件等) , 但事件的处理结果大同小异:用人单位被认定无任何法律问题 (也确实没有违法) , 中国官方的态度则表现为“无可奈何”, 吃亏的永远是打工学生。

由以上案例可见, 在学生打工行为中妄图让用人单位“自律”、以“和谐”的方式处理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纠纷是与虎谋皮。而且即便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前文所述的著名案例) , 官方也充其量使用行政影响力来为给打工学生“维权”, 而无法用“法律”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法律对于打工学生来说无疑是恶法, 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则是福音。因此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 从常规法律途径来保护打工学生的合法权益机会非常的渺茫。

3 解决之道——退而求其次

从前文的分析可见, 在法律层面上, 在不修改现行法律的前提下, 在发生纠纷后从法律手段来解决是很难走通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时必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努力成为学生合法权利保护的后盾, 官方也应也应积极构建救济渠道。对于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3.1 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寻找课余兼职时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从打工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角度看, 学生在决定接受某个兼职工作前, 应对该份工作的工作性质做充分了解, 避免受骗上当, 不轻易相信广告内容, 而是要经过多方打听和甄别后在考虑是否要接受。其次, 应从正规的兼职介绍渠道获取兼职信息, 对于那些先收钱后安排岗位的兼职, 应高度警惕, 宁肯不要。最后, 在选定了用人单位和明确了工作岗位后, 一定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同时检查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否齐备。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 最好是放弃该份兼职, 以避免日后发生意外时处于完全被动地位。

3.2 完善学生兼职相关法律

无论当前的法律条文如何的不合理, 最终都要靠法律的完善来提供最可靠的解决途径。尽管当前劳动权益保护有关的法律对在校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力度严重不足, 但对于其他普通劳动者而言适用性较好。因此针对在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最好能由劳工部和教育部共同制定管理方案。因为在校学生的打工行为涉及到劳动权益保护, 而学生又归教育部统一指导, 劳动部和教育部之间合作制定的管理方案将有利于规范学生打工行为。如果能够制定出这样的学生管理规范, 无疑将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打工中遭遇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从可行性的角度看, 在现行的劳动法中增加学生打工的权益保护条款更为方便, 但这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

3.3 学校的责任

当前学校对于学生打工行为中所发生的权益纠纷参与程度是很低的, 在前文的所述的案例中学生所在学校也始终不曾公开表态。但学校对于学生负有一定的监护责任, 完全置身事外是不合理的。相对于普通高中、大专院校, 职校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 也更容易遭遇劳动权益侵害问题。因此对于职校学生的兼职打工行为的引导更具紧迫性。本小节中就从职校教师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在打工行为中保护自己, 对于普通学校而言, 其思路和做法也是类似的。

笔者认为, 作为职校教师, 应当对学生的打工行为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比如可定期给学生开设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课程和辅导,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学生走出校门后吃亏上当的几率。其次, 可采取对有校外兼职工作的学生做登记备案的方法, 加强对打工学生的管理, 对学生所做的兼职工作做全面了解, 增强学校管理的主动性。此外,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 职校可设立咨询处, 负责帮助学生鉴别可能的虚假兼职信息, 并尽量联系和提供可靠的兼职机会, 减少学生受骗上当的可能性。经过职校老师鉴别和推荐的兼职岗位对学生来讲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也有利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由老师帮忙把关, 审核合同要件, 这样可以进一步保障学生开始兼职工作后的劳动权益。一旦发生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 职校老师应当积极介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 尽可能的争取到学生应得的合法权益, 避免让学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 也可以间接的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实质上是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春香.大学生打工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J].法制与社会, 2009, 7 (下) .

[2]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 2006, (12) .

学生会权益部提案 篇7

【关键词】兼职权益受侵害原因;权益保障

目前,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通过兼职大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开拓视野,同时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进行校外兼职。但是在兼职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曾遭遇过被老板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工作强度等权益受侵害的情况。就我们对包头市六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多数学生都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协议,由于学生兼职时间较短或只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大多数用人单位都不会与学生签订书面的劳动协议,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也不敢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书面协议的要求,关于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事项仅仅与用人单位进行口头约定,以至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拿不出真凭实据;其次,很多大学生不懂得鉴别用人单位的资质,看到校园内粘贴的招聘小广告就前去应聘,而实际上有些单位的营业执照已经过期,或经营内容超出营业执照所载明的范围,到这种不依法经营的单位从事兼职,其权益受侵害的风险也比较大;再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会由于维权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太高而选择忍气吞声。有一些学生想要维权,却由于搜集证据困难较大而不得不放弃维权,任由这些不法企业逍遥法外。

二、学校对兼职学生的引导、帮助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学校内部管理机构只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且岗位数量有限,老师会把这些岗位分配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学校设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往往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招聘信息,而这些企业基本上不招收兼职学生。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只能通过校园内张贴的招聘广告、同学介绍或通过网络来寻找兼职岗位,这些兼职信息良莠不齐,这样一来兼职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三、针对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根据我国1995 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本规定把大学生校外兼职的行为认定为了勤工助学,可以不受劳动法的调整。而根据2007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规定又把未在学校组织下学生自行从事的校外兼职行为排除在外,不受该管理办法的保护。而我国《劳动法》也未将兼职大学生界定为劳动者。大学生兼职仍处于无法可以的状态。

四、监管机构缺少监管①

目前兼职劳动力市场监管混乱,监管机构并没有对用人单位的兼职人员状况进行监督。全职人员的监管则可以通过几种的渠道,首先可以通过劳动合同监管,用人单位需把其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送到监管机构备案;其次,监管机构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进行监管。而兼职人员因大部分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不会帮劳动者购买保险,监管机构就无法得知用人单位中兼职人员的劳动权益状况,兼职人员的劳动权益处于无监管的状态。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体系:

首先,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提高劳动权益保障意识,将兼职权益受侵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里给大学生们几点建议:第一,在兼职过程中养成主动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的习惯,详细约定兼职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内容,不要仅听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第二,注意甄别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的真伪,营业执照是否已经过期,经营范围是否超出了营业执照所载明的范围等;第三,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与自身兼职权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另外在兼职过程中如果发生权益受侵害现象,一定要想方设法保留证据,这样才不至于在维权时无据可依。

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兼职大学生的引导与帮助。第一,学校应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或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向大学生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法、国家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等与校外兼职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应承担哪些义务,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第二,开设兼职信息校园网,为有兼职需求的大学生提供方便。建立校园网的好处是可以先由学校出面对提供兼职岗位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帮助学生把好第一道关,对于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在校园网上发布其兼职岗位信息;同时还应在网站内开设兼职评价栏目,允许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履约情况发布匿名评价,评价需经校方调查审核后方能最终发布,这些评价信息将为后续从事兼职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另外也可以形成对用人单位的隐形约束。第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为兼职学生提供兼职前、中、后期的法律咨询服务。对于学生的维权需求,校方应尽自己所能出面帮学生和企业进行调解,或者为学生提供诉讼法律咨询服务,降低学生的维权成本。

再次,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将大学生兼职行为纳入劳动法的保障范围。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保护。第一,明确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劳动法主体资格;第二,将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劳动环境、范围及保险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从法律层面加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安全保护;第三,将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劳动待遇、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杜绝用人单位工资待遇过低、无故拖延、克扣工资以及延长劳动时间的情况。

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第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求职中介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发现营业证照不全或违法经营的中介机构应及时责令其停业整顿或取消营业执照。对于损害兼职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为兼职学生开辟举报热线,一旦调查属实则要进行严格处罚,同时将其侵害兼职劳动者权益的事实在政府相关网站进行曝光,提高其违法成本。

注释:

①吴颖,在校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研究——以在校大学生实习兼职的法律适用为角度[D].上海:复旦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陈福萍.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2]高长富,姚茗川,唐唯嘉.在校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1(8).

学生会权益部工作计划 篇8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部各项工作也陆续展开。秉承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我部将认真负责的履行自己的职能,积极配合其他各部的工作,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努力。现对2012~2011学年下半学期我部的工作作如下计划:

1、继续我部的常规日常工作,加大力度检查学生宿舍的安

全卫生。与自律部相配合,检查宿舍的用电安全,彻查

宿舍中的不安全问题,如使用热的快或其它大功率电器。

加强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继续进行上

学期的标兵宿舍评比活动,督促同学保持宿舍卫生,使

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2、配合院权益部的工作,检查餐厅卫生。对于学生反映的餐厅问题先及时告知餐厅负责人,商讨处理方法。若无

实际解决问题,则联系院权益部通知相关校领导,切实

为同学服务,认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维护其自身利益,贯彻学生会的宗旨。

3、通知各班生活委员,组织召开一次研讨会。商议新学期

各班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宿舍的安全卫

生方面有什么疑问之处。并通过此次研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4、与各班班长商讨,在各班统一建立权益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维权邮箱,维权热线,制作并分发权益信息调查表,收集同学们的权益问题。并将反映上来的问题进行总结,编汇成册,提交到校领导的手中,使同学的权利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

5、协助其他部门工作。遇到其他部门有活动需要我部配合时,主动的与其他部配合,协助其他部门共同做好工作。以上便是我部在2010~2011学年下半学期的具体工作项目,同时我部将会继续同其他各部合作完成学生会的其他工作。

学生会学生权益部部门规划书22 篇9

学生会

学生权益部

立 方 案

策划人:杜洪丰 时间:2014年5月

目 录

(一)学生权益部之部门定位..........................3

(二)学生权益部之工作目标..........................3

(三)学生权益部之工作方法..........................4

(四)学生权益部之活动开展..........................5

(五)学生权益部之部门配合..........................7

(六)学生权益部之内部制度..........................7

(七)学生权益部之未来展望..........................9 成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愈来愈多。在极大丰富同学们业余生活的同时,学生维权工作也变得愈来愈严峻。近年来,随着小学生会权益部的成立,其他院系也相继成立权益部就是这种问题(学生权益工作应该受到更大的重视)的具体体现,而我们系在这方面就显得有那么一些轻视。因为权益部门的缺少,系学生会在具体执行校学生会、团委和老师们的某些计划和方案时就会造成一定的缺失。而且由于权益部的缺少,我们系的学生维权工作也难免的落后于校学生会和其他已成立的院系,十分影响同学们的正常维权。与此同时,因为权益部的欠缺。系学生会在年末优秀学生会评比时,就有很大一项的纪录空白。这时就需要在整个学生会内去一点一点的查找有关权益工作的具体事件,不光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会的工作量。同时也十分影响优秀学生会的评选,因为没有权益部的明确记录,办公室查找的资料难免不全。而如果成立了系学生会权益部,那么这一切得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我郑重建议成立系学生会权益部,以此来跟好的维护同学和三系的利益。

(一)学生权益部之部门定位

学生权益部

权益部是为学生谋求更多利益的窗口,解决学生与学校冲突的缓和区。我们权益部要做的就是为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广大同学的利益着想,服务于同学,切实维护同学们的权益。

学生权益部主要职责:

1、负责承办各种服务学生,学生维权,关心学生的活动,如“学生服务周”,“天气小贴士”,“迎新问卷调查”等活动。

2、配合好动能学院学生会各部门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及活动。

3、在校团委,学生会及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增长文化道德修养,增强同学们的维权意识等。

(二)学生权益部之工作目标

本学期学生权益部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将突出“增强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主旨,除了学生会常规工作外,我部将以和同学交流﹑开展各式活动,包括讲座、晚会、“电子诉说”、失物招领、维权签名活动等为主要形式,普及大学生权益意识,突出“专业维权”和“有效维权”的特色,解决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其中包括同学生活中隐藏的被侵权行为,发明制作申请专利的权益维护等等,并力求在合作形式、活动形式上增加新的亮点。

希望通过学生权益部一年来的运作,包括自身部门体制建设、同学困难帮助、学校后勤部联系、各式活动举办等措施,切实把学生权益部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建设起来,融入学生会当中,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切实做到让部员有兴趣参与活动、有好的点子提出、通过锻炼,有能力落实想法,办出对学生全体有益有帮助的活动。

与此同时,我部门还要做好同学们的“顺风耳”,将学校的相关政策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做好学校与同学的桥梁作用。

(三)学习生权益部之工作方法

⑴ 按拟定计划招收本部成员;

⑵ 根据学生会总体安排完成接新生、迎新晚会任务;

⑶ 进行部内培训(包括内部纪律、工作方法、部内建设、必要的能力培训等); ⑷ 除每周学生会例会外,我部会不定期进行部内会议; ⑸ 给部员充分提供参与学生工作的机会; ⑹ 加强部长和部员之间的联系沟通;

⑺ 在活动开展方面有必要会将部员分组负责完成; ⑻ 学生活动时要求部员全员到场,请假需提前并附原因;

⑼ 部长每周整理好的想法和创意,部员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点子; ⑽ 工作过程中及时保留档案(包括写好的策划、部内文件等); ⑾ 任何场合注意自己的精神风貌;

⑿ 定时收集整理学生意见,和学校、后勤部等建立良好关系方便处理事务;

⒀ 与其他兄弟学院多做文化、管理交流; ⒁ 定期回答同学们在邮箱中的疑问; ⒂ 有关部员要求会在内部培训中指出;

⒃ 加大网络的宣传力度,如人人网和微博的应用;

(四)学生权益部之活动开展

14~15活动开展计划:

九 月: 全面做好接新生工作;

十 月:

1.我学生权益部成员纳新;

2.我学生权益部部员内部培训; 3.迎新晚会筹备;

4.“迎新调查问卷”活动; 十一月:

1、与校学生事务委员会联合开展“学生服务周”活动;

2、宿舍安全防火教育(11月9日);

3、“天气小贴士”活动要在11~2月份坚持不懈的展开;

一 月:

1.协助元旦晚会筹备;

2.学生会学期工作总结;

三月:

“3.15”维权日活动的创新开展;

四~六月:

1.协助体育部筹备校运动会;

2.“启航杯”“五四杯”活动的筹备与开展;

六月:

学期工作总结 期间可视情况插入一些部员原创的好活动和与大学生权益相关的活动,(五)学生权益部之部门配合

1·配合体育部筹办系运动会和校运动会 2·配合文艺部完成各种晚会 3·配合外联部的一些活动

4·配合素质拓展中心开展各项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5·配合宣传部做好宣传工作、文字工作 6·配合办公室完成各项活动策划与组织,记录

(六)学生权益部之内部制度

学生权益部成员的职责:

(一)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锐意进取,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虚心听取学生会内外及部内外意见,搞好团队建设。

(四)开会不许迟到早退,有事及时请假。

(五)遵守学生会办公室物品管理条例,保持学生会办公室的干净与整洁。

(六)全力配合好其他部门的同学完成任务。

(七)维护学生权益部在院会、校会及其他场合的形象。

(八)确保资料等的完整性、安全性。人员安排:

(一)部长:统筹全局,合理分配工作,制定总体目标和计划。

(二)副部长:听从部长的工作分配,配合部长搞好学生权益部具体事务,并将工作合理分配给部员。

(三)部员:听从部长及副部长的安排,将分配到的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例会制度:

(一)例会时间:每周二晚9:00(暂定)

(二)会议人员不许迟到早退,有事提前请假。

(三)会议上部长会以简洁精炼的形式,向部内人员准确传达工作安排及每人所需负责的具体事务,尽量不耽误同学们的宝贵时间。

(四)议会所有人员认真记录并及时积极完成分配的任务。

(七)学生权益部之未来展望

在举办活动方面,活动的开展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延续保持我们的一些好活动,比如“学士服务周”,“天气小贴士”等。也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新的想出更多好的活动。为动能学院整个学生会未来发展推波助澜。

在发掘和培养人才方面,部员是整个部门以及学生会的血液,所以,招纳一批有才能的部员是我们的首项重要工作。所以,我在招新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随后是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会孕育人才。这方面我们则会在活动和工作中多加努力。

在团结其他部门方面,共同建设好学生会,为整个动能学院做贡献是我们的职责。目前,各个部门还是相对独立的关系,所以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一些更微妙的关系。比如各部门部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对于他们以后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部门活动也是相当大的支持。协调部员之间的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是作为未来一年里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谈教育中学生权益的维护 篇10

一、 维护好学生权益需要有理性的取舍

“要维护学生权益”,此类话放之四海而皆准。问题是,权益、权利的保证和行使是要得益的(得益主体自然指学生),而“权”与“益”是否必然一致,这在逻辑上显然是否定的。当“权”与“益”不一致时,我们还能简单地说“这也是学生的权益,我们要维护”吗?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权”与“益”不一致时,我们应该争“权”舍“益”还是弃“权”取“益”呢?这在教育本身的事件中(或不涉及人格尊严等性质的事件中),无论是从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角度,我们都应倾向弃“权”取“益”。那么,我们又该拿什么来评判某一事件的“权”和“益”是否不一致呢?这就需要我们追溯到更深层的问题——事件处理的目的。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事业,教育事件处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换言之,衡量事件取舍的根本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此,有人可能会生出一个疑问:某一教育“权利”的不给保证或学生受到劝导、教育而放弃,是否会带来学生“权利意识”的削弱,“个性张扬”的受挫,“自主性”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呢?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其学习、生活的集体性而在管理上需要注重集体的利益导向,还在于“修身养性”对成人是境界,而对这个群体则是任务和使命,对学生个人如是,对学校亦然。把知识教育看得过重,把人格教育看得很轻的现象,是学校急功近利简单化行为下的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基础教育这个特殊阶段中的学生,一般公民不受法律约束的一些行为,如喝酒抽烟、着奇装异服、佩首饰携宠物、蓄长发(男生)染发剃光头等,是行为规范所禁止的。对此,学生应该自律,学校应该管束。我们常说的学校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那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履行好职责,而并非对学生放任自流。否则,不仅家长不答应,而且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学校也是失职的。

一个典型的热点事例是学生带手机问题。我国法律没有对学生带手机到校作出明令禁止(有些国家有这方面的法律限定条款),“法无禁止皆可行”,可行是不是就需行、应行、必行呢?学生在校带手机之利是可以被替代的,而且说到底,手机不是学生的必需物品,而学生在校带手机之弊则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短信谈情说爱,传播黄段子,听“带色”语音信箱而“乐”不思睡,课堂上忍不住拨弄手机……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权益观,能正确对待个人权利的行使,有所坚持,有所放弃,这恰恰是对学生权益的本质维护。

二、 维护好学生权益应十分注重教育过程

对待学生带手机的态度和对学生手机处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而过程的优化,其实就是对学生权益的最好维护和保障,维护学生权益岂待学生受侵权之时!大而言之,学生时代就是一个专门接受教育的过程,广而言之,教育的因素(场所、人员、内容、时间、管理等)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就是教育。简而言之,教育就是过程。自然,这个“过程”,决不只是时间意义上,而是思想观念意识和行为举措责任心上,是为了优化学生自主生成的过程。因此,过程的优化,首先需要我们强化“身份教育性”意识,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角色意识拓展到整个校园生活中。教育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实现,而自我教育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潜移默化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客观上不只局限在课堂上或在教育者履行职责时,事实上只要身份对接,就没有了时间、场合的限制,甚至,也许在教育者认为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履行岗位职责时的影响更大。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者有了教育者的身份,或者说选择了教育者人生,就注定得时刻注意为人师表了。对此,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早已有精辟的阐述:“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体验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同时,我们不能不更加注意与学生有关的各种场合下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方法。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中,无不凸现着“教育该维护什么”这一问题,我们的一些管理思考和举措其实正是源自“教育该维护什么”的思想倾向。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课余时间,学生行为是不该受场所制约的,那么,这个学校下课时必定到处“莺歌燕舞”;如果是认为课余学生可以有各种生活选择,而教学楼作为学习场所,主要应维护需要学习者的学习权利,那么,这个学校即使课间学生均休息,教学楼仍然会保持一种相对的恬静。“教育该维护什么”是一个我们必须经常思索、深入思考和把握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决策和细节管理,影响着学生的处事态度乃至人格的完善,是忽视不得的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优化,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完整性和多样性问题。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尤其是中学阶段。这一方面由于德育效果的迟效性和社会评价的非专业性,给予了教育者和办学者一种可以“投机取巧”的时空,进而退化为一种思维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有教育者和办学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内心下意识地将智育和德育对立,认为搞学校文化建设是空的,搞教育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把 “学校教育”浅化狭化为“学校教学”,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一种教育“偷懒”行为,缺乏对教育的敬业精神和教育的使命感,是对学生人生的不尽责,是一种对学生权益隐性的侵害。

三、 维护学生权益怎解两难选择

有一个两难选择是这样描述的:有八个小朋友,一起到一铁路上去玩耍,一个小朋友选择了一段已废弃的铁轨玩,另外七个选择了另一段需通火车的铁轨玩,火车来了,扳道工傻眼了,如果按正常操作,七个小孩子的生命瞬间就结束了,如果为了救更多的人,扳道工必须选择非正常处理——借道已废弃的那段铁轨,但这样的话,那个小孩却要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付出生命代价了。

在维护学生权益方面,学校也经常会面临两难选择,虽无上述选择之残酷,但却也是很棘手的,学生间的非正式侵权情况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校学习是要讲究学习环境和课堂风气的,对学生教育是要讲究校纪校风和班风班貌的。尤其是普通高中,还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责任和家长们的殷切期望,有升学竞争和社会评价的压力,学习风气的建设和学习环境的保障显得更加现实。但如果有学生严重侵害这些风气、破坏这些环境而且屡教不改呢?这样的假设在教育实践上是成立的,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数情况下,经过学校和老师的不断努力能有所转化或抑制,但也会有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认为,这类学生的所作所为,因为严重影响着学习风气,破坏了学习环境,是对其他学生享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权的侵害,是一种学生间的非正式侵权。受侵害的学生家长自然是要指责学校或要求转班转学,也希望学校能对这样的学生采取断然措施;教师自然也要责怪学校不作为,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受影响。而学校呢?却是有苦说不出:听之任之,挨一日算一日吧,日子自然也能过去,但终究是风气受侵,只能算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不能算作一种境界,而教育工作是要求境界的。但若对学生作出离校处理,一则会被指责为剥夺了这类学生的受教育权,二则一些地区在学籍管理中对普通高中也是有不准“开除”、“勒令退学”的规定,所以就是想用这种措施来约束学生也做不到,想劝退学生也会劝而不退,学校确实处于两难境地而左右为难。自然,有人会用一句很现成又很正确的话来指点迷津: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嘛!真不行的话,不是还有少教所吗?话是不错,但如果学校真的尽到了主观努力,而仍不能改善这种不良状态,即使有少教所而家长不同意送,学校该咋办?无论是从价值判断还是学校维护正义、正气的角度,学校自然不应不作为,问题是,学校千方百计维护学生权益的时候,谁,拿什么来支持和支撑学校作出选择,维护最广大学生的权益呢?

大学生兼职的权益保障 篇11

作为在校大学生, 笔者身边有很多兼职的同学, 他们有的为了赚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有的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以后走上社会做铺垫。随着大学生兼职需求的日益增长, 校园内出现了很多兼职广告, 这些广告的背后是一些黑心的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他们利用大学生的求职心理乱收押金、中介费, 给付低工资, 还时常拖欠甚至克扣工资, 并且兼职期间出现意外事故无劳动保险保障。这不仅仅只是笔者身边的情况, 在整个社会都在普遍发生。早在2007年, 广州《新快报》记者就在麦当劳、肯德基亲身体验了兼职员工的工作情况, 并向广东省总工会进行了举报。经过调查这几家外资餐厅均未达到广东省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7.5元/小时的标准。下面, 本文将指出在校大学生兼职方面社会各界存在的问题, 探讨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身份和地位, 并提出保障大学生兼职权益的一点建议。

二、在校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

首先, 相关法律不健全, 导致大学生兼职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以上述广州外资餐厅的底薪事件为例, 外资方以在校大学生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为由, 认为大学生工资标准可以不受最低工资所限。外资方的法律依据是原劳动部1995年出台的309号《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其第12条规定“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据此法条, 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不属于普通的劳动者, 不必要订立劳动合同, 与用人单位并未形成雇佣关系, 其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的调整。除此之外, 大学生兼职的试用期也没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 试用期由用人单位随意设置。劳动报酬给付办法亦缺乏法律明确, 用人单位时常拖欠或克扣工资。相关法律的不健全导致用人单位有空可钻, 使得他们既可得到劳动力, 又不必付出太高成本和承担太多责任, 从而导致兼职大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

其次, 公权部门不作为, 大学生兼职市场得不到规范和约束, 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问题无处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不在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劳动部门更多的职能局限于保护劳动法调整范围内的正式职工上, 很少花精力在对大学生的权益保护上, 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时不能像普通职工一样在劳动部门寻求劳动权益的合法保护。工商部门由于其自身的法定职能只在用人单位违法注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的时候才会介入, 并不直接涉及对大学生劳动纠纷的解决。公安机关只有具体到用人单位涉嫌欺诈、武力威胁大学生等情况下才会采取手段加以保护, 并不参与大学生权益纠纷的解决。而媒体更多是承担曝光的角色, 并不能具体保障大学生权益。并且, 如果问题涉及面不够广, 影响不够恶劣, 不能引起社会和舆论的重视, 也很难促成问题的解决。因此, 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途径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最后, 学校管理不到位, 学生个人维权意识淡薄。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指导处用于解决学生的兼职问题, 也没有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正规的校外兼职机会。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想去兼职却不知道如何去兼职, 也不知道怎样应付兼职中所遇到的各种侵害, 只能把目光投向中介公司, 依靠校园内散布的招聘小广告来寻求兼职。这些不正规的兼职途径往往导致学生上当受骗或受到压榨。同时,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 维权意识不强, 遭受侵权后往往选择消极退缩的态度。学生本人选择忍气吞声, 维权也就无从谈起了, 这也是保障大学生权益的一个根本性阻拦。

三、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身份和地位

从上文可知, 兼职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得不到认可。一些学者认为这由于学生的任务是学习, 兼职并不是其谋生手段, 因此, 他们并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 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并不是由其主业是否是劳动所决定的,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 大学生能够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一方面, 大学生具有劳动权利能力。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项精神在《劳动法》中也得到了体现, 《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因此, 兼职大学生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不能因其学生身份排除, 而应与普遍劳动者一起公平对待。另一方面, 大学生也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从年龄上看, 大学生基本在18岁以上, 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从行为自由上看, 大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充分的课余时间, 拥有完全的行为自由。从智力因素和健康因素上看, 大学生往往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的体魄。因此, 从各个方面看来, 兼职大学生都拥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劳动法》虽未明确将兼职大学生纳入调整范围, 但也没有排除其纳入法律保护。正如一些学者的观点, 司法界误读了309号文件的第12条法条。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4条“本办法所称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可知, 勤工助学必须在学校组织下进行, 学生与用人单位不直接建立法律关系, 大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不在勤工助学范围之内。所以, 不能笼统地说所有大学生兼职行为都不视为就业, 都不算作建立劳动关系, 都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并且, 309号文件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颁布, 处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 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当时适用的基础是大学生学费由国家承担, 工作由国家分配, 社会上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兼职机会也很少。然而, 在中国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之后,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费分别由国家, 社会和个人三方分担。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学费不断攀升, 各种兼职的机会也层出不穷, 大学生兼职成为常态, 309号文件已经与当今社会高校发展现状脱节。现在仍使用309号文件只会使大学生维权更加困难, 造成社会不公。

关于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兼职大学生并未与他们构成劳动关系, 笔者不敢苟同。兼职大学生依附于用人单位, 听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安排, 受到用人单位的监督, 他们通过提供劳动获得报酬。这些体现了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和有偿性, 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兼职大学生的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而且,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由此看出, 只要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存在用工事实则可以认定他们是劳动关系。

四、保障兼职大学生权益的建议

解决兼职大学生权益受损问题, 最关键的就是明确大学生在劳动法上的身份和地位, 将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将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依法确定为雇佣关系, 即雇主和受雇人达成契约基础上成立的, 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劳务, 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让大学生兼职成为普通兼职, 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 并依法明确劳动报酬给付办法。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的法律责任具体化, 并规定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只有这样, 才能明确大学生作为劳动者的身份, 才会让兼职大学生获得同普通兼职者一样的平等权利。

公权部门依法明确监管主体, 设立机构具体处理大学生兼职问题。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 打击黑中介和黑心用人单位, 给大学生以安全、有秩序的兼职环境。同时, 加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 新闻媒体可以开辟专栏关注大学生兼职问题。在学生兼职前给予他们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方便他们选择, 在学生兼职时权益受损时, 曝光这些现象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解决问题。

大学内部成立为兼职学生提供保护和服务的勤工助学机构, 主要为兼职大学生提供服务及帮助兼职权益受损的学生。具体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兼职辅导系列讲座, 向学生介绍在兼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兼职态度, 教会学生正确的法律和维权知识。建立兼职网络信息平台, 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兼职信息。与一些大型企业长期合作, 签订稳定的合作单位, 学校自身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岗位的兼职实体, 摆脱零敲碎打的局面。这些需要学校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定点联合,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兼职环境。

同时,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身要提高法律和维权意识。首先要了解《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内容, 对合同的签订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 并懂得如何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中介机构的合法性要有清楚的认识, 不轻信招聘广告上的信息, 找有营业执照并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中介, 谨慎确认其可信度, 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对用人单位要提前了解其工作内容和性质等, 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拒绝提前交押金和扣押身份证的要求。总的来说, 学生自身要谨慎选择兼职岗位并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综上所述, 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需要社会各方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

参考文献

[1]姜颖.劳动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2]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和理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金名, 罗华, 苏甫林.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8.

上一篇:置业顾问销售奖励申请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儿歌说课